title
stringlengths 11
29
| id
stringclasses 139
values | description
sequencelengths 0
0
| main
stringlengths 29
6.18k
| article
stringlengths 5
2.01k
| validity
bool 1
class | contributor
stringclasses 1
value | from
stringlengths 30
38
|
---|---|---|---|---|---|---|---|
106年度台上字第283號 | 一 | [] | (一)立法委員有(一)、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二)、立法院各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立法院開會時,關係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得列席陳述意見。(三)、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憲法第63條、第67條第2項、第71條、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1款規定甚明。查立法委員基於代議民主制度,在議場內行使上開法定職權之提案、審議、質詢等議會活動,固屬其職務行為,至於為行使上開職權,而在議場外從事譬如召開協調會、具名發函要求說明報告、開會前拜會、議場中休息協商等準備工作或輔助行為者,仍具有公務外觀,且與其上開職務行為有直接、密切之關係,自亦屬其職務上之行為。(二)依原判決確認之事實,上訴人等人受何○鋒等人之請託,並約定一定金錢為對價,以立法委員張○財之名義,傳真行文給金管會,要求金管會所轄之證期局人員到其國會研究室說明○○公司炒股被調查一案,證期局之主管及承辦人因而數度準備相關資料至該國會研究室報告、說明,范○安、張○方於該國會研究室內要求須於一週內結案,而其傳真給金管會之函文內容為「主旨:玆為問政之需要,敬請貴委員會協處證期局針對『○○晶體科技公司』案,於明(4/14)上午十時至本席研究室說明。註:本案因日前遭黑函空襲,致使股價震盪,影響投資人信心,甚已波動整體股市交易正常化,倘本案調查無具體事證,敬請停止本案所有函調行動,以恢復該公司正常運作。」依此觀之,上訴人等顯係行使立法委員之職權,其於行使職權時收受賄款,已侵害職務行為之廉潔性與公正性及社會一般信賴,原判決因認所為係犯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之罪,自無違法。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 | 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2862號 | 二 | [] | 判決書全文)(一)刑法明文處罰公務員各種包庇他人犯罪之行為,所指「包庇」,即包攬庇護之意,固與單純不舉發之消極縱容有別,而須有積極掩蔽庇護之行為,始能成立,其本質上仍屬他人犯罪之幫助犯,僅因法律明文處罰始獨立成罪,是舉凡一切藉其勢力,提供庇護,以利他人犯罪進行或使犯罪不易被人發覺,而助益他人犯罪完成之積極行為,概皆屬之。又依警察勤務條例第11條規定,警察執行勤務,其方式包括勤區查察、巡邏、臨檢、守望、值班與備勤,其目的係為達成取締、檢肅、查緝等法定任務,維護社會治安,是各級勤務機構因應治安之需求所規畫之勤務內容,包括如何指派人員、運用與組合警力、積極採取甚或消極不採取上開任一勤務執行方式等,均攸關上開任務目的能否圓滿達成,故透露警察之勤務計畫,不論其既定內容係積極作為或消極不作為,均足以影響取締效果。從而為使他人得以規避查緝,趁隙進行犯罪,而告知警察勤務,既已為告知之積極行為,且有助益他人犯罪之完成,即屬包庇,要不因其所告知之內容係積極作為或消極不作為,而有不同。又公務員藉其勢力,利用職權機會或身分,提供庇護,以利他人犯罪進行或使犯罪不易被人發覺,而助益他人犯罪完成之積極行為即屬包庇行為,不以其包庇對象為其主管或監督之事務權責範圍內為限。(二)本件上訴人於100年2月間行為時,擔任桃園縣政府(現改制為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八德分局警備隊隊員,明知勤務內容、執行時間,均與國家事務或公共利益有深切之利害關係,均屬應維護之秘密,不得洩漏,以免助長犯罪,竟將員警即將出勤之訊息告知賭場業者呂○濱,使之得以預先防範,所為業已實際提供庇護而助益他人犯罪之完成,自屬積極之包庇行為。縱上訴人非主管排定或執行該等勤務計畫內容之人,亦未必實際知悉勤務計畫及內容,惟員警何時外出執行勤務,本非一般人均可輕易知悉之消息,仍屬於應秘密之消息,不得洩漏。上訴人將員警集結、即將進行非例行性專案勤務之訊息洩漏予呂○濱,使之得以事先知悉而有所防備、規避查緝,顯係以積極行為排除犯罪阻力,使呂○濱就其犯行防免事跡敗露,自當屬積極包庇賭博之行為。參考法條:刑法第132條第1項、第270條、第268條、第55條。警察勤務條例第11條 | 刑法第132條第1項、第270條、第268條、第55條。警察勤務條例第11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9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287號 | 一 | [] | (一)被告以外之人於我國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時所為之陳述經載明於筆錄,係司法警察機關針對具體個案之調查作為,不具例行性之要件,亦難期待有高度之信用性,非屬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所定之特信性文書。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調查被告以外之人之警詢筆錄,其證據能力之有無,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所定傳聞法則例外之要件為判斷。又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警詢筆錄,因法律明文規定原則上為無證據能力,必於符合條文所定之要件,始例外承認得為證據,故被告以外之人除有第159條之3所列供述不能之情形,必須於審判中到庭具結陳述,並接受被告之詰問,而於符合審判中之陳述與審判外警詢陳述不符,及審判外之陳述具有「相對可信性」與「必要性」等要件時,該審判外警詢陳述始例外承認其得為證據。於此,被告之詰問權已受保障,而且,此之警詢筆錄亦非祇要審判中一經被告詰問,即有證據能力。至第159條之3,係為補救採納傳聞法則,實務上所可能發生蒐證困難之問題,於本條所列各款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中不能供述之情形,例外承認該等審判外警詢陳述為有證據能力。此等例外,既以犧牲被告之反對詰問權,除應審究該審判外之陳述是否具有「絕對可信性」及「必要性」二要件外,關於不能供述之原因,自應以非可歸責於國家機關之事由所造成者,始有其適用,以確保被告之反對詰問權。在體例上,我國傳聞法則之例外,除特信性文書(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及傳聞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外,係視被告以外之人在何人面前所為之陳述,而就其例外之要件設不同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之3)。此與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21條第1項分別就法官(第1款)、檢察官(第2款)與其他之人(第3款)規定不同程度的傳聞例外之要件不同。因是,依我國法之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向法官、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等三種類型以外之人(即所謂第四類型之人)所為之陳述,即無直接適用第159條之1至第159條之3規定之可能。惟被告以外之人在域外所為之警詢陳述,性質上與我國警詢筆錄雷同,同屬傳聞證據,在法秩序上宜為同一之規範,為相同之處理。若法律就其中之一未設規範,自應援引類似規定,加以適用,始能適合社會通念。在被告詰問權應受保障之前提下,被告以外之人在域外所為之警詢陳述,應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等規定,據以定其證據能力之有無。此為本院最近一致之見解。(二)原判決就證人光○○二(日本國〈下稱日本〉水產廳所屬漁業巡護船龍星丸號〈下稱龍星丸號〉船長)、浦○○雄(龍星丸號輪機長)、福○○秀(龍星丸號船員)、勢○○○彥(日本內閣府沖繩總和事務局農林水產課漁業監督官司法警察員)等人於日本海上保安廳(為日本司法警察機關)人員面前所為之供述調書(即警詢筆錄),業已審酌上開證人經循司法互助模式,多次透過我國外交部請求日本外務省、法務省安排到庭或透過遠距視訊方式於我國公開法庭為證述,然均未獲同意,其等無法到庭接受詰問,顯非肇因於可歸責於法院之事由。復於理由欄壹、二、之1至5載認上開供述調書如何具有絕對可信之特別情況及證明犯罪事實存否所必要之理由。據以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3規定,認具有證據能力,已記明認定之理由,並無不合。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 |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2919號 | 十 | [] | 通譯係譯述言詞文字互通雙方意思之人,就藉其語言特別知識以陳述所觀察之現在事實,雖與鑑定人相似(刑事訴訟法第211條規定通譯準用鑑定人之規定),惟通譯係為譯述文字,傳達意思而設,其傳譯之內容本身並非證據,此與鑑定係以鑑定人之鑑定意見為證據資料,二者性質上仍有不同。刑事訴訟程序命通譯及鑑定人具結,旨在透過刑法偽證罪之處罰,使其等為公正誠實之傳譯及鑑定,擔保傳譯內容、鑑定意見之真實。為確保鑑定意見成為證據資料之公正性、正確性,鑑定人未依法具結者,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3乃明定其鑑定意見不得作為證據;至通譯之傳譯內容並非證據,性質上僅為輔助法院或非通曉國語之當事人、證人或其他有關係之人理解訊答內容或訴訟程序之手段,是通譯未具結者,是否影響其傳譯對象陳述之證據適格,仍應以作為證據方法之證人、被告等實際上已否透過傳譯正確理解訊問內容而據實陳述為斷。如事實上證人、被告等已經由翻譯正確理解語意而為陳述,即應認該證人已具結之證述或被告陳述得為證據,無關乎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3之適用。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3、第211條 |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3、第211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2957號 | 六 | [] | (一)有鑒於一般行政機關缺乏採購專業人才,採購法第39條第1項規定機關辦理採購,得依本法將其對規劃、設計、供應或履約業務之管理,以專案管理之方式委託廠商代辦。並於同條第2項明定承辦專案管理廠商之負責人或合夥人,不得同時為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廠商之負責人或合夥人。其立法理由並說明係規範代機關辦理專案管理之廠商,與負責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之廠商間,彼此不能具有特定關係,以免產生利益輸送、相互掩護或球員兼裁判之情形。故辦理專案管理廠商之負責人或合夥人,倘隱匿其特定關係,復參加與其專案管理業務相關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事務採購之投標,即係以欺罔之手段,影響採購公正,產生利益輸送或有害施工品質等攸關公共利益事項。又代機關辦理專案管理之廠商,如將其承包之業務複委任其他廠商施作者,該受複委任之廠商在被委任經辦專案管理業務之範圍,係實際從事專案管理業務,於採購法所禁令之行為,自等同於專案管理廠商之地位,應同受上開與負責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之廠商間,彼此不能具有特定關係之限制,方能確實避免產生利益輸送、相互掩護或球員兼裁判之情形。否則,僅限制名義上得標之專案管理廠商負責人及合夥人,而任由實質承辦業務之受複委任廠商負責人或合夥人參加相關採購之投標,無疑形成公平採購制度之漏洞,亦無法發揮專案管理功能,更無從確保採購及施工之品質。(二)富○公司就受複委任事項,已實際從事設計監造案之專案管理內容,應視同為專案管理廠商,依前述規定,該公司負責人自不得同時為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廠商之負責人,即上訴人不得以其為實際負責人之遠○、海○公司投標工程建置案。而觀之基隆環保局承設計監造案所續辦之工程建置案,亦於參標文件中之投標廠商聲明書載明投標廠商均須書面聲明其負責人或合夥人並非採購法第39條第2項所稱同時為規劃、設計、施工或供應廠商之負責人或合夥人,則上訴人以遠○、海○公司參加投標工程建置案,未如實聲明,隱匿富○公司係設計監造案之專案管理業務受複委任廠商,以及其與遠○、海○公司之特定關係,使招標機關承辦人員陷於錯誤而審認遠○、海○公司為合格投標廠商,自係以詐術行為使開標發生不正確之結果。參考法條:政府採購法第39條、第87條 | 政府採購法第39條、第87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05號 | 七 | [] | 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仲裁制度本質為當事人自行合意之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仲裁人之資格不以有相當法律訓練者為限,適用之程序與實體規則可由當事人或仲裁庭選擇或為衡平仲裁(仲裁法第19條、第31條規定參照),無如民事訴訟法程序相同嚴謹之調查證據、審理程序及程序之拘束力,所為仲裁判斷相對欠缺法之安定性與預測性,其救濟亦只有嚴格限制之撤銷仲裁判斷訴訟(仲裁法第40條規定參照)之有限司法審查,與訴訟程序本質上不同,關於當事人之程序權保障與民事訴訟制度相差甚遠。是仲裁判斷於當事人間,除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之既判力(仲裁法第37條第1項規定參照)外,仲裁判斷理由中所為其他非聲請仲裁標的之重要爭點法律關係判斷,對當事人不生拘束力。同一當事人間提起另件民事訴訟,就相同爭點法律關係,法院或當事人仍得為相反之判斷或主張,始符仲裁制度之本質,亦無違訴訟經濟與誠信。相關法條:仲裁法第37條 | 仲裁法第37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111號 | 三 | [] | 判決書全文)(一)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第2款之業務文書,除依文書本身之外觀判斷是否出於通常業務過程之繼續性、機械性而為準確之記載外,因其內容可能含有其他陳述在內,在特別可信之情況擔保要求下,其製作者之證言等自非不可作為判斷之資料。查證交所依證券交易法授權訂定之實施股市監視制度辦法等相關規定,於證券交易集中市場,就每日交易時間內,於盤中、盤後分析股票等有價證券之交易情形、結算等資料,執行線上監視與離線監視系統,進行觀察、調查、追蹤及簽報等工作,此等依監視系統事先設定處理方式之「程式性決策」所製作之監視報告(即交易分析意見書),其中有關股票交易紀錄之記載,既係出於營業之需要而日常性為機械連續記載,具有不間斷、有規律而準確之特徵,應無疑問,其中依據股票交易紀錄異常所為之分析意見,如經製作者在審判庭具結陳述係據實製作,應認已有其他特別可信之情況為擔保,既與股票之交易紀錄合一構成法律上規定製作之業務文書之一部,允許其具有證據能力,應不違背刑事訴訟法上開規定之本旨。至於分析意見是否可採,則屬於證據如何調查及證明力之問題。本件卷附各版本之交易分析意見書,所載投資人姓名、買進賣出股數、占市場比例、金額等交易紀錄,係從事業務之人依電腦作業予以記錄,誤差機會甚小,而該分析意見書之製作人周○、王○珠、郭○霖皆以證人身分具結證述並受詰問,則原審認上開分析意見書有證據能力,按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第2款之規定,不能指係違法。(二)共同正犯犯罪所得之沒收、追徵,應就各人所分得之數為之。所謂各人「所分得」之數,係指各人「對犯罪所得有事實上之處分權限」而言。因此,若共同正犯各成員內部間,對於犯罪所得分配明確時,應依各人實際所得宣告沒收;若共同正犯對犯罪所得無處分權限,與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者,自不予諭知沒收;然若共同正犯對於犯罪所得享有共同處分權限時,如彼此間分配狀況未臻具體或明確,自應負共同沒收之責。所稱負共同沒收之責,參照民法第271條「數人負同一債務,而其給付可分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各平均分擔之」,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共同訴訟人,按其人數,平均分擔訴訟費用」等規定之法理,即係平均分擔之意。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第2款。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 |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4第2款。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9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122號 | 二 | [] | (一)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前段規定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此所指「犯罪事實」係與犯罪行為之過程、行為之罪責及刑度高低有關之實體法上事實,對該實體事實之認定,須以法律上具有證據能力且經合法調查程序之證據予以嚴格證明始可。至於其他關於訴訟法上之事實,例如與訴訟條件有關之事實及影響證據證明力消長之事實(輔助事實),乃以自由證明為已足,祇要係適法取得之證據,縱未具有證據能力,亦非不得作為彈劾性或補助性證據使用,且亦不須經嚴格法定調查證據之方式為之。又證人陳述時之心理狀態,係屬證人有無陳述能力之範疇,乃訴訟法上之事實即輔助事實,而非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前段所指須嚴格證明之犯罪事實。該輔助事實是否存在,以經自由證明為已足,並不以具有證據能力之證據為限,或經合法調查為必要。(二)公務員貪污罪之不法核心內涵係公務員對於國家忠誠義務之違反。故貪污治罪條例之立法宗旨即在於確保公務員執行職務之公正,禁止公務員因受金錢或其他不正利益之污染,而影響其執行職務之公正性,俾使公務員執行職務具有不可收買之純潔性,而兼有維護公務員廉潔之作用。又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之公務員對於職務上之行為收受賄賂罪,此之所謂「職務上之行為」,應依上開立法旨趣從廣義解釋,係指公務員在其職務權責範圍內所應為或得為之行為而言。而其職務範圍,除公務員之具體職務權限及一般職務權限外,即或雖非法律所明定,但與其固有職務權限具有密切關聯之行為,亦應認屬其職務行為之範疇,包括由行政慣例所形成,及習慣上所公認為其所擁有之職權或事實上所掌管之職務,以及其附隨之準備工作與輔助事務均屬之,始符合上開條例設立之宗旨。依憲法第63條及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立法院除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外,亦包括議案審議、聽取總統國情報告、聽取報告與質詢、同意權之行使、覆議案之處理、不信任案之處理、彈劾案之提出、罷免案之提出及審議、文件調閱之處理、委員會公聽會之舉行、行政命令之審查、請願文書之審查、黨團協商等職權。而憲法第67條第2項及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第2項第1款亦規定立法院所設各種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與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及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及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再依立法院組織法第7條、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及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組織規程第5條第1項第3款規定,立法院所設各種委員會除審查該院交付各委員會之議案及人民請願書,並得於每會期開始時,邀請相關部會作業務報告,並備質詢,於審查議案後提報院會決定。是立法委員在立法院各委員會內對行政機關提案,係基於憲法賦予之職權範圍內之行為,本屬立法委員職務上應為之行為。而立法院內雖設各種委員會處理不同之事務,此僅係立法院為有效處理議事所為之分配,不得僅因立法委員分屬於不同委員會而否定其仍可藉由透過其他委員會委員名義代為提案之權力。因此立法委員在立法院院會、各委員會、委員會公聽會及黨團協商所為提案、連署、審議、質詢等議事活動,均屬憲法賦予立法委員之固有職權。惟一般人民請願,除依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之規定向立法院提出請願書外,亦有以向立法委員提出陳情書之方式為之。立法委員就人民向其陳情之事項,以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名義召開協調會之方式,邀請與其所掌理法律、預算等議案及質詢與備詢有關之行政機關派員出席者,受邀之行政機關依行政慣例及習慣,原則上均會予以尊重而派員出席參與立法委員主持之協調會,該以立法委員國會辦公室名義,邀請相關行政機關派員出席協調會之行為,除已具有公務行為之外觀外,且與憲法賦予立法委員議決、審查、質詢及備詢等主要職務有密切關聯性,亦屬其職務範圍內得為之行為,此均在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收受賄賂罪之構成要件「職務上之行為」之文義涵攝範圍內。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第155條第2項。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 | 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2項、第155條第2項。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183號 | 一 | [] | 判決書全文)(一)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所稱「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乃指相對之可信,亦即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中之陳述,與審判外不符,其審判外先前陳述之背景具有特別情況,比較審判中陳述之情況為可信者而言。由於本條被告以外之人業於審判中到庭接受詰問,其審判外之陳述已受檢驗覈實,因此,所謂「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以自由證明為已足。我國刑事訴訟法雖未設有如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28條關於彈劾證據擬制為有證據能力之規定(即依第321條至第324條規定不得作為證據之文書或供述,為爭執被告、證人或其他人於審判準備或審判期日所為供述之證明力,得作為證據),然引為爭執、彈劾被告以外之人在審判中所為陳述證明力之審判外陳述,當與其審判中之陳述不符,該等審判外先前之陳述,如符合於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所定例外要件,自得為證據。(二)本件關於甲女、B男(係甲女之父,人別資料詳卷)警詢時之陳述,與審判中之證述不符部分,原判決理由壹、二、(一)之(2),已敘明審酌其等接受詢問時之外部情況,具有較可信之情況,且為證明本件犯罪事實之存否所必要,其等於警詢時所為之陳述,如何有證據能力之理由。至原判決另載稱:甲女、B男之警詢陳述,於詰問中引用彈劾,自屬交互詰問內容之一部分,而有證據能力等詞。該部分之說明,用語雖欠周詳,然並非認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如經交互詰問,即有證據能力,此觀之其就甲女、B男之警詢陳述,與審判中不符部分,已敘述如何認定有證據能力之理由甚明。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此部分有將交互詰問與證據能力混淆之情形,容有誤會。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 |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195號 | 二 | [] | 判決書全文)(一)民主政治之基石建立在公平、公正之選舉制度上,為防止金錢介入選舉,影響選賢舉能法制運作,腐蝕民主政治根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99條第1項乃明定投票交付賄賂罪罰則,俾維選舉公平純正。前述投票交付賄賂罪係以對於有投票權之人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約其不行使投票權或為一定之行使(俗稱買票)為構成要件,是行為人基於買票之犯意,按造具之特定選舉權人名冊,自行或請託相關人員對於已知之特定選舉權人逐一交付賄賂者,固然屬之。若行為人考量該選舉性質、選區大小、選舉權人多寡、當選門檻及對選區內各戶熟悉程度等項,以家戶概估得票率並為買票單位者,既非針對個別選舉權人買票,且無意精算查對各家戶於該選舉區實際投票權人次之正確性,則行賄人與受賄之家戶代表如就「交付特定賄賂或不正利益係此家戶於該選舉區實際投票權人為一定投票權行使之對價」,已有認知並約允之,其間對價關係即非未確定,行賄人因而交付賄賂,自符合投票交付賄賂之構成要件。縱家戶代表索取賄款時所陳戶內投票權數量與實際投票權人次略異,亦不論事後其實際投票情形如何,於雙方前述投票行、受賄之合意及交付賄賂之認定均無影響。(二)原判決依陳○清、陳○豊供證各情及案內事證,針對本件上訴人(行賄人)與陳○清、陳○豊(受賄人)既均認知交付之賄賂係「受賄人家戶於該選舉區實際投票權人為一定投票權行使」之對價,並予約允,上訴人因而以家戶為單位交付前述賄賂,如何符合投票交付賄賂之構成要件,不因各戶內實際投票權人次與受賄者索賄時所陳相異,而影響其以各家戶投票權為單位交付賄賂犯行之認定,詳為說明並剖析論述,並無理由不備或矛盾之違法情形。參考法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99條第1項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99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202號 | 四 | [] | 判決書全文)(一)94年2月5日公布施行之原住民族基本法,揭示落實保障原住民族基本權,促進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其中第19條第1項第1款、第2項明定原住民基於傳統文化、祭儀得在原住民族地區依法從事獵捕「野生動物」之非營利行為,並未將保育類野生動物排除在外。又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之1第1項於93年2月4日自第21條第5款移列而單獨立法,亦明定臺灣原住民族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而有獵捕「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同法第17條第1項、第18條第1項及第19條第1項各款規定之限制,用以特別保護原住民族之傳統獵捕文化。其第2項並規定「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其申請程序、獵捕方式、獵捕動物之種類、數量、獵捕期間、區域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定之」。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因而會同原住民族委員會,基於上開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之1第2項之授權,於101年6月6日訂頒「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其中第6條第2項,關於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而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之種類,除「一般類野生動物」外,屬「其他應予保育」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山羌,亦包含在內。而野生動物,區分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及「一般類野生動物」2類,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第1項所明定。上開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之1第1、2項,既明定其範圍為「野生動物」,且未規定排除「保育類野生動物」,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頒訂之上開管理辦法將保育類野生動物包括在內,即難認屬無據。是原住民族於其傳統文化、祭儀期間,若供各該傳統文化、祭儀之用,且符合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之1第2項授權規定而訂頒之「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第6條及其附表之各項規定,僅事先未經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持自製獵槍獵捕屬上開辦法第6條第2項附表所列准許獵捕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山羌」,不能因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1條之1僅規定對於未經許可獵捕、宰殺或利用「一般類野生動物」科以行政罰,即認同法第21條之1第1項所謂野生動物僅指一般類野生動物而不包括保育類野生動物。(二)依原判決之認定上訴人與共同正犯林○哲、林○孝分別為泰雅族及太魯閣族原住民,復說明渠等獵捕、宰殺動物作為糧食來源之所為,係原住民族慣有之生活方式,「屬原住民族之傳統文化」等語。倘若無訛,則上訴人與林○哲等獵捕、宰殺山羌,雖未依規定事先向主管機關辦理申請核准,但原審就渠等之族別、其獵捕山羌之區域、獵捕期間、獵捕動物種類等項目,是否符合「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附表所列或主管機關依法律之授權而訂定之範圍,此至為攸關上訴人有無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之1第1項之規定及是否成立同法第41條犯罪之認定,自應詳為調查說明。參考法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9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第21條之1 | 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9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第21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9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327號 | 三 | [] | 政府採購法之立法宗旨在於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升採購效率與功能,以確保採購品質;其雖將採購內容分為工程、財物及勞務等3種採購,然此僅係便於分類管理,以提升採購效能,與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之收受回扣及舞弊罪,其適用範圍之認定並無重要關聯。而上開罪名中所稱「公用工程」除實體建造工程外,在解釋上尚應包括與實體工程密切不可分之設計及監造部分。蓋工程設計、監造部分與實體工程在採購程序上雖可分開處理,但就整體公用工程之完成與品質而言,均屬重要而不可或缺之一環。尤其設計部分,關係公用工程之結構、用料、施工方法(包括技術規格等)與完成,為公用工程重要之前置性作業,而監造部分則係對工程施工方法、用料及工程品質加以監督,以防止用料不當或未按圖施工,二者對於公用工程之品質與大眾利益與安全均具有密切之關聯,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實體工程之經辦與公用器物之採購,基於維護公用工程之品質,以保障公眾之利益、安全,並導正公務員經辦公用工程之廉潔性,自應將工程設計、監造部分,與實體工程部分一併同視為公用工程整體不可分割之一部分,而同受上述罪名之規範,方屬無違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收受工程回扣罪之立法目的。原判決雖依據「重罪構成要件嚴格解釋」之刑法原則,將公用工程之實體工程部分與相關設計監造部分予以區隔,認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所稱之「經辦公用工程」,僅限於實體工程,並不包括相關設計、監造部分在內,而將公務員就公用工程其中設計、監造部分收受廠商回扣之行為,改論以同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之(公務員)不違背職務收取賄賂罪,然並未詳細審酌及說明其此項區隔及限縮法律適用之結果,是否真正符合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所規定收受工程回扣罪之文義解釋及其立法旨趣,遽為上開論斷,尚嫌理由欠備。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 | 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352號 | 四 | [] | (一)複數行為人以共同正犯型態實施特定犯罪時,除自己行為外,亦同時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遂行自己之犯罪,從而共同正犯行為階段如已推進至「著手實施犯行之後」,脫離者為解消共同正犯關係,不僅須停止放棄自己之行為,向未脫離者表明脫離意思,使其瞭解認知該情外,更由於脫離前以共同正犯型態所實施之行為,係立於未脫離者得延續利用之以遂行自己犯罪之關係,存在著未脫離者得基於先前行為,以延續遂行自己犯罪之危險性,脫離者自須排除該危險,或阻止未脫離者利用該危險以續行犯罪行為時,始得解消共同正犯關係,不負共同正犯責任。易言之,複數行為人遂行犯罪時,較諸於單獨犯型態,由於複數行為人相互協力,心理上較容易受到鼓舞,在物理上實行行為亦更易於強化堅實,對於結果之發生具有較高危險性,脫離者個人如僅單獨表示撤回加功或參與,一般多認為難以除去該危險性,準此,立於共同正犯關係之行為,複數行為人間之各別行為既然具有相互補充、利用關係,於脫離之後仍殘存有物理因果關係時固毋待贅言,甚於殘存心理因果關係時,單憑脫離共同正犯關係之表示,應尚難足以迴避共同正犯責任,基於因果關係遮斷觀點,脫離者除須表明脫離共同正犯關係之意思,並使未脫離者認知明瞭該情外,更須除去自己先前所為對於犯罪實現之影響力,切斷自己先前所創造之因果關係(即須消滅犯行危險性,解消脫離者先前所創造出朝向犯罪實現之危險性或物理、心理因果關係效果,如進行充分說服,於心理面向上,解消未脫離共犯之攻擊意思,或撤去犯罪工具等,除去物理的因果性等),以解消共同正犯關係本身,始毋庸就犯罪最終結果(既遂)負責,否則先前所形成之共同正犯關係,並不會因脫離者單純脫離本身,即當然解消無存,應認未脫離者後續之犯罪行為仍係基於當初之共同犯意而為之,脫離者仍應就未脫離者後續所實施之犯罪終局結果負共同正犯責任。(二)綜合卷內證據,高○翔就附表1編號1、2、3、5、7部分,參與興安機房犯罪,已推進至著手實施加重詐欺取財犯行之後,雖於103年10月20日因收到兵單而脫離興安機房,但依其供述僅係單純離開,並未採取防止犯行繼續發生之措置等語,既未為拭去先前所創造出犯行促進作用或解消基於先前所形成共同正犯關係之心理、物理影響力之行為,參照前開說明,縱上開各編號被害人受騙匯款時間係在高○翔脫離興安機房之後,高○翔就附表1編號1、2、3、5、7部分,仍應就張○堯後續所實施之加重詐欺取財罪結果,負共同正犯責任。參考法條:刑法第27條、第28條 | 刑法第27條、第28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464號 | 七 | [] | (一)沒收新制下犯罪所得之計算,應分兩層次思考,於前階段先界定「利得存否」,於後階段再判斷「利得範圍」。申言之,在前階段利得之存否,係基於直接性原則審查,以利得與犯罪之間是否具有直接關聯性為利得存否之認定。而利得究否與犯罪有直接關聯,則視該犯罪與利得間是否具有直接因果關係為斷,若無直接關聯,僅於符合刑法第38條之1第4項所規定之利用及替代品之間接利得,得予沒收外,即應認非本案之利得,而排除於沒收之列。此階段係在確定利得與犯罪之關聯性,故就必要成本(如工程之工資、進料)、稅捐費用等中性支出,則不計入直接利得;於後階段利得範圍之審查,依刑法第38條之1之立法意旨,係以總額原則為審查,凡犯罪所得均應全部沒收,無庸扣除犯罪成本。如向公務員行賄之賄款或性招待之支出,因屬犯罪之支出,依總額原則,當不能扣除此「犯罪成本之支出」。同理,被告犯罪所得之證據調查,亦應分兩階段審查,於前階段「利得存否」,因涉及犯罪事實有無、既未遂等之認定,及對被告、第三人財產權之干預、剝奪,故應適用嚴格證明法則予以確認,並應於審判期日依法定程序進行調查;於後階段「利得範圍」,由事實審法院綜合卷證資料,依自由證明法則釋明其合理之認定依據即足。(二)沒收新制除確認沒收已無從屬主刑之特質,改採沒收獨立性法理外,並擴大沒收之主體範圍,從修正前對於犯罪行為人之沒收擴及至未參與犯罪之第三人,而增訂「第三人沒收」,於必要時亦可對被告以外之第三人宣告沒收,併於刑事訴訟法第7編之2增訂「沒收特別程序」,賦予第三人在刑事本案參與沒收之權限。且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26第1項規定:「參與人財產經認定應沒收者,應對參與人諭知沒收該財產之判決;認不應沒收者,應諭知不予沒收之判決」,為課予法院對有第三人參與本案沒收程序時,應分別為被告違法行為之「本案判決」及參與人持有被告犯罪所得之「沒收判決」之依據。該條第2項並規範「沒收判決」之應記載事項,除應於主文諭知外,尚應於判決中適當說明形成心證之理由,以法明文使「沒收判決」之應記載事項具體明確外,更確認國家對參與人沒收之事實、範圍等沒收效力所及之內容,故如對參與人應否沒收,法院未於判決主文諭知,則難認該沒收判決之訴訟繫屬業已消滅、已生實質確定力,不得認已為判決,應屬漏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5條2項、第455條之26。刑法第38條之1 |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2項、第455條之26。刑法第38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466號 | 五 | [] | (一)刑法第190條之1(業於107年6月13日修正公布,本件無新舊法比較適用問題)第2項之因事業活動而放流毒物罪,係以投棄、放流、排出或放逸毒物或其他有害健康之物,而污染空氣、土壤、河川或其他水體,致生公共危險為其犯罪構成要件。所謂「致生公共危險」,指在客觀上已有發生具體公共危險之事實存在為必要,即採具體危險犯之立法規定,其具體危險之存否,自應依投棄、放流、排出或放逸毒物或其他有害健康之物,其污染之體積、面積、數量,及污染行為是否明顯威脅不特定多數人生命、身體、健康或財產,依社會一般之觀念,綜合予以判斷。(二)王○彬、林○隆反覆長期排放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完全之電鍍廢水行為,已造成洋仔厝溪及以洋仔厝溪引灌之周圍農地重金屬污染,其中重金屬銅、鋅均超過食用作物農地之土壤污染管制標準,造成稻米或其他農作物不得食用,或因長期食用後危害健康之高度可能;且違法排放廢水之時間甚長、水量及有毒重金屬含量均高,而所排放之洋仔厝溪為全體國民之公共財,因溪流具流動性、開放性,洋仔厝溪遭污染後,從事農事、漁撈之國民因接觸水體,甚至一般民眾偶然接觸水體或底泥,即有可能,王○彬、林○隆將未符合放流水標準之電鍍廢水(液)排放至洋仔厝溪,污染河川水體及底泥,已具體對公共安全構成危害,而致生公共危險。參考法條:刑法第190條之1 | 刑法第190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479號 | 二 | [] | (一)刑法第213條之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係以公務員明知不實,故於其職務上所掌公文書予以登載而言,其犯罪主體為職掌製作公文書之公務員。又各機關製作函文之流程,一般係由承辦人擬稿,經由主管、相關人員核稿,送請機關首長或其授權之人決行後,發文。參與函文製作之各該公務員,如共同基於職務上登載不實之犯意聯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於其職務上所掌公文書為擬稿、核稿、決行之行為分擔,均應成立刑法第213條之罪的共同正犯。依原判決事實之認定及其理由之說明,係以上訴人就核發內容不實之96年4月30日○○建字第○○○○○○○○○號函(記載本件工程乃提供社區民眾增加道路使用面積,供公眾通行及排水使用設施之不實事項),如何有犯意聯絡、行為分擔,因認上訴人共同犯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所為判斷於法無違。(二)行為人於完成犯罪行為後,為確保或利用行為之結果,而另為犯罪行為時,倘另為之犯罪行為係前一行為之延續,且未加深前一行為造成之損害或引發新的法益侵害,按之學理上所謂之「不罰之後行為」(或稱與罰後行為),固應僅就前一行為予以評價而論以一罪。惟若前後之行為已分別侵害數法益,後行為之不法內涵並已逾越前行為所該當犯罪不法內涵之範圍時,則另為之後行為顯具一般預防之必要性,而非屬不罰後行為之範疇,自應加以處罰,否則即違反充分評價原則。原判決認定上訴人圖吳○欽等2人免支付闢建道路之工程費用而獲取不法利益後,嗣又犯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及對非主管事務圖利等罪,行為之不法內涵已逾越前行為所該當犯罪不法內涵之範圍,並已引發新的法益侵害,難謂為最初犯罪行為之違法性所包攝,自非屬不罰後行為之範疇。上訴意旨以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等罪係不罰之後行為,爭執原判決適用法則不當,非適法之上訴理由。參考法條:刑法第213條、第55條 | 刑法第213條、第55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594號 | 十一 | [] | 刑事案件,原則上係以一個被告和一個犯罪事實,作為其構成內容(刑法的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和刑事訴訟法第7條相牽連情形,關涉擴張問題,屬例外),其中,犯罪事實係指適合於法律所定犯罪構成要件的社會事實,雖不必為精確的歷史事件,而祇要具備基本的社會事實同一性為已足,但關於受追訴的對象「被告」之人別(非指身分基本資料,而係特定),則一定要完全精確。易言之,縱然確有某一構成犯罪的社會事件發生,但其行為人究竟是否為被告,控方(含檢察官、自訴人)負有積極的舉證責任,方足以判罪處刑,反之,法院仍應為被告無罪諭知。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61條 | 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61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0.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701號 | 六 | [] | (一)被告的反對詰問權,係屬憲法第16條所保障訴訟防禦權之一種,存在於各個被訴的被告,縱然是同案的共同被告或相關另案的共犯(含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但因各人有時不免立場不同或利害關係對立(例如相互推諉卸責),故就同一證人所為的證言,仍應賦予各被告皆有反對詰問的權利、機會。雖然,法院認為適當時,得依職權或當事人或辯護人之聲請,以裁定將共同被告之調查證據、辯論程序分離或合併,刑事訴訟法第287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且該分離程序所為調查證據之結果,在充分保障其他共同被告訴訟防禦權的情況下,基於證據共通原則,可以用作證明其他共同被告之犯罪事實;但如僅為某一被告犯罪事實之證明,而聲請調查的證據,倘祇由該被告進行詰問(含反對詰問),或詢問聽取其意見,而未給予其他共同被告相同機會者,如經其他共同被告爭執、主張(即未捨棄詰問權),則此一證據,仍不得供為判斷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之依據,亦即就其他共同被告而言,當屬同法第155條第2項所稱「未經合法調查的證據」,以確實保障各共同被告的訴訟防禦權,學理上稱為「立證趣旨的拘束力」,同法第287條之1第2項規定:「前項情形,因共同被告之利害相反,而有保護被告權利之必要者,應分離調查證據或辯論。」即寓此義。再者,此情尚與同法第163條之2第1項、第2項,所定無須為其他無益調查之情形有別,不應混淆。(二)細究本案起訴、調查證據及審判的經過情形,檢察官就上訴人等及其他同案被告甲○○(此人業經第一審發布通緝)等多人,計分4部分向第一審法院提起公訴(先起訴,後追加起訴3次),該審也因此以4案件,分別進行準備程序、調查證據、分離及合併審理程序;其中,證人3340-7102係在第一審103年度訴字第92號案件審理中(被告為乙○○、丙○○),由丙○○及其辯護人聲請法院傳喚作證,而此人證之待證事項,僅就丙○○所涉犯情,以遠距訊問之方式,進行交互詰問,其間未及於本案其他共同正犯遭訴之犯罪事實,法院亦未命其他共同被告在場、反詰問,或陳述意見,縱該證人以「事隔多時、不復記憶」為由,無法指認丙○○,但其他共同被告猶有對質、詰問之請求,於此既有爭執,本諸前揭法理,此證據調查之結果(效果),尚不當然及於其他共同被告。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第163條之2、第287條之1 |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第163條之2、第287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740號 | 三 | [] | 判決書全文)人民除有法定事由情形外,有就其親見親聞所知悉之事實作證之義務,所謂親見親聞,當指作證時「已發生」之事實,若因陳述此等事實,而陷自己或有一定身分關係之人有招致被訴或處罰之危險,始得依不自證己罪之法理而拒絕證言,至於尚未發生之情事,或已經判決確定之事實,均不得拒絕證言。(1)刑事訴訟程序之主要目的,在於透過踐行正當法律程序而為犯罪事實之真實發現;又事實之有無或如何,自須依賴證據加以理清;所謂證據,包括在他人之訴訟案件中,陳述自己所見所聞具體事實之第三人,亦即證人;為能發現事實真相,刑事訴訟法第176條之1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問何人,於他人之案件,有為證人之義務;明定凡應服從我國法權之人,無分國籍身分,均有在他人為被告之案件中到場接受訊問,陳述自己所見所聞具體事實之義務;此自同法第178條尚規定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科以罰鍰;證人不到場者,亦得予以拘提益明。(2)又履行作證之義務,自當據實陳述;我國刑事訴訟法為強制證人據實陳述,以發現真實,乃採書面具結,即對依法有具結能力之證人,於訊問前或訊問後,先告以具結之義務及偽證之處罰,再命其朗讀內載「當(係)據實陳述」、「決(並)無匿、飾、增、減」等語之書面結文,並簽名、蓋章或按指印而出具之,以擔保其所陳述之證言為真實,此觀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至第189條規定自明,係證言真實性之程序擔保;如證人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即應負刑法第168條規定之偽證罪責。簡言之,刑法上之偽證罪,就已出具書面擔保,猶違反據實陳述義務之證人課予刑事責任,乃為實現要求證人據實為證,以達保護司法權正確行使之立法目的所為之具體規範。(3)承上,楊○豐為證人,本有據實陳述之義務,且受偽證罪責之約制,自無從准許楊○豐以尚未發生之偽證事項,主張為第181條規定之「恐受刑事追訴或處罰」而拒絕證言,否則,為發現事實真相而於刑事訴訟法規定為證人之義務,即無從實現。參考法條:刑法第168條。刑事訴訟法第181條 | 刑法第168條。刑事訴訟法第181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780號 | 五 | [] | 判決書全文)對於具保證人地位者之不作為結果加以責難之可罰性基礎,在於不作為與作為具有等價性。而刑法對於不作為犯之處罰,並非僅在於不履行作為義務,還須考慮如予作為,能否必然確定防止結果發生,而非無效之義務,以免僅因結果發生之「可能性」,即令違反作為義務之不作為均負結果犯罪責,造成不作為犯淪為危險犯之疑慮。從而,必行為人若履行保證人義務,則法益侵害結果「必然」或「幾近」確定不會發生,始能令之對於違反作為義務而不作為所生法益侵害結果負責,且此所謂「必然或幾近確定」可以避免結果不發生,應由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原判決根據中區勞檢所勘查研判結論及卷存相關事證綜合判斷,認定被告依其職務,縱有排除現場道路濕滑泥濘、設置護欄或相關警告標誌等作為義務,然案發時本件混凝土車已迴轉並調轉車頭完畢,仍因實際載重超載達近2倍之多而滑落山坡,被害人因而成傷致死,非被告能避免,無足認此部分作為義務之違反與被害人死亡結果間有相當因果關係,業依案內資料,逐一剖析論述,尚無不合。檢察官上訴意旨並未對於何以足認被告若履行本件工區銜接路面清潔、排除濕滑泥濘、設置護欄等作為義務,即必然或幾近確定結果不會發生之依據,根據案內資料詳為舉證說明,僅就原判決已經論斷之事項持不同見解,任意爭執並為指摘,難認有據,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參考法條:刑法第15條、第276條第2項 | 刑法第15條、第276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9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788號 | 十二 | [] | (一)解釋法律條文時,除須斟酌法文之文義外,通常須斟酌規範意旨,始能掌握法文構成要件之意涵,符合規範之目的及社會演進之實狀,而期正確適用無誤。按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妨害秘密罪之立法目的,係對於無故竊錄他人非公開活動、言論、談話或身體隱私部位之行為,予以限制,以保障人民秘密通訊自由及隱私權。所謂「非公開之活動」,固指該活動並非處於不特定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狀態而言,倘處於不特定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狀態,即為公開之活動。惟在認定是否為「非公開」之前,須先行確定究係針對行為人之何種活動而定。以行為人駕駛小貨車行駛於公共道路上為例,就該行駛於道路上之車輛本體外觀言,因車體本身無任何隔絕,固為公開之活動;然由小貨車須由駕駛人操作,該車始得移動,且經由車輛移動之信息,即得掌握車輛使用人之所在及其活動狀況,足見車輛移動及其位置之信息,應評價為等同車輛使用人之行動信息,故如就「車內之人物及其言行舉止」而言,因車輛使用人經由車體之隔絕,得以確保不欲人知之隱私,即難謂不屬於「非公開之活動」。又偵查機關為偵查犯罪而非法在他人車輛下方底盤裝設GPS追蹤器,由於使用GPS追蹤器,偵查機關可以連續多日、全天候持續而精確地掌握該車輛及其使用人之位置、移動方向、速度及停留時間等活動行蹤,且追蹤範圍不受時空限制,亦不侷限於公共道路上,即使車輛進入私人場域,仍能取得車輛及其使用人之位置資訊,且經由所蒐集長期而大量之位置資訊進行分析比對,自可窺知車輛使用人之日常作息及行為模式,難謂非屬對於車輛使用者隱私權之重大侵害。而使用GPS追蹤器較之現實跟監追蹤,除取得之資訊量較多以外,就其取得資料可以長期記錄、保留,且可全面而任意地監控,並無跟丟可能等情觀之,二者仍有本質上之差異,難謂上述資訊亦可經由跟監方式收集,即謂無隱密性可言。(二)刑法第315條之1所謂之「電磁紀錄」,係指以電子、磁性、光學或其他相類之方式所製成,而供電腦處理之紀錄;而所謂「竊錄」,則指暗中錄取之意,亦即行為人以某種設備置於被錄者難以查覺之暗處,暗中錄取被錄者之聲音、影像或其他不欲人知之資訊而言,不以錄取者須為聲音或影像為限。查GPS追蹤器之追蹤方法,係將自人造衛星所接收之資料透過通訊系統傳至接受端電腦,顯示被追蹤對象之定位資訊,透過通訊網路傳輸,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對於個人所在位置進行比對分析,而獲取被追蹤對象之所在位置、移動方向、移動速度以及滯留時間之電磁紀錄,固非為捕捉個人之聲音、影像,但仍屬本條所規範之「竊錄」行為無疑。(三)偵查係指偵查機關知有犯罪嫌疑而開始調查,以發現及確定犯罪嫌疑人,並蒐集及保全犯罪證據之刑事程序。而偵查既屬訴訟程序之一環,即須依照法律規定行之。又偵查機關所實施之偵查方法,固有「任意偵查」與「強制偵查」之分,其界限在於偵查手段是否有實質侵害或危害個人權利或利益之處分而定。倘有壓制或違反個人之意思,而侵害憲法所保障重要之法律利益時,即屬「強制偵查」,不以使用有形之強制力者為限,亦即縱使無使用有形之強制手段,仍可能實質侵害或危害他人之權利或利益,而屬於強制偵查。又依強制處分法定原則,強制偵查必須現行法律有明文規定者,始得為之,倘若法無明文,自不得假借偵查之名,而行侵權之實。查偵查機關非法安裝GPS追蹤器於他人車上,已違反他人意思,而屬於藉由公權力侵害私領域之偵查,且因必然持續而全面地掌握車輛使用人之行蹤,明顯已侵害憲法所保障之隱私權,自該當於「強制偵查」,故而倘無法律依據,自屬違法而不被允許。又刑事訴訟法第228條第1項前段、第230條第2項、第231條第2項及海岸巡防法第10條第1項、第2項、第3項之規定,僅係有關偵查之發動及巡防機關人員執行犯罪調查職務時,視同刑事訴訟法第231條司法警察(官)之規定,自不得作為裝設GPS追蹤器偵查手段之法源依據。參考法條:刑法第315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228條、第230條、第231條。海岸巡防法第10條 | 刑法第315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228條、第230條、第231條。海岸巡防法第10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869號 | 七 | [] | (一)刑事被告並非訴訟客體而係訴訟主體,其有權決定是否陳述及如何行使訴訟防禦權,在刑事訴訟程序上應尊重被告陳述之自由,禁止強制其為不利之陳述,因而規定被告有緘默權,即屬不自證己罪之特權,以保障被告消極的不陳述自由,如被告行使緘默或拒絕陳述,不得即認係默示自白或為不利於被告之推斷。然緘默權並非不可拋棄,倘經偵查機關或法院告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得保持緘默之權利,其猶自願打破沈默而依自由意志為陳述,或選擇行使辯明、辯解權,已不屬緘默權之行使,則法院依被告之陳述、辯解,綜合評價判斷,而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斷,並不違反緘默權或不自證己罪之保障。(二)原判決敘明蔡尚舜於偵查初期矢口否認曾經交付10萬元現金予蕭○和,嗣於偵查後期始改口承認,而認蔡尚舜所辯其無以該筆現金部分款項為陳○義賄選買票之意思,如何有避重就輕而不足採信之理由,乃係依蔡尚舜先後反覆之供述,綜合評價判斷,而非逕以其沈默或拒絕陳述即為不利於其之推斷,揆之前開說明,蔡尚舜上訴意旨執此指摘違反緘默權或不證己罪之保障,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第156條第4項 |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1項、第156條第4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3989號 | 八 | [] | 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係以不法與罪責為前提,故行為雖適合於犯罪構成要件之規定,但如欠缺實質的違法性,仍不成罪,故不論學術界或實務界,均普遍承認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其中,得被害人承諾或同意,即是一例,於受保護之法益具有可處分性時(例如身體、自由、財產、隱私等),在一定要件下,容許被保護人基於自主決定權,捨棄法律的保護;而犯罪行為,既屬行為人受意思決定與意思活動所主宰支配的人類行止,就有可能發生錯誤或失誤的問題,學理上乃有錯誤理論之發展,並對於不同的錯誤態樣,給予不同的評價。就阻卻違法事由的錯誤而言,苟行為人誤認有阻卻違法事由的行為情狀存在(例如:誤想防衛、誤想避難、誤認得被害人承諾或同意等等)而為防衛、避難、毀損財物、侵害人之身體、自由等行為,依目前實務見解,認應阻卻犯罪故意(主觀構成要件),緩解其罪責;就其行為因過失造成錯誤,於法條有處罰過失行為時,祇論以過失犯;法無過失犯處罰者,不為罪。從而,苟被告於法院審理中,已就各該阻卻違法事由存在與否,有所主張,則對於此種特別例外情形的具體個案,自應詳加說明其判斷的理由,以昭折服。若無之,尚存有判決理由不備之可議。參考法條:刑法第12條 | 刑法第12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4011號 | 八 | [] | 原判決已說明其附表(下稱附表)所示通訊監察譯文,關於上訴人與周○鳴涉案部分之談話內容,雖係「另案監聽」所附帶取得,且未經執行機關報由檢察官陳報法院審查認可,惟基於偵查作為具浮動性,偵查機關實無從事先預測或控制監聽內容及可能擴及之範圍,加以販賣毒品係嚴重危害社會治安之重罪,相關之通訊內容如未即時擷取,蒐證機會恐稍縱即逝,應容許法院於審判時適用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權衡理論判斷有否證據能力。乃依卷證,綜合審酌周○鳴確涉有販毒罪嫌,經法院判處罪刑在案,執行機關顯非假借周○鳴販毒案名目,惡意規避合法監聽程序,對上訴人濫行監聽,兼衡通訊內容僅與販賣毒品之判斷攸關,無涉私密,執行機關違背法定程序之情節尚屬輕微,且依所得監聽資料,如依法定程序陳報法院審查認可,形式上觀之,法院應無不予認可之理由,因認附表所示通訊監察譯文得為證據之理由綦詳,經核基於與另案扣押容許審酌裁量相同之法理,所為論斷說明尚無不合。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 |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402號 | 三 | []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犯第四條至第八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所稱於偵查及審判中自白,係指被告對於構成犯罪要件之事實向職司偵查、審判之公務員坦白陳述而言。苟被告於偵查及審判中均曾自白,即應依上開規定減輕其刑。並不以始終自白為必要,縱自白之前、後,有否認之辯詞,亦不影響已自白之效力。又所謂偵查中,參諸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3項規定,於起訴案件,係至卷宗及證物送交法院繫屬前。則被告於司法警察詢問及檢察官終結偵查前,自白犯罪事實,固屬偵查中之自白。倘於檢察官終結偵查後,至卷證移送法院繫屬前,自白犯罪事實,仍屬偵查中自白。參考法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4071號 | 九 | [] | 內政部警政署所頒布之「取締砂石(大貨)車超載作業程序」,係將與警員取締砂石(大貨)車超載時有關之各種規定(依該作業程序一、依據:(1)警察職權行使法。(2)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9、29條之1、29條之2。(3)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79至82條。(4)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第12、13條。(5)裝載砂石、土方車輛使用專用車輛或專用車廂規定。(6)警察機關取締違規砂石車注意事項。)予以匯集,並將其取締流程及各階段如何執行暨權責人員係何人等相關細節以圖表方式呈現,無非為便利警員於取締砂石(大貨)車超載時,可依該作業程序予以執行。換言之,「取締砂石(大貨)車超載作業程序」係將上開相關法令之內容予以圖表化,其實質內容為上開相關法令之規定。王○順上訴意旨以「取締砂石(大貨)車超載作業程序」並非貪污治罪條例圖利罪構成要件中所指之「法令」云云,依上述說明,無非對「取締砂石(大貨)車超載作業程序」所規定之內容有所誤解,其執此指摘原判決不當,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4款 | 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4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4085號 | 一 | [] | (一)被告之自白,非出於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疲勞訊問、違法羈押或其他不正之方法,且與事實相符者,得為證據,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1項定有明文,復為確保此意旨之具體實現,另於同條第3項前段規定:被告陳述其自白係出於不正之方法者,應先於其他事證而為調查。然則非謂被告可以無所顧忌、任意爭辯。易言之,受訊問之被告究竟出於何種原因坦承犯行,不一而足,或係遭訊問者以不正方式對待始承認,或未遭不正方式對待,而係考量是否能獲輕判或免遭羈押,或出於自責悔悟者,或有蓄意頂替或別有企圖,此為受訊問者主觀考慮是否認罪所參酌之因素,此種內在想法難顯露於外而為旁人所知悉。因之,只要訊問者於訊問之際,能恪遵法律規定,嚴守程序正義,客觀上無任何逼迫或其他不正方法,縱使被告基於某種因素而坦承犯行,要不能因此即認被告自白欠缺任意性。被告之自白茍係出於任意性,並與事實相符者,依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1項規定,即得為證據。(二)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因拘提或逮捕到場者,應即時訊問,刑事訴訟法第93條第1項定有明文。此所謂即時,係指依個案情節,考量被告人數多寡、情緒之安撫、案情是否繁雜、案件情資整理、偵查機關人員之調度、路程遠近、辯護人選任等諸多因素,不得為不必要之拖延,並應注意此時間之經過,是否會影響受訊問者陳述之任意性。實務上則以扣除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1第1項各款事由後,以不逾24小時為度。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93條、第93條之1 | 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93條、第93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439號 | 八 | [] | 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事件保險法第53條第1項前段規定保險人之代位權,係債權之法定移轉,不待被保險人另為債權讓與之表示,此與民法第294條規定之債權讓與,係基於法律行為(準物權行為),非經讓與人或受讓人通知債務人,對於債務人不生效力者迥異。又損害賠償,祇應填補被害人實際損害,保險人代位被保險人請求損害賠償時,法院應調查被保險人實際所受之損失,如其實際損害額超過或等於保險人已給付之保險金額,保險人得就其給付保險金額之範圍,代位被保險人請求賠償;如其實際損害額小於保險人給付之保險金額,保險人所得代位請求賠償者,應以該損害額為限,此為保險法上利得禁止原則之強行規定。相關法條:保險法第53條 | 保險法第53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57號 | 二 | [] | 確認股東會決議不成立等事件按股份有限公司之董事會,係有決定公司業務執行權限之執行機關,其權限之行使應以會議之形式為之,公司法第203條至第207條分別規定董事會召集之相關程序及決議方法,其目的即在使公司全體董事能經由參與會議,互換意見,集思廣益,以正確議決公司業務執行之事項;為充分確認董事會權力之合法、合理運作,及其決定之內容最符合所有董事及股東之權益,應嚴格要求董事會之召集程序、決議內容均須符合法律之規定。董事會未通知監察人列席陳述意見即逕為決議,該決議之效力如何,公司法雖未明文規定,惟參諸公司法第218條之2賦予監察人得列席董事會陳述意見之權利,乃在於藉由監察人所具有之客觀、公正第三人立場,提供董事會不同觀點之討論空間,而不在於監察人是否擁有表決權,且監察人為公司業務之監督機關,須先明瞭公司之業務經營狀況,俾能妥善行使職權,同法第204條因就董事會之召集明定應載明事由於7日前通知監察人,以資遵循之趣旨以觀,董事會未通知監察人列席陳述意見,即逕為決議,其決議應屬無效。相關法條:公司法第203條至第207條、第218條之2 | 公司法第203條至第207條、第218條之2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648號 | 四 | [] | 按上訴,係對下級法院之判決聲明不服之方法,而上訴審法院則藉由上訴聲明以特定審判之對象,是其範圍自應以上訴權人之意思為準,倘原審判決之各部分具有可分性、且當事人之真意甚為明確者,即可對原審判決之一部分表示不服,此時自無適用刑事訴訟法第348條規定之餘地。原審判決是否具可分性,其判別基準端視判決之各部分能否分割及是否會產生判決之歧異而定,其於上訴審得以僅審理聲明不服之部分,且該部分經撤銷或改判時,如未經聲明不服部分繼續維持原審判決所為事實及法律上之認定,二者不致相互矛盾,自屬具審判上可分性。從而上訴權人合法聲明上訴部分,自應認其一部上訴聲明有效,上訴審即應受其拘束,以限定上訴審審理之範圍。如此,不惟合乎上訴權人上訴之目的,當事人亦得僅針對該部分之爭點予以攻擊防禦,俾有助於法院訴訟資源之有效運用。刑法第42條第3項、第5項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及期限,所應審究者,乃如何以新台幣(下同)1千元、2千元或3千元折算1日或以罰金總額與1年之日數比例折算,此與審理被告有罪、無罪或所犯何罪之程序,二者所要認定之事實不同,衡諸易刑處分之裁量有其獨立性,復兼具執行事項之本質,本與罪刑無關,倘上訴權人僅就易刑處分折算標準上訴,對原審論處之罪名及刑罰並無爭執,則上訴審僅就罰金易服勞役折算標準是否適法部分審判,既不致產生上訴審改判諭知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與原審認定之罪名不相符合之情形,自不生罪刑不可分或上訴不可分關係可言。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刑法第42條第3項、第5項 |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刑法第42條第3項、第5項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723號 | 九 | [] | 請求撤銷仲裁判斷事件系爭工程履約爭議之申請調解,雖在舊法時期,但上訴人變更調解標的、審議委員會提出調解建議及出具調解不成立證明書等系爭新法規定之構成要件事實,均在新法時期始完全實現。就跨越新、舊法施行時期之系爭工程履約爭議,無待法律另為明文規定,即應適用法條構成要件與生活事實合致時有效之系爭新法規定,以定其法律效果,而無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之適用。機關與廠商因履約爭議未能達成協議者,得以向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申請調解、向仲裁機構提付仲裁之方式處理。前揭調解屬廠商申請者,機關不得拒絕。工程及技術服務採購之調解,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應提出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其因機關不同意致調解不成立者,廠商提付仲裁,機關不得拒絕,為修正後政府採購法第85條之1第1、2項所明定。是依系爭新法規定,上訴人即廠商因履約爭議未能與被上訴人即機關達成協議,已依該規定踐行申請調解程序,嗣因機關不同意審議委員會所提出之調解建議或調解方案,致調解不成立而提付仲裁時,機關依法不得拒絕,即以法律規定取代機關之同意仲裁意思,而生擬制合意提付仲裁之效力。是原審認系爭工程之履約爭議,無系爭新法規定之適用,自有可議。且亦難認被上訴人有何信賴事實及利益,而有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至憲法有關平等權之保障,其內涵非指絕對、機械之形式上平等,而係保障人民在法律上地位之實質平等;立法機關基於憲法之價值體系及立法目的,自得斟酌規範事物性質之差異而為合理之差別對待。政府採購法有關履約爭議之救濟途徑,非僅仲裁一端,修正後第85條之1第2項有關廠商符合一定要件提付仲裁,機關不得拒絕(擬制仲裁合意)之規定,係立法者衡量政府採購之性質、機關與廠商於履約程序中之權利義務關係及選擇不同救濟途徑之差異,並就政府採購之時效性需求為整體之觀察,所為之不同規定,屬立法自由形成之範疇,既賦與機關經由合法、迅速、專業、省費之仲裁程序以解決紛爭之機會,其實體法上之權益亦不因擇採仲裁救濟程序而受影響,與憲法揭示之平等原則並無牴觸。相關法條:政府採購法第85條 | 政府採購法第85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791號 | 二 | [] | (一)民國104年12月30日修正公布(10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第38條之1第5項明定: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所謂實際合法發還,是指因犯罪而生民事或公法請求權已經被實現、履行之情形而言。該情形,不以發還扣押物予原權利人為限,其他如財產犯罪,行為人已依和解條件履行賠償損害之情形,亦屬之。原判決就安建計程車客運服務事業有限公司已實際支出之新臺幣(下同)1億4,259萬434元部分(包含支付:1、計程車司機之賠償金483萬9,756元、2、春來汽車有限公司修理廠及其他修車廠之投保車輛修理費各7,864萬8,847元、3,678萬2,927元、3、如原判決附表三所示產險公司之保險費1,661萬9,679元、4、案發後陸續為計程車司機轉保產險公司之保險506萬2,099元),係以該部分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為由,而不予宣告沒收。依前揭規定,尚無不合。(二)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之保險法(下稱修正保險法),將第136條第2項原規定「非保險業不得兼營保險或類似保險之業務。」修正為:「非保險業不得兼營保險業務。」其立法理由謂:「按本法為規範保險業經營保險業務,非保險業不得兼營之,至於保險業務之認定,應以其兼營業務之性質及內涵判斷之,而非僅檢視其是否具『保險』之名。為免外界誤解有所謂『類似保險』之業務,爰刪除原條文第2項之相關文字。」同法第167條第1項亦由:「非保險業經營保險或類似保險業務者,處……。其犯罪所得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者,處……。」配合修正為:「非保險業經營保險業務者,處……。其犯罪所得達新臺幣1億元以上者,處……。」其立法說明謂:「配合第136條第2項,刪除第1項有關類似保險之文字。」依前述修法意旨,修正保險法第136條第2項、第167條第1項刪除原規定「類似保險」之文字,並非將「非保險業經營類似保險業務」之行為除罪化,而係強調非保險業所經營者是否為「保險業務」,應以所兼營業務之性質及內涵判斷之,並避免外界誤解尚有所謂「類似保險」業務存在。準此,被告行為後,修正保險法第136條第2項、第167條第1項雖刪除「類似保險」之文字,惟同法第167條第1項之法定構成要件實質上並無不同,應依一般法律適用原則,適用裁判時即修正保險法第167條第1項規定。原判決本此旨趣,說明:被告之原審辯護人所為修正保險法第136條第2項、第167條第1項規定均已刪除「類似保險」之文字,本件有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之情形,應為免訴判決之辯護意旨,尚有誤會。經核於法並無不合。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1第5項。刑法第2條、保險法第167條第1項 | 刑法第38條之1第5項。刑法第2條、保險法第167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792號 | 十 | [] | 分配表異議之訴事件債務人或債權人於分配期日前對分配表異議,如異議未能終結,因執行法院對實體問題之異議事由,不得調查認定,有待訴訟解決,故強制執行法第41條第1項規定,為異議之債權人或債務人,得向執行法院對為反對陳述之債權人或債務人提起分配表異議之訴。是執行債權人倘未依上開規定,對其他參與分配債權人提起異議之訴,以判決變更原分配表之金額,或撤銷原分配表重新製作分配表,自不得再以實體事由爭執其他參與分配債權人分配之金額。相關法條:強制執行法第41條 | 強制執行法第41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816號 | 十一 | [] | 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按100年1月26日修正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現行法第95條)第1項規定:「保險對象因發生保險事故,而對第三人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者,本保險之保險人於提供保險給付後,得依下列規定,代位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汽車交通事故:向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保險人請求。公共安全事故:向第三人依法規應強制投保之責任保險保險人請求。其他重大之交通事故、公害或食品中毒事件:第三人已投保責任保險者,向其保險人請求;未投保者,向第三人請求。」行政院衛生署(現改制為衛生福利部)依上開條文第2項授權訂定「全民健康保險執行重大交通事故公害及食品中毒事件代位求償辦法」,其第2條第3款規定,船舶航行於海上、水面或水中所發生之事故,亦屬修正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第1項第3款所稱交通事故;第5條則規定:「本法第82條第1項第3款所稱重大,係指因前三條所定同一之事故或事件,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本保險)給付醫療費用總額在十萬元以上者。前項金額,以本保險提供該保險給付之日起,一個月內給付費用總額計算。」準此,倘被上訴人因搭乘系爭船舶發生系爭事故,以全民健康保險提供保險給付之日起,一個月內給付總額逾十萬元者,該當修正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第1項第3款所稱「其他重大之交通事故」,其由全民健康保險所提供醫療給付費用之請求權,即已法定移轉予中央健康保險局,不得再由被上訴人請求賠償。原審未先查明本件情形是否合於上開規定,率認被上訴人得請求賠償全民健保給付之醫療費用,非無可議。相關法條:修正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現行法第95條) | 修正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現行法第95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0.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823號 | 十二 | [] | 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按所謂公共設施用地,係指依都市計畫法規定,於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所設置供作公共設施使用之土地。而公共設施保留地,則指依都市計畫法規定,於都市計畫範圍內指定之公共設施用地,而未經政府開闢或使用之公私有土地。職是,公共設施用地在未經取得前,乃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政府不得逕予使用收益,二者顯不相同。人民依法取得之土地所有權,應受法律之保障與限制;所有人於法令限制之範圍內,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所有物,並排除他人之干涉,憲法第143條第1項中段、民法第765條分別定有明文。又民法第179條前段規定,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益。其判斷是否該當上揭不當得利之成立要件時,應以「權益歸屬說」為標準,亦即倘欠缺法律上原因而違反權益歸屬對象取得其利益者,即應對該對象成立不當得利。相關法條:民法第179條 | 民法第179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1.json |
106年度台上字第978號 | 十三 | [] | 請求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惟按拋棄物權,而第三人有以該物權為標的物之其他物權或於該物權有其他法律上之利益者,非經該第三人同意,不得為之,此觀民法第764條第2項規定自明。此項規定係於民國98年1月23日增訂,乃本於權利人不得以單獨行為妨害他人利益之法理而設,既係源於權利濫用禁止之法律原則,則所有權人拋棄其所有權,雖發生於新法增訂前,自仍有上開規定之適用,即其拋棄有上揭法條規定之情形,非經第三人同意,不得為之,否則對於該第三人應不生效力。相關法條:民法第764條第2項 | 民法第764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2.json |
106年度台抗字第143號 | 十五 | [] | 按刑法上之共同正犯,係基於共同犯罪行為應由正犯各負全部責任之理論,就全部犯罪結果負其責任;而法院於科刑時,仍應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情狀,分別情節,為各正犯量刑輕重之標準,並非必須科以相同之刑,至於各正犯應執行刑之酌定,亦非必須按一定比例、折數計算。然為合於公平原則,法院對於量處較短刑期之共同正犯,於定應執行刑時,自應酌定較短之執行刑期;否則,對於量處輕刑者執行較長期之刑,對於量處重刑者執行較短期之刑,當非事理之平,此酌定執行刑裁量權之行使即難謂適法。參考法條:刑法第28條、第51條第5款、第57條 | 刑法第28條、第51條第5款、第57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4.json |
106年度台抗字第226號 | 十六 | [] |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加重本刑至二分之一。」而「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者,依前條之規定更定其刑。但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發覺者,不在此限。」刑法第47條第1項、第48條分別定有明文。前揭規定所稱「更定其刑」,必其累犯之發覺,係在裁判確定之後,始足當之;苟於裁判確定之前,已足以發覺有累犯之情事者,即無適用之餘地。又被告之前科資料,與認定被告是否屬於累犯,及應否依累犯之規定加重其刑之待證事實至有關係,依刑事訴訟法第288條第4項規定,自屬事實審法院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事實審法院於審理時,如依卷內證據及訴訟資料已足以發覺被告有累犯之事實,自應加以調查,及於判決內論以累犯並依法加重其刑;倘依卷內證據及訴訟資料已足以發覺為累犯,而於審判期日就該累犯之事實漏未調查審酌,並於判決時漏論累犯並加重其刑,即與刑法第48條前段所稱「裁判確定後,發覺為累犯」之情形不同,自不得於裁判確定後以發覺累犯為由聲請裁定更定其刑。況我國刑事訴訟程序關於判決確定後裁判之救濟,其中如非常上訴程序既採被告人權保護說,以原判決於被告尚無不利者,其撤銷違背法令部分不及於被告,則何以於更定其刑案件即得更為不利於被告之裁定,是刑法第48條前段自應予目的性限縮適用。參考法條:刑法第48條。刑事訴訟法第288條第4項 | 刑法第48條。刑事訴訟法第288條第4項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5.json |
106年度台抗字第353號 | 十七 | [] | 按罰金、罰鍰、沒收及沒入之裁判,應依檢察官之命令執行之。前條裁判之執行,準用執行民事裁判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470條第1項前段、第47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則檢察官執行沒收裁判時,即應準用強制執行法之相關規定。又監獄行刑法第45條第1項規定「對於受刑人,應斟酌保健上之必要,給與飲食、物品,並供用衣被及其他必需器具。」雖明定受刑人「生活所必需之物」,由國家給與。然於監獄實務上,在監(所)收容人為達其基本生活需用,仍有因其他基於醫療及生活必需費用,而需自備金錢之情形。故於強制及行政執行機關對其為清償債權之強制執行時,就此部分,自有酌留必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用。依法務部矯正署所研議「在監(所)收容人受清償債權執行須酌留醫療及生活必需費用額度及標準」意見,該署審酌矯正機關給養供應情形、收容人購置生活必需品、全民健康保險就診部分負擔及性別生理需求等因素,認強制及行政執行機關除應依法個別審酌部分收容人具特殊原因、醫療需求等因素外,建議收容人每月在監基本生活需用金額男性為新台幣(下同)1,000元,女性為1,200元(均隔月不累計),有該署民國102年1月21日法矯署勤字第10101860430號函可參。另強制執行法第52條規定「查封時,應酌留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二個月間生活所必需之食物、燃料及金錢。前項期間,執行法官審核債務人家庭狀況,得伸縮之。但不得短於一個月或超過三個月。」。則究應酌留受刑人一個月、二個月或三個月之「生活所必需之物」,屬執行檢察官得依個案審核裁量事項。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470條第1項、第471條第1項。監獄行刑法第45條第1項。強制執行法第52條 | 刑事訴訟法第470條第1項、第471條第1項。監獄行刑法第45條第1項。強制執行法第52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6.json |
106年度台抗字第722號 | 十八 | [] | 104年2月4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增訂「新事實」為再審原因、明訂新事實或新證據無涉事證之存在時點、兼採「單獨評價」或「綜合評價」之體例。是以,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稱新事實或新證據,除須具有未判斷資料性之「嶄新性」外,尚須具備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之「顯著性」特性,二者均不可或缺,倘未兼備,自無准予再審之餘地。證人或共同被告於判決確定後翻異前供而為有利於受有罪確定判決之受刑人,該證人或共同被告仍屬原確定判決之同一證據方法,雖非新證據,但其翻異前供或事後陳明先前未曾供述之具體情事,則為新事實,亦具嶄新性,惟在顯著性之判斷方面,再審聲請人負有說明義務,不惟必須具體說明該證人或共同被告何以先後供述不一之理由,仍更須新供述之信用性較高而達足以推翻前供述之證明力不可。否則,任憑翻覆無常之說詞來動搖判決確定力,自有損於法安定性。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 | 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7.json |
106年度台抗字第842號 | 十七 | [] | (一)特赦,顧名思義,乃特別赦免,係針對「個案」,從政治上考量,特別予以寬免罪罰,依憲法第40條規定,專屬總統特權。實際運作上,赦免係以行政權的作用,變更了司法權的結果,目的當在於衡平刑罰的嚴苛及救濟司法無法自行糾正的錯誤。至於再審制度之設,係承認法官是人、不是神,不免偶因證據等因素而判斷、認定事實錯誤,當予糾正、救濟。其中,對有罪確定判決的聲請再審,乃有聲請再審權人,以確定有罪判決所認定的事實不當,作為理由,請求原審的法院,重新審判,撤銷或變更原確定判決的救濟方法。兩者同屬對於有罪確定判決的非常救濟手段,本質上,既都以受判決人的利益為目標,則基於公部門對於人民權益保障多多益善的法理,該2制度自應屬於併存、互補的關係,而不相互排斥。(二)依司法院釋字第283號解釋,總統依憲法第40條及赦免法第3條後段規定,所為罪刑宣告無效之特赦,對於已執行之刑,不生溯及既往之效力。可見該特赦,係向「將來」(非「過去」)發生效力,且只限於「罪」、「刑」宣告無效。然則,法院認定有罪的判決,係以「主文」、「事實」及「理由」3項構成,觀諸刑事訴訟法第308條規定即明,上揭特赦效力,卻僅止於就「主文」乙項之罪、刑宣告,有所宣示(無效),而對於該確定判決所認定犯罪的「事實」與「理由」2項,既無宣告,故於理論上,當是依然存在,此亦為一般國民於認知和法律感情上,多偏向認為受判決人雖經赦免,但其實隱然仍屬有罪(已執行之刑,不受影響),而非真正等同於「清清白白」的無罪。參考法條:中華民國憲法第40條。刑事訴訟法第308條、第420條。赦免法第3條 | 中華民國憲法第40條。刑事訴訟法第308條、第420條。赦免法第3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3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6.json |
106年度台抗字第843號 | 三 | [] | 約定應付仲裁之協議,係針對一定之法律關係,及由該法律關係所生之爭議而為(仲裁法第2條參見)。是當事人間有仲裁協議時,究應依仲裁協議提付仲裁,或得不受仲裁協議拘束,提起訴訟,以解決紛爭,應以該爭議是否為仲裁協議之標的所涵攝為斷。於一方當事人以損害賠償請求權為爭議標的提付仲裁後,因已得解決雙方間與該仲裁協議標的有關之全部爭議,併及於該損害賠償請求之基礎或前提法律關係有無之判斷,即無再令他方當事人另以確認仲裁協議法律關係或債權不存在為爭議標的,提付仲裁之餘地,始不失仲裁制度需求迅速、經濟、專家判斷等之本旨。仲裁法第4條第1項前段明定:「仲裁協議,如一方不遵守,另行提起訴訟時,法院應依他方聲請裁定停止訴訟程序,並命原告於一定期間內提付仲裁」,依其文義解釋,原係規範一方先提起訴訟,他方為妨訴抗辯之情形。惟於一方先就因契約關係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爭議提付仲裁,他方始就該請求前提法律關係提起確認訴訟,該一方為妨訴抗辯後,受訴法院仍應依該條項規定,裁定停止訴訟程序,方符該條立法意旨。且此時亦無再命原告於一定期間內,就他方已提付仲裁爭議之前提法律關係,提付仲裁之必要。相關法條:仲裁法第4條 | 仲裁法第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9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6年度台非字第164號 | 十二 | [] | (一)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前段規定:「前條犯罪所得的範圍與數額,認定顯有困難時,得以估算認定之。」依其立法理由說明,有關犯罪所得之沒收與追徵,其範圍及於違法行為所得、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考量其範圍及價額並不具有特定性,爰參考德國刑法第73b條之規定,明定在認定顯有困難時,得估算之,以符實務需求。另因犯罪所得之沒收,性質上屬類似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非屬刑罰,自不適用嚴格證明法則,僅需自由證明為已足,以表明合理之證明負擔。而所謂認定(非)顯有困難,指沒收之範圍與價額之相關事實已臻明確,無庸另行估算認定者而言。申言之,估算是在欠缺更好的調查可能性下的應急手段,只有在不法所得之範圍與價額認定顯有困難時,始得以估算。相對的,若是在認定上非顯有困難時,法院就必須履行通常的調查義務,原則上,法院必須先善盡顯而易見的調查可能性與證據方法,之後仍無法確定沒收的範圍與價額時,才能援用估算的規定,否則,法院若未盡合理調查及依憑相當證據,即遽採單方、片面說法,進而認定沒收的範圍與價額,顯然未依職權調查、審認,並非適法。(二)原判決事實欄內,記載:被告及國○公司以竊佔靈○禪寺系爭土地,致靈○禪寺受到鉅大損害。被告因此得以墓園出售塔位,使國○公司獲得如附表三所示不法利益等旨;理由欄內,則載敘:被告為第三人即高○公司與國○公司申請取得開發墓園即擁○藝術園區建築執照所需建築線與水土保持設施兼聯外橋樑道路用地之不法利益,而擅自將靈○禪寺系爭土地納入其開發墓園之建築基地範圍,…以經營墓園出售塔位獲得鉅額開發利益,其犯罪所得,核算如下:(1)高○公司收容棄土之營業利益1,847萬9,450元。(2)國○公司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100萬4,320元。(3)國○公司土地增值利益1億6,337萬7,626元。(4)國○公司使用墓園設施營利之營業利益1,489萬6,524元等文。可見上揭事實及理由之記載,並不相符,且依上揭理由欄內所載,核算收容棄土之營業利益、土地增值利益、使用墓園設施營利之營業利益,似係參照告訴人靈○禪寺提出之陳述意見狀、刑事陳報補正狀內之訴訟資料以作依據,然而,參與人高○公司、國○公司對此均有不同意見,並提出對己有利之憑據。原審卻未就此加以調查,原確定判決亦未說明其對於參與人有利證據不予採納的理由,遽行判決,猶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之違失。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 | 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1.json |
106年度台非字第235號 | 十四 | [] | (一)已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之案件,在同一法院重行起訴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2款定有明文。縱先起訴之判決,判決在後,如判決時,後起訴之判決,尚未確定,仍應就後起訴之判決,依非常上訴程序,予以撤銷,諭知不受理(司法院釋字第168號解釋參照)。(二)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向管轄法院提出起訴書為之,刑事訴訟法第264條第1項亦有明定,若誤向無管轄權之法院為之,該法院對該案件,應依同法第304條諭知管轄錯誤之判決,並同時諭知移送於管轄法院。而此管轄錯誤判決,乃屬形式判決,僅終結該無管轄權法院之形式上之訴訟關係,實體上之訴訟關係仍未消滅。在該案件移送於管轄法院時,續存於管轄法院,並視為檢察官已向管轄法院起訴。然因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訴訟程序不因法院無管轄權而失其效力。故該案件仍應以無管轄權法院收受卷證時,為訴訟繫屬時間。(三)同一案件繫屬於有管轄權之數法院者,依刑事訴訟法第8條前段規定,應由繫屬在先之法院審判,後繫屬之法院則應依同法第303條第7款諭知不受理之判決。惟此限於繫屬之數法院均有管轄權始有適用。如有無管轄權者,將案件諭知管轄錯誤之判決,並同時諭知移送於先繫屬同一案件之管轄法院,而經該管轄法院分別為實體判決確定,自應依同條第2款規定及參照上開司法院解釋,對後起訴之判決,依非常上訴程序,予以撤銷,諭知不受理。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2條、第303條第2款、第7款、第304條 | 刑事訴訟法第12條、第303條第2款、第7款、第30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3.json |
106年度台非字第259號 | 十五 | [] | (一)通訊隱私權保護之主要緣由,乃通訊涉及兩個以上參與人,意欲以秘密之方式或狀態,透過介質或媒體,傳遞或交換不欲為他人所得知之訊息。因其已脫離參與人得控制之範圍,特別容易受國家或他人之干預與侵擾,有特別保護之必要,故其保障重在通訊之過程。另上揭通訊之本質係涉及兩個以上參與人間之意思交換之旨,故通訊隱私權實有別於一般隱私權,一般隱私權並不當然涉及個人以外之他人,即便僅個人一人,亦能主張此一憲法權利,如個人在住家之活動、身體之私密部位、書寫之日記,均為一般隱私權所保護之對象,然此皆與通訊隱私權無涉。秘密通訊自由所保護者,既係在於通訊參與人間之訊息得以不為他人知悉之方式往來或遞送之秘密通訊過程,其所保障之範圍,自應隨訊息送達接收方,傳遞過程結束而告終止,據此,通訊內容在傳遞過程中固為秘密通訊自由所保護之客體,如該通訊內容已處於接收方之支配範圍,接收方得對此已結束傳遞過程之通訊內容,自行決定留存或刪除等處理方式,則其秘密通訊自由之保障已經結束,換言之,所謂「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已非秘密通訊自由保護之客體,應僅受一般隱私權即個人資料自主控制之資訊隱私權所保護。(二)有主張(如本件非常上訴理由書)檢察官如認「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屬於本案證據,且為應扣押之物,即可依手段比例原則,分別命扣押物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提出或交付,甚而進一步依非附隨搜索之扣押程序,逕以實行扣押之方式取得即可,均無庸向法院聲請扣押裁定(至於該「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如同時得為證據及得沒收之物,依第133條之1第1項之立法理由,仍應經法官裁定,對該通訊內容之一般隱私權之保障已足,故無就此贅述之必要),惟此對人民一般隱私權之保障實有未足。蓋以現今資訊世界,大量仰賴通訊軟體,通訊服務,有大量之隱私儲存於此,如容許偵查機關未經法院之介入,逕行調閱,其侵害隱私至深且鉅,顯違比例原則。且若允許檢察官以提出或交付之方式,即可取得「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則該「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之所有人、持有人或保管人如涉及外國網路通訊業者或行動電信業者,其等對於本國不採令狀之提出或交付法制,必先思考該提出或交付之程序是否符合該公司之本國法律(如FaceBook、Google業者適用美國法,Line業者適用日本法),倘該國法律採令狀原則(如前所述之外國立法例均採令狀原則),而我國不採,則業者可能因此拒絕提供該等內容,將有礙檢方對使用通訊科技設備犯罪之偵辦。何況,現今資訊及通訊科技全球化,我國當無閉門造車,自外於先進國家法制之理。準此,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3項(或修正前第133條第2項)規定「應扣押物」及第133條之1第1項規定「得為證據之物」之扣押客體,基於維護人民一般隱私權、保障其訴訟權益及實現公平法院之憲法精神,應依目的性限縮,而認不及於「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是以,檢察官對於「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之非附隨搜索之扣押,原則上應向法院聲請核發扣押裁定,不得逕以提出或交付命令之函調方式取得,方符上開保障人民一般隱私權之旨。參考法條:中華民國憲法第12條、第22條。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3項、第133條之1第1項 | 中華民國憲法第12條、第22條。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3項、第133條之1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4.json |
106年度台非字第5號 | 十三 | [] | 解散之公司除因合併、分割或破產而解散者外,應行清算;於清算範圍內,視為尚未解散,公司法第24條、第25條規定甚明。民法第40條第2項亦規定法人至清算終結止,在清算之必要範圍內,視為存續。故公司之解散,固為法律上人格消滅之原因,但公司經解散後,其法人人格並非即告消滅,必須經清算程序,處理其未了事務後,始歸消滅。縱耀欣公司屬解散之公司,其代表人前揭行為既在公司解散前已發生,耀欣公司並經公訴人依法追訴,則耀欣公司就該案之受刑事審判及處罰,仍屬該公司解散時尚未了結之事務,依公司法第26條規定,應繼續辦理了結,而屬耀欣公司清算範圍內之事務,再依同法第25條規定,耀欣公司於此範圍視為尚未解散,法人格並未消滅,法院自得為實體之裁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公司法第24條、第25條、第26條。民法第40條第2項 | 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公司法第24條、第25條、第26條。民法第40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6年度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2.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051號 | 三 | [] | (一)犯罪之被害人得提起自訴,固為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1項前段所明定,但此所謂被害人,係以具有法律上人格之自然人或法人為限。再公司法所稱外國公司,謂以營利為目的,依照外國法律組織登記,並經中華民國政府認許,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之公司;外國公司經認許後,其法律上權利義務及主管機關之管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與中華民國公司同,公司法第4條、第375條分別定有明文。是外國公司如未經我國政府認許,在我國不能認其為法人,無法取得權利能力,僅能認其係非法人之團體;具體以言,未經我國政府認許之外國公司,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例如公平交易法第47條、著作權法第102條、商標法第99條等)外,不得提起自訴。至於非法人之團體,因非屬有行為能力之法人,而刑事訴訟法復無如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3項之規定,是非法人團體縱然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仍不得提起自訴。(二)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於99年5月26日修正公布,於100年5月26日施行,其中第13條固規定:「法人,以其據以設立之法律為其本國法。」第14條第1款亦規定外國法人之設立、性質、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依其本國法。然因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性質上屬於民事法之特別法,而民事法律雖為保障私權及維護交易安全,但考量非法人團體固無權利能力,然而於日常生活中,使用其團體名義進行交易或從事法律行為之情形,比比皆是,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3項為因應此項實際上需要,才特別規定該等團體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者,亦有當事人能力,允許其得透過民事訴訟程序請求確定私權;然則此一制度,仍與刑事訴訟係追訴犯罪、維護社會秩序暨公共利益之規範目的,迥然不同,自不可率爾類推適用。何況我國刑事訴訟採行「國家追訴原則」,即以公訴程序為主、例外允許提起自訴,同時國家針對自訴程序得予追訴之犯罪,仍有訴追權益(若是請求或告訴乃論之罪,則須視是否提起請求或告訴為斷),是縱認未經認許之外國公司屬於非法人團體而不可提起刑事自訴,仍可循告發、告訴暨公訴程序達成追訴犯罪之目的,對其刑事程序利益,尚不生重大影響。故苟非有特別規定,自不得遽認未經認許之外國公司,得以被害人之地位,提起刑事自訴,否則,公平交易法、著作權法、商標法等就未經認許之外國法人得提起自訴之上揭特別規定,無異將形同具文,難謂符合上揭相關法律的立法本旨。(三)原判決理由欄三-(二)內,業已詳敘:TV公司係登記於薩摩亞之公司,並未經我國法律認許,不具有法人資格,不得提起自訴等旨。經核於法並無違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19條。公司法第4條、第375條 | 刑事訴訟法第319條。公司法第4條、第375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060號 | 四 | [] | 判決書全文)(一)依地方制度法第50條規定,地方議會開會時,議員對於有關會議事項所為之言論,對外不負責任,但就無關會議事項所為顯然違法之言論,不在此限。其立法意旨在保障議員行使職權無所瞻顧,充分反映民意,善盡監督職責,議員不因行使職權所為之言論而負民事上損害賠償責任或受刑事上之訴追,除因其言論違反議會內部所訂自律之規則而受懲戒外,亦不負行政責任。故此項言論免責權之保障範圍,依司法院釋字第165號及第435號解釋之意旨,應作最大程度之界定。是以議員開會時所發表之言論是否在言論免責權之保障範圍內,應視議員言論之內容與其職權有無關連而定。至於議員開會時所為之言論,是否與會議事項有關,不以會議正進行中之特定議題或議案為限,亦不以完全符合議會自行訂定之質詢辦法或議事規則為必要。又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5條亦將應依該法申報財產之公職人員,連同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所有之財產,納入為應一併申報之範圍。從而公職人員之配偶縱非公眾政治人物,其財產來源之合法及正當性,仍與公職人員操守之廉潔性及施政有無弊端或不當利益輸送等節,無從截然劃分,攸關公共利益,基於保障議員得以無所瞻顧而善盡監督職責之精神,議員於議會開會時質詢行政官員,質疑行政官員之配偶有否利用行政官員之職權與廠商不正當利益輸送,難謂與議員行使監督地方政府之職權全然無關。議員於議會開會為言論時,如主觀上有行使其法定職權之意,客觀上可以辨識係與職權之行使有關連者,均屬言論免責權應予保障之範圍。上訴人於市政總質詢時,向市長質詢之內容,縱超出議案範圍或涉及個人問題,逾越臺北市議會自行訂定之臺北市議會議員質詢辦法及臺北市議會議事規則之規定,經議長於維持議事運作之限度內,循議事規範即時制止,亦純屬議會自律原則下之內部事項,依上開說明,倘與其議員之監督職責有關,仍不影響議員依法享有言論免責權保障之範圍。(二)在民主代議制度下,由人民選出之民意代表,負表達民意之重責,執行監督政府之職務;質詢制度則是基於民意政治及責任政治原理所為之制度性設計。依地方制度法第48條第2項之規定,議員於議會定期會開會時,有向各首長或單位主管質詢之權。又基於前述議員言論免責權之保障範圍,應作最大程度界定之精神,議員於質詢時所為之言論及其使用之相關資料,須係出於蓄意造假等,顯然不符意見表達之適當情節致侵害他人法益者,始屬濫用言論免責權,而不在應予保障之列;並非以有無經過合理查證,為判斷是否免責之標準。依卷內資料,上訴人一再質詢自訴人之配偶即市長郝○斌:「你夫人有沒有收過人家鑽石?」經郝市長接連4次即時答詢:「當然沒有。」並駁斥:「我建議你最好到議會外去講這些話。」「你若涉及人身誹謗,如果有種,你到外面去講。」「你放棄言論免責權,你講啊!」等語後,仍執意當場播放某不詳男子指陳有關工信潘總贈送自訴人高價鑽戒之錄音內容等情,縱然屬實,但原審就上訴人所播放之錄音及其內容,僅係消息來源未經合理查證?抑或已屬超越免責權保障範圍,而出於蓄意造假違法濫用,顯然不符意見表達之適當情節致侵害他人法益之行為?並未詳予調查釐清,徒以上訴人所為上開言論,未經合理查證,即認定係屬惡意誹謗而不受言論免責權之保障,亦有調查未盡及理由不備之違法。參考法條:司法院釋字第165、435號解釋。地方制度法第50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5條。刑法第310條第2項 | 司法院釋字第165、435號解釋。地方制度法第50條。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第5條。刑法第310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066號 | 十四 | [] | (一)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於民國106年4月19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4月21日起生效施行,該條例第2條第1項修正為「本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3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欺、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5年有期徒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及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107年1月3日再將該條項修正為「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係藉由防制組織型態之犯罪活動為手段,以達成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之目的,乃於該條例第3條第1項前段與後段,分別對於「發起、主持、操縱、指揮」及「參與」犯罪組織者,依其情節不同而為處遇,行為人雖有其中一行為(如參與),不問其有否實施各該手段(如詐欺)之罪,均成立本罪。然在未經自首或有其他積極事實,足以證明其確已脫離或解散該組織之前,其違法行為,仍繼續存在,即為行為之繼續,而屬單純一罪,至行為終了時,仍論為一罪。又刑法上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之想像競合犯存在之目的,在於避免對於同一不法要素予以過度評價。自然意義之數行為,得否評價為法律概念之一行為,應就客觀構成要件行為之重合情形、主觀意思活動之內容、所侵害之法益與行為間之關連性等要素,視個案情節依社會通念加以判斷。刑法刪除牽連犯之規定後,原認屬方法目的或原因結果,得評價為牽連犯之二犯罪行為間,如具有局部之同一性,或其行為著手實行階段可認為同一者,得認與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之要件相侔,依想像競合犯論擬。倘其實行之二行為,無局部之重疊,行為著手實行階段亦有明顯區隔,依社會通念難認屬同一行為者,應予分論併罰。因而,行為人以一參與詐欺犯罪組織,並分工加重詐欺行為,同時觸犯參與犯罪組織罪及加重詐欺取財罪,雖其參與犯罪組織之時、地與加重詐欺取財之時、地,在自然意義上非完全一致,然二者仍有部分合致,且犯罪目的單一,依一般社會通念,認應評價為一罪方符合刑罰公平原則,應屬想像競合犯,如予數罪併罰,反有過度評價之疑,實與人民法律感情不相契合。(二)罪責原則為刑法之大原則。其含義有二,一為無責任即無刑罰原則(刑法第12條第1項規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即寓此旨);另者為自己責任原則,即行為人祇就自己之行為負責,不能因他人之違法行為而負擔刑責。前者其主要內涵並有罪刑相當原則,即刑罰對人身自由之限制與所欲維護之法益,須合乎比例原則。不唯立法上,法定刑之高低應與行為人所生之危害、行為人責任之輕重相符;在刑事審判上既在實現刑罰權之分配正義,自亦應罪刑相當,罰當其罪。基於前述第一原則,責任之評價與法益之維護息息相關,對同一法益侵害為雙重評價,為過度評價;對法益之侵害未予評價,則評價不足,均為所禁。刑罰要求適度之評價,俾對法益之侵害為正當之維護。因此,加重詐欺罪係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犯罪,其罪數計算,以被害人數、被害次數之多寡,決定其犯罪之罪數;核與參與犯罪組織罪之侵害社會法益,因應以行為人所侵害之社會全體利益為準據,認定係成立一個犯罪行為,有所不同。是以倘若行為人於參與犯罪組織之繼續中,先後加重詐欺數人財物,因行為人僅為一參與組織行為,侵害一社會法益,應僅就首次犯行論以參與犯罪組織罪及加重詐欺罪之想像競合犯,而其後之犯行,乃為其參與組織之繼續行為,為避免重複評價,當無從將一參與犯罪組織行為割裂再另論一參與犯罪組織罪,而與其後所犯加重詐欺罪從一重論處之餘地。參考法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刑法第339條之1第1項、第55條前段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刑法第339條之1第1項、第55條前段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075號 | 四 | [] | (一)刑法所處罰之強制猥褻罪,係指性交以外,基於滿足性慾之主觀犯意,以違反被害人意願之方法所為,揆其外觀,依一般社會通念,咸認足以誘起、滿足、發洩人之性慾,而使被害人感到嫌惡或恐懼之一切行為而言。所稱「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並不以類似同條項所列舉之強暴、脅迫、恐嚇或催眠術等方法為必要,祇要行為人主觀上具備侵害被害人性自主之行使、維護,以足使被害人性自主決定意願受妨害之任何手段,均屬之。而人之智能本有差異,於遭逢身體、健康等問題,處於徬徨求助之際,其意思決定之自主能力顯屬薄弱而易受影響,若又以聽診、治療為手段(例如醫療必要等),由該行為之外觀,依通常智識能力判斷其方法、目的,未必欠缺合理性,且係趁人求醫治療之心理狀態,以卸除其原本理性防禦之思考空間,使之無法如通常一般人立即拒絕而離去之性自主決定,自屬一種違反意願之方法。(二)本件原判決已於其理由貳之六(三)說明上訴人先利用為甲女從事心電圖醫療檢查之行為,撫弄甲女胸部,並接續利用為甲女注射點滴治療之機會,假藉觸診為撫摸屬性器部位之陰蒂,經甲女驚覺上訴人所為,顯非醫療行為而一再明確表明拒卻時,猶繼續撫摸甲女陰蒂,其行為顯逾正常醫療目的,而係滿足自己性慾之猥褻行為。況甲女當時正在注射點滴治療無法任意起身離去,年齡尚幼、生活單純,與上訴人獨處於診所,其因上訴人上開猥褻行為,致有「非常害怕、快被嚇死」之感覺,並明確表示不舒服而拒絕之意,上訴人猶不顧甲女反對續為猥褻行為,已構成「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甚明;而上訴人更利用甲女上述情狀為前開犯行,顯然已壓抑甲女之性自主意思,自屬違反甲女意願而有強制猥褻之故意無疑。參考法條:刑法第224條 | 刑法第22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094號 | 十五 | [] | (一)刑法上所謂幫助他人犯罪,係指對他人決意實行之犯罪有認識,而基於幫助之意思,於他人犯罪實行之前或進行中施以助力,給予實行上之便利,使犯罪易於實行,而助成其結果發生者。是行為人對其幫助之行為與被幫助犯罪侵害法益之結果間有因果關係之認知,仍屬意為之,即得認有幫助犯罪之故意,要不因其所為非以助益犯罪之實行為唯一或主要目的而異其結果;且其所為之幫助行為,基於行為與侵害法益結果間之連帶關聯乃刑事客觀歸責之基本要件,固須與犯罪結果間有因果關聯,但不以具備直接因果關係為必要。故凡意圖幫助犯罪而以言語或動作從旁助勢,直接或間接予以犯罪之便利,足以增加正犯犯罪之力量者,即屬幫助行為,縱其於犯罪之進行並非不可或缺,或所提供之助益未具關鍵性影響,亦屬幫助犯罪之行為。(二)本件被告明知證人廖○翔將出國運輸毒品,仍資助金錢予廖○翔辦理護照乙情,為原判決所認定,而資助他人辦理護照,縱非運輸毒品不可或缺,或所提供之助益未具關鍵性影響,惟被告既對於廖○翔運輸毒品之犯罪有所認識,而於廖○翔實行犯罪前給予助力,何以不能認為係運輸毒品之幫助犯?未見原判決細心勾稽,詳酌慎斷,而為被告有利之認定,所為論斷難謂不悖於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其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職權之行使,不能謂與採證法則無違。參考法條:刑法第30條 | 刑法第30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4.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096號 | 六 | [] | (一)行車紀錄器(含記憶卡),一般係以安裝電子設備,供車輛行進間,錄製、儲存周邊狀況的影音畫面檔案之器材,主要目的在藉由錄影,保全證據,有助於判斷責任歸屬、減少車禍糾紛,卻也因為記錄行車時的一切周邊影音狀況,自然顯示使用人當時行車的路徑、言談或活動等等,不免攸關個人私密領域及個人資料自主,因此如何取得、使用該紀錄資料,仍應存有尊重他人隱私權的概念。又社會現況,妨害他人婚姻的不法行為(如通、相姦),常以隱密方式為之,並因保護隱私權之故,被害人舉證不易,但允許當事人提出事實主張及證據,乃程序正義,而為憲法所保障人民享有訴訟權的展現,則被害人的訴訟權保障與不法行為人的隱私權保護,即可能因此發生衝突,如何從中調和,憲法第23條所揭櫫的比例原則(包括適合性、必要性及狹義比例原則),應可作為審查標準,具體以言,應權衡行使的手段,須可達成其目的;在所有可能達成目的的方法中,選擇最少侵害的手段;所欲完成的目的及使用的手段,不能與因此造成的損害或負擔不成比例。(二)刑法第36章妨害電腦使用罪,多以「無故」,作為犯罪構成行為態樣之一項。此所謂「無故」,係指欠缺法律上正當理由者而言;至於理由正當與否,則須綜合考量行為的目的、行為當時的人、事、時、地、物等情況、他方受干擾、侵害的程度等因素,合理判斷其行為所構成的妨害,是否逾越社會通念所能容忍的範圍,並非其行為目的或動機單純,即得謂有正當理由。夫妻雙方,為維持幸福圓滿的生活,縱然互負忠貞、婚姻純潔的道德上或法律上義務,婚姻外的通、相姦行為,依一般社會通念,當予非難、譴責,但人格各自獨立,非謂必使配偶之一方放棄自己的隱私權利,被迫地接受他方可以隨時、隨地、隨意全盤監控自己日常生活或社交活動的義務;申言之,倘藉口懷疑或有調查配偶外遇的必要,即恣意窺探、取得他方非公開活動、言論、談話等隱私領域,尚難肯認具有法律上的正當理由。(三)電磁紀錄,謂以電子、磁性、光學或其他相類之方式所製成,而供電腦處理之紀錄,刑法第10條第6項定有明文。而電磁紀錄的特性,係可透過電腦設備予以編輯、處理、傳輸、顯示或儲存,本質上具備一定之可再現性,且因電腦科技的創新與進步,在重複讀取、傳輸電磁紀錄的過程中,原有電磁紀錄的檔案內容,可以隨時複製而不致減損,屬電磁紀錄與一般動產的差異所在。同法第359條(破壞電磁紀錄罪)所規範之行為態樣之一,係以「無故取得」,而非財產犯罪之「竊取」用語,即有意區隔兩者之不同。上揭所稱「取得」他人電磁紀錄,乃指透過電腦的使用,以包括複製在內的方法,將他人的電磁紀錄,移轉為自己所有的情形。故在「無故取得」電磁紀錄的行為態樣中,縱使原所有人仍繼續保有電磁紀錄的支配占有狀態,然如行為人藉由電腦設備的複製技術,使自己同時獲取檔案內容完全相同、訊號毫無減損的電磁紀錄,仍該當此罪的成立。(四)因電磁紀錄具有記載錄製使用者發送、接收、輸入、觀察、處理電子訊號過程的功能,並不具公示性,亦非在他人監督下所為,應專屬於使用者個人所獨有的擬制空間,無論其以文字或影音方式呈現,均足以顯示使用者在特定期間內所見所聞、所思所欲,具有排他性的價值感,自應受隱私權、財產權的保護。參諸上揭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的立法理由,係謂:「按電腦使用安全,已成為目前刑法上應予保障之重要法益,社會上發生妨害他人電腦使用案件日益頻繁,造成個人生活上之損失益趨擴大,實有妥善立法之必要,…本章所定之罪,其保護之法益兼及於個人法益及社會安全法益(如修正條文第359條、第360條)」,可見係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而新創的保護法益規範。就另方面言,刑法第359條之破壞電磁紀錄罪,法定刑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20萬元以下罰金;而同法第239條之通、相姦罪,法定刑是1年以下有期徒刑,兩相比較,顯然前者法益,應該受更重地位的保護。參考法條:中華民國憲法第16條、第22條、第23條。刑法第10條、第239條、第359條 | 中華民國憲法第16條、第22條、第23條。刑法第10條、第239條、第359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109號 | 五 | [] | 犯罪工具物之沒收,固已跳脫刑罰或保安處分之性質歸屬,而為刑罰或保安處分以外之獨立法律效果。但依法得予沒收之犯罪工具物,本質上仍受憲法財產權之保障,祗因行為人濫用憲法所賦予之財產權保障,持以供犯罪或預備犯罪所用,造成社會秩序之危害,為預防並遏止犯罪,現行刑法乃規定,除有其他特別規定者外,法官得就屬於犯罪行為人者之工具物宣告沒收之(第38條第2項參照)。而共同正犯供犯罪或預備犯罪所用之物,法無必須諭知連帶沒收之明文,雖實務上有認為本於責任共同之原則,已於共犯中之一人確定判決諭知沒收,對於其他共犯之判決仍應宣告沒收,或就各共同正犯間採連帶沒收主義,以避免執行時發生重複沒收之問題。然所謂「責任共同原則」,係指行為人對於犯罪共同加工所發生之結果,相互歸責,因責任共同,須成立相同之罪名,至於犯罪成立後應如何沒收,仍須以各行為人對工具物有無所有權或共同處分權為基礎,並非因共同正犯責任共同,即應對各共同正犯重複諭知(連帶)沒收。亦即「共同責任原則」僅在處理共同犯罪參與關係中責任之認定,與犯罪工具物之沒收重在犯罪預防並遏止犯罪係屬兩事,不得混為一談。此觀目前實務認為,共同正犯之犯罪所得如採連帶沒收,即與罪刑法定主義、罪責原則均相齟齬,必須依各共同正犯間實際犯罪利得分別沒收,始為適法等情益明。又供犯罪或預備犯罪所用之物如已扣案,即無重複沒收之疑慮,尚無對各共同正犯諭知連帶沒收之必要;而犯罪工具物如未扣案,因法律又有追徵之規定(刑法第38條第4項),則對未提供犯罪工具物之共同正犯追徵沒收,是否科以超過其罪責之不利責任,亦非無疑。且為避免執行時發生重複沒收之違誤,祗須檢察官本於不重複沒收之原則妥為執行即可,亦無於判決內諭知連帶沒收之必要。而重複對各共同正犯宣告犯罪所用之物連帶沒收,除非事後追徵,否則對非所有權人或無共同處分權之共同正犯宣告沒收,並未使其承擔財產損失,亦無從發揮任何預防並遏止犯罪之功能。尤以對未經審理之共同正犯諭知連帶沒收,剝奪該共同正犯受審之權利,更屬違法。從而,除有其他特別規定者外,犯罪工具物必須屬於被告所有,或被告有事實上之處分權時,始得在該被告罪刑項下諭知沒收;至於非所有權人,又無共同處分權之共同正犯,自無庸在其罪刑項下諭知沒收(本院26年滬上字第86號判例及62年度第1次刑庭庭推總會議決議(六)、65年度第5次刑庭庭推總會議決議(二)所採共同正犯罪刑項下均應宣告沒收之相關見解,皆已經本院107年7月17日第5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停止援用或不再供參考)。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第2項、第4項 | 刑法第38條第2項、第4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133號 | 一 | [] | (一)我國為了保護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全發展,防制兒童及少年成為性交易或拍攝色情影像之對象,特別制定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暨現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之立法目的,應由保護兒童及少年之角度,解釋本條項所指「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之意涵,即凡兒童及少年被人拍攝性交或猥褻等色情影像之當下,係因行為人刻意隱匿或不告知其事先已架設之錄影器材,使該兒童及少年處於不知被拍攝之狀態,以致無法對於被拍攝行為表達反對之意思,乃剝奪兒童及少年是否同意被拍攝性交或猥褻行為影片之選擇自由。再依一般社會健全觀念以及法律對於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應特別加以保護之觀點而言,以前述隱匿而不告知之方式偷拍或竊錄兒童及少年性交或猥褻行為之影片,顯然具有妨礙兒童及少年意思自由之作用,就其結果而言,無異壓抑兒童及少年之意願,而使其等形同被迫而遭受偷拍性交或猥褻行為影片之結果,依前揭規定及說明,亦應認屬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二)不作為犯責任之成立要件,除須具備作為犯之成立要件外,尚須就該受害法益具有監督或保護義務之法源依據,此存在監督或保護法益之義務狀態,通稱為保證人地位。而保證人義務之法源依據,除刑法第15條之規定,依一般見解,尚有基於契約、其他法律行為或「危險前行為」之危險共同體等來源。因此行為人在社會道德觀念約束下認為其有作為之義務,而不履行該義務時,亦不得將刑法不作為犯所規定之作為義務,擴張至單純違反社會風俗之義務,而認為成立不作為犯。故在社會道德觀念影響下,縱令認為為性愛親密行為之人,普遍皆有不欲其等性私密影像遭人窺視或外流之意思,惟基於前述說明,尚難認彼此間負有不被拍攝之保證人地位及義務。因此,性愛行為之一方,在未告知對方情況下,擅自拍攝彼此性愛影像,雖悖於社會道德風俗,惟尚難認屬於利用對方陷於錯誤,違反保證人義務之消極詐欺不作為犯。(三)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未徵得被害人甲女等4人之同意,事先以桌上型電腦連接視訊鏡頭或鑰匙圈型針孔攝影機,偷拍竊錄被害人甲女等4人之性交行為影片共6次之犯行,已詳述其憑據及認定之理由,而依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供稱:「伊沒有想過讓被害人知道(偷)拍攝的過程」、「(問:為何不講〈使對方知悉〉?)也許(被害人)會不同意」等語,及上訴人係將甲女等4人帶往其事先已架設密錄攝影器材之宿舍或汽車旅館,利用甲女等4人與其發生性交行為且不知情之際,暗中拍攝其與甲女等4人性交行為影片,參以上訴人自承係擔心被害人不同意拍攝性交影片,而刻意加以隱瞞,可見上訴人主觀上有侵害被害人是否同意被拍攝性交影片決定權之犯意,客觀上亦有採用在性交地點隱匿其事先架設密錄器材,剝奪被害人是否同意被拍攝之選擇自由,以妨害被害人自由意思之「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達其偷錄被害人甲女等4人性交行為影片之目的。原判決關於上訴人上開所為違反修正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部分,未適用該條例第27條第4項所規定以「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論處強制拍攝性交行為影像罪,而以上訴人係違反保證人義務之不作為犯,而依同條項所列舉之「詐術」行為態樣予以論處,其適用法則尚非允當參考法條:刑法第15條。修正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27條第4項 | 刑法第15條。修正前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第27條第4項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155號 | 七 | [] | (一)刑法所定偽造本票之偽造有價證券罪,係指無製作權而擅以他人名義發行本票者而言。行為人是否係以他人名義發行本票,原則上,固可依據本票上發票人所簽署之姓名作判斷;但票據法並未規定發票人必須簽署其戶籍登記之姓名,因此,倘若行為人僅簽署其字或號,或藝名、別名、偏名等,祇須能證明其主體之同一性,得以辨別表示係行為人者,即不得認係以他人名義發行本票。而由於本票之發票人負有無條件擔任支付票載金額與受款人或執票人之責,且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制執行,則為確保日後追索之正確性,以維社會秩序之安定及交易之安全,如果行為人以其偏名簽發本票,則必須其偏名係行之有年,且為社會上多數人所共知,無礙於其主體同一性之辨別者,始足認為適法。再行為人之年籍、身分證統一編號,雖非票據法所定應記載於本票之事項,然此等事項仍是屬於用以辨識行為人之人別資料;行為人在本票上簽署非係戶籍登記之姓名,併加註其年籍、身分證統一編號者,自不致產生人別混淆,但若係加註不實之年籍、身分證統一編 | (一)刑法所定偽造本票之偽造有價證券罪,係指無製作權而擅以他人名義發行本票者而言。行為人是否係以他人名義發行本票,原則上,固可依據本票上發票人所簽署之姓名作判斷;但票據法並未規定發票人必須簽署其戶籍登記之姓名,因此,倘若行為人僅簽署其字或號,或藝名、別名、偏名等,祇須能證明其主體之同一性,得以辨別表示係行為人者,即不得認係以他人名義發行本票。而由於本票之發票人負有無條件擔任支付票載金額與受款人或執票人之責,且執票人向本票發票人行使追索權時,得聲請法院裁定後強制執行,則為確保日後追索之正確性,以維社會秩序之安定及交易之安全,如果行為人以其偏名簽發本票,則必須其偏名係行之有年,且為社會上多數人所共知,無礙於其主體同一性之辨別者,始足認為適法。再行為人之年籍、身分證統一編號,雖非票據法所定應記載於本票之事項,然此等事項仍是屬於用以辨識行為人之人別資料;行為人在本票上簽署非係戶籍登記之姓名,併加註其年籍、身分證統一編號者,自不致產生人別混淆,但若係加註不實之年籍、身分證統一編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200號 | 三 | [] | 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1第1項、第2項乃有關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向法官及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陳述之證據能力規定,惟此種證據須於法院審判中經踐行含詰問程序在內之合法調查程序,始得作為判斷之依據。卷查,上訴人始終否認有被訴之犯行,原判決引用證人即告訴人楊○富於另案民事事件準備程序及本件偵查中之證詞,資為認定事實之基礎。然楊○富於另案民事事件及本件偵查中之證述,並未經上訴人行使反對詰問權,復為上訴人否認其證言之真實性,檢察官依其實質舉證責任所在,固於第一審審理時聲請傳喚楊○富作證,卻又於楊○富到庭之情形下,突然捨棄傳喚,上訴人雖旋即表示由其聲請傳喚楊○富並行主詰問,惟第一審未予傳喚調查,逕採楊○富於審判外未經上訴人行使詰問權之證詞資為認定事實之證據,復未說明不予傳喚調查之理由,已於法有違。上訴人於原審並未捨棄詰問,原審對此形式上不利上訴人且對證明事實確有重要關係,而又非不易調查或不能調查之證據,未曉諭檢察官為證據調查之聲請,逕以楊○富之審判外證言作為判決基礎,即難謂無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之違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第159條之1第1項、第2項 | 刑事訴訟法第155條第2項、第159條之1第1項、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283號 | 一 | [] | (一)追訴權時效期間,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為刑法第80條第2項前段即舊刑法第97條第2項所明定,其將暫行新刑律第69條第2項規定之「自犯罪行為完畢時起算」,改為「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蓋時效為消滅刑罰而設,故必以刑罰權之存在為前提要件,如以行為完畢之日為準,不問結果發生於何時,則刑罰權尚未發生,已先行起算追訴權時效,於理殊有未洽。至於所謂「犯罪成立之日」係指行為實現犯罪構成要件之日而言,與行為終了之日有別,是以在結果犯如行為終了,而結果尚未發生時,時效即不得起算。刑法上之過失犯,以行為人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以致於發生危害之結果為成立要件,為結果犯之一種,故在過失犯,須有危害發生時,始能成立犯罪,即追訴權時效,方能據此起算。本件上訴人等因業務過失行為,致發生如附表三所示住戶賴○安等115人死亡及附表四所示周○等104人受傷或重傷之結果,其結果之發生係在民國105年2月6日美濃地震後始發生,揆之上開說明,上訴人等所涉犯業務過失致死等罪,於斯時始成立,而檢察官於105年2月6日美濃地震後即分案開始偵查,並於同年4月6日提起公訴,其追訴權時效尚未完成。張○寶、洪○汗上訴意旨主張過失犯之不法過失行為完成即屬其犯罪成立時,追訴權時效應自斯時起算,其等所犯業務過失致死等罪至遲應於維冠金龍大樓取得使用執照之83年11月11日時即已成立,其追訴權時效已完成云云,要屬誤會。(二)行為人未具備為特定行為所必要之知識與能力,即貿然承擔該特定行為,對於行為過程中出現之危險無能力預見或不能採取有效之迴避措施,因而導致結果發生,行為人此種知識與能力之欠缺,於實施該特定行為前既有預見或預見可能性,仍膽敢超越其個人知識及能力而為該特定行為,本身即構成所謂之超越承擔過失,行為人當不得主張無主觀注意義務之違反以排除其過失責任。洪○汗就維冠大樓於申請建造執照、變更建造執照時,就結構分析、設計及建築設計圖之繪製方面,本非其專業,亦不具相當之專業知識與能力,竟為指示繪圖員繪製結構計算書之結構平面草圖、建築設計圖說之柱配筋詳圖、平面圖、結構平面圖之行為,應負超越承擔過失。(三)刑法上過失責任之成立,除客觀上注意義務之違反外,尚須以行為人對於犯罪之結果有預見可能性及迴避結果可能性,且結果之發生與行為人之過失間,有相當因果之關聯性,方足當之。而2人以上同有過失行為,各別過失行為單獨存在雖均不足造成結果發生,然若併存累積相結合後始發生作用,且就各別行為所存在之事實,客觀地加以觀察,可認有損害結果發生之必然性時,則仍應負過失之責。本件原判決已敘明:鑑定報告固認結構設計時低估靜載重44.3%,連帶地震最小總橫力亦低估16.3%(即結構分析與設計方面,鄭○旭、張○寶、鄭○貴各有過失),但經推估原設計可以抵抗之地表加速度則高於本次地震所測得之東西向地表加速度,惟亦認因已有靜載重及地震橫力低估,再加上施工時,將梁、柱主筋誤用中拉力鋼筋,相當鋼筋量不足約1/3(即建築施工、監造方面,林○輝、張○寶、鄭○貴各有過失),此兩項因素合併發生後,成為引發大樓倒塌之主因。由此可徵,結構設計之靜載重、地震橫力低估與建築施工之梁柱主筋使用錯誤,此兩項疏失,各別單獨存在雖均不足造成結果發生,然若併存累積相結合後即引發維冠大樓倒塌,且就上開各別行為所存在之事實,客觀地加以觀察,可認有損害結果發生之必然性,則結構設計之靜載重、地震橫力低估仍屬維冠大樓倒塌原因,鄭○旭此部分過失與維冠大樓倒塌致住戶死傷間,仍有相當因果關係,應負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等犯行之責任。參考法條:刑法第87條第2項、第14條 | 刑法第87條第2項、第1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289號 | 四 | [] | (一)依「法律秩序不可破壞性」原則,刑法規範乃以「不知法律亦不能免除責任」為原則。只有在行為人於規範層面未認識其行為係刑法禁止,且其錯誤係無法避免而期待不可能之情形,始可謂其不具罪責之可非難性,而構成排除罪責事由。從而除綜合行為人社會地位、個人能力、才智等項,在可期待之範圍內,運用其認識能力及價值判斷,於客觀上足認有刑法第16條所定無法避免之正當理由外,仍不能以不知法律免除罪責。是從事特定職業之人,對於該職業應遵守之法規或準則,只要透過進修或職業管道就可知悉,其錯誤即屬可避免,不能謂有無法避免之正當理由,尤為當然。(二)原判決就上訴人自98年4月16日起擔任陸軍人事官,對於人事業務相當熟稔,就義務役士官違反資通安全規範之相關懲處規定查閱並無困難,又禁閉悔過懲罰須經副主官主持人評會評議等項乃軍旅常識,上訴人既熟悉人事業務,簽辦時復參考前例案內人評會評議資料,自無不能避免錯誤之正當理由,何以無足認有刑法第16條違法性錯誤之情形,根據卷證資料,詳予敘論並記明所憑。參考法條:刑法第16條 | 刑法第16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298號 | 十六 | [] | (一)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犯第4條至第8條、第10條或第11條之罪,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衡諸此規定的立法意旨,係以立法減輕或免除其刑的寬典,鼓勵被告供出其所涉案件查獲毒品來源,以擴大落實毒品追查,俾有效斷絕毒品供給,以杜絕毒品氾濫。因立法者係採取「必減」或「免除其刑」方式,倘被告有「供出毒品來源」及「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情形,即有本條、項的適用,法院並無裁量是否不予減輕或免除其刑的權限。是依卷內證據資料,被告苟有「供出毒品來源」的情形,則嗣後調、偵查機關是否有「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結果,攸關被告有無減輕或免除其刑的適用,自屬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所稱「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而為法院應依職權予以調查者,並不待被告有所主張或請求。從而,倘法院未予調查,當認存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的違背法令情形存在。(二)上訴人業於偵查及歷審中,供述其毒品來源係「曾○枝」(綽號「總舖仔」)、「顏○秋」等人,因而查獲該上游,請求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減輕其刑等語,而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檢察署106年9月14日花檢和平106偵1205字第0000000000號函,亦說明:鄧○豪確於偵查中供出毒品上游曾○枝、顏○秋,並因鄧○豪的供述,啟動對顏○秋相關偵查作為,目前偵辦羈押中。縱然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106年9月14日鳳警偵字第0000000000號函,另謂:「二、被告鄧○豪確實於106年4月13日警詢筆錄供述毒品上游『曾○枝』及106年7月21日警詢筆錄供述毒品上游『顏○秋』;惟無供述毒品上游『曾○財』三、『曾○枝』於供述同日即入監執行(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無法查獲;『顏○秋』係於執行被告鄧○豪通訊監察期間(106年聲監字第29號等)得知,非因被告鄧○豪之供述而查獲。」等語,第一審判決就該2函相異,僅載敘採用後函,但如何捨棄前函,未見充分說明理由,上訴人於原審仍加爭執,原判決則無何判斷、說明。以上,攸關上訴人應否依上開寬典規定減、免其刑,於其利益,難謂無重大關係,即有詳查審明的必要。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但書。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 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但書。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322號 | 五 | [] | 關於聲請人請求交付相關證據資料之影本部分: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前段雖僅限於卷內筆錄之影本,並不及於卷內相關證據資料之影本,然司法院釋字第762號解釋已載:「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前段規定:『無辯護人之被告於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卷內筆錄之影本』,未賦予有辯護人之被告直接獲知卷證資訊之權利,且未賦予被告得請求付與卷內筆錄以外之卷宗及證物影本之權利,妨害被告防禦權之有效行使,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16條保障訴訟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意旨不符。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1年內,依本解釋意旨妥為修正。逾期未完成修正者,法院應依審判中被告之請求,於其預納費用後,付與全部卷宗及證物之影本。」為使其訴訟防禦權之有效行使,且亦核無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但書之情形,是本院認其關於請求交付相關證據資料之影本部分,參諸上開解釋意旨予以准許。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司法院釋字第762號解釋 | 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司法院釋字第762號解釋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362號 | 八 | [] | (一)刑法第294條第1項之違背義務遺棄罪,以負有扶助、養育或保護義務者,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為其要件。此所謂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係指義務人不履行其義務,對於無自救力人之生存有發生危險之虞者而言,係抽象危險犯,故不以果已發生危險為必要。又負有此項義務之人,不盡其義務時,縱有其他無照護義務之人為之照護,因該非出於義務之照護(類似無因管理)隨時可能停止,對無自救力之人之生命既仍處於有可能發生危險之不確定狀態,自不影響該依法令負有此義務之人遺棄罪之成立。(二)本件上訴人將甫出生4日且有海洛因戒斷症候群之A童棄置在敏盛醫院新生兒中重度病房後,該醫院雖因號,則主體是否仍係同一,即不無疑義,自無從解免偽造本票之責。(二)依卷內資料,被告於編號3、5至7所示之4紙本票出票人(即發票人)欄位,係簽署「陳蔚翔」之姓名,並記載「00.00.00」、「Z000000000」。據此,上開4紙本票似係由「00年00月00日出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之陳蔚翔」所簽發;是否足以認定係由「00年00月00日出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之被告以偏名「陳蔚翔」所簽發,即非無疑。參考法條:刑法第201條。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對A童有治療之義務,並在A童住院期間附帶照料A童之飲食及睡眠等基本需要,惟該附帶之照料行為,既無法律與契約之明確保障,並不相當或等同於上訴人對A童所應負之扶助、養育及保護義務。況醫院對A童之附帶照料行為,僅止於A童接受治療期間,且隨時可能因治療結束而停止,尚不能排除A童有因而陷於無人照護之可能。再參酌上訴人將A童棄置敏盛醫院後,均不曾到醫院探視或以電話向該醫院探詢A童之病症等情以觀,自上訴人將A童棄置於醫院時起,A童之生存實已處於隨時有發生危險之虞之不確定狀態。故上訴人於其將A童棄置於敏盛醫院時起,其所為已該當於刑法第294條第1項違背義務遺棄罪之構成要件。至於敏盛醫院是否有為A童治療之義務暨是否對A童為附帶之照料,以及該治療及附帶照料行為之長短,並不影響上訴人違背義務遺棄罪之成立。參考法條:刑法第294條第1項 | 刑法第294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369號 | 十七 | [] | (一)刑事訴訟程序中法院審判之對象(範圍),乃指起訴書或自訴狀所記載被告之「犯罪事實」;而「犯罪事實」之內容,包括「人、事、時、地、物」等基本要素。亦即犯罪之時日、地點、行為與結果等與犯罪成立具有重要關係之社會事實而言。就公訴案件而論,因檢察官起訴書所記載之犯罪事實即為法院審判之對象,並為被告防禦準備之範圍,故其記載之內容除須足使法院得以確定審判範圍外,並須足以使被告知悉係因何犯罪事實被提起公訴,俾得為防禦之準備。又起訴書係檢察官依其法定職權所製作之公文書,除係顯然文字誤寫、誤算而不影響犯罪事實同一性之認定及被告防禦權之行使,得曉諭或容許檢察官為適當之更正外,法院並無逕行更正之權。(二)本件檢察官起訴書附表編號3、4所示上訴人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予甲○○之地點均記載為「○○區○○路上」,無非係以甲○○於警詢之供述為其依據。惟甲○○於警詢時係供稱該2次交易之地點係在○○區○○路上,但地址其並不清楚等語,至於上訴人於警詢時均自白有該2次毒品交易,但地點係在其住處(○○區○○街00巷00號)之樓下等語。原判決依憑上訴人之供述,及上訴人與甲○○間之行動電話通訊監察譯文內容所提及之交易地點均係在上訴人住處之樓下,因認起訴書附表編號3、4所載之毒品交易地點有誤,應以上訴人供述之交易地點為正確,因而更正起訴書所載之該2次犯罪地點,依上述說明,其未曉諭檢察官為適當之更正,而逕予更正起訴書所載之犯罪地點,固非妥當。惟上訴人及甲○○既均供(證)稱其2人在以行動電話連繫後,有於該2次時間為毒品交易行為,且依搜尋網站「GOOGLE」地圖顯示,○○區○○路係路幅寬大,且較長之大馬路,而同區○○街00巷僅係小巷道,但二者之距離甚近,因此甲○○僅記得前往交易毒品地點附近之大馬路,而證稱:不清楚交易毒品之詳細地址等語,尚與常情無違。本件檢察官起訴書關於該2次毒品交易地點之記載既非明確,原判決將起訴書記載尚欠明確之地點更(補)正為正確之地點,依上說明,尚不影響犯罪事實同一性之認定及上訴人訴訟防禦權之行使,自難執此指摘原判決違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64條第2項 | 刑事訴訟法第264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4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6.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404號 | 九 | [] | (一)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20條第1項規定:「原住民未經許可,製造、運輸或持有自製之獵槍、魚槍,或漁民未經許可,製造、運輸或持有自製之魚槍,供作生活工具之用者,處新臺幣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鍰,本條例有關刑罰之規定,不適用之。」係考量原住民使用獵槍有其文化、生活上之需要,故基於保障原住民基本權利及多元文化,對其未經許可製造、運輸或持有獵槍等牴觸禁止規範之行為,在法益衝突之權衡判斷下,認係社會價值規範應加以容忍之行為,可以阻卻行為之違法性,而不構成犯罪。惟若經許可或未經許可,但符合上開規定之自製獵槍,嗣於持有行為繼續中,如有溢出文化上或生活上工具之範圍而使用,甚且持供不法用途者,因已偏離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或狩獵生活之價值內涵,該阻卻違法狀態即遭中止,而具違法性。否則,無異容許原住民合法製造、運輸或持有槍枝後,即可享有永久不受原住民狩獵文化或生活需求節制而恣意使用槍枝之權限,此當非社會所認同或允許之權利。(二)本件上訴人為原住民,持有其父所有登記列管之自製獵槍,於狩獵完畢返家途中,因與吳○福爭執,竟持該獵槍瞄準吳○福,施以恐嚇,此時上訴人所持獵槍係供非法用途,自無上開阻卻違法規定之適用,原判決論以犯非法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槍枝罪,並無不合,所持之法律見解,亦無違誤。參考法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20條第1項 |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20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447號 | 十 | [] | (一)刑法第228條第1項之利用權勢性交罪,係因加害之行為人與被害人間具有親屬、監護、教養、教育、訓練、救濟、醫療、公務、業務或其他類似之關係,而利用此權勢或機會,進行性交,被害人雖同意該行為,無非礙於上揭某程度之服從關係而屈從,性自主意思決定仍受一定程度之壓抑,故獨立列為另一性侵害犯罪類型,如係利用權勢、機會對於未滿14歲之人為之,則依吸收理論,應論以同法第227條第1項之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罪。(二)被告係成年人,利用權勢機會對A女為性交時,A女為未滿12歲之兒童,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規定,被告係犯成年人故意利用權勢機會對兒童性交罪,原判決僅論以利用權勢機會性交罪,又認該罪與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罪,為想像競合犯,均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三)檢察官上訴爭執被告應構成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強制性交罪,雖無理由,惟原判決既有上開違失,因不影響於事實之確定,本院可據以為裁判,應將原判決關於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罪刑部分撤銷,自為判決。並就所犯成年人故意利用權勢機會對兒童性交及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2罪,依吸收關係,論以對於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罪。參考法條:刑法第227條第1項、第228條第1項 | 刑法第227條第1項、第228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568號 | 五 | [] | 判決書全文)(一)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就公務員建築或經辦公用工程或購辦公用器材、物品,浮報價額、數量,收取回扣或有其他舞弊情事者,特別嚴予規範,列為本條例處以最重刑度之貪污類型之一,考其立法意旨,係在於「公用」工程及「公用」器材、物品,係供公眾或多數人使用,與公眾安全、公共利益密切相關,對於建築、經辦或購辦公務員之廉潔,自應為高度之要求,嚴防其有貪污舞弊之行為,並將浮報價額、數量,收取回扣等承辦公用工程或公用器物採購常見之舞弊手法,列明於本款,一方面以杜爭議,一方面資為認定其舞弊內涵之參考。至其是否以違背職務之行為為對價,究係公務員或對方主動,就上開立法意旨觀之,均非所問。而所謂「回扣」,於公務員建築或經辦公用工程之情形,係指該公務員與對方約定,就應給付之建築材料費或工程價款中,提取一定比率或扣取其中一部分,圖為自己或其他第三人不法利益之謂。其構成固限於建築或經辦公用工程,並以上開計算方式收取之,然本質上仍屬「賄賂」之一種。且公務員收取回扣本不必然出於其主動;收受賄賂亦不必然係被動為之。又交付回扣者,縱係被動同意,然如因此得以承作該工程或出售該器材、物品,亦未必即屬合法行為而不可課以相當之罪名。是收取回扣與違背職務收受賄賂,二罪之間容有發生競合關係之可能性存在。從而,於發生競合關係之情形時,對於因違背職務或不違背職務而收取回扣之公務員行賄者,仍應依同條例第11條相關規定論處。(二)依上述說明,劉○騰之交付回扣,本質上似仍屬對該收取回扣之公務員請其為違背職務行為而行賄,亦即收取回扣與違背職務收受賄賂之間發生競合之情形,從而,不具公務員身分之劉○騰對於因違背職務而收取回扣之公務員行賄,所為即非不能依貪污治罪條例第11條第1項、第4項規定論處。原判決誤引本院93年台上字第5421號判例意旨(係在闡述公務員收取之回扣款,不應發還支付回扣之人),據以說明同案被告吳○憲、唐○傑、薛○鈞、郭○賓等人此部分所為,既均係犯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經辦公用工程收取回扣罪,而非違背職務收受賄賂罪,則劉○騰係為配合吳○憲等人收取回扣之要求,而應允擔任配合得標支付工程回扣之廠商,即屬交付回扣之人,自不成立交付回扣罪,當然更無成立違背職務行賄罪之可能,自難以該罪名相繩等旨,而就劉○騰此部分被訴違背職務行賄罪嫌不另為無罪之諭知,即有判決理由矛盾及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第5款;第5條第1項第3款;第11條第1項、第2項、第4項 | 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第5款;第5條第1項第3款;第11條第1項、第2項、第4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4.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572號 | 七 | [] | 共同正犯犯罪所得之沒收或追徵,應就各人所分得之數為之。倘若共同正犯內部間,對於不法利得分配明確時,應依各人實際分配所得宣告沒收;若共同正犯成員對不法所得並無處分權限,與其他成員亦無事實上之共同處分權限者,自不予諭知沒收;然若共同正犯各成員對於不法利得享有共同處分權限,惟彼此間分配狀況未臻具體或明確,自應負共同沒收之責,所謂負共同沒收之責,參照民法第271條「數人負同一債務,而其給付可分者,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各平均分擔之」,民事訴訟法第85條第1項前段「共同訴訟人,按其人數,平均分擔訴訟費用」等規定之法理,即係平均分擔之意,且不因部分共同正犯已死亡,而影響、增加其他共同正犯所應負擔之沒收責任範圍(即已死亡之共同正犯,亦應列入共同、平均分擔之人數計算),至於已死亡之共同正犯應沒收之犯罪所得(即平均後其應負之數額),已因繼承發生而歸屬於繼承人所有,於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或由檢察官依法向法院聲請對繼承人宣告沒收,或於法院認有必要時,依職權裁定命繼承人參與沒收程序;或若無可包含或附隨之本案訴訟裁判,而有沒收之必要時,亦可由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對繼承人單獨宣告沒收,要屬另一問題。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1 | 刑法第38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642號 | 十一 | [] | (一)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1項但書所謂因原審判決適用法條不當而撤銷,得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之刑者,必須認定的犯罪事實較原審判決認定的犯罪事實為擴張,或改適用之法條法定刑重於原適用之法條者,始得為之。(二)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未論上訴人係犯陸海空軍刑法第76條第1項第7款之罪,為適用法條不當,固屬正確。但既仍適用刑法第227條第3項處罰,與第一審判決相同,且認定之犯罪事實亦未較原審判決之認定為擴張,依上述說明,自不得諭知較重於第一審判決所處之有期徒刑10月。竟改判處上訴人有期徒刑1年,顯違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1項前段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規定。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1項 | 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646號 | 十二 | [] | 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法院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1款固定有明文。惟此所稱「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係指起訴(包括公訴與自訴)之訴訟行為,在程序上違背法律之規定者而言;同條第2至7款所列,雖亦屬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但此所稱「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係指同條第2至7款以外之其他程序違法情形而言。例如檢察官逕以公函對被告提起公訴,而未依規定附具起訴書,或起訴書未記載被告之姓名及犯罪事實,或所記載之內容不足以辨識其起訴之對象或犯罪之基本事實等均屬之。上開條款僅係就「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規定其法律效果,並不包括起訴之被告或其犯罪事實,在實體法上應諭知無罪,或有應諭知免訴或免刑之情形在內。故法院就起訴事實審理結果,若認被告有應諭知無罪、免訴或免刑之情形者,仍應依法為無罪、免訴或免刑之判決,不能以此反推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而逕依上揭規定諭知不受理判決。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 | 刑事訴訟法第303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1.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700號 | 六 | [] | (一)刑事訴訟法第180條、第181條、第185條、第186條第2項規定,訊問證人應先調查其與被告有無法定之特定身分關係,或證人有恐因陳述致具上開法定特定身分關係之人受刑事追訴或處罰之情形者,應告以得拒絕證言。上開規定雖係為保護證人而設,非被告所得主張,且既命具結作證供述,當即與同法第158條之3「證人依法應具結而未具結,其證言不得作為證據」之規定有間,然命證人具結作證所踐行之告知義務倘有瑕疵,終究與正當程序未盡相符,應認係屬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而適用同法第158條之4權衡人權保障及公共利益判斷其證據能力。(二)本件檢察官以證人身分訊問劉○賢、張○龍,僅訊問其等與上訴人有無法定之特定身分關係,雖漏未及於刑事訴訟法第181條事項,然該等告知義務之規範保護目的本非針對被告,難謂侵害被告權益,且可見檢察官意在依循法定證據方法且未刻意規避告知義務,更係命劉○賢、張○龍具結後供證,上開瑕疵僅止於前行告知內容疏漏之程序未備,尚非情節較鉅之「未以證人身分」或「以證人身分卻未命具結」取供。又劉○賢、張○龍之於上訴人而言,實際上確無得拒絕證言之特定身分關係,倘檢察官踐行完備之告知,依卷存其2人始終一致之供述內容以觀,可預期其等自主性之證言不致有異,無任何心理受強制之情,就上訴人本件犯行之證明作用,有外部之信用擔保。原判決業於其理由壹之一,敘明各該證據資料之適格,並已依法踐行證據之調查程序,上訴人在事實審中就此證據資料之適格,並不爭執,原判決乃未詳加區分、說明,難謂違失,自無許在法律審始作指摘,憑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第185條、第186條第2項 |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第185條、第186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706號 | 一 | [] | 按私法有強制與任意規定。前者,於法律規範意義上具有強制實現之作用,非屬意思自由原則之適用範圍,當事人不得以其意願排除適用。後者,於法律規範意義上,並無必須強制實現之作用,當事人得以其意願排除適用,該類法律規定之適用,僅具備位及補充之意義,又可分為明示性任意規定,即以法律明定當事人之約定優先於法律規定而適用。隱藏性任意規定:法律雖未明定當事人之約定優先於法律規定而適用,但推求立法意旨解釋認定之。公司法第177條第3項前段規定:一股東以出具一委託書,並以委託一人為限,應於股東會開會5日前送達公司。該規定係55年7月19日所增列,揆其立法目的,在於便利公司之股務作業,並含有糾正過去公司召集股東會收買委託書之弊,防止大股東操縱股東會之旨趣,乃規定股東委託代理人出席股東會時,應於開會5日前將委託書送達公司。上開規定並無必須強制實現及其違反之法律效果,非屬強制規定,且自上開立法旨趣觀察,亦非屬僅具教示意義之訓示規定。則以該規定有便利公司作業之目的出發,將股東未於開會5日前送達委託書之情形,讓諸公司決定是否排除(優先)上開規定而適用,而屬隱藏性任意規定,適與上開立法目的相符。準此,除公司同意排除適用上開規定,或股東逾規定之開會5日前期限送達委託書而未拒絕者外,股東仍應遵守該期間送達委託書於公司,否則公司得拒絕其委託之代理人出席。相關法條:公司法第177條 | 公司法第177條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1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72號 | 二 | [] | (一)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下稱通保法)第11條第1項第2款規定「監察對象」為通訊監察書應記載之事項之一,其目的係在規範聲請機關慎重將事,特定其監察對象,確立實施範圍,以確保人民權益,並釐清監察責任。然關於受此強制處分人之記載方式,相較於傳票、拘票及押票須將「被告之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或出生地)及住所或居所」(刑事訴訟法第71條第2項第1款、第77條第2項第1款、第102條第2項第1款),為翔實記載,尚屬有別,而較諸搜索票於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不明時,得不予記載(刑事訴訟法第128條第2項第2款但書),則較類似,此乃傳票、拘票及押票係對已確定之人實施偵、審,重在維護其防禦權或供證義務;搜索票、通訊監察書則對尚未確定之事證為蒐集,重在隱密(被實施者事先不知情)及真實之發現,兩者顯然有別。故前者法條規定人別須確立,後者則可得而知或未知均屬無妨,應為當然之解釋。又關於監察對象(即受監察人),依通保法第4條規定,除同法第5條及第7條所規定者外,尚包括為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發送、傳達、收受通訊或提供通訊器材、處所之人,在通訊監察之始,或因證據尚非明確、具體,致無從確認受監察人究為何人,或僅知其綽號,甚至不知發送、傳達、收受通訊者之姓名、綽號,亦所在多有,是倘因資料不足,致聲請通訊監察或核發通訊監察書時尚未能附具受監察人之真實姓名、代號或姓名對照表等資料,自不得指為違法。(二)原判決所援引如其附表(下稱附表)一、二上訴人與呂○勤、鄭○雄之「通訊監察譯文內容」欄所載之監聽譯文,係執行機關依據檢察官聲請第一審法院所核發之通訊監察書,實施監聽,該通訊監察書,除載明監聽之電話包含上訴人所使用之0000000000號電話門號,監聽期間自103年6月2日10時起至同年8月28日10時止等情外,並記載「法官指示事項:1.執行機關應於103年7月25日、同年8月14日前作成監察報告書陳送本院,並具體說明監察進行情形及有無繼續監察之必要。2.無繼續監察必要時,應即停止監察,並陳報法院。……」有第一審法院調取附卷之該等通訊監察書影本可參。是前述之通訊監察係由法院於事前依據相關卷證資料,審酌後予以核准並隨時監督甚明,至於通訊監察書之監察對象雖僅記載「阿好」,未載明受監察人之姓名,惟依前揭說明,尚難指為違法。執行機關依該通訊監察書實施監聽所得之資料,自有證據能力。參考法條: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4條,第11條第1項第2款 |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4條,第11條第1項第2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753號 | 十三 | [] | (一)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民法第6條定有明文,是自然人一旦死亡,即不得為權利義務之主體,事實上亦無從為任何意思表示或從事任何行為。而刑法之偽造文書罪,係著重於保護公共信用之法益,即使該偽造文書所載之作成名義人業已死亡,而社會一般人仍有誤認其為真正文書之危險,自難因其死亡阻卻犯罪之成立;刑法上處罰行使偽造私文書之主旨,重在保護文書之公共信用,故所偽造之文書既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其犯罪即應成立,縱製作名義人業已死亡,亦無妨於本罪之成立。本院分別著有21年上字第2668號;40年台上字第33號判例闡明此旨。再偽造文書罪,以無製作權之人冒用他人名義而製作該文書為要件之一,如果行為人基於他人之授權委託,即不能謂無製作權,自不成立該罪,雖經本院著有47年台上字第226號判例可資參考,但反面而言,如果行為人非基於他人之授權委託,卻私自以他人之名義製作文書,當屬無權製作而偽造。從而,行為人在他人之生前,獲得口頭或簽立文書以代為處理事務之授權,一旦該他人死亡,因其權利主體已不存在,原授權關係即當然歸於消滅,自不得再以該他人名義製作文書,縱然獲授權之人為享有遺產繼承權之人,仍無不同;否則,足使社會一般人,誤認死者猶然生存在世,而有損害於公共信用、遺產繼承及稅捐課徵正確性等之虞,應屬無權製作之偽造行為。是若父母在世之時,授權或委任子女代辦帳戶提、存款事宜,死亡之後,子女即不得再以父母名義製作提款文書領取款項(只能在全體繼承權人同意下,以全體繼承人名義為之),至於所提領之款項是否使用於支付被繼承人醫藥費、喪葬費之用,要屬行為人有無不法所有意圖之問題,與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該當與否不生影響。(二)原判決綜合卷存證據採信被告所辯其係經已故江○○珠生前囑咐使用江○○珠存款支應處理身後事務費用,並經全體繼承人委託其處理江○○珠喪葬事宜,故被告以江○○珠名義,製作「外匯匯出匯款申請書」、「外匯存款存入憑條」、「取款憑證」,持向國泰世華銀行行使,並無偽造私文書並行使之故意,且無足生損害江○○珠全體繼承人之權益等旨。其所持法律見解,與本院前揭刑事判例意旨不合,檢察官上訴意旨,對於原審法院維持第一審所為之無罪判決,以原判決違背本院上揭21年上字第2668號;40年台上字第33號判例,且其情形足以影響於判決之結果,執以指摘原判決違法,為有理由。參考法條: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刑法第210條 | 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刑法第210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2.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774號 | 十四 | [] | (一)法律以規範人類社會的共同生活為目的,示人以共同生活之規範,俾個人與社會的生活共臻於樂利,故人人必須循此規範而營社會生活。本此法律基本精神觀察,則侵害法益之犯罪構成事實,如不違反此項基本精神,即無反常規性或社會性,自不應成立犯罪。因而如形式違法祗以行為與構成要件合致,即屬犯罪,不但不足以闡明違法性的本質,有時且足以阻礙社會之進化與民生之樂利,可知違法性的內涵原非純粹的法律形式規定所能充分涵蓋。換言之,刑法上之違法性,應指實質上值得處罰程度之違法性,亦即,在量的方面,必須達到值得處罰之一定程度以上,在質的方面,必須是適合刑罰之制裁始屬之。故行為雖伴隨法益侵害或危險,但從社會倫理觀點,若在法益或行為侵害輕微、法秩序不完備、具有社會相當性或權利衡量之情形下,如合於歷史所形成的社會規範秩序,即應認為刑法所容許,亦即,必行為逸脫社會生活中為歷史所形成的社會倫理秩序的相當性時,始為違法。(二)本件上訴人於系爭土地堆置土石之目的,係為夯實本案土地水池土堤地層,供日後搭建水池圍籬所需,防止有人不慎墜落水池等情,為原判決所是認。原判決復認上訴人主觀認知證人莊○春載運傾倒之物為下腳料,不含木屑,甚至僅止於過失等情。倘若無訛,則本案土地堆置之下腳料內縱確雜夾些許木屑,然其與其餘可資利用之下腳料摻雜比例究為多少?若認木屑仍屬廢棄物,則所侵害的法益是否極為輕微,甚或無價值?系爭土地於案發時是否確有加以處理或維護之必要性及急迫性?此雜夾之結果是否會影響上訴人原先為搭建水池圍籬之目的?上訴人所為維護行為是否無害社會法益,甚或具有益性?原判決並未剖析明白,遽認上開下腳料雜夾些許木屑即認全屬不可再利用之廢棄物,亦嫌率斷。參考法條:刑法第12條 | 刑法第12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801號 | 一 | [] | 按土地所有人建築房屋逾越地界,鄰地所有人請求移去或變更時,法院得斟酌公共利益及當事人利益,免為全部或一部之移去或變更。但土地所有人故意逾越地界者,不適用之。前條第1項但書(土地所有人對於鄰地因此所受之損害應支付償金)及第2項(鄰地所有人得請求土地所有人價購越界部分之土地及因此形成之畸零地)規定準用之,此觀98年1月23日增訂之民法第796條之1規定自明。揆其立法意旨,在於:對不符合第796條規定,鄰地所有人得請求移去或變更逾越地界之房屋,有時對社會經濟及當事人之利益造成重大損害,乃賦予法院裁量權,斟酌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及雙方當事人之利益,免為全部或一部之移去或變更。然基於相鄰關係而受限制,係所有權內容所受之法律上限制,並非受限制者之相對人因而取得獨立的限制物權,是土地所有人免除移去越界房屋返還土地,要係法院衡酌公共利益及土地、鄰地所有人利益之結果,始要求鄰地所有人容忍不予拆除請求返還越界之土地,尚非謂土地所有人就越界之土地取得占用之正當權源。為平衡彌補鄰地所有人越界土地之權益受損,立法者賦予鄰地所有人有價購請求權及(不當得利及侵權行為之)償金請求權。相關法條:民法第796條之1 | 民法第796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2月至3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831號 | 一 | [] | (一)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及第2項雖就犯罪所得之取得者為「犯罪行為人」或「其他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下稱第三人)」,分別明定其沒收之條件,惟實際上未必截然可分。蓋所謂犯罪所得,除違法行為所得本身外,亦包含其變得之物或「財產上利益」及其孳息,倘若犯罪行為人係為自己及第三人之不法利益,先使非善意之第三人取得其違法行為之犯罪所得,再由該第三人配合處分該犯罪所得,而使犯罪行為人取得一定「財產上利益」時,此一「財產上利益」固亦屬前述犯罪所得之範疇,惟究係在同一為自己及第三人不法利益之犯罪計畫下,由犯罪行為人及第三人兼得之,自應參酌民法不真正連帶之法理,由犯罪行為人及第三人就其犯罪所得競合部分同負其責,倘已對其中一人為全部或一部之沒收或追徵,則另一人於該沒收或追徵範圍內免除其責,以免被害人或國家重複利得。(二)林○山及通○公司上開因犯罪所得,雖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至3項規定,分別對通○公司、林○山諭知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惟因林○山之犯罪所得,係在同一犯罪計畫下,由通○公司於取得來自○資公司、○投公司挹注之資金後,持以清償其欠附表三所示金融機構之貸款債務,及因○投公司以連帶保證人身分為通○公司清償貸款債務後而取得,自與通○公司上揭犯罪所得有所競合,應由林○山與通○公司於即13億5,267萬1,223元範圍內共負其責,亦即倘已對其中一人為沒收或追徵,則另一人於該沒收或追徵範圍內,免除其責。又於逾此範圍者(即兩者犯罪所得之差額之2億1,591萬7,463元),因僅有通○公司取得,自僅得對之諭知沒收或追徵。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1 | 刑法第38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836號 | 七 | [] | (一)刑法第17條之加重結果犯,係指行為人就其故意實行之基本犯罪行為,於一般客觀情況下,可能預見將發生一定之結果,但行為人因過失而主觀上未預見該結果之發生,乃就行為人主觀上意欲實行之基本犯罪行為,及客觀上可能預見其結果之發生,二者間因有相當因果關係存在,予以加重其刑之法律評價。同法第277條第2項之傷害致人於死罪及第293條或第294條第2項之遺棄致人於死罪,均以行為人之傷害行為或遺棄行為是否與被害人之死亡結果有相當因果關係為斷。傷害行為後,因果關係進行中,如因其後之遺棄行為獨立發生死亡之結果者,前之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其因果關係已中斷,僅能分別論以傷害罪與遺棄致人於死罪;倘被害人之傷勢嚴重縱及時醫治,仍無法救活者,縱有遺棄行為,被害人之死亡即與遺棄行為無相當因果關係可言,自難成立遺棄致人於死罪,應論以傷害致人於死罪並與遺棄罪併合處罰;惟若行為人之傷害行為及遺棄行為結合而與被害人之死亡結果,並具因果關係,即應視其實際情形如何,分別論以各該罪加重結果犯之想像競合犯或為其他處斷。(二)本件被害人最初服用黃○財置放Zolpidem成分安眠藥之飲料,似尚不足以致死,嗣因上訴人等將被害人棄置時造成其左下腹部瘀腫、四肢挫擦傷等傷害,再加上被害人遭棄置之地點難以為人發覺,延誤就醫,因中毒併發症,併同多處外傷引起之感染,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造成死亡。該棄置之傷害行為與黃○財先前所為之危險行為(即投放Zolpidem成分安眠藥之傷害行為),有無接續關係或係另行起意?如黃○財之單獨下毒行為不足致被害人死亡,則此部分之因果關係是否會因上訴人等事後介入之遺棄及傷害行為而中斷?或其等傷害與遺棄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皆具因果關係?均攸關上訴人等應成立罪名為何。參考法條:刑法第17條、第277條第2項、第293條、第294條 | 刑法第17條、第277條第2項、第293條、第29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854號 | 四 | [] | 按民法第217條第1項所謂被害人與有過失,必須其行為與加害人之行為,為損害之共同原因,而其過失行為並為有助成損害之發生或擴大之行為者,始屬相當。又勞保條例第6條第1項、第10條第1項規定雇主為投保單位,應為其所屬勞工,辦理投保手續及其他有關保險事務;而勞工月投保薪資之申報係屬有關勞工保險之事務,應由投保單位按勞工之月薪資總額,依投保薪資分級表之規定,向保險人覈實辦理,投保單位向保險人申報勞工之月投保薪資,係履行其公法上之義務,並無事先知會勞工之必要,亦無與勞工合意不據實申報之餘地,此觀同條例第14條第1項、第2項、第14條之1第1項規定之意旨自明。是投保單位縱與勞工合意將投保薪資金額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仍應依法據實申報月投保薪資額,無從憑以解免其據實申報之義務,倘未據實申報,致勞工受有損害,因勞工對損失發生原因之月投保薪資之不實申報,並無從助成其發生或損害之擴大,其依勞保條例第72條第3項規定求償時,自無過失相抵原則之適用。相關法條:民法第217條、勞工保險條例第72條第3項 | 民法第217條、勞工保險條例第72條第3項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2月至3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860號 | 三 | [] | (一)刑事訴訟法第95條規定之罪名告知,植基於保障被告防禦權而設,既係被告依法所享有基本訴訟權利之一,亦係國家課予法院的闡明告知及訴訟上照料之義務,縱使檢察官或被告向法院提出罪名變更之請求,皆不能免除法院告知與聽聞之義務。又所稱罪名變更者,除質的變更(罪名或起訴法條的變更)以外,自包含量的變更造成質的變更之情形(如包括的一罪或裁判上一罪變更為數罪),事實審法院於罪名變更時,若違反上開義務,所踐行之訴訟程序即屬於法有違,得否作為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端視對被告防禦權之行使有無妨礙而定。基此,第一審法院就數個具體之犯罪行為論以包括的一罪(集合犯、接續犯),第二審法院審理之結果認係實質數罪,從形式上觀察,兩者適用之罪名相同,無須變更起訴法條,然實質上已從一罪名變更為數罪名,自會增加被告之罪責,究其本質仍屬罪名之變更,故第二審法院應踐行罪名再告知程序,告知被告罪數之變更已被包攝入審判範圍,並給予其辯明及辯論之機會。(二)104年5月6日修正前後之森林法第52條第1項之罪,關於併科罰金部分,係以贓額之一定倍數作為量定基準,故盜伐林木之贓額(原木山價)若干,應適用嚴格證明法則予以確認,並應於審判期日依法定證據方法及程序進行調查,依憑證據認定於事實欄內,方於併科罰金倍數之酌定,有所依據。而修正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前段規定:「前條犯罪所得及追徵之範圍與數額,認定顯有困難時,得以估算認定之。」旨在基於訴訟經濟之考量,於事實審法院對犯罪所得沒收及追徵之範圍與價額,認定顯有困難時,不受嚴格證明法則之拘束,得綜合卷證資料,依自由證明法則釋明其合理估算推計之依據即已足,以貫徹任何人都不能坐享或保有犯罪所得或犯罪所生利益之理念。從而,盜伐林木之贓額與沒收新制之犯罪所得固有等同或重疊之處,但兩者法規範目的不同,審查亦有前後階段之別、嚴鬆之分,前一階段之贓額認定,自不得直接援引後一階段關於沒收犯罪所得之估算方式及自由證明法則,予以蓋然性推計。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95條。森林法第52條第1項。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 | 刑事訴訟法第95條。森林法第52條第1項。刑法第38條之2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1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2.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862號 | 八 | [] | (一)統一發票乃證明會計事項之經過而為造具記帳憑證所根據之原始憑證,商業負責人、主辦及經辦會計人員或依法受託代他人處理會計事務之人員如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開立不實之統一發票,依目前實務見解,此項行為除與刑法第215條之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構成要件該當外,亦成立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罪,屬法規競合之情形,惟後者(即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罪)係前者(即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特別規定,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則,應優先適用後者之規定處斷。倘法院審理結果,認為被告所為尚不成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罪,仍應調查及審酌其所為是否符合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構成要件,並就其審酌結果加以論斷說明,不得未加以審酌及說明即逕行諭知無罪。(二)倘若本件起訴書所載之事實無訛,被告與張○曜似均為從事業務之人,若上揭統一發票確係被告或張○曜業務上所製作之文書,則被告與張○曜所為是否成立刑法第215條之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及同法第216條、第215條之行使業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之共同正犯,即非無審究研酌之餘地。乃原審未就此詳為調查、審酌,並進一步敘明其論斷之理由,僅以張○曜固係治○企業行、禾○企業社及泳○企業行之「實際負責人」,並非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所定之「商業負責人」,不能成立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之填製不實會計憑證罪,則被告亦無從依刑法第31條第1項規定成立該罪之共同正犯為由,遽予諭知被告無罪,依上述說明,難謂無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及判決理由欠備之違法。參考法條: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刑法第216條、第215條。刑事訴訟法第267條、第379條第12款 | 商業會計法第71條第1款。刑法第216條、第215條。刑事訴訟法第267條、第379條第12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1967號 | 二 | [] | 按公平交易法第25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者外,事業亦不得為其他足以影響交易秩序之欺罔或顯失公平之行為」,乃不公平競爭行為之概括性規定,僅適用於公平交易法其他條文規定所未涵蓋之行為,若公平交易法之其他條文規定對於某違法行為已涵蓋殆盡,無再依本條加以補充規範之餘地。該條所稱交易秩序,泛指一切商品或服務交易之市場經濟秩序,包含產銷階段之水平競爭秩序、垂直交易關係中之市場秩序以及符合公平競爭精神之交易秩序。又判斷是否「足以影響交易秩序」時,除考慮受害人數之多寡、造成損害之量及程度、是否會對其他事業產生警惕效果、有無影響將來潛在多數受害人之效果,以及行為所採取之方法手段、行為發生之頻率與規模、行為人與相對人資訊是否對等、市場力量大小、有無依賴性存在等項外,尚應考量交易習慣與產業特性。事業以高度抄襲他人知名商品之外觀或表徵,積極攀附他人知名廣告或商譽等方法,榨取其努力成果,或以積極欺瞞或消極隱匿重要交易資訊,而足以引人錯誤之方式,從事交易之行為,依整體交易秩序綜合考量,如已造成當事人間之私法上利益分配或危險負擔極度不平衡之情形時,固可認為與上開條文規定合致。惟倘事業之行為並無欺罔或顯失公平,或對市場上之效能競爭無妨害,或不足以影響交易秩序者,則無該條之適用。相關法條:公平交易法第25條 | 公平交易法第25條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1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049號 | 一 | [] | (一)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5項規定「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因執行業務犯第一項至第三項之罪者,除處罰其行為人外,對該法人或自然人科以各該項十倍以下之罰金」。依該規定,實際參與實行犯罪行為之人應為「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自均指自然人而言;再該法對於並非實際參與或實行犯罪行為之法人及「自然人」,設有科處罰金之目的,係立法機關為貫徹維護食品衛生之安全,因而特別對於上述法人訂定罰金之規定,以追究其社會責任,暨加強其等對於代表人、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之監督管理責任,俾能遏止或減少發生此類犯罪行為之可能性。是該項處罰之本旨,並非追究法人或「前揭自然人」之個人責任或行為人責任與行為倫理性之非難,而係側重於其等之社會責任,以達防衛社會安全之目的,具有濃厚「行政刑法」特質,與傳統刑法在於非難個人責任、行為人責任與行為倫理,其目的乃矯正行為者之惡性均未盡相同。亦即本項特別刑法所以處罰「法人」或「自然人」,並非認定該法人或「自然人」有實際參與或實行犯罪行為,而係立法機關基於加強維護食品衛生安全之目的,故除對於實際參與或實行犯罪行為之自然人科處刑罰外,並對於法人及未實際參與犯罪之前揭自然人附加之特別處罰規定(學理上稱為「兩罰性規定」),俾能遏止或減少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之犯罪。自不能因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5項有上開科處罰金之規定,即謂上開「法人」或「前揭自然人」即係實際參與或實行犯罪行為之人,而認其等該當於刑法第38條第2項所稱之「犯罪行為人」;更不能僅以上揭法律對法人之處罰規定,遽論本項之「法人」有無犯罪行為能力之依據。故而法人雖因其代表人、代理人、受僱人或其他從業人員執行業務犯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至第3項之罪,而應依同條第5項規定科處罰金時,因該法人並非實際參與或實行犯罪行為之自然人,自難認係刑法第38條第2項所稱之「犯罪行為人」,而無從依同條第2項規定,將因犯上述各該項之罪所生或所得之物予以宣告沒收。(二)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1項、第3項規定,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得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聲請參與沒收程序;如未聲請,法院認有必要,亦應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而此所稱第三人,觀諸刑法第38條第3項及第38條之1第2項規定,應係指犯罪行為人以外之人(含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團體),其與犯罪行為人所得之主體殊有不同,且參與沒收程序,因準用被告訴訟上權利,故就沒收財產事項,享有與被告相同之訴訟上權利。其就沒收其財產事項之辯論,應於刑事訴訟法第289條程序完畢後,依檢察官、被告、辯護人、參與人或代理人次序進行辯論。故如係對於第三人之沒收,自應踐行相關之開啟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裨益其對伸張權利或防禦具有重要性之事項,進行訴訟上攻防,以保障其程序上有參與之權限及請求救濟之機會。原判決理由說明:「被告何○仁、吳○正、胡○忞、何○○珠所為上開犯行之犯罪所得,均係為正○公司或裕○油脂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裕○公司)實行違法行為,令正○公司、裕○公司因而取得,依修正後刑法第38條之1第2項第3款規定,應諭知向正○公司、裕○公司(正○公司、裕○公司雖為被告,仍屬被告何○仁、吳○正、胡○忞、何○○珠犯罪取得利益之第三人)與林○忠連帶沒收,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追徵其價額」。其既認正○公司係屬犯罪取得利益之第三人,而於原審民國107年1月9日審理時,並未踐行開啟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亦未說明犯罪取得利益之第三人即正○公司與犯罪行為人之一之林○忠應連帶沒收之理由,不但與直接審理法則有違,並有判決理由欠備之違誤。參考法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刑法第38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 |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刑法第38條之1。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052號 | 二 | [] | (一)自白犯罪縱同時主張違法阻事由或責任阻事由,仍無礙於自白之性質。再因犯罪事實,是指客觀存在之犯罪一切實際情況總和,包括犯罪之全部活動及其結果,本難期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能做作全面或確之供述,故於判斷何為「犯罪事實主要部分」時,自應綜合考量其已交代之犯罪事實與未交代之犯罪事實之危害程度、是否為不同構成要件之犯罪、係事實之抗辯或僅主張有阻卻事由等各種相關因素。尤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對自己之犯罪事實全部或主要部分是否肯認,前後供述有所反覆時,自應綜合同一或密接之訊(詢)問期日之整體供詞,依前揭標準而為判斷,不能以其後於偵、審過程中翻異其詞或對犯罪事實之重要部分有所隱瞞,即否認其之前已成立自白之效力。是倘被告在檢察官先前偵查中對自己犯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至第6條之犯罪事實全部或主要部分已為承認或肯定之供述,復已繳交全部所得財物,縱其於嗣後之偵查或審理中翻異其詞或有所抗辯,亦不能因此推論其先前所為肯認之供述非屬自白。(二)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之對於職務上之行為之收受賄賂罪,其中職務上之行為,係指公務員在其職務範圍內所應為或得為之行為。而其職務範圍,除公務員之具體職務權限、一般職務權限外,即或雖非法律所明定,但與其職務權限具有密切關聯之行為,亦應認屬職務行為之範疇。至所謂與其職務權限有密切關聯之行為,包括由行政慣例所形成,為習慣上所公認為其擁有之職權或事實上所掌管之職務,以及因自己之法定職務關係或因之所生之必要輔助性權力,經由指揮、監督、干預、或請託之方式,足以形成一定之影響,使特定之公務機關或公務員為職務上積極之行為或消極不為行為之情形。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第2項、第5條第1項第3款 | 貪污治罪條例第8條第2項、第5條第1項第3款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2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071號 | 九 | [] | (一)按刑事被告之上訴,以受有不利益之裁判,為求自己利益起見請求上級法院救濟者,方得為之,自無許其為自己不利益上訴之理由,即所謂「無利益即無上訴」原則。而被告受無罪之判決,似屬最有利之判決,被告對之提起上訴,究竟有無上訴利益即成問題。依刑事訴訟法第301條第1項規定,被告受無罪之判決可分為不能證明被告犯罪與其行為不罰二種情形。前者係無法以證據證明被告被訴之犯罪,乃基於事實理由而認定被告無罪;後者則指起訴事實雖經證明,但法律上並不處罰其行為,乃出於法律理由而為認定被告無罪。就主文均為無罪而言,二者並無不同,但如就法律的、社會通念的觀點一併審究判決理由,一個事實上清白的無罪判決勝過一個法律上容忍的無罪判決,則被告就後者請求為前者之判決,應認有上訴利益。而行為不罰,亦可分為具有阻卻違法性之事由,如依法令之行為、業務上之正當行為、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難行為;或具有阻卻責任性之事由,如未滿14歲之人與因刑法第19條第1項心神喪失之原因而不罰之行為,固均應諭知無罪之判決。惟刑法第86條規定,因未滿14歲而不罰者,得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其期間為3年以下;刑法第87條規定,因同法第19條第1項之原因而不罰者,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其期間為5年以下。所稱感化教育或監護處分等保安處分,乃出於防衛社會與預防再犯之目的,對受處分人施加教育、治療之制裁措施,以期回歸社會,具有替代刑罰之作用,並有拘束身體、自由等之處置,自屬對被告不利之處分。是以,此類保安處分與其前提之無罪諭知,具有不可分離之關係,必須整體觀察,倘被告因欠缺責任能力之行為不罰而受無罪諭知,併同時附加施以保安處分之判決,則其請求改為具有阻卻違法性之事由,僅單純宣告為無罪之判決,亦有上訴利益。(二)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為上訴人宋○益有起訴書犯罪事實欄所載對於歐○○章、張○勝重傷害未遂之事實明確,惟其行為時因精神障礙,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因而維持第一審依刑法第19條第1項規定諭知上訴人無罪,暨以上訴人犯罪情狀足認有再犯或危害公共安全之虞,而依同法第87條第1項、第3項規定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4年之判決,而駁回檢察官及上訴人在第二審之此部分上訴。上訴人提起上訴主張其行為屬正當防衛,而為不罰,亦即謂其不應受監護處分之宣告,揆諸前開說明,應認上訴人對原判決此部分,具有上訴利益,且本件上訴人係被告,而刑事妥速審判法第9條之立法本旨乃在限制檢察官上訴權,本件亦無適用該條規範之餘地。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44條 | 刑事訴訟法第34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085號 | 六 | [] | 判決書全文)(一)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於106年4月19日修正公布,依同條例第19條規定並自公布日施行,而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規定,法規明定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公布或發布之日起算至第3日起發生效力,因此106年4月19日修正公布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應自同年月21日起生效施行。則關於上訴人等於106年4月20日以前(含同日)操縱或主持該具有持續性及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之詐欺集團之犯行,除其行為符合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構成要件,應依該其他法律論處以外,基於罪刑法定原則,應無適用106年4月21日生效施行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規定論罪科刑之餘地。(二)上訴人等於「106年4月19日起至同年月20日止」(即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修正公布後,生效施行前)所為「3人以上以實施詐術為手段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及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之詐欺集團」之行為,因當時「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僅修正公布,既尚未發生效力,上訴人等在此段期間所為之前揭行為,應無適用106年4月19日修正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上述規定予以論罪科刑之餘地。原判決將上訴人等自「106年4月19日起至同年月20日」止所為之上述行為,一併依106年4月19日修正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及同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予以論罪科刑,自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參考法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第3條第1項 |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3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2條、第3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9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101號 | 二 | [] | (一)沒收犯罪所得,本質上為國家對人民財產權的干預,對於未參與犯罪之第三人沒收犯罪所得,尤應合理兼顧交易安全及財產權益之信賴保護,刑法第38條之1第2項乃明定於下列3種情形,始沒收犯罪行為人以外之第三人取得之犯罪所得:一、明知他人違法行為而取得二、因他人違法行為而無償或以顯不相當之對價取得三、犯罪行為人為他人實行違法行為,他人因而取得。第1、2款係行為人出於逃避追索、掩飾犯罪或自利目的之移轉型第三人不法利得,為消除犯罪誘因、預防犯罪,兼衡交易安全之信賴,予以沒收。第3款之代理型第三人利得,係第三人直接獲取不法利得,為衡平第三人財產權益與追討該犯罪所得、實現公平正義之公益,必該第三人利得係源於行為人之違法行為,而具因果關聯性,始足支持剝奪沒收該第三人財產之正當性,否則縱行為人因違法行為取得合約之「形式與方式」不法,然該合約執行本身既無不法,其中性履約部分,就構成要件規範目的而言,即非源於違法行為之利得,而與違法行為無利得關聯性,難認屬應沒收之「犯罪所得」。從而廠商若因行為人對公務員交付賄賂,因而獲取標案承做資格,並完工受領工程款價金,該行、收賄犯罪衍生的相關聯後果,乃廠商「獲標案承做資格」,故僅所獲「承做標案利潤」,方為源自行、收賄違法行為之犯罪所得,而為應沒收之對象。至其中性履約行為(進料、施工)所獲對價,則非廠商因行為人行、收賄犯罪獲承做資格之預期利益,自非刑法第38條之1第2項第3款之犯罪所得範疇。(二)刑法沒收修正後,既將沒收定位為獨立的法律效果,則檢察官對於被告起訴之效力,並不當然擴張及於第三人財產之沒收。是以,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3第2、3項乃分別規定,檢察官於起訴時或審理中,認應沒收第三人財產者,應於起訴書記載聲請沒收之旨,或於審理中向法院聲請沒收,並通知第三人,以便利第三人向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及為訴訟準備。至於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1、3項規定,主要在賦予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參與刑事本案沒收程序之權限,確立其程序主體地位,以保障其權利。上開條文規定之立法順序雖然倒置,但就體系解釋而言,必先充足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3所定檢察官向法院聲請沒收第三人財產,並通知第三人之前提要件,而有第三人未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1、2項以書狀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之情形,法院始得啟動同條第3項前段之「認有必要時,應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俾符控訴原則。蓋非如此,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3將形同具文。又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3第3項所指檢察官於審理中「得以言詞或書面向法院聲請」,係指檢察官於審理中聲請沒收第三人之財產(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81點參照),而非聲請法院依職權通知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從而,依卷證顯示本案沒收可能涉及第三人財產,而檢察官於提起公訴之同時,未於起訴書記載聲請沒收第三人財產之旨,亦未於審理中追加聲請者,法院即應曉諭檢察官為聲請,如檢察官未聲請,法院不得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3項規定,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對該第三人財產諭知沒收。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1第2項。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455條之13 | 刑法第38條之1第2項。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455條之13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5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1.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183號 | 六 | [] | (一)按數罪併罰於同一判決分別宣告各罪之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後,當事人表示僅就定應執行刑上訴者,因應執行刑係依據各罪之宣告刑而來,又必須審酌全判決各宣告罪刑後始可決定,不能與所依據之各罪刑分離而單獨存在,且與各罪刑間在審判上具有無從分割之關係,故不受當事人僅對定執行刑部分上訴之主張所拘束。換言之,基於上訴不可分之原則,如僅對定執行刑上訴,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2項之規定,有關係之各罪部分,亦應視為均已全部上訴,而一併審理;否則即有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之違法。(二)上訴人於原審民國106年9月5日準備程序中,雖陳稱其只針對附表一編號1、2、4至15部分上訴,轉讓第一級毒品(附表一編號3)及持有第二級毒品純質淨重20公克以上部分,沒有提起上訴,並主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太重,希望判8年就好等語。其第二審上訴之上訴書亦載稱:「……第一審就上訴人所犯14次非法販賣第一級毒品(即附表一編號1、2、4至15),1次轉讓第一級毒品(即附表一編號3),及持有第二級毒品純質淨重20公克以上之犯行,竟合併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0年,與其所揭示之多數犯罪責任遞減原則,不相適合,亦難稱符合比例、平等及罪刑相當原則」等旨;且於上開原審準備程序時亦同時表明就定應執行刑部分上訴,於審判期日仍以第一審判決之應執行刑不當為上訴理由。惟依前開上訴不可分之原則,關於上訴人轉讓第一級毒品及持有第二級毒品純質淨重20公克以上等2罪部分,自應視為均已提起第二審上訴,全部予以審理,始為適法。乃原審竟僅就此2罪相關之定執行刑部分加以裁判,而對於與定執行刑有關係之此2罪之罪刑部分則未併予審理,誤認未經提起第二審上訴已告確定,而函送臺灣高等檢察署花蓮檢察分署先予執行,自有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之違背法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2項 |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215號 | 一 | [] | 按依習慣成立之祭祀公業,因土地之主體或權利不明,致難有效用、稅賦無法徵收,且公同共有關係所生土地登記、財產處分運用困難,為解決祭祀公業土地問題及延續宗族傳統,兼顧土地利用與增進公共利益,96年12月12日公布之祭祀公業條例第21條第3項明定,祭祀公業法人有享受權利及負擔義務之能力。並於第28條第1項規定,祭祀公業法人之管理人取得祭祀公業法人登記證書之日起90日內,應檢附登記證書及不動產清冊,向土地登記機關申請,將其不動產所有權更名登記為法人所有。系爭公業於103年11月6日依祭祀公業條例第21條第1項規定經主管機關登記為祭祀公業法人,為原審確定之事實,且系爭土地亦已更名登記為系爭公業法人所有(見一審調字卷第5頁)。則該土地已非公業派下員公同共有,上訴人自無從對之行使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所定之優先承買權。相關法條:祭祀公業條例第21條、第28條、土地法第34條之1 | 祭祀公業條例第21條、第28條、土地法第34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8年度7~8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0.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345號 | 十 | [] | 於民國103年6月29日修正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規定施行起,被告本身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實施通訊監察後所得關於違反森林法之通訊監察譯文,均屬因其他案件所取得內容之「另案監聽」,而該部分均未經執行機關報由檢察官陳報法院審查認可。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本文之規定,並未排除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權衡原則之適用,斟酌執行機關著重在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之偵查,並非利用他案合法監聽時而有意附帶達到監聽被告之目的,其未陳報法院審查係出於過失,並無故意不報請審查之意;而違反森林法第52條本屬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第1項第17款所得實施通訊監察之罪名,且竊取森林主產物對國家森林資源及水土保持與生態平衡均產生嚴重影響,是執行機關如依法定程序陳報法院審查認可,依形式觀之,法院應無不予認可之理由,基於另案扣押相同之法理及善意例外原則,認附表(指原判決附表)二通訊監察譯文(指編號10至24部分),均有證據能力。參考法條: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 |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1項。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6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391號 | 六 | [] | 判決書全文)(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決者,除第二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為該條項所明定。是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即以第二審為終審法院。而案件是否屬於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所列各罪之範圍,固不以起訴書所記載之法條為據,亦不以第二審判決時所適用之法條,為唯一之標準,而應以起訴書所記載之事實為準,並應視當事人在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對於罪名有無提出爭執,以為審斷。如檢察官在準備程序後、言詞辯論終結前固曾提出非屬於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所列各款罪名之意見書,惟於最後言詞辯論檢察官論告時,又以起訴書所載之屬於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所列各款之罪名為主張及論告,基於論告乃檢察官在審判期日最重要之法庭活動,且在審判庭之論告程序中,檢察官必須針對犯罪事實及適用之法律,與被告及其辯護人為辯論,非唯影響法官對事實之認定及法律之適用,更攸關真實之發現,其既於訴訟進行程度及個案情節,日趨具體、明確後,在最後一次言詞辯論終結前未再就先前曾提出非屬於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所列各款罪名之意見爭執、論告,而回復以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及屬於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所列各款之罪名作為論告及言詞辯論之所本,自應認檢察官於最後一次言詞辯論終結前所提出者,已取代先前意見書之罪名爭執,始符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及保障被告防禦權之真義,並藉以衡平當事人上訴第三審之限制。(二)本件第一審檢察官係以被告3人就原判決事實欄(下稱事實欄)一(一)、(二)所為均涉犯刑法第346條第1項之恐嚇取財罪嫌提起公訴,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6款之案件。第一審法院雖依刑事訴訟法第300條規定,就事實欄一(一)、(二)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依序按刑法第302條第1項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第304條強制論罪,然檢察官及被告3人上訴後,第二審法院已撤銷第一審判決,就事實欄一(一)、(二)改判均依刑法第304條第1項論處罪刑,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之案件;而依卷內資料,檢察官在第二審準備程序後、言詞辯論終結前,就事實欄一(一)部分固曾提出意見書指稱略以:告訴人並無詐騙蔡○靜1千多萬元之事實,告訴人亦無返還被告財物之義務,則被告3人以強暴、脅迫手段致告訴人因年邁且無力抵抗,只得聽任蔡○敏、蔡○靜指示而當場交付現金260萬元及簽立切結書、借據及本票等犯行,係犯刑法第330條第1項之加重強盜罪等語,惟檢察官嗣於審判期日之調查證據完畢開始辯論,進入論告時復改稱:告訴人既然沒有任何法律上原因積欠被告3人相關債務需要清償,被告3人用恐嚇的手段強制告訴人要返還買賣款項,顯然是意圖不法的行為,這部分行為,檢察官認為起訴的法條(即恐嚇取財)較為可採,第一審見解有所違誤,請貴院依法審酌等語,已以此取代先前意見書,而未再依上開意見書爭執被告3人所犯係加重強盜之罪名;另就事實欄一(二)部分,則僅於第二審上訴書中爭執應係犯刑法第346條第1項之恐嚇取財罪,而非強制罪,於上開意見書並未提及此部分有加重強盜罪等語,且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始終未主張非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所列之罪。依上開說明,本件不論依原判決論以強制罪之法條,或依檢察官起訴之事實及其在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仍主張起訴之恐嚇取財罪名等情形以觀,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第6款所列之案件,既經第二審判決,皆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491號 | 七 | [] | 判決書全文)(一)民國107年1月31日修正前之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2項前段原規定,犯同法第125條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有犯罪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修正後則規定,在偵查中自白,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其修正理由謂:「…爰配合刑法沒收新制之犯罪所得範圍酌作文字修正。」足見該規定,旨在鼓勵犯罪行為人勇於自新,解釋上自不宜過苛,以免失其立法良意。是被告於偵查中自白,並於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自動賠償被害人,而毋庸宣告沒收犯罪所得,亦應認有該規定之適用。且所謂繳交「全部所得財物」,是指繳交行為人自己實際所得財物之全部為已足,不包括其他共同正犯之所得在內。(二)起訴書記載梁○琪、林○富、葉○源、徐○蘭於偵查中坦承全部犯罪事實,原判決並認定梁○琪、林○富、葉○源、徐○蘭之實際犯罪所得,扣除返還各被害人之款項後,均已無利得,毋庸宣告沒收。如果無誤,其等是否合於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2項前段規定減輕其刑之情形?原判決未予說明,自有不載理由之違法。參考法條: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2項 | 銀行法第125條之4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544號 | 七 | [] | (一)有無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乃單純之事實認定問題,與裁判上一罪之法理無關,自無所謂一部供出來源效力是否及於全部之審判不可分原則之適用。因之,關於同時施用第一級及第二級毒品之裁判上一罪案件,審酌被告有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自應視其已否供出其所施用之第一級毒品來源,並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為斷。倘其僅供出所施用之第二級毒品來源,縱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就其競合所犯之重罪(即施用第一級毒品罪),亦無從依該規定予以減輕或免除其刑。(二)邱○錡係證稱在106年5月24日之前,一個禮拜以上或是一個禮拜,只提供(甲基)安非他命予被告施用。而其提供第一級毒品及第二級毒品予被告施用之時間,則是在106年7、8月間,已在被告於同年5月24日被查獲之後,顯非本件犯行之毒品來源。原判決援引邱○錡前揭證言,而為被告106年5月24日9時許施用海洛因,其來源係邱○錡之認定,有證據上理由矛盾之違法。至於被告同時施用之甲基安非他命,是否來自邱○錡,依前所述,尚非得為競合所犯之施用第一級毒品罪,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之規定,減輕其刑之依據。參考法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545號 | 八 | [] | (一)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之罪(下稱賄賂罪)其所稱職務上之行為,係指公務員在其職務權責範圍內所應為或得為之行為而言。而其職務範圍,除公務員之具體職務權限、一般職務權限外,即或雖非法律所明定,但與其職務權限具有密切關連之行為,亦應認屬職務行為之範疇,包括由行政慣例所形成,為習慣上所公認為其擁有之職權或事實上所掌管之職務亦屬之。地方各級民意代表(直轄市或縣市議員及鄉鎮市民代表)有議決預算、監督其執行、審核決算報告之權,分為地方制度法第35條第2款、第7款,第36條第2款、第7款,第37條第2款、第7款所明定。此亦為地方民意代表之最重要「職務」。長期以來,各級地方政府為求府會和諧、良性互動,每賦予地方民意代表對部分預算(尤其建設補助款)有建議動支之權,多成慣例。則此由行政機關執行法定預算權限所衍生之地方民意代表預算動支建議權,自與地方民意代表固有之審查預算、監督執行權限有密切關連性,而亦屬其「職務」範圍。從而,地方民意代表如對其建議之預算,從中對他方(如得標廠商)要求期約或收受賄賂,其既屬刑法第10條第2項第1款前段之身分公務員;所為亦構成賄賂罪不法內涵之核心-特別義務之違反;並侵害賄賂罪之保護法益-執行職務之公正性及廉潔性,自成立公務員賄賂罪。此既在本罪構成要件「職務」之可能文義射程範圍內,並非類推解釋,更與罪刑法定主義無違。(二)刑罰對人身自由之限制與其所欲維護之法益,仍須合乎比例之關係,尤其法定刑度之高低應與行為人所生之危害、行為人責任之輕重相符,始符合罪刑相當原則,而與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無違,司法院釋字第669號解釋理由書闡述綦詳。此罪刑相當原則於刑事審判個案同應適用,視同憲法原則。從而罪刑相當原則於刑事訴訟法第370條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例外情況(即但書之情形)亦應適用。亦即有例外情形雖可不受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限制,即得量處較重原審判決之刑,但同時須另受罪刑相當原則之拘束,故如係適用較輕之罪名或犯罪情節較輕,而下級審判決非顯然失出,則禁止處以較重之刑或相同之刑,以遵循此實體法之大原則,不可偏執。換一角度,如此亦係使被告提起上訴時,如有改判機會,不致因而遭受較重之刑,而憚於提起上訴,亦為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保護之另一體現。參考法條: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刑事訴訟法第370條 | 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刑事訴訟法第370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588號 | 八 | [] | 判決書全文)(一)法院為發現真實,「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定有明文。此即學理上所稱之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與純當事人進行主義,尚有不同。故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實未臻明白,有待澄清時,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無待聲請,即「得」依職權調查證據。因此,該項證據於調查前,於被告有利或不利,尚不明確,不得因調查之結果對於被告不利,即謂法院違法調查證據。且同條第3項所規定:「法院為前項調查證據前,應予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其立法理由明示:「在強化當事人進行色彩後之刑事訴訟架構中,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僅具補充性、輔佐性,因此在例外地依職權進行調查證據之情況下,為確保超然、中立之立場,法院於調查證據前,應先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增列第3項。」此即陳述意見「機會」之給予,與同法第158條之1、第271條第2項前段、第455條之14、第455條之31等條文所規定之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之用意相同。本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所稱:「…於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之情形,法院既得參酌個案,而有決定是否補充介入調查之裁量空間…」同此旨趣。至於本院該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一),係基於法院並無接續檢察官應盡實質舉證責任而依職權調查證據之義務之觀點,闡釋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但書所指,法院就與「公平正義之維護」有重大關係,而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依目的性限縮之解釋,應以利益被告之事項為限,檢察官不得以事實審法院未依職權調查證據,係違反該項規定為由,主張其判決有同法第379條第10款所定之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之違法,執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之理由。核與事實審法院依同條項前段規定,本於裁量權之行使而為補充性之職權調查,要屬截然不同之觀念。(二)稽之卷內資料,原審於準備程序時,當庭表示對於A女是否因本案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其他創傷反應存疑,擬將A女送長庚醫院鑑定等旨,並請在場當事人表示意見,上訴人表示:「請辯護人幫我回答。」辯護人答:「對鑑定機關及鑑定內容都沒有意見。」檢察官則主張:「1.請鈞院審酌,將被害人嘉義區中等學校心理諮商資料12次,一併送鑑定機關鑑定。2.請被告提供其房間的照片,做參考。」等語,並徵得A女之同意,本於職權囑託長庚醫院對A女進行鑑定,核無不合。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 | 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7.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630號 | 九 | [] | 判決書全文)(一)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決者,除第二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該條項定有明文。是裁判上一罪案件中所涉罪名不得上訴第三審部分,如經第一審判決不另為無罪之諭知,但經第二審撤銷改判就該部分論處罪刑者,仍屬初次受有罪判決之情形,應予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至少1次上訴救濟之機會,允之上訴第三審,俾有效保障其訴訟救濟權益。至於裁判上一罪中涉不得上訴第三審罪名之部分犯罪事實已經起訴,但起訴書及第一審漏未論究其罪,經第二審調查訊問,始撤銷改判論列此部分罪名之情形,為確保人民訴訟利益,避免其初次受論罪判決即告確定,而無尋求上訴審法院審查救濟之機會,應本於同一法理,就該首次論罪部分,亦予至少1次得上訴第三審之機會,始符法制本旨。(二)原判決犯罪事實三所示起訴範圍除偽造本票外,既及於上訴人持之聲請法院裁定強制執行所涉刑法第214條犯罪之構成要件事實,而起訴書及第一審漏未論列其罪,經第二審就此部分調查訊問,始予撤銷改判補充論罪,是就前述刑法第214條初次論罪部分,應認得上訴第三審,方與程序正義無違。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67號 | 四 | [] | 按民法所定侵權行為之賠償,旨在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自以被害人之私益因不法侵害致受有損害為要件。而損害之發生乃侵權行為之要件,倘健康未受有損害,即無因此所生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不生請求權可得行使之問題,其請求權消滅時效自無從開始進行,此於民法第197條第1項後段所定10年時效亦然。蓋於毒物侵害等事件,往往須經長久時日,甚至逾10年後始對健康造成損害,如以加害行為發生時即起算10年時效,不啻使被害人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形同具文,並造成損害未發生即開始起算時效,自非允當。而被害人在損害發生前,其請求權時效既未開始起算,須待健康受有損害,始得為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求,對被害人而言,亦無不公平可言。按法人格獨立原則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固為現代公司法制發展之基石。惟公司股東倘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利用公司型態迴避法律上或契約上之義務,造成社會經濟失序或其他侵害債權人等顯不公平情形時,公司法人格獨立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即有加以調整之必要。英美法系、德國法就此分別發展出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法人格否認理論、直索理論等,俾能在特殊情形得以否認公司法人格,排除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使股東就公司債務負責或追究股東責任,以達衡平救濟之目的。相關法條:民法第184條、第185條、第197條,公司法第154條 | 民法第184條、第185條、第197條,公司法第154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月至9月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3.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691號 | 九 | [] | (一)鑑定,乃指具有特別知識之第三者,以其專門知識或特別專長經驗為具體之判斷,並據以提出報告,以作為訴訟之證據資料,則鑑定人(機關)為準備報告所為資料之蒐集,自與審判程序中所為之證據蒐集、調查不同,當無受訴訟法上相關證據法則規制之餘地。(二)原判決所引之鑑定人洪○惠之鑑定意見,既為原審視具體個案之需要而囑託鑑定。其曾受邀參與本件屏東縣社會局所召開之評估會議,並檢視卷內相關證據(社工所提供之甲女、乙男自99年最早通報至103年本案發生之全部相關資料),依其專業知識經驗,為相關資料之蒐集,綜合全部相關事證,憑為具體之斷定,且於原審審判期日到庭以鑑定人身分具結,就其實施鑑定之理由詳為說明,並接受檢察官、上訴人及其辯護人之詰問,原判決肯認其具有證據能力而援引為裁判資料,核無違誤。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205條 | 刑事訴訟法第205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8.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696號 | 十 | [] |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6條所列各罪之案件,經第二審判決者,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但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之判決,經第二審法院撤銷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者,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得提起上訴,同法條第1項但書定有明文。揆其立法目的,係因上開案件經第二審法院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判決,並諭知有罪判決(含科刑判決及免刑判決)者,因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結果,使被告於初次受有罪判決後即告確定,而無法依通常程序請求上訴審法院審查,以尋求救濟之機會,與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有違(司法院釋字第752號解釋意旨參照)。為有效保障人民訴訟權,避免錯誤或冤抑,應予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人至少一次上訴救濟之機會。上開所謂無罪判決,係指經法院為實體之審理,不能證明被告犯罪或其行為不罰之實體判決而言。除單純一罪或數罪併罰案件以判決主文宣示者外,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因在訴訟上只有一個訴權,基於審判不可分之原則,其一部判決效力及於全部,法院如認一部成立犯罪,其他被訴部分不能證明犯罪時,僅能為單一主文之有罪判決,其不能證明犯罪之部分,即於判決理由內說明因係被訴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故不另為無罪諭知,此仍應屬已經實體審理之無罪判決。故倘檢察官係以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起訴而俱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所列各罪之案件,經第一審法院判決一部有罪,而於理由說明部分不另為無罪諭知,而檢察官對於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提起上訴,經第二審法院撤銷並諭知該部分有罪判決者,因實質上同屬被告於判決無罪後初次受有罪判決,為保障被告基本訴訟權,自應賦予其適當之救濟機會,認得就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二)本件檢察官起訴上訴人黃○能於起訴書所載之時、地分別基於毀損、傷害犯意,(一)、先以屋瓦丟向告訴人黃○廷之玻璃櫃,造成玻璃櫃破損。(二)、再持電擊棒(原判決認定棒狀物品)刺向告訴人左胸,致其受有左胸挫傷之傷害。(三)、又以不明物體(原判決認定澆水杓)朝告訴人背部丟擲,造成其受有右背挫傷之傷害。(四)、復持花台邊磚塊丟向黃○廷住家鐵門,造成鐵門凹損。(五)、再持黃○廷住處之水桶破壞黃○廷之監視器。(六)、並將黃○廷靠牆之玻璃拉門甩倒,致該門破損等情。經第一審法院審理結果,判決上訴人前揭(一)、(三)至(五)部分分別成立毀損、傷害罪,另(二)、(六)部分則認為不能證明上訴人犯罪,因此部分與上開論罪科刑部分有接續犯之實質上一罪關係,乃不另為無罪之諭知。檢察官除就第一審法院諭知上訴人有罪部分外,另對於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亦併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法院認檢察官就第一審法院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之上訴有理由,撤銷第一審法院關於毀損、傷害部分之判決,改判上訴人此部分亦成立犯罪。上訴人就該部分提起第三審上訴,揆諸前揭說明,應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但書規定意旨,得上訴於本院。參考法條: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 刑事訴訟法第376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7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697號 | 十 | [] | 判決書全文)(一)按刑法之沒收,乃獨立於刑罰及保安處分以外之法律效果,非屬刑罰之從刑。不論係違禁物、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犯罪所生之物及犯罪所得,均可為沒收之標的。沒收之作用,乃存於犯罪事實或不法事實中禁制物之剝奪,不以有刑事責任為必要,而以應剝奪之標的(物或不法利益)為對象,應剝奪標的之所在,即為沒收之所在。於數人共同犯罪時,上開違禁物、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究應如何諭知沒收,已不能依共同正犯責任共同原則,附屬於刑罰而為相同之諭知,而應依立法目的、沒收標的之性質及其存在狀態,為下列不同之處理:1.沒收標的為違禁物時,因違禁物本身具社會危害性,重在除去。故刑法第38條第1項規定,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則於數人共同犯罪時,除非違禁物已滅失或不存在,均應對各共同正犯諭知沒收。2.沒收標的為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罪所生之物時,依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規定,以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係藉由剝奪犯罪行為人之所有(包含事實上處分權),以預防並遏止犯罪。其既規定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則於數人共同犯罪時,因共同正犯皆為犯罪行為人,故不問屬於共同正犯中何人所有,法院均得斟酌個案情節,不予沒收,或僅對共同正犯之所有者,或對部分或全部共同正犯,諭知沒收及依刑法第38條第4項規定追徵其價額。3.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前段犯罪所得沒收之規定,同以「屬於犯罪行為人者」,為沒收要件。則於數人共同犯罪時,因共同正犯皆為犯罪行為人,所得屬全體共同正犯,本亦應對各共同正犯諭知沒收。然因犯罪所得之沒收,在於避免被告因犯罪而坐享利得,基於有所得始有沒收之公平原則,如犯罪所得已經分配,自應僅就各共同正犯分得部分,各別諭知沒收。如尚未分配或無法分配時,該犯罪所得既屬於犯罪行為人,仍應對各共同正犯諭知沒收。與上開刑法第38條第2項前段,就「屬於犯罪行為人者」之解釋,並無不同。(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9條第1項規定「犯第四條至第九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或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之罪者,其供犯罪所用之物,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之。」,為刑法第38條第2項後段所稱之特別規定。其立法採用與違禁物沒收相同之規範標準,並藉由剝奪其物,以預防並遏止相關犯罪之發生。故於數人共同犯罪時,均應對各共同正犯諭知沒收。此與上述裁量沒收並不相同。另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9條第2項規定「犯第四條之罪所使用之水、陸、空交通工具,沒收之。」,亦係刑法第38條第2項後段所稱之特別規定。依民國92年7月9日修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時,就第19條之立法說明:「第三項(現為第二項)所定應沒收之水、陸、空交通工具,依據實務上向來之見解,係指專供犯第四條之罪所使用之交通工具並無疑義,故本項不需再予修正。」(見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34期第200頁)。足見依本項規定沒收之交通工具,專供犯第4條之罪所使用者為限。且其既未規定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沒收之,自應以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始得沒收。則於數人共同犯罪時,因共同正犯皆為犯罪行為人,故不問屬於共同正犯中何人所有,均應對各共同正犯諭知沒收,及依刑法第38條第4項規定追徵其價額。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第1項、第2項、第4項;第38條之1第1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9條第1項、第2項 | 刑法第38條第1項、第2項、第4項;第38條之1第1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9條第1項、第2項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8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9.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75號 | 六 | [] | (一)貪污治罪條例中關於共同經辦公用工程浮報舞弊而收取犯罪所得,通常極為隱密,彼此之間若欠缺一定之信賴關係,多不敢冒然從事,為填補、建立此一信任關係,復有所謂中間角色即俗稱「白手套」出現,且因其犯罪態樣之特殊隱密性,常會輾轉多人之手,而不易查清其資金流向,是在此類犯罪類型因部分共同被告或證人等已明白供稱犯罪不法所得之流向後,如無積極事證足以證明共同正犯中之一人或「白手套」確有取得犯罪所得或轉交其他共同正犯,而在其他共同正犯犯罪、但無法調查各自分受犯罪所得之情形,基於各共犯實際犯罪利得分別沒收之分配追徵法理,即應就其他共同正犯平均分擔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則以其等之財產平均分擔追徵其價額。(二)原判決以本案犯罪所得為5,367,417元(第一次估驗浮報3,160,696元+第二次估驗浮報2,206,721元=5,367,417元),其中第一次估驗款7,176,342元由林○榮及陳○雯(經第一審通緝中,係陳○財之女)分得,林○榮實際領得500萬元,為新做中山路排水溝之工程款,並非本件工程之犯罪所得;第二次估驗款7,616,365元則由陳○雯全數分得等由,因認本案犯罪所得全為陳○雯取走,上訴人7人並未分得犯罪所得,均毋庸諭知沒收。惟就第二次估驗款7,616,365元,雖係由陳○雯指派之證人黃○德陪同同案被告張○基以林口鄉公所之公庫支票提領現金後,先存入其女友黃○菁名下之臺灣銀行○○分行○○○○○○○○號帳戶,再轉匯入陳○雯所指定之帳戶,然陳○雯係鄉長陳○財之女,是否擔任「白手套」代陳○財領走上開款項?又原審所認定自黃○菁上開臺灣銀行○○分行帳戶再轉匯入之陳○雯所指定帳戶,依卷內匯款單據及證人黃○德於法務部調查局臺北縣調查站詢問所述,係由黃○德於94年5月3日分匯臺北國際商業銀行(已併入永豐商業銀行)○○分行之周○龍帳戶150萬元、臺北國際商業銀行○○分行之曾○珠帳戶328萬元及臺中商業銀行○○分行之陳○雯帳戶313萬元,乃原審就上開各該轉匯款項其後之確實去向,未為必要之說明論述,徒以上開款項曾轉匯進入陳○雯所指定之他人及其本人之帳戶,即認定本案犯罪所得全歸陳○雯所實際分得,陳○財等人均未分得犯罪所得毋庸分擔沒收,而未翔實調查認定陳○財或其他上訴人分擔之犯罪所得各為若干,於其各自分受之利得範圍內宣告沒收或追徵,亦有調查未盡及理由不備之違法。參考法條:刑法第38條之1 | 刑法第38條之1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10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5.json |
107年度台上字第2797號 | 七 | [] | 判決書全文)(一)刑罰法規除依不同犯罪構成要件要素,所涵攝相異之可罰性,而賦與相應之法定刑外,立法者基於刑罰目的及刑事政策之需要,亦常明文規範加重、減輕、免除法定刑之具體事由,據以調整原始法定刑,而形成刑罰裁量的處斷範圍,即為處斷刑。法院於具體案件之量刑過程,就是從法定刑、處斷刑之範圍內,確定其刑罰種類及欲予科處之刑度而為宣告,具體形成宣告刑。是法定刑、處斷刑俱為量刑之外部性界限,該當於各種犯罪構成要件與法定加重、減輕、免除事由之具體事實,既共同形成刑罰裁量範圍,故法院於量刑過程中,自不得再執為裁量刑罰輕重之標準。否則,即違反重複評價之禁止。又刑法上之共同正犯,應就全部犯罪結果負其責任,乃基於共同犯罪行為,應由正犯各負其全部責任之理論,至於為刑之量定時,則仍應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情狀,分別情節,為各被告量刑輕重之標準;共同正犯間並非必須科以同一之刑,且於個案裁量權之行使時,仍應受比例原則、平等原則之拘束,俾符合罪刑相當,使罰當其罪,輕重得宜。如共同正犯間情節輕重明顯不同,應本乎正義理念,分別適度量處,倘一律科以同一之刑,即於平等原則有悖,當非持法之平,即難謂為適法。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規範運輸第一級毒品之法定刑為死刑或無期徒刑(得併科罰金),遇有法定減輕事由者,死刑減為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減為20年以下15年以上有期徒刑,此即屬處斷刑。刑法第64條第2項、第65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依原判決事實認定,蔡○章為負責對外聯絡溝通、招募郭○得等4名船員參與本次航行運輸毒品海洛因犯行,居於主要分工角色,而郭○得等4名船員僅參與內部分工,並受蔡○章指揮支配,參與先後有別、分擔航海運輸工作亦異,在本案之角色分工,顯然低於蔡○章,預期所獲得報酬亦少於蔡○章,原審並認蔡○章於本案係屬主謀地位,其惡性較其餘4名上訴人為重,復認蔡○章、郭○生、許○助同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之法定減輕事由,卻均選科處斷刑之上限即無期徒刑,顯有違比例、平等原則。又原判決對郭○得未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之規定,予以減輕其刑,乃處無期徒刑,併科罰金30萬元,顯非適法,已如前述。本件由郭○得上訴,檢察官並未上訴第三審,基於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本院依法律減輕其刑後,自為判決,依減得後之處斷刑範圍所宣告之刑,自應較原審所宣告之刑為輕。而郭○得、郭○生、許○助之宣告刑向下修正之後,連動影響在本案角色分工、參與情節屬最輕地位之邱○通,原審對其宣告之刑亦失之過重。(二)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兩公約)施行法已於98年12月10日施行,其第2條規定:「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同法第8條第1項進而規定:「各級政府機關應依兩公約規定之內容,檢討所主管之法令及行政措施,有不符兩公約規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完成法令之制(訂)定」。行政院依上開立法意旨,已陸續檢討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7條第1項關於製造、販賣或運輸槍砲、彈藥罪刑,及懲治走私條例第4條關於犯走私罪而持械拒捕或持械拒受檢查致重傷罪刑,提案函送立法院修正公布刪除死刑規定(參見各條文修正之立法理由)。惟兩公約施行法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主管機關之行政院法務部,就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製造、運輸或販賣第一級毒品所設之法定刑度,為死刑或無期徒刑,迄今仍未予以修正,容有其防制毒品氾濫,澈底根絕毒害之刑事政策考量,或認若有情輕法重之情形,裁判時本有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規定之適用,足以避免過嚴之刑罰。然而,一昧採行嚴刑竣法,毒品案件卻逐年增加,有日益泛濫之趨勢。由於在立法規範上,一方面,縱同為製造、運輸或販賣毒品之人,其犯罪情節不盡相同,或有大盤毒梟者,亦有中小盤之分,甚或有僅止於吸毒者友儕間為求互通有無之有償轉讓亦有之,其造成危害社會之程度自屬有異,法律科處此類犯罪,未參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規定,以毒品數量多寡作為評價不法內涵孰重孰輕之標準,並據此制定高低法定刑,使有所區隔,符合比例原則,反而不分不法內涵高低,所設之法定最低本刑同為無期徒刑,不可謂不重。而其法定刑無法適當反應具體不法行為,就會迫使法院適用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量減輕其刑,自行調整處斷刑,期使個案裁判之量刑,能斟酌至當。如此一來,適用刑法第59條之量刑例外規定,在某種程度上演化為原則,已有過度濫用之趨勢。另一方面,同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為鼓勵被告自白認罪,採行寬厚減刑之刑事政策,卻不分毒品種類、數量、危害程度,祗要偵審中各有一次自白即有其適用,而未採被告認罪之階段(時間)以浮動比率予以遞減調整之,即不問被告是否因人贓俱獲而無從否認,其自白有否達到訴訟經濟,及被告是否出於真誠之悔意或僅心存企求較輕刑期之僥倖,一律減輕其刑,似有減損宣示嚴懲毒販之規範目的,使澈底根絕毒害之效果不彰。例如,運輸、製造或販賣第一級毒品者於偵查中自白,取得減輕其刑之入門門票後,卻於第一審審理中翻異前供,否認犯行,縱使第一審法院認定其犯行,通常均會適用第59條之規定酌減其刑,其再於上訴第二審中自白犯行,即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減輕其刑之規定,另獲一次減刑的寬典;反之,若於第一審審理中即自白犯行,而獲減輕其刑之寬典,法院因此不再適用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減其刑,亦屬常見。如此,在第一審否認犯罪者,反而較第一審即勇於自白者,獲得較輕之量刑,不僅難於獲致公平,且有趨使狡黠之徒玩弄訴訟技巧,亦悖乎為達訴訟經濟、節約司法資源而設寬典之立法目的。蔡○章上訴意旨引據本院另案判決,主張運輸第一級毒品所設法定刑,關於死刑部分已遭凍結,原審仍以死刑為量刑基礎,有判決理由不備或適用法規不當之違法等語,揆諸前揭說明,容有誤會。況個案情節不同,蔡○章引據之前開另案判決,該案被告依原判決認定僅係負責居間聯繫運輸毒品事宜,而蔡○章於本案係居於實際參與運輸毒品之主謀者,自不得比附援引另案所為之量刑,指摘原判決違法。參考法條: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第2條、第8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第17條第2項。刑法第59條、第57條 |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第2條、第8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1項、第17條第2項。刑法第59條、第57條 | true | Aaronfong | 107年度(9月)刑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要旨暨裁判全文_6.j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