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7
title
stringlengths
4
50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authors
stringclasses
74 values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content
stringlengths
131
23.5k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R02553
軍民聯合防空演習災害防救業務之法制問題研析
民防法與其相關子法;災害防救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林智勝
2024-08-1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軍民聯合防空演習災害防救業務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防法與其相關子法、災害防救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三、背景說明 行政院自2011年起將全國災害防救演習與國防部萬安演習合併實施,藉以提升及落實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災害防救支援與合作機制[footnoteRef:1]。據報載[footnoteRef:2],萬安47號演習期間,將依不同地區,實施警報發放、疏散避難及交通管制。惟回顧過去軍民聯合防空演習重點,幾乎都是偏重於災害防救演練。若回歸法制面檢視,災害防救並非《民防法》制定之全部意旨[footnoteRef:3]。針對軍民聯合防空演習,涉及災害防救政府部門業務歸屬部分,容有討論空間。 [1: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彙編,《112年災害防救演習總結報告》,頁1,2024年1月。] [2: 崔慈悌,萬安47號演習登場 賴清德:提升民眾對災害緊急應變能力,中時新聞網,2024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722001514-263101?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5日。] [3: 朱君亹、謝志淵,〈從法制面觀點探討民防團支援軍事醫療勤務研究—以2019年桃園地區「民安5號」演習為例〉,《後備半年刊》,第101期,2020年6月,頁71。] 四、探討研析 (一) 民防法制定意旨與災害防救之法制面檢視 查113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footnoteRef:4]演習實施計畫,主要係依據《民防法》、《民防法施行細則》及國防部113年3月27日國全人動字第1130081128號「113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演習」訓令[footnoteRef:5]。然以《民防法》為母法,採「依民防法」、「訂定之」雙重關鍵字條件至「全國法規資料庫」搜尋,其據以查詢所得相關子法之施行細則與辦法,計有《民防法施行細則》、《民防物資人員徵用徵購及補償辦法》、《民防團隊編組人員服勤津貼發給標準》、《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車輛工程機械船舶航空器與其他有關民防事務器材設備編組訓練演習及服勤辦法》、《防空演習實施辦法》、《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防護團編組教育演習及服勤辦法》、《動員實施階段軍事人力統籌分配辦法》等[footnoteRef:6]。綜上,軍民聯合防空演習,回歸《民防法》法制面檢視,其災害防救演習似非《民防法》立法主要目的及內容[footnoteRef:7],實有更多係規範於《災害防救法》第15條[footnoteRef:8]、第25條第1項[footnoteRef:9]及《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第9條[footnoteRef:10]等相關條文,為符合法制規範落實於演習之災害防救項目,似應以《災害防救法》為實施演習之主要依據。 [4: 萬安演習為國軍每年動員類重要演習項目之一,該演習自1978年起每年實施一次。2002年以前,演習由軍方主導、縣市地方政府配合演練,2003年萬安26號演習,改由地方首長主導、軍方配合演練。演習期間,依據《民防法》第21條規定:「為減少空襲時之損害,國防部得會同有關機關實施防空演習,命令實施疏散避難與交通、燈火、音響及其他必要之管制」;違反疏散避難命令者,並得依同法第25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防空疏散避難,時間為30分鐘。自發放緊急警報起,實施人、車聚集和交通管制至發布解除警報信號為止。] [5: 復興廣播電台網站,2024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演習實施計畫,網址:https://fhbs.com. tw/wpcontent/uploads/2024/04/113%E5%B9%B4%E8%BB%8D%E6%B0%91%E8%81%AF%E5%90%88%E9%98%B2%E7%A9%BA%E8%90%AC%E5%AE%8947%E8%99%9F%E6%BC%94%E7%BF%92%E8%A8%93%E4%BB%A4.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5日。] [6: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依民防法&定訂定之」之關鍵字搜尋,網址:https://law.moj.gov.tw/La w/LawSearchResult.aspx?ty=ONEBAR&kw=%e4%be%9d%e6%b0%91%e9%98%b2%e6%b3%95&sSearc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5日。] [7: 同註3,頁75。] [8: 災害防救法第15條規定:「各級政府應結合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及相關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實施相關災害整備及應變事項;其實施辦法,由內政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 [9: 災害防救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各級政府機關(構)、公共事業、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應實施災害防救訓練及演習。」] [10: 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第9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每2 年應依本法第22 條第2 項、第23 條第2 項、第27 條第2 項、第36 條第2 項規定、災害防救計畫、地區災害發生狀況、災害潛勢特性等,進行勘查、評估,檢討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必要時,得隨時辦理之。」] (二) 平時救災與戰時民防專責單位,建議因應時空環境變遷需求研 議修正為消防署 依內政部消防署(下稱消防署)「建置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中程計畫(期程113年至118年)」,擬解決問題之釐清係指(1)社區自主防災組織推動與經營不易、(2)民間自主防災組織參與對象狹隘、(3)民間災害防救組織功能遭低估、(4)計畫缺乏串聯,資源缺乏整合等4大問題,目前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中程計畫,刻正由消防署辦理[footnoteRef:11]。為擴大民間支援協助初期災害應變的量能,該計畫將橫向整合既有之種子師資來源,包含特種搜救隊教官、緊急救護員教官、具專業技能之義消……等。再查《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組織規程》第1條規定:「內政部警政署為辦理民防防情、防護業務,特設民防指揮管制所。」其中第2條即規定,民防指揮管制所掌理「重大災害應變之傳報、督導」等事項[footnoteRef:12]。《民防法》主責機關雖為內政部[footnoteRef:13],惟現今實務上救災與戰時民防的專業單位卻集中於內政部消防署主管權責,該署並有防災士培訓機制[footnoteRef:14],依據消防署統計至2024年7月為止,全臺防災士總人數為2萬9,402人,其中男性1萬5,960人(54.28%)、女性1萬3,442人(45.72%)[footnoteRef:15]。因應時空環境變遷快速,允宜檢討《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組織規程》改由消防署主責民防,方符實際需求。另依目前《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編制表》,所訂職務編制,民防指揮管制所所長職務僅為簡任第10職等,若遇戰時其權責是否能有效指揮相關機關並達成任務,建議主管機關研議適當層級之單位為專責機構,以收事權統一之效。 [11: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行政院核定【建置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中程計畫】,2023年6月21日,網址:https://www.n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article_id=14095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12: 內政部警政署民防指揮管制所組織規程第2條:本所掌理下列事項: 一、防空情報之蒐集、傳遞、運用與空襲警報及燈火管制命令之接受、發放、協調、督導。 二、敵對或不明航空器、船艦、空降部隊動態之通(查)報及與有關單位之聯繫。 三、防情有線電、無線電與遙控警報系統之修護、保養及器材補給。 四、民防防情、防護人員之教育訓練、督導及考核。 五、防情特種勤務之協調、聯繫及督導。 六、防空疏散避難規劃、宣傳之督導、考核。 七、空襲防護之聯繫、協調。 八、支援及協助各警察機關防情通訊設備檢修。 九、協助重大災害應變之傳報、督導。 十、其他有關民防防情、防護事項。] [13: 民防法第3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謂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14: 消防士之概念及推動緣起,參見https://rtp.nfa.gov.tw/dp/intro。] [15: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防災士培訓防災士統計,2024年7月,網址:https://rtp.nfa.gov.tw/dp/stat istic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6日。] (三) 民防法業務歸屬,建議中央層級研議設跨部會協調機制 按《民防法》第1條第1項規定:「為有效運用民力,發揮民間自衛自救功能,共同防護人民生命、身體、財產安全,以達平時防災救護,戰時有效支援軍事任務,特制定本法。」爰此,民防體系具有雙重功能,分為平時防災救護、戰時支援軍事任務。查《民防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謂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戰時由國防部協調中央主管機關運用民防團隊,支援軍事勤務。再查113年軍民聯合防空(萬安47號)演習實施計畫,其中協調管制事項分由,內政部(含警政署、消防署);衛生福利部;行政院新聞傳播處;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憲兵指揮部;資通電軍指揮部;北、中、南、東部及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戰綜會報;地區後備指揮部;直轄市及縣(市)後備指揮部(含後備服務中心)等各單位組成[footnoteRef:16],涉及中央、地方單位眾多且分工多元。若依目前全國性救災、防衛動員等跨部會重大業務,行政院分別設有「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footnoteRef:17]、「中央災害防救會報」[footnoteRef:18],作為跨部會協調、決策及審核機制。反觀具有防災救災與支援軍事勤務雙重功能的軍民聯合防空演習災害防救業務[footnoteRef:19],由於民防業務牽涉層面廣泛,目前尚無跨部門協調機制。爰建議參考《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7條、《災害防救法》第6條成立「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中央災害防救會報」之模式,於《民防法》納入該等協調機制之規定,提升至行政院層級,設立專屬的軍民聯合防空演習協調會報機制,亦可與前述跨部會行政院會報政策協調統合機制之運作精神及實務需求相互呼應。 [16: 同註5,頁8-12。] [17: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第7條規定:「行政院為統籌辦理動員準備事項,設行政院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以下簡稱行政院動員會報),其任務如下: 一、動員準備綱領之策頒。 二、動員基本方針之決定。 三、動員法令之審議。 四、各項動員準備方案之審議與核定。 五、行政動員準備支援軍事動員準備之政軍協調。 六、各級動員準備業務會報及全民戰力綜合協調組織之協調、指導。 七、其他有關動員準備事項。」] [18: 災害防救法第6條規定:「行政院設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其任務如下: 一、決定災害防救之基本方針。 二、核定災害防救基本計畫及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之災害防救業務計畫。 三、核定重要災害防救政策及措施。 四、核定全國緊急災害之應變措施。 五、督導、考核中央及直轄市、縣(市)災害防救相關事項。 六、督導、推動災後復原重建措施。 七、指定本法或其他法律未規定之其他災害及其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 八、其他依法令規定事項。」] [19: 災害防救法第15條規定:「各級政府應結合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及相關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實施相關災害整備及應變事項;其實施辦法,由內政部會商有關機關定之。」、「結合民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及協力組織執行災害整備及應變實施辦法」、「防空演習實施辦法」第3條,主管機關為國防部。] 撰稿人:林智勝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662/File_19816451.docx
R02552
分散式資源班學生適性學習之問題淺析
特殊教育法
郭憲鐘
2024-08-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2 議題研析 1、 題目: 分散式資源班學生適性學習之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教育法 3、 背景說明 根據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全國高中以下特殊教育身心障礙類學生(下稱特教學生)計有學前階段32班,國小階段2,017班,國中階段911班,高中階段252班,共計3,212班[footnoteRef:1]。由於近年來特教學生有明顯增加趨勢;以新北市為例,108學年度計有1萬5,850人,至112學年度已達1萬9,924人,4年增加4,074人,增加近2成6;其中約有9成特教學生就讀分散式資源班[footnoteRef:2]。該市教育局為減輕特教教師壓力,將國小特教教師每週19節改14節、國中特教教師每週16節改12節、高中特教教師每週12節改6節、高中特教專任教師每週16節改6節,自113年8月開始上路。有特教教師質疑,教育局不減師生比、不增班加人,只減課根本是減假的,減壓效果有限。同時也讓家長不滿,認為孩子課被減少,減課變相減少特教教師和學生相處時間,且平時普通班老師工作已焦頭爛額,實難跟特教教師合作[footnoteRef:3],期以提供特教學生正常且非隔離式之學習環境。 [1: 教育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統計年報,112年11月,網址:112年度特教統計年報.pdf,頁xi,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1日。] [2: 分散式資源班是指身心障礙特教學生部分時間在普通班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部分時間到資源教室接受特教教師的小組教學及個別指導。] [3: 劉懿萱,特師減課沒減師生比 挨批減假的 師憂影響特生受教權 新北盼為老師減壓 逐年補足師資,聯合報,113年7月15日。] 4、 探討研析 (一)為落實融合教育,國民中小學分散式資源班特殊教育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允宜明定之 依特殊教育法第17條第3項規定:「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兼任導師、行政或其他職務者,其每週基本教學節數、減授課時數與其他相關事項之標準及自治法規,由各級主管機關定之。」復依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身心障礙分散式資源班實施要點第6點規定:「資源班教師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包括直接教學及間接服務,由學校依學生需求擬訂,經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並應依國立特殊教育學校及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之規定辦理;其間接服務節數,依上開標準第八條第二項[footnoteRef:4]規定,於每學期內,平均每週以八節為限。」 [4: 依「國立特殊教育學校及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第8條第2項規定:「前項高級中等學校身心障礙類分散式資源班,其特殊教育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包括直接教學及間接服務,由學校依學生需求擬訂,經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其間接服務節數,於每學期內,平均每週以八節為限。」 ] 前揭高級中等學校分散式資源班特殊教育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分別為專任教師16節、導師12節;至於國民中小學分散式資源班特教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則係依國立特殊教育學校及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第10條規定:「附設國民中小學 特殊教育班,其特殊教育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依所在地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教學節數之相關規定; 情況特殊者,學校得報中央主管機關同意後調整之。」換言之,除情況特殊者外,國民中小學分散式資源班特教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係由所在地之教育主管機關自行定之,尚未於前開標準中明定之。由於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目前已朝向融合及多元安置型態邁進,有關特教學生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依12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就讀於國民中小學、高級中等學校,均應依照特教學生學習需求安排課程教學[footnoteRef:5]。爰為落實融合教育與增進特教學生在社會中之融合機會,國民中小學分散式資源班特教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允宜參酌高級中等學校分散式資源班特教教師之每週基本教學節數之相關規範,於國立特殊教育學校及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中明確定之。 [5: 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第7次會議關係文書(議案編號201103139820000),行政院函請審議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第3條修法說明特殊教育制度現行實務內容,112年4月12日印發,政69。] (二)為保障特教學生之受教權益,特殊教育班級師生比,允宜明定之 依特殊教育法第30條第2項規定:「為保障身心障礙學生之受教權,並使普通班教師得以兼顧身心障礙學生及其他學生之教育需求,學校校長應協調校內各單位提供教師所需之人力資源及協助,並得經鑑輔會評估調整身心障礙學生就讀之普通班學生人數;學校提供教師所需之人力資源及協助、調整身心障礙學生就讀之普通班學生人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針對前揭如何提供特教教師所需之人力協助特教學生就讀分散式資源班乙節,教育部前於特殊教育中程計畫第二期中當代問題分析中,特別指出降低師生比等有效作為,以降低第一線特教教師負擔;並於實施策略中提到,參酌各國融合教育推動現況,研修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特殊教育班級降低生師比之法規,尤以偏鄉、少數資賦優異類別及特定身心障礙類別應有更多的彈性與配套措施[footnoteRef:6]。另本院於112年審查特殊教育法時,亦通過附帶決議,請教育部確實盤點各校分散式資源班及巡迴輔導班之師資配置情形,針對每位特教教師服務學生人數較高的學校,應督導地方政府優先改善,並請教育部以5年達成師生比1:8為努力目標[footnoteRef:7]。有論者謂,目前許多學校分散式資源班實際的師生比,都比教育部通報網的統計數據高出甚多,例如新屋國小就高達1比26,在融合教育下,更多中重度障礙的學生在一般班級裡,給老師帶來重大的壓力與挑戰,他們很需要更多特教教師與助理員協助[footnoteRef:8]。為保障特教學生之受教權益,爰建議研議修正特殊教育法第30條第2項後段規定為:「…;學校提供教師 、特殊教育教師所需之人力資源及協助、調整身心障礙學生就讀之普通班學生人數 之比例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以確保特教學生在學校之生理、安全、歸屬、尊嚴及自我實現等各項需求,可獲得充分支持性服務。 [6: 教育部,113年度教育部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會議紀錄,案由3,113年6月13日,網址:nttu.edu.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日。 ] [7: 立法院公報,第112卷,第56期 院會紀錄,頁228。] [8: 林曉雲,立院附帶決議要求降特教師生比 全教產:強制入法才可能成真,自由時報電子報 112年4月5日,網址:ltn.com.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日。] 撰稿人:郭憲鐘 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458/File_19816232.docx
R02551
口腔健康之法制研析
口腔健康法
李郁強
2024-08-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口腔健康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口腔健康法 三、背景說明 (一)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調查指出,我國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其中超過半數處於嚴重狀態。其中50歲到64歲族群是好發率最高的年齡層,罹病風險為18至34歲族群近7倍,原因多來自於長期累積的口腔問題或不自覺而忽略就醫。牙周病除牙齒掉落、影響美觀外,發生心臟病、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3倍,罹患糖尿病機率更是一般人7倍;此外,牙周病更與骨質疏鬆、呼吸道感染、肝臟病變有關,顯示牙周病不僅是口腔健康問題,更是全身健康重要指標[footnoteRef:1]。衛福部自99年起於全民健保給付增列「牙周病統合性治療」項目,包括診斷、基本治療、支持性治療等[footnoteRef:2]。 [1: 曾以寧,8成大人有牙周病 牙醫提醒心臟病、中風恐跟著來,中央社,113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7220177.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日。] [2: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改善牙周病 健保99年推出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98年12月,網址:https://www.nhi.gov.tw/ch/cp-6426-ed47a-3255-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2日。] (二)世界牙科聯盟(Fédération dentaire internationale, FDI)於2016年發布的口腔健康定義:不僅有說話、微笑、聞味、品嚐、接觸、咀嚼、吞嚥,以及通過面部表情傳達一系列情緒的能力,且沒有顱面疾病、不適和疼痛。口腔健康不良帶來的危害,除會影響面部美觀、咀嚼和發音功能,導致顳下顎關節和消化系統受損,造成患者生理、心理的異常外,亦與全身性疾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口腔健康具有潛在的多器官系統影響,包括複雜的多器官系統併發症、心血管系統病變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病理改變等。因此,改善口腔健康對於疾病預防以及個人生活品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footnoteRef:3]。 [3: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我國成年及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計畫」計畫全程成果報告,衛生福利部 111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113年1月,頁10。]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全民健康保險給付增列裝置假牙或植牙費用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議,80歲長者至少應有20顆功能正常的自然牙[footnoteRef:4],然而依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102年改制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於94年進行之「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顯示,65歲以上自然牙完好者僅剩2成,缺牙顆數平均為14.8顆[footnoteRef:5]。 [4: 甯其遠,出席牙醫界後援會 賴清德:讓80歲有20顆自然牙,CTWANT,112年8月,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7492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5: 王昶閔、洪素卿,12歲以上國人 平均缺5.6顆牙,自由時報,96年4月,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45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缺牙影響咀嚼功能,持續缺牙恐影響營養攝取,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裝置假牙或植牙實為維持老年生活所必需,卻不屬於健保給付項目。針對中低收入老人,衛福部自98年度編列預算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中低收入老人裝置假牙實施計畫[footnoteRef:6];此外,各地方政府另有程度不一之補助。鑑於假牙或植牙費用昂貴,對於非中低收入之老人而言,亦屬不小的負擔,裝置假牙或植牙不宜僅以社會福利看待,其具有預防疾病之目的。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口腔健康法》第3條,增訂將裝置假牙或植牙費用納入全民健康保險之相關規定。 [6: 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中低收入老人補助裝置假牙實施計畫,110年6月,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761&pid=462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二)建議明定主管機關應對中高齡者提供口腔檢查服務,並結合復健治療提供吞嚥訓練 進食除需要由牙齒提供咀嚼功能外,尚需具有將食物送入胃部消化之吞嚥能力。前已述及FDI對於口腔健康定義包括吞嚥能力。吞嚥意指食物置於口中,經口腔、咽部,通過環咽括約肌進入食道,後由賁門進入胃部的整個動作[footnoteRef:7]。吞嚥障礙肇因於負責吞嚥的唇、舌、齒、顎、咽等構造的神經肌肉控制受到影響而使吞嚥的任一階段出現問題。例如口腔肌肉無力或活動範圍縮小(嘴巴歪一邊或舌頭伸不出來),致影響食物從口腔進入咽部。 [7: 楊惠萍,吞嚥與口語復健,財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112年5月,網址:https://www.tscaa.org.tw/%E9%86%AB%E7%99%82-%E5%BE%A9%E5%81%A5/%E5%BE%A9%E5%81%A5%E7%9B%B8%E9%97%9C/%E9%81%8B%E5%8B%95%E5%BE%A9%E5%81%A5/%E5%8F%A3%E8%AA%9E%E5%BE%A9%E5%81%A5/%E5%90%9E%E5%9A%A5%E8%88%87%E5%8F%A3%E8%AA%9E%E5%BE%A9%E5%81%A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中老年人吞嚥能力逐漸下降,常導致吸入性肺炎。日本因肺炎死亡之高齡者案例中約7成為吸入性肺炎。我國「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炎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3,依據全民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高達近5成,且38.7%吸入性肺炎患者有吞嚥障礙的困擾[footnoteRef:8]。是以,口腔健康不宜侷限於牙齒保健[footnoteRef:9],宜結合復健治療專業,提供中老年口腔肌肉訓練,以提高其吞嚥能力。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口腔健康法》增訂有關「口腔健康」之定義(建議增訂第1條之1);並明定主管機關應對中高齡者提供口腔檢查服務,並結合復健治療(例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呼吸治療等)提供吞嚥訓練(建議第6條之1增訂第2項)。 [8: 蔡經謙,吸入性肺炎死亡率近50%!做到3件事防嗆咳、遠離要命肺病,早安健康,111年1月,網址:https://www.edh.tw/article/2908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9: 目前口腔健康衛生政策:0歲開始提供牙齒塗氟、臼齒窩溝封填,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齒,12歲以上民眾提供每半年(懷孕婦女每3個月)免費口腔檢查及全口牙結石清除(即洗牙),65歲以上高風險民眾牙齒塗氟服務。綜之,口腔健康政策在於預防齲齒及牙周病,即牙齒健康促進。參見衛生福利部,全民口腔健康 有愛無礙 產官學界齊攜手 共同推動臺灣口腔健康覆蓋,113年5月,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8621-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口腔健康法立法之初,即著眼於牙齒健康促進,直至105年有委員鑑於104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中口腔癌列為第五,爰提案除口腔健康促進外,亦應進行口腔危險因子防制(於106年增訂第6條之1,明定勞工主管機關應協助於實施勞工健檢時,一併辦理口腔癌篩檢服務),才擴大口腔健康之關注範圍。] 撰稿人:李郁強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431/File_19816203.docx
R02550
路外停車場加收違約金爭議之法制研析
停車場法;消費者保護法;民法;路外停車場租用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彭文暉
2024-08-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50 議題研析 一、題目:路外停車場加收違約金爭議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停車場法、消費者保護法、民法、路外停車場租用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三、背景說明 (一)由於電子支付、車牌辨識系統發展快速進步,採無柵欄、無現金收費之停車場日益普遍。據報載,曾有民眾因未使用業者之APP繳付新臺幣(下同)780元停車費,遭業者加收該停車費50倍之違約金3萬9千元[footnoteRef:1];亦有以信用卡繳費不成功,被業者按每日5千元加收違約金2萬5千元者。停車場業者則表示,該停車場內已公告使用規範、計時繳費方式及違約金收取標準等事項,車主若少繳或逃費,將追償停車費並加收違約金[footnoteRef:2]。 [1: 林毅,陷阱?漏看停車場1規定 停車費飆50倍「780變3萬9」 醫控:不只我受害,中時新聞網,113年6月27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627000131-260405?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9日。] [2: 洪敬浤,電子支付停車場繳費失敗 1天被加收5千 刷卡未過就走遭收違約金 各地傳爭議 中市法制局:業者應兼顧不熟電支族群,聯合報,113年7月7日,第B2版。] (二)另據報載,停車場業者加收違約金爭議事件頻傳,臺北、新北、桃園、苗栗、台南、高雄等地法院相關裁判見解不一,有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6條汽車駕駛人未依規定繳納停車費所處罰鍰(3百元)計算,亦有以該停車場月費作為當次違約金上限,或認得以3千元計收每次違約金者,惟多數判決認為每日數千元之違約金偏高。地方政府交通主管機關表示,民營停車場之停車費率應報請主管機關備查,但違約金非屬停車場法規範事項,乃停車場業者與停車民眾之民事關係,宜另訂合理計算標準[footnoteRef:3]。 [3: 洪敬浤,未繳錢每天罰5千元!純電子支付停車場變多 傳消費糾紛,聯合新聞網,113年7月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1/80775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9日。] 四、探討研析 (一)違約金之類型與法律性質 民法第250條規定:「當事人得約定債務人於債務不履行時,應支付違約金(第1項)。違約金,除當事人另有訂定外,視為因不履行而生損害之賠償總額。其約定如債務人不於適當時期或不依適當方法履行債務時,即須支付違約金者,債權人除得請求履行債務外,違約金視為因不於適當時期或不依適當方法履行債務所生損害之賠償總額(第2項)。」依學說及實務見解,違約金尚可區分為「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與「懲罰性違約金」2種類型[footnoteRef:4]。前者係將債務不履行所應賠償之數額予以約定,一旦債務人發生債務不履行情事,債權人即得請求支付該約定之違約金;後者則係以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為目的,確保債權效力約定之強制罰,當債務人未依債之關係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即得請求支付該約定之違約金,且若債權人受有損害,併得請求其他損害賠償。 [4: 鍾孟容,《我國民法上違約金之法律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02年7月,頁13。] 按違約金之適用雖係以債務不履行為前提,惟不論損害賠償總額預定性違約金或懲罰性違約金,仍應就是否符合當事人約定之事由為斷,尚不因發生債務不履行情事,而得當然據以請求。另懲罰性違約金之約定,雖可保障債權人權益,惟亦使債務人負擔較法定債務不履行責任為重之契約義務。因此,停車場業者若透過定型化契約要求停車之消費者負擔懲罰性違約金給付義務,為免所訂契約條款違反誠信原則,對該等消費者顯失公平,允宜由主管機關審酌其定型化契約之適法性,以保護消費者權益。 (二) 路外停車場定型化契約規範之檢討 消費者保護法(下稱消保法)第17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第1項)前項應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一、契約之重要權利義務事項。二、違反契約之法律效果。……五、其他與契約履行有關之事項。(第2項)……」經查交通部目前已訂定「路外停車場租用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footnoteRef:5](下稱停車場定型化契約記載事項),其應記載事項之規範內容除「停車場收費標準與收費方式」,並包括「營業時間」、「使用票證之權利與義務」、「使用停車場之權益與責任」等有關事項,惟尚無關於違約金之請求事由與計收標準之明文規範。 [5: 行政院,網址:https://www.ey.gov.tw/File/9A8ED5ABB2429AED?A=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23日。] 依消保法第17條規定,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企業經營者使用之定型化契約[footnoteRef:6]。上開定型化契約倘違反前開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依該法第56條之1規定[footnoteRef:7],除法律另有處罰規定外,主管機關得令其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依其情節處3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鑒於路外停車場加收違約金事件頻傳消費爭議,主管機關似可研修停車場定型化契約記載事項,將懲罰性違約金之請求事由與計收標準納入規範,俾得依據上開規定進行行政監督,以防杜相關消費糾紛。 [6: 消保法第17條第6項規定:「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 [7: 消保法第56條之1規定:「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違反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一項公告之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者,除法律另有處罰規定外,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次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三) 停車場法有關規範之法制調適 停車場法第1條規定:「為加強停車場之規劃、設置、經營、管理及獎助,以增進交通流暢,改善交通秩序,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依該法第25條及第26條規定,路外公共停車場開放供公眾停車收費使用前,應由其負責人訂定管理規範,向地方主管機關報請核備,領得停車場登記證後,始得依法營業。亦即路外停車場業者須先訂定停車場管理規範,並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備,經領得停車場登記證後,始得營業;違者,應依該法第37條規定[footnoteRef:8]處罰。 [8: 停車場法第37條規定:「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二十五條或第二十六條規定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三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並責令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得定期停止其營業之一部或全部或廢止其停車場登記證。」] 另停車場法第17條第2項規定:「民營路外公共停車場之收費標準與收費方式,由停車場經營業擬定,報請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備查。」;第27條規定:「停車場經營業應依規定於路外公共停車場設置標誌、號誌、劃設車輛停放線及指向線,並應於出入口或其他適當處所標示停車費率及管理事項。」準此,民營路外停車場所擬收費標準及收費方式除須報請地方主管機關備查,其停車費率及管理事項亦應於停車場出入口或其他適當處所標示,俾利停車之消費者知悉其權利義務;違者,應分別依該法第37條、第38條規定[footnoteRef:9]處罰。 [9: 停車場法第38條規定:「違反第二十七條路外公共停車場標示設施之規定,經通知限期改善,逾期不改善或複查不合規定者,處負責人新臺幣九千元以下罰鍰;經處罰後仍不改善,處三十日以下之停業處分。」] 考量路外停車場之管理規範及其收費標準、收費方式,均涉消費者使用停車場之權利義務,相關履約事項應符停車場定型化契約記載事項之規範,允宜由地方主管機關審核所訂規範等事項內容之適法性;又路外公共停車場亦具公用事業之性質[footnoteRef:10],當要求業者登記領證,俾有效納管,爰建議研修停車場法有關規範,明定上開管理規範、收費標準、收費方式及相關履約事項,應由停車場業者「擬訂」,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並參考消保法第56條之1規定,酌予提高違反有關義務之罰鍰額度,以強化行政監督權能,確保業者遵行法規。 [10: 立法院法律系統,法條沿革 /停車場法,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4E2DC89794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2034111111500^0005F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8月5日。] 撰稿人:彭文暉 4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429/File_19816201.docx
R02549
非旅行業者類旅行團旅遊權益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發展觀光條例;旅行業管理規則;消費者保護法
江建逸
2024-08-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9 議題研析 一、題目:非旅行業者類旅行團旅遊權益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發展觀光條例、旅行業管理規則、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2024年7月發生部落客在臉書粉專公開邀約旅遊團出遊,提供個人銀行帳戶匯收團費,並幫忙代辦、代訂所有出團事項[footnoteRef:1]。惟卻發生在入境他國時,部落客帶著團員們的簽證自行先行通關,導致團員無法入境該國;另有團員在國外遇上騷擾攻擊,回國想申請保險理賠,始得知根本未投保[footnoteRef:2]。事後部落客將團員之手機通訊軟體全部退群,無法進一步取得聯繫[footnoteRef:3],參與團員回國後,已向地方政府消費者保護官申訴,並聘請律師提告。 [1: 東森新聞,部落客遭控「組團出遊帶玩烏茲別克」 扣簽證還丟包,東森新聞網,2024年7月12日,網址: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43125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2: 生活中心,網紅開團揪遊中亞「從頭雷到尾」 團客慘遭丟包在關外,民視新聞網,2024年7月13日,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4713L04M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3日。] [3: 曹佼人,控遊中亞「丟包4人」!女:網紅非法帶團、不給簽證,TVBS新聞網,2024年7月12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254925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3日。] (二)網路上各式各樣旅遊美食部落客、地方創生組織等私自招募旅遊團爭議案例層出不窮[footnoteRef:4],[footnoteRef:5],一旦發生旅遊糾紛或事故傷害,恐無法比照合法旅行社依規定繳納保證金或投保團體保險所能提供之保險理賠,受害的仍是觀光旅客。爰此,如何對非旅行業者類旅行團之旅客權益予以保障有待重視及檢討。 [4: 薛宜家等,部落客私募旅美團 無旅行社執照挨罰3萬元,公視新聞網,2023年9月18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5737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9日。] [5: 甘芝萁,網紅淨山團行程內容恐違法 觀光局錄案要查,聯合新聞網,2022年2月1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96/610160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9日。]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法依違法情節提高處罰之必要性,以利主管機關確實有效進行管理 依發展觀光條例(下稱本條例)第26條規定[footnoteRef:6],我國旅行業者屬應經核准行業,為旅客設計安排旅程、食宿、領隊人員、導遊人員、代購代售交通客票、代辦出國簽證手續等有關服務而收取報酬之營利事業。本條例第29條至第31條規定[footnoteRef:7],[footnoteRef:8],[footnoteRef:9],旅行業應與旅客訂定書面契約、依規定繳納保證金與投保責任保險及履約保證保險,此為對旅客權益之相關保障。本條例第66條第3項並授權中央主管機關訂定旅行業管理規則,規範旅行業之設立、發照、經營管理、受僱人員管理、獎勵及經理人訓練等事項。 [6: 本條例第26條規定:「經營旅行業者,應先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並依法辦妥公司登記後,領取旅行業執照,始得營業。」] [7: 本條例第29條第1項規定:「旅行業辦理團體旅遊或個別旅客旅遊時,應與旅客訂定書面契約,並得以電子簽章法規定之電子文件為之。」] [8: 本條例第30條規定:「(第1項)經營旅行業者,應依規定繳納保證金;其金額,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金額調整時,原已核准設立之旅行業亦適用之。(第2項)旅客對旅行業者,因旅遊糾紛所生之債權,對前項保證金有優先受償之權。(第3項)旅行業未依規定繳足保證金,經主管機關通知限期繳納,屆期仍未繳納者,廢止其旅行業執照。」] [9: 本條例第31條規定:「(第1項)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旅行業、觀光遊樂業及民宿經營者,於經營各該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責任保險。(第2項)旅行業辦理旅客出國及國內旅遊業務時,應依規定投保履約保證保險。」] 現今發生非旅行業者私自招募類旅行團爭議事件,均為事後產生糾紛提告後的處理案例,恐僅為冰山一角。雖依本條例第55條第4項規定[footnoteRef:10],得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然此已為違反本條例有關旅行業管理之最高罰鍰[footnoteRef:11],惟相對於獲利甚豐之旅行業務團費收入,難收遏阻不法之效果,是以招攬類旅行團屢見不鮮。為利主管機關確實對該等非旅行業者私自招募行為有效進行管理,宜研議依違法情節提高處罰之必要性,以保障旅客及合法經營旅行業者權益。 [10: 本條例第55條第4項規定:「未依本條例領取營業執照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或觀光遊樂業務者,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勒令歇業。」] [11: 本條例除第62條第1項有關損壞觀光地區或風景特定區之名勝、自然資源或觀光設施等行為,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處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鍰,以及第64條第2項有關其他經管理機關公告禁止破壞生態、污染環境及危害安全之行為,可處新臺幣5千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者外,其餘有關處罰旅行業管理之最高罰鍰僅為新臺幣50萬元。] (二)研議修法明定業者應移除違法招攬廣告,以防杜消費爭議   旅行業管理規則第30條規定[footnoteRef:12],旅行業為舉辦旅遊刊登廣告應載明之事項,準此,部落客等如具旅行業者身分,於各種廣告通路行銷招攬,仍應依該條規定載明所定事項。至於未具旅行業者資格,而不當招攬旅遊廣告行為者,則可依本條例第55條之1[footnoteRef:13]裁處罰鍰,其立法理由為「杜絕未依本條例規定領取營業執照或登記證者以任何宣傳管道提供營業訊息,有效根絕其源頭,爰訂定相關罰則」,並不以有經營之事實為必要[footnoteRef:14]。建議可研議修法明定應移除違法招攬廣告等加強管理行政作為,藉此避免類似未與旅客(團員)簽訂書面契約、未幫旅客投保責任保險等不當行為,致事故發生後無法妥適進行理賠等旅遊爭議,並於事後方須依消費者保護法第5章進行消費爭議處理之爭訟。 [12: 旅行業管理規則第30條第1項規定:「旅行業為舉辦旅遊刊登於新聞紙、雜誌、電腦網路及其他大眾傳播工具之廣告,應載明旅遊行程名稱、出發之地點、日期及旅遊天數、旅遊費用、投保責任保險與履約保證保險及其保險金額、公司名稱、種類、註冊編號及電話。但綜合旅行業得以註冊之商標替代公司名稱。」] [13: 本條例第55之1條規定:「未依本條例規定領取營業執照或登記證而經營觀光旅館業務、旅行業務、觀光遊樂業務、旅館業務或民宿者,以廣告物、出版品、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等,散布、播送或刊登營業之訊息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14: 參見交通部2021年11月16日交路(一)字第11082004432號令。] 撰稿人:江建逸 2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306/File_19816049.docx
R02548
利益衝突關係人申辦補助方式相關法制研析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李雅村
2024-08-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利益衝突關係人申辦補助方式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三、背景說明 為避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屢因申請補助而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下稱利衝法),監察院113年7月舉辦「如何避免公職人員關係人向行政院所屬機關申請補助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研商會議」[footnoteRef:1],與行政院各部會及主管機關法務部共同就法規面及執行面進行交流。利衝法107年修正施行迄今近6年,公職人員之關係人因不諳利衝法令,在機關未公告補助資訊的情況下,仍依循往例向公職人員服務或受其監督之機關(構)申請補助,迄今已有十多個關係人因而遭監察院裁罰,引發各界高度重視[footnoteRef:2]。 [1: 監察院網站,為避免關係人申請補助違反利衝法,監察院7月8日邀行政院各部會共同研商新聞稿,113年7月8日,網址: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s=3133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1日。] [2: 監察院網站,監察院與行政院各部會共商,達成避免關係人違反利衝法補助之3項改善作法,113年7月9日,網址: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sms=8912&s=313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9日。] 四、探討研析 (一) 公職人員關係人之檢視 利衝法為避免不當利益輸送,明文限制公職人員之關係人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之機關或受其監督之機關為補助行為,惟如係機關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之補助」,則例外允許關係人申請,此時關係人須於申請文件一併檢附身分關係揭露表,方合於利衝法規定[footnoteRef:3]。公職人員之關係人參照利衝法第3條,涵蓋公職人員本人、配偶、共同生活家屬、二親等內親屬擔任營利事業、非營利法人、非法人團體中之重要職務(如負責人、董事、獨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或相類似職務)的組織,如公司、獨資商號、經法人登記之基金會、職業工會、協會、學會、社區發展協會、體育會等。關係人範圍甚廣,實務上仍有不少民間團體迄今不知其為利衝法所定之關係人,亦不知補助限制規定,以致因申請補助未符合利衝法規定而受裁罰[footnoteRef:4]。 [3: 利衝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或受其監督之機關團體為補助、買賣、租賃、承攬或其他具有對價之交易行為」,惟若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補助行為係依法令規定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者,已可防免因補助申請黑箱作業而產生利益輸送,使公職人員之關係人與一般人就機關團體補助資訊之取得處於對等狀態,因而於第14條第1項但書第3款規定例外排除禁止規範。] [4: 監察院112年3月20日院台申貳字第1121830705號函:「鑒於關係人範圍甚廣,涵蓋由公職人員本人、配偶、二親等以內親屬或共同生活家屬擔任重要職務之民間團體(諸如學會、基金會、社區發展協會、農漁會、公司行號、宮廟……等),仍有不少民間團體迄今不知其為利衝法所定之關係人,亦不知補助限制規定,以致因申請補助未符合利衝法規定而受裁罰。」] (二) 公平公開方式辦理之意涵與一般民眾認知似有落差 利衝法第14條第1項但書第3款中段所稱:「……依法令規定以公 開公平方式辦理之補助[footnoteRef:5]……」至於何謂「公開公平方式」,利衝法 [5: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14條第1項第3款:「基於法定身分依法令規定申請之補助;或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依法令規定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之補助,或禁止其補助反不利於公共利益且經補助法令主管機關核定同意之補助。」] 則無明確定義。人民對於「公開公平方式」之認知,應係指可於各 機關公布欄或機關網站即可獲取相關資訊且公平競爭者稱之。惟利 衝法所稱「依法令規定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之補助 」,依法務部108 年11月14日法廉字第10800074540號函釋意旨,有關利衝法第14條第 1項但書第3款及其施行細則第25條第2項所稱「以公開公平方式辦 理」,機關團體於開始受理補助案申請前,個案應將「補助之項 目」、「申請期間」、「資格條件」、「審查方式」、「個別受補助者之補 助金額上限」、「全案預算金額概估」等,以電信網路或其他足以使 公眾得知之方式公開[footnoteRef:6]。 [6: 法務部廉政署網站,有關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14條第1項但書第3款所稱「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依法令規定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之補助」意涵,108年11月15日,網址:https://www.aac.moj.gov.tw/6398/6548/6598/6600/737828/pos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1日 。] 然上開函釋似與一般民眾認知「公平公開方式」似有落差。基此,監察院前於111年1月19日廉政委員會第6屆第18次會議決議:「為期有效減少地方公職人員之關係人違反公職人員利衝法第14條規定情事……,將於111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舉辦座談會,邀集各縣(市)政府秘書長及法務部共同座談,研議如何透過補助機制調整,以避免關係人動輒因申請補助而違反本法受罰[footnoteRef:7]。另111年10月「如何避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向縣市政府申請補助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座談會」會議資料內載明:「相關違法情形,除關係人本身疏未留意遵守本法規定外,尚有二根本原因:其一為各機關暨所屬機關網站,較少有符合利衝法「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例外允許要件之補助資訊公告;另一則為各機關辦理補助案件之流程,鮮少主動提醒關係人為身分揭露或提供其身分關係揭露表,致仍有相當比例之關係人因「不知」其為利衝法所定關係人而未依法揭露身分關係。[footnoteRef:8] [7: 監察院111年7月6日,院台申貳字第1111831800號函各縣(市)政府秘書長及法務部說明一、二略以:「監察院111年1月19日廉政委員會第6屆第18次會議決議,為期有效減少地方公職人員之關係人違反公職人員利衝法第14條規定情事,基於貫徹本法之立法目的及維護人民合法申請補助權益之立場,將於111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舉辦座談會(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邀集各縣(市)政府秘書長及法務部共同座談,研議如何透過補助機制調整,以避免關係人動輒因申請補助而違反本法受罰。網址:https://wwwstorage.taitung.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 VcGxvYWQvNDQwL3JlbGZpbGUvMTM2MTkvMTE3MjAwL2RmZTljOTM5LTM1MGItNDZkMi04ZWQ1LTQ2YjYxZjRkYzU5OS5wZGY%3d&n=55uj5a%2bf6Zmi5Ye9LnBkZg%3d%3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9日。] [8: 監察院「如何避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向縣市政府申請補助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座談會」會議資料,111年10月5日,頁1。網址:https://cs.hl.gov.tw/Upload/202210051052032190701.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1日。] (三) 針對關係人因所獲補助未符合「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之例外 允許情形而違法,應研議予以明確化 本院第9屆第1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審查利衝法時,曾有委員 指出:「當人民無法瞭解立法意旨時,極可能觸法。事實上,等到公 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修正通過之後,我們擔心:第一,這些案件 較少;第二,許多民眾在不知情之下觸法。如果我們通過一項法案 讓人民在不知情之下觸法被處罰,人民不會有守法的觀念,只會覺 得自己因而受害。換言之,如果法務部所制定的法律,連法律人都 看不太懂,如何要求人民守法?這是本法最大的問題。[footnoteRef:9]」 [9: 立法院公報第105卷第5期,第9屆第1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尤委員美女發言,105年3月7日,頁66。] 續依監察院111年10月「如何避免公職人員之關係人向縣市政府 申請補助違反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座談會」會議資料內載:「本 法修正施行迄今,雖已有一定比例之機關知悉本法例外允許關係人 申請補助以機關『公開公平方式辦理』補助為前提要件,甚至相當 程度注意到法務部108年11月14日所例示之6項應公開之補助資訊, 然實務上,多數機關僅留意補助法令規定有無公開於網站,卻忽略 該函釋所特別提醒之「僅於網站公告補助法令規定,尚難謂與『對 公職人員之關係人依法令規定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之補助』要件相 符」之用意,致多僅以有補助法令為足,未於受理補助申請前辦理6 項補助資訊之公開,致所辦理之補助與本法「以公開公平方式辦 理」要件不符,使公職人員之關係人申請補助時處於違反本法之風 險。[footnoteRef:10]」 [10: 監察院,同註8。] 綜上,主管機關法務部就利衝法第14條「公平公開方式」以行政函釋方式補充說明,函釋內容又與一般民眾認知可獲取相關公開資訊且公平競爭者顯有落差。為減少關係人因所獲補助未符合「以公開公平方式辦理」,參照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footnoteRef:11],以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之命令予以明定為宜。而在修法未完成前,主管機關應研議發布適切之函釋,俾積極引導避免因不知受補助限制而觸法的情形重複發生。 [11: 按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建立之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至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諸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 撰稿人:李雅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278/File_19815880.docx
R02547
食品安全事件稽查時效管制相關法制研析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
蔡琮浩
2024-08-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食品安全事件稽查時效管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媒體報導[footnoteRef:1],有民眾指稱用餐時咬到約2公分的醫療用針頭,不過向主管機關通報後,稽查時間竟隔6天;且與主管機關聯繫期間,業者仍持續供餐,未第一時間停止販售並檢查食材,遭質疑稽查時間太慢造成食安疑慮。 [1: 江采蓁,吃燒臘驚見「2公分醫療針頭」 隔6天才查,自由時報,113年7月1日,第A13版。] (二)主管機關於通報6日後前往店家稽查,現場在食材內未見異物,因此針對店家沒有立即出示人員體檢、病媒防治紀錄、豬肉進貨單據及冰箱溫度紀錄,並查獲食品業者登錄未更新等缺失,皆要求限期改善[footnoteRef:2]。 [2: 更生日報,知名燒臘店用餐咬到針頭 門牙慘斷 民眾爆料除當下立即告知店家也向衛生局反映卻等了6天,113年7月1日,第14版。] (三)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以下簡稱本法)針對主管機關依本法第41條所為之查核、檢驗及其他管制措施[footnoteRef:3],依同法第42條訂有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已賦予主管機關查核、檢驗及管制之權力。 [3: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1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為確保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符合本法規定,得執行下列措施,業者應配合,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一、進入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場所執行現場查核及抽樣檢驗。二、為前款查核或抽樣檢驗時,得要求前款場所之食品業者提供原料或產品之來源及數量、作業、品保、販賣對象、金額、其他佐證資料、證明或紀錄,並得查閱、扣留或複製之。三、查核或檢驗結果證實為不符合本法規定之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應予封存。四、對於有違反第八條第一項、第十五條第一項、第四項、第十六條、中央主管機關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或第十九條所定標準之虞者,得命食品業者暫停作業及停止販賣,並封存該產品。五、接獲通報疑似食品中毒案件時,對於各該食品業者,得命其限期改善或派送相關食品從業人員至各級主管機關認可之機關(構),接受至少四小時之食品中毒防治衛生講習;調查期間,並得命其暫停作業、停止販賣及進行消毒,並封存該產品。」]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適用範圍擴大至疑似食品安全事件,並研議增訂稽查時限 有關主管機關對於食品安全事件之查核、檢驗與管制規定,依本法第41條規定,主管機關得執行包括現場查核及抽樣檢驗;要求提供原料或產品來源相關資訊之佐證資料等,並得查閱、扣留或複製;對違反本法第8條第1項[footnoteRef:4]、第15條第1項、第4項[footnoteRef:5]、第16條[footnoteRef:6]、中央主管機關依第17條、第18條或第19條所定標準之虞者,得命食品業者暫停作業及停止販賣。接獲通報疑似食品中毒案件時,對於各該食品業者,得命其限期改善或派送相關食品從業人員至各級主管機關認可之機關(構),接受至少4小時之食品中毒防治衛生講習;調查期間,得命其暫停作業、停止販賣及進行消毒,並封存該產品。另依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第4條規定,主管機關執行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及食品用洗潔劑之查核範圍為本法第15條至第18條、第20條第2項至第4項、第21條之食品衛生管理規定事項;第22條至第29條之食品標示及廣告規定事項。 [4: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8條第1項規定:「食品業者之從業人員、作業場所、設施衛生管理及其品保制度,均應符合食品之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5: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及第4項規定:「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一、變質或腐敗。二、未成熟而有害人體健康。三、有毒或含有害人體健康之物質或異物。四、染有病原性生物,或經流行病學調查認定屬造成食品中毒之病因。五、殘留農藥或動物用藥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六、受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其含量超過安全容許量。七、攙偽或假冒。八、逾有效日期。九、從未於國內供作飲食且未經證明為無害人體健康。十、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添加物。(第1項)……國內外之肉品及其他相關產製品,除依中央主管機關根據國人膳食習慣為風險評估所訂定安全容許標準者外,不得檢出乙型受體素。(第4項)」] [6: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6條規定:「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食品用洗潔劑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製造、販賣、輸入、輸出或使用:一、有毒者。二、易生不良化學作用者。三、足以危害健康者。四、其他經風險評估有危害健康之虞者。」] 通報後之稽查行為屬於事後管制措施,其意為避免食品安全事件或中毒事件繼續擴大,影響國民健康。按食品為吃入口腹,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之物品,而人民享有健康基本權,國家則負有保障人民免於恐懼與免受不法侵害之義務[footnoteRef:7],因此,本法授予主管機關採行具體管制措施之手段,以達成本法之立法目的。換言之,就已接獲通報之嚴重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事件而言,主管機關有義務於一定時間內前往查核,並為相應之行政作為,方為確保消費者健康安全與權益維護之立法目的。 [7: 張永明,臺灣食品衛生管理的新挑戰,月旦法學雜誌,第224期,103年1月,頁99。] 依本法第6條第1項規定[footnoteRef:8],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立通報系統,蒐集並受理疑似食品中毒[footnoteRef:9]事件之通報。而本法第41條第1項第5款復規定,接獲通報疑似食品中毒案件時之處理。惟前述規定,對於類似本次案例之嚴重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事件,是否得以適用,恐有疑義。再者,前述規定並無稽查時限之規定,主管機關若未於一定時間內前往查核與管理食品安全衛生及品質,造成稽查前之期間店家仍以原有食材及衛生狀態持續營業,就避免嚴重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繼續擴大而予事後稽查管制之立法目的而言,亦有不足。 [8: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6條第1項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立通報系統,劃分食品引起或感染症中毒,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或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主管之,蒐集並受理疑似食品中毒事件之通報。」] [9: 所謂食品中毒(Foodborne outbreak),指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參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中毒定義,110年5月31日,網址:https://www.fda. 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227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9日。] 綜上,建議本法第41條第1項第5款規定之適用範圍除疑似食品中毒案件外,亦可擴大至民眾通報嚴重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並建議研議於食品查核檢驗管制措施辦法內區分主管機關接獲食品中毒案件及嚴重危害食品衛生安全事件之通報後,明定前往各該食品業者稽查之時限,以落實保障消費者健康安全與權益。 (二)建議重視食品安全稽查人力資源不足問題並提出充足員額計畫 食品安全衛生攸關民眾健康權益,除了強化食品安全管理之外,透過加強食品安全稽查的執法作為亦是重要的管制措施。本院委員近日也指出,食品稽查人力遠遠不足、流動率高,恐形成食品安全破口,建議衛生福利部應針對食品稽查員員額進行補助,並建立薪資調整制度,以充實稽查能量[footnoteRef:10]。 [10: 翁子竣,稽查員流動率高釀破口 陳菁徽促政府:建立薪資調整制度,CNEWS匯流新聞網,113年4月14日,網址:https://cnews.com.tw/243240414a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2日。] 綜上,建議除明定主管機關接獲食品中毒案件及食品安全事件通報後,前往各該食品業者稽查之時限外,亦宜同時要求主管機關重視食品安全稽查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提出充足食品稽查人力相關計畫,俾搭配本法之規定,強化食品安全衛生之稽查能力。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228/File_19815819.docx
R02546
數位皮夾與數位自主權之相關法制研析
電子簽章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資通安全管理法
陳淑敏
2024-07-3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數位皮夾與數位自主權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子簽章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資通安全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一)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即將推動之數位皮夾(全名為分散式數位身分認證與授權系統),用戶可用來管理個人數位身分與憑證,並允許用戶將各種數位身分證明和憑證儲存於個人手機,包括整合自然人憑證和健保卡;預計本(113)年底推出測試版本,並於114年推出正式版本,逐步開放外界申請介接 。 (二)數位皮夾計畫推動時程為113年到116年,使用者得以藉由授權、認證數位身分的過程實踐個人身分自主權,期達到個人身分自主,資料授權自決目的 。數位部表示,數位皮夾將採用資訊最小揭露的原則,即業者存取數位皮夾的證件資料,僅能取得業務所需的特定資料,且須先經過民眾的同意授權才能存取。預期前兩年會先以整合政府的證件為主,如常見的3證件-自然人憑證、健保卡及駕駛執照,之後再推動到民間,納入企業的證件卡片(會員卡、員工證) 。 四、探討研析 (一)應研議調整資訊安全之監管機制及資料可攜權 歐盟2016年通過《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取代1995年的《資料保護指令》,其內容要求會員國需在2年內修法以符合 GDPR 之各項原則,包括:被遺忘權、取用權、資料可攜權及隱私設計架構等,以提升及確保對於歐盟境內資料當事人權利保護之一致性。2020年12月,歐盟執委會發布數位市場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 DMA)草案,主要規管對象是「守門員」(gatekeeper)平臺,目標對準全球化科技巨頭,希望確保公平競爭、創新數位環境,並也保障個人使用者的隱私、資安及使用網路的權利。2022年7月正式通過數位市場法,2023年5月開始適用,並在 2024 年強制施行。規範守門員不能綁定使用者,且必須為使用者提供其它替代選擇,強調「可交互運作性」及「資料可攜性」原則 。第二代歐盟電子身分識別(eIDAS2.0),加入歐盟數位身分皮夾(EU Digital Identity Wallet)概念,整合歐盟各國公私部門的身分憑證 。 有論者認為,在資料傳輸極為便利的網路世界,包含個人資料(以下簡稱個資)的數位身分所需要的保障要求更高。因為一旦數位身分出現漏洞,小至身分詐騙,大至國家安全,社會便會出現重重危機 。數位皮夾涉及的不只限於科技問題,還有個資保護、應用層面等,應深入瞭解其制度規劃,儘速把基礎建設、法律環境及民眾信任先建立起來。學者認為,歐盟推動數位身分已成為國際趨勢,我國如果要推動,需要在技術面、法規、社會互信面皆須檢視,及早釐清應調整的部分,如資料流通、資料可攜等法制問題,要落實法制基礎、個資保護、資訊安全等 。 學者指出,資料可攜權是促進資料流通的重要前提,亦是自主權的表現,惟依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第3條 規定,目前我國並無相關規定,暴露出個資法在資料流通面向的不足,需要通盤檢討。學者並認為數位皮夾相對的也帶來資料集中的風險,對於皮夾業者肯定要有相關的資訊安全要求,甚至要像金融業、電信業等需要經特許的業者,因此未來會需要一套監管架構,監管重點不同於金融業的金流、財務風險,而在於資料的使用、資料安全等面向,這也是我國往數位身分皮夾產業發展時不得不思考的課題 。 資料可攜權是一種權利,對全球消費者、企業與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惟我國目前絕大多數法規並未積極推動這項權利,而資料可攜權的重大問題之一是在資料被移轉或存取時維持適當的資料安全,安全需求還依據轉移的資料種類而有所不同,資料可攜權工具將必須變得更精密複雜以滿足這一點;在敏感個資的安全性能獲得保證後,資料可攜權才會真正的沒有風險 。 (二)評估制定數位皮夾專法之必要性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是學者認為繼94年9月28日釋字第603號解釋後,又一次處理大規模個資蒐用之資料庫建置行為,是否違憲侵害人民受憲法第22條保障資訊隱私權,而為資訊隱私法學界所重視 ;且專家認為該判決可為我國未來發展數位政策以及保障人民資訊自主權之重要參考 。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指出,個人健康保險資料以資料庫儲存、處理、對外傳輸及對外提供利用之主體、目的、要件、範圍及方式暨相關組織上及程序上之監督防護機制等重要事項,於全民健康保險法及其他相關法律中,均欠缺明確規定,不符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之要求,違反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資訊隱私權之意旨 ;亦明確指出個資法係框架性規範,並非關於個人健保資料蒐用之專法,其規定不及於對外傳輸、處理或利用個人健保資料相關法定組織上與程序上要求之重要事項。相關機關應於判決宣示之日起3年內,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法或其他相關法律,或制定專法,將健保資料庫資料「儲存、處理、對外傳輸及對外提供利用之主體、目的、要件、範圍及方式」以及其他相關組織上及程序上之監督防護機制具體規範以符合憲法之要求 。依上,借鑑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之立法參考,爰建議政府在推動數位皮夾計畫時,在現行個資法、電子簽章法及資通安全管理法等,除儘速增修需配合規範之法規外,或可審慎評估制定專法之必要性。 撰稿人:陳淑敏 � 王偉鴻,數位皮夾催動身分管理新變革,經濟日報,113年7月1日,第A12版。 � 數位皮夾設計規劃-用於認證與授權的分散式身分公共服務,數位發展部,113年3月5日,版本:1.0.0,頁2。 � 蘇文彬,數位部明年將推數位皮夾,可望整合自然人憑證、駕照等證件,iThome,113 年1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093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093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日。 � 陳建佑,從 Threads 無法登陸歐盟,談新世代用戶的數位自主權!法律白話文運動,112年8月14日,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the-digital-autonomy-of-the-new-generation-of-user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日。 � 黃彥霖、彭筱婷、雷雅淇,光復自己——保護隱私的分散式身分,數位發展部,113年1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aqMkoD,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moda.gov.tw/press/multimedia/blog/1027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日。 � 同前註,黃彥霖、彭筱婷、雷雅淇。 � 陳碧芬,數位身分皮夾 迎戰元宇宙,中時新聞網 by工商時報,110年12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227000153-2602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227000153-2602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日。 �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3條規定:「當事人就其個人資料依本法規定行使之下列權利,不得預先拋棄或以特約限制之:一、查詢或請求閱覽。二、請求製給複製本。三、請求補充或更正。四、請求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五、請求刪除。」 � 張小燕,你的個資被誰沒收?落實數位身分皮夾,找回資料主導權,新新聞,110年12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21567,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2156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日。 � Economist Impact,開放存取:資料可攜性的未來,Amber Group,2023年,網址:� HYPERLINK "https://impact.economist.com/projects/building-the-future-of-digital-assets/assets/documents/WhitepaperDataPortabilityReport-_Amber-group_Final.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2YXbEO,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7日。 � 張陳弘,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評析-健保資料二次使用的個資保護新局或困境?憲政時代季刊,第47卷第4期,113年1月,頁579。 � 林煜騰,從健保資料庫案看我國數位政策應遵從的憲法原則-評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月旦律評,第11期,112年2月,頁143。 �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健保資料庫案】,111年08月12日,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0995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23日。其主文第3點略以:「……以資料庫儲存、處理、對外傳輸及對外提供利用之主體、目的、要件、範圍及方式暨相關組織上及程序上之監督防護機制等重要事項,於全民健康保險法第79條、第80條及其他相關法律中,均欠缺明確規定,於此範圍內,不符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之要求,違反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資訊隱私權之意旨。相關機關應自本判決宣示之日起3年內,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法或其他相關法律,或制定專法明定之。」 � 同註12,林煜騰,頁138。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217/File_19815794.doc
R02544
中低收入戶補助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之法制問題研析
社會救助法
林淑靜
2024-07-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4 議題研析 一、題目:中低收入戶補助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社會救助法 3、 背景說明 (1) 我國劃設貧窮線的標準雖與許多國家一致,為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footnoteRef:1],然而報導指出[footnoteRef:2],2019年我國為全球貧窮率最低的國家,貧窮率不到1.3%,遠低於美國的17%、英國的12.3%、加拿大11.4%、紐西蘭8.9%、德國8.2%;比照和我國相類似的社經條件,韓國貧窮率為 16.7%,日本為15.7%,臺灣貧窮率比起日韓,還不到十分之一。外界批評造成數據美化之現象係因立法設計採防弊之思維[footnoteRef:3],不但不符合社會變遷,讓實際上處於貧窮處境的人,無法成為法律上定義貧窮者,進而影響補助之申請[footnoteRef:4];而取得中低收入戶者,更會擔心因其他補助導致超過中低收入戶之補助門檻[footnoteRef:5],反而容易落入貧窮世襲之現象[footnoteRef:6]。 [1: 陳政宇,台灣貧窮率超低?立委:低收入戶門檻太嚴苛,自由時報,2022年12月2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16089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2: 簡錫堦,台灣貧窮率比起日韓還不到十分之一,美化的數字背後是誰遭到「政策排除」?2022年8月13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061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3: 林詠青,貧窮者社福不漏接 衛福部將研議大修《社救法》,中央廣播電臺,2022年12月20日,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5394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4: 林惠琴,社會救助法3爭議 民團盼修法解套/家庭人口與收入列計、虛擬所得、戶籍地認定不符實況,自由時報,2023年5月29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58548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5: 林良齊、范揚光,拾荒者1小時賺不到33元 環長體驗拾荒允諾納公正轉型,工商時報,2024年7月13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713700549-43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3日。] [6: 洪欣慈、林奐成,貧窮世襲…阿嬤顧孫 三代窮忙,聯合報,2023年9月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3728/741435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3日。] (2) 衛生福利部2024年4月22日公告預告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以下簡稱預告修正草案),其修正重點包括:放寬取消人籍合一始能申請之規定、檢討調整最低生活費標準及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因應就業不利處境者放寬工作能力及工作收入認定、加強福利緩衝期機制、增訂實物給付專章及強化遊民輔導等[footnoteRef:7];其中就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仍引起社會團體抗議[footnoteRef:8]。本文爰就預告修正草案有關申請補助之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規定,提出研析。 [7: 衛生福利部,社會救助法修法庭盟提出社會救助法修法建議一案,衛生福利部焦點新聞,2024年6月5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8948-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8: 林琮恩,社會救助法修法幅度小挨批「國王新衣」,聯合新聞網,2024年5月2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98845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沈佩瑤,社會救助法修正案民團籲重寫 衛福部:持續溝通,中央通訊社,2024年6月5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605038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4、 探討研析 (1) 戶內人口之計算應限於同居共財之成員 預告修正草案第4條,主要係放寬民眾因故未能實際居住於戶籍所在地,亦得申請,換言之,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仍與現行規定相同,於實務上,無論是法院審查[footnoteRef:9]或行政機關之認定[footnoteRef:10],家庭人口之計算不等於戶籍內人口,亦即除使用實際上同居共財地共同生活作為審查依據(即戶內人口),同時又創設核心家庭作為認定依據(即家庭人口),經認定為戶內人口之成員全體擬制為申請人,再適用現行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1項之規定,延伸其涵蓋範圍到非共同居住之配偶、一親等之直系血親等人員,以產生作為計算資產依據之應計家庭人口,並得扣除法定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之人員。 [9: 最高法院2012年度判字第986號判決指出,按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2項第3款規定,第 1項各款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三、未共同生活且無扶養能力之已結婚直系血親卑親屬;然依該款之規定,須直系血親卑親屬符合未共同生活、無扶養能力及已結婚三項要件,始不列入社會救助法第4條之1所定家庭應計算人口之範圍。如申請人之兄弟姊妹,雖未與其母親同住,但有撫養其母親之事實,自與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2項第3款所規定之要件不符。亦即本案申請人雖實際與母2人同居,家庭人口應即共2位,惟依審查機關之切割算法,除上訴人外,其母另個自分別分活居住之子女7人,應計家庭人口共9人。] [10: 內政部2006年3月7日台內社字第0950032802號函表示:「…依本法規定,離婚之前配偶不列入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惟申請低收入戶,戶內扶助人口若包含子女在內時,則前配偶為該子女之直系血親,應列入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內。另依據本法第5條第2項第2款規定,未共同生活且無扶養事實之特定境遇單親家庭直系血親尊親屬不列入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如經地方政府審核符合規定者,則可排除列計前配偶為家庭應計算人口。」,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71-5013-10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學者指出[footnoteRef:11],此等考量是在法條文字與制度目的間尋求妥協點,雖有符合社會救助應以實際同居共財之生計單位為救助對象,然而擴張應計算人口至非同居共財之人員,將導致倘若申請者取得補助資格,非同居共財之人員是否也能同時取得請求救助權利之疑義。又實務上創設之分步驟適用之見解,將家庭人口範圍之界定納入扶養義務人,應優先於國家救助之責任,惟扶養義務人所負之責任範圍並非以自己全部收入與資產任由扶養權利人自由支配,蓋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5項明定[footnoteRef:12],申請者得向扶養義務人請求之財產僅限扶養費。該法法條設計係將申請者實際可支配之資產與扶養義務二者混淆,墊高人民請求救助之門檻。此種將非同居共財之扶養義務人納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並將其所有資產全部視為申請人所能支配之財產,似與國家補充性原則有所矛盾,又扶養義務人應負擔之扶養費應屬申請者家庭總收入之範疇,與將扶養義務人納入應計算人口範圍有別[footnoteRef:13],故學者建議回歸社會救助法以同居共財為單位衡量救助與否及分配資源之本意。 [11: 吳震能,〈社會救助法修改審議議案-論補充原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0期,2009年12月,頁170-171;蔡維音,〈低收入戶審查之家庭人口認定的實務觀察與修法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277期,2018年5月15日,頁204-206。] [12: 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5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協助申請人對第3項第4款及第9款未履行扶養義務者,請求給付扶養費。」;另預告修正草案因應現行多元、複雜之家庭情境及各種福利需求之評估判斷,新增認定、處理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並將之納入扶養費之請求範圍,並未改變對未履行扶養義務者之財產僅限扶養費之請求限制。] [13: 內政部2005年11月29日台內社字第0940044174號函表示:「……請各地方政府依本部2010年9月6日召開社會救助業務主管會談之提案三決議,併同參酌今天法務部就法規適用之意見(離婚或喪偶之單親人士,因其前配偶已非共同生活,其是否併計於家庭總收入應計算之人口範圍內,似有審酌之處),衡諸各該申請案實情本於權責妥為核處,……」。] (2) 戶內人口不應列入計算人口範圍或條件應重新檢討 預告修正草案第5條第3項以例示之立法方式舉例數種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之人員,除現行條文已規定「尚未設有戶籍之非本國籍配偶或大陸地區配偶」外,預告修正草案新增「因受家庭暴力已提起離婚之訴,未履行扶養義務之一方」,茲就其此二種人員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或條件應予修正進行研析: 1、 尚未設有戶籍之非本國籍配偶或大陸地區配偶 非大陸籍外籍配偶符合就業服務法第48條第1項第2款規定[footnoteRef:14]或大陸籍配偶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之1規定[footnoteRef:15],即可合法工作,如係同居共財之情形下,本即納入家庭人口計算;另其倘無工作,實務上外籍配偶亦多負擔家庭照護責任,更須將其納入社會救助系統中[footnoteRef:16]。衛生福利部雖強調外籍配偶經濟困境可由新住民發展基金解決,但無法如社會救助法提供穩定且全面的支持[footnoteRef:17],亦不符合社會救助法之立法意旨。 [14: 就業服務法第48條第1項第2款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工作,應檢具有關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須申請許可:……二、外國人與在中華民國境內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留者。……」] [15: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7條第1項、第3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為臺灣地區人民配偶,得依法令申請進入臺灣地區團聚,經許可入境後,得申請在臺灣地區依親居留。」、「經依第1項規定許可在臺灣地區依親居留滿4年,且每年在臺灣地區合法居留期間逾183日者,得申請長期居留。」;第17條之1規定:「經依前條第1項、第3項或第4項規定許可在臺灣地區依親居留或長期居留者,居留期間得在臺灣地區工作。」] [16: 蔡維音,同註11,頁206-207。] [17: 林琮恩,同註8。] 2、 因受家庭暴力已提起離婚之訴,未履行扶養義務之一方 預告修正草案新增因受家庭暴力者需提起離婚訴訟,才能免予配偶收入列計,改善現行規定須完成兩願離婚登記始能免除配偶收入列計之情形[footnoteRef:18],惟外界批評此制度雖立意良善,卻是把社政職責轉嫁到司法及民眾身上,讓貧窮民眾被迫陷入漫長訴訟的泥淖[footnoteRef:19],且衛生福利部過去亦曾指出親密關係暴力受暴者不見得會聲請離婚[footnoteRef:20]。因此,預告修正草案規定以提起離婚之訴作為將配偶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之構成要件,似無助於因受家庭暴力者獲得社會救助之機會,或可再予檢討修正。 [18: 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3項第2款規定:「第1項各款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列入應計算人口範圍:二、未共同生活且無扶養事實之特定境遇單親家庭直系血親尊親屬。」;「社會救助法施行細則」第4條第1項第4款規定:「本法第5條第3項第2款所定特定境遇單親家庭,指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獨自扶養未滿18歲未婚仍在學子女之家庭:四、因受家庭暴力已完成兩願離婚登記。」] [19: 常懷仁,指社會救助法九個沒有 民團建議重寫,大紀元,2024年6月5日,網址:https://reurl.cc/oRWM6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20: 林琮恩,家暴法實施26年權控型家暴仍多 衛福部:個案須長期服務,聯合新聞網,2024年6月2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05829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150/File_19815737.docx
R02542
德國警察法即時強制規範簡介─以巴伐利亞警察任務與職權法為例
警察職權行使法
陳韋佑
2024-07-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2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德國警察法即時強制規範簡介─以巴伐利亞警察任務與職權法為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警察職權行使法 三、背景說明 (一)社會新聞中常見酒醉鬧事或於店家施暴情事發生 ,此類事件警察得依警察職權行使法,對人施以管束 。警察職權行使法於92年6月25日制定公布,並於100年4月8日修正,共分為總則、身分查證及資料蒐集、即時強制、救濟及附則5章,其中第3章「即時強制」,規範條文自第19條至第28條,共計10條條文,主要規範對人管束、使用戒具、扣留危險物品、進入處所及驅離妨礙之人等規定。 (二)警察職權行使法於92年制定之初,草案第20條立法說明載明,該條是參考德國聯邦與各邦統一警察法標準草案(des Musterentwurfes eines einheitlichen Polizeigesetzes des Bundes und der Länder,下稱德國警察法標準草案)予以明定 。德國一般警察法之立法權屬於各邦所有,為加強聯邦與邦、邦與邦之間共同抗制犯罪能力,聯邦與各邦內政部共同商議將警察法中重要原則與一致性內容研擬為「德國警察法標準草案」,並於1976年6月11日經各邦內政部長會議決議通過,後經各邦採用,逐漸形成警察法範例 。於德國各邦警察法中,巴伐利亞邦警察任務與職權法(Gesetz über die Aufgaben und Befugnisse der Bayerischen Polizei,下稱巴伐利亞警察職權法)於2018年修正時,以防堵恐怖行動為由,修法擴大警察執法及偵查犯罪權力與措施,將原本警察核心職務防止「具體危險」提前至預防「潛在、預測的危險」,相當程度地擴大警察執法權能 ,爰以巴伐利亞警察職權法為例,介紹德國警察法即時強制之規範。 四、探討研析 (1) 德國警察法即時強制概念為結合「行政處分、告戒、確定執行方法及實施強制手段」的行政措施 巴伐利亞邦採取警察組織與警察職權分別立法方式,警察組織規定於(Gesetz über die Organisation der Bayerischen Polizei,即巴伐利亞警察組織法),警察職權與任務規定於巴伐利亞警察職權法,並自1978年修正後,以德國警察法標準草案為參考藍本,共分為總則、警察職權、資料蒐集與處理、職務協助、強制(行為、不行為義務之執行)、損害賠償與損失補償、被害人保護、經費管理、司法程序及附則等10章,其中第5章「強制」,規範條文自第70條至第86條,共計17條條文。 即時強制規定於第70條第2項,為防止危險,特別是針對該法第7條至第10條相對人之措施無法或無法及時為之,或對之無效果者,於警察法定職權範圍內,行政強制之行使,得無事前之行政處分。 該法第7條至第10條相對人指的即是行為責任與狀態責任人。究其性質屬於無須行政處分且無踐行法定告戒程序之直接強制,無事前的行政處分即「直接」採取強制方法,與通常情形下有踐行階段程序的直接強制不同,因此,德國學者Richard Thoma提議以「即時強制(sofortiger Zwang)」一詞,來專指此種無事前行政處分且無踐行法定告戒程序的直接強制方法 。至20世紀初期德國各邦普遍承認即時強制概念,認為此種「無須先為行政處分之直接強制」,係結合行政處分、告戒 、確定執行方法及實施強制手段合一的行政措施,此後德國各邦警察法將「直接強制」與「即時強制」概念加以區分,並於法律條文文字上刻意區分 。以下就巴伐利亞警察職權法,即時強制實務最常發生之對人管束、對人施用槍枝規定簡要說明。 (2) 對人實施管束 依巴伐利亞警察職權法第82條規定 ,依該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得予逮捕且有事實認定具下列情形者,得施以管束: 一、攻擊警察或第三人、抵抗逮捕或有毀損財物行為。 二、逃跑或即將被非法縱放。 三、有自殺或自傷行為。 我國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9條較諸上開規定,對人實施管束不限於依法律得予逮捕之人,且多了1款預防危害的概括條款,即「其他認為必須救護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非管束不能救護或不能預防危害」(第19條第1項第4款)之情形,得施以管束對象似較廣。 (3) 對人使用槍枝 依巴伐利亞警察職權法第84條規定 ,僅於下列情形,始得對人使用槍枝: 1、 避免當前的生命或身體危險。 2、 對於使用或攜帶槍枝、爆裂物之犯罪,防止其即將發生或繼續發生。 3、 為阻止試圖逃跑以脫免逮捕或身分查驗者,且強烈懷疑其有犯罪行為;或強烈懷疑其有犯罪行為並有事實證明其攜帶槍枝或爆裂物。 4、 為阻止逃跑或執行逮捕,且基於對其犯罪的司法判決或基於對其犯罪的強烈懷疑;或基於對其犯輕罪的司法判決或基於對其犯輕罪的強烈懷疑,且有合理事實足認其攜帶槍枝或爆裂物。 5、 防止公權力拘禁之人遭非法縱放或巴伐利亞監獄及少年刑罰執行法第107條 所定情形。 依前項第4款規定,如為執行逮捕少年,或防止其脫逃矯正機構,不得使用槍枝。 (4) 結語 即時強制概念的形成,最初源於德國,由直接強制概念發展而來,此種無事前行政處分且無踐行法定告戒程序的直接強制方法,係結合行政處分、告戒、確定執行方法及實施強制手段合一的行政措施,僅得於情況急迫或其他防止措施無法及時為之,始得行使之即時強制作為。因為無須踐行事前行政處分及告戒程序等義務,於情形急迫下仍會造成人身自由或財產之限制,其實施要件、程序須相當明確,尤須遵守比例原則之要求 。 撰稿人:陳韋佑 � 泰籍女子穿著火辣大鬧101專櫃猛砸鞋包,民視新聞網,113年6月30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QQ1cUiyDkA,最後瀏覽日期:112年7月18日。 �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19條規定:「(第1項)警察對於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為管束:一、瘋狂或酒醉,非管束不能救護其生命、身體之危險,或預防他人生命、身體之危險。二、意圖自殺,非管束不能救護其生命。三、暴行或鬥毆,非管束不能預防其傷害。四、其他認為必須救護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非管束不能救護或不能預防危害。(第2項)警察為前項管束,應於危險或危害結束時終止管束,管束時間最長不得逾二十四小時;並應即時以適當方法通知或交由其家屬或其他關係人,或適當之機關(構)或人員保護。(第3項)警察依第一項規定為管束時,得檢查受管束人之身體及所攜帶之物。」同法第20條第1項規定:「警察依法留置、管束人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於必要時,得對其使用警銬或其他經核定之戒具:一、抗拒留置、管束措施時。二、攻擊警察或他人,毀損執行人員或他人物品,或有攻擊、毀損行為之虞時。三、自殺、自傷或有自殺、自傷之虞時。」 � 立法院公報,院會紀錄,第92卷,第34期,頁347。 � 李震山,警察行政法論-自由與秩序之折衝,修訂5版,元照出版公司,109年9月,頁24。 � 戴達衛,警察國家的陰影:德國擴權警察法爭議,107年7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global.udn.com/" �https://global.udn.com/� global_vision/story/8663/322844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8日。 � §70 Abs.2 PAG:" (2) Der Verwaltungszwang kann ohne vorausgehenden Verwaltungsakt angewendet werden, wenn das zur Abwehr einer Gefahr notwendig ist, insbesondere weil Maßnahmen gegen Personen nach den Art. 7 bis 10 nicht oder nicht rechtzeitig möglich sind oder keinen Erfolg versprechen, und die Polizei hierbei innerhalb ihrer Befugnisse handelt.另下薩克森公共安全暨秩序法第64條第2項關於即時強制亦有相同規定,「為防止現時之危險,特別是針對本法第6條至第8條相對人之措施無法或無法及時為之,或對之無效果,或為執行課予行政機關或警察義務之法院措施,強制方法之行使,得無事前之行政處分。」 � Richard Thoma, Der Polizeibefehl im Badischen Recht, 1906, S. 94-96.轉引自李建良,即時強制的觀念、法制與實踐(中)-行政法學思維方法與比較法學思路取徑,月旦法學教室,112年11月,第253期,頁33。 � 「告戒」者,乃義務人不履行其行為、不行為義務時,執行機關於發動執行前,將未來要採取執行之方法,事先告知義務人,以促使義務人自動履行,避免執行機關與人民發生衝突,造成對義務人權利侵害較大之結果,屬比例原則中「必要性原則」的實踐。參姚其聖,論行政執行之告戒,司法周刊,第1715期,103年9月,第2-3版。 � 李建良,即時強制的觀念、法制與實踐(中)-行政法學思維方法與比較法學思路取徑,月旦法學教室,112年11月,第253期,頁34。 �§82 PAG:" Eine Person, die nach diesem Gesetz oder anderen Rechtsvorschriften festgehalten wird, darf gefesselt werden, wenn Tatsachen die Annahme rechtfertigen, daß sie 1.Polizeibeamte oder Dritte angreifen, Widerstand leisten oder Sachen beschädigen wird, 2.fliehen wird oder befreit werden soll oder 3.sich töten oder verletzen wird.” � §84 PAG:" (1) Schußwaffen dürfen gegen Personen nur gebraucht werden, 1.um eine gegenwärtige Gefahr für Leib oder Leben abzuwehren, 2.um die unmittelbar bevorstehende Begehung oder Fortsetzung eines Verbrechens oder eines Vergehens unter Anwendung oder Mitführung von Schußwaffen oder Sprengmitteln zu verhindern, 3.um eine Person anzuhalten, die sich der Festnahme oder Identitätsfeststellung durch Flucht zu entziehen versucht, wenn sie a)eines Verbrechens dringend verdächtig ist oder b)eines Vergehens dringend verdächtig ist und Tatsachen die Annahme rechtfertigen, daß sie Schußwaffen oder Sprengmittel mit sich führt, 4.zur Vereitelung der Flucht oder zur Ergreifung einer Person, die in amtlichem Gewahrsam zu halten oder ihm zuzuführen ist a)auf Grund richterlicher Entscheidung wegen eines Verbrechens oder auf Grund des dringenden Verdachts eines Verbrechens oder b)auf Grund richterlicher Entscheidung wegen eines Vergehens oder auf Grund des dringenden Verdachts eines Vergehens, sofern Tatsachen die Annahme rechtfertigen, daß sie Schußwaffen oder Sprengmittel mit sich führt, 5.um die gewaltsame Befreiung einer Person aus amtlichem Gewahrsam zu verhindern oder in sonstigen Fällen des Art. 107 BayStVollzG. (2) Schußwaffen dürfen nach Abs. 1 Nr. 4 nicht gebraucht werden, wenn es sich um den Vollzug eines Jugendarrestes oder eines Strafarrestes handelt oder wenn die Flucht aus einer offenen Anstalt verhindert werden soll.” � §107 BayStVollzG :" (1) Gegen Gefangene dürfen Schusswaffen gebraucht werden, 1.wenn sie eine Waffe oder ein anderes gefährliches Werkzeug trotz wiederholter Aufforderung nicht ablegen, 2.wenn sie eine Meuterei (§ 121 StGB) unternehmen oder 3.um ihre Flucht zu vereiteln oder um sie wieder zu ergreifen. Um die Flucht aus einer Einrichtung des offenen Vollzugs zu vereiteln, dürfen keine Schusswaffen gebraucht werden. (2) Gegen andere Personen dürfen Schusswaffen gebraucht werden, wenn sie es unternehmen, Gefangene gewaltsam zu befreien oder gewaltsam in eine Anstalt einzudringen. (第1項)對於監獄受刑人僅於下列情形,始得使用槍枝:1.經一再告戒仍不放下武器或危險物品。2.發動叛亂(德國刑法第121條)或3.為阻止受刑人越獄或再次逮捕。對於開放式監獄設施越獄者,不得使用槍枝。(第2項)若其他人試圖以武力縱放受刑人或強行進入監獄,得對其使用槍枝。 �李震山、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3版,109年9月,頁439。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146/File_19815733.doc
R02545
韓國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法規簡介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
陳秋芬
2024-07-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韓國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法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footnoteRef:1],為推動租屋市場透明化,立法院黨團及委員等提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修正草案」[footnoteRef:2]、[footnoteRef:3],希望明定全面租賃實價登錄,以及將租賃住宅服務業提供租賃資訊,由地方政府逕行辦理實價登錄。 [1: 林縉明,藍拋租賃實價登錄 內政部:恐衝擊租屋市場不宜貿然推,聯合新聞網,2024年7月11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38/8088265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7日。] [2: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1003444號,案由:「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34條、第38條之2及第38條之3條文修正草案」案,113年4月17日印發。] [3: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1003616號,案由:「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34條、第38條及第38條之2條文修正草案」案,113年4月24日印發。] 然內政部表示,曾於2022年邀集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開會,研商全面租賃實價登錄議題,出席代表均認為租賃實價登錄雖有助於租屋資訊透明化,但租賃契約屬私權契約範疇,由承租人及出租人雙方合意即為成立,若貿然推動全面實價登錄,可能會對整體租屋市場造成影響,建議現階段不宜全面推動。 內政部指出,租屋市場若房東出租成本增加,可能造成將出租成本轉嫁或影響出租意願,導致租金上漲或減少租屋釋出等,反不利民眾租屋選擇及住居負擔。又關於增訂檢舉獎金機制,雖可協助租賃實價登錄稽查,但以目前租屋市場而言,可能導致租賃雙方關係緊張,影響市場安定。 內政部指出將持續推動租屋資訊透明化,規劃將透過已蒐集之租賃實價登錄、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資料,在去識別化、個人資料保護、不修法原則下,儘速辦理區域租金行情等相關統計分析,並適時對外發布,讓民眾更瞭解租賃市場情形,兼顧出承租人個人資料隱私權益,健全租屋市場發展。鄰近韓國目前亦有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可供我國參酌,本議題擬就韓國規定為說明,俾供修法參考。 四、探討研析 (一) 韓國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規定介紹 有關韓國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footnoteRef:4],係規定於不動產交易報告法[footnoteRef:5](下稱交易報告法)第2章房屋租賃契約報告書章節第6條之2至第6條之5,共計4條。 [4: 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韓國法制處官網,網址:https://easylaw.go.kr/CSP/CnpClsMain.laf?popMenu=ov&csmSeq=629&ccfNo=2&cciNo=2&cnpClsNo=5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5: 不動產交易申報法,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JoLinkP.do?docType=JO&lsNm=%EB%B6%80%EB%8F%99%EC%82%B0+%EA%B1%B0%EB%9E%98%EC%8B%A0%EA%B3%A0+%EB%93%B1%EC%97%90+%EA%B4%80%ED%95%9C+%EB%B2%95%EB%A5%A0&joNo=000600002&languageType=KO&paras=1&search_put=#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9日。] 依交易報告法第6條之2及第28條第5項第3款規定,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係指當租金及保證金符合一定金額之特定地區[footnoteRef:6],其租賃契約當事人(即出租人與承租人)須在租賃契約簽訂日起30日內,將租賃期限、租金等契約內容[footnoteRef:7],向房屋所在地主管機關為申報之制度;如違反第6條之2規定而有拒絕或虛假申報情事,將處以100萬韓元以下罰款(折合新臺幣約23,678元)。惟該項罰則規定之施行日期,經韓國政府研議後,於今(2024)年4月發布新聞稿[footnoteRef:8],再度延長至2025年5月31日施行,於新聞稿中指出延長期間目的旨在促進自發性申報,且會加強宣導並建構更便利申報機制(如手機申報),並提及考慮到租賃交易頻繁、居住弱勢群體較多的租賃特性,亦將調整降低處罰金額,以減輕國民負擔。另該制度於交易報告法第25條之2第1項中亦有規範檢舉機制之適用。 [6: 依不動產交易申報法施行令第4條之3規定,有針對需申報之金額與地點有所規範。如交易報告法第6條之2所稱超過總統令規定金額的租賃合約,係指保證金超過6,000萬韓元或月租金超過30萬韓元的租賃合約(不包括續約合約時不增減押金或租金而延長租賃期限的合約),而特定區則指特別自治市、特別自治省、市、縣(僅限於廣域市及京畿道管轄的縣)、區(指自治區)。請參考不動產交易申報法施行令,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LinkCommonInfo.do?lspttninfSeq=168135&chrClsCd=01020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7: 依不動產交易報告法實施細則第6條之2規定,房屋租賃契約申報,須申報包含租賃合約當事人的個人資訊、租賃標的狀況,包括地點、類型、面積等、押金或月租金金額、簽訂契約日期及契約存續期間等,請參考不動產交易申報法實施細則,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InfoP.do?lsiSeq=257909#000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8: 國土交通部2024年4月18日新聞稿,【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過渡期延長1年,追加延長到2025年5月31日,放寬罰款徵收,改善申報便利性。】網址:https://www.molit.go.kr/LCMS/DWN.jsp?fold=koreaNews/mobile/file&fileName=240419%28%EC%A1%B0%EA%B0%84%29_%EC%A3%BC%ED%83%9D_%EC%9E%84%EB%8C%80%EC%B0%A8_%EC%8B%A0%EA%B3%A0%EC%A0%9C__%EA%B3%84%EB%8F%84%EA%B8%B0%EA%B0%84_1%EB%85%84_%EC%97%B0%EC%9E%A5%28%EC%A3%BC%ED%83%9D%EC%9E%84%EB%8C%80%EC%B0%A8%EC%A7%80%EC%9B%90%ED%8C%80%29.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依交易報告法第6條之2、房屋租賃保護法[footnoteRef:9]第2條、交易報告法施行令[footnoteRef:10]第4條之3及交易報告法實施細則第6條之2[footnoteRef:11]等規定,將須申報之類型、主體、金額、地區及內容等規定彙整如下表: [9: 房屋租賃保護法第2條,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LinkProc.do?lsNm=%EC%A3%BC%ED%83%9D%EC%9E%84%EB%8C%80%EC%B0%A8%EB%B3%B4%ED%98%B8%EB%B2%95&chrClsCd=010202&mode=20&ancYnChk=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10: 不動產交易報告法施行令,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LinkCommonInfo.do?lspttninfSeq=168135&chrClsCd=010202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11: 不動產交易報告法實施細則,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lsLinkCommonInfo.do?lspttninfSeq=168143&chrClsCd=010202 ,] 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申報要件及相關規定彙整表 交易報告法 要件 與交易報告法 有關規定 條號 內容 條 款項 第6條之2 第1項 須申報之類型 房屋租賃保護法 第2條 住宅大樓 須申報之主體 交易報告法 實施細則 第6條之2 租賃契約當事人(交易報告法第2條3-2),原則共同申報;例外獨立申報 須申報 之金額 交易報告法 施行令 第4條之3第1項 1.保證金超過6,000萬韓元 2.月租金超過30萬韓元 第2項 須申報 之地區 交易報告法 施行令 第4條之3第2項 特別自治市、特別自治省、市、縣(僅限於廣域市及京畿道管轄的縣)、區(指自治區) 第6項 須申報 之內容 交易報告法 實施細則 第6條之2第1項 1. 契約當事人個人資訊 2. 標的狀況 3. 押金或月租 4. 契約簽訂日期及期限 5. 是否行使續約權利 6. 仲介租賃契約之辦公場所及經紀人等資訊 罰則及檢舉機制 交易報告法條次款項 態樣 內容 第28條 第5項第3款 罰則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00萬韓元以下罰款:…… 三、未依第6條之2或第6條之3申報(含拒絕聯合申報者)或為虛假申報者。 第25條之2 第1項 1之4 檢舉 機制 對下列任何一項行為,向行政機關或調查機關為舉報或告發者,市長、縣長或區長可在預算範圍內發放獎金:……1之4、違反第6條之2或第6條之3,虛報房屋租賃契約保證金、租金等契約金額者。 作者自製 (二) 有關租賃契約實價登錄之修法建議 按韓國房屋租賃契約申報制度,係由出租人與承租人共同申報,且非採取全面申報,而係於法律中明定須申報之金額與須申報之地區,我國似可參酌。另該制度亦有罰則與檢舉機制規範,惟罰則規定,韓國政府考量租賃多屬弱勢群體,不敢貿然為處罰規範之施行,多次予以延長施行日期。雖我國與韓國申報主體法規範有所不同,惟如後續欲擴大實價登錄申報主體並搭配罰則時,似可參考韓國一再延長罰則施行日期緣由,另訂施行日期,給予充分政策宣導及過渡期間為宜。 撰稿人:陳秋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158/File_19815739.docx
R02543
第二類土地謄本所涉個人資料保護議題研析
土地登記規則;個人資料保護法
陳育靖
2024-07-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3 議題研析 1、 題目:第二類土地謄本所涉個人資料保護議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土地登記規則、個人資料保護法 3、 背景說明 我國係採取不動產登記制度,土地及建築改良物之所有權與地上權、抵押權、典權等他項權利之取得、設定、移轉、喪失或變更,皆應辦理登記,並由地政機關登載於登記簿。相關登記申請書及附件依土地登記規則(下稱土登規則)第24條規定,僅限於原申請人、代理人、登記名義人及與原申請案有利害關係並提出證明文件者,得申請閱覽、抄寫、複印或攝影;而同規則第24條之1將土地登記資料(下稱謄本)分為三類,其中第二類謄本經隱匿登記名義人之出生日期、部分姓名、部分統一編號、債務人及債務額比例、設定義務人及其他依法令規定需隱匿之資料後,任何人均得申請[footnoteRef:1],因第二類謄本遭不肖人士濫用取得土地所有權人個資並進行詐騙之情形時有所聞[footnoteRef:2],現行第二類謄本所揭露之資訊所欲保障之交易安全,與登記名義人之個人資料保護權益間究應如何衡酌,尚有疑義,爰擬就第二類謄本所涉個人資料保護問題進行研析。 [1: 土地登記規則第24條之1規定:「申請提供土地登記及地價資料,其資料分類及內容如下:一、第一類:顯示登記名義人全部登記資料。二、第二類:隱匿登記名義人之出生日期、部分姓名、部分統一編號、債務人及債務額比例、設定義務人及其他依法令規定需隱匿之資料。但限制登記、非自然人之姓名及統一編號,不在此限。三、第三類:隱匿登記名義人之統一編號、出生日期之資料。(第1項)前項第二款資料,得依登記名義人之請求,隱匿部分住址資料。但為權利人之管理人及非自然人,不適用之。(第2項)登記名義人或其他依法令得申請者,得申請第一項第一款資料;任何人得申請第一項第二款資料;登記名義人、具有法律上通知義務或權利義務得喪變更關係之利害關係人得申請第一項第三款資料。(第3項)土地登記及地價資料之申請提供,委託代理人為之者,準用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第4項)」。] [2: 林嘉東,利用第二類土地謄本取得個資/設局墓園地主買假塔位 詐236萬,自由時報,第A07版,113年7月8日。] 4、 探討研析 (1) 土登規則第24條之1之修法歷程及原由 查土登規則第24條之1係於98年[footnoteRef:3]增訂,因考量土地登記目的在於維護不動產交易安全,為避免因姓名相同而無法確認權利人[footnoteRef:4],將土地登記資料分為二類,第二類資料經「隱匿登記名義人之統一編號、出生日期及其他依法令規定需隱匿之資料」後,任何人均得申請;該條施行後,即產生不動產仲介向地政機關申請第二類謄本,並依據謄本所載登記名義人個人資料拜訪、詢問出售不動產之意願,造成困擾與爭議[footnoteRef:5]。 [3: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98年7月6日修正發布之土地登記規則第24條之1立法說明,網址: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OC01.aspx?lsid=FL003036&lno=24-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8日。] [5: 陳明燦,我國土地登記簿資料公示及其法律問題分析-兼論德國土地登記簿條例第12條與第126條,東吳法律學報,第30卷第1期,107年7月,頁12。] 其後,考量任何人均得申請含登記名義人完整姓名、住址資料之第二類謄本,恐將逾越登記機關蒐集個人資料之特定目的及執行法定職務之必要範圍,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footnoteRef:6],爰於103年再次修正,將土地登記資料分為三類,第二類謄本修正為「隱匿登記名義人之出生日期、部分姓名、部分統一編號、債務人及債務額比例、設定義務人及其他依法令規定需隱匿之資料」後,任何人均得申請[footnoteRef:7];此次修正雖部分隱匿登記名義人個人資料,惟實務上查閱人仍可能藉由「勾稽」方式,知悉更多登記名義人之個人資料[footnoteRef:8]。 [6: 103年12月25日修正發布之土地登記規則第24條之1立法說明,網址:https://db.lawbank.com.tw/FLAW/FLAWDOC01.aspx?lsid=FL003036&lno=24-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8日。。] [7: 土地登記規則第24條之1規定:「申請提供土地登記及地價資料,其資料分類及內容如下:一、第一類:顯示登記名義人全部登記資料。二、第二類:隱匿登記名義人之出生日期、部分姓名、部分統一編號、債務人及債務額比例、設定義務人及其他依法令規定需隱匿之資料。但限制登記、非自然人之姓名及統一編號,不在此限。三、第三類:隱匿登記名義人之統一編號、出生日期之資料。(第1項)前項第二款資料,得依登記名義人之請求,隱匿部分住址資料。但為權利人之管理人及非自然人,不適用之。(第2項)登記名義人或其他依法令得申請者,得申請第一項第一款資料;任何人得申請第一項第二款資料;登記名義人、具有法律上通知義務或權利義務得喪變更關係之利害關係人得申請第一項第三款資料。(第3項)土地登記及地價資料之申請提供,委託代理人為之者,準用第三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第4項)」。] [8: 陳明燦,同註5,頁5-6。] (2) 德國規定得申請提供土地登記資料者,以具正當利益者為限 按依德國土地登記簿條例(Grundbuchordnung)第12條規定,任何能說明具有正當利益者,均有權查閱土地登記簿,而該「正當利益」包括法律上利益及事實上利益,且不限於經濟上利益,倘係為歷史研究等「公共利益」目的,亦得經登記機關依比例原則審查,利益衡量後,決定是否允許查閱,必要時尚得經由聽證程序確認,而申請人得查閱之範圍,則與其說明之正當利益、目的,併同以比例原則進行考量[footnoteRef:9]。而我國針對第二類謄本之申請,由上開土登規則規定可知,並未要求申請人應證明其具有取得該資料之正當利益或目的[footnoteRef:10],亦無比例原則之衡量。爰可參考德國立法例研議檢討修法以保障個資保護權益。 [9: 陳明燦,同註5,頁13-16。] [10: 現行第二類謄本可透過「全國地政電子謄本系統」進行線上申請,雖有「申請用途」之選項,該下拉式選單包括「購屋、貸款使用」、「處理訴訟案件」、「自行參考」、「政府機關申請案或貸款案使用」及「其他」,僅須任擇其一即可申請。] (三)第二類謄本隱匿部分資料後提供任意第三人之規定是否符合憲法保障之比例原則及資訊隱私權,仍應細予審酌 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針對「隱私權」部分,除重申釋字第585號解釋意旨,敘明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外,就「資訊隱私權」部分,更敘明該權利係保障人民決定是否揭露其個人資料、及在何種範圍內、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之決定權,並保障人民對其個人資料之使用有知悉與控制權及資料記載錯誤之更正權,國家僅得於符合憲法第23條規定意旨範圍內,以法律明確規定對之予以適當之限制。爰倘為限制資訊隱私權,則應具有上開憲法規定之目的,且為達成該目的所必要,並以法律明確規定。 查現行土登規則第24條之1有關第二類謄本之規定,倘其目的係為保障交易安全,尚可認符合「維護社會秩序」之要求,惟現行規定允許任何人申請該資料,似難認採取之手段有助於目的之達成且為侵害最小之方式;又同條第2項雖規定,登記機關得依登記名義人之請求隱匿部分住址資料,查其立法理由係基於尊重當事人權益,及考量揭示部分姓名、部分統一編號及部分住址資料,尚可符合不動產公示原則需要[footnoteRef:11],惟因實務上申請隱匿部分住址之筆數極少[footnoteRef:12],似難以具體落實尊重當事人權益之效果。 [11: 同註6。] [12: 以新北市中和區為例,該區門牌數共計約20萬筆(新北市民政地理資訊系統,網址:https://addr.ris.ntpc.gov.tw/tpcaddr/,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6日),然自104 年 2 月 2 日該服務推出後,民眾至該所申辦住址隱匿者共僅1,759件(新北市中和地政事務所住址隱匿與地籍異動即時通申請人空間分布分析報告,113年5月,頁1、11,網址:https://www-ws.land.ntpc.gov.tw/001/Upload/403/relfile/9020/7975/977adf4b-c01f-43d2-8ff7-54279d11b20f.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6日)。] (四)研析與建議 按法務部103年9月15日法律字第10303510690號函業敘明,各類不動產登記謄本申請事宜,係依據土登規則第24條之1所為,該規定屬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特別規定,原則上應優先適用,爰宜在符合憲法及解釋意旨下,優先檢視土登規則之規定是否合乎比例原則及資訊隱私權。現行第二類謄本提供任意第三人時,雖有隱匿部分資料之規定,惟因網路科技迅速發展下,各項資料之比對與爬梳將更為容易,建議主管機關參考先進國家模式,研議將「正當利益」納入申請要件,並考量以「預設隱匿部分住址」取代現行之經登記名義人請求後始隱匿部分住址之方式,以積極落實對當事人權益之保障。 撰稿人:陳育靖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148/File_19815735.docx
R02541
工資認定及給付原則相關問題之探討
勞動基準法
陳建欉
2024-07-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工資認定及給付原則相關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有新鮮人初入職場,於領取工資時,遭雇主以當月請假未全勤、忘記打卡等原因扣減工資,而引發相關勞資爭議[footnoteRef:1]。依《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22條第2項規定,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但法令另有規定[footnoteRef:2]或勞雇雙方另有約定者[footnoteRef:3],不在此限。同法第27條規定,雇主不按期給付工資者,主管機關得限期令其給付。另《勞基法》第79條第1項第1款規定,違反第22條規定者,可處新臺幣2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1: 李欣潔,請假沒全勤扣8000元! 18歲女:中午休息沒打卡也扣1千,自由時報,2024年7月9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73050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2: 依《所得稅法》第88條第1項規定,雇主可自勞工薪資中予以扣取稅款;或依《強制執行法》第115條之1規定,執行扣押工資債權。] [3: 依《工會法》第28條第3項規定,雇主自勞工工資中代扣工會會費。] (二)依《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定,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勞動契約為雙務契約,勞工有提供勞務,而雇主有給付工資之義務。因工資之認定,影響以平均工資作計算基礎之資遣費[footnoteRef:4]、退休金[footnoteRef:5]、職業災害補償[footnoteRef:6],亦為計算延長工時工資等之基礎[footnoteRef:7],故工資認定之重要性不言可喻。依「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10條規定,將所列舉各項給與,排除為經常性給與之範圍,而不屬於工資之項目[footnoteRef:8]。主要係指公司整體營運獲利有關或其他恩惠性、勉勵性給與之報酬項目[footnoteRef:9]。 [4: 依《勞動基準法》第17條第1項第1款規定,在同一雇主之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平均工資之資遣費。] [5: 依《勞動基準法》第55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1款退休金基數之標準,係指核准退休時1個月平均工資。] [6: 參照《勞動基準法》第59條第2款、第3款及第4款規定。] [7: 參照《勞動基準法》第24條規定。] [8: 依「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10條規定:「本法第2條第3款所稱之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係指左列各款以外之給與。一、紅利。二、獎金:指年終獎金、競賽獎金、研究發明獎金、特殊功績獎金、久任獎金節約燃料物料獎金及其他非經常性獎金。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給與之節金。四、醫療補助費、勞工及其子女教育補助費。五、勞工直接受自顧客之服務費。六、婚喪喜慶由雇主致送之賀禮、慰問金或奠儀等。七、職業災害補償費。八、勞工保險及雇主以勞工為被保險人加入商業保險支付之保險費。九、差旅費、差旅津貼及交際費。十、工作服、作業用品及其代金。十一、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指定者。」] [9: 鄭津津,〈工資的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96期,2010年10月,頁28。惟是否為恩惠性或勉勵性給與,不應單從給付名義來判斷,因事業單位可能巧立名目,在勞工的薪資明細中臚列多項名義上為恩惠性或勉勵性之給與,來壓縮勞工工資之總額。] 四、探討研析 (一)扣減工資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 雇主為達管理目的,得依《勞基法》第70條第1項第5、6款訂立有關紀律、獎懲等工作規則,惟實務中常見以扣罰工資作為管理手段,其適法性尚非無疑。《勞基法》第22條第2項及第26條規定,法律對於工資之保護包括「抵銷禁止」及「扣押禁止」原則。若涉及借貸、損害賠償等情事,應依據相關法律程序向勞工要求償還或賠償[footnoteRef:10]。 [10: 葛謹、楊雅蘭,〈工資完整性〉,《環境職業醫學會訊》,第9701期,2008年月,頁6。工資與損害賠償或借款的根本性質並不相同,損害賠償係屬於《民法》上之債權債務的關係。工資是勞工提供勞務所得到的報酬,而勞工向雇主借錢,屬於《民法》「借貸契約」,兩者並不能混為一談。為體現勞工工資之完整性,在法律上對於兩性質不同者,並不能相互抵銷,因此雇主不能主張從勞工工資中扣除損害賠償費用或欠款費用做為抵銷。] 一般而言,雇主扣減勞工工資,可區分「債權抵銷」及「秩序罰」2種情況[footnoteRef:11]。前者係屬於《勞基法》第26條所明文禁止,屬違法行為,且該條既無但書,故係屬強制禁止規範,雇主不得主張其賠償與工資逕自抵銷;而後者之「秩序罰」,雖部分民事法院肯認雇主有此權限[footnoteRef:12],惟主管機關尚有不同見解[footnoteRef:13],因此公司若有採扣罰工資之制度,無論其扣罰之原因、性質為何,皆有相當程度之違法風險[footnoteRef:14]。勞工如違反工作規則,雇主為維持職場秩序,雖有對其實施懲戒權,惟懲戒須具備相當性,亦即懲處額度與違反規則之嚴重程度應相符[footnoteRef:15]。 [11: 勞工因執行職務中產生過失,而致雇主產生損害,雇主遂以對勞工之損害賠償權利,逕予抵銷勞工之工資債權;其本質係屬於「債權抵銷」。勞工因違反職場紀律,故雇主基於管理之必要,而給予之「秩序罰」,又稱「特別懲戒權」。] [12: 參見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102 年度基勞簡字第 12 號民事判決。] [13: 勞動部,工資給付常見五大類型爭議,2022年5月27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40/51334/pos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14: 宇恒勞資錦囊部落格,【宇恒週報】雇主得否以罰扣薪資方式,作為獎懲管理之手段?,2020年4月10日,網址:https://yuheng27005488.pixnet.net/blog/post/323278480-%E3%80%90%E5%AE%87%E6%81%92%E9%80%B1%E5%A0%B1%E3%80%91%E7%AC%AC151%E6%9C%9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15: 李怡貞,老闆訂定條文苛扣薪水是否合法?,法律諮詢服務網,2019年5月28日,網址:https://law.sme.gov.tw/ailt/modules/forum/details/?topic_id=2967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二)工資之認定宜建立統一及明確之判斷基準 依《勞基法》第2條第3款工資之定義,可將工資認定區分為2大要素,包含「勞務對價性」即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及「經常性給與」即給與之時間及次數具經常性。惟前揭工資定義「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其中「經常性給與」僅為例示規定工資型態之一種[footnoteRef:16]。主管機關及多數學說見解,認為只要符合「勞務對價性」即屬工資,至於「經常性給付」之規定,實務多為輔助性判斷[footnoteRef:17]。惟司法實務上認為,必須同時具備「勞務對價性」與「經常性給與」2要件,始能認定為「工資」。勞工主管機關與法院判決,長期存有見解分歧之情形[footnoteRef:18]。為避免實務上工資認定產生之歧異,導致勞工權益受損,主管機關宜檢討工資之定義並建立統一及明確之判斷基準。 [16: 郭玲惠,〈工資與激勵性給付之界線(一)〉,《當前勞動法與企業實務之對話》,元照出版,2022年3月,頁67。] [17: 魏妁瑩、張哲熙,〈改變勞資訴訟的新利器〉,《會計研究月刊》,第412期,2020年3月,頁92。] [18: 劉志鵬,〈勞動基準法邁向40年之回顧與前瞻〉,《台灣勞工季刊》,第78期,2024年6月,頁7。] (三)研議將「勞雇雙方約定工資給付日及工資給付指導原則」提升為授權法規命令 依勞動部勞統計,2023年勞資爭議總件數25,731件,其中工資爭議10,815件,約占所有爭議事件42%[footnoteRef:19]。工資攸關勞工勞務對價及相關給付計算權益,並涉及雇主財務運作及管理權。勞動部為規範勞雇雙方約定工資給付日及相關事項,於2023年2月9日訂定「勞雇雙方約定工資給付日及工資給付指導原則」(下稱「工資給付指導原則」)。惟前揭原則因屬行政指導,法規範效力不足,為避免企業工資給付不完全,或發生給付逾期或積欠情形,建議將「工資給付指導原則」提升為授權法規命令,以強化對勞工權益之保障。 [19: 勞動統計查詢網,爭議受理案件件數-按主要爭議類別(97年以後),網址:https://statdb.mol.gov.tw/statiscla/webMain.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050322&rdm=R14153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2日。]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144/File_19815731.docx
R02540
數位平臺推動付費換無廣告訂閱制相關問題研析
公平交易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傅朝文
2024-07-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40 議題研析 1、 題目:數位平臺推動付費換無廣告訂閱制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平交易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3、 背景說明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以下簡稱歐盟執委會)在2023年12月依數位市場法指定蘋果(Apple)、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和微軟(Microsoft)這6家為第一批「守門人」企業,自2024年3月7日起必須遵循該法規定。歐盟執委會隨後於同年3月25日宣布對蘋果、Meta和Google母公司展開調查,包括Meta「付費換無廣告」(pay or consent)方案等服務涉嫌違反歐盟數位市場法[footnoteRef:1]。歐盟執委會並於同年7月1日初步認定Meta於2023年11月在歐洲推出的臉書與Instagram付費換無廣告訂閱制,用付費換取無廣告模式,違反了歐盟的數位市場法,Meta可能因此面臨鉅額罰款[footnoteRef:2]。因本案涉及數據隱私與市場競爭相關問題,實有探討外國立法趨勢及其影響之必要。爰擬說明 歐盟數位市場法與 歐盟執委會對「付費換無廣告」方案之初步調查結果,並探討對我國法制之啟示。 [1: 田習如,布魯塞爾25日專電,臉書「付費換沒廣告」 涉嫌違反歐盟數位市場法,中央社,113年3月25日。] [2: 歐盟 Meta無廣告訂閱制初判違法 可能面臨鉅額罰款,經濟日報,113年7月2日。] 4、 探討研析 (1) 歐盟數位市場法 歐盟為因應大型數位平臺對於市場競爭之衝擊,於2020年12月提出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DMA)草案,經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修正後於2022年9月14日通過,於2023年5月正式施行[footnoteRef:3]。該法建立了一套客觀標準來認定「守門人」。守門人是大型數位平臺,提供使用者預先定義的數位服務,例如線上搜尋引擎、應用程式商店和通訊服務等。這些數位平臺具有強大的經濟與中介地位,能將龐大的使用者群連結至大量的企業。守門人必須遵守該法列出的義務和禁止事項,如不遵守規定,最高可處守門人全球年營業額的10%罰款[footnoteRef:4]。 [3: 歐盟官方網頁,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2022R192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5日﹔轉引自王立達,競爭政策之傳統與新興推動途徑:從競爭倡儀走向市場調查,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2期,112年3月,頁111。] [4: 歐盟執委會網站,The Digital Markets Act: ensuring fair and open digital markets,網址: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fit-digital-age/digital-markets-act-ensuring-fair-and-open-digital-markets_e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8日] (2) 歐盟執委會對「付費換無廣告」方案初步調查結果 歐盟執委會認為大型數位平臺(守門人)通常透過自身與第三方服務來蒐集個人資料,以提供線上廣告服務。由於其在數位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能夠對其龐大的使用者群施加服務條款,使其得以蒐集大量個人資料。與無法獲得如此大量資料的競爭對手相比,這為他們帶來了潛在的優勢,從而提高了提供線上廣告服務和社交網路服務的門檻。根據數位市場法第5條第2款規定,守門人必須徵得使用者同意,才能以提供使用者線上廣告為目的,將使用者在指定的大型數位平臺和其他關聯之第三方服務間之個人資料予以整合利用,如果使用者拒絕此類同意,他們應該可以獲得一個較少個性化但等效的替代廣告方案。簡言之,守門人不能將其服務或某些功能的使用條件與使用者的前揭同意相連結[footnoteRef:5]。 [5: 歐盟執委會網站,Commission sends preliminary findings to Meta over its “Pay or Consent” model for breach of the Digital Markets Act,1/July/2024,網址︰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4_358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6日] Meta在2023年11月推出付費換無廣告方案,這是一個二選一的「付費或同意」方案,讓臉書和Instagram的歐盟使用者必須在以下兩者中選擇:(1)付費方案︰每月付費訂閱這些社交網絡的無廣告版本,或者(2)同意方案︰免費使用帶有個性化廣告的社交網絡版本[footnoteRef:6]。歐盟執委會認為,為使該方案符合數位市場法第5條第2款規定,對於不願選擇同意方案的使用者,在此情況下雖可投放個性化廣告,但應使使用者取得使用其個人資料較少的同等服務[footnoteRef:7]。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執委會的意見其實就是認為Meta「付費或同意」方案(pay or consent),表面上有提供使用者選擇付費無廣告或免費有廣告之選擇自由,但事實上這是一個虛假的替代方案,因為收費的壁壘會迫使使用者同意讓Meta出於廣告用途而追蹤利用其個人資料[footnoteRef:8]。此外,歐盟執委會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更在記者會上表示,「這種同意必須是免費的」[footnoteRef:9]。簡言之,該方案中之同意,可能不符合數位市場法第5條第2款規定所要求之同意。因此,歐盟執委會初步觀點認為此種「付費或同意」方案違反數位市場法規定,如果該初步觀點日後經調查得到確認,歐盟執委會將認定此方案不符合數位市場法第5條第2款規定,而對Meta的全球總營業額處以高達10%的罰款[footnoteRef:10]。 [6: 免費但須同意個人資料被追蹤,以投放個性化廣告。] [7: 同註5。] [8: 金融時報:歐盟將初步認定Meta違反數位市場法,中央社,113年7月1日。] [9: 田習如,臉書「付費換沒廣告」 涉嫌違反歐盟數位市場法,中央社,113年3月25日。] [10: 同前註。] (3) 對我國法制的啟示 數位平臺業者通過對使用者提供各種網路服務,蒐集並利用許多使用者個人資料,如未經使用者同意,當然產生隱私權侵害之疑慮。但使用者在使用業者的服務前,如果已對業者各類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點擊「同意」,這能否被認定為是使用者同意交出其個人資料給數位平臺業者使用,存在有二種看法。第一種看法主張此屬私法自治,雙方存有契約關係,已無隱私權侵害問題。第二種看法則認為,仍有隱私權侵害問題,因為「同意」只是概略知悉,當雙方對同意範圍認知不一致,仍可能會出現數位平臺業者使用了超出使用者所同意的資訊範圍,而侵害其隱私權。基於第二種看法,當數位平臺業者過度使用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應如何處理,也有不同意見。有認為此屬單純隱私權保障問題,無須由競爭法[footnoteRef:11]處理。另有認為應以競爭法保護隱私權,因為數位平臺業者若無法多方截取個人資料,會難以精準投放廣告,當數位平臺市場缺乏競爭,獨大的數位平臺業者就有較高的誘因和能力濫用使用者所提供的數據與資料,讓演算結果更精準,吸引更多的廣告主來購買廣告服務,所以應強化隱私保護措施[footnoteRef:12]。例如德國聯邦卡特爾局(Bundeskartellamt)曾認定Meta併購Instagram、WhatsApp後,將Instagram、WhatsApp的資料整併至臉書帳號的行為,侵害了使用者的隱私權(資訊自主),已違反一般資料保護條例(GDPR),亦屬於違反德國限制競爭防止法(Gesetz gegenWettbewerbsbeschränkungen, GWB)第19條居於市場支配地位而榨取式濫用的規定,遂於2019年對其處分,命其停止並提出改正措施[footnoteRef:13]。 [11: 在我國即為公平交易法。] [12: 公平交易委員會,數位經濟競爭政策白皮書,112年12月,頁82-86。] [13: 公平交易委員會,同前註,頁82-89。] 我國過往未有以公平交易法來處理數位平臺業者運用個人資料侵害隱私的案例,是否要將其認定為純屬私法自治問題,或是競爭法也有介入的空間?對此公平交易委員會並未採取特定立場[footnoteRef:14]。惟學者認為當具備守門人身分之數位平臺業者,強大到可以控制市場的選擇自由時,從憲法第145條第1項︰「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及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3項規定︰「國家對於人民興辦之中小型經濟事業,應扶助並保護其生存與發展。」等規定,可推導出政府有責任建立一個確保可競爭的法治秩序。而歐盟數位市場法所以制定許多管制措施,也是為了確保數位市場的自由競爭目的得以實現[footnoteRef:15]。爰建議主管機關可參酌歐盟數位市場法相關規定,就數據隱私與市場競爭相關問題,研議評估制定專法或修正公平交易法等方式,以確保數位市場之自由與公平競爭。 [14: 公平交易委員會,同註12,頁92。] [15: 陳明,數位市場競爭政策與經濟秩序觀點:以歐盟數位市場法為思考, 成大法學,第45期 ,112年6月,頁43-44。] 撰稿人:傅朝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2142/File_19815729.docx
R02539
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權益保障問題之研析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陳世超
2024-07-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權益保障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三、背景說明 為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下稱本條例)第12條第1項[footnoteRef:1]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承攬、委任契約指導原則。此一契約指導原則,依同條第2項[footnoteRef:2]規定,應包括契約審閱期間、著作權約定、經紀授權、保險及其他文化藝術工作者權利義務事項。惟此一規定,是否足以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益,容有討論空間。 [1: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12條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承攬、委任契約指導原則,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 [2: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12條第2項:「前項契約指導原則,應包括契約審閱期間、著作權約定、經紀授權、保險及其他文化藝術工作者權利義務事項」。] 四、探討研析 (一)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僅屬原則性且非屬強制性質,似不足以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益 為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及契約相對人對契約內容有明確認知,促使雙方在締約資訊對等之前提下締結契約,尊重契約自由,主管機關依本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訂定「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下稱指導原則)。 惟查指導原則僅屬原則性規定[footnoteRef:3],並無明確具體條款,且該指導原則第22點[footnoteRef:4]所附附件之契約要項,亦僅有「宜記載事項」及「不宜記載事項」[footnoteRef:5],尚非屬強制性質,是否足以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益,似不無疑義。 [3: 以經紀授權為例,僅於「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第12點規定:「(一)文化藝術工作者締結經紀授權契約,應注意不同經紀類型之法律效力,以決定與經紀方(如經紀人、經紀公司或經紀畫廊)約定之經紀類型,並應於契約約明之:1.專屬經紀:指契約期間及經紀區域內,經紀方就經紀契約約定之經紀事務擁有獨家辦理之權利,文化藝術工作者不得再自行或委託經紀方以外之人辦理之。2.非專屬經紀:指契約期間及經紀區域內,就經紀契約約定之經紀事務,文化藝術工作者仍得自行或委託經紀方以外之人辦理之。(二)當事人應確認以下事項:1.經紀授權契約之存續期間為何、有無自動續約之效力。2.授權經紀服務之地區(例如是否僅限國內或特定地區)、通路(例如是否包含網路平台等)、事項、權限範疇為何。3.經紀方之佣金計算方式、給付方式、給付期限,以及有無調整機制。4.經紀方之權利、義務為何。5.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利、義務為何。6.是否有著作權、肖像權等之約定。7.契約終止之事由、方式為何。8.文化藝術工作者或經紀方違約時之責任為何。9.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契約無法履行或履行遲延時,是否得終止或變更契約,以及此時佣金、費用負擔、與因而所生之損害如何處理」。] [4: 「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第22點:「指導原則之項目:文化藝術工作者締結承攬或委任契約,其契約內容及注意事項得參考下列附件:(一)附件一:藝術創作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二)附件二:表演藝術經紀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三)附件三:展覽、銷(寄)售型藝術經紀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四)附件四:表演藝術演員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五)附件五:表演藝術技術人員服務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 [5: 以所附附件「表演藝術經紀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為例,其契約要項規定:「一、宜記載事項:(一)契約審閱期間。(二)契約當事人。(三)契約之存續期間、是否有自動續約條款。(四)經紀類型為『專屬經紀』、或『非專屬經紀』。(五)經紀之區域(是否僅限國內、或特定地區)。(六)經紀服務之事務(表演活動之類型及範疇)、經紀人/經紀公司之權限(如:是否得代理文化藝術工作者簽約、收受表演報酬,是否有權代文化藝術工作者處理表演活動之著作權授權或讓與事宜)。(七)經紀人/經紀公司之佣金計算方式(包括約定分派比例及調整機制、結算期限、表演報酬之支付方式及期限、對帳方式及應提供帳目明細文件、以及金額是否含稅等)。(八)經紀人/經紀公司於契約期間應負之義務(如:應考量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最佳利益、顧及文化藝術工作者體力所能負荷,且不得冷凍、封殺文化藝術工作者;應提供與第三方簽訂之契約文件;應維護文化藝術工作者形象;是否提供表演訓練課程;是否保證文化藝術工作者之表演場次或收入等)。(九)文化藝術工作者於契約期間應負之義務(如:應配合簽署相關文件、出席宣傳活動、維護形象;以及是否須接受專業表演訓練課程)。(十)保險相關事宜(保險類型、項目、保費負擔)。(十一)費用負擔(如表演訓練課程;表演活動所必需之服裝、道具、住宿等;投保保險之費用等由何方當事人負擔)。(十二)著作權權利歸屬及利用。(十三)保密條款。(十四)權利義務轉讓。(十五)契約效力變更與終止。(十六)違約責任。(十七)無法履行契約之不可抗力相關事宜。(十七)紛爭解決機制。(十八)其他權利義務事項(附則)。二、不宜記載事項:(一)不得約定文化藝術工作者同意拋棄契約審閱期間。(二)除有合理事由外,不得約定經紀人/經紀公司得單方變更契約內容、或調升佣金分派比例。(三)除有合理事由外,不得約定經紀人得單方決定是否履行文化藝術工作者之保證表演場次、或保證收益(於有約定保證表演場次、保證收益之情形)。(四)不得約定排除、限制文化藝術工作者依法、依約所享有之終止契約之權利。(五)不得約定文化藝術工作者終止契約須取得經紀人/經紀公司同意。(六)除有合理事由外,不得約定經紀人/經紀公司得任意終止契約,亦不得約定預先免除經紀人/經紀公司終止契約時所應負之賠償責任。(七)不得約定經紀人/經紀公司得預先免除故意及重大過失責任。(八)不得約定著作人願意拋棄、放棄著作人格權。(九)不得約定著作人願意移轉著作人格權予他方當事人或其他第三人。(十)不得強制記載著作人同意不主張著作人格權。(十一)不得約定以契約以外之第三人為著作人。(十二)如產出著作之契約方為法人,不得約定以他方當事人為著作人。(十三)不得約定著作人與著作人格權分屬不同契約當事人。(十四)不得約定其他違反法律強制、禁止規定或顯失公平之條款」。] 以經紀授權契約為例,常見經紀授權契約約定排除當事人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footnoteRef:6]所享有隨時終止契約之權利或約定當事人終止契約須取得經紀公司同意之情形。 [6: 民法第549條第1項:「當事人之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 對此類契約約定,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7],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縱使當事人間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仍得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隨時予以終止;然亦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8],契約雖不得約定排除民法第549條規定之適用,惟其行使仍應基於有足以動搖信賴關係之情事,且與誠信原則無違,始得為之;另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9],類此經紀授權契約如定性為混合委任、承攬性質之無名契約者,倘契約約定無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背於公共秩序、善良風俗之情事,尚非一概得適用民法第549條第1項關於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之規定。 [7: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字第698號判決:「……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故不論有無報酬,因何理由,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均得隨時予以終止,縱使當事人間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倘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強令其繼續委任,實與成立委任契約之基本宗旨有違,故不得以特約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62年台上字第1536號判例,85年度台上字第1864號、110年度台上字第349號判決意旨參照)。……查系爭合約第12條第D項、第F項雖分別約定:『乙方(即委任人)同意在本合約第1條所約定之合約有效期間內,不得任意中途中止或解除或撤銷本合約或為其他足以影響本合約效力之任何行為,乙方並同意放棄民法第549條第1、2項規定之適用或類推適用。』……惟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故不論有無報酬,因何理由,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均得隨時予以終止,縱使當事人間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倘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強令其繼續委任,實與成立委任契約之基本宗旨有違,故不得以特約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類似見解,亦可參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字第606號判決:「……按當事人之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民法第549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終止契約不失為當事人之權利,雖非不得由當事人就終止權之行使另行特約,然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而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無異違背委任契約成立之基本宗旨。因此,委任契約縱有不得終止之特約,亦不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之適用(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175號民事判決意旨同此見解),……」。] [8: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字第3號判決:「……民法第549條第1項所定之終止契約,不失為當事人之權利,非不得由當事人就終止權之行使另行特約,然按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而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無異違背委任契約成立之基本宗旨。從而,委任契約縱使定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有足以動搖當事人間信賴關係之情事時,仍不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之適用(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175號判決參照)。而系爭經紀合約第11條第1項約定被上訴人僅得因不可抗力因素時,提出證明文件經上訴人書面同意後,始得暫時停止合約,並由上訴人決定是否終止,顯係有關單方終止合約之特約,依上開說明,固不能完全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契約終止規定之適用,惟其行使仍應基於有足以動搖信賴關係之情事,且與誠信原則無違,始得為之。而本件上訴人自102年10月起至103年9月間被上訴人主張終止系爭經紀合約時止,均按月將契約約定被上訴人應得之執行業務所得金額匯入被上訴人帳戶,並無短少。且被上訴人於上開期間內均由上訴人提供住宿,並安排教授舞蹈、化妝等演藝技能之培養,上訴人因此為被上訴人支出相當之培訓經費,並期待日後被上訴人所屬女子團體成名後於演藝市場之回收。而被上訴人所指上訴人違約未提供收入清冊及憑證以供對帳及計付報酬,復非可採。則其於接受上訴人支出培訓近一年後,始於103年9月23日以上開並無實據之事由通知上訴人終止契約,即難認與誠信原則相符,無從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發生終止之效力。……」。] [9: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712號判決:「……兩造約定於合約期間由福○公司為韋○○接洽管理全部演藝活動,並應共同合作錄製系爭錄製數量,若未能於合約期間內完成,自動延長至系爭錄製數量發行,宣傳期間結束始為終止,該合約乃混合委任、承攬性質之無名契約,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兩造既已就合約期間,及未能如期完成系爭錄製數量時,合約期間應如何延長等節詳為約定,倘無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背於公共秩序,善良風俗之情事,能否謂無需參酌兩造具體約定內容及契約意旨,而一概適用關於委任之規定?此攸關經紀合約是否經韋○○合法終止之判斷,自有再加斟酌之必要。原審未詳予查考,逕認韋○○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得隨時終止經紀合約,除違反上開說明意旨及論理法則外,亦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誤。……」。] 因此,本條例若未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具體明確之契約範本或規範其效力者,恐難以促使雙方在地位對等前提下締結合理契約條款,且部分爭議司法實務見解尚未見一致,似亦不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之保障。 (二)立法政策上,似宜明定主管機關得擇定重要條款為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並規範其效力,以避免爭議 審酌本條例第12條之立法目的係為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是以,立法政策上,似宜參考政府採購法第63條第1項[footnoteRef:10]及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footnoteRef:11]規定,於本條例明定由主管機關訂定相關契約範本,並擇定重要條款公告為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且明定違反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之效力,似較能避免實務爭議。 [10: 政府採購法第63條第1項:「各類採購契約以採用主管機關訂定之範本為原則,其要項及內容由主管機關參考國際及國內慣例定之」。] [11: 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第1項)。前項應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一、契約之重要權利義務事項。二、違反契約之法律效果。三、預付型交易之履約擔保。四、契約之解除權、終止權及其法律效果。五、其他與契約履行有關之事項(第2項)。第1項不得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一、企業經營者保留契約內容或期限之變更權或解釋權。二、限制或免除企業經營者之義務或責任。三、限制或剝奪消費者行使權利,加重消費者之義務或責任。四、其他對消費者顯失公平事項(第3項)。違反第1項公告之定型化契約,其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該定型化契約之效力,依前條規定定之(第4項)。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應記載之事項,雖未記載於定型化契約,仍構成契約之內容(第5項)。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第6項)」。] 撰稿人:陳世超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97/File_19815517.docx
R02539
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權益保障問題之研析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陳世超
2024-07-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權益保障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 三、背景說明 為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下稱本條例)第12條第1項[footnoteRef:1]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承攬、委任契約指導原則。此一契約指導原則,依同條第2項[footnoteRef:2]規定,應包括契約審閱期間、著作權約定、經紀授權、保險及其他文化藝術工作者權利義務事項。惟此一規定,是否足以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益,容有討論空間。 [1: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12條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承攬、委任契約指導原則,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 [2: 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12條第2項:「前項契約指導原則,應包括契約審閱期間、著作權約定、經紀授權、保險及其他文化藝術工作者權利義務事項」。] 四、探討研析 (一)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僅屬原則性且非屬強制性質,似不足以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益 為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及契約相對人對契約內容有明確認知,促使雙方在締約資訊對等之前提下締結契約,尊重契約自由,主管機關依本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訂定「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下稱指導原則)。 惟查指導原則僅屬原則性規定[footnoteRef:3],並無明確具體條款,且該指導原則第22點[footnoteRef:4]所附附件之契約要項,亦僅有「宜記載事項」及「不宜記載事項」[footnoteRef:5],尚非屬強制性質,是否足以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益,似不無疑義。 [3: 以經紀授權為例,僅於「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第12點規定:「(一)文化藝術工作者締結經紀授權契約,應注意不同經紀類型之法律效力,以決定與經紀方(如經紀人、經紀公司或經紀畫廊)約定之經紀類型,並應於契約約明之:1.專屬經紀:指契約期間及經紀區域內,經紀方就經紀契約約定之經紀事務擁有獨家辦理之權利,文化藝術工作者不得再自行或委託經紀方以外之人辦理之。2.非專屬經紀:指契約期間及經紀區域內,就經紀契約約定之經紀事務,文化藝術工作者仍得自行或委託經紀方以外之人辦理之。(二)當事人應確認以下事項:1.經紀授權契約之存續期間為何、有無自動續約之效力。2.授權經紀服務之地區(例如是否僅限國內或特定地區)、通路(例如是否包含網路平台等)、事項、權限範疇為何。3.經紀方之佣金計算方式、給付方式、給付期限,以及有無調整機制。4.經紀方之權利、義務為何。5.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權利、義務為何。6.是否有著作權、肖像權等之約定。7.契約終止之事由、方式為何。8.文化藝術工作者或經紀方違約時之責任為何。9.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契約無法履行或履行遲延時,是否得終止或變更契約,以及此時佣金、費用負擔、與因而所生之損害如何處理」。] [4: 「文化藝術工作者承攬暨委任契約之指導原則」第22點:「指導原則之項目:文化藝術工作者締結承攬或委任契約,其契約內容及注意事項得參考下列附件:(一)附件一:藝術創作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二)附件二:表演藝術經紀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三)附件三:展覽、銷(寄)售型藝術經紀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四)附件四:表演藝術演員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五)附件五:表演藝術技術人員服務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 [5: 以所附附件「表演藝術經紀契約指導原則暨契約要項」為例,其契約要項規定:「一、宜記載事項:(一)契約審閱期間。(二)契約當事人。(三)契約之存續期間、是否有自動續約條款。(四)經紀類型為『專屬經紀』、或『非專屬經紀』。(五)經紀之區域(是否僅限國內、或特定地區)。(六)經紀服務之事務(表演活動之類型及範疇)、經紀人/經紀公司之權限(如:是否得代理文化藝術工作者簽約、收受表演報酬,是否有權代文化藝術工作者處理表演活動之著作權授權或讓與事宜)。(七)經紀人/經紀公司之佣金計算方式(包括約定分派比例及調整機制、結算期限、表演報酬之支付方式及期限、對帳方式及應提供帳目明細文件、以及金額是否含稅等)。(八)經紀人/經紀公司於契約期間應負之義務(如:應考量文化藝術工作者之最佳利益、顧及文化藝術工作者體力所能負荷,且不得冷凍、封殺文化藝術工作者;應提供與第三方簽訂之契約文件;應維護文化藝術工作者形象;是否提供表演訓練課程;是否保證文化藝術工作者之表演場次或收入等)。(九)文化藝術工作者於契約期間應負之義務(如:應配合簽署相關文件、出席宣傳活動、維護形象;以及是否須接受專業表演訓練課程)。(十)保險相關事宜(保險類型、項目、保費負擔)。(十一)費用負擔(如表演訓練課程;表演活動所必需之服裝、道具、住宿等;投保保險之費用等由何方當事人負擔)。(十二)著作權權利歸屬及利用。(十三)保密條款。(十四)權利義務轉讓。(十五)契約效力變更與終止。(十六)違約責任。(十七)無法履行契約之不可抗力相關事宜。(十七)紛爭解決機制。(十八)其他權利義務事項(附則)。二、不宜記載事項:(一)不得約定文化藝術工作者同意拋棄契約審閱期間。(二)除有合理事由外,不得約定經紀人/經紀公司得單方變更契約內容、或調升佣金分派比例。(三)除有合理事由外,不得約定經紀人得單方決定是否履行文化藝術工作者之保證表演場次、或保證收益(於有約定保證表演場次、保證收益之情形)。(四)不得約定排除、限制文化藝術工作者依法、依約所享有之終止契約之權利。(五)不得約定文化藝術工作者終止契約須取得經紀人/經紀公司同意。(六)除有合理事由外,不得約定經紀人/經紀公司得任意終止契約,亦不得約定預先免除經紀人/經紀公司終止契約時所應負之賠償責任。(七)不得約定經紀人/經紀公司得預先免除故意及重大過失責任。(八)不得約定著作人願意拋棄、放棄著作人格權。(九)不得約定著作人願意移轉著作人格權予他方當事人或其他第三人。(十)不得強制記載著作人同意不主張著作人格權。(十一)不得約定以契約以外之第三人為著作人。(十二)如產出著作之契約方為法人,不得約定以他方當事人為著作人。(十三)不得約定著作人與著作人格權分屬不同契約當事人。(十四)不得約定其他違反法律強制、禁止規定或顯失公平之條款」。] 以經紀授權契約為例,常見經紀授權契約約定排除當事人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footnoteRef:6]所享有隨時終止契約之權利或約定當事人終止契約須取得經紀公司同意之情形。 [6: 民法第549條第1項:「當事人之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 對此類契約約定,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7],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縱使當事人間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仍得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隨時予以終止;然亦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8],契約雖不得約定排除民法第549條規定之適用,惟其行使仍應基於有足以動搖信賴關係之情事,且與誠信原則無違,始得為之;另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9],類此經紀授權契約如定性為混合委任、承攬性質之無名契約者,倘契約約定無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背於公共秩序、善良風俗之情事,尚非一概得適用民法第549條第1項關於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之規定。 [7: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字第698號判決:「……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故不論有無報酬,因何理由,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均得隨時予以終止,縱使當事人間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倘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強令其繼續委任,實與成立委任契約之基本宗旨有違,故不得以特約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62年台上字第1536號判例,85年度台上字第1864號、110年度台上字第349號判決意旨參照)。……查系爭合約第12條第D項、第F項雖分別約定:『乙方(即委任人)同意在本合約第1條所約定之合約有效期間內,不得任意中途中止或解除或撤銷本合約或為其他足以影響本合約效力之任何行為,乙方並同意放棄民法第549條第1、2項規定之適用或類推適用。』……惟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故不論有無報酬,因何理由,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均得隨時予以終止,縱使當事人間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倘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強令其繼續委任,實與成立委任契約之基本宗旨有違,故不得以特約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類似見解,亦可參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字第606號判決:「……按當事人之任何一方,得隨時終止委任契約,民法第549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終止契約不失為當事人之權利,雖非不得由當事人就終止權之行使另行特約,然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而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無異違背委任契約成立之基本宗旨。因此,委任契約縱有不得終止之特約,亦不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之適用(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175號民事判決意旨同此見解),……」。] [8: 臺灣高等法院105年度上字第3號判決:「……民法第549條第1項所定之終止契約,不失為當事人之權利,非不得由當事人就終止權之行使另行特約,然按委任契約,係以當事人之信賴關係為基礎所成立之契約,如其信賴關係已動搖,而使委任人仍受限於特約,無異違背委任契約成立之基本宗旨。從而,委任契約縱使定有不得終止之特約,如有足以動搖當事人間信賴關係之情事時,仍不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之適用(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1175號判決參照)。而系爭經紀合約第11條第1項約定被上訴人僅得因不可抗力因素時,提出證明文件經上訴人書面同意後,始得暫時停止合約,並由上訴人決定是否終止,顯係有關單方終止合約之特約,依上開說明,固不能完全排除民法第549條第1項契約終止規定之適用,惟其行使仍應基於有足以動搖信賴關係之情事,且與誠信原則無違,始得為之。而本件上訴人自102年10月起至103年9月間被上訴人主張終止系爭經紀合約時止,均按月將契約約定被上訴人應得之執行業務所得金額匯入被上訴人帳戶,並無短少。且被上訴人於上開期間內均由上訴人提供住宿,並安排教授舞蹈、化妝等演藝技能之培養,上訴人因此為被上訴人支出相當之培訓經費,並期待日後被上訴人所屬女子團體成名後於演藝市場之回收。而被上訴人所指上訴人違約未提供收入清冊及憑證以供對帳及計付報酬,復非可採。則其於接受上訴人支出培訓近一年後,始於103年9月23日以上開並無實據之事由通知上訴人終止契約,即難認與誠信原則相符,無從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發生終止之效力。……」。] [9: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712號判決:「……兩造約定於合約期間由福○公司為韋○○接洽管理全部演藝活動,並應共同合作錄製系爭錄製數量,若未能於合約期間內完成,自動延長至系爭錄製數量發行,宣傳期間結束始為終止,該合約乃混合委任、承攬性質之無名契約,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兩造既已就合約期間,及未能如期完成系爭錄製數量時,合約期間應如何延長等節詳為約定,倘無違反強制、禁止規定,或背於公共秩序,善良風俗之情事,能否謂無需參酌兩造具體約定內容及契約意旨,而一概適用關於委任之規定?此攸關經紀合約是否經韋○○合法終止之判斷,自有再加斟酌之必要。原審未詳予查考,逕認韋○○依民法第549條第1項規定,得隨時終止經紀合約,除違反上開說明意旨及論理法則外,亦有判決不備理由之違誤。……」。] 因此,本條例若未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具體明確之契約範本或規範其效力者,恐難以促使雙方在地位對等前提下締結合理契約條款,且部分爭議司法實務見解尚未見一致,似亦不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之保障。 (二)立法政策上,似宜明定主管機關得擇定重要條款為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並規範其效力,以避免爭議 審酌本條例第12條之立法目的係為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權益及促進其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是以,立法政策上,似宜參考政府採購法第63條第1項[footnoteRef:10]及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footnoteRef:11]規定,於本條例明定由主管機關訂定相關契約範本,並擇定重要條款公告為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且明定違反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之效力,似較能避免實務爭議。 [10: 政府採購法第63條第1項:「各類採購契約以採用主管機關訂定之範本為原則,其要項及內容由主管機關參考國際及國內慣例定之」。] [11: 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中央主管機關為預防消費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定型化契約之公平化,得選擇特定行業,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公告之(第1項)。前項應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一、契約之重要權利義務事項。二、違反契約之法律效果。三、預付型交易之履約擔保。四、契約之解除權、終止權及其法律效果。五、其他與契約履行有關之事項(第2項)。第1項不得記載事項,依契約之性質及目的,其內容得包括:一、企業經營者保留契約內容或期限之變更權或解釋權。二、限制或免除企業經營者之義務或責任。三、限制或剝奪消費者行使權利,加重消費者之義務或責任。四、其他對消費者顯失公平事項(第3項)。違反第1項公告之定型化契約,其定型化契約條款無效。該定型化契約之效力,依前條規定定之(第4項)。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應記載之事項,雖未記載於定型化契約,仍構成契約之內容(第5項)。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者,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查核(第6項)」。] 撰稿人:陳世超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97/File_19815517.docx
R02538
裁判解任已卸任董事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安怡芸
2024-07-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8 議題研析 1、 題目:裁判解任已卸任董事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 3、 背景說明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下稱投保法)於98年間修法增訂第10條之1,賦予保護機構在發現董事或監察人(下以董事代稱)有重大損害公司之行為,或違反法令或章程之重大事項時,得不受公司法相關規定限制,而有代表訴訟權及訴請法院裁判解任權,以發揮股東代表訴訟功能及適時解任不適任之董事,保障投資人權益。109年間再次修正該條,除明文列舉董事有內線交易等破壞市場交易秩序之行為時為保護機構得提起代表訴訟及裁判解任訴訟之事由外,於第1項第1款增訂保護機構得對已卸任董事提起代表訴訟 ,另於同條第7項增訂裁判解任具失格效力 ,以免董事藉由不再任或辭職等方式規避訴追,致本款規定形同具文,與立法意旨嚴重相違 。然而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判解任之規定僅定有「解任事由不以起訴時任期內發生者為限 」,並未明定得對「已卸任」董事裁判解任,故而對於已卸任之董事得否作為裁判解任之對象遂產生疑義,司法實務未有統一見解,學界意見亦有分歧,對於保護機構嚇阻不法之追訴效能恐有影響,引發各界之關注與討論 。 四、探討研析 (1) 肯定與否定見解分歧 1、肯定說 (1)為落實立法目的,法院應目的性擴張適用於已卸任董事 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判解任規定之立法目的,與同條項第1款同為加強公司治理機制及保障股東權益,其雖未增列對已卸任之董事亦有適用,但考諸同條第7項裁判解任失格規定之立法理由,係為維護公益,確保公司及其股東權益,並達成解任訴訟之立法意旨,由此可知立法者為貫徹失格規定之公益目的,已明確表示董事於訴訟繫屬中未擔任該職務,訴訟仍具訴之利益,即董事是否仍在任,非失格效之要件,否則董事得以起訴後辭職之方式,架空失格效,使該規定成為具文。如因裁判解任規定未明定對已卸任之董事亦有適用,而認不具訴之利益,將無法使該董事因裁判解任訴訟之判決確定,而發生失格效力,與裁判解任、失格規定維護公益之目的有違。爰此,裁判解任規定未明定可對已卸任之董事提起,乃存在法律漏洞,法院裁判時應予目的性擴張,認該董事於起訴前雖已不在任,仍具解任訴訟之訴之利益,以填補該法律漏洞 。另有學者提出美國與英國之失格制度皆無須與董事仍擔任職務作連結,關鍵在該董事是否適任,爰於適用該條文時亦得以該等國家之立法例作為法理 ,如此始能避免董事藉由辭職等方式使失格效之規定成為具文 。 (2)解任訴訟制度本即為排除不適任之人任董事,自無侵害憲法工作權之虞 有學者認為解任訴訟制度本係為避免不適任者擔任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不因其有無擔任職務而有不同,因此將投保法之解任訴訟規定擴大適用至保護機關起訴時已卸任之董事,尚未至侵害其受憲法保障之工作權。而且法院於存在法律漏洞時,有填補該漏洞而為法律續造之權義,亦為權力分立制度下立法與司法應有之任務分擔,尚難謂有不符法治國家及民主原則之處 。 2、否定說 (1)依法條文義並無法律漏洞 由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2款文義觀之,條文既使用「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起訴時任期內」等用語,可知保護機構提起解任訴訟之對象,限於起訴時仍擔任公司董事者,而不及於起訴時已卸任者,蓋因起訴時已卸任者,起訴時即非屬「公司之董事」,亦無「起訴時任期」可言,而與上開條文所定要件不符,自非解任訴訟所欲規範之對象。立法者於修正投保法第10條之1條文時係參酌外國立法例及規範目的,而將第1項第1款之代表訴訟起訴對象擴張及於起訴時已卸任之董事,然並未針對第2款之解任訴訟為相同規定,應係有意加以區別,無法律漏洞可言,法院自不得逕為類推適用或目的性擴張解釋。此外,我國法並非規定法院得以裁判命令特定人於一定期間內不得擔任董事等職務,與英、美等國之立法體例顯有不同,自無從逕以該國董事失格相關規定作為法理。 (2)擴張解釋適用於已卸任董事恐有違憲之虞 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2款既未規定得對已卸任之董事或監察人提起解任訴訟,自不得於法無明文之情況下,僅為達成同條文第7項所定3年失格效,逕以目的性擴張之方式,將規範對象擴張及於起訴前已卸任之董事,恐致侵害憲法保障之人民工作權,並有侵害立法權,違反權力分立原則之虞。 (2) 允宜研議是否有將已卸任董事納入裁判解任適用之必要 肯定說與否定說均認為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2款條文義並不包含已卸任之董事,惟肯定說採目的主義,認為依法條文義不能實現加強公司治理機制及保障股東權益之立法目的,存有法律漏洞,法院必須加以填補。否定說則依文本主義認為法條文義明確,執法者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方法加以實現,不能以立法目的之名變更法條文義,創設法律所未規定的方法 。肯定說固然立意良善,有助於貫徹同條第7項失格效之規定,然而有學者從文義、歷史與目的及體系解釋方法分析後,認為現行法未規定裁判解任訴訟包含已卸任董事並非立法者漏未規定,故不宜透過司法造法變更法律適用範圍 。有學者雖肯認法官有造法的功能,但基本上限於補充法律概括彈性的規定,如果法律規定明確,法官應依明確的文義執法 ,縱使未將已卸任的董事明文納入適用對象或有不足之處,亦應由立法機關修法,逕行以司法判決填補,或有違權力分立原則之虞。綜上,基於強化保障股東權益,落實董事失格規定,允宜檢討是否須以修法方式將已卸任董事納入裁判解任之適用,並進一步參考國外制度,建立完善之董事失格規定 ,以減少適用上之爭議。 撰稿人:安怡芸 � 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1款:「保護機構辦理前條第一項業務,發現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有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百五十七條之一或期貨交易法第一百零六條至第一百零八條規定之情事,或執行業務有重大損害公司之行為或違反法令或章程之重大事項,得依下列規定辦理:一、以書面請求公司之監察人為公司對董事提起訴訟,或請求公司之董事會為公司對監察人提起訴訟,或請求公司對已卸任之董事或監察人提起訴訟。監察人、董事會或公司自保護機構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不提起訴訟時,保護機構得為公司提起訴訟,不受公司法第二百十四條及第二百二十七條準用第二百十四條之限制。」 � 投保法第10條之1第7項:「第一項第二款之董事或監察人,經法院裁判解任確定後,自裁判確定日起,三年內不得充任上市、上櫃或興櫃公司之董事、監察人及依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受指定代表行使職務之自然人,其已充任者,當然解任。」 � 立法院第10屆第1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053號,政府提案第17097號,109年5月5日印發,政20。 � 投保法第10條之1第1項第2款:「……二、訴請法院裁判解任公司之董事或監察人,不受公司法第二百條及第二百二十七條準用第二百條之限制,且解任事由不以起訴時任期內發生者為限。」 � 賴英照,修法釐清解任董事的爭議,經濟日報,113年6月26日,第A4版;黃章峻,「裁判解任董事制度」與「董事失格制度」的距離,工商時報,112年8月29日,第A6版;黃章峻,淺談上市櫃董事裁判解任訴訟實務,工商時報,112年2月20日,第A6版。 � 詳見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842號民事判決。 � 民法第1條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 張心悌,〈董事辭職與解任失格訴訟兼評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度金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23期,111年9月,頁53-54。 � 許士宦,〈對已卸任董事之裁判解任訴權-最高法院112年台上字第842號判決評釋〉,《新學林法學》,第1期,113年2月,頁102。 � 詳見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110號民事判決;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1年度商訴字第16號民事判決。 � 賴英照,〈裁判解任與法律解釋〉, 《當代法律》,第 30期, 113年6月,頁57-59。 � 郭大維,〈對卸任董事提起裁判解任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255期,113年1月,頁21;江朝聖,〈法院可依投保法裁判解任「前董事」?:由法律解釋方法探究:兼評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842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第29期,112年11月,頁84。 � 賴英照,同註11,頁61。 � 邵慶平,〈訴請裁判解任已卸任董事: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842號民事判決 〉,《臺灣法律人》,第 26期,112年8月,頁132。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95/File_19815515.doc
R02537
日本提升建築能效法制及鼓勵措施之研析
能源管理法
楊翔宇
2024-07-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提升建築能效法制及鼓勵措施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內政部宣示明(2025)年將提修法草案強制民間新建建築物減碳,並推動「綠建築+建築能效」同軌申請,民間團體建議,政府應公開各項減碳方案對營建成本增加的評估結果供各界參考,至於推動修法強制民間新建建築物減碳,則宜和緩漸進並完善配套,以降低衝擊[footnoteRef:1]。現階段日本為實現淨零碳排,針對占國家整體能源消耗比例約30%之建築物,係依據「有關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法律(建築物のエネルギー消費性能の向上に関する法律)」,簡稱「建築物節能法(建築物省エネ法)」,強制規範建築物能效標準,以提高建築能效[footnoteRef:2],爰探討日本提升建築能效法制及鼓勵措施,作為我國參考。 [1: 王莫鈞,建築能效制惹議 業者籲完善配套,中國時報,2024年6月29日,第A7版。] [2: 国土交通省網站,建築物省エネ法のページ,2024年2月20日,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shoenehou.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四、探討研析 1. 日本以建築物節能法逐步擴大節能義務之對象 日本為提升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特制定「建築物節能法」專法,於2015年施行時僅就一定規模以上(建築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之「非住宅」建築物,要求應符合主管機關所定之節能標準義務(省エネ基準適合義務),否則不得施工[footnoteRef:3],嗣經陸續修法擴大節能標準義務之適用對象後,於2022年4月公布修正之建築物節能法,已要求自2025年4月起,原則上所有新建「住宅」及「非住宅」建築物,均須符合節能標準義務(如下圖),且既有建築 物進行擴建或改建之範圍亦同[footnoteRef:4]。 [3: 中村いずみ,〈建築物の段階的な省エネ基準適合義務化始まる〉,《立法と調査》,2015年9月,頁49,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5pdf/20150904046.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4: 国土交通省網站,令和4年度改正建築物省エネ法の概要,2023年12月15日,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shouenehou_r4.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 推動建築物節能義務之相關配套鼓勵措施 由於建築物之隔熱建材或節能設備將增加營建成本,為提升個人業主或建商之興建意願,並使節能建築物在市場上取得相應評價及消費者選擇,日本實施多項配套鼓勵之法制或措施[footnoteRef:5],以刺激節能建築物之供需,謹擇要簡介部分制度如下: [5: 一般財団法人住宅金融普及協会網站,省エネルギー住宅に関する主な税制優遇及び助成制度等,網址:https://www.sumai-info.com/information/follow_up33-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 建築能效標章:因無法從建築物外觀了解其能效等級,建築物所有者可向主管機關申請符合建物能效標準之證明[footnoteRef:6]。 [6: 日本建築物節能法第41條規定。] 2. 容積獎勵:針對符合主管機關認證之建築能效改善計畫,提供建築物額外容積率獎勵優惠[footnoteRef:7]。 [7: 日本建築物節能法第40條規定。] 3. 房屋貸款減稅(住宅ローン減税)制度:指符合條件之購屋者,可以在所得税中扣除年末房貸餘額0.7%之特別扣除額[footnoteRef:8]。然而,自2024年起,新建住宅必須符合節能標準,才能享有房貸特別扣除額之減稅優惠。 [8: 國土交通省網站,住宅ローン減税,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jutakukentiku_house_tk2_00001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4. 購屋資金之贈與稅免稅措施(住宅取得等資金に係る贈与税の非課税措置)[footnoteRef:9]:為減輕購屋民眾初期負擔,就父母與祖父母贈與資金用於新建、購買、擴建或改建住宅者,可享有購屋資金贈與稅之免稅規定,一般住宅免稅額為日幣500萬元,符合節能效率之住宅免稅額則提高至日幣1,000萬元。 [9: 目前租稅優惠期間為2024年至2026年。國土交通省網站,住宅取得等資金に係る贈与税の非課税措置,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jutakukentiku_house_tk2_00001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5. 房貸利率優惠制度(例如「フラット35」S等):凡申請「Flat35」(「フラット35」)等房貸方案[footnoteRef:10]之房屋符合節能相關標準者,前5年的房貸利率額外再下降0.25%-0.75%(視房屋節能等級)[footnoteRef:11]。 [10: 日本國土交通省管轄下之住宅金融支援機構與民間銀行合作,由銀行提供自用住宅房貸之全期間固定利率方案,例如「フラット35」指房貸年限為21年至35年房貸方案、「フラット20」指房貸年為20年以下房貸方案。詳住宅金融支援機構網站,金利情報,網址:https://www.simulation.jhf.go.jp/flat35/kinri/index.php/rates/to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1: 住宅金融支援機構網站,【フラット35】S,網址:https://www.flat35.com/loan/flat35s/index.html、https://www.flat35.com/lp/19/seido202402/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6. 零耗能住宅(Net Zero Energy House, ZEH[footnoteRef:12])補助制度:為促進建築業者(含個人業主)興建住宅時採用高隔熱外皮(含屋頂、外牆等)、太陽光電、高效率照明及空調設備等有助於提升能源效率之建材或設備[footnoteRef:13],日本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及環境省共同推動ZEH補助,並視住宅種類(獨立或集合住宅等)及其能效等級,提供不同額度補助[footnoteRef:14],例如6層樓至20層樓之高樓層集合住宅,可補助有關ZEH之建材或設備費用1/3以內(上限每戶日幣50萬元)等[footnoteRef:15]。 [12: 指透過提高建物外皮(含屋頂、外牆等)隔熱性能、建置高效率設備及系統,並引入可再生能源,使年度能源收支達到零之住宅。] [13: 一般社団法人環境共創イニシアチブ,《中層ZEHーM支援事業公募要領》,2024年4月,頁15,網址:https://zehweb.jp/assets/doc/R06ZEH_cz_kouboyouryou.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4: 経済産業省、国土交通省、環境省,《令和5年度3省連携事業ネット・ゼロ・エネルギー・ハウス推進に向けた取り組み》,頁2,網址:https://www.enecho.meti.go.jp/category/saving_and_new/saving/general/housing/data/pamp_R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5: 一般社団法人環境共創イニシアチブ,《2024年の経済産業省と環境省のZEH補助金について》,頁2,網址:https://zehweb.jp/assets/doc/zeh06_pamphlet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 與我國法制之比較與借鏡 相較於日本以「建築物節能法」專法逐步提升公、私有建築物之節能效率義務,進而達到2025年全面性節能要求,我國淨零排放路徑僅規劃「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達到能效1級或近零碳[footnoteRef:16],且內政部訂定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以及函頒公有新建建築物必須達到特定建築能效[footnoteRef:17]等規範,現階段均無法律授權,我國亦無日本提供減稅、低利貸款及補助等誘因,足見推動建築物淨零排碳之法制及配套措施尚欠完備。 [16: 國家發展委員會,《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行動》,2022年12月28日,網址:https://ncsd.ndc.gov.tw/Fore/nsdn/about0/2050Pat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7: 內政部新聞稿,本部建築研究所函頒有關公有新建公共集會類、商業類及休閒、文教類建築物,自中華民國113年7月1日起,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2023年12月18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ms=9009&s=3116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本院委員於今(2024)年4月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儘速提出能源管理法(下稱能管法)修正草案,以強化節能與能源使用效率措施之法規授權[footnoteRef:18]。故我國若未朝向制定專法規範,或可研議刪除能管法第17條規定之「新建」二字,修正為:「 新建 建築物之設計與建造之有關節約能源標準,由建築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俾將上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內政部對建築能效之要求,檢討納入能管法第17條法律授權,同時參酌日本鼓勵建築物取得建築能效認證相關法制及措施,研議提供綠色容積獎勵及費用補助之可行性,例如增訂能管法第17條第2項規定:「 建築物之設計與建造符合建築主管機關特定能源效率標準者,給予適度之建築容積獎勵,若涉及綠建材、節約能源設備或再生能源設備之費用,得視情況予以補助,其獎勵及補助辦法由建築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以加速提升建築物能效,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 [18: 曾學仁,洪申翰呼籲行政院修能源管理法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經濟日報,2024年4月2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87172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image1.png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68/File_19815419.docx
R02537
日本提升建築能效法制及鼓勵措施之研析
能源管理法
楊翔宇
2024-07-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提升建築能效法制及鼓勵措施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內政部宣示明(2025)年將提修法草案強制民間新建建築物減碳,並推動「綠建築+建築能效」同軌申請,民間團體建議,政府應公開各項減碳方案對營建成本增加的評估結果供各界參考,至於推動修法強制民間新建建築物減碳,則宜和緩漸進並完善配套,以降低衝擊[footnoteRef:1]。現階段日本為實現淨零碳排,針對占國家整體能源消耗比例約30%之建築物,係依據「有關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提升法律(建築物のエネルギー消費性能の向上に関する法律)」,簡稱「建築物節能法(建築物省エネ法)」,強制規範建築物能效標準,以提高建築能效[footnoteRef:2],爰探討日本提升建築能效法制及鼓勵措施,作為我國參考。 [1: 王莫鈞,建築能效制惹議 業者籲完善配套,中國時報,2024年6月29日,第A7版。] [2: 国土交通省網站,建築物省エネ法のページ,2024年2月20日,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shoenehou.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四、探討研析 1. 日本以建築物節能法逐步擴大節能義務之對象 日本為提升建築物能源使用效率、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特制定「建築物節能法」專法,於2015年施行時僅就一定規模以上(建築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之「非住宅」建築物,要求應符合主管機關所定之節能標準義務(省エネ基準適合義務),否則不得施工[footnoteRef:3],嗣經陸續修法擴大節能標準義務之適用對象後,於2022年4月公布修正之建築物節能法,已要求自2025年4月起,原則上所有新建「住宅」及「非住宅」建築物,均須符合節能標準義務(如下圖),且既有建築 物進行擴建或改建之範圍亦同[footnoteRef:4]。 [3: 中村いずみ,〈建築物の段階的な省エネ基準適合義務化始まる〉,《立法と調査》,2015年9月,頁49,網址:https://www.sangiin.go.jp/japanese/annai/chousa/rippou_chousa/backnumber/2015pdf/20150904046.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4: 国土交通省網站,令和4年度改正建築物省エネ法の概要,2023年12月15日,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shouenehou_r4.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 推動建築物節能義務之相關配套鼓勵措施 由於建築物之隔熱建材或節能設備將增加營建成本,為提升個人業主或建商之興建意願,並使節能建築物在市場上取得相應評價及消費者選擇,日本實施多項配套鼓勵之法制或措施[footnoteRef:5],以刺激節能建築物之供需,謹擇要簡介部分制度如下: [5: 一般財団法人住宅金融普及協会網站,省エネルギー住宅に関する主な税制優遇及び助成制度等,網址:https://www.sumai-info.com/information/follow_up33-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 建築能效標章:因無法從建築物外觀了解其能效等級,建築物所有者可向主管機關申請符合建物能效標準之證明[footnoteRef:6]。 [6: 日本建築物節能法第41條規定。] 2. 容積獎勵:針對符合主管機關認證之建築能效改善計畫,提供建築物額外容積率獎勵優惠[footnoteRef:7]。 [7: 日本建築物節能法第40條規定。] 3. 房屋貸款減稅(住宅ローン減税)制度:指符合條件之購屋者,可以在所得税中扣除年末房貸餘額0.7%之特別扣除額[footnoteRef:8]。然而,自2024年起,新建住宅必須符合節能標準,才能享有房貸特別扣除額之減稅優惠。 [8: 國土交通省網站,住宅ローン減税,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jutakukentiku_house_tk2_00001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4. 購屋資金之贈與稅免稅措施(住宅取得等資金に係る贈与税の非課税措置)[footnoteRef:9]:為減輕購屋民眾初期負擔,就父母與祖父母贈與資金用於新建、購買、擴建或改建住宅者,可享有購屋資金贈與稅之免稅規定,一般住宅免稅額為日幣500萬元,符合節能效率之住宅免稅額則提高至日幣1,000萬元。 [9: 目前租稅優惠期間為2024年至2026年。國土交通省網站,住宅取得等資金に係る贈与税の非課税措置,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jutakukentiku_house_tk2_00001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5. 房貸利率優惠制度(例如「フラット35」S等):凡申請「Flat35」(「フラット35」)等房貸方案[footnoteRef:10]之房屋符合節能相關標準者,前5年的房貸利率額外再下降0.25%-0.75%(視房屋節能等級)[footnoteRef:11]。 [10: 日本國土交通省管轄下之住宅金融支援機構與民間銀行合作,由銀行提供自用住宅房貸之全期間固定利率方案,例如「フラット35」指房貸年限為21年至35年房貸方案、「フラット20」指房貸年為20年以下房貸方案。詳住宅金融支援機構網站,金利情報,網址:https://www.simulation.jhf.go.jp/flat35/kinri/index.php/rates/to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1: 住宅金融支援機構網站,【フラット35】S,網址:https://www.flat35.com/loan/flat35s/index.html、https://www.flat35.com/lp/19/seido202402/index.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6. 零耗能住宅(Net Zero Energy House, ZEH[footnoteRef:12])補助制度:為促進建築業者(含個人業主)興建住宅時採用高隔熱外皮(含屋頂、外牆等)、太陽光電、高效率照明及空調設備等有助於提升能源效率之建材或設備[footnoteRef:13],日本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及環境省共同推動ZEH補助,並視住宅種類(獨立或集合住宅等)及其能效等級,提供不同額度補助[footnoteRef:14],例如6層樓至20層樓之高樓層集合住宅,可補助有關ZEH之建材或設備費用1/3以內(上限每戶日幣50萬元)等[footnoteRef:15]。 [12: 指透過提高建物外皮(含屋頂、外牆等)隔熱性能、建置高效率設備及系統,並引入可再生能源,使年度能源收支達到零之住宅。] [13: 一般社団法人環境共創イニシアチブ,《中層ZEHーM支援事業公募要領》,2024年4月,頁15,網址:https://zehweb.jp/assets/doc/R06ZEH_cz_kouboyouryou.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4: 経済産業省、国土交通省、環境省,《令和5年度3省連携事業ネット・ゼロ・エネルギー・ハウス推進に向けた取り組み》,頁2,網址:https://www.enecho.meti.go.jp/category/saving_and_new/saving/general/housing/data/pamp_R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5: 一般社団法人環境共創イニシアチブ,《2024年の経済産業省と環境省のZEH補助金について》,頁2,網址:https://zehweb.jp/assets/doc/zeh06_pamphlet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 與我國法制之比較與借鏡 相較於日本以「建築物節能法」專法逐步提升公、私有建築物之節能效率義務,進而達到2025年全面性節能要求,我國淨零排放路徑僅規劃「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達到能效1級或近零碳[footnoteRef:16],且內政部訂定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以及函頒公有新建建築物必須達到特定建築能效[footnoteRef:17]等規範,現階段均無法律授權,我國亦無日本提供減稅、低利貸款及補助等誘因,足見推動建築物淨零排碳之法制及配套措施尚欠完備。 [16: 國家發展委員會,《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行動》,2022年12月28日,網址:https://ncsd.ndc.gov.tw/Fore/nsdn/about0/2050Pat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17: 內政部新聞稿,本部建築研究所函頒有關公有新建公共集會類、商業類及休閒、文教類建築物,自中華民國113年7月1日起,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2023年12月18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ms=9009&s=3116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本院委員於今(2024)年4月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儘速提出能源管理法(下稱能管法)修正草案,以強化節能與能源使用效率措施之法規授權[footnoteRef:18]。故我國若未朝向制定專法規範,或可研議刪除能管法第17條規定之「新建」二字,修正為:「 新建 建築物之設計與建造之有關節約能源標準,由建築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俾將上開綠建築標章及建築能效標示申請審核認可及使用作業要點、內政部對建築能效之要求,檢討納入能管法第17條法律授權,同時參酌日本鼓勵建築物取得建築能效認證相關法制及措施,研議提供綠色容積獎勵及費用補助之可行性,例如增訂能管法第17條第2項規定:「 建築物之設計與建造符合建築主管機關特定能源效率標準者,給予適度之建築容積獎勵,若涉及綠建材、節約能源設備或再生能源設備之費用,得視情況予以補助,其獎勵及補助辦法由建築主管機關會同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以加速提升建築物能效,達到淨零碳排之目標。 [18: 曾學仁,洪申翰呼籲行政院修能源管理法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經濟日報,2024年4月2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87172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5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image1.png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68/File_19815419.docx
R02535
歐盟淨零產業法之法制簡介
氣候變遷因應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林華彬
2024-07-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5 議題研析 1、 題目:歐盟淨零產業法之法制簡介 2、 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背景說明 歐盟執委會 2023 年 2 月 1 日提出「綠色新政產業計畫」(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footnoteRef:1],續於 2023 年 3 月 16 日公布歐盟淨零產業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NZIA),目標在建置歐洲淨零計畫優質條件及吸引投資,以達成在2030年歐盟整體策略性淨零技術製造量能,至少占歐盟部署需求的40%[footnoteRef:2]。這是歐盟針對美國在2022年8月通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動用3,690億美金補貼淨零產業的強勢回應,表態歐盟不會放棄競爭淨零科技市場,並防止歐盟加深對中國大陸等第三國的依賴。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估計,2030年淨零科技的全球市場估值將高達每年6,000億歐元[footnoteRef:3]。歐盟理事會於2024年5月27日正式通過淨零產業法,同年6月28日公告,公告後次日生效。身為出口導向國家,臺灣避不開歐盟、美國的重大法案之影響。特別是有關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議題,需要全球性的共同解決方案,爰簡介歐盟淨零產業法,以供我國未來法制之參考。 [1: European Commission,The 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 putting Europe's net-zero industry in the lead, 2023年2月1日,網址: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3_51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0日。] [2: 施沛宏,歐盟執委會提出「淨零產業法」草案,強化其淨零技術製造能力,以提升工業競爭力,創造就業並支持歐盟實現能源獨立,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知識庫,2023年3月17日,網址:https://km.twenergy.org.tw/Data/db_more?id=713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0日。] [3: 台灣氣候聯盟,COP28直擊 歐盟將推《淨零工業法案》,到底內容是什麼?給台灣什麼啟示?2023年12月21日,網址:https://www.tcp.org.tw/news/3def184ad8f4755ff269862ea77393ddCOP2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0日。 ] 4、 探討研析 (1) 歐盟淨零產業法概述 該法分為9章節、49條條文,旨在透過建立改善內部市場的運作之框架,以確保歐盟獲得安全與永續的淨零技術供應。相關重點簡述如次: 1. 立法宗旨:目的在強化歐盟淨零技術製造的韌性和競爭力,為了更進一步創造吸引淨零技術投資的條件,同時實現歐盟的氣候目標與氣候中和,並藉由淨零技術優質工作機會的提供,進而提升歐盟競爭力[footnoteRef:4]。 [4: 許莉美,歐盟「淨零產業法 (NZIA)」於2024年6月28日公告,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4年7月3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8649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0日。] 2. 8大戰略性淨零技術範圍:包含⑴太陽光電與太陽熱能(Solar photovoltaic and solar thermal)、⑵陸域風電與離岸再生能源(Onshore wind and offshore renewable)、⑶電池與存儲(Battery/storage)、⑷熱泵與地熱能(Heat pumps and geothermal energy)、⑸電解槽和燃料電池(Electrolysers and fuel cells)、⑹永續沼氣和生質甲烷(Sustainable biogas/biomethane)、⑺碳捕獲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⑻電網技術(Grid technologies)等8大領域[footnoteRef:5]。這些領域的技術將獲得特別支持,並受40%國內生產基準之限制。 [5: European Commission, ANNEXES to the 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of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Europe’s net-zero technology products manufacturing ecosystem (Net Zero Industry Act),2023年3月16日,網址:https://www.eumonitor.nl/9353000/1/j4nvgs5kjg27kof_j9vvik7m1c3gyxp/vm1k8v6iasy5/f=/7613_2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0日。] 3. 19項淨零技術清單:該法羅列19項淨零技術做為重點投資項目,並簡化制度框架,加速曠日費時的許可程序,以便歐盟產業能與美、中競爭對手角逐淨零市場[footnoteRef:6]。 [6: 19項淨零技術清單包括:太陽能技術、陸域風電與離岸再生能源技術、電池與能源存儲技術、熱泵與地熱能技術、氫能技術(包括電解槽與燃料電池)、永續沼氣及生物甲烷技術、碳捕捉與存儲(CCS)技術、電網技術(包括交通運輸充電技術及電網數位化技術)、核分裂能源技術(包括核燃料循環技術)、永續替代燃料技術、水力發電技術、前述未涵蓋之再生能源技術、能源系統相關之能源效率技術、非生物來源之可再生燃料技術、生物技術氣候與能源解決方案、前述未涵蓋之變革性產業脫碳技術、二氧化碳運輸及利用技術、交通運輸風能推進與電力推進技術、前述未涵蓋之核子技術等。關於17項淨零技術清單(NZIA最終增為19項),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主席Pascal Canfin表示:這有點像購物清單或聖誕節願望清單。Christophe Grudler代表復興歐洲黨團(Renew Europe)就此議題發表意見,他解釋,其目標是讓每個歐盟國家都能開發適合其國家需求和能力的技術。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EU Parliament includes nuclear in Net-Zero Industry Act,2023年11月23日,網址:https://www.neimagazine.com/news/eu-parliament-includes-nuclear-in-net-zero-industry-act-11322086/?cf-vie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4. 該法主軸[footnoteRef:7]: [7: 施沛宏,同註2。] (1)設定有利條件:透過強化資訊、降低計畫設置的行政負擔和簡化許可授予程序(如:對建置或擴建年產量小於 1GW 之淨零技術製造計畫項目,其許可程序不得超過 12 個月、年產量 1GW 以上則不得超過 18個月),以改善淨零技術投資條件。 (2)加速碳捕獲:該法設定了在2030年前達到在歐盟戰略CO2儲存場址每年5,000萬噸注入能力的目標,歐盟的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商將按比例做出貢獻。 (3)促進市場進入:為促進淨零技術供給的多樣化,該法要求公共行政單位在公共採購或競標時,需將淨零技術的永續性與韌性標準納入考量。 (4)加強技能:該法導入新的措施,如:建立淨零產業學院(Net-Zero Industry Academies),以支持擴大歐盟淨零產業規模所需之高技術勞工,促進其在歐盟單一市場的移動,並提供產業投資歐盟勞動力教育訓練之誘因[footnoteRef:8]。 [8: 歐盟執委會將成立「歐洲太陽能學院」(European Solar Academy),這是根據淨零產業法所設立之一系列歐盟學院中的首間機構,旨在培養具備淨零技術價值鏈所需技能之專業人員。European Commission, First Net-Zero Academy to train 100,000 workers in the EU solar photovoltaic value chain,2024年6月20日,網址: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4_340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5)促進創新:該法讓成員國有可能在具彈性的監管條件下建立淨零監管沙盒(Net-zero regulatory sandboxes),以測試創新的淨零技術並刺激創新,且對於符合條件之中小及新創企業提供優先進入淨零監管沙盒之機會與相關協助。 (6)淨零歐洲平台(Net-Zero Europe Platform):協助歐盟執委會與成員國協調行動與交換資訊,並共同努力確保數據的可用性,以監測淨零產業法目標的進展狀況。 ⑺成立歐洲氫能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或歐洲氫谷(European Hydrogen Valleys)[footnoteRef:9]:透過歐盟排放交易系統創新基金(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Innovation Fund)之投資或補貼,進一步支持歐盟境內再生氫能之生產及從國際夥伴進口氫能,減少歐洲工業仰賴化石燃料。 [9: 產業永續發展整合資訊網,歐盟執委會將成立「歐洲氫能銀行」,促進再生氫能發展,2023年7月21日,網址:https://proj.ftis.org.tw/isdn/Message/MessageView?id=1674&mid=12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二)我國淨零目標與路徑及現行法制介紹 我國於2015年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同時為呼應2015年12月聯合國195個成員國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提交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報告書[footnoteRef:10]。 [10: 環境部,與全球溫室氣體減量同步 我國發布「國家自定預期貢獻」目標,2015年11月17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f328b652-4540-4a24-94fb-21eb17845f4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時任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並由行政院統籌評估規劃;隨後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及12月分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footnoteRef:11],並於2023年1月核定「淨零排放路徑112-115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於2023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規劃 2050 年再生能源發電達 60-70%,並以打造零碳能源作為能源部門淨零轉型之戰略,主要包含: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及節能等戰略,展現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之決心,並建構更為韌性的氣候法制基礎[footnoteRef:12]。 [11: 12項關鍵戰略:包括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及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等,就能源、產業、生活等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國家發展委員會,臺灣 2050 淨零轉型「公正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核訂本),112年4月,網址:https://www.ey.gov.tw/File/6420FF2E920DBAE4?A=C,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12: 行政院,臺灣2050淨零排放,2023年3月14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7a65a06e-3f71-4c68-b368-85549fbca5d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為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途徑,2023年5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之建物應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板,擴大離岸風電潛在設置空間,鼓勵水利設施納入小水力發電整體規劃,生質能電廠設置場址回歸土地使用法規,另針對過去僅能依溫泉法審查的地熱能,亦增訂地熱專章規範其探勘及開發程序[footnoteRef:13]。 [13: 立法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增訂部分條文;並修正部分條文,網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3324&pid=22966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1日。] (三)參考歐盟制度調適我國淨零產業法制 「新冠危機、能源危機、俄烏戰爭暴露了歐盟對其他國家的依賴,……這可能會影響歐盟產業的競爭力。」,[footnoteRef:14]淨零產業法也是歐盟面對COVID-19疫情、能源、俄烏戰爭三重危機的回應。危機催生了美國、歐盟、澳洲以及其他地區的保護主義政策,我國也需及早思考應對之策。爰此,建議我國可參酌歐盟淨零產業法的立法例,通盤調查能源、糧食、未來淨零關鍵技術上對他國的依賴程度,掌握國際淨零趨勢市場利基與發展方向,評估並規劃我國淨零產業相關法規的修正與調適,進一步與國際供應鏈接軌。 [14: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LERU) 秘書長,歐盟環境、能源和氣候變遷法專家庫爾特·德克爾拉爾(Kurt Deketelaere)受台灣氣候聯盟之邀,在COP28論壇「淨零產業法案對ICT產業的影響」上的發言。台灣氣候聯盟,同註3。] 撰稿人:林華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39/File_19815371.docx
R02536
服補充兵役役男權益保障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兵役法;常備役體位因家庭因素及替代役體位服補充兵役辦法;常備兵補充兵服役規則;替代役役男提前退役辦法
康世宗
2024-07-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53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服補充兵役役男權益保障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兵役法、常備役體位因家庭因素及替代役體位服補充兵役辦法、常備兵補充兵服役規則、替代役役男提前退役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國軍恢復一年制義務役,內政部指出,為配合常備兵員額需求及服兵役公平,因此修正常備役體位因家庭因素及替代役體位服補充兵役辦法(下稱「本辦法」)申請服補充兵役條件,調整部分原可申請服補充兵役之規定,以有效增補國家部隊兵員。內政部指出,現行本辦法規定,役男家屬如患有中度以上身心障礙,除役男及有照顧能力的家屬1人外,沒有其他家屬可照顧時,可申請服補充兵役;113年7月5日修正後第2條則改為役男家屬中直系血親、配偶或兄弟姊妹患有重度以上身心障礙,無其他家屬照顧才能申請服補充兵役。內政部進一步說明,對役男家屬不能維持生活者,已提高服義務役男家屬的生活扶助金,又因應94年次後役男薪資調升為新臺幣2萬1,350元,使役男履行國民義務之際,得以兼顧家庭生活開支。因此刪除現行本辦法中有關役男家庭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可申請服補充兵役規定。引發服補充兵役役男權益保障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孫麗菁,內政部修正補充兵役條件 擴充兵員,台灣時報,113年6月25日,第5版。] 四、探討研析 (一)配合研修兵役相關法規內容或用語,減輕對現有役男權益之衝擊影響 依兵役法第17條規定略以:「補充兵役以適合服常備兵現役,因家庭因素,或經教育部、勞動部核定之國家代表隊者,或替代役體位未服替代役者服之……(第1項)。前項因家庭因素與替代役體位服補充兵之資格……等事項之辦法,由內政部定之;國家代表隊服補充兵之資格……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教育部、勞動部分別定之(第2項)。第一項補充兵服役之訓練……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由國防部定之(第3項)。」復依本辦法113年修正前第2條第1項第2款及第4款規定略以:「經判定常備役體位役男家庭情況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服補充兵役……二、役男家屬患有中度以上身心障礙,除役男及有照顧能力之家屬一人外,無其他家屬照顧……四、役男家庭依社會救助法核列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爰此,依上揭規定,役男家屬患有中度以上身心障礙,除役男及有照顧能力的家屬1人外,沒有其他家屬可照顧時或其家庭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戶,可申請服補充兵役。 依常備兵補充兵服役規則(下稱「本規則」)第33條第3項規定略以:「役齡男子因家庭因素或選入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經核定服補充兵役者,自核定之日起,五年內核定原因消滅……辦理臨時召集,依法補服常備兵現役不足之役期」。所稱「五年內核定原因消滅」是否包括上開媒體報導所指服補充兵役之情形在內?查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服補充兵役辦法第7條第1項規定略以:「核定服補充兵役男,於列管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廢止其服補充兵役之核定……依法辦理臨時召集入營:一、自核定之日起五年內,其核定原因消滅……」。相較之下,役齡男子因家庭因素經核定服補充兵役者,本辦法並未如選入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者,定有「五年內核定原因消滅」等相關規定,爰本規則第33條第3項所稱「五年內核定原因消滅」之規定,就整體法規範體系而言,是否應作目的性限縮之補充解釋?亦即僅指「選入國家體育競技代表隊,經核定服補充兵役者後,五年內核定原因消滅」之情形,始有適用?建議由相關主管機關釐清說明本辦法修正後之相關法規配套進行研議修正之必要性;同時為減輕對現有已經核定服補充兵役役男權益之衝擊影響,並應儘速研修本規則等相關法規內容或用語,以資明確及確保役男之權益。 (二)力求法規體系分明避免分歧,以落實增補兵員之修法目的 依本規則第15條規定略以:「常備兵現役在營期間於國防軍事無妨礙時,因家庭情況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提前退伍……二、父母、子女或配偶領有效期內之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證明;或家屬領有效期內之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證明或重大傷病證明,且其他成年家屬無法照顧……七、家庭依社會救助法核列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復依替代役役男提前退役辦法(下稱「退役辦法」)第2條第1項規定略以:「本條例……所稱役男須負擔家庭生計主要責任,指下列情形之一者……二、役男家屬患有中度以上身心障礙,除役男及有照顧能力之家屬一人外,無其他家屬照顧……四、役男家庭依社會救助法核列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換言之,除本辦法訂有具備上揭規定條件,得申請服補充兵役外,本規則及退役辦法均訂有具備上揭相關條件,得申請提前退伍或退役等規範。 綜上,為落實增補兵員之修法目的,避免修法後役男雖無法依據上揭規定條件,申請服補充兵役,卻可於入營服役後,以上揭本規則及退役辦法規定之中度以上身心障礙或中低收入戶條件,申請提前退伍或退役,一進一出,反而難以達成增補兵員之原始修法目的;爰此,建議內政部、國防部等主管機關,確依相關法制作業規範會商有關機關,適時檢討配套修正上揭本規則及退役辦法等相關法制規範內容或文字用語,力求法規體系分明避免分歧,並完整評估法案衝擊影響層面及其範圍,以期周延。 撰稿人:康世宗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42/File_19815374.docx
R02534
不實勸募活動法制問題研析
公益勸募條例
孫晉英
2024-07-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4 議題研析 1、 題目:不實勸募活動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益勸募條例 3、 背景說明 (1) 報載一合法登記之勸募團體負責人,與幫派勾結,在北部捷運站出入口、醫院等人潮擁擠處,持募款箱向民眾勸募,騙取愛心捐款,向主管機關低報街頭募款所得,初估不法獲利約新臺幣數百萬元 。 (2) 依公益勸募條例(下稱本條例)第5條第1項規定:「本條例所稱勸募團體如下:……三、公益性社團法人。……」而依本條例第7條第1項規定,進行勸募活動,「應備具申請書及相關文件,向勸募活動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但勸募活動跨越直轄市或縣(市)者,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許可。」依本條例第7條第2項規定授權,將申請許可及補辦申請許可之程序、期限、應檢附文件、許可事項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訂定「公益勸募許可辦法」。 4、 探討研析 (一)本條例已久未修法,宜針對施行後實務問題研議修法之必要性 本條例自2006年5月17日制定公布全文至今,僅於2020年1月15日修正公布第4條條文,係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將主管機關由內政部修正為衛生福利部,其餘條文施行近20年來並未修正。本條例施行之初,實務界即有針對條例本身及實務運作,提出待修法解決之問題 ,舉例言之,例如:本條例第2條就所用名詞定義,其中「公益」指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過於簡陋,另雖就「非營利團體」下定義,惟條文內容並未出現該名詞;勸募團體將所得轉捐其他公益團體,其轉捐額度未予限制,可能導致團體間互捐之現象等等。而實務運作上,亦已有函釋針對勸募活動作出明確規範 ,例如:勸募團體以募款箱方式辦理勸募者,募款箱採定點放置、隨機擺設或街頭勸募之開啟清點方式;開箱後開立收據,因屬彙整小額零錢捐贈,得以開立「無名氏」或「善心人士」之收據,以開箱日期為收受捐贈之日期,並依本條例規定,辦理公告及公開徵信;而募款箱除應載明勸募團體名稱、勸募活動名稱及許可文號外,應設有編號及彌封籤(日期、流水號),並會同見證人員後始得開封清點募得款;採以街頭募款方式,應設計是項勸募活動標示貼紙,對已捐款的路人貼上貼紙,以避免重複募款等。準此,為釐清本條例之適用,亦避免勸募團體或民眾因不明瞭規定內容而觸法或受騙,本條例宜針對施行後之實務問題,通盤進行檢討,研議修正法律或修正授權命令之必要性。 (二)為確實有效管理勸募行為,宜針對不實勸募活動研議強化罰則之必要性 本條例第9條規定主管機關應不予勸募許可之情形,而針對不實勸募活動,依本條例第10條規定,勸募團體之負責人或代表人因進行勸募涉犯罪嫌疑經提起公訴、開立之收據記載不實、違反會務、業務及財務相關法令而情節重大者,主管機關得廢止其勸募許可;本條例第11條則明定,勸募團體申請勸募活動許可之文件有不實之情形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勸募許可。惟本條例對於違反規定者,主要係以罰鍰作為處罰方式,檢視本條例第24條至第28條規定,罰鍰最多僅至新臺幣20萬元,縱使情節重大者,亦僅得廢止其勸募許可而已,相對於高額不法獲利之募款,恐不具嚇阻效果。為利主管機關確實有效進行管理,宜研議針對不實勸募活動提高處罰之必要性。 撰稿人:孫晉英 � 王定傳,黑幫勾結公益團體 派小弟扮志工詐愛心,自由時報,2024年6月26日,第A12版。常懷仁,假志工真斂財 竹聯幫藉公益團體詐財,大紀元時報,2024年5月30日,第A7版。黃麗芸,竹聯幫勾結善陽協會假勸募斂財 刑事局拘提13嫌,中央社,2024年5月28日。 � 曾中明、陳彥丞、吳慧貞,〈「公益勸募條例」立法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18期,2007年11月,頁16-17。 � 參見內政部2012年7月3日內授中社字第1015061094號函。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909/File_19815193.doc
R02533
發展氫能運輸載具相關法制研析
能源管理法;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林鈺琪
2024-07-1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3 議題研析 一、題目:發展氫能運輸載具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交通載具電動化近年來已成為全球共同努力之目標,旨在於交通載具的淨零排放,世界各國亦紛紛推出交通載具電動化之時程,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逾150個國家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為達此目標,各國將由碳經濟逐步邁入氫經濟,除持續積極增加電動載具市占率,亦積極投資及推動氫能交通載具應用。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預估,若不進行各項減碳措施,至2060年全球氣溫上升溫度將達6°C;IEA提出之淨零碳排路徑目標包含:全球至2030年60%售出汽車為電動車、2040年50%航班能源轉換為氫或生質燃料,及2050年全球汽車將轉換為電動或氫燃料來源。此外,世界各國針對氫能運輸載具推出各式高額補貼,以推動零碳排交通運輸載具 。因此,為推動我國氫能載具發展,宜完備相關基礎設施及法規規範。 四、探討研析 (1) 以補助方式推動我國氫能載具發展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3月30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行政院2023年4月21日核定「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關鍵戰略列有「氫能運具示範計畫」行動計畫,而依行政院指示由交通部主政彙整評估氫能車輛示範的可能場域,並以「氫燃料電池大客車」為發展對象研擬可行示範計畫。交通部於2024年3月25日發布「 交通部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試辦運行計畫申請者資格及補助審查作業要點」,辦理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試辦運行計畫申請者資格及補助審查。 我國氫燃料電池大客車仍在打造原型車與開發階段,尚無車廠完成實車打造且可運行,且受限於氫燃料電池技術成本高,導致氫能車輛成本高,距產品化及進入商業運轉尚有一段距離。因氫燃料電池大客車受限於技術成本,其價格較傳統燃油大客車及一般電動大客車高,觀察國際趨勢,各國政府在推廣氫能車輛初期皆以較高補助方式促進氫能車輛導入,以提高業者投入意願 。例如日本中央政府對加氫站建置費用和氫能製造設備最高補助50%、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會補助民眾購買氫能車;韓國建置加氫站政府補助高達一半之金額、購買氫能車補助一半車價、購買氫能巴士則補助70%車價、政府也補助加氫費用 ,均可做為我國補助氫能載具發展之參考。 (2) 完善加氫站能源補給基礎設施 氫燃料電池載具屬電動車一環,係利用氫能轉換為電力來驅動車輛運轉,行進間僅排水但不排碳,可有效降低空氣污染,而氫能載具步入實用化的關鍵設施即加氫站 。歐盟「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法案」(Regulation for the deploment of alternative fuels infrastructure, AFIR)規劃自2030年起,須在所有城市節點及TEN-T核心網絡沿線每200公里,裝設可同時為汽車與卡車加氫之基礎設施,以確保有充分密集網絡,以利氫燃料汽車行駛歐盟地區 。日本「氫能基本戰略」(水素基本戦略)推動加油站和便利商店可併設加氫站、布建全國加氫站網絡、增加加氫站營業時間等,並規劃於2030年實現設置1,000個加氫站目標 。韓國2020年實施「促進氫經濟及氫安全管理法」(Hydrogen Economy Promotion And Hydrogen Safety Management Act)後,產業通商資源部於2021年公布「氫能經濟實施第一次基本計畫」,目標於2025年前在韓國226個市、區、郡示範建置一座以上的加氫站,也訂定2030年氫能載具駕駛在主要城市只需20分鐘內可到達加氫站,2040年時可縮短至15分鐘以內 。 為因應氫能載具發展,勢必廣設加氫站,經濟部2023年11月1日發布「 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明定加氫站經營規範,包含與學校、醫院等場所安全距離,讓加氫站之設置有法可循。惟有論者 提出,依 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5條及第6條第2項規定,加氫站安全距離要求相較於國外更為嚴格,相關機關宜於加氫站運作後,蒐集相關數據、滾動檢討,或可參考國外做法,以利加氫站發展。 (3) 完備氫能載具相關法規及驗證規範 交通載具若要走向無碳化,需要運用氫能。日本和韓國在政府力推下,氫能車發展已領先其他國家,我國若要導入氫能車示範運行,恐需加速修(制)定相關管理法規、車輛驗證規範及建立產業鏈,讓業者有所適從,透過法規建立與擴大應用範圍,加速氫能載具普及化 ,以達交通載具淨零排放目標。 撰稿人:林鈺琪 � 左峻德、林若蓁、陳亮瑋,淺談國內外氫能交通載具發展現況,機械工業,2024年4月9日,網址:https://www.automan.tw/magazine/magazineContent.aspx?id=852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4日。 �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檢測中心,交通部氫燃料電池大客車試辦運行計畫,2024年1月,頁4。 � 楊雅民,加速發展氫能車 驗證規範與供應鏈需完備,自由時報,2023年11月6日,網址: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1387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9日。 � 盧信宏、顏子翔、張揚狀、黃宛蓉,達成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 - 加氫站與充電站設置規劃,工程,第97卷,第1期,2024年3月,頁49。 � 許莉美,歐盟立法機構就「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法案」達政治協議,經濟部國際貿易署,2023年3月29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5956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9日。 � 盧信宏、顏子翔、張揚狀、黃宛蓉,同註4,頁51-52。 � 盧信宏、顏子翔、張揚狀、黃宛蓉,同註4,頁52。 � 曾智怡,設置新規最快5月上路 未來中油加油站可兼營加氫站,中央通訊社,2024年4月2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404210096.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9日。 � 楊雅民,同註3。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86/File_19815159.doc
R02532
比特幣ETF法制問題研究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
方華香
2024-07-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2 議題研析 1、 題目:比特幣ETF法制問題研究 二、議題所涉法規 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正在研擬虛擬資產專法及研議是否開放比特幣現貨ETF (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ETF)。而自美國於2024年1月核准比特幣現貨ETF上市後,香港也開始核准比特幣現貨ETF,美國納管比特幣ETF可謂具有指標性意義,虛擬貨幣逐漸從支付性質擴及成為資產管理投資之標的。 四、探討研析 (1) 美國納管比特幣ETF過程簡介 2013年,首度有人向美國聯邦證券交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提出比特幣ETF申請案。但由於比特幣並無監管機構,於去中心化市場中,無法防止詐欺或操作行為,SEC一再拒絕同意發行比特幣ETF,直至2021年10月才同意比特幣「期貨」ETF上市。相較於比特幣「現貨」ETF係追蹤比特幣價格,且發行人須持有比特幣方才得以創造ETF,比特幣「期貨」ETF僅追蹤期貨契約價格,無須持有現貨,故與現貨市場之關連性較低 。 SEC擔心比特幣之市場流動性、託管及價格操縱性,而一再拒絕比特幣「現貨」ETF之申請上市,直至2023年法院判決虛擬資產基金管理公司GrayScale勝訴,認定SEC拒絕核准該基金公司之比特幣現貨ETF,未合理解釋對比特幣「現貨」ETF與「期貨」ETF為不同處理方式之原因。SEC因而於今(2024)年1月終於批准11檔比特幣現貨ETF上市 。 不過,即使如此,SEC主席Gary Gensler仍發布聲明強調比特幣屬於投機性及高波動性資產,亦被用於非法活動,且SEC批准比特幣現貨ETF之決定,不代表批准或認同比特幣,提醒投資人應注意風險謹慎評估 。但亦有報載指出,「以太幣現貨ETF」繼比特幣後於同年5月獲SEC批准,美國監管機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或許已經開始軟化 。 (2) 我國基金投資法制分析 1、整體面 我國目前基金投資依不同標的而有不同規範,例如: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下稱投顧法)適用於投資有價證券(相關商品)之基金、期貨交易法僅適用投資於期貨者、不動產證券化條例僅適用於投資於不動產者、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僅適用於金融資產(即各類債權)。 再者,投資基金架構方式包括信託、公司、共有或有限合夥等方式,而投顧法、期貨交易法、不動產證券化條例僅適用信託架構之基金;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則略為廣泛,包含信託與公司架構,但仍不及於共有或有限合夥架構。 綜上,若投資標的或投資架構非落入上述4法規範範圍內,則可能成為灰色地帶,只能適用例如銀行法第29條之1違法吸收準存款、或證券交易法有關募集有價證券(投資基金使用公司或有限合夥架構,出資人持有之基金形式上可為公司股份或有限合夥出資額,可能構成募集股票)等一般性規定,顯示出我國現行投資基金架構法制過於強調特定標的及特定架構,流於分裂而欠缺概括之整體性規定。 2、 以比特幣現貨為基金標的(比特幣現貨ETF)之法制分析 比特幣現貨ETF是一種基金,追蹤比特幣價格指數,投資人可以透過交易所直接買賣比特幣現貨ETF,如同其他股票一樣,無須創立虛擬貨幣錢包,比傳統直接投資買賣比特幣方式,更為簡化 。 我國投顧法第3條第1項規定:「本法所稱證券投資信託,指向不特定人 募集證券投資信託 基金發行受益憑證,或向特定人 私募證券投資信託 基金交付受益憑證, 從事於有價證券、證券相關商品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項目之投資或交易。」 ,其授權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下稱基金管理辦法)第37條規定:「指數股票型基金指以 追蹤、模擬或複製標的指數表現,並在證券交易市場交易,且申購、買回採實物或依據證券投資信託契約規定方式交付之基金(第1項)。 前項標的指數之成分證券包括股票、債券及其他經本會核准之有價證券(第2項)。……」 由於前述基金管理辦法第37條第2項之限制,目前ETF追蹤之指數成分僅限於有價證券,而虛擬貨幣(比特幣)並非我國承認之有價證券,故目前我國業者均無法發行比特幣現貨ETF。 (3) 評析與建議 1、 完備整體之基金投資法制 我國現行法制受限於投資標的及投資架構,若非投顧法、期貨交易法、不動產證券化條例、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之適用標的,例如比特幣ETF或未來可能新出現之新興金融商品,即可能無法納管(僅適用銀行法等一般性規定)。若投資人轉而於海外購買此類商品,則對投資人權益保障不足外,業者也無法獲得手續費之盈利。因此,立法上能否考量突破標的類別與投資架構,訂定一套涵括各類標的及架構之投資基金規範,容為修法之長期研議目標。 2、 虛擬資產現貨ETF合法化可能之修法方向 若政策上,欲使虛擬資產現貨ETF合法化,學說認為短期之法制作法有三:(1)有別於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將比特幣現貨ETF視為特殊類型基金,由金管會依基金管理辦法第23條第9款核准發行 :(2)由金管會依投顧法第3條第1項規定,將虛擬資產列為核准之投資或交易:蓋學者認為投顧法第3條第1項規定之適用範圍並未限於有價證券,而實務上依基金管理辦法第37條第2項規定限於有價證券,乃過度限縮母法適用範圍 ;(3)於即將立法之虛擬資產專法中,納入虛擬資產基金業者之許可制度等相關監理規範 。 撰稿人:方華香 � 邱金蘭,〈幣圈專法來了1/虛擬幣商機真香!本土銀行盼保管虛幣 投信想發比特幣ETF〉,2024年7月9日,經濟日報,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3742/808311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9日。 � 郭大維,〈論美國SEC開放比特幣現貨ETF對我國之啟示〉,《當代法律》,第29期,2024年5月,頁75-76。 � 郭大維,同前註,頁77-78。 � 楊舜宇,〈從美國SEC核准發行比特幣現貨ETF看我國虛擬資產監管〉,《集保電子雙月刊》,第274期,2024年6月。 � 責任編輯:丁肇九,〈「以太幣現貨ETF」繼比特幣後獲SEC批准,美國監管機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開始軟化?〉,《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2024年5月24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311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0日。 � 楊岳平,比特幣ETF與虛擬資產投資基金法制,新學林法學,第2期,2024年4月,頁198-199。 � 楊舜宇,同註4。 � 郭大維,同註2,頁79-80。 � 郭大維,同註2,頁79;楊岳平,同註6,頁200-201。 � 楊岳平,同註6,頁201。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80/File_19815116.doc
R02531
數位療法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醫師法;醫療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彭文暉
2024-07-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數位療法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師法、醫療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與Google合作,借助其強大多元AI功能,啟動AI醫療照護研究計畫。首波將以國內200萬名糖尿病患資料,建構疾病風險分級與開發預測AI模型,透過運算結果回饋,醫療院所可精準掌握病人狀態,民眾能瞭解自身健康及調整生活型態;主管機關除可分析患者風險級數與治療成效,落實分級醫療,並能利用AI數據化客製模型,主動管理病患、轉介醫療院所,以提升健康管理成效。 [1: 林明憲,健保署攜手Google推動糖尿病疾病風險AI模型,台灣時報,113年6月16日。] (二)論者指出數位科技能提升照護效率、改善治療成果,臺灣晶圓製造技術卓越,然對於數位應用卻相對保守。健保署表示,數位療法產品多元,目前商業模式約可分為直接面對病患及面對醫療機構或系統管理平台兩種。由於數位治療與傳統藥品之治療、預防不同,尚有管理疾病之功能,健保署正在建立評估方式,並考慮透過暫時性給付、健保沙盒、簡化自費核准程序等方式,加速數位療法之應用[footnoteRef:2]。 [2: 邱芷柔,數位療法產品多元 健保署評估納保,自由時報,113年6月19日,第A09版。] 四、探討研析 (一)數位療法簡介 所謂「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係指利用軟體程式、數位裝置等數位科技以單獨或結合藥物/裝置/療法之方式進行預防、管理或治療疾病,並經試驗證實(Evidence-based)可達到優化病患之照護與治療效果[footnoteRef:3]。 [3: 陳怡蓁,〈當數位應用成為新興治療選擇─看數位療法發展概況〉,108年1月16日,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21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6日。] 數位療法起源於美國,2017年[footnoteRef:4]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即已核准數位處方療法。目前FDA係以「軟體醫材(Software as a Medical Device,SaMD)」之監管理念引領數位療法發展,不僅關注醫療產品,也關切製造商、病患安全、疾病功效及網絡安全責任[footnoteRef:5]。 [4: 本研析關於年分之使用,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採西元紀年表述,其餘以民國紀年表述。] [5: 劉曉君,〈生技產業數據融合未來技術之發展趨勢〉,109年8月19日,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doit/industrytech/IndustryTech.aspx?menu_id=13545&it_id=32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6日。] 數位療法之上市審查與藥品類似,需經由臨床試驗與真實世界證據證實其功效,以取得主管機關核准。而處方數位療法(Prescription Digital Therapeutics)則是經由主管機關進一步認定,需經醫師開立處方才能使用之數位療法[footnoteRef:6]。 [6: 楊子平,〈數位療法發展概況〉,112年5月26日,網址:https://mic.iii.org.tw/aisp/ReportS?docid=CDOC20230513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6日。] 非侵入性治療的數位療法,副作用較傳統藥物療法低,開發週期與成本相對亦少,由於現有藥物對於精神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之療效有限,病患服藥遵從性難以掌控,數位療法可能成為幫助病患遵守用藥指示、提升藥物療效,甚或提供現有藥物外之治療新選項[footnoteRef:7]。 [7: 劉曉君,同註5。] (二)數位療法所涉法規 1.醫師法 醫師法第11條第1項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第12條之1規定:「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依主管機關看法,醫療行為係以有無明確問診過程、確實執行診斷及施以治療作為判斷依據,而治療行為則可包括任何侵入體內(包括電流)、用藥、物理復健或心理諮商之治療方法[footnoteRef:8]。查數位療法樣態多元,形式上可能為藥劑、醫療器材或處方療法,功能上甚至可透過AI模型自動診斷、開立處方及治療,其與醫師法上開規範如何調和適用,似宜加以研究。 [8: 陳煥武,〈從密醫罪探討智慧醫材時代下的法制考驗〉,《月旦醫事法報告》第81期,頁161。 ] 2.醫療法 醫療法第57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督導所屬醫事人員,依各該醫事專門職業法規規定,執行業務。(第1項)醫療機構不得聘僱或容留未具醫事人員資格者,執行應由特定醫事人員執行之業務。(第2項)」;第82條規定:「醫療業務之施行,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第1項)醫事人員因執行醫療業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第2項)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因過失致病人死傷,以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刑事責任。(第3項)……」準此,數位療法縱非屬核心醫療行為,倘涉及醫療輔助行為,仍須由具醫事人員資格者執行;另執行數位療法仍應善盡必要注意義務,AI醫療器材或數位處方倘損及病患權益,其相關法律責任如何認定,亦有研酌必要。 3.個人資料保護法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5條:「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第6條規定:「有關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之個人資料,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法律明文規定。二、公務機關執行法定職務或非公務機關履行法定義務必要範圍內,且事前或事後有適當安全維護措施。……四、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基於醫療、衛生或犯罪預防之目的,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五、為協助公務機關執行法定職務或非公務機關履行法定義務必要範圍內,且事前或事後有適當安全維護措施。六、經當事人書面同意。……」準此,採用數位療法蒐集、處理或利用病患之個人資料時,除符合誠實及信用原則,並應有適當安全維護措施。惟所得相關數據、資料如何妥適運用,以增進民眾權益及公共利益,亦宜進一步研議。 (三) 數位療法之法制調適[footnoteRef:9] [9: 文詠萱,〈數位醫療時代來臨—臺灣數位醫療該如何規範?〉,科技魅癮:網址:https://www.charmingscitech.nat.gov.tw/post/sts11-ac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日。] 在創新科技突破下,以往藉由藥物提供治療,將轉變為更為複雜之生物治療方法,且可能朝數位化方向發展,面對快速發展的智慧醫療模式,現行相關醫事法規能否一體適用或須因應修正,主管機關似宜通盤檢視並儘早研議。 另AI醫療器材雖可自病患群體取得相關資訊,進行自主或輔助醫療行為,然AI演算過程,亦可能因特定人種、年齡、性別等資料而產生偏誤,影響病情診斷。又AI醫療器材亦會因應不同環境,而不斷改變演算法,導致其審驗狀況與上市使用時有所差異。上開風險究應如何管控,以及所涉法律責任如何歸屬或分配,仍待研修相關法規進行明確規範。 此外,數位療法亦須建立安全性與療效性之評估標準,並應避免監視、蒐集病患隱私及外洩個人資料,現行法制猶有檢討調適之空間。爰建議主管機關或可參酌外國立法模式,如德國於2019年制定「數位醫療應用法」及新加坡於2021年修訂「醫療服務法」,透過制定專法整合有關規範,以因應數位療法之應用及發展。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77/File_19815107.docx
R02530
博愛座設置之法制問題研析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
李淑瓊
2024-07-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3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博愛座設置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 三、背景說明 近日由於大眾運輸工具頻傳博愛座讓座爭議事件,引發各界對於博愛座優先適用對象問題之探討。按博愛座之設置規定,原是一個立意良善之立法,倘若因此設置造成情緒勒索、道德綁架等對立情況,絕非立法初衷,爰擬從法制面出發,探討博愛座設置之法制問題,期能找出改進方案。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博愛座設置之法規依據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3項規定:「大眾運輸工具應規劃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無障礙設施及設備。未提供對號座之大眾運輸工具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先乘坐之『博愛座』,其比率不低於總座位數百分之十五,座位應設於鄰近車門、艙門或出入口處,至車門、艙門或出入口間之地板應平坦無障礙,並視需要標示或播放提醒禮讓座位之警語。」,同條第5項規定:「第3項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項目、設置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應包括鐵路、公路、捷運、空運、水運等,由中央交通主管機關分章節定之。」,交通部並據此訂定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該辦法第5條第3款規定:「大眾運輸工具設置無障礙標誌規定如下:……三、大眾運輸工具上設置之博愛座,應於明顯處標示博愛座字樣。」,同辦法第8條第3款規定:「公路及市區汽車客運客車應依下列規定設置輔助乘客乘坐客車之無障礙設施:……三、博愛座:未提供對號入座之客車應設置供『行動不便者』優先乘坐之博愛座,且座位至車門或出入口之地板應平坦無障礙。」[footnoteRef:1]。 [1: 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第10條第2款、第12條第2款及第16條第3款,分別就鐵路客車、捷運客車及船舶定有相同規定。] 又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6項並規定「大眾運輸工具之無障礙設備及設施不符合前項規定者,各級交通主管機關應令運輸營運者於一定期限內提具改善計畫。但因大眾運輸工具構造或設備限制等特殊情形,依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設置無障礙設備及設施確有困難者,得由運輸營運者提具替代改善計畫,並訂定改善期限。」,若運輸營運者違反前述規定,於同法第99條第1項並定有罰則[footnoteRef:2]。 [2: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99條第1項規定:「……運輸營運者違反第53條第6項規定未改善或未提具替代改善計畫或未依核定改善計畫之期限改善完成者,該管交通主管機關得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至其改善完成為止。」。] (二)爭議問題 1.乘客有無讓座義務 由前述有關博愛座設置之規定觀之,其規範對象是大眾運輸工具之「營運者」,強制要求營運者就未提供對號座之大眾運輸工具,有依相關規定設置博愛座之義務;惟並未規範乘客有讓座之義務。 2.博愛座之規範不一致所產生之問題 其次,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第3項規定,有博愛座之優先乘坐權者為「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而依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第8條第3款等規定,有博愛座之優先乘坐權者為「行動不便者」。惟「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與「行動不便者」或許互有交集,然並不必然等同「行動不便者」,此處即出現兩個法規就「誰有乘坐博愛座之優先權」規定並不一致之情形。由於後者係基於前者之授權所訂定,姑不論何者規範較合理之問題,已因規範間出現歧異的現象,造成優先乘坐權究應如何認定孳生爭議,而有法規範未臻明確的違失。 3. 博愛座的設置是否已符當初規範目的 在探討誰有乘坐博愛座之優先權時,應先檢視博愛座的設置目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有關博愛座設置之規定,係立法院於102年5月31日修正增訂,其立法說明謂:「由於需要博愛座之弱勢族群日漸增加,且佔用博愛座之爭議時有所聞,目前法條對大眾運輸業者與佔用人都無拘束力,為彰顯其重要性,因此將相關規範提升至法律位階,並對大眾運輸業者賦予義務,爰修正原條文第2項。」,自其立法說明觀之,當初設置博愛座之立法目的係為幫助「需要博愛座之弱勢族群」,而條文規定有博愛座之優先乘坐權者為「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 前揭規定經多年實踐後,可以發現博愛座爭議仍經常發生在,有需要坐座位的「實際需求」者若非法律所規範之「身心障礙者」或「老弱婦孺」,即無博愛座之優先乘坐權;抑或行動便捷之年長者,雖無需要座位的「實際需求」,卻因其係法律所規範的博愛座優先乘坐權者,而強制要求或許有坐座位的「實際需求」者讓位;甚至因為「博愛座」之名稱,而使部分民眾認為「博愛座」是屬於「身心障礙者」或「老弱婦孺」之「專用」座位,形成即便是人潮擁擠之交通尖峰時間,「博愛座」仍然空置等不合理情形。 (三)博愛座設置之策進作為 1. 部會已研議修正「博愛座」名稱,俾便擴大具博愛座之優先乘坐權者之範圍 由於前述博愛座之設置及使用爭議,衛生福利部於113年6月28日預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擬將「博愛座」修正為「優先席」,並將優先乘坐博愛座對象之「老弱婦孺」修正為「其他實際需要者」[footnoteRef:3],另本院也有多位委員提出相關修正草案[footnoteRef:4],期能改進博愛座之爭議問題。 [3: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衛生福利部公告: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五十三條草案,113年6月28日,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660480dc-831f-4bbe-845f-4dc4f7cbd8a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5日。] [4: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0689號),113年2月27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5873號),113年6月26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5872號),113年6月26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6037號),113年7月3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5996號),113年7月3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5894號),113年7月3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6136號),113年7月10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22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提案第11006072號),113人7月10日印發。] 2.精進博愛座之設置方式或其他配套措施 由於前述有關博愛座優先乘坐權之規定,對違反規定者,並無相應之罰則,故即便擴大其範圍,仍僅具宣示效果,亦即在法規範層面上,乘客並無讓座之義務。其次,由於有需要坐座位的「實際需求」者,有時無法從其外觀上辨識其需求,是以,若將「讓座的美德」,以立法方式將其變成「讓座的義務」,恐會發生義務人履行義務時辨識之困難,及違反義務時裁罰機關舉證之困難。是以,有論者建議從博愛座的設置方式或其它配套措施著手。例如:參考日本「優先席」之設置方式,使「優先席」不僅有顏色差異,更以「機能設計」區分,將坐墊的凹凸、長度的設計,都和一般座位不一樣,真正從功能上協助「有需要的人」,透過差異化、貼心的設計,讓有需要的人,能更強化地感覺到「有用」,而沒有需要的人,也會更能讓座給需要的人[footnoteRef:5]。又例如:曾有立法委員提出,部分民眾雖外觀看起來年輕力壯,卻可能有受傷、生病的情況,也有坐座位的需求,卻發生讓位糾紛,因此建議政府提供識別貼紙,讓有需求的民眾索取[footnoteRef:6]。 [5: 王美珍,李昂事件反思:廢除博愛座萬萬不可!日本如何透過設計解決讓座問題?,銀天下,112年9月26日,網址: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749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3日。] [6: 法白作者,博愛座其實法律有規定?,法律白話文運動,112年9月24,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priority-seats-2023092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3日。] 大眾運輸工具無障礙設施設置辦法第5條第3款及第8條第3款,定有博愛座設置方式之規定,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或可參酌前述日本「優先席」以「機能設計」區分之設置方式,或提供有需求者識別貼紙之措施,檢討修正前揭規定之可行性,以使博愛座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到實際上的需求者,並減少使用爭議。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74/File_19815089.docx
R02529
土地違規使用檢舉獎金制度之研析
國土計畫法;農業發展條例;農業用地違規使用檢舉獎勵辦法
吳淑青
2024-07-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土地違規使用檢舉獎金制度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土計畫法、農業發展條例、農業用地違規使用檢舉獎勵辦法 三、背景說明 立委質詢提到,為了解土地有無違規使用,行政院應透過預算經費、人力的撥補來加強查緝等,主張刪除國土計畫法的檢舉獎金制度。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表示,他始終有一個想法,就是應該鼓勵人民互相關懷,而不是互相監控,政府應該加強公權力及用科技方式對不法違規事項做檢測,因此該規定應該重新檢討 。 (1) 《國土計畫法》第38條規定:「從事未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使用原則之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者,由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第1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一、未經使用許可而從事符合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使用原則之一定規模以上或性質特殊之土地使用。二、未依許可使用計畫之使用地類別、使用配置、項目、強度進行使用」(第2項)、「違反第23條第2項 或第4項 之管制使用土地者,由該管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行為人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第3項)。 (2) 《國土計畫法》第40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土地違規使用應加強稽查,並由依第38條規定所處罰鍰中提撥一定比率,供民眾檢舉獎勵使用」(第1項)、「前項檢舉土地違規使用獎勵之對象、基準、範圍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內政部前於106年7月10日以台內營字第1060809256號預告「檢舉國土計畫土地違規使用獎勵辦法草案」 惟迄未發布。 四、探討研析 (1) 不具高度隱密特性之事件(案件),宜以科技方式取代檢舉(舉發)制度 國家法秩序之維持,有賴行政機關之積極執法,但由於行政機關人力及資源有限,無法隨時發現人民違規之事實,人民檢舉(舉發)制度可以彌補行政機關執法能力之不足。若人民發現有違規事實時,能勇於檢舉,及時通報行政機關,可有效遏止危害之發生或擴大,對公共安全與秩序之維護能發揮極大作用 。 經以「檢舉」、「獎勵」或「獎金」作為檢索字詞,於全國法規資料庫進行檢索,法律名稱具有該檢索字詞之法律共21部,法律內容具有該檢索字詞者共59部;另以「舉發」、「獎勵」或「獎金」作為檢索字詞進行檢索,法律名稱具有該檢索字詞之法律共4部,法律內容具有該檢索字詞者共27部。總計有25部法律名稱、86部法律內容涉及以檢舉或舉發方式檢舉不法行為並給予獎勵。 由於部分違法型態,如貪瀆、金融犯罪、企業犯罪等有專業性、結構性及高度隱密之特性,外界不易察覺,證據蒐取不易,致政府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往往拖延相當長的時間,兼以無具體或直接之被害人,內部人吹哨、揭弊成為發掘此類違法態樣的重要手段 。惟對於不具前述違法型態之事件(案件),例如:未登記工廠之檢舉 、森林或林地內,擅自墾殖或占用者之舉發 等,由於現代已有科技之方法得以運用,爰以社會成員間之相互不信賴為基礎之檢舉(舉發)制度,宜予檢討。 (2) 《國土計畫法》與《農業發展條例》對於土地違規使用,宜有一致規範 依《農業發展條例》第32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農業用地違規使用檢舉獎勵辦法》 ,於89年4月29日發布施行,原係藉由民眾檢舉或反映層報機制,以加強稽查農業用地之違規使用,有效降低農地違規使用問題。 嗣於95年間媒體報導有特定人士大量檢舉農地違規以領取巨額獎金之情事。農業部回應表示,依資料顯示,自該辦法89年發布施行迄今,實際符合核發標準者僅2件,故類似職業檢舉人以大量檢舉方式將獲得大筆獎金之報導,與事實可核發獎金有大幅差距。另為避免造成民眾投機,將獎金額度由每案件5千元調降為3千元,並增訂同一檢舉人於每一縣(市)全年度之核發總額上限為3萬元 。觀之前述農業用地違規使用檢舉奬金的發放情形,似未達到原預期成效。 農業用地即為土地使用管制之一部分, 其性質類似,爰《國土計畫法》與《農業發展條例》對於土地違規使用之檢舉制度,宜一併檢討以透過衛星、航照圖或運用科技空拍機之方式為之,較為妥適。 撰稿人:吳淑青 � 王揚宇,立委提刪除國土計畫法檢舉獎金制度 卓榮泰允檢討,中央社,113年6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6140107.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6140107.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日6月27日。 � 國土計畫法第23條第2項:「國土功能分區及其分類之使用地類別編定、變更、規模、可建築用地及其強度、應經申請同意使用項目、條件、程序、免經申請同意使用項目、禁止或限制使用及其他應遵行之土地使用管制事項之規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但屬實施都市計畫或國家公園計畫者,仍依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及其相關法規實施管制。」 � 國土計畫法第23條第4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地方實際需要,依全國國土計畫土地使用指導事項,由該管主管機關另訂管制規則,並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定。」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法規公告,106年7月1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lma.gov.tw/%E6%9C%80%E6%96%B0%E6%B6%88%E6%81%AF/%E6%B3%95%E8%A6%8F%E5%85%AC%E5%91%8A/23-%E5%85%A7%E6%94%BF%E9%83%A8%E5%85%AC%E5%91%8A/28196-%E9%A0%90%E5%91%8A%E8%A8%82%E5%AE%9A%E3%80%8C%E6%AA%A2%E8%88%89%E5%9C%8B%E5%9C%9F%E8%A8%88%E7%95%AB%E5%9C%9F%E5%9C%B0%E9%81%95%E8%A6%8F%E4%BD%BF%E7%94%A8%E7%8D%8E%E5%8B%B5%E8%BE%A6%E6%B3%95%E3%80%8D.html" �https://www.nlma.gov.tw/%E6%9C%80%E6%96%B0%E6%B6%88%E6%81%AF/%E6%B3%95%E8%A6%8F%E5%85%AC%E5%91%8A/23-%E5%85%A7%E6%94%BF%E9%83%A8%E5%85%AC%E5%91%8A/28196-%E9%A0%90%E5%91%8A%E8%A8%82%E5%AE%9A%E3%80%8C%E6%AA%A2%E8%88%89%E5%9C%8B%E5%9C%9F%E8%A8%88%E7%95%AB%E5%9C%9F%E5%9C%B0%E9%81%95%E8%A6%8F%E4%BD%BF%E7%94%A8%E7%8D%8E%E5%8B%B5%E8%BE%A6%E6%B3%95%E3%80%8D.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日7月2日。 � 林昱梅,論行政法上人民舉發之制度與救濟機制,月旦法學, 204期,101年4月,頁51-52。 � 鄭文中,取締Uber中檢舉人制度的道德風險, 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 49期,106年2月,頁24。 � 檢舉未登記工廠獎勵辦法。 � 森林保護辦法。 � 原名稱:農地違規使用檢舉獎勵辦法,嗣配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2條之修正施行,於92年5月30日修正本辦法之法規名稱。 � 農業部,農業新聞,檢討農地違規檢舉執行方式,具體落實農地農用目標,95年10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2768" �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2768�,最後瀏覽日期:113日7月3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71/File_19815085.doc
R02528
教師寒暑假提前復職或銷假上班之法制研析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師法;教育人員留職停薪辦法;教師請假規則
賴怡瑩
2024-07-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8 議題研析 1、 題目:教師寒暑假提前復職或銷假上班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教師法、教育人員留職停薪辦法、教師請假規則 三、背景說明 報載,全國代理教師工會指出,近期發生代理教師「被提前解職」失去暑期薪資,主要有二種情形,一為申請留職停薪教師在寒暑假前,提前申請復職,一為申請延長病假者亦在寒暑假前銷假上班,導致代理教師被迫提前解職,未能支領該學期之寒暑假薪水 。本文擬就教師留職停薪或延長病假期間提前於寒暑假前復職或銷假上班之法制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強化教師留職停薪未以學期為單位之准駁機制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4條之1第2項授權訂定教育人員留職停薪之事由、核准程序、期限、次數、復職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教師申請留職停薪階段,依教育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5條第2項規定,教師申請留職停薪期間原則應以學期為單位,例外情形不在此限 ;另為避免少數教師已於寒、暑假復職,又因同一事由申請於次學期開學後留職停薪者,同條第3項復規定,應有不可預期之緊急情事方得為之;其認定有疑義時,得由服務學校編制內相關人員組成諮詢小組,提供意見作為核准之參考;諮詢小組成員人數至少3人,任一性別成員人數不得少於成員總數3分之1、未兼行政職務之教師不得少於成員總數3分之1 。在申請復職階段,依同辦法第6條第7項規定,提前復職亦應有不可預期之緊急情事;其認定有疑義時,亦係由上開諮詢小組,提供意見作為核准之參考 。為避免少數教師在學生上課期間留職停薪,寒暑假期間復職復薪,業已建置上述管制規定;惟仍有反映規避上開規定情事發生。 如「有不可預期之緊急情事」,不管是在申請留職停薪或提前復職階段,均得例外於上述規定;然而,「有不可預期之緊急情事」僅在認定有疑義時,方由編制內人員組成諮詢小組提供意見。為期充分兼顧留職停薪教師、代理教師二者權益,服務學校依職權准駁之裁量空間似有適度限縮及彰顯公正性之必要,爰建議是類案件均提諮詢小組提供意見及諮詢小組應有服務學校編制以外人員參與。 (2) 因應教學現場特性,研議延長病假期間銷假上班相關規定 教師法第35條第2項授權訂定教師請假之假別、日數、請假程序、核定權責與違反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規則;依教師請假規則第3條第1項第2款規定,教師每學年准給28日病假,患重病非短時間所能治癒或因安胎經醫師診斷確有需要請假休養者,得依規定申請延長病假 。同規則第7條第2項:「前項教師於延長病假期間銷假上班,開學後再請延長病假時,其延長病假視為未中斷,且不得扣除寒暑假之日數。但開學後即銷假且實際上課已達一學期以上者,寒暑假之日數得予扣除。」另銷假上班應符合同條第3項取得醫療機構出具之診斷書,但因安胎休養者,不在此限。 申請延長病假需經醫師診斷確有需要休養者 ,服務學校會以教師請假期間聘任代理教師代課,教師大都會在請假期滿後銷假上班;少數教師則有提前於寒暑假銷假上班,以減少使用延長病假日數之情形。現行規定開學後實際上課已達一學期者,則得予扣除寒暑假之日數,無論教師是否能成就在開學後實際上課已達一學期之條件,代理教師均已被迫提前離職,無法支領該學期之寒暑假薪水。 教師寒暑假期間得不必到校 ,依此,娩假及流產假規定不得扣除寒暑假之日數;延長病假期間是否得提前銷假或有例外規定得扣除寒暑假之日數,亦似值斟酌;為期兼顧代理教師權益及請假一定期間不扣除寒暑假之日數意旨,有關教師請假規則第7條第2項「延長病假期間銷假上班」是否仍予維持(例如:修正為延長病假期滿方得銷假上班)及「實際上課已達一學期以上者,寒暑假之日數得予扣除」之例外規定是否取消或另訂較為嚴格之規定(例如:參照教師請假規則第3條第1項第2款第2目規定「延長病假銷假上班一年以上者,其延長病假得重行起算」之規定,修正為開學後實際上課已達一學年者,方得扣除寒暑假之日數),均有進一步研議空間。 撰稿人:賴怡瑩 � 楊惠琪,教師請長假「寒暑假復職」爽領薪水,工會批:踐踏代理教師工作權,ETtoday新聞雲,113年6月20日,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620/2761681.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0日。 � 教育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5條第2項:「教師申請留職停薪之期間,應以學期為單位。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因前條第一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以實際需求提出申請。二、因前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提出申請者,留職停薪期間之起始日以實際需求提出;其訖日非以學期為單位者,經與學校協商定之。三、因特殊事由經服務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 � 教育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5條第3項:「前項留職停薪教師已於寒、暑假復職,又因同一事由申請於次學期開學後留職停薪者,應有不可預期之緊急情事;其認定有疑義時,得由服務學校編制內相關人員組成諮詢小組,提供意見作為核准之參考;諮詢小組成員人數至少三人,任一性別成員人數不得少於成員總數三分之一、未兼行政職務之教師不得少於成員總數三分之一。」 � 教育人員留職停薪辦法第6條第7項:「依第一項、第三項及第四項提前復職或延長留職停薪者,應有不可預期之緊急情事;其認定有疑義時,得比照前條第三項規定程序辦理。」 � 教師請假規則第3條第1項第2款:「因疾病或經醫師診斷需安胎休養者,其治療或休養期間,得請病假,每學年准給二十八日;其超過規定日數者,以事假抵銷,並依下列規定辦理:(一)女性教師因生理日致工作有困難者,每月得請生理假一日,全學年請假日數未逾三日,不併入病假計算,其餘日數併入病假計算。(二)患重病非短時間所能治癒或因安胎經醫師診斷確有需要請假休養者,於依規定核給之病假、事假及休假均請畢後,經學校核准得延長之;其延長期間自第一次請延長病假之首日起算,二年內合併計算不得超過一年,但銷假上班一年以上者,其延長病假得重行起算。」 � 同註5。 � 教師請假規則第12條第1項:「公立中小學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於學生寒暑假期間,除返校服務、進修研究等專業發展活動及配合災害防救所需之日外,得不必到校。」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30/File_19815008.doc
R02527
船舶海上入出境檢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海岸巡防法;國家安全法;海關緝私條例;漁業法;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
林智勝
2024-07-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7 議題研析 一、題目:船舶海上入出境檢查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海岸巡防法、國家安全法、海關緝私條例、漁業法、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 三、背景說明 各國基於維持人員、貨物、交通工具入出境之通關秩序,皆訂有國境安全檢查程序;我國海上執法機關亦在法治國理念下執行海上入出境檢查之公權力。報載[footnoteRef:1]某遊艇涉嫌走私,當時走私船負責監看雷達的嫌犯打瞌睡,未發現查緝的海巡艇,在東沙島海域攔查登檢查獲。我國涉及海上入出境檢查的相關部會,計有海洋委員會海巡署[footnoteRef:2],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財政部(關務署)、農業部(漁業署)等部會,引發各部會於國內法均具備海上執法之依據討論。 [1: 洪定宏,豪艇跨3國運9億K毒/看雷達的人打瞌睡 毒船破功,自由時報,113年6月25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65309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日。] [2: 政府為統籌岸海上執行能量,89年結合警政署水上警察局及財政部海關緝私艦能量,成立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107年4月28日海洋委員會掛牌運作,海巡署成為所屬三級機關,艦隊分署為海上執法之四級機關。] 四、探討研析 (一) 國防部海上執法,以相關法規有明定者為限 89年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成立後,由海巡署擔任執法第一線,海軍負責第二線策應任務。海巡署亦於90年與國防部簽訂(頒布)雙方之協調辦法,其中之綜合支援協定書中已明白闡述「甲方(海巡署)主要任務為海域執法,乙方(海軍)主要任務為制海」之海域執法原則[footnoteRef:3];雖該協調辦法第17條又敘述「海巡署所屬機構執行巡防任務時,得請求國防部所屬機構、部隊支援。」海軍於海上檢查,依相關法規有明定者為限,例如:《海關緝私條例》第16條第1項「海關緝私,遇有必要時,得請軍警及其他有關機關協助之。」;《漁業法》第54條第6款規定:「應請國防部及有關單位給予必要之協助及保護」。準此,海軍係依相關法規有明定者,基於被動受請求協助時,始得為相關任務工作[footnoteRef:4]。 [3: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戰時納入國防作戰體系專案報告附件二,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海上任務綜合支援協定書」,104年10月13日,頁7。網址:https://npl.ly. gov.tw/npl/report/941013/10.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10日。] [4: 張家瑍、洪煥棋,《海軍協助海域執法能量之探討》,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0卷第4期,105年6月,頁60。] (二) 海上執法「注意要點」與「作業規定」之規範位階檢視 我國實施海上入出境安全檢查係依《海岸巡防法》(下稱海巡 法)第4條第1項第3款:「對航行海域內之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有正 當理由,認有違法之虞時,得命船舶出示船舶文書、航海紀錄及其 他有關航海事項之資料」,惟: (1)《國家安全法》第5條第1項第2款:「警察或海岸巡防機關於必要時,對左列人員、物品及運輸工具,得依其職權實施檢查:二、入出境之船舶、航空器或其他運輸工具。」 (2)《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第17條:「中華民國之國防、警察、海關或其他有關機關人員,對於在領海或鄰接區內之人或物,認為有違犯中華民國相關法令之虞者,得進行緊追、登臨、檢查;必要時,得予扣留、逮捕或留置。前項各有關機關人員在進行緊追、登臨、檢查時,得相互替補,接續為之。」 綜觀上述條文,實施檢查之行政機關似不以海岸巡防機關為限,尚包括國防、警察、海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於「有違犯中華民國相關法令之虞」,即可實施檢查。惟查司法院釋字第535號解釋[footnoteRef:5]:「大法官明確指出臨檢涉及人民之行動自由、財產權、以及隱私權等憲法保障之基本權,應受法律保留原則之保障,並強調立法者並無授權警察得任意不顧時間、地點、對象進行臨檢,且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並要求立法者在2年內加以立法修正。」 [5: 司法院釋字第535號:「警察勤務條例規定警察機關執行勤務之編組及分工,並對執行勤務得採取之方式加以列舉,已非單純之組織法,實兼有行為法之性質。依該條例第11條第3款,臨檢自屬警察執行勤務方式之一種。臨檢實施之手段:檢查、路檢、取締或盤查等不問其名稱為何 ,均屬對人或物之查驗、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應恪遵法治國家警察執勤之原則。實施臨檢之要件、程序及對違法臨檢行為之救濟,均應有法律之明確規範,方符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之意旨。上開條例有關臨檢之規定,並無授權警察人員得不顧時間、地點及對象任意臨檢、取締或隨機檢查、盤查之立法本意。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警察人員執行場所之臨檢勤務,應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其中處所為私人居住之空間者,並應受住宅相同之保障;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要程度。臨檢進行前應對在場者告以實施之事由,並出示證件表明其為執行人員之身分。臨檢應於現場實施,非經受臨檢人同意或無從確定其身分或現場為之對該受臨檢人將有不利影響或妨礙交通 、安寧者,不得要求其同行至警察局、所進行盤查。其因發現違法事實,應依法定程序處理者外,身分一經查明,即應任其離去,不得稽延。前述條例第11條第3款之規定,於符合上開解釋意旨範圍內,予以適用,始無悖於維護人權之憲法意旨。現行警察執行職務法規有欠完備,有關機關應於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二年內依解釋意旨,且參酌社會實際狀況,賦予警察人員執行勤務時應付突發事故之權限,俾對人民自由與警察自身安全之維護兼籌並顧,通盤檢討訂定,併此指明。」憲法法庭網站,釋字第535號,警察勤務條例實施臨檢之規定違憲?90年12月14日 ,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71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4日。] 依學者見解,海巡人員與警察人員之工作特質相近,特別是在維持秩序與負責犯罪偵查,在犯罪預防方面則有重疊之處。兩機關雖有地域管轄上的區別,但在部分事務及地域上仍有重疊之處[footnoteRef:6]。另學理上的警察是將所有行使警察權者皆納入,不僅包括一般的警察機關及其人員外,尚包括普通行政機關及其人員或受託行使公權力之私人[footnoteRef:7]。而為因應司法院釋字第535號對於警察臨檢要件之闡釋,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現海洋委員會海巡署)90年12月訂定「海岸巡防機關實施檢查注意要點」及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96年1月訂定「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檢查作業規定」,做為我國海岸巡防機關執行海上入出境管理之執法準則。惟,該「注意要點」與「作業規定」僅係行政規則之性質,是否合乎司法院釋字第535號解釋文中提及「實施臨檢之要件、程序及對違法臨檢行為之救濟,均應有法律之明確規範之意旨」,主管機關宜予檢視。 [6: 陳國勝,從《入出國及移民法》論海巡機關與《警察職權行使法》之關聯,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與國境管理學報,第 19 期,102 年 5 月,頁123。] [7: 李震山,《警察任務法論》(4版),登文書局,1998年,頁7。] (三) 「違反安全法令之虞」、「安全檢查」法制用語之建議 按「海岸巡防機關執行臺灣地區商港及工業專用港安全檢查作業規定」第2點第8款:「安全檢查:指海巡法第3條第1項第2款、第3款與第4條第1項第1款及《國家安全法》第4條[footnoteRef:8]規定所實施之檢查。」即包括: [8: 國家安全法111年5月20日全文修正,條次修正為第5條。] 一、入出港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之 安全檢查。(海巡法第3條第1 項第2款) 二、海域、海岸、河口與非通商口岸之查緝走私、防止非法入 出國、執行通商口岸人員之 安全檢查及其他犯罪調查。(海巡法第3條第1 項第3款) 三、對進出通商口岸之人員、船舶、車輛或其他運輸工具及載 運物品,有正當理由,認有 違反安全法令之虞時,得依法 實施。(海巡法第4條第1 項第1 款) 四、對進出海域、海岸、河口、非通商口岸及航行領海內之船 舶或其他運輸工具及其載運人員、物品,有正當理由 ,認有 違法之虞時,得依法 實施檢查。(海巡法第4條第1 項第2款) 惟觀海巡法針對「違反安全法令之虞」及「安全檢查」有用語不一之情形,以該法第4條第1項為例[footnoteRef:9]: [9: 海岸巡防法針對第4條第1項:海巡機關人員執行職務時,得行使下列職權。但不得逾越必要程度: 對進出通商口岸之人員、船舶、車輛或其他運輸工具及載 運物品,有正當理由,認有違反 安全法令之虞時,得依法實施安全檢查。 二、對進出海域、海岸、河口、非通商口岸、航行領海內之船 舶或其他運輸工具及其載運人 員、物品,有正當理由,認有違法之虞時,得依法實施檢查。 三、對航行海域內之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有正當理由,認有違法之虞時,得命船舶出示船舶 文書、航海紀錄及其他有關航海事項之資料。 四、對航行海域內之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根據船舶外觀、國籍旗幟、航行態樣、乘載人員及 其他異常舉動,有正當理由,認有違法之虞時,得命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停止航行、回 航,其抗不遵照者,得以武力令其配合。但武力之行使,以阻止繼續行駛為目的。 五、對航行海域內之船舶或其他運輸工具,如有損害中華民國 海域之利益及危害海域秩序行為 或影響安全之虞者,得進行緊追、登臨、檢查、驅離;必要時,得予逮捕、扣押或留置。 六、其他依法令、條約、協定或國際法規定得行使之職權。] (第1款)...... 違反安全法令之虞時,得依法實施 安全檢查。 (第2款)...... 違法之虞時,得依法 實施檢查。 (第3款)...... 違法之虞時,......。 (第4款)...... 違法之虞時,...... (第5款)...... 影響安全之虞者,得進行緊追、登臨、 檢查......。 綜前所述,究為「違反安全法令之虞」實施「安全檢查」抑或「違法之虞」實施「檢查」,其指涉內涵是否同一實有疑義。同條文內卻使用不同法制用語,似宜統一以維持法律體系的明確性與一致性,並應通盤檢視同一部法律中是否仍有指涉同一事實、概念,卻使用不同法制用語的情況,俾使各執法機關得精準適用相關法令減少爭議。 撰稿人:林智勝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28/File_19815006.docx
R02526
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之法制問題研析
廢棄物清理法;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
林淑靜
2024-07-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6 議題研析 一、題目: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廢棄物清理法、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 3、 背景說明 (1) 回顧我國廢棄物政策歷史,1990年代環境部(時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後於2023年8月22日改制為環境部)推動一縣市一焚化爐,掀起各地焚化爐反對浪潮,其中南投縣、新竹縣、花蓮縣等縣市取消興建焚化爐,雲林縣、臺東縣則未為啟用。2005年環境部改推區域合作,協調有焚化爐的縣市,支援鄰近無焚化爐縣市,由於當時焚化爐量能遠大於垃圾量,跨縣市代燒垃圾,區域合作不是問題。但這幾年受到事業廢棄物排擠、區域合作互惠措施中斷、地方議會設限等因素,許多縣市代燒意願下降[footnoteRef:1]。截至2023年底,環境部統計全臺灣共有84萬噸一般廢棄物,分散暫置在53個掩埋場,至少須至2036年才能全數剷平[footnoteRef:2]。 [1: 張岱屏,垃圾進擊之路∣區域合作焚化爐政策為何失能?我們的島,2020年7月27日,網址: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671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2: 陳昭宏,暫置垃圾堆成「台灣新百岳」彭啟明:焚化爐燒完約需11年,環境資訊中心,2024年6月7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3923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2) 《廢棄物清理法》(下稱《廢清法》)2017年修正時,第28條新增第8項及第9項規定,賦予中央主管機關必要時,得統一調度使用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被調度者不得拒絕,並授權訂定《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下稱《調度辦法》)。雖環保團體多次倡議應從源頭減量[footnoteRef:3],以減少廢棄物產出,惟環境部表示短程將協調各縣市推動固體再生燃料(SRF)的排放循環;中程則提升焚化爐處理量,預計2027年總處理量達到每年700萬噸[footnoteRef:4],以減少廢棄物堆積。然而長期堆置之廢棄物已引發相關環境問題,進而可能致危害人體健康導致疾病,爰有就《調度辦法》提出檢討之必要。 [3: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野火燒不盡,垃圾處理爆危機-從草屯掩埋場火災淺談台灣廢棄物處理困境,2020年1月,18日,網址:https://reurl.cc/8vaNO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Greenpeace 綠色和平,百座垃圾山布滿全臺,減廢政策哪裡出了錯?2024年4月24日,網址:https://reurl.cc/OMNjoy,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4: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小組,SRF竟是「偽環保」,不僅有漂綠嫌疑,還會產生戴奧辛?5大理由揭露SRF致命缺,今周刊,2024年6月24日,網址: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87/post/20240626004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4、 探討研析 (1) 檢討或修正接受調度對象非僅限處理量300公噸以上之焚化爐 《廢清法》第28條第8項規定[footnoteRef:5],必要時得統一調度使用「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且第9項僅授權對調度之條件、方式、費用及其他應遵循事項[footnoteRef:6],未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規模及公、私營之限制。因此,凡從事廢棄物清除、處理之設施,且不影響執行機關處理指定清除地區或屬《廢清法》依第7條及地方制度法第24條之1規定之區域性聯合及跨區域合作處理者,皆可調度。環境部2017年7月10日預告「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辦法」草案[footnoteRef:7],其草案內容規劃得調度對象雖只限「執行機關」之現有廢棄物處理設施,惟遭縣市大力反彈[footnoteRef:8],後續發布之《調度辦法》規定得調度之對象,更限縮為「設計日處理量達300公噸以上,且為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所有、管理或監督營運之垃圾焚化廠」,二者差異甚大。與《廢清法》相較,對可調度之清除處理設施對象大為限縮,與《廢清法》規範目的是否相符容值檢討,該辦法立法說明僅於預告時表示經各界及研商會意見限縮調度對象之範圍[footnoteRef:9],而面對全國一般廢棄物大量堆置卻無法積極調度之情形,該辦法實有檢討或修正之必要。 [5: 《廢清法》第28條第8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於不影響執行機關處理第6項第1款及第2款一般廢棄物情形下,於必要時得統一調度使用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被調度者不得拒絕。」] [6: 《廢清法》第28條第9項規定:「前項統一調度之條件、方式、費用及其他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7: 環境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公告:預告「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統一調度辦法」草案,2017年7月10日,網址:https://oaout.moenv.gov.tw/laW/DraftOpinion.aspx?id=506&Type=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8: 賴品瑀,焚化爐調度辦法重公告 不做好減量、回收的縣市恐不享環署調度,環境資訊中心,2017年11月3日,網址:https://e-info.org.tw/node/20827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9: 環境部,環保署預告訂定「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第2次),環境部新聞專區,2017年,11月3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a6e279e0-b017-4513-8b98-e722fc3c8d6c,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2) 統一調度之條件應更明確並建構有效之調度網絡 依《調度辦法》第4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除發現轄內下列情形之一,尚須經啟動該辦法第3條第2項規定之支援應變機制及相關配套措施後,確認其區域性聯合及跨區域合作之現有廢棄物處理設施均不能處理或處理有困難,並且未來3個月內仍無法清理完畢時,始得檢附相關資料,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調度,包括:1、天災或其他不可抗力之災害,造成短期內一般廢棄物遽增,無法即時處理;2、現有廢棄物處理設施非人為因素致暫時無法運作;3、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必要狀況。意即其調度權限行使應非屬常態,限於不可抗力、暫時性、非人為因素及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必要情形,始能運作該辦法[footnoteRef:10],致民間團體認為此條件過於嚴苛,難以執行[footnoteRef:11]。另外,環境部雖表示跨區合作機制正常運作,但因處理量能、當地事業廢棄物處理等因素,壓縮焚化爐處理一般廢棄物之量能,無法如《廢清法》規定達成統一調度之可能,卻遲未見主管機關相關作為[footnoteRef:12],且各代燒縣市提出之代燒互惠條件,亦會引發各縣市機關與議會之角力[footnoteRef:13],實須重新檢討統一調度之條件及跨縣市間有效運作網絡為宜。 [10: 環境部,環保署訂定發布「現有大型焚化廠統一調度辦法」,環境部新聞專區,2018年1月8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ae5486b7-7fc2-415a-b83f-85aea586a24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11: 張岱屏,同註1。] [12: 許展溢,南投沒焚化爐老問題再起!環保署署長:無法如預期地可統一調度,ETtoday新聞雲,2020年12月7日,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1207/1870785.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楊綿傑,有法卻難實行焚化爐調度權 立委要求環署下月提修法草案,自由時報,2020年12月7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37390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13: 王乙徹,獨家/台中一天287噸垃圾無法處理!找彰化代燒 代價是喚回有毒重金屬飛灰,菱傳媒,2024年5月31日,網址: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1574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11/File_19814997.docx
R02525
癌症篩檢之法制研析
癌症防治法
李郁強
2024-07-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5 議題研析 一、題目:癌症篩檢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癌症防治法 三、背景說明 (一)預防癌症最重要的是依照國際實證建議,透過各項檢查早期發現癌症病灶。為促進國人的健康,針對罹患癌症高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炎等「五癌篩檢」[footnoteRef:1]。其檢查經費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及衛生保健基金支應[footnoteRef:2]。 [1: 五癌篩檢對象及頻率:1.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2.乳癌篩檢: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3.大腸癌篩檢: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11年7月1日開始):(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衛生福利部,五癌篩檢 有篩有保庇,112年5月,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4542-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5日。] [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介紹(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5日。] (二)除上述「五癌篩檢」外,鑑於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可能導致胃潰瘍,嚴重時造成胃癌,過去已有地區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及治療,成效顯著[footnoteRef:3]。是以,衛生福利部正研擬加碼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將於今(113)年下半年開始試辦公費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對象為50至74歲民眾[footnoteRef:4]。 [3: 例如馬祖曾是全臺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地區,93年推行幽門桿菌全面除菌治療後,幽門桿菌盛行率已由近7成降低至今約1成,經過12年大規模篩檢與治療後,馬祖胃癌發生率顯著減少53%。陳婕翎,胃癌HP篩檢加入公費行列 國健署下半年開始試辦,中央社,113年7月2日,網址: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07023200510?statisticMenu=%E5%88%86%E9%A1%9E%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7月5日。] [4: 陳婕翎,同前註。] 四、探討研析 (一)癌症篩檢項目及對象選擇,應以國際實證或國內統計為依據 癌症篩檢項目及對象如何產生,涉及醫療資源分配問題。有關癌症篩檢,依《癌症防治法》第7條第1項規定,「審查癌症篩檢方案」為「癌症防治政策委員會」任務之一,然並未述及任何審查基準,作為癌症篩檢項目之依據。鑑於立法者對於資源分配宜有根本性指引,爰建議《癌症防治法》第7條第1項第7款,於「審查癌症篩檢方案」前增訂「依國際實證、國內統計數據」等相關文字。 (二)癌症防治相關資料庫之資料蒐集、運用等個資保護欠周全 癌症防治相關資料,屬於個人敏感性資料,但現行《癌症防治法》對於個資保護過於簡略。第11條第1項規定:「為建立癌症防治相關資料庫,癌症防治醫療機構應向中央主管機關所委託之學術研究機構,提報下列資料:……。」由癌症防治醫療機構直接提報病人資料給中央主管機關委託之學術研究機構,惟醫療機構與學術研究機構間並無法律上的關係,傳遞過程或保存一旦發生爭議,難以究責。雖然第12條規定:「受理第十一條資料提報之機構,應指定專人依相關法令辦理安全維護事項,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竄改、毀損或滅失。」且第17條第2項定有罰則:「違反第十二條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但所謂違反第12條,究指「沒有指定專人」還是「安全維護不佳,致個資被竊取、竄改、毀損或滅失」語焉不詳。爰建議參酌相關法律,例如《個人資料保護法》、《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之相關規定,修正《癌症防治法》第11條、第12條,以加強癌症病人之個資保護。 撰稿人:李郁強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08/File_19814995.docx
R02524
新興輔具樓梯昇降設備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建築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建築物昇降設備設置及檢查管理辦法
江建逸
2024-07-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新興輔具樓梯昇降設備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建築物昇降設備設置及檢查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長者居住在無電梯住宅(透天樓房、公寓)比率高達74.81%;而有27.53%長者表示有下肢功能衰弱問題[footnoteRef:1]。除了改善老年衰弱症[footnoteRef:2]外,內政部2016年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時代來臨,並協助高齡者及行動不便者自立生活,補助原有住宅公寓大廈增設昇降設備及無障礙設施改善[footnoteRef:3]。 [1: 衛生福利部,202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2024年1月。] [2: 王仁昌,淺談老年衰弱症,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2021年3月19日,網址:https://www.tagg.org.tw/personl/show.aspx?getId=2FC2517E01055819&getId1=41C7F4062147B74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5日。] [3: 內政部,提升高齡生活品質 內政部鼓勵公寓增設電梯,2015年8月31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4&s=935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6日。] (二)2020年8月有民眾為照顧長者需求,欲購買樓梯昇降設備,廠商宣稱產品安全、符合國家標準。測試使用過程中,家中幼童右手拇指遭機器齒輪捲夾,造成多重撕裂傷、軟組織及骨頭缺損、粉碎性骨折,傷勢嚴重。民眾先後向經濟部、內政部、衛生福利部申訴,各部會皆否認自己是主管機關。之後,民眾廠商互告,對簿公堂。廠商控民眾操作不當;民眾請機械技師公會鑑定,顯示廠商的設備不符國家標準,設計有重大瑕疵,高檢署將案件發回地檢署重新調查,廠商及業務等3人被依業務過失重傷害罪嫌起訴[footnoteRef:4]。 [4: 李育材,長照輔具成幼童殺手 廠商挨告拿說明書甩鍋受害人,鏡周刊,2024年6月10日,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0606soc008?utm_source=feed_related&utm_medium =ettoday,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8日。] 四、探討研析 (一)主管機關應儘速釐清建築相關法規,明確納管樓梯昇降設備   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身權法)第57條規定,新建公共建築物、既有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應設置無障礙設備及設施[footnoteRef:5]。違反者,依身權法第88條第1項處罰[footnoteRef:6]。故公共建築物就無障礙設備及設施,有其強制設置及相關管理規定,惟樓梯昇降設備,若非屬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設置者,恐難謂係前述條文所定範圍。 [5: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7條規定:「(第1項) 新建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應規劃設置便於各類身心障礙者行動與使用之設施及設備。未符合規定者,不得核發建築執照或對外開放使用。(第2項) 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應至少於其室外通路、避難層坡道及扶手、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入口、室內通路走廊、樓梯、升降設備、哺(集)乳室、廁所盥洗室(含移動式)、浴室、輪椅觀眾席位周邊、停車場等其他必要處設置無障礙設備及設施。其項目與規格,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其相關法令或依本法定之。(第3項) 公共建築物及活動場所之無障礙設備及設施不符合前項規定者,各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令其所有權人或管理機關負責人改善。但因軍事管制、古蹟維護、自然環境因素、建築物構造或設備限制等特殊情形,設置無障礙設備及設施確有困難者,得由所有權人或管理機關負責人提具替代改善計畫,申報各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並核定改善期限。」] [6: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88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五十七條第三項規定未改善或未提具替代改善計畫或未依核定改善計畫之期限改善完成者,各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除得勒令停止其使用外,處其所有權人或管理機關負責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至其改善完成為止;必要時,得停止供水、供電或封閉、強制拆除。」] 檢視建築法第77條之4對建築物昇降設備(以下簡稱昇降設備)納管之規定,其中第1項[footnoteRef:7]規定昇降設備應經竣工檢查合格取得使用許可證方得使用;第9項[footnoteRef:8]則就昇降設備使用許可、專業廠商登記及專業技術人員等事項授權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訂定管理辦法。再細究該項所授權訂定之「建築物昇降設備設置及檢查管理辦法」第2條第1款[footnoteRef:9]就昇降設備用詞定義,設置於建築物之其他類似之昇降設備亦在其管理之列。故定著於建築物之樓梯昇降設備,是否屬此處所定義之昇降設備,其爭議宜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內政部)儘速釐清,明確納管樓梯昇降設備,確保樓梯昇降設備安全使用,以因應2025年超高齡化社會[footnoteRef:10]時代來臨。 [7: 建築法第77條之4第1項規定:「建築物昇降設備及機械停車設備,非經竣工檢查合格取得使用許可證,不得使用。」] [8: 建築法第77條之4第9項規定:「前八項設備申請使用許可證應檢附之文件、使用許可證有效期限、格式、維護保養期間、安全檢查期間、方式、項目、安全檢查結果與格式、受指定辦理安全檢查及受委託辦理訓練之機構或團體之資格、條件、專業廠商登記證、檢查員證、專業技術人員證核發之資格、條件、程序、格式、投保意外責任保險之最低金額、專業廠商聘僱專任專業技術人員之一定人數及保養設備台數等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 [9: 建築物昇降設備設置及檢查管理辦法第2條第1款規定:「本辦法用詞,定義如下:一、建築物昇降設備(以下簡稱昇降設備):指設置於建築物之昇降機、自動樓梯或其他類似之昇降設備。」] [10: 衛生福利部,預估2025年 台灣每5個人中有1人是長者 防老化顧健康 積極布建銀髮健身俱樂部,2022年10月4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5273-71816-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1日。] (二)建議參考歐盟樓梯昇降設備安全標準於法律授權訂定管理規範   歐盟考量樓梯昇降設備是對爬樓梯有困難的人必不可少的移動輔助工具,為使其在建築物內不同樓層之間移動提供安全舒適的方法,與任何助行器一樣,樓梯昇降設備必須遵守嚴格的安全規定。2020年訂定通過並於2023年4月15日生效之BS EN 81-40:2020[footnoteRef:11],其修正目的在增強使用者的安全和福祉、強化無障礙性和緊急安全準備,讓使用者更加放心。除原來對樓梯昇降設備構造、製造、安裝、維護和拆卸的安全要求外,更加重視使用者及其相關周邊人員安全。新管理規範要求樓梯昇降設備的設計應儘量減少使用者和附近人員發生事故或受傷的風險,樓梯昇降設備都必須配備安全帶檢測和互鎖扶手,同時也強調定期維護和檢查的重要性,以確保樓梯昇降設備長期安全運作。 [11: EUROPEAN STANDARD,BS EN 81-40:2020,2020年9月16日,網址:https://www.en-standard.eu/bs-en-81-40-2020-safety-rules-for-the-construction-and-installation-of-lifts-special-lifts-for-the-transport-of-persons-and-goods-stairlifts-and-inclined-lifting-platforms-intended-for-persons-with-impaired-mobility/,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7月2日。]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06/File_19814993.docx
R02523
從外來物種入侵探討生物多樣性流失危機問題
野生動物保育法
曾耀民
2024-07-1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3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外來物種入侵探討生物多樣性流失危機問題 2、 議題所涉法規 野生動物保育法 3、 背景說明 澎湖近期出現奇怪的「癢癢病」,近400位居民因皮膚紅腫搔癢就醫,發病原因不明。經醫療專家調查發現是黃毒蛾幼蟲毒毛隨風飄散引發的接觸性皮膚炎。續經農業單位調查發現黃毒蛾幼蟲大爆發與澎湖四處蔓延的外來入侵種銀合歡有關,肇因於黃毒蛾毛毛蟲特別喜歡棲息在銀合歡樹周圍。而探究銀合歡係於日治時期為解決澎湖薪柴不足從中南美洲所引進,由於銀合歡的樹根分泌的含羞草素會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也逐漸成為當地最常見的樹木[footnoteRef:1]。 [1: 盧恩,外來種銀合歡與怪異癢癢病 澎湖造林護漁力挽「蟲蟲危機」,YAHOO新聞網╱環境資訊中心,2024年6月12日。] 經調查分析澎湖林務所園區周遭林相豐富、生物多樣性高,因而躲過黃毒蛾危害。因此,澎湖縣政府近幾年透過青青草園營造計畫,獎勵居民妥善維護社區周圍的休耕土地,部分公有地也進行植樹造林、營造多元林相,防止銀合歡二度入侵[footnoteRef:2]。可見生物多樣性的環境確實值得重視與維護。 [2: 同註1。] 4、 探討研析 (1) 建立符合國際規範之生物多樣性環境制度,加強預防外來物種入侵之影響 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化趨勢盛行下,各國之間有如無國境般的密切往來,也造就外來入侵種成為部分國家生物多樣性流失的一大危機。以臺灣為例,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包括福壽螺、吳郭魚、銀合歡等。這些外來物種已對臺灣的自然生態造成嚴重衝擊,例如福壽螺會啃食水稻嫩芽,造成農作物損失;吳郭魚會捕食原生魚類,導致原生魚族群數量減少。如何由政府與民間共同面對外來物種對本土環境的破壞,甚至影響到國民居住良好環境的永續存在,已是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問題。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於2023年發布的《外來入侵種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on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nd their Control)指出,全球已知的外來物種超過37,000種,且數量仍在快速增加。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重大威脅,造成至少60%的物種滅絕事件。外來入侵種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永續發展和人類福祉的威脅正在迅速增長,而且外來入侵種也影響實踐《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及《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mming-Montré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下的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與其他國際主要目標[footnoteRef:3]。 [3: 林宗岐,「IPBES外來入侵種報告」專家意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2023年9月4日,網址: https://smctw.tw/16415/#:~:text=%E5%9F%BA%E6%9C%AC%E4%B8%8A%E9%80%99%E4%BB%BD%E5%A0%B1%E5%91%8A,%E9%99%8D%E4%BD%8E%E5%85%A5%E4%BE%B5%E7%A8%AE%E7%9A%84%E5%8D%B1%E5%AE%B3%E3%80%8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4日。] 在面對上述全球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對人類整體環境的破壞及影響,各國已紛紛提出因應策略及作法,以符合國際規範及共同維護人類環境的永續發展。我國政府除依照國際協定之要求研議生物多樣性維護作法及建立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機制,允宜制定更加嚴格的進口檢疫制度及措施,防止外來物種透過貿易、旅遊及運輸等途徑進入國境,並建立普遍及健全的物種篩查及風險評估機制,對高風險物種進行嚴格限制。此外,透過學術專業研究機構及民間保育團體組織的共同努力,方能有效落實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危機問題。 (2) 研議制定專法可行性,以有效防制外來物種入侵危機 臺灣屬於 IPBES入侵種報告提出之受外來入侵物種威脅風險最高的地區類型,其背景主要是島嶼且人為經濟貿易活動頻繁。例如2004年因紅火蟻入侵在臺灣造成民眾、農業與自然生態上的威脅,當時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雖宣告了臺灣10大入侵種生物,包括紅火蟻入侵,但在法律面的管理與執行上,因為紅火蟻入侵並未經公告為特定作物的害蟲,而其解決方法必須是先依《植物防疫檢疫法》規定公告紅火蟻是特定疫病蟲害種類,才得以進行全面性的防治作業,因此在行政執行層面與法律規範層面的管控成效都受到侷限[footnoteRef:4]。 [4: 同註3。] 此外,2013年與2022年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現改制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及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現改制為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為阻絕入侵性外來種,依「貿易法」公布禁止輸入的「具高入侵風險應予禁止輸入物種清單」,將8,480種動物列為管制輸入名單,雖以積極正面表列方式處理,但做法卻是較屬被動而非積極預防,許多外來入侵種都已入侵後才被發現,後續的防治管理上卻無法源可資適用與推動。因此,參考日本政府於2005年立法通過的「外來生物法」(Invasive Alien Species Act)「特定外来生物による生態系等に係る被害の防止に関する法律」以專法方式做完整的法制規範及行政執行,建議我國亦可評估研議採取專法制定方式來建立完整性的規範,這也是 IPBES入侵種報告內容提供給臺灣重要之建議參考[footnoteRef:5]。 [5: 同註3。] 依日本「外來生物法」對於所指定的「特定外來生物」之管制措施,其重點規定包括[footnoteRef:6]:1.原則上禁止飼養、栽培、保管及搬運。但以研究為目的,且具有適當管理設備,可確保「特定外來生物」無法任意逃出等之特殊情況,可准許其飼養等。2.原則上禁止進口。但具有「飼養等」許可者,可以進口。3.禁止野外放生、種植及播種。4.具有「飼養等」許可者、不可對無「飼養等」許可者進行轉讓、讓渡等,亦不得加以販售。5.在取得「飼養等」許可時,對各個體有植入晶片,配合施行個體識別等措施之義務。6.若在野外捕獲「特定外來生物」時,禁止私自帶回家中飼養或搬運,在此情形下立即放生不構成違反管制。 [6: 陳建宏,日本「防止特定外來生物危害生態系法」之概要,農業部,網址:file:///D:/users/2TK203033Q/Downloads/%E4%B9%8B%E6%A6%82%E8%A6%81(200508)%20(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5日。] 參考日本以制定專法方式據以推動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及處理違反管制行為,讓民間有充分的認知何種行為構成危害生態環境,以有效避免因錯誤認知與資訊不足而造成環境的危機。我國亦有必要透過加強生物多樣性的教育宣導,增加民眾對外來物種入侵預防的知識及觀念,以期確保生物環境之永續發展。 撰稿人:曾耀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804/File_19814991.docx
R02522
氣候變遷教育相關法制研析
環境教育法;氣候變遷因應法
趙俊祥
2024-07-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氣候變遷教育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環境教育法、氣候變遷因應法 三、背景說明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footnoteRef:1],中部10所大學聯合簽署「中區大學氣候變遷與教育宣言」,未來各校將攜手合作推動氣候變遷教育,並致力配合實現淨零碳排校園。承諾在教育和研究領域中加強合作,推動永續發展和實現淨零碳排放,讓各校畢業生具備氣候素養和技能,培訓及支持教師從事融合倫理、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層面的氣候變遷教育[footnoteRef:2]。 [1: 「世界環境日」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今(2024)年主題為「修復土地,對抗沙漠化和乾旱」(Generation Restoration),呼籲全球應重視土地,強調土地復育的重要性,作法包括了杜絕濫墾濫伐、有效的管理土地用途、採取永續農耕方式、保護自然棲地、減少不當開發,及阻止破壞水源等方式。綠生活,響應世界環境日!以行動善待土地,淨零綠生活,113年6月5日,網址:https://greenlife.epa.gov.tw/knowledge/info?46dd3bf0-d4f6-49ad-8e87-b6088859cdb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5日。] [2: 曾以寧、陳婕翎,6/5世界環境日 中區10大學聯合簽署氣候變遷與教育宣言,中央社,113年6月2日,。] 四、探討研析 (一)氣候變遷教育之英美法制概述 氣候變遷影響所及層面甚廣,由於兒童與少年是最脆弱的族群,也是受氣候變遷衝擊時間最久的族群。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若能在學校提升學生更多對環境的意識,愈能改變消費行為、減少能源消耗及廢棄物。因此,透過孩童在課堂上學習氣候變遷的課程,從小具備因應氣候變遷的知識和行動能力,是建構淨零與氣候韌性社會的必要條件[footnoteRef:3]。 [3: 碳生活部落格,氣候變遷成各國必修學科,台灣氣候教育怎麼做?,112年3月,網址:https://esg.gvm.com.tw/article/2438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6日。] 美國於2021年通過《氣候變遷教育法》(The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Act),於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下設「氣候變遷教育辦公室」,提供5千萬美元贊助各類組織,包括州政府下之正式教育機構、在地非政府組織、高等學術機構(大學與學院)、專業學會、青年團體等[footnoteRef:4]。英國北愛爾蘭自2022年開始,於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學位資格中加入氣候與環境選修,GCSE是英國學生於中學2年級起選修的課程,修畢後獲得成績作為學歷證明[footnoteRef:5]。此外,要求將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納入中小學課程,並納入職業培訓課程的法案:「氣候教育法(草案)」(Climate Education Bill),現於英國下議院審議中[footnoteRef:6]。 [4: 楊宗翰,〈「氣候變遷因應法」扎根氣候永續教育〉,《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66期,112年6月,頁28。] [5: 環境資訊中心,〈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社會情緒學習」也不可少〉,113年1月,網址:https://csr.cw.com.tw/article/4351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6日。] [6: UK, parliament Climate Education Bill, https://bills.parliament.uk/bills/3405 (last visited Jue. 26, 2024)] 由美國、英國等國家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教育改革,包括制定氣候變遷教育的專法,成立專責辦公室及編制預算提供教育機構及民間團體從事氣候變遷教育,或是將氣候變遷及永續環境主題納入中小學基礎課程中,均是奠定國民在面對氣候變遷環境時具有基本知識能力,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 (二)《環境教育法》與《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氣候變遷教育之調和 我國於112年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以下簡稱《氣候法》),本次修正的一項重要意涵,係將我國環境教育轉型為涵蓋氣候意識之永續教育,提供明確的法源依據。依《氣候法》第2條第2項規定:「本法所定事項,涉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職掌者,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依據立法說明,本項規定係參考《環境教育法》第2條第2項所定,據此,教育部辦理氣候變遷教育、國際科技合作、調適能力建構等。另依《氣候法》第8條第2項第17款規定:「十七、氣候變遷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之教育宣導事項:由教育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協辦。」本款規定即由教育部及環保署(現改制為環境部)主辦氣候變遷調適及溫室氣體減量教育。 我國以108課綱為重心的教育體制,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資訊散落於國小至高中各學年學科,並沒有以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為軸心,系統性安排與各學科整合。雖然108課綱中列出19項重大議題,然而氣候變遷教育通常僅被認為是環境教育議題下的一項子議題,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footnoteRef:7]。因應《氣候法》修法後,建議評估修正或增訂《環境教育法》相關條文,包括第1條立法目的、第3條環境教育之定義,第2章環境教育政策等,俾利與《氣候法》中有關氣候變遷教育之內容,進行連結與整合[footnoteRef:8]。 [7: 碳生活部落格,同註3。] [8: 楊宗翰,同註4,頁31。] 撰稿人:趙俊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710/File_19814895.docx
R02521
韓國公寓長期修繕計畫法規簡介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陳秋芬
2024-07-0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韓國公寓長期修繕計畫法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footnoteRef:1],相較臺灣長期忽視預防性修繕,空中血滴子遍布,日本30多年前就把專用於長期修繕的「公基金」入法,近20年前建立「長期修繕計畫制度」,讓沒有計畫的建物被市場淘汰,進而確保建築外牆安全,學者專家疾呼台灣應將住戶強制繳交公基金制度納入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載明住戶應負的修繕關係與責任,澈底落實維護外牆責任。 [1: 楊竣傑、侯俐安,陽光行動/他山之石…日本建修繕制度 可保障房價,聯合新聞網,2024年6月25,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24105/8052227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7日。] 於該報導,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楊詩弘亦指出,日本隨著都市老化,曾面臨外牆剝落公安危機,日本國土交通省於2005年起,先要求公共建築須制定卅年營運期間修繕項目與預估方法;2008年,日本頒布以集合住宅為對象的「長期修繕計畫製作指導方針」,開發商銷售房屋就須請建築師或物業管理計算出,除了一般的管理費,也要估算30年以上、被視為公基金的「修繕儲備基金」金額與收費標準,存在特定帳戶,只能用於預防性修繕或更新。雖該指導方針非強制性規範,卻已成不動產交易的重要文件,因為是否有長期修繕計畫、有無落實,都會影響房產價格。除日本有長期修繕計畫制度[footnoteRef:2]外,鄰近韓國亦有類似規定可供我國參酌,本議題擬就韓國規定為說明,俾供修法參考。 [2: 有關日本長期修繕計畫制度,參酌陳宏明,公寓大廈長期修繕計畫機制之研究,立法院法制局,2020年8月。] 四、探討研析 (一) 韓國有關公寓長期修繕計畫規定介紹 有關韓國公寓長期修繕計畫規定,係規範於韓國公寓住宅管理法[footnoteRef:3](以下簡稱住管法)第2條第1項第18款、第29條、第30條及第102條等規定。 [3: 公寓住宅管理法,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3%B5%EB%8F%99%EC%A3%BC%ED%83%9D%EA%B4%80%EB%A6%AC%EB%B2%95/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7日。] 依住管法第2條第1項第18款規定,長期修繕計畫係依第29條第1項所制定,係為使共同住宅能長期安全有效使用而需更換及維修重要設施等之長期計畫;第29條第1項則就需提交長期修繕計畫之4種公寓類型,其中包含300戶以上公寓大樓、公寓大樓設有電梯、有集中供熱或區域供熱之公寓,及依《建築法》第11條規定,獲得建築許可後,把住宅和非住宅用途的設施(如商店、辦公室等)合建在同一棟建築裡的建築物等4種類型須制定長期修繕計畫。並於同項明定上開4種類型之建造或供應共同住宅業主必須制定長期修繕計畫,且在申請使用檢查時提交檢查;而第29條第2項及第3項則就住戶代表會議及管理單位每3年需就長期修繕計畫為定時檢討及調整,且依調整之計畫進行設施更換和維修為規範。另若住戶代表會議和管理單位認基於管理條件需新增主要設施,則可在獲得過半數住戶書面同意下,於3年內調整長期修繕計畫[footnoteRef:4]。 [4: 韓國國土交通部網站,支援制定長期修繕計畫,網址:https://myapt.molit.go.kr/repair/webRepairGuide.do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7日。] 而第30條則針對長期修繕準備金之收取與使用為規範,管理單位應根據長期修繕計畫,向住戶收取長期修繕準備金,並將其用於主要設施設置及維修。且明定長期修繕準備金使用應依長期修繕計畫為之,但若獲得過半數住戶書面同意,則可用於調解費用、缺陷診斷及鑑定費用,及索取這些費用所產生費用開支。另住管法第90條第3項亦規定,住戶代表會議及管理單位不得將管理費、使用費及長期修繕準備金用於本法規定以外之用途。 另參酌住管法第102條、住管法執行令第100條第1項[footnoteRef:5]及該執行令附錄9[footnoteRef:6]裁罰標準,針對違反第29條及第30條之行為態樣、罰則等規定,彙整如下表: [5: 公寓住宅管理法執行令,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3%B5%EB%8F%99%EC%A3%BC%ED%83%9D%EA%B4%80%EB%A6%AC%EB%B2%95%EC%8B%9C%ED%96%89%EB%A0%B9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8日。] [6: 公寓住宅管理法執行令附錄9,韓國法制處國家法令訊息中心,網址:https://www.law.go.kr/LSW//flDownload.do?gubun=&flSeq=140985721&bylClsCd=110201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8日。] 罰則規定 違反 規定 行為態樣 法定罰款 金額(韓元) 裁罰基準 金額(韓元) 條次 款項 第102條 第2項第4款 第29條第2項 未按照制定或調整之長期修繕計畫更換或維修主要設施。 1000萬以下 1000萬以下 第2項第9款 第90條第3項 將長期修繕準備金用於本法規定以外目的者。 1000萬以下 1000萬以下 第3項第10款 第29條 未制定、審查長期修繕計畫或未記錄、保存長期修繕計畫審查事項者。 500萬以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200萬 300萬 500萬 第3項第11款 第30條 未累積長期修繕準備金者 500萬以下 200萬 作者自製 (二) 有關長期修繕計畫之修法建議 考量日本及韓國均有長期修繕計畫規定,惟我國亦面臨都市建築老化嚴重,外牆磁磚剝落頻傳之情事,然我國未如同日本修繕儲備基金及韓國長期修繕準備金之規定,亦無要求公寓大廈需有長期修繕計畫等,我國或可參考上開兩國規定於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中為明文規範,以維護公寓大廈能長期安全有效使用,並兼顧公共安全。 撰稿人:陳秋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609/File_19814782.docx
R02520
歐盟及美國人工智慧之風險監理法制模式對我國立法之啟發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安怡芸
2024-07-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20 議題研析 1、 題目:歐盟及美國人工智慧之風險監理法制模式對我國立法之啟發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3、 背景說明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近年來快速發展,AI技術應用如雨後春筍遍及醫療、交通、金融、教育、娛樂、生產及銷售等各個領域,企業透過AI提供的服務雖然為民眾生活帶來便利,也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然而也隱含諸多風險,引發偽造、散播不實資訊、侵犯隱私,甚至威脅國家社會安全等問題,例如利用「擬人化機器人」影響選舉,不法份子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作為詐騙工具等 。世界AI技術先進國家,例如歐盟及美國等,紛紛針對AI系統之風險發布相關監理法律或措施以為因應。考量AI發展影響社會層面廣泛,而我國目前尚無AI專法及產業評測標準,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表示將研擬「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本院委員亦極關切並擬具草案 ,引發民眾對於我國AI相關立法之關注與討論。 四、探討研析 (1) 歐盟與美國之AI風險管理機制簡介 AI對個人和社會的潛在風險近年已逐漸顯現,促使各國政府針對AI帶來的風險積極建構監理機制,其中尤以有無必要制定不分行業別一體適用的「全面性監管專法」備受討論。歐盟採取制定專法模式,美國則採取不制定專法之監理策略 。以下爰就歐盟與美國之AI風險管理機制進行簡介。 1、 歐盟 歐洲議會於2024 年3月通過(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AIA),為全球首部AI監管專法。AIA採取「風險基礎管制」 (Risk-based Approach)模式,將AI系統應用上伴隨而生的潛在風險區分為4個級別,具體設定AI系統所應受到的規範密度 ,對於違反之企業將被處以3,500萬歐元或全球年營收7%的罰款(以金額較高者為準) : (1) 不可接受的風險(Unacceptable Risk)係指對於人類的基本權利有所威脅或侵害者,包括操控認知技術、剝削特定弱勢族群、社會評分行為、執法單位在公共場所進行即時遠端生物辨識系統、預測犯罪行為、透過網路或閉路監視器擷取臉部影像以建立或擴增臉部辨識資料庫、在工作場所或教育機構進行情緒識別等 。依據AIA第5條規定將全面禁止使用該系統 。 (2) 高風險(High Risk)之判斷係由AIA以附件清單列表方式規範 ,包括作為其他商品之安全零組件或獨立使用之AI系統,屬於歐盟產品安全法所規範之產品,例如機器、玩具、航空器、車輛、醫療儀器及電梯等,以及特定應用AI,例如非禁止之生物特徵識別系統、重要基礎設施、教育與職業培訓、就業(如僱用及員工管理)、私人與公共服務(如銀行業信用評等及保險業評估系統)、執法、移民及邊境管制、司法行政與民主程序等 。針對高風險AI系統應遵守之義務包括,建立風險評估與緩衝系統、建立涵蓋產品生命週期之風險管理系統、記錄系統活動以確保該結果得以有效追溯、製作技術文件提供必要資訊,供主管機關評估其合法性、提供使用者清楚充分之資訊、透明度與資訊條款、適當人為監督機制以減少風險、確保AI系統之正確性、穩定性及網路安全等 。 (3)有限風險(Limited Risk) 包括與人互動的AI系統(如聊天機器人)、情緒辨識系統與生物特徵分類系統、偽造或變造影像、聲音、視訊內容的深偽系統,適用透明性義務及標註(識別)要求等,須告知使用者正在與AI系統互動或內容經由AI生成等 。 (4)低或最小風險(Low and Minimal Risk)係除上述之外的AI系統,不受AIA規範 。 2、美國 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於2023年1月正式發布「AI風險管理框架」(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I RMF1.0) ,以幫助AI應用之決策與預期目標及價值保持一致,並降低AI應用風險 。AI RMF第一部分表明如何識別、減輕及最小化涉及AI技術的風險與潛在危害,並提出7項「可信賴AI系統」(trustworthy AI systems)關鍵特徵,包括有效性與可靠性、安全、穩固性與彈性、負責任與透明度、可解釋性與可闡述性、隱私強化、公平並管理有害偏見,以降低AI衍生風險並評估AI系統可資信賴與否。第二部分在風險有效識別的基礎上,建構AI風險應有的治理架構與管理標準,並提出以治理、路徑、量測及管理為核心之風險管理架構設計,同時闡述公私部門應如何落實AI風險管理體系 。NIST並持續就AI RMF研提配套資料 。此外,2023年10月美國拜登總統發布之「關於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AI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亦要求持續制定AI安全和保障之新標準 。 (2) 參考國外制度研議以AI風險管理為核心之監理立法模式 歐盟AIA採用風險分級方式,針對不同風險的AI系統賦予不同程度義務,美國則以鼓勵為主,並將AI風險聚焦在國家、經濟與公衛等領域之安全,規範具有嚴重風險之兩用基礎模型(dual-use foundational models) 的開發與交易,以及相關之大型資料中心 ,並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動「產業管理標準」,以建立可持續運作的管理機制,助益公私部門識別AI系統風險 。AIA之法律框架雖確保AI運用之公共安全性、提高使用者之信賴(需求面)及研發者或供應商之法安定性(供應面) ,但亦有學者認為AIA之各個風險級別的區分標準恐有未臻明確之虞,且由於AI系統應用伴隨而生的風險大抵處於持續且快速變動狀態,AIA對此似亦欠缺合適的風險調整機制 。美國對AI之監管並非直接給予一定義務,係在既有規範下授權各機關為一定行為,或發布指引由業者遵循 。美國之AI行政命令可為未來3至5年的AI技術保留監管空間 。歐盟與美國對於AI之監管模式雖各有不同,但均以風險管理為核心。 AI系統具有複雜性、不透明性、不可預測性、自主性(Autonomy),涉及複雜且專業的領域,無論是政府機關進行監理或是企業進行法規遵循都會產生相當大的成本 ,如何在兼顧AI產業創新發展,與國家、社會安全及人權保障之前提下,制定相關法律或監理措施具有相當難度。爰此,建議或可考量從AI設計、研發、部署及應用各階段,參酌外國立法例評估AI系統應用或輸出結果對個人或特定族群可能造成之風險,規劃預先採取之風險管理措施 ,並授權相關機關訂定風險辨識與管理之標準,以為AI技術日後發展保留監管彈性。 撰稿人:安怡芸 � 社論,借鏡國外 加速AI立法管理,經濟日報,113年5月27日,第A2版。 � 張璦,國科會擬定AI基本法草案 聚焦應用合法性等7面向,中央社,112年7月4日;范正祥,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國科會:年底前提出,中央社,113年3月19日。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1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1003774號,113年4月24日印發,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 ,委員 提案第 11002784 號,113年4月10日印發。 � 郭戎晉,〈國際趨勢下之人工智慧監管可能模式與臺灣推動課題〉, 《全國律師》,第 27卷,第6期, 112年6月,頁18。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郭戎晉,同註4,頁26。 � 林妤柔,全球首部AI法案!6月生效,罰款最高3,500萬歐元,科技新報,113年5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echnews.tw/2024/05/22/eu-worlds-first-major-law-for-ai/,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technews.tw/2024/05/22/eu-worlds-first-major-law-for-ai/,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 � 邱嘉琪,淺談歐盟人工智慧法案,中華經濟研究院,113年5月30日,頁1,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2.itis.org.tw/NetReport/NetReport_Detail.aspx?rpno=48902536&type=netreport,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2.itis.org.tw/NetReport/NetReport_Detail.aspx?rpno=48902536&type=netrepor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 � 王煦棋,〈金融業AI監管的十字路口:從風控角度談臺灣AI法制〉, 《 當代法律 》,第28期,113年4月,頁30-31。 � 王煦棋,同註9,頁31。 � 邱嘉琪,同註8。 � 邱嘉琪,同註8。 � 亦有稱為特定透明風險(Specific Transparency Risk)者,詳見王煦棋,同註8,頁31;許莉美,歐盟「人工智慧法(AI Act)」於本(2023)年12月9日達成政治協議,經濟部國際貿易署,112年12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75685,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7568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 � 邱嘉琪,同註8。 � 王煦棋,同註9,頁32。 � Crosswalks to the NI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AI RMF 1.0),NIST,113年4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ist.gov/itl/ai-risk-management-framework/crosswalks-nist-artificial-intelligence-risk-management-framework,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nist.gov/itl/ai-risk-management-framework/crosswalks-nist-artificial-intelligence-risk-management-framework,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5日。 � 落實全球AI治理 美國發布可信賴AI行政命令,中央社,112年12月2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6013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6013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2日。 � 郭戎晉,同註4,頁28。 � 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NIST,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ist.gov/itl/ai-risk-management-framework,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nist.gov/itl/ai-risk-management-framework,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2日。 � FACT SHEET: President Biden Issues Executive Order on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WHITE HOUSE,2023年10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10/30/fact-sheet-president-biden-issues-executive-order-on-safe-secure-and-trustworthy-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10/30/fact-sheet-president-biden-issues-executive-order-on-safe-secure-and-trustworthy-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 � 亦有稱為開放基礎模型(open foundation models),只基於廣泛資料且通常以自我監督式學習方式加以訓練的AI模型,包含至少數百億參數,適用廣泛情境,且能展現出或經輕易修改而展現出給定任務的高水準表現,從而對國家、經濟、公衛安全,或三者之組合,構成嚴重風險。詳見黃禾田,美、歐對人工智慧(AI)管理模式異同之初探,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112年11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21/391300,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21/39130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Dual Use Found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s with Widely Available Model Weights,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tia.gov/federal-register-notice/2024/dual-use-foundat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models-widely-available#ftn24,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ntia.gov/federal-register-notice/2024/dual-use-foundat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models-widely-available#ftn2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 � 黃禾田,同前註。 � 郭戎晉,同註4,頁28。 � 陳錫平(主講人),公共性與AI論壇(十二)歐盟人工智慧規則草案之初探——以市場、風險、價值及信賴為核心的管制架構,台灣人工智慧行動網,111年3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i.iias.sinica.edu.tw/eu-ai-regulation-draft-minutes/,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ai.iias.sinica.edu.tw/eu-ai-regulation-draft-minute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1日。 � 郭戎晉,同註4,頁28-29。 � 王煦棋,同註9,頁33。 � 黃禾田,同註22。 � 賴文智,〈從歐盟首部AI監管法,看臺灣AI立法方向與挑戰? 〉,《會計研究月刊》,第 457期, 112年12月,頁106。 � 落實全球AI治理 美國發布可信賴AI行政命令,同註17。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570/File_19814695.doc
R02518
職務再設計適用對象及範圍相關問題之探討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就業服務法
陳建欉
2024-06-2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職務再設計適用對象及範圍相關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就業服務法 三、背景說明 (一)依《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7條及《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9條、第39條規定[footnoteRef:1],各級勞工主管機關得訂定職務再設計[footnoteRef:2]等相關措施,以協助因身心障礙、年齡增長或產業變動等因素,所致工作障礙,經過調整或提供輔具,即可達到工作效能提升[footnoteRef:3]。高齡少子化導致全球缺工問題日異嚴峻,每位勞動者都屬彌足珍貴,企業應推動「職務再設計」,以網羅更多彈性人才[footnoteRef:4]。同時鼓勵雇主善加運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寶貴經驗及知識,使其有機會再度重返職場[footnoteRef:5]。 [1: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7條規定,各級勞工主管機關應分別訂定計畫,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辦理第33條第2項職業輔導評量、職務再設計及創業輔導。前項服務之實施方式、專業人員資格及經費補助之相關準則,由中央勞工主管機關定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第19條規定,雇主對於所僱用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有工作障礙或家屬需長期照顧時,得依其需要為職務再設計或提供就業輔具,或轉介適當之長期照顧服務資源。雇主依前項規定提供職務再設計及就業輔具,主管機關得予輔導或補助;同法第39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協助雇主僱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得提供相關人力運用指引、職務再設計及其他必要之措施。] [2: 依勞動部所定「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第2點規定,職務再設計係指以排除員工工作障礙,提升其工作效能,所進行之改善工作設備、工作條件、工作環境、提供就業輔具及調整工作方法之措施。] [3: 勞動部網站,職務再設計其實可以很簡單 搶占用人先機靠這招,2023年10月20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6480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23日。如中高齡者因老花看不清楚時,可提供大尺寸電腦螢幕、放大鏡等,改善視力問題,又如聽力障礙朋友工作溝通時,可運用電話擴音設備、助聽器等,協助溝通順暢。] [4: 程莉茜,它讓年輕人到退休族都愛上!職場新潮流「縫隙工作」是什麼,聯合新聞網,2024年6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37/8030116。縫隙工作(Spot Work)是一種短期、靈活的工作方式,每次只需幾小時即可完成。這種工作形式不固定,讓人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來選擇工作。隨著科技進步和媒合平台的發展,縫隙工作在日本已成為主流。] [5: 黃春長、王維旎,《台灣中高齡勞動力分析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6年3月,頁164。] (二)職務再設計概念是一種逆向思考的方式,配合勞工特性及條件,對於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與作業方法、工作時間等進行合理的調整[footnoteRef:6]。透過職務再設計的推動,將使不同類型與屬性的工作者,得到合理的工作安排與工作環境改善,進而促進其生產力的提升,並使其得以順利繼續就業[footnoteRef:7]。職務再設計服務並不只侷限於職場物理環境的硬體改善,也包括職場適應的服務措施,如視障員工運用職場定向訓練、職場人力協助排除障礙,又面對多元人才需求,可配合其身心狀況,建立彈性工作,包括彈性工作時間、採取部分工時等[footnoteRef:8]。 [6: 吳秀照,〈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2期,2005年12月,頁111。] [7: 周玟琪,〈從確保中高齡者就業機會與提升工作能力探討日本職務再設計的立法變革與做法〉,《就業安全半年刊》,第7卷,第2期,2008年12月,頁7。] [8: 勞動部網站,同註3。] (三)各國規範職務再設計相關法制,簡要說明如下: 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UN)1948年公布「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該宣言第23條強調每個人都有工作、自由選擇職業、不受歧視、享有公平且合適的工作條件及待遇的權利。   1.美國 依美國1973年《復健法案》(the Rehabilitation Act)規定接受政府經費補助的雇主,應為其身心障礙員工改善工作環境,可謂最早施行職務再設計(job accommodation)的國家。Job Accommodation Network是聯邦政府勞工部、學界、民間單位三方合作,提供外界免費專業諮詢及資訊的網站[footnoteRef:9]。此外,《身心障礙者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ADA)規定,員工15人以上的雇主,需為所僱用的身心障礙員工提供工作的合理調整(reasonable accommodation),使身心障礙者能有公平就業的機會,同時達到與一般人相同程度的表現或得到相同的薪俸和權利[footnoteRef:10]。2000年隸屬總統的身心障礙者就業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ttee on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以抵稅措施鼓勵企業改善工作環境障礙[footnoteRef:11]。 [9: 勞動部網站,同前3。] [10: 吳亭芳、黃名嘉、陳雅玲、陳淑雲,〈隱性的職務再設計—淺談各國職場人力協助政策〉,《特殊教育季刊》,第140期,2016年9月,頁13。] [11: 張朝琴,〈友善職場:以職務再設計探究肢體障礙者工作權的實踐〉,《身心障礙研究》,第12卷,第1期,2014年3月,頁40。] 2.澳洲 依澳洲《身心障礙歧視法》(Th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DDA),雇主有義務要提供身心障礙員工,在工作安排上做合理調整,以協助身心障礙員工適性工作。合理調整包括(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3a):(1)工作物理環境的改善及交通工具的改造;(2)工作職場的調整設備;(3)訊息與溝通輔具;(4)手語翻譯;(5)學習障礙及精神疾病員工的服務;(6)障礙相關訓練;(7)聽能訓練;(8)精神健康初階訓練[footnoteRef:12]。 [12: 吳亭芳、黃名嘉、陳雅玲、陳淑雲,同註10,頁14。] 3.日本 日本1993年制定《身心障礙者基本法》(《障害者基本法》),作為推動身心障礙者各項措施之依據。2004年訂定「身心障礙者就業支援今後的政策方向」,強調在學校、家庭或福祉設施中的障礙者可經由自我選擇、生活及就業支援,朝向僱用移動,因而有各種生活、就業的支援系統、開拓就業機會、職場適應等配套措施。此外,日本厚生勞動省提供職場適應援助者(job coach)支援,由各都道府縣地域職業中心、障礙者本人或事業主提出申請障礙者職業諮商師,提供個別化支援計畫,實施職場適應援助者之支援[footnoteRef:13]。 [13: 林靖文,〈職務再設計對在職身心障礙者工作的影響〉,《特殊教育發展期刊》,第63期,2017年6月,頁71。]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正就業服務法,將「職務再設計」明文入法 我國目前有關職務再設計散見於各法規中,且適用對象有所侷限,對就業弱勢族群保障明顯不足。《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24條第1項[footnoteRef:14]雖規定,對該項各款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然主管機關所訂「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第5點[footnoteRef:15]卻將適用對象限縮。《就服法》具有就業促進基本法之性質,面對缺工浪潮,企業應趁此調整用人觀念,增加多元人才參與。建議修正《就服法》,將「職務再設計」明文入法,並授權主管機關訂定相關辦法,使推動各弱勢族群職務再設計業務均有所依據。 [14: 依就業服務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一、獨力負擔家計者。二、中高齡者。三、身心障礙者。四、原住民。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六、長期失業者。七、二度就業婦女。八、家庭暴力被害人。九、更生受保護人。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 [15: 依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第5點規定,五、本計畫適用對象如下:(一)身心障礙者。(二)年滿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之中高齡者。(三)逾六十五歲之高齡者。(四)經醫療院所診斷為失智症,且未取得身心障礙證明者。(五)經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為精神疾病,且未取得身心障礙證明者。(六)劣耳聽力閾值在四十分貝以上,且與優耳聽力閾值相差二十五分貝以上,且未取得身心障礙證明之單側聽損者。(七)符合特殊教育法所稱身心障礙之情事,且未取得身心障礙證明者。(八)原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指定產業所屬事業單位之勞工。前項各款所定人員,應具下列資格之一:(一)本國國民。(二)與在本國境內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在臺灣地區居留之外國人、大陸地區人民、香港或澳門居民。(三)前款之外國人、大陸地區人民、香港或澳門居民,與其配偶離婚或其配偶死亡,而依法規規定得在臺灣地區繼續居留工作。] (二)研議擴大職務再設計之適用對象及範圍 過去職務再設計多侷限就業相關輔具開發,對軟體需求認知較少(如輪班機制、職務調整、勞動條件及相關權益),較欠缺整體職務再設計思維[footnoteRef:16]。職務再設計可以協助勞工在工作上發揮所長及提升工作效能,也幫助企業穩定組織人力,達到雙贏局面[footnoteRef:17]。依現行「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規定,並未納入非典型勞工、婦女、原住民、應屆畢業生等弱勢就業者,建議適度放寬「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之適用對象及範圍,在面臨就業市場變化挑戰,不漏接任何職場弱勢就業者。 [16: 吳岱鋼、陳盈如、劉家儼、張業婕,〈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之運用與挑戰〉,《就業安全半年刊》,第17卷,第2期,2018年12月,頁33。] [17: 勞動部網站,同註3。] (三)加強宣導職務再設計內涵並課予一定規模企業推動之義務 職務再設計對企業及勞工仍屬陌生,亦不知政府提供的具體補助項目及範圍,加深職務再設計執行難度[footnoteRef:18]。運用結果顯示,該服務對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過程有一定之幫助,然不可否認,在業界推廣職務再設計的功能、意涵仍待改善[footnoteRef:19]。綜上,參酌美國對身心障礙者的保護措施,強制要求一定規模僱用單位,應為其身心障礙員工施行職務再設計,並輔以抵稅措施等利多方案,鼓勵改善工作環境障礙[footnoteRef:20]。爰建議主管機關應先行透過各項社群媒體管道,加強宣導職務再設計之內涵及應用範圍,邇後再研議課予一定規模之企業,推動職務再設計之義務。 [18: 林昀萱,《職務再設計對中高齡工作者職場影響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24年1月,79。] [19: 林靖文,同註13,頁75。] [20: 張朝琴,同註11,頁50。]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503/File_19814572.docx
R02519
日本少子化對策之2024年育兒支援稅制相關研析
所得稅法
楊翔宇
2024-06-2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9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少子化對策之2024年育兒支援稅制相關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所得稅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我國近十年因少子化衝擊,共裁併44所國小,2024年新學年度又將停辦18所,創下歷年紀錄,廢校所隱含偏鄉、人口老化及外移等問題,引發地方民眾擔憂[footnoteRef:1]。我國少子化問題嚴峻,內政部2024年2月發布「國安危機-少子化浪潮」報告指出,推估2025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為0.95人,於亞洲主要國家僅比南韓高[footnoteRef:2]。日本同樣面臨少子化問題,其內閣2023年12月發布「兒少未來戰略(こども未来戦略)」指出,日本人未達到理想子女數主要原因中,經濟因素「撫養及教育子女費用過高」占52.6%[footnoteRef:3],故日本政府已將強化育兒相關經濟支援及提高年輕一代收入列為少子化對策4大具體措施之一[footnoteRef:4]。鑑於日本與我國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相近[footnoteRef:5],文化相似程度頗高,其少子化對策下推出之2024年育兒支援稅制,或可作為我國參考。 [1: 謝佳潾、許逸民,少子化衝擊 全台近10年44校遭裁併停招 地方憂廢校如廢村 113學年18所國小停辦 創新高,中國時報,2024年6月9日,第A1版。] [2: 內政部,《內政大數據簡析 國安危機-少子化浪潮》,2024年2月,頁1,網址:https://www.moi.gov.tw/cl.aspx?n=1944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3: 日本內閣官房,《こども未来戦略》,2023年12月22日,頁6,網址:https://www.cas.go.jp/jp/seisaku/kodomo_mirai/pdf/kakugikettei_20231222.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4: 同前註,頁14。] [5: 111年我國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為美金28,121元、日本為美金27,399元。詳經濟部網站,主要國家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網址:https://dmz26.moea.gov.tw/GA/common/Common.aspx?code=N&no=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四、探討研析 1. 針對育兒或年輕夫妻家庭擴大房屋貸款特別扣除額 日本為滿足民眾居住需求及減輕負擔,現階段實施「擁有房屋貸款時之所得稅特別扣除(住宅借入金等を有する場合の所得税額の特別控除)」制度[footnoteRef:6],或簡稱「房屋貸款減稅(住宅ローン減税)」制度,民眾為新建、買賣、擴建或改建住宅而辦理房屋貸款,且符合相關申報要件時(包含必須為住家用房屋、年所得不得逾日幣2千萬元、房貸期數在10年以上……等[footnoteRef:7]),即可以在所得税中扣除年末房貸餘額0.7%的特別扣除額,並視住宅本身節能等級,明定不同扣除額上限及年限,例如具低二氧化碳排放認證之新建住宅,其「年末房貸餘額之扣除上限(借入限度額)」為日幣4,500萬元,即房貸扣除額上限為日幣31.5萬元(4,500*0.7%),最長可扣除13年[footnoteRef:8]。若該特別扣除額超出所得稅應納稅額,尚可自日本地方稅-住民稅中扣除(如下圖[footnoteRef:9])。 [6: 依據日本租税特別措置法第41條規定。該法第2章「所得税法の特例」(第3條至第42條之3)規範日本所得稅法之特別規定。] [7: 國土交通省,《住宅ローン減税制度について》,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content/00174048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8: 國土交通省網站,住宅ローン減税,網址:https://www.mlit.go.jp/jutakukentiku/house/jutakukentiku_house_tk2_00001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9: 総務省網站,新築・購入等で住宅ローンを組む方・組んでいる方へ 個人住民税の住宅ローン控除がうけられる場合があります,網址:https://www.soumu.go.jp/main_sosiki/jichi_zeisei/czaisei/czaisei_seido/090929.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由於日本當前面臨房屋價格急劇上漲情況,為減輕育兒或年輕夫妻家庭(指扶養未成年子女或夫妻任一方未滿40歲之家庭)負擔[footnoteRef:10],日本在「2024年稅制修正綱要(令和6年度稅制改正案)」公布之「育兒支援稅制(子育て支援税制)」,即針對房屋貸款減稅制度,進一步將育兒或年輕夫妻家庭的「年末貸款餘額扣除上限」再提高日幣5百萬元至1千萬元(視住宅節能效果),使符合條件家庭之房貸扣除額上限相應再提高日幣3.5萬元至7萬元(500*0.7%至1,000*0.7%)。 [10: 財務省,《令和6年度稅制改正》,2024年3月,頁3,網址:https://www.mof.go.jp/tax_policy/publication/brochure/zeisei2024_pdf/zeisei24_all.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1. 增訂住宅育兒友善裝修工程特別扣除 除了針對上述「新購住宅」之房屋貸款減稅制度外,日本政府亦提出協助家庭改善「現居住宅」育兒環境方案,於2024年稅制修正綱要公布「既有住宅進行特定裝修工程時之所得稅特別扣除(既存住宅に係る特定の改修工事をした場合の所得税額の特別控除)」,明定年所得日幣2千萬元以下之育兒或年輕夫妻家庭若對現有住宅進行「一定的育兒友善裝修工程(一定の子育て対応改修工事)」,則該工程費用(上限為日幣250萬元)的10%,可自當年度所得稅中扣除。另所謂「一定的育兒友善裝修工程」包含(範例如右圖[footnoteRef:11]):1.防止兒少在住宅內發生事故之工程。2.更換為對面型廚房之工程。3.增加門窗防盜性能之工程。4.增加收納設施之工程。5.提高門窗、隔牆、地板隔音性能之工程。6.變更房間格局之工程(限特定類型)[footnoteRef:12]。 [11: 國土交通省,《令和6年度国土交通省税制改正概要》,2024年12月,頁21,網址:https://www.mlit.go.jp/page/content/001712685.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12: 財務省網站,令和6年度税制改正の大綱(1/10),網址:https://www.mof.go.jp/tax_policy/tax_reform/outline/fy2024/06taikou_01.htm#01_0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1. 與我國稅制之比較與借鏡 關於房屋貸款扣除額,目前我國所得稅法第17條規範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係採列舉扣除額,且扣除數額係將當年度實際發生之房貸利息支出減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後剩下的餘額申報扣除,並以新臺幣30萬元為限[footnoteRef:13],而日本則採特別扣除額,並以年末房貸餘額0.7%計算扣除數額,該特別扣除額之設計提供民眾更多減稅優惠[footnoteRef:14]。至於我國住宅裝修費用減稅規定,係於計算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時,就房屋於使用期間支付能增加房屋價值或效能且非2年內所能耗竭之增置、改良或修繕費,可以包含於成本中減除[footnoteRef:15]。因此,我國係以「出售房屋」為前提,且必須符合要件才能享有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之減免,惟就有居住需求而非出售房屋的育兒家庭立場,則尚無類似日本政府鼓勵於現居住宅辦理育兒友善裝修工程及配套減稅措施。 [13: 所得稅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2目之5規定:「(二)列舉扣除額:……5.購屋借款利息: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購買自用住宅,向金融機構借款所支付之利息,其每一申報戶每年扣除數額以30萬元為限。但申報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者,其申報之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金額,應在上項購屋借款利息中減除;納稅義務人依上述規定扣除購屋借款利息者,以1屋為限。」] [14: 財政部賦稅署網站,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第17條條文修正草案」,財政部評估房屋租金支出自列舉扣除額改列為特別扣除額,增加可支配所得約新臺幣32億元至71億元,2023年12月19日,網址:https://www.dot.gov.tw/singlehtml/ch26?cntId=c6d106f383af4e6d854e2338e1a7687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15: 依據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申報作業要點第13點規定:「個人除得減除前點規定之成本外,其提示下列證明文件者,亦得包含於成本中減除:(一)購入房屋、土地達可供使用狀態前支付之必要費用(如契稅、印花稅、代書費、規費、公證費、仲介費等),及於房屋、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完成前,向金融機構借款之利息。(二)取得房屋後,於使用期間支付能增加房屋價值或效能且非2年內所能耗竭之增置、改良或修繕費。」] 另日本公布上述擴大房屋貸款扣除等稅制,僅係日本少子化對策下,考量房價上漲問題而於2024年提出之育兒支援稅制優先因應措施(子育て支援税制の先行対応)[footnoteRef:16],事實上日本更規劃自2024年10月擴大發放兒少津貼( 児童手当),包含取消領取津貼之排富規定、發放對象從國中生以下擴大至高中生(16歲至18歲)及提高第3胎津貼等[footnoteRef:17],以進一步協助育兒家庭扶養子女及教育費用等經濟支出[footnoteRef:18]。鑑於日本之總生育率於1980年時為亞洲主要國家之末,惟自2005年後攀升至亞洲主要國家首位迄今[footnoteRef:19],可見日本對於生育率提升之政策具有一定成效,爰日本為因應少子化,以提高年輕育兒世代家庭收入為目標,於2024年提出之育兒支援稅制新措施,或可作為我國借鏡。 [16: 阿部敦壽,〈令和6年度税制改正(国税)等について〉,《ファイナンス》,2024年2月,頁19,網址:https://www.mof.go.jp/public_relations/finance/202402/202402e.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另日本現已修正通過租税特別措置法,並於2024年6月1日施行,完成擴大房屋貸款扣除額等稅改內容之立法程序,網址:https://hourei.ndl.go.jp/simple/detail?lawId=0000049319&current=-1#text_of_the_la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5日。] [17: 山口哲人,児童手当、2024年度からこう変わる 高校生も支給、所得制限は撤廃、第3子以降は増額 2024年12月から支給へ,東京新聞,2023年6月3日,網址:https://sukusuku.tokyo-np.co.jp/birth/707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18: 阿部敦壽,同註16,頁25。] [19: 內政部,同註2,頁36。] 撰稿人:楊翔宇 2 image2.png image1.gif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505/File_19814580.docx
R02517
高層建築物消防管理修法研析
建築法;消防法
陳宏明
2024-06-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7 議題研析 1、 題目:高層建築物消防管理修法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消防法 3、 背景說明 近期某處樓高28樓、屋齡9年的高層集合式住宅發生火警,起因為地下室1樓電纜走火所引發,火勢雖不大,卻因排煙設備的電纜線燒毀無法供電而失去排煙功能,2名消防人員因氣瓶耗盡而不幸殉職[footnoteRef:1]。 [1: 品觀點,新竹晴空匯再傳火警!烤箱冒煙觸發警報 住戶直呼:每天提心吊膽!,113年6月20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6%96%B0%E7%AB%B9%E6%99%B4%E7%A9%BA%E5%8C%AF%E5%86%8D%E5%82%B3%E7%81%AB%E8%AD%A6-%E7%83%A4%E7%AE%B1%E5%86%92%E7%85%99%E8%A7%B8%E7%99%BC%E8%AD%A6%E5%A0%B1-%E4%BD%8F%E6%88%B6%E7%9B%B4%E5%91%BC-%E6%AF%8F%E5%A4%A9%E6%8F%90%E5%BF%83%E5%90%8A%E8%86%BD-075317130.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2日。] 報載地方政府消防局初步鑑定,該大樓管道間電線過於密集引發電線走火,且因常用電源與緊急供電系統設置在同一個管道間內,導致緊急電源線路被燒毀而無法供電至排煙設備,造成排煙設備失效。此外,地下室電纜線燒毀產生的戴奧辛、焦油等有毒物質及濃煙,也因管道間未確實做好防火填塞致使防火區劃設計失效而向上四竄[footnoteRef:2],一連串系統上的缺失不僅造成此次災害,亦凸顯現行相關法規有待檢討改進之處。 [2: 中時新聞網,晴空匯燒出高樓危機!7成建案沒防火填塞 中央地方互踢踢皮球,113年6月10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610000692-260402?ctrack=mo_main_rtime_p04&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2日。] 4、 探討研析 (1) 高層建築物火災之防救對策 高層建築物屬密閉式空間,一旦發生火災,濃煙及高溫蓄積不易排除,易經由管道間及樓梯間形成煙囪效應,加上火勢易受外圍風力加速燃燒,火災發生後瞬間濃煙密布,將妨礙人的視線與呼吸系統,加上心理恐慌,造成逃生疏散不易及搶救工作極為困難。專家指出,高層建築物火災型態複雜,已非傳統救災方法可以克服,故應從加強高層建築物之防災能力、充實消防人力設備及提升火場作業應變能力著手[footnoteRef:3]。 [3: 夏冠群、林奕傑,〈超高層大樓之火災防救對策〉,《危機管理學刊》,第2卷第1期,94年3月,頁67-80。] 隨著都市地價高漲及建築技術進步,近年來超過2、30層的高樓大廈已於各大都會區林立,然目前國內最高的雲梯車72公尺最多只能抵達23樓,且全國僅有3部[footnoteRef:4],即使是全世界最高100公尺的雲梯車,對於像臺北101大樓(樓高508公尺)或高雄85大樓(樓高348公尺)這類超高層建築物,也無法發揮作用[footnoteRef:5]。因此,高層建築物之消防安全,主要係仰賴建築物本身的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包括火警自動警報設備、自動灑水設備、排煙設備、特別安全梯及緊急用昇降機等;此外,健全的消防編組、落實消防設備定期檢修申報及加強民眾防災意識,對於提升高層建築物之防災能力而言,亦不可或缺。 [4: 聯合新聞網,全台僅3台逾70公尺雲梯車 超高樓火警記住「小火快跑、大火關門」,113年5月2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20/799315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2日。] [5: 中時新聞網,晴空匯大火燒出「高樓危機」?消防專家揭關鍵:雲梯車絕非首選,113年5月30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530002105-2604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24日。] (2) 高層建築物消防相關規範簡介 關於高層建築物之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我國主要規範於建築法第97條授權訂定之 建築技術規則。依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規定,「高層建築物」係指高度在50公尺或樓層在16層以上之建築物(第227條)。高層建築物應設置2座以上之 特別安全梯並應符合2方向避難原則(第241條);地板面高度在50公尺以上或16層以上之樓層應設置緊急昇降機間, 緊急用昇降機載重能力應達17人(1,150公斤)以上,其速度不得小於每分鐘60公尺,且自避難層至最上層應在1分鐘內抵達為限(第244條); 各種配管管材均應以 不燃材料製成或包覆(第247條); 防災設備所使用強弱電之電線電纜應採用強電30分鐘、弱電15分鐘以上防火時效之配線方式(第255條)。每一樓層均應設置 火警自動警報設備,其11層以上之樓層以設置偵煙型探測器為原則;各層均應設置 自動撒水設備(第257條)。 此外,高層建築物應設置 防災中心,諸如電氣、電力、消防安全、排煙、通風、昇降與緊急昇降、連絡通信與廣播、燃氣與瓦斯緊急遮斷等必要設備之 顯示裝置及控制,均應設於防災中心;其高度達25層或90公尺以上者,其防災中心並應具備防災、警報、通報、滅火、消防及其他必要之 監控系統設備(第259條)。 (3) 強化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之安全檢查機制 針對前開疑似因防火填塞未確實施作,造成濃煙沿著管道間、安全梯間向上竄升而釀災之情形,查現行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85條、第85條之1[footnoteRef:6]對於貫穿防火區劃牆壁或樓地板之各類管線施作方式,已有明確規範,要求應以不破壞牆壁防火時效性能之方式施作,其與貫穿部位合成之構造,並應具有1小時以上之防火時效。然有專家指出,依現行法規定,地方建築主管機關於核發使用執照之竣工查驗時,雖得會同消防主管機關就防火區劃、防火填塞是否按圖施作予以查驗,但因查驗項目眾多且有部分存在於隱蔽處,事實上甚難查證。況且,即使是起造人依規定施作防火填塞,交屋後住戶自行雇工洗洞、打洞拉管線等行為,通常也沒有維持防火區劃及防火填塞的概念[footnoteRef:7],故防火填塞有無漏洞,是否能發揮預期的遮煙效果,甚難察覺。 [6: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85條:「貫穿防火區劃牆壁或樓地板之風管,應在貫穿部位任一側之風管內裝設防火閘門或閘板,其與貫穿部位合成之構造,並應具有一小時以上之防火時效。貫穿防火區劃牆壁或樓地板之電力管線、通訊管線及給排水管線或管線匣,與貫穿部位合成之構造,應具有一小時以上之防火時效。」第85-1條:「各種電氣、給排水、消防、空調等設備開關控制箱設置於防火區劃牆壁時,應以不破壞牆壁防火時效性能之方式施作。前項設備開關控制箱嵌裝於防火區劃牆壁者,該牆壁仍應具有一小時以上防火時效。」] [7: 同註2。] 為避免憾事再次發生,建議修正 建築法導入第三方專業機構施工現場查驗制度[footnoteRef:8],並研議將高層建築物防火區劃之完整性列為「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辦法[footnoteRef:9]」及「 原有合法建築物公共安全改善辦法[footnoteRef:10]」之必要檢查項目,以落實定期追蹤查核,俾確保建築物消防安全。 [8: 建議修正如《建築法》第70條第2項:「供公眾使用或一定規模以上之建築物,應另由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指定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之機關(構)、法人、學校或團體依指定項目查驗合格,出具查驗合格證明文件。」] [9: 該辦法為內政部依《建築法》第77條第5項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參《建築法》第77條:「…(第3項)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應由建築物所有權人、使用人定期委託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之專業機構或人員檢查簽證,其檢查簽證結果應向當地主管建築機關申報。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經內政部認有必要時亦同。…(第5項)第三項之檢查簽證事項、檢查期間、申報方式及施行日期,由內政部定之。」] [10: 該辦法為內政部依《建築法》第77條之1授權訂定之法規命令。參《建築法》第77條之1:「為維護公共安全,供公眾使用或經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有必要之非供公眾使用之原有合法建築物,其構造、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不符現行規定者,應視其實際情形,令其改善或改變其他用途;其申請改善程序、項目、內容及方式等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定之。」] (4) 明定緊急供電系統應與常用電源分置於不同區域 另針對管道間電線密集分布、緊急供電系統與常用電源設置於同一個管道間之缺失,有業界專家指出,考量建築技術規則中的免計容積有限,目前幾乎所有建築都是將線路設計集中在同一管道間,且未違反現行法規[footnoteRef:11]。惟前開背景案例凸顯同一管道間電線密集分布,電線易因過熱而走火,而緊急供電系統與常用電源設置於同一管道間,只要管道間發生火災,將導致緊急電源無法供電至消防用排煙設備及緊急昇降機等消防設備[footnoteRef:12],進而升高災害損失的風險。有鑒於此,主管機關允宜儘速檢討於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編中增訂「緊急供電系統應與常用電源分置於不同區域」之明文,以分散火災發生時之供電風險。 [11: 引述劉獻文建築師之發言,同註2。] [12: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編》第7條:「建築物內之下列各項設備應接至緊急電源:一、火警自動警報設備。二、緊急廣播設備。三、地下室排水、污水抽水幫浦。四、消防幫浦。五、消防用排煙設備。六、緊急昇降機。七、緊急照明燈。八、出口標示燈。九、避難方向指示燈。十、緊急電源插座。十一、防災中心用電設備。」] 撰稿人:陳宏明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491/File_19814550.docx
R02516
行政機關標售私人土地之救濟途徑規範研析
祭祀公業條例;地籍清理條例;土地法
陳世超
2024-06-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行政機關標售私人土地之救濟途徑規範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祭祀公業條例、地籍清理條例、土地法 三、背景說明 為解決部分私人土地因登記主體不明而未能釐清權屬或因繼承人逾期未辦理土地繼承登記所衍生之地籍管理問題,祭祀公業條例第51條第1項[footnoteRef:1]、地籍清理條例第11條第1項[footnoteRef:2]及土地法第73條之1第2項[footnoteRef:3],均有賦予行政機關在符合一定要件前提下得代為標售或公開標售私人土地之相關規範,以促進土地有效利用,增進公共利益。 [1: 祭祀公業條例第51條第1項:「祭祀公業土地於第7條規定公告之日屆滿3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公共設施用地外,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代為標售:一、期滿3年無人申報。二、經申報被駁回,屆期未提起訴願或訴請法院裁判。三、經訴願決定或法院裁判駁回確定」。] [2: 地籍清理條例第11條第1項:「第17條至第26條、第32條及第33條規定之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公共設施用地外,由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代為標售:一、屆期無人申報或申請登記。二、經申報或申請登記而被駁回,且屆期未提起訴願或訴請法院裁判。三、經訴願決定或法院裁判駁回確定」。] [3: 土地法第73條之1第2項:「前項列冊管理期間為15年,逾期仍未聲請登記者,由地政機關書面通知繼承人及將該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清冊移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公開標售。繼承人占有或第三人占有無合法使用權者,於標售後喪失其占有之權利;土地或建築改良物租賃期間超過5年者,於標售後以5年為限」。] 惟投標人或利害關係人對於前開行政機關之標售、開標、審標及決標之決定,若有不服者,究應循公法或私法救濟途徑,法無明文,不無疑義,容有討論的必要。 四、探討研析 (一)行政機關之標售行為究屬公法關係或私法關係,司法實務尚存不同見解 1.公法關係說 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4],行政機關之標售公告或開標、審標、決標結果,對外係分別發生行政機關取得標售私有土地公權力之法律效果或對系爭土地相關權利人權利發生法律拘束力,均具有規制性質,而屬行政處分。 [4: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386號判決:「……被上訴人104年9月16日標售公告,對外直接發生確認系爭土地屬代為標售地籍清理未能釐清權屬土地之法律效果,說明主管機關將可依地籍清理條例第11條第1項規定取得代為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具規制性質;被上訴人104年12月29日開標結果公告,對上訴人形成具系爭土地得標者之規制效力,均為行政處分,被上訴人以105年4月27日公告撤銷104年9月16日標售公告、104年12月29日開標結果公告,自均屬行政處分。……」;臺中高等行政法院108年度訴字第119號判決:「……本件被告107年1月17日之標售公告,性質上已發生確認系爭土地屬地籍清理未能釐清權屬土地,主管機關即被告將可依地籍清理條例第11條第1項規定取得代為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之法律效果,係屬行政處分;另被告107年4月27日開標結果公告係被告依據代為標售辦法第2條規定就開標、審標及決標結果,予以公告週知,並對外直接發生系爭土地之相關權利人權利移轉之法律拘束力,應認具有規制之性質,亦屬行政處分。……」。] 2.私法關係說 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5],參酌司法院釋字第448號解釋意旨,行政機關代表國庫出售公有財產,非行政處分,而屬私法上契約行為,則舉重以明輕,行政機關標售私人土地之行為,自亦屬於民法上買賣之性質,並非行使公權力對外發生法律上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即非行政處分,而屬私法上買賣契約行為。 [5: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5年度訴字第238號裁定:「……行政機關代表國庫出售或出租公有財產,並非行使公權力對外發生法律上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即非行政處分,而屬私法上契約行為,當事人若對之爭執,自應循民事訴訟程序解決,亦經司法院釋字第448號解釋在案。……行政機關代表國庫出售公有財產,非行政處分,而屬私法上契約行為,則舉重以明輕,行政機關依上開地籍清理條例第11條之規定,代為標售私人土地之行為,自亦屬於民法上買賣之性質,並非行使公權力對外發生法律上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即非行政處分,而屬私法上買賣契約行為,若利害關係人認行政機關辦理標售土地之程序有違背法令妨害其權益時,因屬私權爭執,應向普通司法機關訴請審判。……」。] 3.區分說 有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6],應依行政機關標售公告之內容區分為「標售決定」及「標售執行」。「標售決定」所生效力,將使行政機關取得法律規定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屬公法關係;而「標售執行」,則屬私法關係。亦即,標售公告中所記載之「依據」部分,就系爭土地之相關權利人而言,因已有對外直接發生「確認系爭土地屬於符合法律規定可得標售之土地性質」之法律效果,此種條件認定,將使行政機關取得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將產生該法律拘束力,應認係具有規制之性質,屬行政處分;至於法規要求標售公告中應載明之其他涉及標售執行之事項[footnoteRef:7],則屬私法關係。 [6: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庭112年度訴字第155號判決:「……依(89年1月26日修正公布之)土地法第73條之1規定可知該條規定公開標售之標須符合『自繼承開始之日起逾1年未辦理繼承登記』、『該管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已公告繼承人於三個月內聲請登記』、『地政機關已予以列冊管理』、『並無不可歸責於聲請人事由期間可予扣除』、『列冊管理期間須滿15年』、『須列冊管理滿15年仍未聲請登記』等要件,立法者始賦予代為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是系爭標售公告系爭土地之面積、土地使用情形、標售底價、受理投標期間、開標時間、地點、得參與投標之對象及優先購買權之內容,予以公告周知,則該公告對於得參與投標之不特定對象,固為要約之引誘,屬觀念通知性質。然於此同時,該公告中記載『依據:土地法第73條之1第2項』部分,就系爭土地之相關權利人而言,因已有對外直接發生『確認系爭土地乃屬符合前揭土地法第73條之1第1項、第2項前段標售要件之土地(含系爭土地)』之法律效果,亦即被告已有以該公告中記載『依據:土地法第73條之1第2項』部分,確認系爭土地屬於土地法第73條之1所規定可得標售之土地性質。申言之,上開公告記載『依據:土地法第73條之1第2項』部分,係確認系爭土地符合『前揭標售6項條件』,此種條件之認定,說明了被告將可依據土地法第73條之1第1項、第2項前段所規定取得『代為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亦即說明了將產生該法律拘束力,應認係具有規制之性質,屬行政處分。……就土地法第73條之1第2項前段所規範之標售『內容』,應區分為『標售之決定』,及『標售之執行』。標售之決定所生效力,將使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取得土地法第73條之1第1項、第2項前段代為標售私有土地之公權力,屬公法關係;另標售之執行,參標售作業要點第5點所載標售公告應明示之事項,及我國實務對於標售行為所採私權行為說之見解,屬私法關係。……」。] [7: 例如,逾期未辦繼承登記土地及建築改良物標售作業要點第5點第1項:「執行機關辦理標售時,應於標售公告一併明示下列事項:(一)繼承人、合法使用人或其他共有人就其使用範圍依序有優先購買權。其願優先購買者,應於決標後30日內,檢具保證金及相關證明文件,以書面向執行機關提出申請;未於規定期限內申請者,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二)設有他項權利者,於標售清冊備註欄加註『由得標人繼受該他項權利之所有負擔』。(三)權屬同一之土地及建物,列冊管理期間不同,僅就已移送標售之土地或建物辦理標售作業時,應加註說明」所訂應於標售公告一併載明之事項。] (二)行政機關標售行為之法律性質,學者亦存有不同見解 1.公法關係說 有論者認[footnoteRef:8],基於行政機關標售係基於公權力行使職權行為,如有爭議,應依行政爭訟以為救濟。 [8: 司法院釋字第773號解釋黃瑞明大法官協同意見書:「……二、主管機關公開標售人民所有未辦理繼承登記之不動產,乃基於公權力行使職權之行為,此階段如有爭議,應依行政爭訟以為救濟:本號解釋並未界定政府機關依土地法第73條之1之規定標售人民所有之未辦理繼承登記不動產,為公法或私法關係,如有爭議應由民事或行政法院審判?就此本席認為土地法第73條之1規定之立法目的乃因不動產是社會重要資源,其管理與利用不僅涉及私權,且與鄰近土地之開發與利用息息相關,若因無人繼承、無人管理而任其荒蕪,不僅造成社會問題,而且無法發揮地盡其利之功能,有損社會公益,故主管機關造冊列管及移請標售之行為,均係對未辦理繼承登記之不動產產生法律效果之單方行政行為。故如對造冊列管或移請標售之行為有爭議,應由行政法院審理。……」。] 另有論者認[footnoteRef:9],行政機關之標售程序,性質上屬行政強制執行程序。亦有論者認[footnoteRef:10],行政機關標售私有土地之性質除屬行政機關「強制行政」行為(法定權限)之外,亦帶有基於特定因素(例如促進土地使用效率)所為之行政「強制執行」色彩。 [9: 司法院釋字第773號解釋黃璽君大法官協同意見書:「……三、土地法第73條之1之標售程序,性質上屬行政強制執行程序:土地法第73條之1第1項前段規定:『土地或建築改良物,自繼承開始之日起逾1年未辦理繼承登記者,經該管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查明後,應即公告繼承人於3個月內聲請登記;逾期仍未聲請者,得由地政機關予以列冊管理。』第2項前段規定:『前項列冊管理期間為15年,逾期仍未聲請登記者,由地政機關將該土地或建築改良物清冊移請國有財產局公開標售。』是主管機關依上開規定將未辦理繼承登記之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列冊管理及列冊管理期滿後交付標售,係基於公權力之行使,是其標售程序應屬行政強制執行程序。……」。] [10: 陳明燦,〈我國逾期未辦土地繼承登記法律問題分析—兼論釋字第773號解釋〉,《月旦法學》,第288期,108年5月,頁123。] 2.雙階理論說 有論者認[footnoteRef:11],應區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為行政機關標售私人土地前之相關管制行為,此階段為私人與國家間之公法關係;第二階段則為行政機關之標售行為,此階段則為出賣人與買受人間之私法關係。 [11: 司法院釋字第773號解釋羅昌發大法官協同意見書:「……本件情形亦涉及二階段,第一階段為地政機關列冊管理至處理人民財產之行為,此階段為繼承人與國家間之公法關係;第二階段則為拍賣行為,此階段為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間之私法關係。……」。] (三)立法政策上,行政機關標售行為之法律性質既存有爭議,允宜明定救濟途徑 對於司法實務迭因審判權爭議,致人民往返奔波於普通法院及行政法院之情形,曾有論者認[footnoteRef:12],訴訟當事人關心者,是迅速、公平的審理,而不是高深、繁瑣的程序,此亦為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核心所在;審判權二元化,目的在精緻審判專業,以提升裁判水準,而非在阻礙人民正當使用法院。 [12: 司法院釋字第758號解釋詹森林大法官、陳碧玉大法官協同意見書:「……訴訟當事人關心者,是迅速、公平的審理,而不是高深、繁瑣的程序,此亦為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核心所在。審判權二元化,目的在精緻審判專業,以提升裁判水準,而非在阻礙人民正當使用法院。法官,不論服務於普通法院或行政法院,皆應深刻體會:與其因自己困惑於審判權歸屬,致人民輾轉於普通法院及行政法院,不如迅速勇敢開啟審理程序,公平作出裁判。因為,勞累奔波的人民已經在吶喊:法官,請給我一條路;而且,請快點!」。] 法務部對於類此行政機關標售之法律性質亦認[footnoteRef:13],學說及司法實務仍有不同見解,如有爭議,建議宜循修法途徑明定之。因而,立法政策上,行政機關標售行為之法律性質既已存有爭議,而可能造成人民救濟之障礙時,允宜明定相關救濟途徑,以保障人民訴訟權。 [13: 法務部112年2月18日法律字第11203502400號函:「……行政機關依土地法第73條之1所定公開標售之法律性質:……(4)綜上,行政機關依土地法第73條之1所為標售行為究屬公法或私法關係,學說及司法實務仍有不同見解,……爰請貴署參酌上開見解,釐清行政機關通知繼承人將列冊管理、通知繼承人將移請國產署拍賣、實行拍賣行為等程序及所使用之相關文書(例如地政機關通知繼承人之函)內容之性質,如仍存有爭議,建議宜循修法途徑明定之。……」。] 撰稿人:陳世超 5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488/File_19814547.docx
R02515
進口牛肉邊境檢疫及查驗之法制問題研析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管理辦法;輸入應施檢疫物檢疫準則
林華彬
2024-06-2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進口牛肉邊境檢疫及查驗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管理辦法、輸入應施檢疫物檢疫準則 三、背景說明 美國今(2024)年3月起陸續於9個州之46間乳牛場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H5N1疫情。美國農業部表示,H5N1是一種導致鳥類大量死亡的病毒,如今首次在乳牛身上出現。另外,後續也傳出人類感染病例[footnoteRef:1]。墨西哥甚至傳出首例人類感染H5N2禽流感病毒而死亡的案例[footnoteRef:2]。雖然病牛未經消毒的生乳中檢出大量病毒,我國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引述美國官方說法表示,美國肉品屠宰場有官方獸醫師,牛隻有染病疑慮就不會進入食物鏈,目前確認美國部分市售乳製品中雖檢出病毒殘粒,但均無致病活性,抽驗市售牛絞肉結果亦均為陰性[footnoteRef:3]。但由於一般民眾烹調牛肉有時並不會採高溫全熟的方式,鑑於禽流感已成人畜共通傳染病,目前雖為乳牛感染H5N1病毒,報導專家指出,不排除未來可能肉牛也會被感染[footnoteRef:4],進口牛肉仍具潛在疫情擴散風險。爰借鏡外國對於牛肉進口邊境檢疫及查驗處理與風險預防機制,健全我國輸入食品安全之風險管理體系。 [1: 吳儀文,全球首見!美國乳牛爆禽流感疫情還傳人 呼籲民眾勿飲未殺菌生乳,健康醫療網,2024年5月22日,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182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1日。] [2: 李青縈,全球首例 人類染H5N2禽流感身亡,聯合報,2024年6月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12/801554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1日。] [3: 賴昀岫、李青縈,美國爆乳牛染禽流感 牛肉、牛奶還能吃嗎?專家解答,聯合報,2024年5月16日,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967978,最後瀏覽日期: 2024年 6月12日。] [4: 全球首見乳牛染禽流感已傳人!喝牛奶、吃美牛有風險嗎?關鍵8問解析,元氣網,2024年5月16日,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0/796835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牛肉進口管理及邊境查驗機制 1.食品輸入管理之相關法規與查驗 我國食品輸入邊境管理,係依據風險管控原則以及產銷鏈中各類食品之風險特性進行查核抽驗,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第六章為「食品輸入管理」專章(第 30 至第 36條),該章整合食品輸入管理各個範疇,主要內容為規範外國產品輸入時之食品安全衛生查驗(第 30 至 34 條);另第35 條為授權中央主管機關對於管控安全風險程度較高之食品,得於其輸入前實施系統性查核,以及輸入後之例行性查核[footnoteRef:5]。 [5: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11年度食品輸入管理暨輸入查驗統計年報,2023年11月,網址:https://www.fda.gov.tw/tc/includes/GetFile.ashx?id=f6383497200927565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9日。] 依據食安法第30條規定,業者須向主管機關申請查驗,經查驗符合規定,始得輸入。查驗調控之原則依據產品風險程度而定,經由邊境查驗自動化管理資訊系統,考慮風險因子,包括不合格紀錄、產地來源、國際風險訊息、國內外重大衛生安全事件、高關注或高風險食品等予以分級,核判風險等級決定查驗方式及比率[footnoteRef:6]。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依據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第8條規定執行[footnoteRef:7],包括逐批查驗、抽批查驗、逐批查核、驗證查驗以及監視查驗。 [6: 鄭維智,我國輸入食品管理之機制及其進展─基於風險管理之思維,認證報導第34期,2019年11月7日,網址:https://www.taftw.org.tw/report/2019/34/foo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5日。] [7: 衛生福利部,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2019年6月10日衛生福利部衛授食字第 1082002676 號令修正發布,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4001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2.牛肉輸入管理與邊境查驗 我國對進口牛肉產品之安全管理機制,採輸入前源頭管理、輸入時邊境查驗及輸入後的後市場稽查共三道柵欄式控管。衛福部於2009年11月2日訂定「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管理辦法」,在出口國飼育及屠宰、我國進口時檢驗檢疫,以及國內市場流通等不同階段,分別加強相關產品之查驗與管理[footnoteRef:8]: [8: 行政院衛生署(現已改制衛生福利部),「三管五卡政策及進口肉品檢驗機制之執行現況及檢討」報告,立法院第8屆第1會期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2012年3月7日,網址:https://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31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3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作業程序修正規定,2020年9月17日,網址:https://www.fda.gov.tw/tc/includes/GetFile.ashx?id=f63735931218732943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新聞報的「三管五卡」是在講什麼?政府如何執行?,2024年3月15日,網址:https://dph.tycg.gov.tw/News_Content.aspx?n=4413&s=126224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1. 源頭管理:由專家、獸醫師、衛福部及農業部等相關部會官員,共同前往當地實地查核輸臺牛肉工廠,確認其防範食品衛生安全措施符合我國要求。 2. 邊境查驗:由衛福部食藥署、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下稱防檢署)及財政部關務署,各依權責共同把關。 3. 後市場稽查:由各地方政府衛生局依權責把關。產品經邊境查驗合格輸入後,由市場監測機制進行市售產品稽查,包括產品標示查核(包裝食品、散裝食品及直接供應飲食場所皆必須標示牛肉原產地)及檢驗,發現不合格即依食安法相關規定處辦。 衛福部於2020年9月17日修正「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作業程序」,並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針對曾發生牛海綿狀腦病 (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國家(地區)進口牛肉及其產品實施監管措施。此外,亦滾動式修正「美國及加拿大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對於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不得輸入(包括攙雜前述項目之產品及附表三十六個號列項下產品)[footnoteRef:9]。 [9: 政府公報資訊網,衛生福利部令:修正「美國及加拿大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自112年6月15日生效,2023年6月15日,網址:https://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E231712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另我國對於活體輸入供屠宰之牛隻,包括肉牛、乳牛,由防檢署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四章輸出入與檢疫相關規定辦理[footnoteRef:10]。依據該條例第33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 輸入應施檢疫物檢疫準則,規範 牛輸入檢疫條件及 偶蹄目動物肉類輸入檢疫條件修正規定,加強邊境檢疫措施,以確保輸入我國的牛隻都符合安全健康可供人食用之標準[footnoteRef:11]。 [10: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33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維護動物及人體健康之需要,應公告外國動物傳染病之疫情狀態,並就應施檢疫物採取下列檢疫措施:1.禁止輸入、過境或轉口。2.指定應施檢疫物輸入前,輸入人或其代理人應申請核發輸入檢疫同意文件,並於輸入時執行檢疫。3.依檢疫條件繳驗動物檢疫證明書或其他文件,並執行檢疫。4.隔離檢疫。] [11: 農業部,輸入應施檢疫物檢疫準則,2024年2月27日修正。] (二)歐盟對進口牛肉之邊境查驗管理機制 1990年歐洲爆發狂牛症等一連串重大食安事件,激發歐盟對食品安全新政策之需求,2002年通過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178/2002規章(Regulation (EC) No 178/2002,下稱一般食品安全法)落實食安管理原則並賦予法律效力,涵蓋從食品到飼料、從農場到餐桌整體食品鏈所有階段,規範歐盟、會員國及廠商之權責及義務,以維護歐盟內部市場的有效運作。該法施行以來,已樹立歐盟對食品安全的一般原則和要求,從而奠定歐盟共同食品安全基礎措施[footnoteRef:12]。該法將食品依據來源定有不同的管理規範,大致分三類: 動物源性食品(Food of Animal Origin)、 非動物源性食品(Food of Non-Animal Origin)以及 組成食品(Composite Products)。 [12: 謝碧蓮,歐盟食品鏈透明法規之簡介,食品藥物研究年報,第13期,2023年1月5日。網址:https://www.fda.gov.tw/tc/includes/GetFile.ashx?id=f63808528447375789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歐盟要求食品輸銷業者應符合須符合歐盟基本的衛生要求,如一般食品安全法第 11條最低衛生標準及第 19 條進口商責任,以及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852/2004號規章( Regulation (EC) No 852/2004)第 3 條到第 6 條第三國廠商須遵守之衛生規定、第5條之HACCP原則[footnoteRef:13]。而出口至歐盟的牛肉及其產品必須符合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853/2004號(Regulation (EC) No 853/2004)動物源性食品衛生規章的特定管理要求[footnoteRef:14],包括對動物源性食品之生產、銷售制定特定之衛生及動物福利規定。規範生產及銷售該等食品之工廠及場所須經主政機關登記、核准,屠宰廠作業環境符合規範,且該等產品自第三國進口亦須為核准進口之國家名單,相關標示規範須遵守一般食品安全法之規定,在國家識別碼方面則須依據國際標準組織ISO規定。而有關動物防疫檢疫的管理,除歐盟各國間,也針對進口動物源性食品以第2016/429號規章(Regulation(EU)No 2016/429)規範供人類食用之動物源性食品之生產、加工及銷售之衛生要求,並就傳染性動物疾病(包括非洲豬瘟、禽流感……等)訂定預防控制管理規則[footnoteRef:15]。 [13: 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系統制度亦稱為「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為一分析、評估和控制食品生產過程中安全危害之系統。此種重視源頭管理與製程的風險分析及控管,強調事前預防勝於事後檢驗,屬系統性預防管制,已為世界各國公認為最佳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製造業者實施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指引,2020年5月16日修正。] [14: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輸銷歐盟食品管理作業規範,2020年6月2日。] [15: 鹿惠珍,歐盟食品衛生法規彙整之更新版(歐盟動植物檢驗檢疫暨食品衛生法規簡介),經貿透視雙週刊,2006年11月30日,網址:https://www.trademag.org.tw/page/newsid1/?id=451540&iz=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8日。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歐洲議會和理事會(EU)2017/625規章關於官方管制以及修訂及廢止若干法規 (Official Controls Regulation, OCR),2020年8月17日,網址:https://www.bsmi.gov.tw/bsmiGIP/wSite/ct?xItem=90710&ctNode=8831&mp=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9日。Regulation(EU) 2016/429,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eli/reg/2016/429/2021-04-2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1日。] 歐盟2017年官方管制規範(Regulation (EU) 2017/625) 要求各會員國應以風險為基礎,以適當頻率定期對所有部門食品鏈的所有經營者、活動、動物和貨物進行官方控制。第2017/625號規章第54條第3項授權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制定邊境查驗相關之規範[footnoteRef:16]--2019/2129號執委會施行規範(Commission Implementing Regulation (EU) 2019/2129):就動物和動物源性產品實施貨證相符查驗(Indentity check)和實體檢查(Physical check),檢查的內容包括動物疾病、健康事項及食品衛生安全事項,並訂定統一適用之 基礎查驗率(Baseline frequency rate)。其中將活體動物列為第一級風險,需進行100%的貨證相符查驗和100%的實體查驗;而絞肉/經機器切割供人類食用之肉及其產品/禽肉/兔肉、野味肉品/雞蛋/冷凍雞蛋產品/牛奶/冷凍乳製品/未密封常溫下養殖魚類、雙殼貝等動物源性產品,則列為第二級風險,需進行100%的貨證相符查驗和30%的實體查驗。針對管制系統與能力嚴重不足之產品來源國家,並可將基礎查驗機率提升一個層級,或是針對含特定風險物質之類別,將查驗率由30%調至50%[footnoteRef:17]。 [16: 何佳樺、許巧揚、陳慶裕、吳宗熹、林旭陽、劉芳銘,各國邊境輸入食品查驗措施探討,食品藥物研究年報,第12期,2021年12月7日。網址:https://www.fda.gov.tw/tc/includes/GetFile.ashx?id=f63774487651616290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17: Commission Implementing Regulation (EU) 2019/2129 of 25 November 2019,ANNEX I,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eli/reg_impl/2019/2129/oj,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三)預防禽流感牛肉進口風險,加強邊境查驗與跨國疫情通報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WOAH)關於進口產品風險控制的準則,進口國應該進行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共同構成的「風險分析」體系,欲發揮該體系的完整功能,整個分析流程需有透明和雙向的風險溝通,所有風險利害關係方都應享有同等的資訊獲得權,因此面對疫情時之跨國通報機制尤顯重要。歐盟等先進國家均已建立專職、專責、專業的生物風險評估與查驗機制,包含指定主責機關、建置實驗室檢驗能量、設立監督委員會等。而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仍存有各部門分工不明確之問題,其協同合作亦有待加強[footnoteRef:18]。 [18: 林麗芳,美國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分析,農業與農情,第212期,2000年2月,網址: https://www.moa.gov.tw/ws.php?id=2104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2日。] 在禽流感此一人畜共通疾病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時,進口牛肉依靠傳統邊境檢查措施顯然不足以因應變化,建議透過修法建構完善預防通報及查驗處置法規,允宜檢討修正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33條第3項規定訂定之「輸入應施檢疫物檢疫準則」附件4之1「 牛輸入檢疫條件」,將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PAI)納入疫病之檢疫措施,由防檢署依規定審查,必要時得派員赴驗出禽流感病毒之牛肉輸出國實地查核。根據實地查核結果,政府可依 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管理辦法規定,對於進口牛肉及其製品,就其風險程度,加嚴邊境查驗比率,對於不符規定之牛肉產品予以退運或銷毀;另可依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28條第1項規定停止檢疫物之輸入[footnoteRef:19]等應變措施。對進口牛肉之邊境檢疫查驗嚴格把關與控管,確保國人食用進口牛肉的衛生安全。 [19: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28條第1項:「各級主管機關認為防疫上有必要時,得公告採取下列各款措施:一、指定區域、期間,禁止或限制輸送一定種類之動物,並停止搬運可能傳播動物傳染病病原體之動物屍體及物品。二、指定區域停止檢疫物之輸入。三、在交通要道設置檢疫站,檢查動物及其產品;未經檢查或經檢查不合格者,禁止其進出,並得為必要之處置。」。] 撰稿人:林華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480/File_19814538.docx
R02514
外國企業在臺設置研發中心之補助法制研析-以美國法之補助追回為借鏡
產業創新條例;經濟部協助產業創新活動補助獎勵及輔導辦法
方華香
2024-06-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4 議題研析 1、 題目:外國企業在臺設置研發中心之補助法制研析-以美國法之補助追回為借鏡 二、議題所涉法規 產業創新條例、經濟部協助產業創新活動補助獎勵及輔導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載,為引領臺灣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經濟部啟動「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下稱「大A+計畫」),鎖定新興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人工智慧三大領域,補助申請門檻較高,包括企業必須承諾製造或研發投資達一定規模,研發技術項目須達領先國際水準,期望吸引國際大廠在臺紮根前瞻技術。而超微(AMD)將投資新臺幣 50億元在臺設立研發中心,並積極爭取經濟部「大A+計畫」補助。上開計畫之法源依據為產業創新條例第9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經濟部協助產業創新活動補助獎勵及輔導辦法(下稱補助辦法) 。 四、探討研析 (1) 美國晶片法簡介 美國於2022年通過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法案(CHIPS Act,下稱晶片法),對半導體業提供補助及稅捐優惠,以鼓勵半導體業前往美國設廠製造。 在補助部分,為避免美國資金直接或間接使有疑慮之外國政治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 受益,故設有柵欄條款(Guardrails Rule/clause),要求受補助人及其關係企業 不得於有疑慮國家進行涉及實質擴產之重大交易,亦不得為涉及美國國家安全之聯合研究或技術授權,否則美國可追回相關補助(Expansion Clawback and Technology Clawback,擴產追回與科研追回),補助款亦不得用於實施庫藏股或發放股利 。為使相關補助類型及追回條件更為明確,美國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晶片辦公室(CHIPS Program Office,CPO)於2023年9月更公布「防止不當利用晶片法補助」(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之法規命令(Final rule),於 2023年11月24日生效 ,以資補充。 (2) 柵欄條款重點 1、科研限制:補助期間內,禁止受補助者使有疑慮之外國政治實體參與涉及引起國家安全問題之技術或產品之聯合研究或技術授權(joint research or technology licensing) 聯合研究或技術授權為半導體業廠商製造過程中重要之商業行為,在無國家安全疑慮之考量下,上述法規命令新增例外不受禁止之情形 ,以降低對廠商正常商業行為之影響,例如:與有疑慮之外國政治實體共同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對位於有疑慮之外國政治實體境內之關係企業或員工間為聯合研究或技術授權;半導體產業分工細緻,於現有產品之製造、封裝、測試等各流程中,與上下游廠商(其一位於有疑慮之外國政治實體中)間之溝通、設計研發(取得設計圖或其他設計細節等);由位於有疑慮之外國政治實體境內之合作廠商進行保固、客戶服務等,均不被禁止。 2、擴產限制:補助契約簽訂領取補助後10年內,不得在有疑慮之國家(foreign country of concern)進行涉及半導體實質擴產(involving the material expansion of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apacity)之重大交易(significant transaction) (1) 實質擴產:上述法規命令將之明確定義為提升製造產能逾5%,產能之認定方式則以增加無塵室、生產線或其他實體空間(cleanroom, production line or other physical space)為標準 ,使追回補助款與否之認定較為明確。 (2) 重大交易:在法規命令預告階段,曾定義為契約期間內所發生交易總值超過10萬美元,但其後刪除,個別認定 。 (3) 例外得擴產,不受限制之情形 :受補助人於A.有疑慮國家之 現存設施(Existing Facility)生產傳統半導體(legacy semiconductor,或稱成熟製程),或B.即使是新建設施,所生產傳統半導體 主要供應該有疑慮國家。 上開法規命令除有對傳統半導體定義有更細節之規範,且範圍可能隨時間調整 外,另明定現存設施,指「訂約前」建造、運行之設施且 未進行重大翻修(產能提升未逾10%)者,而現存設施之產能,會在補助契約中確認之 ;復明定 主要供應市場,指使用半導體製造設施產出(零件、材料)所製成之 最終產品至少 85% (按價值計算)以上銷售於該有疑慮國家之市場,此一高門檻係為避免美國資金之補助產生間接鼓勵低階半導體銷往其他國家之不利效果 。 3、補助契約(協議)應記載事項之明確化 上述法規命令明定補助契約應記載受補助人位於有疑慮國家之現存設施(包括產能部分,在簽訂協議時即加以認定並記載之),或正在與有疑慮外國政治實體進行恐使美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之聯合研究或技術授權 。 (3) 評析與建議 1、 補助法制利弊分析 美國晶片法一方面提供高額補助吸引半導體廠商前往美國設廠,維護美國高科技產業之領導地位,一方面為防堵補助款直接或間接流入有疑慮國家,影響本國產業優勢及供應鏈安全,故以法律或法規命令課予受補助廠商相對應之負擔或義務,並簽訂補助契約,違反者,可能追回補助款項。因需提供相關資訊(例如於有疑慮國家之工廠設施、聯合研究、技術授權等情形)予美國商務部,以供其審酌是否給予(追回)補助,可能涉及營業秘密,且因於有疑慮國家境內之工廠無法擴產或進行聯合研究,將影響受補助廠商之全球營運布局(減少或停止投資特定國家) 。是否申請補助,廠商即應衡酌其利弊得失。 而我國有臺版晶片法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所授權之補助辦法,亦有補助外商規定(參照補助辦法第6條),造成臺灣業者憂心扶植外商,並爭搶研發人才,影響臺灣廠商之競爭力 。 2、 補助資格及補助契約、補助款追回等相關規定之細緻化與明確化 查補助辦法第6條對外國企業在臺設置研發中心之補助對象有積極資格條件規定、第15條有簽訂補助契約及契約約定事項之明文、第17條、第17條之1等為補助款追回規定、第19條申請補助之聲明事項及聲明不實之補助款追回規定,對於外國企業運用補助款會否直接或間接挹注與我國敵對勢力地區之產業,損及我國產業競爭力,外國企業應否提供相關資訊(提出聲明或訂入補助契約條款)及違反時之相關效果等,相關內容是否於法制上予以明文化?美國法制或可供審酌。 撰稿人:方華香 � 王翊綺,〈蘇姿丰演講找華碩、聯想站台「打群架」 砸50億在台設AMD研發中心〉,2024年6月3日,三立新聞網,網址: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47859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4日;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網站:https://aiip.tdp.org.tw/template/aiip_edd/index_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4日。 � 15 USC § 4651(8)。 � 持股比例80%以上,詳見26 U.S. Code § 1504(a)(2)。 � The White House,〈FACT SHEET: CHIPS and Science Act Will Lower Costs, Create Jobs, Strengthen Supply Chains, and Counter China〉,2022年8月9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8/09/fact-sheet-chips-and-science-act-will-lower-costs-create-jobs-strengthen-supply-chains-and-counter-chin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3日。 � 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 2023年9月25日,網址: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3/09/25/2023-20471/preventing-the-improper-use-of-chips-act-fundin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3日;NIST,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2024年4月24日,網址:https://www.nist.gov/chips/frequently-asked-questions-preventing-improper-use-chips-act-fundin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3日。 � 15 U.S. Code § 4652(a)(5)(C),中文文獻整理自:吳彬詣,〈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柵欄條款簡析〉,《科技法律透析》,第36卷,第1期,2024年3月,頁37、43-44、47;洪德欽、鄭皓文,〈美國晶片法在WTO合法性之研究-兼論晶片法的影響與啟示〉,《月旦法學雜誌》,第344期,2024年1月,頁163。 � 15 C.F.R. 231.105;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A. Comments Related to Subpart A—Definitions :231.123 Technology Licensing),同註5。 � 15 U.S. Code § 4652(a)(6)(C)(i)。 � 15 C.F.R. 231.108;NIST,同註5。 � 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A. Comments Related to Subpart A—Definitions :231.121 Significant Transaction),同註5。 � 15 U.S. Code § 4652(a)(6)(C)(ii);洪德欽、鄭皓文,同註6,頁163。 � 15 C.F.R. 231.107;洪德欽、鄭皓文,同註6,頁164。 � 15 C.F.R. 231.101;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A. Comments Related to Subpart A—Definitions :231.103 Existing Facility、231.122 Significant Renovations),同註5;吳彬詣,同註6,頁40-41。 � 15 C.F.R. 231.111;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A. Comments Related to Subpart A—Definitions :231.114 Predominately Serves the Market),同註5。 � 15 C.F.R. 231.112(b);Preventing the Improper Use of CHIPS Act Funding(A. Comments Related to Subpart A—Definitions :231.115 Required Agreement),同註5;吳彬詣,同註6,頁41。 � 吳彬詣,同註6,頁48;吳彬詣,〈產業政策叢生對全球的影響〉,《科技法律透析》,第35卷,第11期,2023年11月,頁14。 � 江睿智,〈超微砸50億在台設研發中心 擬向經部爭取「大A+計畫」補助〉,經濟日報,2024年5月20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26/797469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9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414/File_19814502.doc
R02513
生物辨識邊境管理之法制問題研析
入出國及移民法;入出國查驗及資料蒐集利用辦法;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蒐集管理及運用辦法
林智勝
2024-06-2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3 議題研析 一、題目:生物辨識邊境管理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入出國及移民法、入出國查驗及資料蒐集利用辦法、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蒐集管理及運用辦法 三、背景說明 自動查驗通關系統為採用電腦自動化方式,結合生物辦識 科技,讓旅客可以自助、便捷、快速的入出國[footnoteRef:1]。據報載內政 [1: 內政部戶政司網站,「戶政事務所受理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註冊服務」常見問答(FAQ),Q1.什麼是自動查驗通關系統?2022年7月22日。網址: https://www.ris.gov.tw/documents/data/ 4/109025153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9日。] 部移民署(下稱移民署)為提供旅客更優質的通關體驗,加速更新 現有的自動查驗通關系統(e-Gate),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e-Gate 汰換及更新工程,採用電腦自動化方式結合生物辨識科技,未來通 關程序也將更便利[footnoteRef:2]。 [2: 陳鴻偉,移民署第四代自動查驗機 科技生物辨識通關更便利,中時新聞網,2024年6月4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604002272-2604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1日。] 四、探討研析 (一) 生物特徵識別資料蒐存之法源檢視 移民署自動查驗通關係依《入出國及移民法》(下稱本法)第4條規定:「(第1項)入出國者,應經移民署查驗;未經查驗者,不得入出國。(第2項)移民署於查驗時,得以電腦或其他科技設備,蒐集及利用入出國者之入出國紀錄。」另本法第91條第1項規定:「外國人、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及澳門居民於入出國(境)接受證照查驗或申請居留、永久居留時,移民署得運用生物特徵辨識科技,蒐集個人識別資料後錄存。」本法第91條為賦予移民署針對「外國人、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及澳門居民(下稱規範對象)」使用生物辨識系統之法源依據。再查依本法第4條第3項授權訂定之「入出國查驗及資料蒐集利用辦法」第21條亦有針對「規範對象」接受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之辨識規定[footnoteRef:3]。 [3: 「入出國查驗及資料蒐集利用辦法」第21條:「外國人、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及澳門居民應於每次入出國查驗時接受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之辨識。」] (二) 臺灣地區有戶籍國民如自願錄存指紋,應以法律明定錄存目的 依「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蒐集管理及運用辦法」(下稱蒐管運用辦法)第2條第1款規定:「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指具個人專屬性而足以辨識個別身分之指紋及臉部特徵資料。」觀諸現行移民署本國國民申辦自動查驗通關,註冊方式及流程為[footnoteRef:4]: [4: 內政部移民署網站,本國國民申辦自動查驗通關及使用說明,2024年2月2日。網址: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5/7445/7889/7892/5076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1日。] (1)閘道自助註冊(無需事先註冊):申請者至自動通關閘道前使用護照進行掃描讀取,於閘道螢幕點選同意錄存臉部影像或再擷取雙手指紋 (指紋為自願錄存項目,非必要項目)……。 (2)人工註冊(需事先註冊):申請者事先至人工註冊櫃檯,向移民官出示護照後,錄存申請者臉部影像或雙手指紋 (指紋為自願錄存項目,非必要項目)……。 依據前述說明,均有附註 (指紋為自願錄存項目,非必要項目)。再觀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之意旨:「國家基於特定重大公益之目的而有大規模蒐集、錄存人民指紋、並有建立資料庫儲存之必要者,則應以法律明定其蒐集之目的。[footnoteRef:5]」然本法第91條如前述係為針對「規範對象」而設。針對臺灣地區有戶籍國民自動查驗通關自願錄存指紋部分,似尚無法律明定其蒐集之目的。 [5: 司法院網站,釋字第603號解釋,2005年9月28日,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 .aspx?fid=100&id=310784&rn=1607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7日。] 另檢視蒐管運用辦法第5條第1項:「入出國及移民署應建立外國人、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及澳門居民個人生物特徵識別資料檔案。」本辦法「規範對象」,並未包括臺灣地區有戶籍國民。若本國國民自願錄存指紋,建議仍應以法律明定錄存目的。 (三) 自動查驗通關對個人資料保護之規範位階,似有不足 查法務部矯正署推動智慧監獄計畫,將人臉辨識等技術導入監獄管理,並於2020年7月訂定發布「監獄及看守所科技設備設置與使用及管理辦法」,明定監獄及看守所科技設備之種類、設置、管理、運用、資料保存及其他應遵行事項[footnoteRef:6]。而自動查驗通關系統相關作業係依「申請及使用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作業要點」(下稱自動查驗通關要點)第9點:「移民署於蒐集、處理及利用申請人臉部影像或指紋等個人資料時,應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蒐管運用辦法及其他法令規定」作概括性規定。對照上述法務部行政命令明定相關個人隱私之資料保護辦法之作法,「自動查驗通關要點」之規範法位階,似稍顯不足。 [6: 鄭文亭,《新北市政110年度自行研究報告,臉部辨識與個資保護之探討》,新北市政府地政局地政資料科,2021年10月,頁12-13。] (四)擴大洽簽互惠協定,提高外國人自動通關使用率 觀「自動查驗通關要點」規定,可申辦註冊e-Gate者,除年滿14歲且身高140公分以上,未受禁止出國處分之臺灣地區有戶籍國民外,尚包含持居留證之外國人……及依條約、協定或基於互惠原則得申請使用者等[footnoteRef:7]。惟查截至113年6月,我國與外國簽訂e-Gate互惠使用協定及生效情形,僅有美國、澳洲、德國、韓國、義大利及新加坡,共計6個國家[footnoteRef:8]。 [7: 申請及使用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作業要點,第2點:自動查驗通關系統申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除依第八款規定申請者外,應為12歲以上,且身高140公分以上,並具有下列身分或資格之一者: (一)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以下簡稱有戶籍國民)。 (二)具入國許可證件或居留身分之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以下簡稱無戶籍國民)。 (三)具居留或永久居留身分之外國人。 (四)具外交官員或國際機構官員身分之外國人。 (五)具居留身分之香港或澳門居民。 (六)具依親居留或長期居留身分之大陸地區人民。 (七)取得外籍商務人士使用快速查驗通關證明(以下簡稱快速通關證明),且經移民署公告許可申請之外來旅客。 (八)依據我國與他國締結之有效條約、協定或基於互惠原則、符合我國利益之考量而開放申請之外國人。 內政部網站,申請及使用入出國自動查驗通關系統作業要點,2022年10月27日。網址:https: //glrs.moi.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24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7日。] [8: 內政部移民署網站,互惠國家自動通關,2024年2月2日。網址:https://egate.immigration.gov. tw/egate-frontend/home/selectT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7日。] 再觀交通部觀光署統計資料庫,2023年各國來臺人次前10名,第1名為香港(約77.9萬人),第2名為日本(約58.7萬人),第3名則為韓國(約47.9萬人),4到10名則依序為美國(約35.5萬人)、越南(約29.9萬人)、馬來西亞(約28.3萬人)、新加坡(約17.9萬人)、泰國(約26.4萬人)、菲律賓(約24.2萬人)、中國(約14.8萬人)[footnoteRef:9]。鑒於簽署互惠協定使用自動通關可提高外國人使用e-Gate情形及便於國人出訪國家之通關便利,有助提升國境查驗效率,故邊境管理允宜透過擴大與他國簽訂互惠使用協定,尤其來臺前10名國家,提高外國人入出境使用比率,俾提升通關作業效率,使邊境管理有效發揮節省人力及提升效率等效益。 [9: 交通部觀光署網站,觀光統計資料庫,網址:https://stat.taiwan.net.tw/inboundSearch,最後 瀏覽日期:2024年6月17日。] 撰稿人:林智勝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345/File_19814445.docx
R02512
食用昆蟲法制之研析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飼料管理法
李郁強
2024-06-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食用昆蟲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飼料管理法 三、背景說明 (一)農業部推廣荔枝椿象食譜,林業署舉辦「呷蟲王者」活動,原本要將荔枝椿象油炸入菜[footnoteRef:1],卻引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關切,直指荔枝椿象不是我國法定可食用昆蟲,恐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最重可處新臺幣2億元[footnoteRef:2]。 [1: 曾以寧、陳婕翎,蟲蟲食代1/專家指吃蟲100個理由 台灣僅限蜂蛹等4種昆蟲可食,中央社,113年6月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602003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2: 沈佩瑤、曾以寧、陳婕翎,蟲蟲食代3/臺灣食用昆蟲新申請至今掛蛋 民間質疑門檻過高,中央社,113年6月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6020033.aspx?topic=45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二)食用昆蟲被認為是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案之一。聯合國估計,2050年時全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屆時肉類需求為1940年代的4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指出,地球上近80%的耕地,都已用於放牧或生產飼料用的農作物,再無餘力應對急遽成長的肉類需求,人類迫切需要從其他永續性來源獲取額外的蛋白質,目前國際間呼聲最高的永續性蛋白質來源是「食用昆蟲」。FAO於2013年發布《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Edible Insects: Future Prospect for Food and Feed Security)報告,指出全球28%人口(約20億人)以昆蟲入菜。2018年《國家地理雜誌》以「吃蟲時代」為主題,探討未來利用食用昆蟲作為替代食材的可能性[footnoteRef:3]。全世界超過100萬種的昆蟲中,有1900餘種可供人類食用[footnoteRef:4],飼養昆蟲環境成本極低,符合我國低碳永續之政策,至於法制上該如何配合?擬對歐盟、美國及南韓之法規作一概述,再對我國未來規範方向作出建議。 [3: 許仁弘、鄭向農,〈食用昆蟲—全球糧食危機的另類解決方案〉,《經濟前瞻》,第189期,109年5月,頁62-63。] [4: 何玲玲、張峻齊,〈食用昆蟲做為動物飼料的概述〉,《農業科技產業情報》,109年11月,網址:https://atiip.atri.org.tw/Report/PubReportShow.aspx?rpt_guid=a01459cd-6ad9-4e0d-8e80-450c1e9f189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5日。] 四、探討研析 (一)關於食用昆蟲之國外法規概述 1.歐盟 歐盟在1997年訂定「新穎食品」(novel foods)規則(Regulation (EU)2018/2283),所謂新穎食品,係指1997年5月15日以前,未於歐盟境內供人食用之新興食品原料且符合相關定義[footnoteRef:5](Article 3)。新穎食品在商業化銷售前,須進行全面性風險評估,須有完整的科學證據以確保食品對人體無害,並取得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核准。歐盟於2010年間決議,將食用昆蟲視為「新穎食品」規範[footnoteRef:6],至2023年1月,計核准黃粉蟲、蝗蟲、家蟋蟀(house cricket)及小黃粉蟲(Alphitobius diaperionus)等4種昆蟲作為新穎食品[footnoteRef:7]。以昆蟲為飼料方面,歐盟為能提供水產動物與毛皮用動物等非反芻動物的替代飼料使用,於2017年5月公布(EU)2017/893,此規則要求凡是進口或經過歐盟,都需要提供由獸醫師簽署的健康證明(health certificate),其內容需符合相關事項。至2021年,允許製成飼料用昆蟲之種類共7種[footnoteRef:8]。 [5: 歐盟新穎食品(novel foods)係依據規章Regulation (EU)2018/2283規定,指1997年5月15日以前未於歐盟境內供人食用之新興食品原料,且符合若干條件。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經濟組,歐盟對新穎食品及第三國傳統食品(含亞洲傳統食品)之申請 輸入方式及相關法規,2018年11 月14日,網址:https://www.roc-taiwan.org/uploads/sites/124/2018/11/%E6%AD%90%E7%9B%9F%E5%B0%8D%E6%96%B0%E7%A9%8E%E9%A3%9F%E5%93%81%E5%8F%8A%E7%AC%AC%E4%B8%89%E5%9C%8B%E5%82%B3%E7%B5%B1%E9%A3%9F%E5%93%81%E5%90%AB%E4%BA%9E%E6%B4%B2%E5%82%B3%E7%B5%B1%E9%A3%9F%E5%93%81%E4%B9%8B%E7%94%B3%E8%AB%8B%E8%BC%B8%E5%85%A5%E6%96%B9%E5%BC%8F%E5%8F%8A%E7%9B%B8%E9%97%9C%E6%B3%95%E8%A6%8F.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6日。] [6: 許仁弘、鄭向農,同註3,頁66。] [7: EU, Approval of fourth insect as a Novel Food,網址:https://ec.europa.eu/food/safety/novel-food/authorisations/approval-insectnovel-food_en,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8: 黑水虻、家蠅、麵包蟲、外米擬步行蟲、家蟋蟀、帶狀蟋蟀以及牙買加蟋蟀。李啟陽、石憲宗、姚美吉等,〈昆蟲應用於食品與飼料之國外相關法規回顧〉,《2021昆蟲應用於動物飼料產業現況研討會》,110年10月,頁24。] 2.美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對於食用昆蟲作為食品添加劑,依據美國食品藥物和化粧品法(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應受上市前審查及FDA批准才能上市,除非屬於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物質則免審查上市。如申請為GRAS物質,費用昂貴。缺乏聯邦政府管理規則導致各州間管理食用昆蟲不一致。所有昆蟲產品須標示所含之昆蟲普通名、學名及潛在食用甲殼類可能發生過敏之警語[footnoteRef:9]。至2020年,美國已有90種食用昆蟲獲准可以添加至食品補充劑中,已被認定為永續之食品來源[footnoteRef:10]。 [9: 李啟陽、石憲宗、姚美吉等,同前註,頁25。] [10: 許仁弘、鄭向農,同註3,頁63。] 3.南韓 南韓積極推動可食用昆蟲以確保未來糧食充足準備的策略方案,近年來已陸續訂定各種法規以管理並推動食用昆蟲產業的發展,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於2021年將「蝗蟲」列為其第10個核准的食用昆蟲清單[footnoteRef:11],並發布「昆蟲製造標準化指南」。其農業部同時建構食用昆蟲供應鏈,該部之農林畜產食品部(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Rural Affairs, MAFRA)於2020年10月展開「昆蟲產業化專案」,致力鑽研可食昆蟲的加工技術同時,打開可食昆蟲的商業市場[footnoteRef:12]。 [11: 其他9種為:蚱蜢、蠶蛹、蠶幼蟲、粉蟲幼蟲、二斑蟋蟀、科爾背甲蟲幼蟲、日本犀牛甲蟲幼蟲、黑甲蟲和西方蜜蜂幼蟲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韓國的可食用昆蟲,網址: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235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12: 羅璿,「蝗蟲」也可以吃了!韓國批准它成為第10種可食昆蟲,成立蟲蟲研發專案小組,食力,110年10月,網址: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ation/paper/561664196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二)我國對於可食用昆蟲之規範方向 我國可食用昆蟲及昆蟲來源製取之原料,經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之「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臺」,其中「昆蟲及其來源製取之原料」表中列出11種品項、4種昆蟲[footnoteRef:13]。若相關養殖企業有意發展其他可食用昆蟲,進行食品加工、產品製程等研發,須依循我國於107年公告之「非傳統性食品原料申請作業指引」[footnoteRef:14],填寫問卷並檢具相關佐證資料,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如判定為非傳統性食品原料,則須進一步作安全性評估。換言之,目前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基於食品安全衛生把關,對食用昆蟲係被動接受申請。另一方面,農業部依《飼料管理法》第3條第1項公告「可供給家畜、家禽、水產動物之飼料」已於編號2.9項目內[footnoteRef:15]納入昆蟲種類計有10種[footnoteRef:16]。 [13: 包括花粉、紅蚯蚓、蜂王乳(漿)、蜂蛹、蜂蜜、蜂膠、蜂膠樹脂、蜂蠟、擬黑多刺蟻、蠶蛹及蠶絲蛋白,共11種品項可供作食品原料使用。而昆蟲種類,計有紅蚯蚓、蜂蛹、擬黑多刺蟻、蠶蛹等4種。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臺灣的可食用昆蟲及昆蟲來源製取之原料,111年11月25日,網址: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235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14: 107年5月10日衛授食字第1071301226號公告修正。] [15: 楊舜堯,〈昆蟲養殖產業與循環經濟之關聯發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3卷,第7期,109年7月,頁57。] [16: 包括蠶蛹、蜂蛹、蠅蛆、蚯蚓、麵包蟲、大麥蟲、孑孓、絲蚯蚓、紅蟲、蝗蟲(110年10月19日版)。] 為解決人類糧食不足的難題,FAO在國際糧食相關的業務報告時,2016年11月正式對外建議人類多吃些可食昆蟲[footnoteRef:17]。爰建議衛生福利部與農業部共同邀集昆蟲學者、相關業者,參考外國已開放之昆蟲種類,研究評估可開放之種類。如我國對於直接食用昆蟲尚有疑慮,建議或可考量先推展昆蟲性飼料。 [17: 林文傑、李蓮生,國際重要農情資訊—FAO建議人類多吃可食昆蟲,農業部,105年11月,網址:https://www.moa.gov.tw/ws.php?id=250577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7日。] 撰稿人:李郁強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343/File_19814438.docx
R02511
德國、瑞士就再婚與贍養費規定之簡介
民法
陳秋芬
2024-06-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1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德國、瑞士就再婚與贍養費規定之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 法務部日前預告[footnoteRef:1]修正「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修法重點包含放寬離婚條件,增修贍養費規定及明定請求剩餘財產分配時,得請求對方提出財產清冊及相關文件等[footnoteRef:2]。其中關於贍養費部分,研擬增訂贍養費請求權行使之要件,將「於離婚時就業能力已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作為得向他方請求贍養費要件之一;另擬增訂第1057條之3,明定贍養費請求權及未到期之定期金給付,因贍養權利人再婚或死亡而消滅。又草案明定夫妻雙方離婚,非因生活陷於困難、就業能力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而自行約定贍養費者,並不適用再婚喪失贍養權利規定[footnoteRef:3]。 [1: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預告修正「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及「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七條之一修正草案,2024年5月15日,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2b99fdf1-59b2-4710-84ee-c4b058420ebe ,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日。] [2: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2024年5月15日,網址:https://join.gov.tw/attachments/9506f82b-91d5-405a-ada9-5073c6aa505f/download/%E6%B0%91%E6%B3%95%E8%A6%AA%E5%B1%AC%E7%B7%A8%E9%83%A8%E5%88%86%E6%A2%9D%E6%96%87%E4%BF%AE%E6%AD%A3%E8%8D%89%E6%A1%88.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日。] [3: 陳志賢,民法修法 再婚不能續領贍養費,中國時報,2024年5月27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527000425-260114?chdtv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日。] 然針對法務部提出修正草案,婦女團體指出,因「因離婚而生活陷於困難」與「離婚時就業能力減損」衍生的贍養費概念實不相同,法務部應分開處理,尤其再婚跟就業能力減損沒有關聯,再婚也不該列為能否續領贍養費的標準[footnoteRef:4]。是本議題擬就德國及瑞士相關規定為說明,俾供修法參考。 [4: 蔡佩珈,婦團:再婚不應列是否續領贍養費標準,中國時報,2024年5月27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527000427-260114?chdtv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yk日。] 四、探討研析 (一) 瑞士、德國有關再婚與贍養費規定介紹 有關瑞士離婚後贍養費終止規定,係規範於瑞士民法典第130條[footnoteRef:5]規定:「(第1項)贍養費的支付義務在接受方或支付方去世時終止。(第2項)除另有約定外,贍養費之支付義務在接受方再婚時也會終止。」是贍養費支付義務會在任何一方死亡或接受方再婚時終止。另再婚終止規定,亦可經雙方特約排除。 [5: 瑞士聯邦法律發布平臺,瑞士民法典,網址:https://www.fedlex.admin.ch/eli/cc/24/233_245_233/en#art_128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日。] 而德國離婚後贍養費終止規定,則規範於該國民法典第1586條[footnoteRef:6],其規定為:「(第1項)贍養費索取權在接受方再婚、建立民事夥伴關係或死亡時終止。(第2項)對於過去因未履行而提出的支付或賠償,接受方仍有權利要求支付;再婚、建立伴侶關係或去世當月應支付的金額,接受方亦有權利要求支付。」是不論德國或瑞士,再婚均屬離婚後贍養費終止原因。 [6: 德國國會網站,德國民法典第1586條,網址: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bgb/__1586.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8日。] 惟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死亡與贍養費關係,德國與瑞士規範有明顯之不同,依瑞士民法典規定,贍養費支付義務,會因雙方任何一方死亡而終止;惟德國民法典第1586條及第1586條b[footnoteRef:7]規定,僅於贍養費接受方死亡,贍養費索取權才會為終止。然若係支付方一方死亡,其贍養義務並不會因死亡而失效,而係轉移給其繼承人,但繼承人所承擔的責任,不會超過接受方在婚姻沒有解除的情況下應得的法定份額。 [7: 德國國會網站,德國民法典第1586b條,網址: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bgb/__1586b.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18日。] (二) 有關再婚與贍養費修法方向 參酌該兩國規定,再婚均屬贍養費終止原因之一,然瑞士可特約予以排除,惟依法務部所預告修正草案,贍養費類型係分成兩類(如後附表),一類為「因生活陷於困難、就業能力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而生之贍養費請求權」(擬將此類簡稱為「 法定要件贍養費類型」),另一類則屬「非因生活陷於困難、就業能力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而自行約定贍養費者」(擬將此類簡稱為「 自行約定贍養費類型」)。屬於「法定要件贍養費類型」時,係由當事人先行協議定之;如協議不成,方由法院定之。惟不論屬該兩類中何種類型,雙方均有自行約定之適用。 惟參酌預告草案第1057條之3及第1057條之5規定:「贍養費請求權及未到期之定期金給付,因贍養權利人再婚或死亡而消滅。」「夫妻離婚,雙方非因生活陷於困難、就業能力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而自行約定贍養費者,不適用前五條之規定。」則可以特約排除再婚為贍養費消滅類型,卻僅限於「自行約定贍養費類型」。然「法定要件贍養費類型」若無法透過約定,將再婚作為排除贍養費終止之原因,是否有違契約自由原則之虞?容有斟酌空間。 復依預告草案第1057條立法說明所載:「……考量贍養費除具有扶養義務延伸之性質外,亦有補償夫妻一方對於婚姻家庭貢獻之功能,……應平衡婚姻存續期間,一方因投入婚姻家庭,致就業能力降低、喪失或就業機會之減少造成之經濟不平等,並協助其回復原有之就業能力。為使婚姻雙方共同承擔投入婚姻家庭之機會成本,爰於第一項增列『於離婚時就業能力已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之請求贍養費之要件……」再依預告草案第1057條之3之立法說明:「……贍養權利人再婚時,……即可獲再婚配偶之扶養,為免贍養權利人因此享受雙重扶養利益……以使身分關係單純化,其對前配偶之贍養費請求權,自應於再婚時歸於消滅。……」準此,贍養費性質非單純扶養義務之延伸,亦帶有補償夫妻一方對於婚姻家庭貢獻之功能。贍養權利人縱有再婚配偶之扶養,贍養權利人之再婚配偶亦僅取代贍養義務人之扶養義務,尚難謂再婚即能將贍養權利人對於前婚姻之家庭貢獻予以抹煞,若僅「以使身分關係單純化」將贍養權利人之再婚作為贍養費終止原因,忽略贍養費有補償贍養權利人對於婚姻家庭貢獻之功能,將使第1057條及第1057條之3立論基礎前後有所矛盾。 另自行約定贍養費類型,不論贍養義務人或權利人均非經濟上弱勢,基於契約自由原則,雙方可約定贍養權利人縱再婚,贍養義務人仍需支付贍養費;然反觀法定要件贍養費類型,贍養權利人為經濟弱勢,即可能係因投入婚姻家庭,致就業能力降低、喪失或就業機會減少所致。然預告草案一方面肯定贍養費帶有補償贍養權利人對於婚姻家庭貢獻功能,另一方面卻限制雙方無法透過約定要求贍養義務人於贍養權利人再婚時仍有支付義務,是否有輕重失衡之虞,建請斟酌釐清為宜。 類型 立法目的 預告草案條文 態樣 方式 自行約定 再婚消滅[footnoteRef:8] [8: 陳志賢,同註3。] 法定要件贍養費類型 扶養義務延伸 1057~ 1057-4 生活陷於困難 協議 法院 ○ 似無特約排除可能 就業能力減損 補償對婚姻家庭貢獻 就業機會減少 自行約定贍養費類型 契約自由 1057-5 無上述態樣而自行約定贍養費者 協議 ○ 可特約排除 (即再婚仍可請求贍養費) 作者自製 撰稿人:陳秋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341/File_19814436.docx
R02510
身心障礙者必要陪伴者優待措施相關法制研析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蔡琮浩
2024-06-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10 議題研析 一、題目:身心障礙者必要陪伴者優待措施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三、背景說明 (一)近日知名歌手於臺北小巨蛋開演唱會,由於一票難求,售票網站特別結合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全力打擊黃牛業者,封鎖超過20萬個黃牛帳號[footnoteRef:1],甚至祭出現場售票錄影存證的嚴格規定,不過卻發生民眾向網友購票,買到「輪椅陪同席」,且票價高於輪椅席原價的22.5倍[footnoteRef:2],而被質疑有濫用身心障礙者保障藝文展演票券的情形。 [1: 王嘉彤,張學友攻蛋出奇招!封鎖20萬個黃牛帳號 今日開放民眾現場售票,Newtalk新聞,113年5月31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4-05-31/922033,最後瀏覽日:113年6月7日。] [2: 江柏均、盧宏昌,張學友「身障陪同席」遭22.5倍轉售 她氣炸:賣家道德瑕疵,TVBS新聞網,113年6月4日,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ocal/2507502,最後瀏覽日:113年6月12日。] (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下稱身權法)第59條第1項規定:「身心障礙者進入收費之公營或公設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憑身心障礙證明應予免費;其為民營者,應予半價優待。」;同條第2項則規定:「身心障礙者經需求評估結果,認需人陪伴者,其必要陪伴者以一人為限,得享有前項之優待措施。」 (三)為保障民眾近用文化創意活動之權益,確保藝文表演票券正常流通,立法院於112年5月12日三讀通過修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下稱文創法),增訂防制以不正方式加價轉售獲利之行為人(下稱黃牛)相關條文[footnoteRef:3],規定將藝文表演票券以超過票面金額或定價販售者,按票券張數,由主管機關處票面金額或定價之10倍至50倍罰鍰。以虛偽資料或其他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購買藝文表演票券,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300萬元以下罰金。 [3: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10條之1規定:「政府應致力於保障民眾近用文化創意活動之權益,確保藝文表演票券正常流通(第1項)。將藝文表演票券以超過票面金額或定價販售者,按票券張數,由主管機關處票面金額或定價之十倍至五十倍罰鍰(第2項)。以虛偽資料或其他不正方式,利用電腦或其他相關設備購買藝文表演票券,取得訂票或取票憑證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第3項)。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前二項違規事實,得洽請警察機關派員協助(第4項)。主管機關對於檢舉查獲第二項、第三項規定之行為,除應對檢舉人身分資料嚴守秘密外,並得酌予獎勵。對於檢舉人身分資料之保密,於訴訟程序,亦同(第5項)。前項主管機關受理檢舉案件之管轄、處理期間、保密、檢舉人獎勵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6項)。」]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於身權法施行細則訂定必要陪伴者之範圍或明確定義 依身權法第7條規定[footnoteRef:4],地方主管機關應於取得身心障礙鑑定報告後進行需求評估,其評估內容包括身心障礙者障礙類別、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照顧服務需求、家庭生活需求、社會參與需求等因素。身心障礙者有陪伴之需求,其評估標準為:未滿12歲之身心障礙兒童或12歲以上之身心障礙者,在使用個人輔具、利用無障礙環境設施設備和營運業者應提供之服務的情況下,進入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包含取得利用資訊、購票、園區內移行、以及使用設施設備等的過程中,符合在戶外不同地點四處移動、看或閱讀、交談、如廁或進食、照料個人安全活動能力與表現偶爾、經常或全部有困難,而必要陪伴者可促進該活動表現[footnoteRef:5],主管機關於身心障礙證明背面「必要陪伴者優惠措施」欄位註記符合法定福利服務之項目(註記符合身權法第58條或第59條規定之搭乘國內大眾運輸工具與進入收費之公、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footnoteRef:6],換言之,身心障礙證明註記之內容並無針對必要陪伴者為明確之身分認證。 [4: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7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取得衛生主管機關所核轉之身心障礙鑑定報告後,籌組專業團隊進行需求評估(第1項)。前項需求評估,應依身心障礙者障礙類別、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照顧服務需求、家庭生活需求、社會參與需求等因素為之(第2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對於設籍於轄區內依前項評估合於規定者,應核發身心障礙證明,據以提供所需之福利及服務(第3項)。第一項評估作業得併同前條鑑定作業辦理,有關評估作業與鑑定作業併同辦理事宜、評估專業團隊人員資格條件、評估工具、作業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同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第4項)。」] [5: 身心障礙者福利與服務評估標準附表2:參與休閒文康活動必要陪伴者優惠。] [6: 身心障礙者福利與服務需求評估及證明核發辦法第2條第1項第4款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取得前款鑑定報告後,進行本法第五十六條之行動不便、第五十八條至第五十九條之必要陪伴者優惠措施及復康巴士服務之需求評估。」] 現行依身心障礙者搭乘國內大眾運輸工具優待實施辦法(下稱障礙者搭乘大眾運輸優待辦法)規定,對於身心障礙者及必要陪伴者提供半價優待而減少之收入,各級政府應編列預算補貼國內大眾運輸業者[footnoteRef:7]。至其他收費之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則未有明確之規定,可能造成公營、公設民營單位的成本落差由全民買單,民營單位的成本落差由經營業者自行以於其他種類票價補貼方式吸收之情形。而對不遵守規定之經營業者,主管機關並可依身權法第104條之1規定令限期改善,仍不改善者,予以警告;經警告仍不改善者,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 [7: 身心障礙者搭乘國內大眾運輸工具優待實施辦法第9條第1項規定:「各級政府應編列預算補貼國內大眾運輸業者,依本辦法對於身心障礙者及必要陪伴者一人提供半價優待而減少之收入。各級政府在未實施補貼前,由交通部監督業者於調整票價時納入營運成本。」] 以前揭案例為例,該網路賣家係出示身心障礙證明購買藝文表演票券,並同時購買依身權法規定之身心障礙必要陪伴者票券,其依法均為原票價之半價優待,而於取得票券後,將身心障礙必要陪伴者票券以高價轉售予其他人。依該售票業者之購票說明[footnoteRef:8],每位身心障礙者含必要陪同者限購最多2張票券,並須通過主管機關身分認證始能購買;入場時亦須出示身心障礙證明正本及身分證,若有陪伴者,須一同入場(無法單獨持票進場),以利查驗。換言之,購票者依售票業者公告之網站及說明付款完成購票,即構成有效購票契約,售票業者即可據此主張其權利。回歸雙方購票契約之精神,購票者若有未帶證件、資格不符或非本人等不合契約規定之事宜,售票業者有權拒絕其入場。 [8: KKTIX售票系統,身心障礙票券說明,網址:https://dometw.kktix.cc/events/cd6e37d2,最後瀏覽日:113年6月14日。] 實務上,因必要陪伴者優惠措施屬身權法規定之法定福利服務項目,雖可由經營業者以私權契約加以約束,惟在必要陪伴者難以定義之情形下,售票業者有時難予明確規範必要陪伴者之範圍而致不法者有機可趁,傷害立法保障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之目的;也有因規定藝文表演票券須半價優惠而增加的成本落差轉嫁到表演團隊,反傷害表演藝術團隊營運之質疑[footnoteRef:9],爰建議可研議於身權法施行細則訂定身心障礙者必要陪伴者之範圍或明確定義,以供售票業者援引,避免爭議。 [9: 如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曾表示:「場館單位若依據此法,將因優惠免費或半價而增加的成本落差,轉嫁到表演團隊身上,是極不合理的事。表演藝術團隊也是需要受到補助的族群,……假設保留了席次卻產生空位呢?成本差價誰來負擔?若是高價位的演出節目,主辦單位能否接受?條文訂定過程,曾找表演藝術團隊參與討論嗎?若表演藝術團隊無力執行,是否反而造成對身心障礙者的二度傷害?」見朱安如、黎家齊,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42期,102年2月,頁102-104。] (二)建議宜同時規定採票券實名制登記購買 依文創法第10條之1第4項規定,主管機關為調查或取締違規事實,得洽請警察機關派員協助。換言之,對違規事實之認定,係由主管機關加以認定及處罰。不過,前揭案例中,主管機關則表示該案讓民眾認為屬一般票券,恐涉及詐欺,建議由檢警調查[footnoteRef:10]。 [10: 江柏均、盧宏昌,同註2。] 按購買藝文表演票券轉售圖利,是否構成詐欺罪,應視其實際有無以詐術使人陷於錯誤,具備詐欺罪之各種構成要件而定。如於要件有所未備,縱依其他法令有予限制或禁止之必要,尚難遽執刑法上之詐欺罪以相繩[footnoteRef:11]。同時參酌文創法第10條之1的立法理由,係針對藝文活動票券之販售,政府應建立健全之市場機制,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及保障民眾近用文化之權利,並考量以高價轉售藝文表演票券謀取暴利之行為已嚴重侵害消費者以合理價格參與藝文活動之權益,爰加重罰則遏止藝文表演票券黃牛暴利行為。是以,無論從刑法或相關行政法,現行對於購買藝文表演票券轉售圖利之黃牛行為,已有相關之法律工具得以因應。 [11: 司法院釋字第143號解釋。] 參酌依身權法第58條第5項規定訂定之障礙者搭乘大眾運輸優待辦法第3條規定,身心障礙者及必要陪伴者一人依規定請求半價優待、優先乘坐者,應於訂位、購票或劃位時主動告知其身分,並應出示身心障礙者證明文件供查驗,並登錄身分證字號。為避免黃牛利用身心障礙者權益及福利,對於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陪伴者購買藝文表演票券,建議宜同時規定採票券實名制登記購買,俾保障身心障礙者與售票業者雙方權益,遏阻不肖黃牛利用牟利。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339/File_19814434.docx
R02509
德國大眾交易歧視與救濟法制簡介
反歧視法草案
陳韋佑
2024-06-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德國大眾交易歧視與救濟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反歧視法草案 (草案預告中) 三、背景說明 (一)於私法自治原則下,我們可以自由選擇交易對象,契約之訂立與否,純由個人之意思自由為之 。社會上民事交易歧視爭議時有所聞 ,因大眾交易涉及民生資源之取得,若允許大眾交易經營者得任意選擇相對人,將發生少數人無法獲得民生商品或服務,因此德國一般平等法第19條明文禁止大眾交易的歧視行為。無獨有偶,加拿大人權法第5條 亦明文規定於大眾交易情形,禁止基於特定特徵拒絕提供商品、服務或予以不利的差別待遇。行政院正研議制定反歧視法草案,內容包括禁止大眾交易歧視行為及救濟規定,本文簡介德國大眾交易歧視與救濟法制,以資參考。 (二)德國於2006年 制定施行一般平等法(Das Allgemeine Gleichbehandlungsgesetz, AGG),共計33條條文,分為7章,依序為總則、保障受僱人免受歧視、防止民事大眾交易歧視行為、法律保障措施、公共僱傭關係特別規定、聯邦反歧視局及聯邦反歧視獨立委員及附則。整部法律以不利的差別待遇定義歧視,相關條文禁止歧視的特徵共列7種,涵蓋種族、血統、性別、宗教、身心障礙、年齡及性別認同,禁止歧視規範領域及於工作就業、職業培訓、公會參與、衛生服務、社會福利、教育及大眾交易,以下介紹德國大眾交易禁止歧視規範。 四、探討研析 (1) 德國一般平等法禁止歧視之交易類型 德國大眾交易歧視禁止主要規範於一般平等法第3章,章名為「防止民事大眾交易歧視行為」,規範條文由第19條至第21條。該法(下同)第19條 第1項規定,於下列民事權利義務的成立、履行及終止過程中,基於種族、血統、性別、宗教、身心障礙、年齡或性別認同之不利的差別對待是被禁止的:1、通常於類似條件且不考量相對人個人情況的大量交易,或根據民事契約類型相對人個人情況是次要的,且於類似條件的大量交易情形下發生。2、私法的保險關係。 因此,依第19條第1項規定,德國對於民事交易禁止基於特定特徵(即種族、血統、性別、宗教、身心障礙、年齡或性別認同)所為之不利益差別待遇,主要在規範「大眾交易」、「準大眾交易」及「私法的保險關係」3類交易類型。大眾交易即第19條第1項第1款前段所指,通常於類似交易條件下契約皆會成立,且不考量相對人個人情況的大量交易情形 ,只要是重複地、規律地成立契約,供應者於其供應範圍內,依據典型情況及理性計算,都會跟任何有支付能力及意願者成立契約,即屬一般平等法之大眾交易 。 準大眾交易則是第19條第1項第1款後段所稱,於類似條件的大量交易情形下,根據該民事契約類型相對人個人情況僅具次要意義,只要相對人具備支付能力,通常均會成立契約之情形。準大眾交易主要是針對房屋建設公司大量房屋標準化出租情形所訂立之規範,因為房屋租賃出租人通常會對於前來求租之承租人個人情況、生活習性有所了解,如此將不符合大眾交易之定義,因此創設此概念來處理大量房屋標準化出租情形 。但為維護社區環境及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第19條第3項規定,基於創造維護社區居民穩定的結構、均衡人口遷移及維持經濟、社會、文化條件時,出租居住空間允許差別待遇。至於房屋租賃應達何種程度規模始屬準大眾交易,依第19條第5項第3句規定,房東出租公寓總數如未逾50間,非臨時用途的居住空間租賃不屬之。 私法的保險關係,基本上保險公司皆須就保險標的進行評估、精算風險後,方為承保。因此當事人個人情況對於保險契約締結屬重要因素,不符合大眾交易或準大眾交易的概念,但因保險具有分散及承擔風險功能,拒絕納保對於受差別待遇者生活將造成重大影響,且因應歐盟法律指令要求 ,因此將私法的保險關係納入禁止不利差別待遇的管控規範內 。但因保險仍具有一定的個人化風險評估特質,故第20條第2項規定,僅於私法的保險關係,始得基於宗教、身心障礙、年齡、性別或性別認同,於確定保費及保險給付時,給予差別待遇,但須基於公認的風險充分計算原則,特別是基於使用統計數字精算確定的風險評估。另關於女性因懷孕及生育所生的費用,於任何情況下皆不得導致保費或福利的差別待遇。 (2) 不構成歧視之法定例外情形 德國一般平等法第1條 所揭示的禁止歧視,並非完全不准許任何的差別待遇,所要防止的是無正當理由的差別待遇。依該法第20條 第1項規定,只有對宗教、身心障礙、年齡、性別或性別認同而受到差別待遇,才能以有正當理由而合理化免責。因此基於種族及血統所為的差別待遇是無法以正當理由而免責。為了釋明何為正當理由,同條項第2句明定,特別是下列情形所採取的差別待遇:1、為了避免危險、防止損害或其他類似目的之行為。2、考慮到保護隱私或人身安全必要之行為。3、提供特別優惠措施且無涉執行平等待遇之利益。4、 涉及個人信仰宗教,就宗教自由的實踐,或宗教團體及其所屬組織行使自我決定權,於尊重自我決定的前提下,該差別措施屬正當的。 (3) 救濟途徑及規範內容 德國一般平等法第21條 對於歧視行為規定侵害除去請求權、侵害預防請求權以及損害賠償請求權。第1項規定,發生違反禁止歧視行為,受歧視者可以請求排除侵害,且不影響其進一步的損害賠償;當未來有進一步受到侵害之虞時,得起訴請求預防該侵害行為發生。第2項規定,違反禁止歧視之規定,歧視者應賠償歧視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包括財產上及非財產上的損害,非財產上的損害得請求適當金額的慰撫金,且以歧視者對歧視行為可歸責為要件。至於上開請求權之消滅時效,第5項規定,應於侵害發生後2個月內提起。期限屆滿後,僅非因自身過失導致無法遵守時效期限之情形,始得請求。 (4) 結語 行政院預告之反歧視法草案,對於大眾交易基於特定特徵所為歧視行為,明定被害人得訴請法院除去侵害、防止侵害及損害賠償 ,此請求權規範結構與德國一般平等法第21條規定,如出一轍,僅時效期間、懲罰性賠償金及舉證責任分配規定細節處有所不同,草案甫公告即引起諸多討論意見,有論者認為此法將對臺灣社會和言論自由造成潛在影響,概念不明確的歧視定義,可能導致濫訴 ,使得原本過勞的法院人力積案更加嚴重 ,反歧視法草案規定能否符合我國社會需求、消弭歧視行為及問題,容待各界討論 。 撰稿人:陳韋佑 � 行政院為研議制定綜合性反歧視法,於113年5月2日起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眾開講」辦理反歧視法草案預告60日,並於近期辦理分區公聽會,蒐集、聽取各界意見。鑑於國內法律對歧視定義、例外條款,及部分領域的反歧視規範不足,且違反現行禁止歧視規定,救濟方式多處以罰鍰,欠缺相應之民事損害賠償機制,行政院研議之反歧視法草案計7章46條,第1章主要就歧視禁止行為、受保護特徵等相關用詞予以定義性規範;第2章規範大眾交易、就業、教育領域,不得基於種族、身心障礙、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為歧視及騷擾、報復行為,並規範雇主及學校之歧視防治及糾正補救義務;第3章規範不構成歧視之例外情形;第4章救濟部分,明定侵害除去及防止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團體訴訟等相關規定;第5章規範各級政府及相關部會消弭歧視及促進實質平等之相關義務;另參考國外定有綜合性反歧視法之執行機制,該國國家人權機構有重要功能及角色,我國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所定職權也包括對構成各種形式歧視之事件進行調查、處理及救濟,爰洽商國家人權委員會,於本草案第6章明定「國家人權委員會關於歧視事件之處理」之相關權責;第7章附則。行政院新聞公告,113年5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3edff966-46ec-45af-b718-" �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3edff966-46ec-45af-b718-� b6109795ae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5日。 �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概要,修訂10版,97年9月,頁4。 � 黃安眴,非2類人不租!女網友嘆「新竹租屋難」過來人曝關鍵原因,TVBS新聞網,113年6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tvbs.com.tw/life/2505208,最後瀏覽日:113" �https://news.tvbs.com.tw/life/2505208,最後瀏覽日:113�年6月13日。 � Canadian Human Rights Act article 5:"It is a discriminatory practice in the provision of goods, services, facilities or accommodation customarily availa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 to deny, or to deny access to, any such good, service,facility or accommodation to any individual, or (b) to differentiate adversely in relation to any individual, on a prohibited ground of discrimination."加拿大人權法第5條規定,於通常向公眾提供的商品、服務、設施或住宿方面,基於被禁止的理由為下列之行為,構成歧視性作法 (a)拒絕任何個人獲得任何此類商品、服務、設施或住宿,或 (b)對任何個人作出不利的差別待遇。 �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19 AGG:" (1) Eine Benachteiligung aus Gründen der Rasse oder wegen der ethnischen Herkunft, wegen des Geschlechts, der Religion, einer Behinderung, des Alters oder der sexuellen Identität bei der Begründung, Durchführung und Beendigung zivilrechtlicher Schuldverhältnisse, die 1. typischerweise ohne Ansehen der Person zu vergleichbaren Bedingungen in einer Vielzahl von Fällen zustande kommen (Massengeschäfte) oder bei denen das Ansehen der Person nach der Art des Schuldverhältnisses eine nachrangige Bedeutung hat und die zu vergleichbaren Bedingungen in einer Vielzahl von Fällen zustande kommen oder 2. eine privatrechtliche Versicherung zum Gegenstand haben, ist unzulässig. (2) Eine Benachteiligung aus Gründen der Rasse oder wegen der ethnischen Herkunft ist darüber hinaus auch bei der Begründung, Durchführung und Beendigung sonstiger zivilrechtlicher Schuldverhältnisse im Sinne des § 2 Abs. 1 Nr. 5 bis 8 unzulässig. (3) Bei der Vermietung von Wohnraum ist eine unterschiedliche Behandlung im Hinblick auf die Schaffung und Erhaltung sozial stabiler Bewohnerstrukturen und ausgewogener Siedlungsstrukturen sowie ausgeglichener wirtschaftlicher, sozialer und kultureller Verhältnisse zulässig. (4) Die Vorschriften dieses Abschnitts finden keine Anwendung auf familien- und erbrechtliche Schuldverhältnisse. (5) Die Vorschriften dieses Abschnitts finden keine Anwendung auf zivilrechtliche Schuldverhältnisse, bei denen ein besonderes Nähe- oder Vertrauensverhältnis der Parteien oder ihrer Angehörigen begründet wird. Bei Mietverhältnissen kann dies insbesondere der Fall sein, wenn die Parteien oder ihre Angehörigen Wohnraum auf demselben Grundstück nutzen. Die Vermietung von Wohnraum zum nicht nur vorübergehenden Gebrauch ist in der Regel kein Geschäft im Sinne des Absatzes 1 Nr. 1, wenn der Vermieter insgesamt nicht mehr als 50 Wohnungen vermietet.”第2項規定,於締結、履行及終止第2條第1項第5款至第8款定義的其他民事義務(即衛生服務、社會福利、教育所生的民事義務),亦不得有基於種族或民族血統之歧視。第3項規定,出租居住空間時,允許差別對待,以創造維護社會穩定的居民結構和均衡的聚落結構及均衡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第4項規定,本節規定,不適用於親屬及繼承法所定義務。第5項規定,本條規定不適用於當事人或其親屬間建立特殊密切或信任關係的民法義務。就租賃協議而言,如果當事人或其親屬使用同一房產上的居住空間,則尤其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如房東出租公寓總數不超過50套,則非臨時用途的居住空間租賃即不屬於第1項第1款所指業務。 � 若屬於德國民法第14條所定「企業」,其所為交易行為原則上皆屬大眾交易,但不限於企業,其他具有行為能力之主體,所為符合一般平等法第19條第1項第1款前段要件之行為均屬之。§14 Abs.1 BGB:" (1) Unternehmer ist eine natürliche oder juristische Person oder eine rechtsfähige Personengesellschaft, die bei Abschluss eines Rechtsgeschäfts in Ausübung ihrer gewerblichen oder selbständigen beruflichen Tätigkeit handelt.”德國民法第14條第1項,企業是指具有法律行為能力之自然人、法人或企業合夥,於達成合法交易時,從事其商業或獨立經濟活動。 � MünchKomm/Gregor Thüsing, AGG, § 19, Rn. 18. � Wolfgang Rühl/Hans Peter Viethen/Matthias Schmid, AGG, S. 125. � RL 2004/113/EG, 取得、提供商品及服務時,實現男女平等原則指令。RL 2000/43/EG, 禁止基於種族、血統所為歧視之指令。 � BT-Druck 16/1780, S. 43. � §1 AGG:"Ziel des Gesetzes ist, Benachteiligungen aus Gründen der Rasse oder wegen der ethnischen Herkunft, des Geschlechts, der Religion oder Weltanschauung, einer Behinderung, des Alters oder der sexuellen Identität zu verhindern oder zu beseitigen.”本法目的旨在防止或消除基於種族、血統、性別、宗教、身心障礙、年齡或性別認同所為之歧視。 � §20 AGG:" (1) Eine Verletzung des Benachteiligungsverbots ist nicht gegeben, wenn für eine unterschiedliche Behandlung wegen der Religion, einer Behinderung, des Alters, der sexuellen Identität oder des Geschlechts ein sachlicher Grund vorliegt. Das kann insbesondere der Fall sein, wenn die unterschiedliche Behandlung 1. der Vermeidung von Gefahren, der Verhütung von Schäden oder anderen Zwecken vergleichbarer Art dient, 2. dem Bedürfnis nach Schutz der Intimsphäre oder der persönlichen Sicherheit Rechnung trägt, 3. besondere Vorteile gewährt und ein Interesse an der Durchsetzung der Gleichbehandlung fehlt, 4. an die Religion eines Menschen anknüpft und im Hinblick auf die Ausübung der Religionsfreiheit oder auf das Selbstbestimmungsrecht der Religionsgemeinschaften, der ihnen zugeordneten Einrichtungen ohne Rücksicht auf ihre Rechtsform sowie der Vereinigungen, die sich die gemeinschaftliche Pflege einer Religion zur Aufgabe machen, unter Beachtung des jeweiligen Selbstverständnisses gerechtfertigt ist. (2) Kosten im Zusammenhang mit Schwangerschaft und Mutterschaft dürfen auf keinen Fall zu unterschiedlichen Prämien oder Leistungen führen. 2Eine unterschiedliche Behandlung wegen der Religion, einer Behinderung, des Alters oder der sexuellen Identität ist im Falle des § 19 Abs. 1 Nr. 2 nur zulässig, wenn diese auf anerkannten Prinzipien risikoadäquater Kalkulation beruht, insbesondere auf einer versicherungsmathematisch ermittelten Risikobewertung unter Heranziehung statistischer Erhebungen.”第2項規定,與懷孕和生育有關的費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導致不同的保費或福利。僅於第19條第1項第2款所定(私法關係保險)情形,始得基於宗教、殘疾、年齡或性別認同給予不同待遇,但須基於公認的風險充分計算原則,特別是基於使用統計數據精算確定的風險評估。 � §21 AGG:" (1) Der Benachteiligte kann bei einem Verstoß gegen das Benachteiligungsverbot unbeschadet weiterer Ansprüche die Beseitigung der Beeinträchtigung verlangen. Sind weitere Beeinträchtigungen zu besorgen, so kann er auf Unterlassung klagen. (2) Bei einer Verletzung des Benachteiligungsverbots ist der Benachteiligende verpflichtet, den hierdurch entstandenen Schaden zu ersetzen. 2Dies gilt nicht, wenn der Benachteiligende die Pflichtverletzung nicht zu vertreten hat. 3Wegen eines Schadens, der nicht Vermögensschaden ist, kann der Benachteiligte eine angemessene Entschädigung in Geld verlangen. (3) Ansprüche aus unerlaubter Handlung bleiben unberührt. (4) Auf eine Vereinbarung, die von dem Benachteiligungsverbot abweicht, kann sich der Benachteiligende nicht berufen. (5) Ein Anspruch nach den Absätzen 1 und 2 muss innerhalb einer Frist von zwei Monaten geltend gemacht werden. Nach Ablauf der Frist kann der Anspruch nur geltend gemacht werden, wenn der Benachteiligte ohne Verschulden an der Einhaltung der Frist verhindert war.” � 行政院預告反歧視法草案第18條第1項:「違反第五條、第六條、第十條、第十二條規定或其他法律禁止歧視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利者,被害人得請求除去之,依其情形,並得請求為不歧視之處置;有侵害之虞者,得請求防止之。」第19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第1項)違反第五條、第六條、第十條、第十二條規定或其他法律禁止歧視之規定,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第2項)前項情形,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行政院新聞公告,113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3e dff966-46ec-45af-b718-b6109795ae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5日。 � 論者舉例加拿大曾發生數家女性經營的美體工作室因拒絕為跨性別者提供除毛美容服務,而被指控歧視,最後有店家因為訴訟纏身關門停業Washington examiner, Salon forced to close after refusing to wax transgender woman’s male genitalia, July 22 2019, 網址:https://www.washingtonexaminer.com/news/1163373/salon-forced-to-close-after-refusing-to-wax-transgender-womans-male-genitalia/,最後瀏覽日:113年6月11日,該文提及加拿大跨性別者Jassica(化名)於2018年間對數家女性沙龍的美容師提出了16起訴訟,起因於她們拒絕為其進行巴西除毛美容,向每位女性美容師索賠數千美元,Jassica於2018年3月提出訴訟,表示其有權讓女性美容師為其提供美容服務,因為自己是女性,而美容師的服務也是為了女性而提供,認為這些美容師拒絕為其陰囊打蠟除毛,是一種性別歧視,打擊內心對自己女性的身分認同。法院判決駁回了Jassica的請求,陪審團總結甚至提到,Jassica重複提起訴訟並非為了防止或補救所指控的歧視,而是為了將法庭武器化以謀取個人經濟利益。 � 林哲遠,反歧視法公聽會台聯籲停止研議:定義不明確恐造成濫訴,自由時報,113年5月2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88756"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8875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5日。 � 反歧視法草案除了上開論者所提歧視概念不明確、易招致濫訴虛耗司法資源等疑義外,未明定主管機關及專責受理歧視申訴單位、與現行就業服務領域禁止歧視之損害賠償規範適用競合、宜否參考加拿大、南韓等國家人權機構收受、調查及處理歧視申訴案件,適時提出可行之調解方案供當事人採行,僅調解無法成立之案件始進入法院訴訟等諸多爭議,尚待討論。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329/File_19814421.doc
R02508
歷史建築之廢止與公共安全相關問題研析
文化資產保存法;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傅朝文
2024-06-1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8 議題研析 1、 題目:歷史建築之廢止與公共安全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資產保存法、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 3、 背景說明 宜蘭縣蘭陽大橋因不符防洪計畫將改建,涉及緊鄰的舊蘭陽大橋是否保存等問題。考量舊蘭陽大橋為鐵、公路共構橋,現已登錄為歷史建築,惟其樑底高程不符合防洪計畫,為保障人民安全,公路局提出廢止登錄歷史建築,規劃保留舊橋部分結構,遷移至堤內舊橋引道端並融入新橋設計之方案,盼能獲文化資產審議會同意[footnoteRef:1]。因涉及歷史建築之保存與公共安全之法益衝突,實有探討之必要。爰擬說明我國歷史建築之廢止條件及日本相關立法例,並探討法益衝突之解決途徑,以供實務之參考。 [1: 王朝鈺,蘭陽大橋改建 公路局擬提舊橋廢止登錄歷史建築,中央社,113年5月30日。] 4、 探討研析 (1) 我國歷史建築之廢止條件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第3條第1款第2目規定:「歷史建築:指歷史事件所定著或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特殊性之文化、藝術價值,應予保存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第18條第4項規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滅失、減損或增加其價值時,主管機關得廢止其登錄或變更其類別,並辦理公告。」同條第5項規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基準、廢止條件、申請與審查程序、輔助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次依中央主管機關文化部所訂定之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7條規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之廢止,應符合下列基準之一:一、經指定為古蹟者。二、建造物因毀損致失去原有風貌、主構件滅失者。三、其他喪失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價值之原因者。」據此,依現行法規定,歷史建築之廢止,除因增加價值被指定為古蹟者外,主要以建造物因毀損、滅失或有其他喪失歷史建築價值原因為廢止之要件。 (2) 日本登錄有形文化財的抹消條件 日本對於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的建造物、工藝品、雕刻、書法、典籍、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史料等有形文化資產統稱為「有形文化財」。在有形文化財中,以建造物為例,特別具重要性者被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財」,須適時進行各種強制性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其他有形文化財主要為所謂「登錄有形文化財」,則採取較溫和的「登錄」制度,以保護大量因國家土地開發、城市規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面臨消失風險的文化資產[footnoteRef:2]。 [2: 日本文化廳網站,文化財の紹介,網址︰https://www.bunka.go.jp/seisaku/bunkazai/shokai/,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就登錄有形文化財而言,有下列情形者,可將其登錄予以抹消[footnoteRef:3],例如依日本文化財保護法第59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文部科學大臣或地方公共團體依法將登錄有形文化財指定為重要文化財時,因文化價值等級提升,應將其原有形文化財登錄抹消。同條第3項規定,當不再需要採取措施以保存和利用登錄有形文化財[footnoteRef:4],或存在其他特殊原因時,可將其登錄抹消[footnoteRef:5]。換言之,已登錄為有形文化財之抹消條件,與我國歷史建築之廢止條件頗有類似之處,諸如該文化財被指定為具有更高文化價值之重要文化財或已喪失文化價值已不再需要採取保存利用措施之情形,皆可抹消其登錄。但與我國法不同者在於,登錄有形文化財當存在其他特殊原因時,亦可將其登錄抹消。按我國歷史建築登錄基準相關規範於106年7月間即曾參考日本「登錄有形文化財登錄基準」規定,重新訂定歷史建築登錄基準[footnoteRef:6]。是以,有關歷史建築之廢止條件,日本登錄有形文化財之相關抹消登錄規定,應有參考價值。 [3: 「抹消」相當於我國文資法上之「廢止」。] [4: 指建造物被燒毀或拆除情況。] [5: e-GOV法令検索,文化財保護法,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25AC010000021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6: 詳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修正條文對照表第二條說明,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文化部文授資局綜字第10630078941號令修正發布名稱(原名稱: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新名稱: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及全文10條。] (3) 文資保存與公共安全法益衝突之解決途徑 為解決歷史建築之保存與公共安全法益之衝突,實務上可能之解決途徑擬分述如下: 1、 研議增訂重大公共安全或其他重大公益事由作為歷史建築之廢止條件 按文化資產保存機制,主要分為「指定制」與「登錄制」,前者係針對保存價值較高之古蹟、考古遺址、古物等,採強制性指定保存方式,並對此等文化資產之破壞毀損或使用限制之違反,明定得處以刑罰或行政罰。後者則係針對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及無形文化資產,原則採鼓勵性登錄保存方式[footnoteRef:7]。次依文資法第36條規定︰「古蹟不得遷移或拆除。但因國防安全、重大公共安全或國家重大建設,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保護計畫,經中央主管機關召開審議會審議並核定者,不在此限。」換言之,基於舉重以明輕之法理,保存價值較高之古蹟尚且允許基於重大公共安全等重大公益事由,並經相關文化資產審議會審議核定者,仍可予以拆除,從而產生事實上廢止文化資產之效果。則歷史建築之保存如與重大公共安全等產生衝突,似亦應有經審議會審議核定後拆除或廢止之機制。綜上,為兼顧歷史建築之保存與重大公共安全等公益,主管機關或可參照前揭日本立法例與文資法第36條規定,研議於文資法第18條增訂重大公共安全或其他重大公益事由作為歷史建築之廢止條件,俾資明確。 [7: 文化部106年03月15日文授資局綜字第1063002727號函。] 2、 研議修正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8條規定 依文資法第6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審議各類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廢止及其他本法規定之重大事項,應組成相關審議會,進行審議。前項審議會之任務、組織、運作、旁聽、委員之遴聘、任期、迴避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次依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8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為審議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或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之登錄、認定,於辦理現場勘查或訪查程序時,應邀請審議會委員參與。」同條第2項規定︰「前項及第九條第二項現場勘查或訪查時,應通知文化資產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並應依案件需要,邀請有關機關、團體或專家學者提供諮詢意見。」據此,主管機關於審議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案件,於辦理現場勘查或訪查程序時,須邀請審議會委員參與,並踐行通知及邀請相關人員程序。但前揭規定未就主管機關於審議文化資產之廢止案件時為類似規定,導致主管機關於審議文化資產之廢止案件,於辦理現場勘查或訪查程序時,解釋上須否邀請審議會委員參與,或應踐行通知及邀請相關人員程序,即產生疑義。若未踐行上述程序,似將不利於達成文化資產廢止審議之任務。且文化資產之廢止涉及公共安全等不同領域之複雜問題時,若缺乏審議委員親身見聞之專業意見,恐不易做成正確決定。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評估將文化資產審議會組織及運作辦法第8條第1項規定修正為︰「主管機關為審議文化資產之指定、登錄 、廢止或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之登錄、認定 、廢止,於辦理現場勘查或訪查程序時,應邀請審議會委員參與。」 撰稿人:傅朝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303/File_19814406.docx
R02507
高齡者及身障者預立遺囑權益之研析
民法
吳欣宜
2024-06-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齡者及身障者預立遺囑權益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 在少子化之影響下,我國已於107年成為高齡社會,並預計於114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大於20%),而戰後嬰兒潮世代迄今高齡近80歲,已屆國人平均壽命79.84歲[footnoteRef:1]之限,兼之華人傳統世代財富傳承觀念,大量財物在世代間移轉誠然近在眼前且難以避免。在家庭結構改變之趨勢下,不欲按法定應繼分比例分配遺產,而係透過預立遺囑方式分配遺產或安排身後事之人亦存在之有,然高齡者卻常見因健康狀況退化而受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是為尊重個人意思,確保被繼承人之遺願得以實現,應確保所有人均有以遺囑安排個人事務之可能,以下茲就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為遺囑可能遭遇之問題為分析。 [1: 111年簡易生命表,網址:https://ws.moi.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AwL3JlbGZpbGUvMC8xNzgwNC9mNmM3YmYwNi1mZTAxLTRlOTAtOGFjZi04ODU5ZTYxYjBmOTkucGRm&n=MTEx5bm05YWo5ZyLd2ViLnBkZg%3d%3d&icon=..pdf,113年6月12日。] 四、探討研析 (1) 受監護宣告人之遺囑能力 按受監護宣告之人因無行為能力(民法第15條),依民法第1186條第1項規定,不得為遺囑。準此,我國民法第1186條第1項係絕對否認受監護宣告人之遺囑能力,縱令其精神回復常態者亦然。然自尊重受監護宣告人之意思以觀,對於精神回復常態而有識別能力之受監護宣告人,得否許其自為遺囑,尚非無研究之餘地[footnoteRef:2]。比較法上,日本民法除將受監護宣告人之法律行為規定為得撤銷(日本民法第9條),亦即受監護宣告之人不因監護宣告而完全喪失行為能力,並承認其有遺囑能力(日本民法第962條)外,更進一步規定受監護宣告之人於精神回復常態之際,得於2名以上醫師在場下作成遺囑(日本民法第973條),值得我國參考。 [2: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著,民法繼承新論,修訂11版,三民,108年9月,頁257。] (2) 受輔助宣告人為遺贈之權利 依民法第1186條規定,年滿16歲且未經監護宣告之人,得為遺囑。另一方面,受輔助宣告之人為遺贈,依民法第15條之2第1項第6款規定,應經輔助人同意,否則依同條第2項準用第78條規定,遺贈為無效。惟遺贈自遺囑人死亡時始生效力(民法第1199條),且於遺囑效力發生前,得隨時依遺囑之方式撤回(民法第1219條),對 受輔助宣告之人並無不利,無違輔助宣告制度保障受輔助宣告人權益之立法意旨。又立遺囑須經他人同意者,不僅不尊重受輔助宣告人之意思,而有悖遺囑自由原則(民法第1187條),亦與遺囑之不可補充性不符。再者,輔助人亦可能係遺囑處分之利害關係人,似難期待其為本人之利益而為同意,是以論者主張應將民法第1186條規定解為特別規定而優先適用,使受輔助宣告之人得獨立為有效遺贈[footnoteRef:3]。 [3: 黃淨愉,我國遺囑制度之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347期,113年4月,頁118。] (3) 身心障礙者為遺囑之權利 按遺囑人口述遺囑要旨,以及由公證人或見證人加以筆記、宣讀、講解後再經遺囑人認可,乃公證遺囑(民法第1191條)及代筆遺囑(民法第1194條)之法定要式之一,其目的在於確保遺囑內容之真確。所謂「口述」,乃以口頭陳述,用言詞為之,不得以其他舉動表達,倘遺囑人完全省略言語口述之程序,僅以點首、搖頭或擺手示意判斷記載或以記號文字表示遺囑意旨者,均不能解為遺囑人之口述,以防止他人左右遺囑人之意思或誤解遺囑人之舉動。換言之,遺囑人如為瘖啞者或其他有語言功能障礙之人,因無口述之語言能力,均不能為公證遺囑或代筆遺囑。是以,為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關於實質平等之意旨,現行民法關於公證遺囑及代筆遺囑中遺囑人之「口述」應修正為「陳述」,且陳述之方法應包括言語或書面,必要時亦得通過通譯傳譯之,俾保障瘖啞者或其他有語言功能障礙之人得為有效之遺囑。 另一方面,遺囑人若有聽覺功能障礙,公證人或見證人究應如何對遺囑人「宣讀」、「講解」?對此,可參考日本民法之作法,除既有之「宣讀」外,增加「使其閱讀」及透過「通譯」之方式,讓遺囑人確認遺囑內容(日本民法第969第3款、第969條之2第2項),以保障身心障礙者得平等地使用遺囑制度之權益[footnoteRef:4]。 [4: 黃詩淳,公證與代筆遺囑要式性違反之常見事由分析,公證法學,第18期,111年8月,頁8。] 撰稿人:吳欣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292/File_19814374.docx
R02506
個人資料去識別化技術之驗證問題研析
個人資料保護法
李淑瓊
2024-06-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個人資料去識別化技術之驗證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在數位時代下,資料和大數據的應用技術,使資料展現出其在公益及經濟等面向上的價值;惟隨著資訊技術愈發進步,在資料公開和應用同時,如何降低個人資料被識別的風險,以在隱私保護與資料運用需求間取得平衡,並取得社會大眾之信任,即有賴隱私保護等可使個人資料去識別化[footnoteRef:1]相關技術的發展,而該等技術之驗證,即成為數位時代的重要課題。 [1: 所謂「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係指移除識別資料與個資當事人連結的過程。數位發展部,隱私強化技術應用指引,113年1月,頁4。]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有關去識別化之相關規定、實務見解及定型化契約約款 1.個人資料保護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之規定 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條第1款規定,「個人資料」係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識別該個人』之資料。」;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第17條規定:「本法……所稱『無從識別特定當事人』,指個人資料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資料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該特定個人者。」。又同細則第3條規定:「本法第2條第1款所稱『得以間接方式識別』,指保有該資料之公務或非公務機關僅以該資料不能直接識別,須與其他資料對照、組合、連結等,始能識別該特定之個人。」。 2.法務部函釋: 法務部103年11月17日法律字第10303513040號函說明三略以「……如將公務機關保有之個人資料,運用各種技術予以去識別化,而依其呈現方式已無從直接或間接識別該特定個人者,即非屬個人資料,自非個資法之適用範圍。……」[footnoteRef:2]。 [2: 法務部,103年11月17日法律字第10303513040號函,網址: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type=e&id=FE27380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3.司法實務見解(憲法法庭 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 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略以:「……個資若經處理,依其資料型態與資料本質,客觀上仍有還原而間接識別當事人之可能時,無論還原識別之方法難易,若以特定方法還原而可間接識別該個人者,其仍屬個資。當事人就此類資料之自主控制權,仍受憲法資訊隱私權之保障。反之,經處理之資料於客觀上無還原識別個人之可能時,即已喪失個資之本質,當事人就該資訊自不再受憲法第22條個人資訊隱私權之保障。個資法第2條第1款以『得直接或間接識別該個人』為是否屬個資之標準,即在表彰上開憲法對個人資訊隱私權保障界限之意旨。查個人健保資料包含系爭規定一之高敏感特種個資,具有高度個體差異,於客觀上非無以極端方式還原而間接識別特定當事人之可能性,此為科學上之事實。因此,個人健保資料無論為原始型態或經處理,均必然仍屬『得直接或間接識別該個人』之資料,當事人對於此類資料之自主控制權,受憲法保障。」。 4.隱私強化技術應用指引 由於隱私強化技術為確保資料使用安全性的重要工具,數位發展部參考國際相關文獻,於113年1月發布「隱私強化技術應用指引」,提出具指標性隱私強化技術之運作概念、應用情境、施用風險與限制,並提供應用案例,希冀透過該指引使大眾對於隱私強化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並鼓勵政府公部門或民間企業藉由導入隱私強化技術,降低資料利用之風險、增進資料當事人信任及強化隱私保護[footnoteRef:3]。 [3: 同註1,頁2-3。] 5.定型化契約約款-以電信業者之「行動寬頻服務契約」為例 除前述憲法法庭判決所提及健保資料外,一般人於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面對須提供個人資料的情況,多數的定型化契約皆會對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利用定有相關約款,以申辦行動電話為例,3大電信業者依電信管理法第17條第2項第7款規定,報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核准後實施之「行動寬頻服務契約」第37條即規定:「甲方(電信業者)因提供服務需要,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所蒐集、處理、利用之乙方(申請服務之用戶)相關資料(包含但不限於通信或帳務紀錄)應負保密義務及採取適當安全措施,提供乙方查詢、閱覽、製給副本、補充或更正個人資料,並依法提供有關機關調閱(第1項)。前項之乙方資料,如甲方有個人資料蒐集目的外之利用,應先取得乙方同意。但經甲方處理並確認第三人『無從識別乙方本人』後之資料,得提供第三人使用(第2項)。」[footnoteRef:4]。從前述約款可知,若經電信業者將用戶之資料經去識別化處理至第三人「無從識別乙方本人」之程度,即可不經用戶同意,提供給第三人使用,而這種情況,應為目前掌握大量客戶資料之業者,將客戶資料運用大數據分析,並將其應用於各種經濟產業等活動之常態。 [4: 參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5次全體委員會議「國家機器以手機定位、分析個資特性等方式侵犯人民權益」專題報告,113年6月3日。] (二)隱私保護與資料利用間的平衡 從前述我國有關去識別化之相關規定、實務見解及定型化契約約款之內容可知,個人資料的「去識別化」係保障個人隱私權及資料持有者可否將資料合理利用的基礎。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條規定:「為規範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以避免人格權受侵害,並促進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特制定本法。」。另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前言(Recitals)第4點亦敘明:「個人資料之處理應為造福人類所設。個人資料保護之權利並非絕對權;必須考慮到其在社會上之作用,依照比例原則,平衡兼顧其他基本權[footnoteRef:5]。」。是以,個人資料之處理應兼顧個人資料之保護及其合理利用,而隱私強化技術則可成為平衡兩者之工具。 [5: 原文為:(4)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should be designed to serve mankind. The right to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is not an absolute right; it must b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its function in society and be balanced against other fundamental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參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個人資料保護專區,國際資訊/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相關資訊/歐盟GDPR法規,105年4月27日,網址:https://pipa.pdpc.gov.tw/Content_List.aspx?n=B64EC037FFF3C90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隱私強化技術亦日益多元精進,例如:英國臨床研究資料庫透過合成資料技術,提供接近真實資料的心血管疾病與 COVID-19 資料集,讓研究人員能夠透過各種分析或機器學習手段,進行對社會有益之研究,而不侵犯病患隱私[footnoteRef:6],並讓資料為社會創造對公眾有益的價值。 [6: 同註1,頁35-36。] (三)個人資料去識別化技術之認證與建議 隱私強化技術可以讓個人資料去識別化,惟個人資料的管理及隱私強化技術如何取得社會大眾的信任,確保個人資料已經去識別化,或已為何種程度的去識別化,以讓資料提供者與資料的利用者都能夠安心的進行資料的分享與利用,進而創造各種資料的價值,則有待具有公信力的驗證標準及第三方驗證機構,對其進行驗證。 國際上較重要的個人資料管理系統標準有ISO/IEC 27701:2019,該標準於108年8月正式發布,為ISO/IEC 27001和ISO/IEC 27002的擴展,整合了資訊安全管理與個資管理的特性,為保護個人隱私資訊的作法提供指引,藉由補充額外的管控要求,以建立、實施、維護和持續改善在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範圍內的隱私資訊管理,妥適處理個人可識別身分資訊,以降低隱私資訊所面臨的風險[footnoteRef:7]。另外,英國標準協會定有BS 10012,定義了個人資訊管理系統的要求,標準的設計確保有充分、適當的控制措施,不只是針對資通訊(ICT)技術的標準要求,更多的是從法律面、管理面與流程面對於個人資訊的管理,在符合國內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組織所應遵循產業之最佳實務要求下,進行保障組織所持有之個人資訊[footnoteRef:8]。 [7: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標準保障資訊安全、網路安全和隱私保護,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標準資料電子報,第154期,109年11月13日。網址:https://fsms.bsmi.gov.tw/cat/epaper/0911.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8: BSI(英國標準協會)網頁,BS 10012 PIMS 個人資訊管理系統,網址:https://www.bsigroup.com/zh-TW/BS10012PIMS/BS-1001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我國政府為完善國內商務交易安全環境,99年在經濟部商業司(112年9月26日改制為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委託下,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建置及推動「臺灣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制度」(TPIPAS)[footnoteRef:9],並提供該制度的導入與驗證服務。另外,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8年7月發布「智慧政府行動方案」,此方案內容即包括完備個人資料去識別化應用機制[footnoteRef:10]。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為因應政府資料開放及大數據之推動,於108年制定CNS 29100-2驗證標準「資訊技術-安全技術-個人資訊去識別化過程管理系統-要求事項」,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並配合政府政策推動,支持建立國內對個人資訊保護去識別化更強化之機制,制定「個人資訊去識別化過程管理系統驗證機構認證規範」,並自111年1月25日起正式開放「個人資訊去識別化過程管理系統驗證方案」認證服務[footnoteRef:11]。 [9: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網頁,臺灣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制度,網址:https://www.iii.org.tw/Product/TechLensDtl2.aspx?tp_sqno=phClAUU%2BR4fPRcnHwb7LxA__&fm_sqno=7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10: 國家發展委員會,智慧政府行動方案,108年7月,頁8。網址:https://teg.org.tw/upload/%E6%99%BA%E6%85%A7%E6%94%BF%E5%BA%9C%E8%A1%8C%E5%8B%95%E6%96%B9%E6%A1%88.pdf.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11: 全國認證基金會,該會自111年1月25日起開放受理「個人資訊去識別化過程管理系統驗證方案」認證服務,110年12月31日,網址:https://www.taftw.org.tw/news/accredited/verification-agency/TSTafNews-000384-00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12日。] 前述有關個人資料的管理與去識別化的標準,皆為自願性的標準,為強化社會大眾對個人資料去識別化技術之信任,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應檢討相關規範,考量是否應於法規中強制要求持有大量個人資料之政府機關或民間業者,導入適當之標準並通過驗證。其次,個人資料去識別化的程度,可能會影響到資料的可利用性,敏感性資料與非敏感性資料之去識別化程度,應有合理之區別,以使資料的利用取得較大之效益。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在訂定與個人資料去識別化之相關規範時,應注意敏感性資料與非敏感性資料的差異性,考量不同性質之資料,如何在符合比例原則的情況下,於隱私保護的強度與資訊量損失的多寡之間取得平衡。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290/File_19814372.docx
R02505
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之淺析
公務人員保障法
賴怡瑩
2024-06-1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5 議題研析 一、題目: 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之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務人員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以下簡稱保訓會)表示,救濟事件類型向以懲處與考績為最大宗,經統計112年受理公務人員救濟事件1161件,其中考績救濟件數247件,經審理後應撤銷件數31件,撤銷率達12.55%,相較同年度整體救濟事件平均撤銷率8.87%,考績事件撤銷率顯著較高 。本文擬以考績救濟事件為例,就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之變革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保障法規範之救濟制度內涵沿革 依公務人員保障法(以下簡稱保障法)第4條、第25條、第44條、第77條及第78條等規定,公務人員對於服務機關或人事主管機關所為之行政處分,認為違法或顯然不當,致損害其權利或利益者,得依本法提起復審(受理機關為保訓會),如不服復審決定,則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公務人員對於服務機關所為之管理措施或有關工作條件之處置認為不當,致影響其權益者,得依本法提起申訴、再申訴;前者受理機關為服務機關,後者受理機關為保訓會。依上,我國公務人員保障係採二元救濟管道,依是否為「行政處分」或「管理措施或工作條件」而有不同之救濟途逕。 108年11月29日公布之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文,本於憲法第16條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意旨,人民因其公務人員身分,與其服務機關或人事主管機關發生公法上爭議,認其權利遭受違法侵害,或有主張權利之必要,自得按相關措施與爭議之性質,依法提起相應之行政訴訟,並不因其公務人員身分而異其公法上爭議之訴訟救濟途徑之保障。學者認為依上解釋,我國公務人員權利救濟事件由二類型(二分法)改為三個類型(三分法),亦即在原本類型之外,增加「程序標的雖不具行政處分的事件,但由於其所帶來的影響程度不小,仍可能侵害人民權利:可以對之提起申訴、再申訴,若仍不服得續提行政訴訟」之類型 。 (2) 考績評定等次救濟制度變革 1、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前之考績救濟制度 依據78年7月19日公布之司法院釋字第243號解釋 , 考績經評定丁等(免職)者,得循復審程序後提起行政訴訟。另行政法院 104年8月25日104年8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憲法第18條所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包括公務人員任職後依法律晉敘陞遷之權,為司法院釋字第 611號解釋所揭示。而公務員年終考績考列丙等之法律效果,除最近 1年不得辦理陞任外……,未來 3年亦不得參加委任升薦任或薦任升簡任之升官等訓練……,於晉敘陞遷等服公職之權利影響重大。基於憲法第16條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意旨,應無不許對之提起司法救濟之理。」保訓會爰參照上開決議,自104年10月7日放寛公務人員 考績經評定丙等者,得循復審程序後提起行政訴訟 。至於 考績等次評定乙等者,救濟途徑僅止步於再申訴決定。 2、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後之考績救濟制度 保訓會依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意旨,通盤檢討保障法所定復審及申訴、再申訴救濟範圍,認為依公務人員考績法規所為之獎懲、 考績評定各等次、曠職核定等(詳如人事行政行為一覽表),均有法律或法律授權訂定之規範,且經機關就構成要件予以判斷後,作成人事行政行為,已觸及公務人員服公職權等法律地位,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 ,核屬行政處分,應循復審程序提起救濟 。至此,考績乙等救濟僅得止步於保訓會也被突破了。 (3) 因應制度變革,研議修正保障法相關規定 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雖肯認保障法第77條第1項、第78條及第84條規定,並不排除公務人員認其權利受違法侵害或有主張其權利之必要時,原即得按相關措施之性質,依法提起相應之行政訴訟,請求救濟,與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均尚無違背。 依前揭合憲性解釋及現行法制係採是否為「行政處分」或「管理措施或工作條件」而有不同之救濟途逕之法制脈絡,保訓會在保障法規範之救濟制度上,爰採取以函釋擴大「行政處分」範疇之方式因應;惟學者認為,「人事行政行為一覽表」聚焦於行政處分概念之擴張,甚至有逾越其概念承載極限之虞,上開解釋開創之「違法之非行政處分事件」(亦得提起行政訴訟)未被明確界定 。爰此,學者亦有提出現行雙軌制的區分已無太多實益,未來可以程序基本權保障為出發點,將保障制度修正為單軌制,使所有可能侵害到公務員基本權利的情形發生時,均有提起行政訴訟救濟的機會 。建議參考學者意見,予以研議修正保障法相關規定。 撰稿人:賴怡瑩 �崔慈悌,公務員考績救濟撤銷率偏高 保訓會要求各機關保障基本權利,中時新聞網,113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510854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6日。 �林三欽, 釋字第785號解釋與公務員救濟事件體系重構:由公務員不服「再申訴」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相關問題談起,月旦法學,334期,112年3月,頁51。另三個類型(三分法):「1、程序標的具行政處分的事件:得對之提起復審、行政訴訟。2、程序標的雖不具行政處分的事件,但由於其所帶來的影響程度不小,仍可能侵害人民權利:可以對之提起申訴、再申訴,若仍不服得續提行政訴訟。3、程序標的不具行政處分屬性,而且其所帶來的影響程度極為輕微,不可能侵害人民權利,或者即便可能侵害人民權利,由於程度過於輕微,經過評價,認為無須給予救濟管道(欠缺權利保護必要性):此類事件僅得對之提起申訴、再申訴,不得續提行政訴訟。」 � 司法釋字第243號解釋,中央或地方機關依公務人員考績法或相關法規之規定,對公務員所為之免職處分,直接影響其憲法所保障之服公職權利,受處分之公務員自得行使憲法第16條訴願及訴訟之權。該公務員已依法向該管機關申請復審及向銓敘機關申請再復審或以類此之程序謀求救濟者,相當於業經訴願、再訴願程序,如仍有不服,應許其提起行政訴訟,方符有權利即有救濟之法理。 � 保訓會104年10月28日公保字第1041060456號函。 � 保訓會109年10月5日公保字第1091060302號函。 � 林三欽,同註2,頁52。 � 許育典,法治國下的公務員特別權力關係與程序基本權:釋字第785號解釋後的公務員程序保障,月旦法學,317期,110年10月,頁45。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229/File_19814279.doc
R02504
國防重要古物或軍事文物保存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文化資產保存法;全民國防教育法;國防文物及軍事遺址管理實施辦法
康世宗
2024-06-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50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防重要古物或軍事文物保存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資產保存法、全民國防教育法、國防文物及軍事遺址管理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國軍現存唯一曾擊沉共軍艦艇的登陸艦「中海」號(下稱「中海艦」)退役後,海軍一度考慮將其以廢鐵標售,但在曾服役於艦上老兵等各界人士奔走下,爭取到文化部將其列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之重要古物,海軍並曾與地方政府簽訂備忘錄,計劃將中海艦運至南部港口陳展。近期國防部在答復立法委員質詢時表示,國防部希望歷史保存,也在文化部協調下,對中海艦進行基本修繕,希望中海艦未來能夠恢復到原貌並讓國人參訪。據文化部進一步說明,國防部作為中海艦的所有者及管理者,需要提出修繕、活化計畫;文化部身為主管機關,在補助第一階段的基本修復之後,對於國防部未來提出內裝整修的方案,也會全力支持。該艦如何整修保存也引發國防重要古物或軍事文物保存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程嘉文,現存唯一功勳軍艦 中海艦哪落腳?竟無處收留,聯合報,113年5月27日,第A4版。] 四、探討研析 (一)落實公有重要古物之保存管理,強化協調分工機制 依文資法第3條第1款第8目規定:「古物: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等。」復依文資法第65條第1項規定:「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及文資法第69條規定:「公有古物,由保存管理之政府機關(構)管理維護,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第1項)。前項保管機關(構)應就所保管之古物,建立清冊,並訂定管理維護相關規定,報主管機關備查(第2項)。」換言之,公有之重要古物亦應由保存管理之政府機關(構)依上揭文資法相關規定加以管理維護,並建立清冊及訂定管理維護相關規定,報主管機關備查。 據上開媒體報導指出,中海艦退役後,爭取到文化部將其列為文資法所定義之重要古物,依上揭文資法相關規定,應由目前負責保存管理之國防部加以管理維護,以落實公有重要古物之管理維護責任,同時亦應強化國防部及文化部等機關依各自權責之協調分工機制。惟上開案例之中海艦實際上係由海軍部隊負責管理。爰此,考量部分國防古物之保存管理者並非屬文資法所定之「政府機關(構)」,而係由軍事「部隊或學校」負責,參考兵役法第44條之1、性騷擾防治法第5條等立法體例,建議主管機關文化部研議將文資法第69條修正為:「公有古物,由保存管理之政府機關(構) 、部隊或學校管理維護,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第1項)。前項保管機關(構) 、部隊或學校應就所保管之古物,建立清冊,並訂定管理維護相關規定,報主管機關備查(第2項)。」以資周延。 (二)因應情勢發展變化,適時評估修正國防文物相關法制規範 依全民國防教育法(下稱「本法」)第11條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妥善管理各類具全民國防教育功能之軍事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及其他文化場所,並加強其對具國防教育意義文物之蒐集、研究、解說與保護工作(第1項)。前項之實施辦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會同教育部、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復依本法授權訂定之國防文物及軍事遺址管理實施辦法(下稱「本辦法」)第3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國防文物,指具國防教育意義而不屬檔案性質之文物,包括建築、碉堡、雕像、紀念碑、航空器、戰場、軍事裝備、武器、視聽資料、照片、地圖、手稿、勳(獎)章、服飾、旗幟等物件(第1項)。前項國防文物之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複製及監製或其他應遵行事項,準用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相關規定(第2項)。」簡言之,本法及其授權辦法均強調「具全民國防教育功能」國防文物保護之重要性,惟依上開媒體報導,中海艦作為國軍現存唯一曾擊沉共軍艦艇的登陸艦,退役後海軍卻一度考慮將其以廢鐵標售,爰此,現行本法及本辦法相關規定內容,能否完整規範並達成妥善管理維護各類具全民國防教育功能軍事文物之立法目的,有待商榷。 綜上,建議國防部等相關主管機關因應情勢發展變化及推動全民國防教育之需求,適時評估修正國防文物相關法制規範內容,對於類如上開案例之中海艦等兼具重要古物性質及國防教育意義文物之「船艦」,將其納入「國防文物」之定義中。基此,除配合行政院組織改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已於101年5月20日改制為文化部,建議將本法第11條第2項修正為:「前項之實施辦法,由 文化部會同教育部、中央主管機關定之。」外;評估將本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修正為:「本辦法所稱國防文物,指具國防教育意義而不屬檔案性質之文物,包括建築、碉堡、雕像、紀念碑、航空器 、船艦、戰場、軍事裝備、武器、視聽資料、照片、地圖、手稿、勳(獎)章、服飾、旗幟等物件。」期周延相關法制用語,以符實需。 撰稿人:康世宗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209/File_19814238.docx
R02498
職場霸凌認定基準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
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
陳建欉
2024-06-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8 議題研析 一、題目:職場霸凌認定基準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一)求職網站2022年4月調查顯示,有高達72%勞工曾經遭遇不同類型「職場霸凌」[footnoteRef:1]。職場霸凌是複雜又隱晦的概念,表現形式相當多元,長期遭受霸凌,對被害者身心健康戕害甚鉅[footnoteRef:2]。我國現行勞動法律對職場霸凌尚無明確規範,受侵害時僅能依《民法》、《刑法》及勞動法令相關規定為處理,在保護勞工免受職場霸凌之法律規範顯有不足[footnoteRef:3]。職場霸凌除造成受害者身心創傷,也影響企業生產量能。為此,勞政主管機關於2024年起,擴大與諮商機構合作,針對職場不法侵害與心理調適等相關問題,提供每年最多6次的免費心理諮商[footnoteRef:4]。 [1: 劉世豪,〈德國運用多重法律防止職場霸凌的方法〉,《跨法域整合解決勞動與社會問題》,元照出版,2023年2月,頁184;中央廣播電臺,職場霸凌凸顯社會問題 董思齊籲:政府建構青年安心就業環境 才能鞏固深化民主,2023年7月5日,網址: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272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2日;楊宗斌,【2022年04月 調查主題】工作爆肝壓力指數與職場小確幸調查,yes123求職網,2022年4月22日,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white_paper/article.asp?id=20220422082027,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2日。霸凌並非法律用語,通常是一種長期、系統地敵對狀態,用騷擾、歧視、刁難甚至暴力的方式對付他方。在職場中,霸凌的形式常見於「惡意謾罵」、「刻意排擠」和「性騷擾」,而且是比較長期被欺負的狀況。遭霸凌受害者採取態度,包含「默默忍受」(50.7%)、「事後想辦法反擊」(34%)、「當面立刻反擊」(15.3%)。] [2: 馬淑清、王秀紅、陳季員,〈職場霸凌的概念分析〉,《護理雜誌》,第58卷,第4期,2011年8月,頁81。] [3: 葉佳倫、王安祥,〈我國職場霸凌預防制度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23卷,第2期,2021年12月,頁60-61。勞工遭受肢體、言語攻擊、恐嚇等侵害行為,可能涉及傷害罪、強制罪、恐嚇危害安全罪、公然侮辱罪(參見《刑法》第277條、第304條、第305條及第309條)。另受僱人服勞務,其生命、身體、健康有受危害之虞者,僱用人應按其情形為必要之預防,受害者可對加害者及雇主請求民事賠償(參見《民法》第184條、第188條第1項前段及第483條之1)。此外,勞工如遭遇之行為,該當《勞動基準法》第14條第1項第2款之暴行或重大侮辱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並向雇主請求資遣費。] [4: 林良齊,職場霸凌也可申請 勞動部推每年6次免費心理諮商,工商時報,2024年5月25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525700433-43140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日。] (二)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2019年通過第190號消弭職場暴力與騷擾公約,規範成員國應透過法律來定義及防止勞動場域中的暴力與騷擾[footnoteRef:5]。此外,對職場霸凌通常以「mobbing」、「bullying」 或 「moral harassment」等描述或表示[footnoteRef:6]。職場霸凌多數牽涉非暴力之手段,通常以特殊人格權侵害形式,因事件發生涉及個人主觀認知與感受等原因,常與人際關係與工作要求,無法清楚區別,欲追究民、刑事責任,其舉證有其一定之難度[footnoteRef:7]。針對職場霸凌之處理程序及救濟方式,宜建立一套更完整保護機制,以保障勞工免於受侵害之權益。 [5: 林宇力,〈職場霸凌與所致職災之認定及預防-日本相關經驗之啟示〉,《月旦醫事法報告》,第74期,2022年12月,頁158。] [6: 成之約、范淑婷、黃敏惠,〈我國企業與勞工因應職場霸凌的現況檢討及作法〉,《台灣勞工季刊》,第61期,2020年4月,頁24-25。「mobbing」一般多認為是一種職場上組織性(或集團性)的迫害行為,包括集體性的對個別勞工所造成的精神壓制或虐待。「bullying」則是比「mobbing」更為嚴重的侵害行為,包括暴力性的行為在內。「moral harassment」則有別於「mobbing」與「bullying」,係指對「心理的」(psychological)的侵害。] [7: 張柏源,好好工作很難? Y's Day「週三青年日」探討職場陷阱及霸凌的法律因應,Newtalk新聞,2023年7月6日,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3-07-06/87848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2日。] (三)主要國家規範職場霸凌及預防相關法制,簡要說明如下:   1.歐盟 歐盟1989 年制定「職業安全衛生架構指令」(The European Framework Directive on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逐漸重視職場暴力問題。2007 年簽署「工作場所騷擾與暴力架構協約」 (Framework Agreement on Harassment and Violence at Work) 強調在工作場所之每一層級中,彼此人格尊嚴應相互尊重[footnoteRef:8]。歐盟現行對職場霸凌之處理,採取折衷作為,亦即在事業單位内部建立申訴處理機制,以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方式,將這類爭議內化處理。唯當事業單位內部的申訴處理機制無效時,才由外部的主管機關介入排解(regulation of self- regulation)。在責任與義務方面,應給予做好事前預防及事後有效處理之雇主,得提出免責抗辯權,並責成受僱者與主管有通報舉發(whistle-blowing)之義務,並嚴令雇主及行為人不得有任何報復(retaliation)之行為[footnoteRef:9]。 [8: 焦興鎧,〈歐洲聯盟對抗工作場所霸凌問題之努力〉,《歐美研究》,第 51卷,第1期,2021年3月,頁175、180。] [9: 葉佳倫、王安祥,同註3,頁65。] 2.美國 美國職場霸凌(workplace bullying)問題,是存在已久之普遍現象。職場霸凌、不法侵害行為之防範與處理,已成為新興之勞資爭議課題。一般而言,美國受僱者如認為在遭到職場霸凌或其他不利益之對待,通常都會根據普通法上侵權行為相關規定提出訴訟。同時,亦可透過勞動制定法(labor statutes),如《國家勞工關係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職業安全衛生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of 1970, OSH Act)、各類吹哨者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尋求其他方式之救濟[footnoteRef:10]。 [10: 焦興鎧,〈日本職權騷擾規範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3期,2020年9月,頁988-989、998。] 3.日本 日本職場霸凌可以涵蓋包括職場精神騷擾、職權騷擾[footnoteRef:11]、性騷擾等類型。2019年修正《關於勞動政策之綜合推進及勞工僱用安定及職業生活充實法》(労働施策の総合的な推進並びに労働者の雇用の安定及び職業生活の充実等に関する法律)禁止雇主解僱、報復或歧視申訴或舉報職權騷擾之工作者,將職場霸凌預防對策法制化[footnoteRef:12]。然該法對未遵守相關規定之雇主並無罰則,主管機關僅能對違反規定的雇主進行行政指導,或揭露雇主姓名,該法能否發揮功能備受質疑[footnoteRef:13]。此外,《男女僱用機會均等法》、《育兒及護理休假法》等法,亦規範政府、企業及勞動者有責任和義務注意其他勞動者的言行,嚴禁企業對於諮詢受害狀況的勞動者採取解僱或對其不利的做法[footnoteRef:14]。 [11: 日本職權騷擾可分為6大類型:包含身體的攻擊、精神的攻擊、人際關係的孤立、過度的職務、過少的職務,及侵害個人隱私。] [12: 徐婉寧、仲琦,〈職場霸凌所致之精神疾病與職業災害-以日本職災認定基準最新動向為借鏡〉,《月旦法學雜誌》,第23卷,第2期,2021年11月,頁188。] [13: 葉佳倫、王安祥,同註3,頁63-64。] [14: 李右婷,〈日本職權騷擾規範之研究〉,《東亞論壇季刊》,第510期,2020年12月,頁8-9。] 4.韓國 韓國求職平臺2020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職場內權勢霸凌與上司、同事之間的矛盾」為辭職理由中占比最高[footnoteRef:15]。依韓國《勞動基準法》第76條之2及之3規定,職場騷擾之定義為「雇主或受僱人透過職場中的職務或關係優勢,以逾越工作倫理的行為,造成其他受僱人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或是惡化工作環境。」[footnoteRef:16]。若雇主對職場騷擾受害者或職場騷擾申訴者,有解僱或不利益對待之情形,依該國《勞動基準法》第109條第1項之規定,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元以下罰金[footnoteRef:17]。 [15: 磪慧仁,台灣約七成員工曾遭受職場霸凌 韓國勞務士:「死撐精神」不是守護自己的辦法,聯合報新聞網,2023年3月30日,網址: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122749/7062329,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日。] [16: Korea Legis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LABOR STANDARDS ACT,網址:https://elaw.klri.re.kr/eng_service/lawView.do?lang=ENG&hseq=50315,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2日。] [17: 葉佳倫、王安祥,同註3,頁64。]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修正職業安全衛生法,將職場不法侵害作更細致分類 職場霸凌屬「職場暴力與騷擾」之一環,要制定具體明確定義並不容易;加上職場霸凌行為,有時不易與雇主管理權限清楚區隔,是否需要獨立規範,不僅見仁見智,亦有制定相關法制之難度[footnoteRef:18]。《職業安全衛生法》(下稱《職安法》)第6條第2項第3款雖賦予雇主對勞工執行職務時,有免於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之預防責任。但對於職場霸凌仍無具體定義與規範,僅法院判決及行政機關的行政指導有相類似之定義可供參考[footnoteRef:19]。 [18: 鄭津津,〈職場霸凌問題之理論與實務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338期,2023年7月,頁106。] [19: 侯嘉偉,什麼是職場霸凌?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法律百科,2023年10月11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88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2日。如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4年度重勞訴字第10號民事判決意旨,「職場霸凌也可能發生在部屬對上司,或同儕間,重點在於受霸凌者本身是否受有身心壓力或有人格遭到否定之羞辱感受。」;勞動部公告之「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前言所述:「勞工於職場上遭受主管或同事利用職務或地位上的優勢予以不當之對待,或遭受顧客、服務對象、其他相關人士之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霸凌或暴力事件,致發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甚而危及性命等。」] 有論者認為職場霸凌是跨心理、管理、法律等不同學門之爭議,難以用單一制度來統一解決。宜參酌學界研究、判決法理、各國立法例,對職場霸凌界定,採取較開放、彈性之設定[footnoteRef:20]。爰建議修正《職安法》,依職場不法侵害之行為光譜,作更細致分類,明定職場霸凌、職場騷擾與職場暴力之實質內涵,分別依循個別法律,進行不同的程序與處置。 [20: 傅柏翔,〈職場霸凌的法律定義及處理法制之潛在選項─臺灣法現況及美國法之啟發〉,《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26期,2023年6月,頁175-176。] (二)研議將「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提升於法律位階明文其授權,並建立職場霸凌所致職業災害之判斷基準 職場霸凌涉及之行為態樣甚多,在判斷上確實不易有一致性之標準,須全盤考量所有涉及之因素,如霸凌行為的態樣、頻率、受害人受到傷害的具體情況、行為人若是雇主或主管時是否有涉及合理管理權的行使、系爭行為發生時的整體情境等[footnoteRef:21]。現行「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僅為行政指導,依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所揭櫫之層級化保留體系,建議將其提升為法律位階明文其授權,並參酌各國立法例,增訂職場霸凌之判斷基準條款,以區分非霸凌行為[footnoteRef:22]、霸凌行為(欠缺合理性之管理與長期、系統性的敵對狀態)、違法霸凌行為(已達違法程度),並採取各項因素綜合判斷方式認定。 [21: 鄭津津,同註18,頁107。] [22: 如職場人際不合導致的孤立,當屬人力資源管理、諮商、管理等領域可以妥善處理的問題,並非法律剛性介入,可有效改善救濟之行為。有許多不受歡迎之行為本質是管理衝突,為了使造成糾紛之管理合理性被充分論辯,宜保留雇主為此類抗辯的機會。] (三)強化勞動教育,建構友善職場環境及保護機制 勞政主管機關應正視職場霸凌問題,並宣示對職場霸凌零容忍的態度。透過強化勞動教育,及各項多元社群媒體管道,加強宣導提高社會對霸凌問題的關注,並建構友善職場環境及保護機制[footnoteRef:23]。勞資雙方應協力共同建構零霸凌的職場文化,建立衝突管理流程、定期舉行職場霸凌防制教育、培訓主管合理行使管理與懲戒權、有效暢通之職場霸凌申訴管道、提供職場霸凌受害人諮商及支持服務,以期建立友善職場環境。 [23: 黃星達,觀點投書:從職場霸凌案例反思制度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風傳媒,2024年5月20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5123759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日。]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080/File_19814129.docx
R02503
捷運車廂安全防範及專業捷運警察之相關法制研析
大眾捷運法
李雅村
2024-06-1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捷運車廂安全防範及專業捷運警察之相關法制 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大眾捷運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OO捷運發生砍人事件,捷運警察20分鐘後才到,遭社會質疑。這起隨機攻擊事件,也讓大眾運輸的相關安全防範掀起討論。各縣市的捷運警察隊都表示將加強巡邏、強化見警率等措施,由於車廂安全攸關乘客生命安全,相關《大眾捷運法》(以下簡稱本法)「專業捷運警察」之規定,容有討論空間。 [1: 太報網站,【中捷砍人】維安機制漏洞?捷運警察搭計程車「20分鐘後才到場」,113年5月22日,網址:https://www.taisounds.com/news/content/96/12676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8日。] 4、 探討研析 (一) 捷運公司有系統營運與車廂安全維護之責 為維護旅客安全及乘車秩序,本法第50之1條第1項第1款規 定:「未經許可攜帶經公告之危險或易燃物進入大眾捷運系統路線、場、站或車輛內,可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民眾搭乘捷運若攜帶危險物品,係依本法處理。再依本法第41條第2項規定:「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對大眾捷運系統設施及其運作有採取特別安全防護措施之必要者,應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定之」;及本法第44條第1項規定:「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應於適當處所標示安全規定,旅客乘車時應遵守站車人員之指導。」依據上述規定,捷運公司,自應負起捷運系統內系統營運與車廂安全維護之責。另外,部分捷運公司委託私人保全辦理不涉及公權力之「捷運秩序維持」。例如: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全線117個車站於營運時段均配置至少1名保全人員[footnoteRef:2]。因此,捷運車廂空間秩序維持與個人安全之維護,私人保全亦扮演重要角色。 [2: 民視新聞網站,因應中捷砍人案「北捷提升警戒」 全線各站派至少1保全,113年5月21日,網址: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4521W020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8日。] (二) 警察機關設置專業交通警察人力顯有不足 社會治安的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保障,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為達此任務,政府設有警察機關專司其職。本法第40條第1項規定:「大眾捷運系統地方主管機關,為防護大眾捷運系統路線、維持場、站及行車秩序、保障旅客安全,應由其警察機關置專業交通警察,執行職務時並受該地方主管機關之指揮、監督。」另依「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與轄區警察分局權責劃分及聯繫要點」第3點,捷運警察隊任務包含: (1)防護大眾捷運系統路線、維持場、站及行車秩序、保障旅客安全。 (2)場站、車廂內刑事、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初步偵查處理及犯罪預防宣導事項。 (3)線形公園、站外停車場、捷運車廂、站體內違規攤販、車輛及違反大眾捷運法案件之取締。 (4)捷運行車事故與意外事件處理。 綜觀上述條文與規定,係由地方主管機關之警察機關設置專業交通警察,亦即捷運警察。惟檢視現行捷運警察人力,臺北市捷運警察隊目前外勤警員190人,總計負責5條捷運線、117站;臺中市捷警隊全隊44人,負責18車站;高雄市捷運警察隊61名員警,負責捷運加上輕軌76站。新北市目前規劃新北捷運警察預計6個分隊,員額150人,已呈報行政院審議[footnoteRef:3]。目前臺北捷運系統跨越臺北市與新北市,因新北市捷運警察隊尚未成立,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於執行職務時,若捷運行駛至新北市,極易因行政區域不同而發生管轄權爭議。再者上述統計之相關捷運警察人力,若扣掉休假輪班,各直轄市每天在線上巡邏的警力恐怕僅有3分之2,甚至未達警察人力與捷運車站數目1:1之標準,人力明顯不足。 [3: 聯合新聞網站,捷運人力荒/中捷警搭小黃辦案…新北捷還沒有警隊,113年5月26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98845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8日。] (三) 捷運警察、站務人員、停靠站分局、保全職責似仍有待整合 觀本法第52條第2項:「第50條第1項或第50條之1規定之處罰,地方主管機關得委託大眾捷運系統營運機構為之。」亦即捷運公司站務人員得執行本法之開單告發權[footnoteRef:4]。針對捷運系統場站、車廂內突發事件的處理,參酌部分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與轄區警察分局權責劃分及聯繫要點[footnoteRef:5],第1點:「為釐定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與管轄警察分局之權責,並強化工作聯繫,特訂定本要點。」復依第4點(二):「 移動車廂內發生之案件以被害人下車停靠站之分局為管轄。」及第6點:「捷運系統內遇重大事故或突發事件時,捷運警察隊應向事件之轄區警察分局通報請求支援,並受當地分局長指揮,同時依勤務指揮中心作業規範通報。」在此指揮系統下,捷運警察似無法單獨管轄處理相關案件,此與本法之立法原意應為設立捷運「專業交通警察」以維持捷運系統場、站安全及行車秩序,並保障旅客安全之規範目的,有所出入。目前秩序維護巡邏由「捷運保全」協助,遇有犯罪案件則由捷運警察通報「停靠站分局」,由停靠站之分局管轄相關移動車廂內發生之案件及指揮,導致捷運警察執法職權與「站務人員」和「停靠站分局」重疊又與「捷運保全」業務多所重複,捷運車廂內犯罪預防機制平臺,似仍有待整合。 [4: 違反本法乘車規定,以本法第50條為主,有: 一、車輛行駛中,攀登、跳車或攀附隨行。 二、妨礙車門、月台門關閉或擅自開啟。 三、非大眾捷運系統之車輛或人員,違反第四十四條第二項前段規定,進入大眾捷運系統之路線、橋樑、隧道、涵管內及站區內非供公眾通行之處所。 四、未經驗票程序、不按規定處所或方式出入車站或上下車。 五、拒絕大眾捷運系統站、車人員查票或妨害其執行職務。 六、滯留於不提供載客服務之車廂,不聽勸止。 七、未經許可在車上或站區內募捐、散發或張貼宣傳品、銷售物品或為其他商業行為。 八、未經許可攜帶動物進入站區或車輛內。 九、於大眾捷運系統禁止飲食區內飲食,嚼食口香糖或檳榔,或隨地吐痰、檳榔汁、檳榔渣,拋棄紙屑、菸蒂、口香糖、瓜果或其皮、核、汁、渣或其他一般廢棄物。 十、滯留於車站出入口、驗票閘門、售票機、電扶梯或其他通道,致妨礙旅客通行或使用,不聽勸離。 十一、非為乘車而在車站之旅客大廳、穿堂層或月台層區域內遊蕩,致妨礙旅客通行或使用,不聽勸離。 十二、躺臥於車廂內或月台上之座椅,不聽勸阻。 十三、未經許可在捷運系統路權範圍內設攤、搭棚架或擺設筵席。 十四、於月台上嬉戲、跨越黃色警戒線,或於電扶梯上不按遵行方向行走或奔跑,或為其他影響作業秩序及行車安全之行為,不聽勸止。] [5: 臺北市政府網站,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與轄區警察分局權責劃分及聯繫要點,113年5月22日(經查臺中市、高雄市亦有類似聯繫要點規定分別為:臺中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與轄區警察分局權責劃分暨聯繫要點、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捷運警察隊與地區警察分局權責劃分暨聯繫要點;新北市政府則尚未成立捷運警察隊),網址:https://www.laws.taipei.gov.tw/law/law/ Search/LawInformation?sysNumber=P10J200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8日。] 撰稿人:李雅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136/File_19814190.docx
R02499
大學社會責任推動發展之法制問題淺析
大學法
郭憲鐘
2024-06-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9 議題研析 1、 題目: 大學社會責任推動發展之法制問題淺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大學法 3、 背景說明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日前於正修科技大學舉辦「USR[footnoteRef:1]共同培力系列活動」以「USR xESG [footnoteRef:2]x永續價值」為主題,匯聚公部門、企業和大學等跨領域夥伴單位,共同探討USR計畫與企業合作的可行性,以擴散大學社會責任成效,實現地方創生願景[footnoteRef:3]。大專校院是國內培育高等人才最重要的基地,但這幾年來,卻常被批評學校老師不食人間煙火,大學教出來的學生能力學用落差大。為打破這個弊病,近年來從國際趨勢到國內教育政策,都開始大力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理念,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從在地需求出發,讓師生可以在洞察、詮釋和參與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整合相關知識、技術與資源,期能協助地方發展創新[footnoteRef:4]。 [1: 大學社會責任,英文為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 [2: ESG是3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 ,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於2004年首次提出ESG的概念,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經營的指標。] [3: USR共同培力、正修科大登場,113年5月21 日,台灣時報,第17版。] [4: 馮紹恩,什麼是USR大學社會責任?為何大學生都該懂?ESG遠見,112年4月10日,網址:gvm.com.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6日。 ] 4、 探討研析 (一)允宜明確大學設立宗旨包括善盡社會責任,以彰顯大學在國家社會之角色定位 依大學法第1條第1項規定:「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其立法意旨係為定位大學需在一個獨立思考,自由研究的環境下,才能培育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學術與人才,以帶動社會進步[footnoteRef:5]。由於大學是各國培育高等人才的重要搖籃,其因擁有充沛的公共資源與知識研究量,長期以來都被視為培育各領域菁英與學術人才的地方。近年來,各界開始反思高等教育過去僅強調此種人才培育觀點是否過於狹隘,並咸認大學必須更加重視環境永續發展並回應地方需求,以有效地發揮大學對社會的整體影響力[footnoteRef:6]。 [5: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870號,委員提案第388號、委員提案第425號之2及行政院提案第3457號,討170。] [6: 劉秀曦,另類大學排名大學影響力排名之反思,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9期,頁1。 ] 由於USR的概念在國際上行之有年,且有許多大學將大學社會責任列為校務發展的重要項目,期讓大學的功能不僅是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更要將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帶動所在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推動社會永續向前[footnoteRef:7]。為鼓勵學術界走出象牙塔,並導入大學應善盡其社會責任之理念,我國自107年起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引導大專校院「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結合人文關懷與科技導入,以協助解決區域問題[footnoteRef:8]。因此,為鼓勵大學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以帶動所在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有必要強化大學在社會責任上的角色與定位。爰建議大學法第1條第1項修正為:「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 善盡社會責任,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以示國家教育永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之決心。 [7: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行政院,108年6月6 日,網址:https://ey.gov.tw,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9日。 ] [8: 同註7。] (二)為明確大學推動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法源依據,允宜於大學法研議增訂授權規定 依大學法第38條規定:「大學為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得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辦理產學合作;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復依「教育部推動大專校院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要點」第1 點規定:「為推動大專校院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期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實踐其社會責任,鼓勵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系科、跨團隊或跨校聯盟之結合,或以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並能對接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將優質之社會實踐成果發表或交流,特訂定本要點。」 檢視前揭要點明列補助(對象、計畫期間),申請(方式、計畫類型、原則)、補助基準、審查作業、經費(編列、支用、核撥、核結)原則,諮詢輔導及成效考核機制等規範。但對如何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範疇、目標和執行方式及建立監督機制等,則尚未明確於法律中明定授權,據以提供各大學遵循辦理。鑑於目前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係以國家重大政策、在地發展需求、及人民生活福祉為議題基礎,由學校擇定符合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護及其他社會實踐等重點議題範圍,以研提社會實踐計畫,為期計畫持續辦理以提升成效,除提供經費補助外,對於大學社會責任之範疇、目標、執行及監督機制等,亦有必要於法律中明確授權規定。爰為明確大學推動社會責任之法源依據,建議大學法第38條修正為:「大學為 善盡社會責任、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得與政府機關、事業機關、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辦理產學合作;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定之。」以促進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 撰稿人:郭憲鐘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082/File_19814131.docx
R02502
重大運輸事故範圍之法制研析
運輸事故調查法;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
楊盛旺
2024-06-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重大運輸事故範圍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運輸事故調查法、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 三、背景說明 (一)依據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統計[footnoteRef:1],自110年1月起至113年3月,國道發生工程緩撞車遭追撞事故計347件,其中175輛肇事車輛配有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占50%;175輛配備ADAS肇事車輛中,開啟ADAS者計91件,占52%。 [1: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我國汽車自動駕駛系統與電動大客車之產業前景、法規建置、安全風險及發展現況」專題報告,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113年5月20。] (二)據報導[footnoteRef:2],隨著新興運具如電動車、配備ADAS車輛之普遍使用,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下稱運安會)刻正檢討修正 重大公路事故範圍,將前開新興運具納入調查範圍。然有立法委員質詢時提出[footnoteRef:3],按運安會、交通部108年12月26日依「運輸事故調查法」第2條授權訂定「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第四點規定,重大公路事故(三),已包含其他重複發生或情況特殊致影響公路運輸安全,且經運安會認定有調查之必要,前開電動車、具ADAS車輛等新興運具,若符前開規定情形者,即可依法進行調查。 [2: 蔡昀容,研擬修法/電動車等 納入運安會事故調查,自由時報,第A12版,113年5月21日。] [3: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交通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113年5月2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因應未來新式運具發展情況,主管機關宜適時檢討評估納入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 按「運輸事故調查法」(下稱本法)第1條規定,本法制定目的係為獨立調查飛航、鐵道、水路及公路之 重大運輸事故,以促進運輸安全;第2條第1項第1款規定, 重大運輸事故指造成一定數量之人員傷害、死亡或財物損害,或造成社會關注且經運安會認定之重大飛航事故、鐵道事故、水路事故及公路事故。又第2條第2項規定,前項第1款 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由運安會會同交通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爰此,運安會、交通部已依前開授權規定訂定「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 前開「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第四點規定之 重大公路事故指汽車於道路運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汽車運輸業發生行車事故,人員死亡逾3人,或死亡及傷害逾10人,或傷害逾15人;(二)汽車運輸業運送之危險物品發生爆炸、燃燒或有毒液(氣)體、放射性物質洩漏等事故,造成人員死亡;(三)其他造成人民生命、財產重大影響、重複發生或情況特殊致影響公路運輸安全,且經運安會認定有調查之必要。 鑑於近3年多來配有ADAS車輛重複發生追撞工程緩撞車事故件數已逾3百餘件,為期能改善運輸安全,避免事故再發生,運安會依前開重大公路事故(三)之規定,已針對112年11月30日小客車國道1號大雅路段追撞工程緩撞車事故展開調查作業,且本法第4條,適用本法調查範圍之運輸工具,指……及 行駛於道路之汽車。按運安會本次擬修正重大公路事故範圍,將電動車、配有ADAS車輛等新興運具納入,然該等車輛均屬行駛於道路之汽車,且該會既已依上開規定啟動配有ADAS車輛事故調查,本次修正似尚無其必要性,惟主管機關因應未來新式運具發展情況,仍應適時檢討評估納入重大運輸事故之範圍。 (二)因應未來新式運具發生重大運輸事故調查作業所面臨相關議題,主管機關允宜強化精進調查人員相關專業技術 前開運安會已啟動調查之112年11月30日國道小客車追撞工程緩撞車事故,其肇事車輛為配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之電動車[footnoteRef:4],係運安會首起針對電動車配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事故之調查;另依據交通部112年10月間發布之111年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footnoteRef:5],其中有使用自動駕駛輔助設備者占18%,沒有使用者82%;然109年有使用者僅占11.9%,沒有使用者88.1%,隨著國際上車輛駕駛系統人工智慧化技術之發展,未來國內使用配備駕駛輔助系統或自動駕駛系統之車輛勢必增加,事故風險亦隨之增加,爰此,為因應前開新式運具發生重大運輸事故調查作業所面臨相關議題(如自駕車系統AI模型、演算法等),主管機關允宜強化精進調查人員相關專業技術。 [4: 李姿慧,運安會啟動首起電動車「自動駕駛」撞車調查 明年5月結果出爐,ETtoday新聞雲,113年4月22日。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40422/2724160.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6日。] [5: 調查統計提要分析,交通部網頁,網址:https://www.motc.gov.tw/ch/app/statistics101?lang=ch&folderName=ch&id=5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6日。另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每2年辦理1次,藉以瞭解自用小客車車輛持有、使用及支出等概況。其中「自用小客車是否有使用自動輔助駕駛設備」自109年起納入調查報告。 ] 撰稿人:楊盛旺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089/File_19814148.docx
R02501
金融檢查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行政程序法;中央銀行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
彭文暉
2024-06-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1 議題研析 一、題目:金融檢查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行政程序法、中央銀行法、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金融業對主管機關金檢權限過大,法律不確定性高,表示難以適從。學者指出,金融檢查應有更清楚之內容與範圍界限,目前金融檢查業務雖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組織法、金管會檢查局組織法授權辦理,然現行「金融檢查指導原則」[footnoteRef:2]之執行規範不足,考量金融檢查之「合法性」較「合目的性」更為重要,建議主管機關另訂「行政命令」取代上開「指導原則」,以免有擴權疑慮,並強化金融檢查之完備性與授權明確性。 [1: 王孟倫,法界︰金檢應提高位階 行政命令取代指導原則,自由時報,113年5月19日, 第A06版。] [2: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110年7月26日檢局(制)字第1100600242號函。] (二)金管會檢查局表示,該局所訂「金融檢查指導原則」非屬「行政命令」,乃供內部參採。因金融檢查涉及人民權利義務,相關規定均以法律提供授權依據,除金管會與檢查局之組織法,銀行法、保險法等其他專法,亦有金融檢查相關規定。此外,該局也持續改善金融檢查程序,檢查後即與業者進行「溝通會議」,針對缺失項目進行逐一確認,並就所提異議函復確認,現行規範尚屬充足且完備[footnoteRef:3]。 [3: 王孟倫,金管會檢查局︰金檢法律授權完備 將精進改善流程,自由時報,113年5月19日, 第A06版。] 四、探討研析 (一)金融檢查之涵義與性質 「金融檢查」係金融監理機關對金融機構所採取之監控手段,必要時並可派員實地檢查金融機構之業務或帳目,或要求限期造具報表及透過金融檢查獲得資訊,以瞭解金融機構實際經營情況,發現問題之所在[footnoteRef:4]。學理上可區分為廣狹兩義,狹義之金融檢查,係指金融監理機關或其委託之其他機構、專門職業技術人員,依據法令、行政命令或契約規定,運用一套有系統之方式,對於金融機構之業務所實施之查核工作;廣義之金融檢查,則指金融監理機關根據法律之授權,對金融機構之營運加以管理、檢查,並運用金融檢查權評估受檢金融機構,據以提出檢查意見及改進建議,作為監理機關改進金融決策之參考[footnoteRef:5]。 [4: 蕭文生,〈金融監理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法為參考〉,《經社法制論叢》,第 25 期,89 年 1 月, 頁 33。] [5: 楊文慶,〈金融檢查權之研究〉,《軍法專刊》,第60卷,第5期,103年10月,頁119。] 按行政調查又稱行政檢查,係指行政主體為達成行政目的,行使個別具體權限,對特定人民所為之相關事實與資料查察收集活動。而前述之金融檢查,性質上亦係針對金融機構營運狀況所涉各種業務資料之蒐集與查核,故金融檢查應可認屬行政調查之一種[footnoteRef:6]。 [6: 胡博硯,〈金融監理與行政調查-證券交易法中當事人之協力義務〉,《台灣法學雜誌》,第168期,100年1月,頁67-68。] (二)金融檢查之權責與法令依據 1.金融檢查之權責分工 93年7月金管會成立後,我國金融監理邁向一元化,金融機構一般業務檢查改由金管會負責,即由該會統籌辦理銀行、證券、期貨及保險業之檢查;中央銀行則依中央銀行法第38條規定,於必要時辦理金融機構涉及貨幣、信用、外匯、支付系統及其他該行主管業務範圍之專案檢查[footnoteRef:7]。 [7: 中央銀行貨幣金融知識專區,網址:https://knowledge.cbc.gov.tw/front/qa/inpage/8F67D6A7-633B-EB11-80EB-000C29A1B907;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檢查局,網址:https://www.feb.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7&mcustomize=faq_view.jsp&dataserno=150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9日。] 另農業金融法第7條規定,農業金融機構之監理業務,中央主管機關應委託金融監理機關或金融檢查機構辦理;並得隨時派員檢查全國農業金庫、信用部或其他關係人之業務、財務及其他有關事項,或令該金庫、信用部或其他關係人於限期內據實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必要時,亦得委託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就所定應行檢查事項、報表或資料予以查核。 2.金融檢查之法令依據 中央銀行法第38條規定,依該法賦與之職責,中央銀行於必要時,得辦理金融機構業務之查核及各該機構有關業務之專案檢查;並得要求其於限期內據實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查目前中央銀行為辦理上開金融機構之業務檢查,並訂有「中央銀行檢查金融機構業務要點」[footnoteRef:8]。 [8: 中央銀行法令規章查詢系統,網址:https://www.law.cbc.gov.tw/Law/ShowAll?LawID=LA07008005&LawDataType=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1日。] 金管會組織法第2條第1項、第3條第5款明定,該會主管金融市場及金融服務業之發展、監督、管理及檢查業務。該法第5條並規定,該會辦理金融檢查,於必要時,得要求金融機構及其關係人與公開發行公司提示有關帳簿、文件及電子資料檔等資料,或通知被檢查者到達指定辦公處所備詢;對涉有金融犯罪嫌疑之案件,得敘明事由,報請檢察官許可,向該管法院聲請核發搜索票後,會同司法警察,進入疑為藏置帳簿、文件、電子資料檔等資料或證物之處所,實施搜索;經搜索獲得有關資料或證物,統由參加搜索人員,會同攜回該會及所屬機關,依法處理。查銀行法[footnoteRef:9]、證券交易法[footnoteRef:10]、保險法[footnoteRef:11]亦各就其業務檢查定有相關規範。 [9: 銀行法第45條:「中央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或委託適當機構,或令地方主管機關派員,檢查銀行或其他關係人之業務、財務及其他有關事項,或令銀行或其他關係人於限期內據實提報財務報告、財產目錄或其他有關資料及報告。(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指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就前項規定應行檢查事項、報表或資料予以查核,並向中央主管機關據實提出報告,其費用由銀行負擔。(第2項)」] [10: 證券交易法第38條:「主管機關為有價證券募集或發行之核准,因保護公益或投資人利益,對發行人、證券承銷商或其他關係人,得命令其提出參考或報告資料,並得直接檢查其有關書表、帳冊。(第1項)有價證券發行後,主管機關得隨時命令發行人提出財務、業務報告或直接檢查財務、業務狀況。(第2項)」;第38條之1第1項:「主管機關認為必要時,得隨時指定會計師、律師、工程師或其他專門職業或技術人員,檢查發行人、證券承銷商或其他關係人之財務、業務狀況及有關書表、帳冊,並向主管機關提出報告或表示意見,其費用由被檢查人負擔。」] [11: 保險法第148條:「主管機關得隨時派員檢查保險業之業務及財務狀況,或令保險業於限期內報告營業狀況。(第1項)前項檢查,主管機關得委託適當機構或專業經驗人員擔任;其費用,由受檢查之保險業負擔。(第2項)……」] (三)金融檢查相關法制問題 1.法律授權明確性 金融檢查泛指對金融機構各種業務資料之查核,依前開相關法規,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機構具有資料調閱權、約詢權,甚或聲請搜索權。然金融檢查仍屬行政調查之一環,除上開資料調閱、約詢等權限,依行政程序法有關規定,亦可採行陳述意見[footnoteRef:12]、鑑定與訊問證人[footnoteRef:13]或進行勘驗[footnoteRef:14]等其他調查方法。 [12: 行政程序法第39條:「行政機關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以書面通知相關之人陳述意見。通知書中應記載詢問目的、時間、地點、得否委託他人到場及不到場所生之效果。」] [13: 行政程序法第41條:「行政機關得選定適當之人為鑑定。(第1項)以書面為鑑定者,必要時,得通知鑑定人到場說明。(第2項)」] [14: 行政程序法第42條:「行政機關為瞭解事實真相,得實施勘驗。(第1項)勘驗時應通知當事人到場。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第2項)」] 查中央銀行法、金管會組織法及其他相關金融法規,針對金融檢查之權限及所涉義務之違反雖定有相關規範,惟就金融檢查之項目與內容、採行方式、檢查頻率、保密義務等攸關人民權利義務之事項,則似乏具體明確規定。按金融檢查事涉金融市場及相關業務之監理,法制上應以行為(作用)法加以規範,而不宜透過機關設立依據與職權之組織法為規制[footnoteRef:15];另現行「中央銀行檢查金融機構業務要點」、「金融檢查指導原則」殆係行政規則,規範效力仍屬有限,爰建議相關主管機關可於所轄行為(作用)法中明定授權條文,並訂定相關法規命令明確規範有關事項,作為金融檢查之辦理依據,似較妥適。 [15: 胡博硯,同註6,頁76。] 2.正當法律程序 依金管會組織法第5條規定,金融監理機關可要求金融機構及其關係人與公開發行公司,提示有關資料、通知被檢查者備詢及聲請持搜索票會同實施搜索,上開金融檢查權之行使,論者認為已涵蓋準司法權之概念[footnoteRef:16]。 [16: 楊文慶,同註5,頁125。] 查前開經實施金融檢查所搜索獲得之有關資料或證物,現行規範明定統由參加搜索人員會同攜回主管機關,論者指出恐有刑事訴訟程序之扣押強制處分疑慮[footnoteRef:17];另現行相關法律對於違反協力義務者,雖定有處罰規範,惟就當事人於金融檢查執行中所受不利益處分或對待,似並未提供相對應之救濟途徑[footnoteRef:18]。鑒於金融檢查事涉人民自由、財產、隱私等基本權利,建議主管機關可於相關法規中明定適當救濟方式,以保障當事人之權利。 [17: 胡博硯,同註6,頁77。] [18: 楊文慶,同註5,頁126。]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086/File_19814135.docx
R02500
勞工加班換休時數比照加班費率計算之法制問題研析
勞動基準法
林淑靜
2024-06-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50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勞工加班換休時數比照加班費率計算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 3、 背景說明 (1) 我國《勞動基準法》(以下簡稱《勞基法》)2018年1月10日經本院三讀修正通過,新增第32條之1將加班費換休假入法,並明文規定應依勞工工作之時數計算休假時數。該條新增後,雖勞動部表示雇主不得片面要求勞工僅能加班換休假[footnoteRef:1],惟仍引發勞工團體不滿,認以1比1之工作時數換算休假時數,造成與加班費之落差,然勞動部認為《勞基法》之規定為勞動條件之最低標準,勞雇雙方可約定較高之補休換算時數[footnoteRef:2]。 [1: 勞動部,加班換休規定,2024年2月16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166/28180/28198/nodelis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31日。] [2: 邱駿彥,〈勞基法新增的「加班換補休」並非橫空出世,但不代表它沒問題〉,〈法律白話文運動〉,2018年1月22日,網址:https://plainlaw.me/posts/overtime-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3日。] (2) 考量該規定當時修正審議協商,各方意見不一[footnoteRef:3],且修法實施迄今亦已逾5年。本文爰以學者論點並輔以外國之勞動法規為例,提出建議。 [3: 有委員提出加班補休時數換算應比照加班費率,亦有委員提出不易換算等問題。立法院第9屆第4會期黨團協商會議紀錄,2018年1月9日,立法院公報,第107卷第18期,黨團協商紀錄,頁331-337。] 4、 探討研析 (1) 奧地利、日本、韓國勞工加班換休法規介紹 1、 奧地利 奧地利《工作時間法》(Arbeitszeitgesetz)第10條第1項規定,加班費應加收50%之加成工資或透過加班換休來補償,透過加班換休的補償則須加計加成工資之比例[footnoteRef:4]。同條第2項規定,在沒有其他協議之情況下,集體協議可以決定是否以金錢或加班換休支付補償;如果集體協議沒有作出任何規定,或者集體協議不適用,公司協議可以作出這一規定;如果沒有規定,則在沒有其他協議的情況下應進行金錢補償[footnoteRef:5]。 [4: 奧地利《工作時間法》(根據聯邦法律公報Ⅰ第58/2022號,2022年6月1日),網址:https://www.ris.bka.gv.at/GeltendeFassung.wxe?Abfrage=Bundesnormen&Gesetzesnummer=1000823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3日。] [5: 依同法同條第4項規定,如果加班時間超過每日工作時間10小時或每週工作時間50小時,勞工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需要金錢補償或加班換休。] 2、 日本 日本加班補休制度於2008年訂定,其中《勞動基準法》(労働基準法)第37條第1項規定雇主延長工作時間應給付政令所定通常工資數額25%至50%之加成工資(即加班費,現行政令規定為25%[footnoteRef:6]),惟每月延長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雇主應給付超過部分工作時間之工資數額50%加成工資[footnoteRef:7];第3項則針對雇主經與勞工協商者,可以用休假來取代一定額度以上之加班費給予方式,定有明文規定[footnoteRef:8],並於2010年施行。該規定初期不適用於中小企業,惟於2023年4月1日開始,大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皆適用之[footnoteRef:9]。另依據日本《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19條之2規定,換休替代加班費的換休時間,以2個月為限。超過2個月未給予勞工換休者,雇主仍必須給予原定加班費。 [6: 平成6年政令第5号「労働基準法第37条第1項の時間外及び休日の割増賃金に係る率の最低限度を定める政令」。] [7: 日本《勞動基準法》第37條第1項:「雇主依第33條或前條第1項規定延長工作時間或安排勞工於假日工作,應依厚生勞動省令所定給付通常工作時間工資數額25%至50%間之加班工資。但每個延長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者,以正常工作時間薪資50%以上之標準計算加班工資。」] [8: 日本《勞動基準法》第37條第3項規定:「雇主於該事業場所中有過半數以上勞工所組成之工會者,與該工會書面協定,無過半數以上勞工所組成之工會者,與過半數勞工之代表書面協定,於該協定中明定針對第1項但書所定應支付加班費之勞工,依厚生勞動省令所定基準給予有薪之休假以取代加班費之給付者,該勞工於取得該休假後,勞工加班超過同項但書所定時間中,對應厚生勞動省令基準所取得休假之工作時間,雇主無需給付依同項但書所定之加班費。」舉例來說,勞工就職之事業內部單位存在第37條第3項之協議,且協議內容已增訂為工作規則,若其當月加班時數為84小時,60小時以內部分應依法按通常工作工資至少加成25%給予加班費,超過的24小時部分,可依工作規則將50%至25%部分之加成工資以換休代替,即(84-60)*25%=6,亦即雇主如給予勞工6小時有薪代休者,即可免去超過60小時部分加班再加給25%部分之加班,只要依25%之加成率給付加班費即可。週兆昱,〈加班換休與特休遞延法律與實務問題之研究〉,《世新法學》,第12卷,第2期,2019年6月,頁9-10。] [9: 有關中小企業之判斷,應依資本額、投資總額或任何時間使用的工人數量認定。厚生労働省,〈労働基準に関する法制度〉,網址: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000004245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31日;厚生労働省,2023年4月1日起每月超過60小時的加班工資標準將會提高,網址:https://www.mhlw.go.jp/content/000930914.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31日。] 3、 韓國 韓國《勞動標準法》(근로기준법)第56條第1款規定,雇主應支付正常工資50%以上之加班工資;第2款規定,如於假日工作8小時以下,應加付50%之加班工資,超過8小時,應加付100%之加班工資[footnoteRef:10],夜間工作應加付50%之加成工資[footnoteRef:11]。同法第57條規定,雇主經與勞工代表之書面合意,得依第51條之3、第52條第2項及第56條之規定,以給予休假之方式代替給付延長之工作時間、夜間工作及假日工作之薪資。因此,加班補休之時數應加計工資加乘費率。 [10: 舉例來說,假日加班10小時,其中8小時之加班費應乘以1.5倍,超過8小時的2小時部分應乘以2倍,始符合規定。] [11: 韓國《勞動標準法》第56條第3項規定,夜間工作指晚上10點到隔天早上6點。] (2) 研議《勞基法》第32條之1加班換休時數亦比照加班費率計算 所謂加班換休制度,勞動部早在1990年9月21日勞動二字第22155號函即予以認可[footnoteRef:12]。勞工加班後,不請領加班費而選擇換休,為當時實務常見之勞資約定,中央主管機關亦不認屬違法。因此,2018年修法時新增第32條之1,將勞動實務常見之換休制度明文化,並於《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2條之2明定以勞雇雙方特別休假約定年度之末日(如:曆年制、週年制、會計年度、學年度之末日等),作為最終換休期限,無得再行遞延[footnoteRef:13];若期限內未休畢,雇主仍須依《勞基法》第24條規定發給勞工加班費[footnoteRef:14]。 [12: 該函釋內容謂「勞工於延長工作時間後,如同意選擇換休而放棄領取延長工時工資,固為法所不禁,惟有關換休標準等事宜亦當由勞雇雙方自行協商決定。」惟該函釋配合《勞基法》第32條之1於2018年3月1日施行,勞動部2018年2月23日勞動條2字第1070130229號函公告於2018年3月1日停止適用。勞動部法令查詢系統,網址: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OC03.aspx?datatype=etype&sdate=19900920&edate=19900922&cnt=2&now=1&lnabndn=1&recordno=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31日。] [13: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2條之2第1項:「本法第32條之1所定換休,應依勞工延長工作時間或休息日工作事實發生時間先後順序換休。換休之期限逾依第24條第2項所約定年度之末日者,以該日為期限之末日。」] [14: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2條之2第2項:「前項換休期限屆期或契約終止時,發給工資之期限如下:一、換休期限屆期:於契約約定之工資給付日發給或於換休期限屆期後30日內發給。二、契約終止:依第9條規定發給。」] 有學者[footnoteRef:15]認為《勞基法》第24條給付加班之加乘工資屬強制規定,縱使增訂第32條之1規定得以工作時數換取休假時數,亦無法打破第24條應給付加乘工資之金錢債權,除非將第32條之1視為第24條之例外規定。部分學者[footnoteRef:16]認為該規定明顯不利選擇加班換休之勞工,違反《勞基法》第24條所定加班費計算之法定標準,且依新增之第32條之1所稱之「應依勞工工作之時數計算換休時數」亦應適用第24條之規定,否則第24條之功能將被架空[footnoteRef:17]。因此,或可參考學者論點及以外國立法例,修正《勞基法》第32條之1規定,將加班工作時數比照加班費率換算休假時數。 [15: 陳金泉,〈加班費換補休法律定性有幾個可能的解釋途徑〉,《臺灣法學雜誌》,第361期,2019年2月,頁83。] [16: 週兆昱,同註8,頁261;劉士豪,〈民法與勞動基準法的交錯的問題:以加班費換補休及特休未休工資為例〉,《臺灣法學雜誌》,第361期,2018年12月,頁67;龔雋幃,〈加班費換補休1:1計算?學者:勞動部自己打臉〉,今周刊,2018年2月4日,網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204000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6月3日。] [17: 鄭津津,〈延長工時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8卷,第4期,2017年4月,頁66。]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084/File_19814133.docx
R02497
醫療機構收治受暫時安置或監護處分之精神障礙者相關法制研析
精神衛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
江建逸
2024-06-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7 議題研析 一、題目:醫療機構收治受暫時安置或監護處分之精神障礙者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精神衛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 三、背景說明 (一)2024年5月間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男子,因犯殺人未遂罪判刑確定,執行前施以監護,從醫院脫逃;由於該名男子缺乏病識感,刻正接受完整精神治療以減緩病情,脫逃時仍具攻擊性,刑事警察局發布「重要緊急查緝專案」,通令全國警方緝捕[footnoteRef:1]。地方衛生局調查確認該醫院於受監護處分人逃逸後延遲超過4小時通報警察機關,認定該醫院違反精神衛生法,且引發社會大眾生命安全風險及恐慌,從重裁處罰鍰,並督促其加強病人照護及管理[footnoteRef:2]。 [1: 黃麗芸等,受監護處分人基隆某醫院脫逃 刑事局通令緝捕:具攻擊性,中央社,2024年5月1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40519022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0日。] [2: 林俊賢,受監護處分人脫逃延遲通報 基隆南光醫院遭罰9萬元,公視新聞網,2024年5月24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9667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二)依刑事訴訟法第121條之1規定裁定暫行安置的犯罪嫌疑重大精神病人,以及依刑法第87條裁定監護處分者,均係由司法強制力命其至相當處所接受治療,藉此達到隔離社會及預防危害社會公共安全。而為強化社會安全與照顧體系,行政院於2018年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2018-2020年),期望能從根本控管消弭影響社會安全的各項風險因子;嗣為強化社會安全網觸及面向與覆蓋範圍,接續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2021-2025年)」(下稱安全網計畫),工作重點之一即是加強司法精神醫療服務,設置司法精神病房6處及醫院1處[footnoteRef:3]。從規劃內容可知,為精進監護處分,設置6處司法精神病房(每處收治30床),其安全戒護人力預估每處司法精神病房需29名,另預計2024年起新增1處司法精神醫院(收治300床),其安全戒護人力預估共需105名[footnoteRef:4]。惟司法精神病房推行設置至今已3年,進度嚴重落後,僅於高雄凱旋醫院設置30床[footnoteRef:5],而原本預計2024年3月揭幕要建置完成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精神病患的司法精神醫院,則因鄰避效應還無法營運[footnoteRef:6]。 [3: 行政院,強化社會安全網 第二期計畫—找出需要幫助的人,2021年8月24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be4fd7e-3ee5-48d9-b1fa-50c6973e0e9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4: 衛生福利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核定本,2021年8月2日,網址:https://topics.mohw.gov.tw/SS/cp-4515-62472-204.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5: 李青縈,全台唯一司法精神病房 凱旋醫院力抗鄰避效應,聯合新聞網,2024年2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79027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4日。] [6: 李青縈等,難敵鄰避效應…司法精神病院開幕延期 司法精神病床迄今僅設30床,聯合新聞網,2024年2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79027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4日。] 四、探討研析 (一)宜區分個案類型建立更縝密的通報機制,以強化社會安全網   精神衛生法經立法院於2022年11月29日三讀修正,總統於同年12月14日公布,惟其施行日期除第5章、第81條第3款及第4款,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定之外,自公布後2年施行。依2022年11月修正前、目前施行的精神衛生法第34條第1項規定:「精神照護機構於病人擅自離開該機構時,應即通知其保護人;病人行蹤不明時,應即報告當地警察機關。」,違反者,依同法第55條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依2022年修正之精神衛生法,該條文略為修正,移列為第52條第1項規定為「精神照護機構於病人擅自離開該機構時,應即通知其家屬或保護人;病人行蹤不明時,應即通知地方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積極協尋。」,違反者則依同法第82條第4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四、精神照護機構違反第52條第1項規定,於全日住院病人擅自離開該機構時,未通知病人之家屬或保護人,或病人行蹤不明時,未通知地方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處罰。然而,實務發現,重度自閉症、智能不足或失智長者皆是監護處分個案[footnoteRef:7],細繹前述條文要件,亦未區分「全日住院病人」的類型,故建議宜區分個案情況,研議檢視精神衛生法,針對受暫時安置或監護處分的精神障礙者,尤其是高暴力、高復發風險類型,建立更縝密的通報機制,以期更能考量嚴重個案的利益及強化社會安全網。 [7: 論者有認為該等個案恐難自監護處分之治療過程達到監護目的,參見吳淑玲、施睿誼、劉素華、黎勝文、吳慧菁,〈監護處分之精神障礙者多元處遇整合、銜接與持續照護〉,《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第36期,頁29。] (二)司法精神醫院(病房)建置完成前,宜先精進精神照護機構管理措施   參考國外現代司法精神醫院的建置經驗,在考量受監護對象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的前提下,提供治療和安全結合的環境,兼顧隱私與社交互動空間,並應做好隔離與安全管控[footnoteRef:8]。同時,可運用新興科技來降低風險與暴力發生,從維護病人安全層面進而康復至身心靈良好狀態[footnoteRef:9]。我國在安全網計畫所規劃建置之司法精神醫院(病房),因各種不可抗力因素,建置進度落後。惟在建置完成前,建議主管機關考量受暫時安置或監護處分之精神障礙者治療需求及安全與評估社會大眾安全風險因素,參考國外建置經驗,運用新興科技管理,同時評估依據安全網計畫的建置規格與設置基準,強化現有收治受暫時安置或監護處分之精神障礙者的精神照護機構安全保障。 [8: Allan Seppänen,Iida Törmänen,Christopher Shaw,Harry Kennedy,“Modern forensic psychiatric hospital design: clinical, legal and structural aspe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Systems., Vol.12, Issue.58, 2018, p.27-33.。] [9: Davide Ferorelli, Gabriele Mandarelli, Fiorenza Zotti, Stefano Ferracuti,Felice Carabellese, Biagio Solarino, Alessandro Dell’Erba, Roberto Catanesi,“Violence in forensic psychiatric facilities.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Vol.27,2021, p.40-50.。]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1044/File_19814044.docx
R02496
從課綱觀察報告探討學習歷程檔案及多元選修相關法制問題
高級中等教育法;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
趙俊祥
2024-06-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從課綱觀察報告探討學習歷程檔案及多元選修相關法制問題 二、議題所涉法規 高級中等教育法、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 三、背景說明 學生團體EdYouth於今(113)年5月22日發布《2024年度108課綱觀察報告》。該報告指出,有5成學生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對生涯探索沒有幫助;但有過半數學生滿意多元選修課程,並認為帶來「跨域學習」和「培養、精進興趣」等幫助。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表示,會將學生團體的建議納入參考[footnoteRef:1]。關於學習歷程檔案,其實早在109年10月初,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部分學生即提出「要求108課綱中課程移除學習歷程檔案」之提案。附議階段不到3天,即達成5,000人之附議門檻,促使教育部回應、提出改善對策。教育部遂於同年12月提出回應,表示自111年起對備審資料架構做出改進[footnoteRef:2]。 [1: 莊璦筠,課綱觀察報告:學生滿意多元選修 但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沒幫助,大紀元,113年5月22日,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tw/n440995/%E8%AA%B2%E7%B6%B1%E8%A7%80%E5%AF%9F%E5%A0%B1%E5%91%8A-%E5%AD%B8%E7%94%9F%E6%BB%BF%E6%84%8F%E5%A4%9A%E5%85%83%E9%81%B8%E4%BF%AE-%E4%BD%86%E8%AA%8D%E7%82%BA%E5%AD%B8%E7%BF%92%E6%AD%B7%E7%A8%8B%E6%AA%94%E6%A1%88%E6%B2%92%E5%B9%AB%E5%8A%A9.html ,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9日。] [2: 111年起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的「3重2不」原則,包括「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不是以量取勝,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並提醒考生資料內容「在精不在多」,不需過度準備,更不應假手他人或過度美化。教育部,要求108課綱高中課程移除學習歷程檔案,109年12月8日,網址:https://join.gov.tw/idea/detail/3e6063a1-5be0-4791-86c9-3801532c75d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0日。] 四、探討研析 (一)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之設置欠缺法源依據 我國於103年發布(110年2月修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總綱要求普通型高中及單科型高中選課輔導需搭配課程諮詢及生涯輔導,包括參考性向及興趣測驗、大學院校進路建議的選修課程等。學生每學期應與課程諮詢教師討論,諮詢紀錄應列入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footnoteRef:3]。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內容,依「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第3點:「學校應建置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數位平臺(以下簡稱學習歷程學校平臺),蒐集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其內容應包括下列項目:(一)基本資料:姓名、身分證明號碼、擔任校級、班級、社團幹部紀錄及其他學籍相關資料。(二)修課紀錄:學校報經各該主管機關備查之課程計畫所開設各科目課程之學業成績及課程諮詢紀錄。(三)課程學習成果:前款課程產出之作業、作品及其他學習成果。(四)多元表現:彈性學習時間、團體活動時間及其他表現。(第1項)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向學校蒐集之資料,不包括前項第二款課程諮詢紀錄。(第2項)第一項資料及其建置之格式,由本署定之。(第3項)」。 [3: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行政院公報》,第27卷,第46期,110年3月,教育科技文化篇。該檔案將完整記錄學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時的學習表現。除了考試成果之外,透過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能更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藉由定期且長時間的紀錄,更能大大減輕學生在高三時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教育部,學生學習歷程檔案,108課綱資訊網,網址:https://shs.k12ea.gov.tw/site/12basic/category?root=41&cid=82&oid=34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0日。] 依前開要點規定之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向學校蒐集資料,該資料庫之設置規定於「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第2點前段:「本署依教育基本法第九條第一項第三款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組織法第二條規定之職權,建置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以下簡稱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然無論是《教育基本法》第9條第1項[footnoteRef:4]第3款或《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組織法》第2條[footnoteRef:5],對於資料庫之設置均無明文,鑑於學習歷程中央資料庫與學習評量有其相關性,且攸關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升學之重要權益,爰建議可於《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5條中增訂授權規定。 [4: 《教育基本法》第9條第1項:「中央政府之教育權限如下︰一、教育制度之規劃設計。二、對地方教育事務之適法監督。三、執行全國性教育事務,並協調或協助各地方教育之發展。四、中央教育經費之分配與補助。五、設立並監督國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六、教育統計、評鑑與政策研究。七、促進教育事務之國際交流。八、依憲法規定對教育事業、教育工作者、少數民族及弱勢群體之教育事項,提供獎勵、扶助或促其發展。」] [5: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組織法》第2條:「本署掌理下列事項: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政策、制度之規劃、執行與督導及相關法規之研修。二、高級中學與職業學校一般教育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三、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一般教育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四、學前教育一般教育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五、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階段特殊教育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六、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階段藝術教育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階段原住民族及少數族群教育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階段校園安全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與學前教育階段學校衛生事項之規劃、執行及督導。十、其他有關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學前教育事項。」] (二)建議增訂學校辦理與社區合作之多元選修課程規定 過去的教育以學科為主卻忽略應用,學生往往學習到很多知識,卻無法運用在實際生活。在108課綱的課程變革下,以往單一學科的獨立教學,轉變為跨學科、概念性以及統整性的課程;並強調與生活結合的實際運用,使學生將所學得以施展,達到所謂的「素養」[footnoteRef:6]。教改後課程發展,愈來愈趨向以校為本位,運用社區資源可以避免課程相互複製,符合校本課程發展目標。108課綱實施後,越來越多學生透過多元入學方案升學,與社區合作課程更能凸顯學習歷程的特殊性。106年起,教育部推動「高級中等學校適性學習社區教育資源均質化實施方案」,有許多學校與社區合作推動課程[footnoteRef:7],以達成結合社區資源,加強學校間資源共享;整合社區學校適性課程,引導學生適性發展等目標。 [6: 曾璨陽,〈新課綱實施下高中多元選修適性探索〉,《師友雙月刊》,第615期,108年9月,頁41。] [7: 林孟煒,〈高中與社區合作多元選修課程實施探討:以「地方創客」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46期,111年12月,頁55。]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及其實施之有關規定,作為學校規劃及實施課程之依據;學校規劃課程並得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依此授權並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範學校選修課程規劃原則(第4點)[footnoteRef:8]。然該點及其他相關規定對於《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第1項後段「結合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並未進一步規範。爰建議該要點可參酌「高級中等學校適性學習社區教育資源均質化實施方案」有關內容,依教育資源調查情形,參酌社區產業趨勢、類科分布現況及學校發展特色,並就社區地理區位、發展現況、歷史背景等因素,增訂學校辦理與社區合作之多元選修課程規定。 [8: 《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第4點第1款規定:「學校規劃選修課程,依下列原則辦理:(一)課程規劃及開課方式:1.普通型學校、單科型學校及綜合型學校學術學程:(1)學校應提供採班群方式開課及跨班選修課程,由學生依其生涯進路及興趣自主選修,且加深加廣選修課程應滿足學生銜接不同進路大學教育之需要。(2)採班群開課後有增加授課班級數之必要者,其增加之班級數,以該班群原班級數之零點五倍為限。(3)普通型學校應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及需求開設多元選修課程,學生至少選修六學分。2.技術型學校及綜合型學校專門學程:(1)採同科(學程)單班、同科(學程)跨班、同群跨科(學程)、同校跨群或原班級選修方式開課。(2)為設計符應學生進路需求之務實致用課程,應於課程規劃階段,邀請產業代表共同參與。3.學校得提供其他學校學生跨校選修之課程,或視課程性質及其他必要條件,准予學生赴其他學校選修;其修習科目所得之成績及學分,依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規定辦理。」] 撰稿人:趙俊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88/File_19814016.docx
R02495
人體器官保存庫之法制研析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
李郁強
2024-06-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5 議題研析 一、題目:人體器官保存庫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為預防移植用人體器官、組織細胞於處理及儲存時遭受交叉污染而導致公共衛生之疑慮,我國依《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4條第2項,於98年[footnoteRef:1]2月發布《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凡以移植為目的,從事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皆應依此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以下簡稱保存庫)。 [1: 本議題研析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二)國內現有2個國家級保存庫(臺灣國家眼庫及臺灣國家皮庫),係依《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0條之1第2項[footnoteRef:2],由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委託國內醫學中心,分別於102年、108年設立[footnoteRef:3]。此外,尚有62家醫療機構設置保存庫,共存17類組織及周邊血液幹細胞,但多數醫院各自為政,一旦組織存放過期,直接銷毀,讓他院需要的病患可能錯失續命機會。為此,臺灣組織庫學會呼籲,政府應出面整合,成立平臺,以期資源共享[footnoteRef:4]。 [2: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0條之1第2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捐助成立專責機構,推動器官捐贈、辦理器官之分配及受理前項、前條第三項與第四項通報、保存及運用等事項,必要時並得設立全國性之器官保存庫。器官分配之內容、基準、作業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3: 另有國家級「臺灣腦庫」於112年5月揭牌,惟係提供腦科學「研究」之用,法源應為《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非屬本研析討論之列。] [4: 廖靜清,人體組織保存庫 未共享 難救急,聯合報,113年5月20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97477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3日。]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明定授權人體器官組織保存庫之檢查調閱,以符授權明確性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2004年5月22日第57屆世界衛生大會的WHA57.18決議文中呼籲各國主責機關應有效地監督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採集、處理和移植,以確保對移植用人體材料的可責性(accountability)和可追蹤性(traceability)[footnoteRef:5]。 [5: 周清邦、黃守賢、傅淑卿等 ,〈103-106年度台灣人體器官組織保存庫管理現況調查〉,《食品藥物研究年報》,第9期,107年,頁400。] 為有效監督,《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第14條規定:「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對機構之保存庫進行檢查,並調閱相關紀錄及文件,機構及其人員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第1項)有實施國外保存庫檢查之必要者,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向存放來自該國外保存庫人體器官之機構要求配合檢查並提供輸入來源之相關文件,其應檢具之文件,準用第九條各款規定辦理。(第2項)」。鑑於中央主管機關對於保存庫進行檢查、調閱相關紀錄及文件,涉及機構之權利義務甚鉅,爰建議於《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4條第2項,增訂「檢查、調閱」等文字,即修正為:「前項人體器官保存庫之設置,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其設置者之資格、條件、申請程序、應具備之設施、許可之審查與廢止 、檢查或調閱相關紀錄及文件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以符授權明確性原則。 (二)考量設置器官保存庫平臺以共享資源 在歐洲,有關醫療用途人體細胞組織物的管理,須遵循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04年所發布用於醫療用途之人體組織與細胞標準指引(Directive 2004/23/EC)該指引對於機構的監督與管理機制、人體細胞與組織之捐贈、採集、檢驗、處理、保存與配送相關之品質與最低安全性加以規範,歐盟並於2006年2月公告[footnoteRef:6]。今(2024)年4月通過人類來源物質(SoHO-Substances of Human Origin)新法規(new rules),該法規將於3年後生效。屆時將取代兩個指令(Directive 2002/98/EC—針對血液與血液成分,Directive 2004/23/EC—針對組織與細胞)規定的安全及品質規定[footnoteRef:7]。新法規包括創建數位歐盟SoHO平臺,以收集所有所需資訊、簡化報告並提高公民的可見性[footnoteRef:8]。 [6: 周清邦、黃守賢、傅淑卿等 ,同前註,頁400。] [7: 沈茂庭、徐唯馨,歐盟執委會歡迎對「人類來源物質」新法規達成政治協議(Commission welcomes political agreement on new rules on substances of human origin),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2023年12月18日,網址:https://www.roc-taiwan.org/be/post/1933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3日。] [8: 沈茂庭、徐唯馨,歐盟執委會歡迎歐洲議會通過「人類來源物質」法規 ( Commission welcomes European Parliament's adoption of the European Health Data Space and regulation on substances of human origin),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2024年5月16日,網址:https://www.roc-taiwan.org/be/post/20414.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3日。] 前已述及,學會呼籲由政府成立平臺以共享資源。於研究目的,現已有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臺(National Biobank Consortium of Taiwan, NBCT);針對移植目的[footnoteRef:9],建議可整合現有之眼庫、皮庫及各醫療機構保存庫資訊設置,爰建議《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0條之1第2項,增訂設立國家級器官保存庫整合平臺之相關規定,即:「中央主管機關應捐助成立專責機構,推動器官捐贈、辦理器官之分配及受理前項、前條第三項與第四項通報、保存及運用等事項,必要時並得設立全國性之器官保存庫 、器官保存庫整合平臺。器官分配之內容、基準、作業程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9: 雖有類似之整合查詢,惟欠缺法源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整合查詢服務,網址:https://consumer.fda.gov.tw//Human/CellLibrary.aspx?nodeID=377&p=1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6月4日。] 撰稿人:李郁強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54/File_19813997.docx
R02494
從美國牛乳感染禽流感病毒探討食品供應安全問題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曾耀民
2024-06-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4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美國牛乳感染禽流感病毒探討食品供應安全問題 2、 議題所涉法規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3、 背景說明 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於2024 年 3 月 25 日確認第一起乳牛感染高致病性甲型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HPAI)病毒H5N1案例,德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愛達荷州、俄亥俄州、密西根州、新墨西哥州、北卡羅來納州及南達科他州等9個州共計逾40個乳牛牧場均出現禽流感病毒H5N1,且感染範圍可能更加廣泛,迫使聯邦政府5月10日宣布撥款近2億美元應對疫情,包括病毒檢測,確保食品供應安全等措施[footnoteRef:1]。爰借鏡外國對食品供應安全之作法,提供未來國內食品安全之預警及處理機制建議,確保國人身體健康。 [1: 孫宇青,兩成牛奶有病毒 美撥65億抗乳牛禽流感,自由時報,2024年5月12日,第A4版。] 4、 探討研析 (1) 美國農業部負責管制動物之衛生及動物產品檢測 美國農業部動植物健康檢驗局(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 APHIS)依動物衛生保護法(Animal Health Protection Act, AHPA, 7 U.S.C. §§8301等)規定,負責管制動物之衛生。2024年4月24 日APHIS根據AHPA第8305條發布聯邦命令,限制或禁止動物的商業運輸,以保護動物之衛生。該聯邦命令於2024年4月29日生效,規定乳牛須經檢驗呈現陰性才能進行跨州運輸。聯邦命令規定重點如後:由「國家動物衛生實驗室組織」(National Animal Health Laboratory Network, NAHLN)[footnoteRef:2]認可的實驗室對乳牛進行禽流感檢測;檢測結果呈陽性牛群的主人應提供相關資訊,包括牛群移動追溯;乳牛跨州運輸應遵循APHIS條件;實驗室及州獸醫應提報禽流感檢測核酸呈陽性及其血清學診斷結果至APHIS[footnoteRef:3]。 [2: NAHLN是控制H5N1禽流感疫情之關鍵組織,該組織係由分布於42州的63個聯邦、州及大學之獸醫診斷實驗室所組成,檢測外來的動物疾病,包括禽類流感。NAHLN人員與APHIS的國家獸醫服務實驗室(National Veterinary Services Laboratory)進行診斷測試及動物疾病監測。] [3: Joel L. Greene,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Dairy Herd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 Report, Updated May 15, 2024.] USDA表示,聯邦命令適用於分泌乳汁的乳牛進行跨州運輸,如果乳牛正在分泌乳汁並進行州際運輸,直接送到屠宰場,乳牛僅需要獸醫檢驗證書(Certificate of Veterinary Inspection)確認其健康。分泌乳汁的乳牛在跨州運輸之前,必須經NAHLN批准的實驗室進行病毒檢驗結果為陰性。對於數量少於30頭的分泌乳汁牛群之運輸,每頭乳牛都必須接受檢測。對於超過30頭的較大牛群,必須對其中30頭乳牛進行檢測。所有檢測不得超過跨州運輸之前7天[footnoteRef:4]。 [4: 同註3。]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本年5月3日刊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對德州牧場工人感染H5N1的研究報告指出,該名感染工人眼睛結膜炎已治療痊癒。CDC亦指出,如果真的發生牛對人傳染,這是全球首例哺乳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目前H5N1無法在人與人之間有效傳播,但科學家表示,病毒在牛等家畜中傳播仍有風險,有可能使病毒適應並進化成人類病原體,一旦如此,將引發另一場疫情[footnoteRef:5]。可見針對管制動物之衛生並嚴格檢測動物食品是否符合衛生標準,才能預防疫情之擴大及危害人類健康。 [5: 同註1。] (2)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食品藥物管理局負責牛乳食品安全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為負責美國牛乳供應安全的機關。基本上所有商業牛乳均依「巴氏殺菌牛乳法令」(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 PMO)規定生產之「A」等級牛乳,並規範牛乳安全及牛乳設施之衛生條件。該法令規定,來自疫病乳牛的牛乳不得進入牛乳供應鏈。FDA對牛乳的初步PCR[footnoteRef:6]測試發現,當20%的市面零售牛乳樣本含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殘留(viral HPAI fragments)時,疫情爆發範圍可能性更加普遍[footnoteRef:7]。 [6: 聚合酶鍊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一種分子生物學中廣泛使用之技術,被用於生物醫學研究。] [7: 同註3。] FDA在本件感染事件後,於後續檢測中未發現活病毒,故認定巴氏殺菌可殺死H5N1病毒,保障牛乳消費之安全。FDA也檢測了嬰幼兒配方奶粉,未發現病毒殘留,並將檢測範圍擴大到其他領域零售乳製品,包括乾酪、酸奶及液態奶,均未發現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footnoteRef:8]。 [8: 同註3。] FDA建議對有疫病跡象的乳牛生產的牛乳予以丟棄。丟棄的牛乳在被傾倒到湖泊水池之前應該加熱,或經過處理殺死病毒以防止感染其他動物。如果用於餵養小牛,或其他農場動物也應該進行類似的加熱處理過程以殺死病毒。目前FDA正在測試送往加工的生乳以了解牛乳中的H5N1病毒量,並建議不要銷售生牛乳及生牛乳製品供人類食用,以避免病原體傳播[footnoteRef:9]。美國FDA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採取持續追蹤具有食品安全疑慮之產品的供應來源與去處,且對染病跡象之動物生產食品予以全面滅毒,以防止感染其他動物,類此全程監控之機制,確能避免病原體繼續傳播擴散。 [9: 同註3。] (3) 妥慎因應國際禽流感疫情,確保我國國內食品供應安全 美國CDC表示,自2022年起美國有超過20種哺乳動物感染H5N1病毒,包括大型貓科動物、獅子、熊、灰海豹等,2024年3月下旬證實的乳牛感染是首例。此外,據美國Politico報導指出,美國CDC與某些州政府及其農業部門對於如何處理乳牛禽流感疫情仍存在嚴重分歧,各州如未配合嚴格執行,可能影響即時防止疫情擴散的時機。例如第一個爆發禽流感的德州,到現在還沒同意讓美國CDC進行流行病學調查[footnoteRef:10]。此種中央與地方對疫情預警、風險管控及流行病學調查的處理,實有必要建立明確規範以因應食品安全之實務需求。 [10: 石秀娟,美報告:乳牛禽流感具大流行潛力 目前對公眾風險低,中央社,2024年5月7日。] 我國農業部為防治動物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之主管機關,制定有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依本條例第33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維護動物及人體健康之需要,應公告外國動物傳染病之疫情狀態,並就應施檢疫物採取檢疫措施,並得因應國際間緊急疫情,指定公告應施檢疫物之檢疫疾病及檢疫措施。鑑於當前國際間貿易與交流往來益趨密切,建議宜採取較公告更積極之防疫作為,可評估修正該條例第33條,納入重要疫情的輸出入與檢疫之互相通報制度,並加強國際合作防疫通報。 此外,衛生福利部為管理食品衛生安全及品質,維護國民健康而制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依該法第6章食品輸入管理,其中第34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遇有重大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發生,或輸入產品經查驗不合格之情況嚴重時,得就相關業者、產地或產品,停止其查驗申請。然而,為預先防範國際疫情擴散影響,似不宜俟輸入產品經查驗不合格情況嚴重始採管制措施,爰建議參考該法第4條第5項納入預警原則、風險評估或流行病學調查之規定,修正第34條為:「中央主管機關遇有重大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發生或輸入產品經查驗不合格之情況嚴重時, 得依預警原則、風險評估或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就相關業者、產地或產品,停止其查驗申請。」以便超前預防及早因應,確保國內食品供應安全。 相較於美國,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仍存有各部門分工不明確,協同合作亦有待加強,宜透過建置完善預防通報及查驗處置法規,並確實執法。建議政府考量相關部會整合制(訂)定單一行政作業之有效法規,並建立各級執行食品安全管理機關之橫向通報體系,致力檢測技術與國際接軌,並均衡分配食品安全管理資源,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防疫,確保邊境管理成效,落實食品安全管理,為民眾食品安全把關[footnoteRef:11]。 [11: 林麗芳,美國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分析,農業部網站,網址: https://www.moa.gov.tw/ws.php?id=2104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撰稿人:曾耀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52/File_19813994.docx
R02493
政府採購法有關廠商借牌適用圍標罪之研析
政府採購法
陳世超
2024-06-0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3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政府採購法有關廠商借牌適用圍標罪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政府採購法 三、背景說明 為維護政府採購公平競爭秩序,政府採購法第87條[footnoteRef:1]規定禁止圍標行為,司法實務[footnoteRef:2]並將其區分為「強制圍標罪」、「詐術圍標罪」、「合意圍標罪」及「借牌圍標罪」等態樣。 [1: 政府採購法第87條:「意圖使廠商不為投標、違反其本意投標,或使得標廠商放棄得標、得標後轉包或分包,而施強暴、脅迫、藥劑或催眠術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300萬元以下罰金(第1項)。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各得併科新臺幣300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第3項)。意圖影響決標價格或獲取不當利益,而以契約、協議或其他方式之合意,使廠商不為投標或不為價格之競爭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第4項)。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者,亦同(第5項)。第1項、第3項及第4項之未遂犯罰之(第6項)」。] [2: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425號刑事判決:「……政府採購法係為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昇採購效力與功能,確保採購品質為其立法目的;圍標行為之所以具有可非難性與違法性,在於破壞政府採購程序之市場競爭機制,造成假性競爭,使政府建立公平競爭之採購機能形同虛設。本法關於不正競爭禁止之刑事罰責所由設,即第87條第1項『強制圍標』、第3項『詐術圍標』、第4項『合意圍標』及第5項『借牌圍標』等罪,均係針對出於圍標行為參與之人或廠商所為規範。……」。] 惟對於廠商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情形,究應如何適用相關規定,尚存不同意見而有討論空間。 四、探討研析 (一)司法實務認應區分借用廠商本身是否具有投標資格,而分別適用「詐術圍標罪」或「借牌圍標罪」 廠商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大致可分為「本身具有投標資格」,為符合政府採購法第48條第1項[footnoteRef:3]規定須有3家以上之合格廠商投標,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借牌陪標);以及「本身不具投標資格」,單純為取得標案,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借牌投標)等兩種情形。 [3: 政府採購法第48條第1項:「機關依本法規定辦理招標,除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開標決標外,有3家以上合格廠商投標,即應依招標文件所定時間開標決標:一、變更或補充招標文件內容者。二、發現有足以影響採購公正之違法或不當行為者。三、依第82條規定暫緩開標者。四、依第84條規定暫停採購程序者。五、依第85條規定由招標機關另為適法之處置者。六、因應突發事故者。七、採購計畫變更或取銷採購者。八、經主管機關認定之特殊情形」。] 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4],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前段之法條用語係:「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而非規定:「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或『陪標』」,可見立法者欲規範的對象應係「本身不具投標資格」,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之情形;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後段所規範者,乃指具備投標資格者,將其證件或名義借用予「不具投標資格」者,容任該借用人以其名義參與投標,而使政府採購之公開招標發生不公平競爭之情形;至於「本身具有投標資格」,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之情形,則應適用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定處罰,並非同條第5項欲規範之對象。 [4: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735號刑事判決:「……在實務上,借用他人名義投標,大致可分為本身具有投標資格之廠商,擔心投標廠商不足3家,為符合同法第48條規定須有3家以上之合格廠商投標,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以及本身不具投標資格,單純為取得標案,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則上開規定規範之對象是否包括以上兩種情形?……就文義解釋而言,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前段之法條用語係:『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而非規定:『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或『陪標』』,更可見立法者欲規範的對象應係本身不具投標資格,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之情形。至於本身具有投標資格,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即陪標),涉及圍標之情形,已破壞政府採購程序之市場競爭機制,應適用同條第3項規定處罰,並非本條項欲規範之對象。……」;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104號刑事判決:「……依同法第87條第5項規定:『意圖影響採購結果或獲取不當利益,而借用他人名義或證件投標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或證件參加投標者,亦同。』該項後段所規範之容許借牌行為,乃指具備投標資格者,將其證件或名義借用予不具投標資格者,容任該借用人以其名義參與投標,而使政府採購之公開招標發生不公平競爭之情形;就主觀上而言,容許借牌之人或廠商,知悉借用人不具投標資格,仍基於獲取借牌費用之不正當利益,或影響採購結果之意圖,容許不具資格之人或廠商借用其名義或資格參與投標,對於借牌後之領標、投標、締約程序,及後續之履約、瑕疵擔保等契約責任,任由借用人自行承擔而言。……」。] 亦即,司法實務認[footnoteRef:5],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係指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其行使對象,非僅限「其他投標廠商(被害廠商)」,尚包括「招標機關人員」。因而「借牌陪標」行為,將導致招標機關誤信參與投標廠商間確有競爭關係存在,足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即屬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詐術圍標罪,而不是同條第5項借牌圍標罪。 [5: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951號刑事判決:「……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定『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是『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開標發生不正確之結果』,均係該條項規範之對象,非僅以前者為限,而後者所稱『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為一般用語,並非法律專有名詞或模糊難懂之語詞,顧名思義,依一般人理解應係指標案本不會發生該結果,卻產生如此不正確之結果。因開標乃採購人員之職務,若對採購人員行使詐術,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即屬該行為態樣之一。而同法第48條第1項所設須有3家以上合格廠商投標方得開標之規定,乃係欲藉廠商間相互競爭為國庫節省支出,惟如有陪標,虛增投標家數,形式上藉以製造出確有3家以上廠商參與競標之假象,致招標機關誤信參與投標之廠商間確有競爭關係存在,破壞招標程序之價格競爭功能,足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即屬同法第87條第3項規定以詐術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之罪,基此理解,並未逾該條項之文義。……」;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983號刑事判決:「……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定『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是『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開標發生不正確之結果』,均係該條項規範之對象,非僅以前者為限,而後者所稱『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為一般用語,並非法律專有名詞或晦澀模糊之語詞,顧名思義,依一般人理解應係指標案本不會發生該結果,卻產生如此不正確之結果。因開標乃採購人員之職務,若對採購人員行使詐術,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即屬該行為態樣之一。而同法第48條第1項所設須有3家以上合格廠商投標方得開標之規定,乃係欲藉廠商間相互競爭為國庫節省支出,惟如有陪標,虛增投標家數,形式上藉以製造出確有3 家以上廠商參與競標之假象,致招標機關誤信參與投標之廠商間確有競爭關係存在,破壞招標程序之價格競爭功能,足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即屬同法第87條第3項規定以詐術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之罪,基此理解,並未逾該條項之文義。……」。] (二)對於「借牌陪標」究應適用「詐術圍標罪」、「合意圍標罪」或「借牌圍標罪」,尚有不同意見 雖司法實務認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詐術圍標罪的行為客體包括「其他投標廠商(被害廠商)」及「招標機關人員」,而得適用「借牌陪標」情形。 惟有論者認[footnoteRef:6],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僅規定「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因而司法實務將「詐術圍標罪」之行為客體涵蓋「招標機關人員」,明顯超越文義解釋之範疇,有違「罪刑法定原則」之嫌。因此,「借牌陪標」之借牌廠商與陪標廠商應分別適用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前段與後段之「借牌圍標罪」,而非同條第3項「詐術圍標罪」。 [6: 陳柏涵,《政府採購法圍標罪之研究—以實務判決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09年7月,頁81。] 另有論者認[footnoteRef:7],司法實務見解完全忽視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之行為客體僅限「廠商」,法條文字並未涵蓋「招標機關人員」。且認為在透過修法方式變更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的文字敘述前,應改以同條第4項「合意圍標罪」作為「借牌陪標」的處罰依據。 [7: 蕭宏宜,〈借牌陪標行為的刑事責任問題〉,《法學叢刊》,第59卷,第3期,103年7月,頁56。] (三)立法政策上,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定尚存討論空間 觀諸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定之文義,該條項規範之行為客體,是否僅限於「廠商」,抑或涵蓋「招標機關人員」,確如論者所言,不無疑義。司法實務[footnoteRef:8]就此亦曾因存有不同見解而提出討論。 [8: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上訴字第1255號刑事判決:「……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詐術圍標』罪,行為人須施以詐術或其他類如詐術之藥劑、催眠術等方法為手段,致其他參與投標之廠商無法投標或開標因而發生不正確之結果,始構成該罪(例如某廠商與審標人員勾串,塗改其他參標廠商之標單造成無效標),亦即,施用不法手段之行為人乃行為主體,受此不法手段之其他參與投標之廠商乃行為客體,此乃法條文義解釋及立法理由就其他不法手段所為之明確說明暨刑法關於行為手段之例示與概括關係(例如詐欺取財罪、強制性交罪等)解釋下之當然結果,借牌陪標者並不該當。……」;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4年法律座談會刑事類提案第18號:「法律問題:甲公司負責人A欲取得某鄉公所之工程案獲取利益,並避免未達3家以上廠商競標而流標,乃商請原無競標意思之乙公司負責人B及丙公司負責人C,分別以乙、丙公司名義參與投標,且以較高之價格配合投標,嗣開標結果由甲公司以最低價得標。問:A、B、C 各涉犯何罪?討論意見:甲說:……由上開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之立法理由及過程,可知該條項所規範之受騙對象僅限於廠商,而本件A並無以詐術使B、C陷於錯誤,自無從成立該罪。……因A僅係單純向B、C借牌投標,應係犯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前段之借用他人名義投標罪,B、C則係犯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5項後段容許他人借用本人名義參加投標罪。乙說:A、B、C應均犯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以詐術使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之罪。……審查意見:採乙說。研討結果:……照審查意見通過……」。] 雖論者對於「借牌陪標」究應適用「詐術圍標罪」、「合意圍標罪」或「借牌圍標罪」,尚有不同意見。然在現行司法實務認為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範行為客體涵蓋「招標機關人員」之見解未有改弦易轍的前提下,論者亦認[footnoteRef:9],如為配合現行司法實務見解,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宜修正為:「以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廠商無法投標或『使招標機關』開標發生不正確結果者,……」,以避免爭議。 [9: 蕭宏宜,同前註,頁61;陳柏涵,同註6,頁95;馮世墩,《公共工程採購刑事責任之研究—以圍標與綁標行為為核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107年8月,頁56。] 綜上,立法政策上,是否參考論者意見並配合司法實務見解修正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規定,尚存討論空間。 撰稿人:陳世超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50/File_19813992.docx
R02492
推動全民海洋教育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海洋基本法
陳育靖
2024-06-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2 議題研析 1、 題目:推動全民海洋教育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海洋基本法 3、 背景說明 因海洋景觀與海洋生態為臺灣重要觀光資產,環保團體透過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以船舶行經海域距離、船舶出現次數、船舶穿越所經的時間長度等三種方式,調查盤點包括:澎湖國家風景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含小琉球)、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含龜山島)、北海岸國家風景區、東海岸國家風景區及墾丁國家公園沿岸等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發現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因人為活動頻繁,海洋生態壓力升高,呼籲應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草案,建立監測與管理系統,維護海洋生態[footnoteRef:1]。查行政院業於113年[footnoteRef:2]2月15日函請本院審議海洋保育法草案,而海洋保育尚有賴提升全民對於海洋資源與生態之了解與保育觀念,及海洋污染防治基礎概念,爰擬就全民海洋教育相關法制議題進行研析。 [1: 胡瑞玲、潘欣中、游明煌,台灣觀光海域生態壓力大 大鵬灣、東北角、北海岸居前3,聯合報,113年5月16日報導。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96695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2: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探討研析 (1) 海洋素養及永續發展為聯合國推動海洋教育之目標 地球有70%的面積是海洋,全球氣候調節亦與海洋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聯合國2015年通過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第14項即要求全球應就海洋保護區推動永續管理[footnoteRef:3]。2020年聯合國召開第2屆海洋會議(UN Ocean Conference)及第1屆海洋素養高峰會(Ocean Literacy Summit),確立以海洋素養作為推動海洋教育之方向,其後並於2021年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核准「海洋十年」(Ocean Decade)計畫[footnoteRef:4],該計畫認為具有10大挑戰需要克服,其中即包括提升全人類對於各類海洋科學之相關知識及取得相關資訊之能力與技能[footnoteRef:5]。海洋素養係指理解人類與海洋間之相互影響,並為永續發展目標能否達成之重要關鍵[footnoteRef:6]。聯合國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認為,海洋素養之建構應從「教育政策主流化」、「於正規教育中強化」、「企業了解供應鏈對海洋之影響」及「提升終生海洋素養教育」等4面向推動[footnoteRef:7]。 [3: 鍾蕙先,臺灣海域區劃:海洋保護區法制發展與策進,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第9卷第1期,110年8月,頁23。] [4: 嚴佳代、李孟璁,後疫情時代聯合國海洋教育趨勢,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第9卷第1期,110年8月,頁109。] [5: Ocean Decade, available at:https://oceandecade.org/challenges/,last visited:113年5月23日。] [6: 阮文彬,從聯合國海洋素養議題看臺灣原住民海洋知識與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3卷第2期,113年2月,頁68。] [7: 蔡季廷,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下的日本海洋素養政策,海洋國家的建構:日本的海洋素養推動與借鑑,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出版,112年12月1日,頁60。] (二)美國及日本推動海洋教育作法 海洋教育係源自美國之「海援計畫」(Sea Grant Program),原係為將海洋科學研究成果推廣至民眾,其後演變為海洋科普教育[footnoteRef:8],「1998海洋年-美國海洋教育觀察」(Year of the Ocean, 1998. Marine Education, U.S.A. An Overview)中指出,美國在非正式海洋教育雖已相當廣泛,惟K-12(意指從幼兒園到12年級)則欠缺相關課程、大學亦未培育相關師資。2002年美國頒布冠以「沒有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NCLB)」之「初等及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EA)」修正案,將海洋相關概念融入K-12課程,2010年並提出「K-12年級海洋素養範圍與順序」(Ocean Literacy Scope and Sequence for Grade K-12)[footnoteRef:9]。而針對大學以上至碩博士等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育與研究部分,則持續透過海援計畫推動[footnoteRef:10],該計畫由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與美國沿海、五大湖州與關島等共34個大學組成,整合3,000餘位科學家、工程師、專家、學者與學生網絡,除持續進行藍碳、海洋災害防救、海洋酸化、沿海脆弱性、水產養殖、休閒旅遊及相關海洋法律等教育、研究外,更協助連結政府與社區,使居民充分了解、保護和利用美國之海洋資源[footnoteRef:11]。 [8: 海洋委員會110年委託研究,海洋多元文化與永續教育中長程施政研究,110年,頁2-2。] [9: 海洋委員會110年委託研究,同前註,頁3-5、3-8。] [10: 張正杰、羅綸新,分析海洋教育議題學習內涵之重要性,課程與教育季刊,第19卷第2期,105年4月,頁64。] [11: NOAA, available at:https://seagrant.noaa.gov/our-story/about-sea-grant/, last visited:2024.5.28。] 日本與我國同為四面環海、以海洋立國,該國於2007年制定海洋基本法,針對海洋教育部分,該法第28條規定:「為深化人民對海洋之認知與興趣,政府應在學校與社會教育中推動海洋教育,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協定,認知國際對於實現海洋永續開發與利用之努力,並普及從事海洋休閒活動應具備之必要事項。(第1項)政府應採取必要措施促進大學之跨學科教育與研究,以培養具有因應海洋相關政策問題所需知識與能力之人才。(第2項)」[footnoteRef:12],可看出日本之海洋基本法除規定政府應在學校及社會教育中推動海洋教育,並將大學之跨學科海洋專業人才培育亦納入規範。而我國海洋基本法僅規定以國民基本教育及公務人員培訓課程為基礎,據以逐步推動普及全民海洋教育,尚有待強化社會教育層面之推動,及培育大學以上跨學科之海洋專業人才。 [12: 日本海洋基本法第二十八条:「国は、国民が海洋についての理解と関心を深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学校教育及び社会教育における海洋に関する教育の推進、海洋法に関する国際連合条約その他の国際約束並びに海洋の持続可能な開発及び利用を実現するための国際的な取組に関する普及啓発、海洋に関するレクリエーションの普及等のために必要な措置を講ずるものとする。国は、海洋に関する政策課題に的確に対応するために必要な知識及び能力を有する人材の育成を図るため、大学等において学際的な教育及び研究が推進されるよう必要な措置を講ずるものとする。」。] (三)我國推動海洋教育之作法 臺灣人民生活與海洋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我國於90年公布「海洋白皮書」,96年則公布「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footnoteRef:13],97年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亦將海洋教育列入重大議題,以海洋通識教育及「親海、愛海、知海」為主軸[footnoteRef:14],惟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因改採融入式教育,僅於「課程設計與發展」中敘明將海洋等議題融入[footnoteRef:15]。我國於107年成立海洋委員會,108年制定海洋基本法,其中第11條明文規定:「政府應將海洋重要知識內涵,納入國民基本教育與公務人員培訓課程,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培訓機構或團體,建立各級學校間及其與區域、社會之連結,以推動普及全民之海洋教育。」[footnoteRef:16],由上開規定可知,在海洋教育部分,係以普及全民海洋教育為目標,惟針對大學以上跨學科之海洋專業人才培育,則並無明確論述。 [13: 嚴佳代,臺灣海洋文化教育發展與教育政策方向,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第7卷第1期,108年3月,頁118。] [14: 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8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8日。] [15: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110年2月修正版,頁33。] [16: 陳冠妤,林春妃、康正男,各國水域安全教育宣導政策比較研究,學校體育,2023年2月,頁15。] (四)研析與建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已實施近5年,宜適時檢討改採融入式教育後,學生對於海洋知識之理解程度,以作為後續推動海洋教育之改進參考;另海洋委員會為辦理海洋相關政策規劃、資源調查、科學研究、產業及人力培育等相關業務,於108年特設國家海洋研究院[footnoteRef:17],惟由其研究人力觀察,多數集中於科學與資訊及海洋產業與工程,宜檢討大學以上跨學科之海洋專業人才是否充足,以擴大海洋研究領域及海洋教育能量。 [17: 國家海洋研究院,https://www.namr.gov.tw/ch/home.jsp?id=10&parentpath=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8日。] 撰稿人:陳育靖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26/File_19813963.docx
R02491
私法人買房與檢舉制度法制問題淺析
平均地權條例
葉育彰
2024-06-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49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私法人買房與檢舉制度法制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平均地權條例 三、背景說明 日前媒體報導,投資公司員工只有1人,公司以「宿舍」用途名義購置房舍規避《平均地權條例》第79條之1的立法意旨。因此,乃有論者主張規劃「檢舉制」,以資規範[footnoteRef:1]。 [1: 好房網/新聞中心,〈私法人買房耍賴不拿來當宿舍? 他提「檢舉制」補漏洞〉,2024年5月15日,《台灣好新聞》https://taiwanhot.net/news/1068317/%E7%A7%81%E6%B3%95%E4%BA%BA%E8%B2%B7%E6%88%BF%E8%80%8D%E8%B3%B4%E4%B8%8D%E6%8B%BF%E4%BE%86%E7%95%B6%E5%AE%BF%E8%88%8D%EF%BC%9F+%E4%BB%96%E6%8F%90%E3%80%8C%E6%AA%A2%E8%88%89%E5%88%B6%E3%80%8D%E8%A3%9C%E6%BC%8F%E6%B4%9E,瀏覽日期:2024年5月16日。] 四、探討研析 (一)現行《平均地權條例》第79條之1等相關規範 現行《平均地權條例》第79條之1第1項規定:「私法人買受供住宅使用之房屋,應檢具使用計畫,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但私法人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免經許可之情形者,不在此限。」內政部依該條第5項規定於112年發布《私法人買受供住宅使用之房屋許可辦法》,並於113年5月17日修正該辦法第4條,其第1項規定,私法人申請買受及已取得房屋(宿舍)戶數合計不得超過經常僱用員工數[footnoteRef:2]。 [2: 《私法人買受供住宅使用之房屋許可辦法》第4 條規定: 私法人申請買受房屋之用途為宿舍者,其申請戶數及已取得戶數合計不得超過經常僱用員工數。 前項房屋以成屋為原則。 第一項房屋買受總金額,不得逾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之高價住宅金額。 第一項所定戶數,以獨立門牌且有獨立對外出入口為計算基準。 第一項所定經常僱用員工數,以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受理該私法人之最近十二個月平均月投保人數為準,且每月最低投保人數應達五人以上。] (二)現行法制欠缺罰則或違法之對應措施規範 因為前揭規定無相關罰則或違法之對應措施規定,先前遂有員工僅 1 人之投資公司購置房舍,引發是否規避《平均地權條例》第79條之1規範意旨之爭議。為此,內政部乃於113年5月17日修正發布前揭辦法,在該辦法第4條第3項對房屋買受總金額加以限制[footnoteRef:3],並在同條第5項明定:「第一項所定經常僱用員工數,以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受理該私法人之最近十二個月平均月投保人數為準,且每月最低投保人數應達五人以上。」惟現行法制仍然欠缺罰則或違法之對應措施規範,是否得有效遏阻私法人以購置宿舍為由購置房舍之爭議再度發生,仍待觀察。 [3: 《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第2點第4款規定: (四)購置高價住宅貸款:指金融機構承作借款人為購買建物權狀含有「住」字樣之下列住宅(含基地),所辦理之抵押貸款: 1.座落於臺北市者:鑑價或買賣金額為新臺幣七千萬元以上。 2.座落於新北市者:鑑價或買賣金額為新臺幣六千萬元以上。 3.座落於臺北市及新北市以外之國內地區者:鑑價或買賣金額為新臺幣四千萬元以上。] (三)建議增訂《平均地權條例》罰則以扼止私法人炒作房地產亂象 查《平均地權條例》第81條之4第4項授權訂定《不動產銷售買賣與申報登錄資訊案件檢舉獎金及罰鍰提撥運用辦法》已定有以實收罰鍰總金額收入一定比率,提充檢舉獎金與檢舉人。惟為有效防止私法人藉購置員工宿舍引發是否藉此炒作房地產的疑慮,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平均地權條例》罰則中增訂私法人違反第79條之1相關規定處以罰鍰之機制,以防止私法人購置房舍規避法規之情形。 撰稿人:葉育彰 1/3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24/File_19813961.docx
R02490
機率型物品中獎機率標示不實之研析
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
吳欣宜
2024-06-0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9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機率型物品中獎機率標示不實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 鑑於抽獎、轉蛋及福袋等付費之機會中獎商品日趨多元,其活動內容及中獎機率屬消費者為交易決定之重要資訊,且容易衍生消費爭議,其中尤以網路遊戲之「虛擬轉蛋」為甚。實體轉蛋與虛擬轉蛋之差異處,在於中獎機率之變化。在實體轉蛋機台,每當轉出一個玩具後,下次獲取特定玩具之機率即改變,故可藉由多次轉蛋行為以提高獲取特定玩具之機率。另一方面,虛擬轉蛋則是由遊戲業者預先設定中獎機率,故無法透過增加虛擬轉蛋行為次數,提高特定虛擬寶物之獲取機率[footnoteRef:1]。 [1: 林彥志,網路連線戲中虛擬轉蛋之行政管制—以臺灣與日本規範之比較為中心,消費者保護研究,第25輯,110年4月,頁197-198。] 有鑑於虛擬抽獎機制之複雜性與不透明,為預防消費糾紛,保障消費者權益,數位發展部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7條公告之「網路連線遊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明定業者應於官網首頁、遊戲登入頁面或購買頁面及遊戲套件包裝上,載明機會中獎商品之活動內容、獎項、中獎機率及中獎等資訊,以使消費者知悉並作為消費之判斷,並應加註警語提醒消費者購買或參與活動不代表即可獲得特定商品。又揭露範圍包括有提供直接或間接、部分或全部付費購買之機會中獎商品或活動;換言之,只要涉及付費購買,不論機會中獎商品或活動之形式如何轉換、轉換次數,皆應遵守上開應記載事項之規範。違反者,經主管機關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依消費者保護法第56條之1規定,處新臺幣(下同)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經再次令其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者,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四、探討研析 (1) 虛擬抽獎機制之證據偏在問題 關於虛擬機會中獎商品中獎機率之揭露及其標示不實之規範,現行法制係透過法規命令(「網路連線遊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課予遊戲業者揭露義務,違反者依消費者保護法裁罰,已如前述。至於中獎機率之標示有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者,則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1條之違反,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依同法第42條[footnoteRef:2]處理之。值得注意者,相對於是否違反揭露義務之認定較為明確,中獎機率標示真實性與否之認定則至為困難。蓋如前述,虛擬轉蛋係由遊戲業者預先設定中獎機率,其抽獎機制時常包含複數階段之分類及篩選,並納入多樣化參數以調整中獎機率,甚或可能涉及遊戲業者之營業秘密。虛擬抽獎程式如何執行、虛擬機會中獎商品之數量及實際中獎機率結果等相關資料,均偏在於遊戲業者一方,是以主管機關如何驗證業者所揭露中獎機率之真偽,有技術層面及證據資料偏在之困境,實際上甚難執行。 [2: 公平交易法第42條:「主管機關對於違反第21條、第23條至第25條規定之事業,得限期令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並得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千5百萬元以下罰鍰;屆期仍不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未採取必要更正措施者,得繼續限期令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並按次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千萬元以下罰鍰,至停止、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為止。] (2) 日本法制之參考—增訂舉證責任倒置之規定 日本關於機率型物品中獎機率標示不實之規範,主要係以「贈品標示法[footnoteRef:3]」為主軸。依日本贈品標示法第7條第2項與第8條第3項規定,主管機關在判斷相關商品或服務標示是否該當同法第5條第1款之「優良誤認標示[footnoteRef:4]」,認有必要時,得定相當期限命業者提出支持其標示為合理之根據資料;業者拒不提出時,則推定該標示為優良誤認標示。其規範目的在於,由於標示本身所涉商品或服務類型眾多,主管機關通常須委託專門機構進行調查與鑑定,始能確定業者所為標示有無合理依據,而調查程序往往曠日費時,消費者所受損害可能有擴大之虞,故透過舉證責任之倒置,加速行政調查程序之進行,防止消費者因優良誤認標示所受損害持續擴大[footnoteRef:5]。相較於我國公平交易法,日本贈品標示法關於不當標示之舉證責任倒置規定,得適度緩解上述證據偏在之不對等情形,對於減輕主管機關之舉證負擔有相當助益,值得我國借鏡參考。 [3: 法令全名為「不当景品類及び不当表示防止法」,條文規定請參見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37AC0000000134。] [4: 所謂「優良誤認標示」,依日本贈品標示法第5條1款規定,係指關於商品或服務之品質、規格或其他內容,事業對於一般消費者所為顯然優於實際情形之表示,或就其他事業所提供相同或類似商品、服務之品質、規格或其他內容,宣稱自己所提供者顯然更為優良而與事實不符之表示,不當引誘顧客,足認有妨礙一般溑費者為自主、合理選擇之虞者。] [5: 陳皓芸、李曉宣,淺談轉蛋法(上)—以虛擬機會中獎商品的中獎機率揭露義務及機率標示不實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346期,113年3月,頁99-100。] 撰稿人:吳欣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19/File_19813953.docx
R02489
不義遺址保存之相關法制研析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
吳淑青
2024-06-0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9 議題研析 一、題目:不義遺址保存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 三、背景說明 民間推動轉型正義團體表示,前總統蔡英文曾在112年2月28日向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承諾,將盡力於當年完成轉型正義法制工程。但行政院對於經審竣的轉型正義法案,除《政治檔案條例》、《國家機密保護法》通過修法以外,行政院研擬之「國家轉型正義推動法草案」、「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等,卻未函送立法院審議 。 (1) 依《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下稱促轉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規定:「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下稱促轉會)規劃、推動事項之一。因促轉會已於111年5月30日完成促轉條例賦予之任務後解散,依111年5月17日增訂之促轉條例第11條之2條文其第1項第3款規定,促轉會解散後,有關「保存不義遺址」事項,由文化部辦理。 (2) 有關不義遺址及其處理原則,依促轉條例第5條第2項規定:「威權統治時期,統治者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之發生地,應予保存或重建,並規劃為歷史遺址」。「威權統治時期」依該條例第3條第1款定義:指自中華民國34年8月15日起至81年11月6日止之時期。爰此,辨識不義遺址,須具備3項必要條件:時序為威權統治時期、覈實統治者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之真實性及確認發生地之空間資訊 。 (3) 促轉會於111年2月9日及2月17日公告白色恐怖不義遺址17處及228事件不義遺址25處。目前尚有64處潛在不義遺址尚未審定 。 四、探討研析 (1) 不義遺址保存法制之推動情形 有關不義遺址保存之法制,促轉會於111年5月27日提出之任務總結報告第3部第4章第4節建議略以 :為使保存不義遺址之工作可以永續推動,並達到完整保存不義遺址的最大效益,建議不義遺址保存的法制途徑,以制定專法或促轉條例專章為核心,輔助修正現行文化資產法系,使之互補與協調。促轉會為避免在未來整體法制完備之前,逕而加諸人民額外義務或責任,爰優先審定公有不義遺址。 文化部辦理不義遺址保存法制之研議,經多次諮詢民間委員與內部評估研議結果,考量以「制定專法方式」推動不義遺址保存事項,可凸顯國家對於轉型正義的重視,並得針對不義遺址之公私有權歸屬、有無遺構等特殊性制定相對應規範,較能有效保護不義遺址,符合實務需要及社會期待,爰經參考促轉會所擬專法草案,研擬「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並於112年4月27日報請行政院審查,續於112年7月24日依行政院審查結論與該院法規會意見,再調整草案並重新送院後,期完成法制推動 。 截至113年5月底,行政院版之「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尚未送請本院審議,僅有委員提案版本待審 。 (2) 「不義遺址」名稱可再審酌修正,俾利其指定及保存 促轉會所初步掌握的逾百處潛在不義遺址,約莫6成以上已無原建物或構造 。由於時空更迭,許多原始的地上建物已遭拆除,土地早已經轉賣成為私產;有部分私有財產曾遭當時政權逕行借用,這些產權人後代家屬,也難以接受私產被指為「不義遺址」 。 另依監察院調查報告,目前對於不義遺址之保存,仍存在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反對「不義遺址」的名稱。「不義遺址」其實主體是主要指涉國家的不義與不法,但放在該場址冠以「不義」等字義,會使所有權人覺得是在指其場所為不義,變相遭受譴責,其相關指定及保存維護反遭受抗拒,為避免二度傷害私人產權者,主管機關或可研議修正為「人權紀念場址」 或「人權歷史場址」 較為妥適。 撰稿人:吳淑青 � 孫麗菁,轉型正義法制化跳票民團不滿,台灣時報,要聞,113年5月17日。 � 行政院公報,第028卷,第033期,綜合行政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審定公告第一批不義遺址(25 處)總說明 111年2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y.gov.tw/File/7A4F7844C802C4CF?A=C" �https://www.ey.gov.tw/File/7A4F7844C802C4CF?A=C�,最後瀏覽日期:113日5月29日。 � 中華民國監察院調查報告,調查案號 113教調0004號,113年2月15日,頁2-4、6。 �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任務總結報告第3部,111年5月27日,頁245。 � 同註3,頁7。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1000617號),113年2月27日印發。 �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任務推動及調查結果報告書摘要版,110年5月26日,頁148。 � 蕭文杰,2024年大選後「不義遺址」類文資遭遇的保存難題,典藏ARTouch專欄,103年2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content-131941.html" �https://artouch.com/artouch-column/content-13194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日5月30日。 � 同註3,頁51。 � 中華民國監察院,新聞稿,113年1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528&s=27600"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528&s=27600�,最後瀏覽日期:113日5月31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906/File_19813934.doc
R02488
外國人投資審查之美國法制(FIRRMA)簡析
外國人投資條例;國家安全法
方華香
2024-06-0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8 議題研析 1、 題目:外國人投資審查之美國法制(FIRRMA)簡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外國人投資條例、國家安全法 三、背景說明 外國投資會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各國基本上持歡迎態度,然而,國際政經情勢多變,外國投資國內產業所可能帶來之「國家安全」風險,日漸成為各國外資審查法制之強化重點。 依外國人投資條例第7條第1項規定:「下列事業禁止投資人投資:一、對 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國民健康有不利影響之事業。二、法律禁止投資之事業。」,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禁止及第2項限制投資之業別,由行政院定之,並定期檢討。」,而行政院以令發布「僑外投資負面表列-禁止及限制僑外人投資業別項目,係採負面表列方式,就業別項目予以禁止或限制外國人投資。美國外資審查法制,尤其是2018年之「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oreign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 FIRRMA),針對國安條款之審查如何?或值借鏡。爰簡析如后,俾供參考。 四、探討研析 (1) 美國之外國人投資審查制度沿革 1988年間,美國國會修正1950年國防生產法(The Defense Production Act of 1950)第721條(又稱Exon-Florio修正案),於外國企業合併或收購美國國內企業將危及國家安全情況下,賦予美國總統暫停或終止該交易之權力,成為美國管制外國投資之基本法,並授權外國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 對危及「國家安全」之外資進行審查。 其後國會於2007年公布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Th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2007,FINSA),進一步 將國家安全適用範圍擴張及於與「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關鍵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及「關鍵技術」(critical technologies)相關者,此外,投資人係由外國政府持有或控制,則不論其商業活動本質,一律進行審查,於此限縮CFIUS 自行斟酌是否進行審查之權限 。 (2) FIRRMA修正重點 2017年至2018年再以FIRRMA對Exon-Florio修正案予以修正,修正重點 如下: 1、擴大得審查之交易型態 FIRRMA將CFIUS審查範圍從具控制力之投資案擴及於不具控制力(未超過50%股權)之下列敏感性投資案 : (1) 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性不動產(包括港口、航空站或鄰近美國軍事基地等)交易; (2) 使外國投資人得以取得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個人敏感資訊的「非控制性投資(non-controlling investment)」 ,如取得董事會席次、觀察員或其他得以參與公司決策之權利。 有關「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之概念範圍,FIRRMA及相關子法有更明確之定義。前者因應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科技發展,納入虛擬資產或系統為關鍵基礎設施;後者沿襲FINSA,進一步擴大欲保護之技術範圍,並與美國高科技出口管制制度相銜接(2018年出口改革管制法〈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 of 2018〉所定義之新興及基礎科技亦為此處之「關鍵技術」)。 (3) 既有投資下外國投資人治理權變化,使外國投資人獲得上述關鍵技術資訊或個人敏感資訊; (4) 用於規避CFIUS審查之交易、協議或安排。 2、新增應審酌因素 FIRRMA臚列CFIUS審查時應考量因素,著重於外國投資是否涉及關鍵基礎設施或技術,而危及美國技術領先地位或使外國政府獲得實質控制權、造成網路安全漏洞、加劇針對美國之惡意網路活動、洩漏敏感性資訊等 ,所謂「國家安全」已擴大至經濟安全領域 。 2022年9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指示CFIUS 在評估交易時需要考慮之國家安全因素,包括:特定交易對美國關鍵供應鏈彈性可能造成對國家安全之影響、 特定交易對美國國家安全領域之技術領先地位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先進清潔能源等、特定交易若持續可能對 產業發展趨勢之影響是否及於國家安全(多個公司之收購較諸單一公司之收購,對關鍵產業之國家安全風險更高)、威脅損害國家安全之網路安全風險、對美國人敏感資料之風險等。 3、審查程序之修正(新增申報程序) 有別於先前之自行通知(Notice)程序,FIRRMA新增申報(Declaration)程序,並區分自願申報與強制申報,自願申報僅要求申報人提供不超過5頁資料,較通知更為簡化。但若為特定交易者(例如外國投資人將取得涉及敏感個資、關鍵技術、關鍵基礎設施等敏感產業之實質性利益之交易),應強制申報。 (3) 評析與建議 1、 外資審查之國家安全之概念範圍或應考量因素,宜予擴大,並可考量授權子法予以規範 美國不僅以FIRRMA法案,另透過規則(Final rule)、命令(Executive Order)等將國家安全範圍(關鍵基礎設施、關鍵產業、不動產交易等)應考量因素予以具體化 、類型化,其國家安全概念及於產業、經濟、能源、網路、敏感性個資等不同層面。 反思我國,僅有依外國人投資條例第7條第1項規定:「下列事業禁止投資人投資:一、對 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國民健康有不利影響之事業。……」禁止外國人對國家安全不利影響之事業為持有股權、設立分公司等投資行為(外國人投資條例第4條規定參照),未對「國家安全」之概念範圍為具體規定,亦似未及於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甚至網路安全等內涵。 觀諸國家安全法第3條規定,任何人不得為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境外敵對勢力或其所設立或實質控制之各類組織、機構、團體或其派遣之人,以竊取、侵占、詐術、脅迫、擅自重製或其他不正方法而取得 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營業秘密,或取得後進而使用、洩漏等行為,此之適用對象為「任何人」、行為方式為「竊取、侵占、詐術、脅迫、擅自重製或其他不正方法而取得」、「取得後進而使用、洩漏」,現行國家安全法之國家安全概念似已包含國家核心關鍵技術之營業秘密,在以國家安全條款審查外國人投資時,外國人投資條例能否增訂類似概念或於母法授權主管機關定之?美國法制或可供參酌。 2、 審查程序宜分流簡化 即使擴大CFIUS審查範圍,很大程度上仍屬自願性質,當事人可選擇向主管機關通知或提交簡短申報。如作出通報,可能因而獲發「安全港信函」(safe harbour letter),其後CFIUS一般不會啟動審查。僅有涉及外國政府在某些美國企業取得重大權益等特定交易,始須強制申報 。亦即,寬嚴併行,分流處理,以使主管機關集中資源審查危及國家安全之外資案。 依我國外國人投資條例第8條第1項規定,不區分投資類型,一律採事前核准制,有礙行政效率及降低外國人投資之便利性。2019年行政院函請本院審議之外國人投資條例修正草案第6條、第7條曾研議修正,將現行「事前申請核准」制,修正為「原則事後申報,例外事前申請核准」,並明定應事前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始得進行投資之案件類型,以簡化程序並提升外國人來臺投資之便利性,此種程序分流之修法方向似值贊同,惟當時未及完成修法程序。 撰稿人:方華香 � CFIUS 主管之法規詳見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美國財政部網站),CFIUS Laws and Guidance,https://home.treasury.gov/policy-issues/international/the-committee-on-foreign-investment-in-the-united-states-cfius/cfius-laws-and-guidan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9日。 � 杜冠穎,〈外國人投資與高科技出口管制之法制研析〉,《科技法律透析》,第31卷,第7期,2019年7月,頁51。 � 整理自:鄭昀欣、顏慧欣,〈以關鍵技術、基礎建設與個資為核心的外資審查法制改革:以美歐為例〉,《當代法律》,第7期,2022年7月,頁183-184、187;潘書嫺、林志潔,〈守護皇冠上的寶石—美國外資投審程序之改革與我國法制之借鏡〉,《萬國法律》,第230期,2020年4月,頁63-64;杜冠穎,同前註,頁53;孫欣、洪唯真,〈美中角力關係下,跨境商務和投資如何管理法律風險?〉,2019年9月9日,網址:https://kpmg.com/tw/zh/home/insights/2019/09/tw-american-china-trade-war-investment-cross-border-law-risk-management.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 鄭昀欣、顏慧欣,同前註,頁182。 � 31 C.F.R. § 800.248。 � 杜冠穎,同註2,頁53-54。 � 鄭昀欣、顏慧欣,同註3,頁187。 � FACT SHEET: President Biden Signs Executive Order to Ensure Robust Reviews of Evolving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by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2022年9月15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9/15/fact-sheet-president-biden-signs-executive-order-to-ensure-robust-reviews-of-evolving-national-security-risks-by-the-committee-on-foreign-investment-in-the-united-state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 尚子雅編譯,〈簡介美國《外人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之細則草案〉,《經貿法訊》,第261期,2019年12月10日,頁6-8。 � 陳永健,〈外商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實施規則〉,2020年2月3日,網址:https://research.hktdc.com/tc/article/MzY5MDAwODA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9日;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美國財政部網站),CFIUS Overview,網址:https://home.treasury.gov/policy-issues/international/the-committee-on-foreign-investment-in-the-united-states-cfius/cfius-overvie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9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865/File_19813912.doc
R02487
國道散落物行政罰相關法制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
林鈺琪
2024-05-3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道散落物行政罰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 據報載 ,某貨車駕駛未將固定貨物的擋板鐵片妥善放置,導致行經國道時不慎掉落,經後方車輛壓到鐵片彈起,射進小客車副駕駛座,並擊中副駕駛座乘客,造成乘客頭部變形、左眼失明且失智。經法官審酌貨車駕駛因未注意肇致車禍事故,使後方車輛副駕駛座乘客受有重傷害,其行為雖非如故意行為之惡性重大,惟其造成損害不輕,最後依過失傷害致人重傷罪判刑7個月。 (二) 根據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下稱高公局)統計,109年國道計有44,951件散落物,造成之交通事故共939件,占整體事故2.7%,共計造成33人受傷 ;110年計有45,677件散落物,造成之交通事故共1,059件,占整體事故3.3%,共計造成1人死亡、56人受傷 ;111年計有43,840件散落物,造成之交通事故共1,351件,占整體事故3.4%,共計造成74人受傷 。另統計近10年(102至111年)國道因散落物造成之交通事故共8,186件,造成8人死亡、441人受傷 。 四、探討研析 (1) 國道散落物行政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30條第1項第2款規定,所載貨物滲漏、飛散、脫落、掉落或氣味惡臭,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下同)3千元以上1萬8千元以下罰鍰,並責令改正或禁止通行。另依同條第3項規定,因而致人受傷者,吊扣其駕駛執照1年;致人重傷或死亡者,吊銷其駕駛執照。 道交條例第33條第1項第11款規定,汽車行駛於高速公路、快速公路,裝置貨物未依規定覆蓋、捆紮 ,處汽車駕駛人3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罰鍰。 (2) 加重處罰後國道散落物情況 國道上因為車速快,即便是小物件之散落物,亦可能造成嚴重殺傷力;且車流量大時,散落物閃避不易,常衍生二次交通事故,造成人車損傷 。因此,為了降低行駛中車輛裝載物掉落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之風險 ,於109年5月22日修正道交條例第30條,加重汽車裝載貨物脫落、掉落之處罰,將最高罰鍰額度由9千元提高至1萬8千元。 然而從前述高公局統計可知,109年至111年國道散落物造成之交通事故由939件增至1,351件,造成傷亡人數由33人增至74人,占整體事故也由2.7%增至3.4%。顯見國道散落物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之件數及傷亡人數正逐年增加中。 自109年道交條例修法加重散落物處罰以來,每年國道仍有高達4萬多件的散落物事件,因此,高公局為提醒國道用路人裝載貨物必須綑紮牢固,宣布自113年1月22日起,國道散落物收費將擴大到占用路肩及邊坡 ,向汽車駕駛人或汽車所有人收取單一車道每30分鐘3,000元費用,兩車道則收取6,000元費用,並且可以累計計算 。 (3) 建議 貨車行駛中,所裝載的貨物、用來固定貨物的固定物及老舊車體之機件等,常於行駛中掉落於車道上,嚴重威脅行車安全之案件有增無減,造成高速行駛中的車輛見到散落物突然出現在車道上,不是驟然煞停遭後方來車追撞、就是緊急閃避擦撞旁側車輛及護欄。此類事故輕則造成車損,重則人員傷亡,問題之嚴重不容忽視 。 參考日本之做法,係以重罰方式遏阻貨車裝載不穩妥之情形,依日本道路交通法第119條第1項第19款 及第3項 規定,汽車在國道上發生物品脫落、掉落情形時,處3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5萬日圓(約新臺幣10,290元)以下罰金,過失者可處10萬日圓(約新臺幣20,580元)以下罰金。基此,對造成國道散落物之駕駛,除處以罰金外,亦可處以徒刑。 相較於日本規定,就國道散落物處罰,我國除未有刑期規定 外,最高罰鍰額度已高於日本處罰金額,但是針對過失部分,日本可處10萬日圓以下罰金,我國因過失致人受傷、重傷或死亡,行政罰部分僅處以吊扣駕駛執照1年或吊銷駕駛執照,故有論者認為 罰則顯然過輕。自109年道交條例修法加重散落物處罰以來,依高公局統計資料,每年國道散落物事件仍高達4萬多件,而且傷亡人數亦逐年增加,111年傷亡人數已高出109年1倍多,顯見加重散落物最高罰鍰額度成效恐有限。是以,為減少國道散落物造成交通事故風險,減少傷亡人數,除加重罰鍰數額外,建議相關機關應適時檢討執法成效、落實稽查舉發,在貨車車體方面,可參酌歐美國家,研議針對國道行駛之貨車,要求使用密閉式車體,以遏阻裝載不穩妥情形;在貨車載運方面,除加強貨車應捆紮牢固之教育宣導外, 針對違規者之道路交通安全講習 內容,似可研議以貨物載運安全為主,以強化駕駛人防制作為。 撰稿人:林鈺琪 � 蔡彰盛,國道飛來鐵片 害她毀容瞎眼失智,自由時報,113年5月15日,第A12版。 �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09年國道事故檢討分析報告,頁46,網址: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516&p=2849,最會瀏覽日期:113年5月22日。 �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10年國道事故檢討分析報告,頁48,網址: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516&p=28690,最會瀏覽日期:113年5月22日。 �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通部高速公路局111年國道事故檢討分析報告,頁49-50,網址: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516&p=34203,最會瀏覽日期:113年5月22日。 �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同前註,頁50。 � 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21條第1項:「貨車行駛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裝載物品應依下列規定: 一、裝載之貨物,應嚴密覆蓋、捆紮牢固。裝載砂石等粒狀物品,除應嚴密覆蓋外,並不得超出車廂高度。 二、載運獸類、家畜、魚類之車輛,應有防止滲漏及盛裝排泄物之裝置,並不得任意傾倒。 三、裝載超長物品,其後伸部分,不得遮擋車後燈光、號牌。」 �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同註4,頁50。 � 交通安全入口網,109年12月1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新制上路說明,109年11月30日,網址:https://168.motc.gov.tw/theme/car/post/201130164075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2日。 � 周湘芸,去年國道散落物4.5萬件 22日起散落路肩及邊坡也要收費,聯合新聞網,113年1月1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715719,最會瀏覽日期:113年5月23日。 � 國道散落物處理收費要點第3點:「散落物由本局協助處理者,處理費以封閉車道數及處理時間予以計算。 (一)封閉車道數計算以散落物及當事車輛占用車道(路肩)為準,如因處理散落物作業須另再增加封閉之車道,不收取費用。外路肩寬度 1公尺以上及戰備道內路肩比照車道收費,外路肩寬度不足 1公尺及內路肩(戰備道除外)不收費。另散落物涉及邊坡,以處理邊坡散落物所須交通維持(下稱交維)封閉車道(路肩)計費。 (二)處理時間以事故處理小組抵達現場開始布設交維起計,至散落物(含邊坡散落物)排除開放車道(路肩)通行。 (三)每車道每30分鐘收費3,000元,每逾30分鐘加收3,000元,收費級距如下表,處理時間及封閉車道數(車道數計算以三(一)計)以此類推:……。」 � 陳成智、陳英傑,高速公路掉落物影響行車安全防制對策之研究,國道公路警察局第二警察隊自行研究報告,96年10月,頁11。 � 道路交通法第119條第1項第19款:「第七十五条の十(自動車の運転者の遵守事項)の規定に違反し、本線車道等において当該自動車を運転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くなつた者又は当該自動車に積載している物を当該高速自動車国道等に転落させ、若しくは飛散させた者」。檢自e-Gov法令検索,網址:https://elaws.e-gov.go.jp/document?lawid=335AC000000010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3日。 � 道路交通法第119條第3項:「過失により第一項第二号、第五号(第四十三条後段に係る部分を除く。)、第十四号、第十六号若しくは第十九号又は前項第二号の罪を犯した者は、十万円以下の罰金に処する。」摘自e-Gov法令検索,同前註。 � 日本道路交通處罰係屬刑罰性質的懲罰,而我國道路交通處罰為行政罰。 � 韓毓傑,國道高速公路掉落物致人傷亡的法律責任,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96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npf.org.tw/1/210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0日。 �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辦法第4條第1項第5款規定:「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除依本條例處罰外,並應施以講習:……五、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833/File_19813768.doc
R02486
公共工程因應勞動力短缺之技術創新法制研析
營造業法;政府採購法
陳淑敏
2024-05-3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6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共工程因應勞動力短缺之技術創新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營造業法、政府採購法 三、背景說明 (一)重大工程因缺工卡關,學者認為,應研究改變施工方式,導入AI、自動化設備,研發新工法;於工程設計深入研究工法改變,借助日新月異的自動化設備,在許可範圍內減少部分人力 。 (二)勞動部公布113年第1季的人力需求調查,估計人力需求會淨增加4.9萬人,營建業需求為4,276人,則是歷來新高 。依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本(113)年4月全站工作機會數110.6萬個,再攀歷史新高,同時也是自112年3月以來,連續14個月工作機會穩定突破百萬大關 。 四、探討研析 (一)技術創新之必要性 學者指出,公共工程是國家最基本的基礎架構,與民眾關係最直接;若公共工程沒做好,不只是國家的進步受到影響,更可能讓民眾的日常寸步難行。近年因少子化、人口高齡化以及年輕人從業意願的轉變,造成營建業勞動力嚴重缺乏,不僅是令營建業頭疼的大問題,亦是工程界最為擔心的-缺少專業人才。傳統習用的場鑄工法由於工期長且勞力密集,漸漸無法勝任需求,實有推廣預鑄工法之必要;採用預鑄工法之優點,除減少營建勞動力之外,工期減縮、施工環境獲得改善、工程品質佳等,可大幅改善傳統場鑄工法的缺點 。 場鑄工法和預鑄工法,是混凝土工程的兩大施工方法。場鑄工法是傳統習用的工法,費用成本較低,須先把鋼筋、水泥運到工地,再由大量工人現場施行鋼筋綑紮、灌漿等程序,容易受到天氣、環境及人力等因素影響。預鑄工法則指鋼筋混凝土或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外牆、柱、梁、樓板、樓梯及整體浴室,於工廠或工地鑄造或製造,再於工地現場進行組裝之工法;預鑄工法雖然優勢不少,惟其缺點是費用偏高。雖製作成本比傳統營造增加15~30%,但施工效率提升和時間節省可以降低總體項目成本,根據研究顯示,預鑄工法約可減少 20~50%之人力與工期 。 國際上亦面臨營建產業人力短缺問題,大多採取自動化或推動預鑄工法等作法因應。預鑄工法在國外發展已久,如日本與新加坡均大量應用於高層建築工程。預鑄工法為有利於提升工程精度與品質的先進工法,已為全球當前趨勢,各先進國家已經行之有年,英、美、日等採用預鑄建造的比例大多達 60%以上 。 (二)法令須配合調適 有學者認為,新材料及新工法往往具有省時、省力、環保減碳之效能,惟因相關法令限制,以及政府機關間無互助協作機制、對於創新產品認識不足,相關技術經驗無法流通延續,致建築產業使用創新材料及工法,易陷於不當限制競爭及綁標之爭議中 ,爰建議政府採購法應適當修法,希冀增加新材料及新工法使用之可能性,及增訂、修改部分條文,使得政府採購程序更趨透明,減少不當限制競爭。另,就現行建築新技術新工法新設備及新材料認可申請要點、創新產品交流平台等制度,進行定期修正及放寬適用,使公部門採行新材料及新工法能有所本 。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以下簡稱工程會)表示,自90年起重大公共工程已推行營建業自動化,如機械化橋梁施工法、預鑄工法等,以減少營建勞動力需求 。內政部為鼓勵建築工程採用預鑄工法,建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機制,業於本(113)年5月3日發布「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定自同年7月1日生效。另,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擬訂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手冊(草案) 。 內政部擬於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及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新增建築物採用預鑄混凝土構造之容積獎勵等相關條文因應。依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第4點規定,建築物預鑄率之等級:第一級為預鑄率70%以上可得5%獎勵,第二級為45%以上、未達70%可得4%,第三級為20%以上、未達45%則得3% 。 工程會朝自動化及預鑄化方向辦理規劃設計,業已訂定公共工程採用自動化及預鑄化之規劃設計參考指引。由前所述,可見政府已為推動預鑄工法採取相當多之措施;然既已決定要落實推動營造業自動化,及擇定預鑄工程及營建產業智慧創新數位發展等議題推動,或可研議由公有建築物採取強制實施、帶頭示範的方式,衡酌將現有之公共工程採用自動化及預鑄化之規劃設計,不僅只是用「參考指引」,而是提升至法規位階,較有強制規範力。 (三)培育技術創新之專業技術人才 人才是國家和產業發展的基石,厚植新創人力為推動技術創新之關鍵因素。依營造業法第29條規定:「技術士應於工地現場依其專長技能及作業規範進行施工操作或品質控管。」同法第33條第1項規定:「營造業承攬之工程,其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一定種類、比率或人數之技術士。」及「營造業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設置之技術士種類比率或人數標準表」雖訂有設置技術士之規範,惟我國營造業之技術人員仍相當匱乏,若無技術人才就無邁向創新技術下一步的機會;故想要有好的技術發展,人才培育甚至是如何吸引國際人才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 111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111年底整體營造業之從業員工人數約14萬6,209人;其中職員人數占70.3%,多於工員(指技術士及基層勞工)的28.1%。再者,營造業勞工空缺總人數有 48,668人,以基層勞工空缺35,251人最多,其中普通工為10,918人,技術性勞工為24,333人,而後依序是技術士7,868 人…… ,顯見營造業之技術性勞工及技術士空缺很多,政府應有因應對策為宜。 營造業雖已訂有 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營造業專業工程特定施工項目應置之技術士種類比率或人數標準表,惟近年仍非常缺乏技術士專業工,應落實檢核技術士設置及管理,並積極培育具創新技術、專業實作能力之技術人才,以提供產業發展所需之人力需求。 撰稿人:陳淑敏 � 周湘芸,專家疾呼 導入新工法 提高加給留才,聯合報,113年5月13日,第A5版。 � 陳佳鑫、張旻儒,2024第1季人力需求增4.9萬 缺工連續9個月破百萬成常態,公視新聞網,112年11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667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667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 葉卉軒,創新高!4月工作機會110.6萬個 連續14個月缺工逾百萬人,經濟日報,113年4月1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aqMkoD,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aqMko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國內建築工程推廣應用預鑄技術及獎勵機制研究」推廣應用說明會,內政部-首頁-訊息快遞-行政公告,110年10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2371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4"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2371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4�日。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徵求2024年版「建築物預鑄率評定手冊」意見公告(閱覽期間:113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止),113年5月13日,網址: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745&s=31566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3日。 � 計畫主持人:温琇玲,「建築產業跨域創新發展策略擬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業務委託之專業服務案,109 年 12 月,頁8。 � 謝彥安,國內新材料新工法運用現況及法律爭議(上),營建知訊第474期,111年7月,第56頁。 � 謝彥安,國內新材料新工法運用現況及法律爭議(下),營建知訊第475期,111年8月,第63頁。 � 胡華勝、林仕祥、陳思豪,大缺工潮來襲!國家建設怠速中,聯合新聞網by遠見,112年1月1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6842/690589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udn.com/news/story/6842/690589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同註5。 � 邱琮皓,危老重建將新增容積獎勵 採用「預鑄工法」可取得3%至5%優惠,113年4月1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reurl.cc/yLRR8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reurl.cc/yLRR8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3日。 � 瞄準技術創新與人才永續的新挑戰 半導體研發大師座談會匯聚產業前輩齊思最佳解方,semi,112年10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semi.org/zh/semicon_R%26D_master_summit,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semi.org/zh/semicon_R%26D_master_summi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9日。 � 111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調查期間:112年6月1日至7月31日)-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之(2)及(25),內政部國土管理署,113年1月3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lma.gov.tw/filesys/file/EMMA/b1130311-1.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nlma.gov.tw/filesys/file/EMMA/b1130311-1.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831/File_19813766.doc
R02485
進口乳品與鮮乳區分標示之法制問題研析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商品標示法;標準法;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
林華彬
2024-05-3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5 議題研析 一、題目:進口乳品與鮮乳區分標示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商品標示法、標準法、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 三、背景說明 我國與紐西蘭於2013年7月10日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簡稱ANZTEC)[footnoteRef:1],並於同年12月1日生效。根據ANZTEC關稅配額表規定,自協議生效實施期滿12年後,紐西蘭液態乳輸銷臺灣將取消配額,全面調降為零關稅[footnoteRef:2]。此外,我國也積極爭取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簡稱CPTPP),並於2021年9月22日正式向CPTPP協定存放國紐西蘭遞交申請函[footnoteRef:3],未來也將陸續與CPTPP其他成員國談判農產品市場開放議題。依現行乳品品名及標示規定,從國外進口之液態乳品(牛乳)透過高溫殺菌技術處理,保存效期可達90天,卻與保存效期僅10至14天的國產鮮乳同樣標示為「鮮乳」,引發本院委員及國內酪農產業憂心不公平競爭,認為進口鮮乳應更名為長效乳(Extend Shelf Life Milk,ESL乳)[footnoteRef:4]。因現行法規並無「長效乳」相關命名規範,是否修正乳品標示規定容值討論。 [1: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臺灣ECA/FTA總入口網,Agreement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on Economic Cooperation(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與紐西蘭經濟合作協定),網址:https://fta.trade.gov.tw/documents/new-zealand-sec2-f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2: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臺灣ECA/FTA總入口網,附件1B中華臺北針對原產於紐西蘭之貨品之關稅減讓清單附錄:中華臺北針對液態乳及鹿茸之關稅配額,網址:https://fta.trade.gov.tw/documents/new-zealand-sec2-f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3: 中華民國外交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簡介,網址:https://www.mofa.gov.tw/cp.aspx?n=261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6日。] [4: 蔡佩珈、王家瑜、寶智華,紐乳零關稅 民代促進口乳改名長效乳,中國時報,2024年5月9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40509000480-260110?chdtv,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生乳殺菌製程及標示現況 生乳的殺菌法主要來自溫度與時間的差異,目前我國在乳品的殺 ( 滅 ) 菌加工條件尚無法令規範,而國內外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巴氏殺菌法(Pasteurization)[footnoteRef:5]:包括以62℃到65℃加熱30分鐘的低溫長時間殺菌法(Low Temperature and Long Time,LTLT)、以72℃到75℃加熱15秒的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 [5: 關鍵評論,百年殺菌法再進化 打造台灣超優質鮮乳,2018年1月15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57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2. 超高溫瞬間滅菌法(Ultra High Temperature,UHT):以125℃到135℃加熱2到5 秒。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殺菌,均需全程冷藏保存者才可標示為鮮乳[footnoteRef:6]。超高溫瞬間滅菌 (UHT)如將溫度提升至135℃到150℃加熱1到4秒並採無菌加工及無菌包裝,可於常溫保存者,則標示為保久乳 [footnoteRef:7]。 [6: 臺灣區乳品工業同業公會,乳品殺菌溫度,網址:https://www.dairy.org.tw/article/%E4%B9%B3%E5%93%81%E6%AE%BA%E8%8F%8C%E6%BA%AB%E5%BA%A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7: 邱語萱,保久乳跟鮮奶差別?認識保久乳優缺點與乳品飲料比較表,親子天下,2023年9月27日,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631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我國對於乳品分類各有其定義,「牛奶」只是各種乳飲品的通稱。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國家標準(CNS)規定[footnoteRef:8],乳品名稱各有不同的定義標準,包括:生乳(CNS 3055)、鮮乳(CNS 3056)、調味乳(CNS 3057)、發酵乳(CNS3058)、保久乳(CNS13292)、乳飲品(CNS15792)等,但與外國乳品規範相比,定義仍有不足。根據農業部農業統計資料查詢主要農產品之前三大進出口國家或地區貿易統計表可知[footnoteRef:9],近10年來,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高居我國進口乳品前三大來源國,其中保存期限90天的長效乳,目前係以CNS 3056鮮乳名義在我國銷售[footnoteRef:10],而營養價值最高的台灣本土產的鮮乳因製程不同僅能保存7至14天,消費者接收的資訊不對稱,難以透過包裝分辨,困擾消費大眾多年。 [8: 健談,鮮乳、牛乳傻傻分不清楚 圖解讓你一次搞懂,ETtoday新聞雲,2016年01月10日,網址: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627552#ixzz8b2D42lZ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9: 農業部,農業統計資料查詢,網址:https://agrstat.moa.gov.tw/sdweb/public/trade/TradeReport.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10: 楊淑閔,台南獸醫師公會函致準總統 籲區分長效乳、鮮乳,中央通訊社,2024年4月2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4240322.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年2月19日訂定「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並自同年7月1日正式施行[footnoteRef:11],凡符合定義之市售包裝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乳粉及調製乳粉等產品,均須依規定內容標示。市售乳品實際上來自LTLT、 HTST及 UHT等製程,惟其依據殺菌製程區別現況主要分為「鮮乳」與「保久乳」[footnoteRef:12],並無前揭長效乳之分類品項。 [11: 詳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網址:http://www.foodlabel.org.tw/FdaFrontEndApp/Law/Edit?SystemId=71be3d1e-5973-46af-88c7-5216f18a0d56&clPublishStatus=1&key=%E9%AE%AE%E4%B9%B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12: 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告的「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鮮乳 (CNS3056) 」係以生乳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須全程冷藏供飲用之乳汁;「保久乳 (CNS13292) 」則以生乳或鮮乳為原料,滅菌後經無菌包裝可於常溫保存供飲用之乳汁。「超高溫瞬間殺菌乳」(UHT milk)因無法達到滅菌程度,須全程採冷藏保存,確可標示為鮮乳;而市售的保久乳一定要經過滅菌且無菌充填包裝,才可在常溫狀態保存,常見保存期限達 6 個月以上。臺灣區乳品工業同業公會,乳品殺菌溫度,網址:https://www.dairy.org.tw/article/%E4%B9%B3%E5%93%81%E6%AE%BA%E8%8F%8C%E6%BA%AB%E5%BA%A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我國對於乳品分類管理缺乏詳細分級不同滅菌溫度、時間的牛乳標示,讓消費者無法區別國產鮮乳與實際為長效乳的進口鮮乳間之差異,徒增市場亂象,消費者權益未獲保障。農業部表示,「長效乳」相關建議,已在今(2024)年4月送衛生福利部,將持續溝通,盼衛生福利部儘早召開專家會議研議[footnoteRef:13]。 [13: 蔡佩珈、王家瑜、寶智華,同註4。] (二)允宜參酌國外乳品分類制度,修正現行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 歐美國家對於牛乳因應不同製程皆有明確的分類標示,例如: 1. 美國《聯邦規則彙編》(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對牛奶明確定義:牛奶是通過一頭或多頭健康奶牛的擠奶獲得的乳汁分泌物。作為飲料的牛奶須經巴氏殺菌或超巴氏殺菌(Ultra-Pasteurization,138℃/2秒或130℃/5秒),且非乳脂固形物不可低於8.25%,乳脂肪不可低於3.25%[footnoteRef:14]。此外並定有《A級巴氏殺菌牛奶條例》(Grade “A” 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簡稱PMO),對於巴氏殺菌乳的溫度與時間訂出明確標準[footnoteRef:15],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依據PMO條例對乳製品生產商的生產流程及產品進行監管。 [14: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網址:https://www.ecfr.gov/current/title-21/chapter-I/subchapter-B/part-131/subpart-B/section-131.11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15: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ilk Guidance Documents & Regulatory Information,網址:https://www.fda.gov./food/guidance-documents-regulatory-information-topic-food-and-dietary-supplements/milk-guidance-documents-regulatory-information?_x_tr_sl=e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wap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2. 澳洲紐西蘭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簡稱FSANZ)訂定的《澳洲紐西蘭食品標準規範》[footnoteRef:16]為澳紐二國共同的食品標準規範,該法規2.5.1明文:牛奶須來自乳牛擠奶中獲得,作為液態奶或進一步加工。零售包裝牛奶的標準要求,至少含有3.2%的乳脂肪和3.0%的蛋白質。牛奶需經巴氏殺菌處理,業者必須確保液態奶在至少 72°C 的溫度下處理 15秒,或是63°C/30分鐘,若採取UHT方式至少132°C[footnoteRef:17]。 [16: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 Australia New Zealand Food Standards Code – Standard 2.5.1 – Milk,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au/F2015L00462/asmade/tex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17: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Standard for Dairy Products:A guide to Standard 4.2.4 Primary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Standard for DairyProducts Part 3: Dairy Processing, P.12,網址:https://www.foodstandards.gov.au/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Documents/WEB%20Dairy%20Processing.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訂有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該法典對於液態奶如此定義:從經過加工的擠奶動物(例如乳牛、綿羊、山羊、水牛)獲得,包括巴氏殺菌、超高溫 (UHT) 處理、滅菌、均質或脂肪調整牛奶[footnoteRef:18]。 [18: 聯合國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Codex Alimentarius:Milk and Milk Products,https://www.fao.org/4/i2085e/i2085e00.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8日。] 4. 長效乳是UHT乳的一種演變,最早出現於德國,並於歐美流行多年,但由於各國對相關的消毒溫度與時間缺乏共識,所以還沒有普遍被接受的標準。但為避免長效乳與巴氏乳混淆,德國率先在法律上賦予長效乳定義,因此生乳可製造三種不同的液態乳[footnoteRef:19]: [19: 參見德國乳製品工業協會Milchindustrie-Verband網站,ESL Milch,網址:https://milchindustrie.de/milkipedia/esl-milch/,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名 稱 巴氏乳 (HTST Milk) 長效乳 (ESL Milk) 保久乳 (UHT Milk) 主要的殺菌過程 72~75℃, 15~30秒 85~127℃, 1~3秒 135~150℃, 1~2秒 額外的處理過程   微孔過濾 + 104~108℃, 1~4秒   開封前的存放方式 冷藏 冷藏 室溫 開封前的保存期限 頂多10天 至少3週 最多6個月 開封後的存放方式 冷藏 冷藏 冷藏 開封後的保存期限 最長3天 最長3天 最長3天 (三)結語 即使進口ESL乳的鮮度與養分皆不如國產鮮乳,惟依照我國現行標準的定義,仍歸類為鮮乳,此舉對本土酪農業者甚為不利,造成消費者認知混淆,與公平交易精神有違,故多年來業者不斷呼籲明確鮮乳定義:只有保存期限低於15日以下的牛奶,始可稱為鮮乳。主管機關可研議參考德國模式,修正「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在鮮乳和保久乳之外,訂定ESL牛乳(長效乳)之國家標準(CNS),俾與國產鮮乳有明確的市場區隔,並參酌聯合國FAO及歐美紐澳等國之乳品標準,使不同製程下的各種牛乳之定義更精確,讓消費者更易辨別乳品差異,確保我國酪農產業能夠永續發展。 撰稿人:林華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809/File_19813689.docx
R02484
特殊境遇家庭生活扶助之法制研析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社會救助法
楊翔宇
2024-05-2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4   議題研析 一、題目:特殊境遇家庭生活扶助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社會救助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曾在百貨公司擔任櫃姐之單親媽媽,疑因精神、經濟雙重壓力,加上酒精、毒品催化,在情緒失控下,導致親手悶殺二孩悲劇[footnoteRef:1]。依據憲法第155條規定,人民之老弱殘廢,無力生活,及受非常災害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扶助與救濟。另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8項規定,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福利服務、國民就業、社會保險及醫療保健等社會福利工作,對於社會救助和國民就業等救濟性支出應優先編列。為落實國家扶助與救濟弱勢群眾之目標,現行相關規定究否足以協助經濟困難者渡過難關,以盡可能避免不幸事件發生?容值探討。 [1: 陳怡穎,5個月沒收入壓力大!昔日櫃姐悶殺子女「母親節卡片還在梳妝台」…前同事曝:為顧小孩常翹班,風傳媒,113年5月15日,網址:https://www.storm.mg/lifestyle/5122327;葉庭欣,鼻酸!摩鐵雙屍案 女兒生前手寫「母親節卡片」警眼眶濕了,中時新聞網,113年5月15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515001123-260402?chdtv,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四、探討研析 1. 允宜關注現行特殊境遇家庭之子女生活扶助是否適足 按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4條規定,「特殊境遇家庭」係指申請人其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並具有第4條第1項所列各款者,如65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6個月以上;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配偶處1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1年以上,且在執行中……等情形。另依同條例第2條規定,特殊境遇家庭扶助,包含緊急生活扶助、子女生活津貼、子女教育補助、傷病醫療補助、兒童托育津貼、法律訴訟補助及創業貸款補助。 若自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分析,112年度符合特殊境遇家庭之申請人(家長)總計17,439人,其中未婚、離婚或喪偶者共15,121人(約86.7%),有偶者共2,318人(約13.3%),另申請人所扶養子女人數共24,267人、扶養孫子女數共244人,亦即每位申請人扶養子女(含孫子女)之平均人數約1.4人(24511/17439)[footnoteRef:2]。顯示符合特殊境遇家庭申請資格者,有86.7%為未婚、離婚或喪偶之單親家庭,其餘13.3%有偶者,其實際家庭狀況尚有配偶處1年以上徒刑且在執行中、家庭暴力受害等符合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及第6款情事,顯見大多數特殊境遇家庭屬於經濟弱勢,並由單親或婚姻一方獨自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責任。 [2: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特殊境遇家庭概況,113年3月20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5337-62357-113.html#_2.%E7%A6%8F%E5%88%A9%E6%9C%8D%E5%8B%9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有論者指出,依據30年來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統計家庭收支調查資料顯示,單親家庭之貧窮率一直較其他種類家戶類型高,且女性單親家庭陷於貧困機率更較男性單親家庭高[footnoteRef:3],多數女性單親家庭面臨就業及經濟問題,其經濟弱勢亦將直接影響到對於子女之教育及照顧[footnoteRef:4]。雖然符合特殊境遇家庭者,得申請領取子女生活津貼,就15歲以下每名子女或孫子女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之十分之一,亦即113年為新臺幣(下同)2,747元[footnoteRef:5],惟相較年滿65歲之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每月每人3,879 元或7,759元為低(詳如下表)。因此,若考量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與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所規範申請人之家庭經濟條件限制相近,且受扶養之未成年子女自始並不具有獨立經濟能力等情狀,關於特殊境遇家庭之子女生活津貼金額究否適足,似不無討論空間。 [3: 薛承泰、蔡昀霆、耿瑞琦,台灣的單親家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109年7月24日,網址:https://cfrc.ntu.edu.tw/index.php?menu=%E7%A0%94%E7%A9%B6%E6%88%90%E6%9E%9C&title=%E5%8F%B0%E7%81%A3%E7%9A%84%E5%96%AE%E8%A6%AA%E5%AE%B6%E5%BA%AD,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4: 張英陣、許雅惠、楊璧慈,〈投資經濟弱勢單親女性的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第170期,109年6月,頁116。] [5: 113年1月1日起每月基本工資調整為新臺幣27,470元,詳勞動部網站,基本工資,113年2月16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28162/28166/28180/2818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類別 特殊境遇家庭子女生活津貼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 家庭經濟條件限制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4條規定: 1.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 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 消費支出1.5倍。 2.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第2條規定: 1.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之金額,每人每月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或直轄市主管機關當年公布 最低生活費標準之2.5倍,且未超過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 消費支出之1.5倍。 2.全家人口存款本金、投資及有價證券價值計算之合計金額:全家人口僅申請人1人時,未超過250萬元;每增加1人,以增加25萬元為限。 3.全家人口所有之土地或房屋:未超過合理之價值。 津貼數額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7條規定: 有15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者,得申請子女生活津貼,每名子女或孫子女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之 十分之一(113年為2,747元)。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第5條規定: 1.未達最低生活費1.5倍,且未超過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者:7,759元。 2.達最低生活費1.5倍以上,未超過2.5倍,且未超過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者:3,879元。 1. 社會扶助法制宜與時俱進,隨時檢視調整 在現行家戶型態中,單親家庭實際可能包含多種組合,其中最重要及社福機構最關注之弱勢對象,即為單親與未成年子女共組之單親家庭[footnoteRef:6],而單親家庭可申請之社福津貼[footnoteRef:7],包含特殊境遇家庭扶助、低收入戶單親家庭扶助[footnoteRef:8]、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footnoteRef:9]、中低收入兒童少年生活扶助[footnoteRef:10]等。社會福利法規既然與社會弱勢者息息相關,允宜隨時檢討其規範內容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足以有效減少不幸事件之發生。 [6: 陳玉華、陳信木、黃長玲,《運用普查資料試編多元家庭統計之研究期末報告(計畫編號:RES-110-02)》,行政院主計總處委託研究,111年11月7日,頁32。] [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單親家庭有哪些福利可申請,111年6月8日,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99&pid=1149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8: 依社會救助法第10條第1項規定:「低收入戶得向戶籍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生活扶助。」] [9: 依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與托育及醫療費用補助辦法第4條規定:「領取生活扶助者,每人每月補助新臺幣1,900元。前項扶助金額自中華民國105年起調整,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發布之最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之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公告調整補助金額,其後每四年調整一次。但成長率為零或負數時,不予調整。本辦法施行前,縣(市)主管機關所定金額高於第1項所定金額或依前項調整之金額者,得以當地之金額定之。」自113年起,每人每月補助2,197元-2,661元,詳衛生福利部網站,兒少福利,113年5月16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88-223-1-3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10: 依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第5點規定:「符合本計畫扶助資格者,每人每月補助新臺幣3,000元,扶助期間以6個月為原則,經實地訪視如認有延長必要,最多延長6個月,且同一事由以補助一次為限。」] 以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為例,該條例第7條第2項及第10條第1項分別規定,子女生活津貼及兒童托育津貼之發放方式為「每一名子女或孫子女每月補助當年度最低工資之十分之一」及「有未滿6歲之子女或孫子女者,應優先獲准進入公立托教機構;如子女或孫子女進入私立托教機構時,得申請兒童托育津貼每人每月新臺幣1,500元」等,前開條文自 98年1月迄今均未修正。鑑於社會救助法[footnoteRef:11]、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footnoteRef:12]等社會扶助相關法規,均已建立社福津貼隨物價調整機制之法制規範[footnoteRef:13],惟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等相關法規對於兒少津貼之數額尚偏低[footnoteRef:14],為照顧兒少權益並減輕經濟困難家庭扶養負擔,宜參採相關立法例,將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相關社福津貼修正為適當數額,並明定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定期滾動調整。透過檢討並提供適足之扶助金額,配合津貼調升機制法制化,以落實國家維護及照顧社會弱勢者權益之目標。 [11: 社會救助法第11條第3項規定:「第1項現金給付所定金額,每四年調整一次,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發布之最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之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公告調整之。但成長率為零或負數時,不予調整。」] [12: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第5條第2項規定:「前項所定金額,每四年調整一次,由中央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發布之最近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次調整之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率公告調整之。但成長率為零或負數時,不予調整。」] [13: 衛生福利部新聞稿,113年度社會福利津貼及國民年金等8項給付依法調增7.34%,113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7169-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7日。] [14: 以113年兒少生活津貼為例,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所定15歲以下子女生活津貼為每人每月2,747元、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與托育及醫療費用補助辦法所定18歲以下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為每人每月2,197元-2,661元(各縣(市)主管機關所定金額尚有不同)、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所定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扶助為每人每月3,000元(原則領6個月,最多延長6個月)等。另已取得政府同性質生活補助,僅得核予補助差額,不得重複領取。]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791/File_19813603.docx
R02483
國民身分證應記載事項與隱私權保障相關問題研析
戶籍法;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
傅朝文
2024-05-2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3 議題研析 1、 題目:國民身分證應記載事項與隱私權保障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戶籍法、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 3、 背景說明 陳姓男子於110年間向某戶政事務所申請換發不含相片、性別、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出生地、戶籍地址、出生日期、役別等登載項目之國民身分證(以下簡稱身分證)。經戶政事務所否准後,陳姓男子提起行政訴訟,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被告(戶政事務所)所依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現改稱為「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格式內容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為本辦法)第8條第1項第7至10款關於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及役別均須一律列載,不得免列之規定,已逾越戶籍法第52條之授權及第51條第1項之規範意旨(身分證用以辨識個人身分),且對個人資訊隱私權亦有過度妨害而違反比例原則之情,爰不予適用,其餘請求部分,則無理由,判決被告應作成准予換發不含原告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役別記載事項身分證之行政處分[footnoteRef:1]。惟兩造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由最高行政法院審理,於113年5月9日廢棄原判決,駁回陳姓男子之訴,陳姓男子敗訴確定[footnoteRef:2]。爰擬從身分證之性質及功能為基礎,說明本件實務爭議之狀況,並探討爭議之解決途徑,以供實務之參考。 [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10年度訴字第696號判決。] [2: 請求身分證不刊配偶雙親名 改判敗訴,113年5月10日,更生日報。] 4、 探討研析 (1) 身分證之性質及功能 依戶籍法第54條規定:「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由戶政事務所依據戶籍資料列印製發。」第56條第1項規定:「國民身分證應隨身攜帶,非依法律不得扣留。」第57條第1項規定:「有戶籍國民年滿14歲者,應申請初領國民身分證,未滿14歲者,得申請發給。」可知,身分證係依據戶籍登記資料製發,須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之國民,始得申領(戶籍法第57條立法理由參照),身分證制度係源自於戶籍登記制度,國民身分證以戶籍登記上的資料為基礎,截取與個人身分辨識較為重要部分,予以簡約為隨身攜帶。簡言之,實務上認為 國民身分證就是戶籍管理制度的實體化個人資料之展現[footnoteRef:3]。但學者認為身分證在性質上原是證明人民具有本國籍的文書[footnoteRef:4]。除證明國籍之外,是否要再加上其他的功能,如辨識身分等,則屬於立法政策決定的事項[footnoteRef:5]。查戶籍法第51條第1項規定,身分證用以辨識個人身分,其效用及於全國。據此,可認 身分證還具有辨識個人身分之功能。 [3: 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602號判決。] [4: 李建良,「按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94年8月,頁39。] [5: 李惠宗,領取國民身分證按捺指紋違憲性之探討:從法學方法論評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 月旦法學,126期,94年11月,頁181。] (2) 實務爭議 本辦法第8條關於父姓名、母姓名、配偶姓名、役別等均須記載之規定,是否逾越戶籍法第52條之授權及第51條第1項之規範意旨,且過度妨害個人資訊隱私權乙節,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身分證之父、母及配偶姓名項目,固然屬可供辨識個人身分之資訊,惟此與個人身分資料較屬於間接辨識資訊,而役別之記載與國民身分證在於辨識個人身分之效用絲毫無涉。此等記載無助於母法有關身分證用以辨識個人身分之效用,造成資訊隱私權之妨害,難認有其必要,已違反比例原則[footnoteRef:6]。但最高行政法院認為,戶籍法第51條第1項所欲辨識之「個人身分」,並非僅為辨識「人別」,而包含辨識各種「身分特徵」,使政府機關或機構依法有辨識人民身分之需求時,得以國民身分證辨識人民之「身分特徵」。且戶籍法第54條已明定身分證依戶籍資料列印製發,而戶籍資料即包括父母姓名、配偶姓名及役別,本辦法相關各款規定實僅係戶籍法第54條規定之重申,並未增加戶籍法所無之限制,未過度侵害隱私權而違反比例原則[footnoteRef:7]。據此,戶籍法第51條第1項所欲辨識之「個人身分」,是否不限於辨識「人別」資訊,而可包含辨識各種父母及配偶關係之「身分特徵」,涉及身分證應記載事項為何,即有探討之必要。 [6: 同註1。] [7: 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602號判決。] (3) 解決實務爭議之途徑 基於對身分證制度之不同見解所產生之實務爭議,可能之解決途徑擬分述如下: 1、 研議將身分證應記載事項以法律明定之 戶籍法第51條第1項有關辨識個人身分之意旨為何,應先予釐清。查該項係97年戶籍法修正時新增條文,修法理由對為何新增該項規定未為說明[footnoteRef:8]。惟從比較法觀察,依德國身分證及電子身分識別法[footnoteRef:9](Gesetz über Personalausweise und den elektronischen Identitätsnachweis)第1編第5節所列舉身分證所載及儲存之個人資料,可包含姓名、學歷、出生年月日與出生地、個人照片、簽名、身高、眼珠顏色、地址、民族、卡片序號及宗教名(或藝名或筆名)等足為識別之個人資料[footnoteRef:10]。據此,依德國該法規定,身分證所應記載資訊顯以「人別」資訊為主,並不涉及父母或配偶等親族之相關資訊。 [8: 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45號,政府提案第11219 號,97年4月19日印發,政20。] [9: 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Gesetz über Personalausweise und den elektronischen Identitätsnachweis,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pauswg/,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10: 陳蔚菁, 介紹德國eID政策法制:從德國身分證及電子識別法出發,科技法律透析,第 31卷 ,第3期,108年3月,頁35。] 學者認為,身分證之應記載事項可能侵害人民隱私權,應限於身分認證所必要事項,父母姓名、配偶姓名及役別等均可刪除,且應對身分證應記載事項以法律明定之[footnoteRef:11]。次查戶籍法97年修正時新增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專章,將原規定於該法施行細則之有關身分證之效用、印製、依戶籍資料製發、應隨身攜帶、初領、補領、換領等事項均認為屬重要事項而提升至戶籍法規範[footnoteRef:12]。因此,關於身分證應記載事項,既涉及人民隱私權保障,亦宜認為屬於重要事項,且司法實務及學說各有不同意見,為免爭議,主管機關或可參照德國立法例研議以法律明定之。 [11: 顏厥安, 戶籍法第八條與全民指紋建檔合憲法問題之鑑定意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95年2月,頁159-161。] [12: 詳行政院97年3月28日函請本院審議之「戶籍法修正草案」第五章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45號,政府提案第11219 號,97年4月19日印發,政20-23。] 2、 研議將身分證制度脫離戶籍法予以單獨立法之可行性 學者認為從戶籍法的形式來看,身分證制度是戶籍制度的一個附屬制度。這是因為立法當時的技術層面,「人別辨識」仍須透過空間(住居所)與親族(父母與配偶)兩方向的資訊來有效界定。但身分證與戶籍制度本質上是可以相互獨立的制度。因為兩種制度所欲達成的目的非常不同。戶籍制度主要作為與個人相關的法律關係之公示作用,以及要匿名化的統計作用。而身分證是提供人民身分認證之證件,僅限記載必要認證資料。因此,學者認為身分證制度應該單獨立法,可與戶籍制度有所區隔[footnoteRef:13]。 [13: 同註11,頁152、159。] 從比較法上觀察,關於個人身分之識別,德國制定有身分證及電子身分識別法。日本則無身分證制度,過去係以戶籍登記姓名、住址、駕照或保險證等識別個人身分,日本政府為滿足納稅或社會保障等識別身分之需求,另於2013年制定行政程序中為識別特定個人之編號利用法(マイナンバー)[footnoteRef:14]。英國也曾制定「身分證法案」(Identity Cards Act 2006),但於2011年廢止[footnoteRef:15],其理由在於社會各界擔憂政府可能藉此侵犯人民自由和權利[footnoteRef:16]。美國也沒有身分證,一般以社會安全卡或駕駛執照識別身分,美國國會於2005年通過真實身分法(Real ID Act)為國家頒發的駕駛執照、許可證等證件建立最低標準。只有符合該法規定的證件,方可用作國內航班的登機、進入軍事基地,以及聯邦設施等使用[footnoteRef:17]。換言之,國際間對身分識別多以專法方式予以特別規定。 [14: 范姜真媺,日本個人編號法對我國之借鏡-以個人資料保護監督機制之建立為主,東吳法律學報,第26卷,第2期,103年10月,頁14-15。] [15: 英國政府網站,Identity cards,https://www.gov.uk/identitycard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1日。] [16: BBC 中文網,三用三棄 英國人與身份證的離合情緣,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43966274,最後瀏覽日:113年5月21日。] [17: 陳家榮, 數位治理的界限-以數位身分證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碩士論文,112年1月,頁59。] 綜上,本件實務爭議之核心問題,在於身分證是否應被視為戶籍制度之附屬制度,或認為其應具有獨立性。依我國戶籍法第1條規定,戶籍法旨在處理中華民國人民戶籍之登記,而依同法第51條第1項規定,身分證用以辨識個人身分,兩者似無必然之關聯性。且日後政府如繼續推動數位身分證政策,相關資訊安全及隱私權之保障,亦與戶籍管理有異,而有思考另行規範之必要,主管機關或可研議將身分證制度脫離戶籍法管理予以單獨立法之可行性。 撰稿人:傅朝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733/File_19813580.docx
R02482
政府機關撤銷獎章之法制問題研析
獎章條例;行政程序法
李淑瓊
2024-05-2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政府機關撤銷獎章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獎章條例、行政程序法 三、背景說明 政府機關為達特定行政目的,得對著有特殊功績、優良事蹟、優良服務成績或專業具體事蹟之公教人員,或對國家著有功績或其他優異表現之非公教人員或外國人,頒給獎章[footnoteRef:1],使得獎者成為該領域之楷模典範。惟實務上不乏得獎者於行政機關授獎後,始發現其得獎所依據之事由有不實之情事,或於得獎後始發生重大爭議事件,而有損社會形象或民眾觀感,不足以為該領域之楷模典範。於此情形,行政機關可否撤銷其獎章,並追回其因得獎所受領之獎狀、獎金或其他獎勵等相關法制問題,即有探討之必要[footnoteRef:2]。 [1: 獎章條例第1條規定:「公教人員著有特殊功績、優良事蹟、優良服務成績或專業具體事蹟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依本條例頒給獎章(第1項)。非公教人員或外國人,對國家著有功績或其他優異表現者,得依本條例規定頒給獎章(第2項)。」。] [2: 李柏澔,神農獎得主逼移工下海 準農業部長陳駿季回應了,聯合新聞網,113年5月8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17/794953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2日。] 四、探討研析 (一)與撤銷獎章有關之現行規定 1.獎章條例 獎章條例第11條規定:「因犯罪褫奪公權者,應繳還獎章及證書。但服務獎章及其證書,不在此限。」,惟頒給獎章性質上屬受益處分,此規定中「繳還」之用語,是否等同受益處分的撤銷或廢止,不無疑義。 2.各主管院或主管機關訂定之頒給辦法 按獎章條例第2條規定,將獎章種類分為:功績獎章、楷模獎章、服務獎章及專業獎章,同條例第9條第1項規定:「專業獎章,由各主管院或主管機關,依其主管業務之性質及需要,訂定頒給辦法;其由主管機關訂定者,應報各該主管院核定。」,據此,各機關定有各該機關之獎章頒給辦法,經檢視各機關之頒給辦法,有定有註銷規定者[footnoteRef:3],亦有未規定者[footnoteRef:4]。 [3: 例如:財政部專業獎章頒給辦法第9條即規定:「獲頒本獎章人員事後如發現有與請頒事實不符情事,本部得註銷並追繳其獎章及證書;其程序準用第4條規定。」。] [4: 例如:立法院國會榮譽獎章頒給辦法及行政院文化獎頒給辦法,均未定有撤銷規定。] 3.行政程序法有關撤銷或廢止行政處分之規定 行政程序法第117條及第121條第1項分別規定:「違法行政處分於法定救濟期間經過後,原處分機關得依職權為全部或一部之撤銷;其上級機關,亦得為之。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得撤銷︰一、撤銷對公益有重大危害者。二、受益人無第119條所列信賴不值得保護之情形,而信賴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信賴利益顯然大於撤銷所欲維護之公益者。」、「第117條之撤銷權,應自原處分機關或其上級機關知有撤銷原因時起2年內為之。」,同法第127條第1項、第2項及第130條第1項分別規定:「授予利益之行政處分,其內容係提供一次或連續之金錢或可分物之給付者,經撤銷、廢止或條件成就而有溯及既往失效之情形時,受益人應返還因該處分所受領之給付。其行政處分經確認無效者,亦同(第1項)。前項返還範圍準用民法有關不當得利之規定(第2項)。」、「行政處分經撤銷或廢止確定,或因其他原因失其效力後,而有收回因該處分而發給之證書或物品之必要者,行政機關得命所有人或占有人返還之。」。 (二)與撤銷獎章有關之實務見解 1.法務部函釋 法務部104年3月24日法律字第10403502570號書函略以:「……查獎章條例第11條規定……應屬合法授予公務人員獎章,嗣後公務員因犯罪受法院宣告褫奪公權確定,行政機關依上開規定廢止原授予利益行政處分。又獎章條例並未就廢止原授予公務人員獎章行政處分之效果、除斥期間及收回因該處分而發給之獎章及證書方式予以特別規定,自應依本法(指行政程序法)第123條、第124條及第130條等有關規定辦理。故公務員核頒功績獎章後另因犯罪受法院宣告褫奪公權確定,而須依獎章條例第11條規定繳還獎章,有關廢止原授予公務人員獎章之行政處分,應由原處分機關自廢止原因發生後2年內為之,並非適用本法第121條第1項有關行政處分撤銷之除斥期間之規定。又倘行政實務上認依上開規定廢止處分有窒礙難行者,建議可循修正獎章條例方式解決。」,依此函釋,獎章條例第11條規定係屬合法受益處分的廢止規定,而非違法受益處分的撤銷規定。 2.訴願決定 司法院110年度訴字第60號及第62號訴願決定 前揭訴願決定略以:「……本院核定頒給訴願人……獎章是否為違法的行政處分,其判斷應以本院『作成該處分時』所根據的客觀事實為準,如有與事實真相不符者,即有認定事實錯誤的情形,則該行政處分的合法要件即有欠缺,而構成得撤銷的原因,即使原處分為裁量處分,如果是基於錯誤或不完全的基礎事實而作成,仍然會因為誤認重大事實,而構成裁量瑕疵的違法。……」、「……獎章條例、頒給辦法及作業要點,均未就撤銷獎章明確規範或明文排除行政程序法的適用,因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機關為行政行為時所適用的普通法,故有關違法核頒獎章的撤銷,自應回歸適用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 (三)與撤銷獎章有關之法制問題與建議 經檢視與撤銷獎章有關之法規與實務見解後可知,獎章條例第11條規定「因犯罪褫奪公權者,應繳還獎章及證書」之文字,語意不明,依前述法務部之函釋,係屬對廢止獎章所為之規定,則就撤銷獎章並未設有相關規定。又若各主管院或主管機關就專業獎章所訂定之獎章頒給辦法,亦未就撤銷獎章定有相關規定,則有關違法頒給獎章的撤銷,應回歸適用行政程序法有關違法受益處分的撤銷之相關規定;惟判斷行政處分有無違法,係以行政處分「作成時」所根據的客觀事實為準,若獎章之得獎者於「得獎後」始發生重大爭議事件,而有損社會形象或民眾觀感,不足以為該領域之楷模典範時,則行政機關無法依行政程序法第117條等相關規定予以撤銷,或請求返還因該處分所受領的給付、發給的證書或物品。爰建議獎章條例之主責機關,應於該條例中增訂撤銷獎章之相關規定,各主管院或主管機關亦應檢視其就專業獎章所訂定之獎章頒給辦法,有無檢討修正之必要。 撰稿人:李淑瓊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723/File_19813538.docx
R02477
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違規查證期間之兒童權益保護相關法制探討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
蔡琮浩
2024-05-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違規查證期間之兒童權益保護相關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去(112)年8月有家長將1歲半女兒送托持有合格登記的保母(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卻被帶去撿回收物。經媒體披露後引起議論,但地方主管機關遲未將其列入違規名單,仍能繼續接受托育,結果拖了9個月才撤銷其執照。 [1: 王勇超、宋原彰,保母帶女童撿回收 9個月才撤照 去年8月遭披露 遲未列違規名單挨批 高雄社會局:蒐證耗時 已裁罰,聯合報,113年5月7日,第B205版。] (二)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本法)第26條之1第1項規定[footnoteRef:2],已對不得擔任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下稱托育人員)之消極資格為明確之規定。同條項第4款規定:「行為違法或不當,其情節影響收托兒童權益重大,經主管機關查證屬實。」爰對違反該款規定但已領有托育服務登記證書者,主管機關應於查證屬實後,依本法第26條之1第4項規定[footnoteRef:3]命其停止服務並廢止其服務登記。 [2: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6條之1第1項規定:「下列情事之一,不得擔任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一、曾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之罪、性騷擾防治法第二十五條之罪、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之罪、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之罪,經緩起訴處分或有罪判決確定。但未滿十八歲之人,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之罪者,不在此限。二、曾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經緩起訴處分或有罪判決確定。三、有第四十九條各款所定行為之一,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四、行為違法或不當,其情節影響收托兒童權益重大,經主管機關查證屬實。五、有客觀事實認有傷害兒童之虞,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認定不能執行業務。六、受監護或輔助宣告,尚未撤銷。七、曾犯家庭暴力罪,經緩起訴處分或有罪判決確定之日起五年內。」] [3: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6條之1第4項規定:「有第一項各款情事之一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命其停止服務,並強制轉介其收托之兒童。已完成登記者,廢止其登記。」] (三)依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居家托育人員疑似虐待或不當對待案件處理原則(下稱居托案件處理原則)第6點規定[footnoteRef:4],地方主管機關應參酌居家托育中心輔導訪視紀錄及相關資料調查;經查證屬實,對不當對待情節輕微者,應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罰鍰、公布姓名;虐待或不當對待情節嚴重者,處罰鍰、公布姓名、停止服務、轉托其收托兒童及廢止登記等行政處分。 [4: 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居家托育人員疑似虐待或不當對待案件處理原則第6點規定:「(一)經查證屬實,依情節情形採下列行政處分,並將調查結果及處分通知居托中心。1、不當對待情節輕微者,應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處罰鍰、公布姓名。2、虐待或不當對待情節嚴重者,處罰鍰、公布姓名、停止服務、轉托其收托兒童及廢止登記。(二)經查證非屬虐待或不當對待事件,惟涉及其他違法事項,應限期令其改善,並將調查結果及行政處分通知居托中心。」]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明定主管機關於違規查證期間得令托育人員暫時停止服務 依本法第26條之1第1項第4款規定,不得擔任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之要件為「情節影響收托兒童權益重大,經主管機關查證屬實」,爰地方主管機關依居托案件處理原則第2點規定[footnoteRef:5],於接獲通報知悉發生托育人員虐待或不當對待收托兒童案件時,應啟動調查機制;並得視案情需要,籌組調查小組。惟啟動調查機制或籌組調查小組均需辦理之行政程序時間,而於前揭行政調查程序期間,恐產生不知情家長送托而托育人員持續收托兒童之落差。 [5: 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居家托育人員疑似虐待或不當對待案件處理原則第2點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接獲通報,知悉發生托育人員虐待或不當對待收托兒童案件時,應啟動調查機制;並得視案情需要,籌組調查小組。」] 以前揭案例而言,地方主管機關即表示,由於該托育人員不配合提供資料且說詞反覆,加上拍攝證物之民眾不願提供拍攝日期及資料始耗費時日;另因蒐集事證不易缺乏證據,貿然公布姓名恐影響其工作權及名譽權,而未有後續處置措施。該案最後經專家會議決議以讓2童處於馬路危險環境之理由裁罰新臺幣6.6萬元,並於事後廢止其登記並下架登記資料[footnoteRef:6],其過程共經過約9個月期間。 [6: 同註1。] 本法第26條之1於107年12月14日修正時,其立法理由之一即明指:「考量兒少自身保護能力薄弱,提供居家托育服務者因狀況不佳,恐使兒少處於生命、身體健康及安全之危險,仍有必要適度限制工作權,以符兒少最佳利益」。換言之,基於兒童最佳利益之優先考量,於符合憲法第23條所規定「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及「以法律限制」等要件規範之原則下,尚非不得對人民工作權為適當之限制[footnoteRef:7]。基此,建議授予主管機關衡酌維護兒童最佳利益之需要,明定於本法第26條之1第1項第4款之違規查證期間,主管機關得令托育人員暫時停止服務。 [7: 參見司法院釋字第702號解釋羅大法官昌發提出之協同意見書,101年07月27日,頁11-12。] (二)建議宜同時明定主管機關應依家長意願轉介其收托之兒童 依本法第26條第5項規定[footnoteRef:8]訂定之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第4條第2款規定:「托育人員應與收托兒童之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人訂定書面契約。」並參酌衛生福利部公告之在宅托育服務契約範例(下稱契約範例)第10點第1款規定:「如一方違反本約重大事由或發生可歸責於一方之重大事故,他方可終止契約。」換言之,托育人員之重大違規事項屬契約違反事項,委託人(收托兒童之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之人)得依據契約範例第10點第5款規定[footnoteRef:9],要求終止契約並退還溢收之托育費用。惟前揭案例就發生,送托家長於查證期間要求解約,卻被該托育人員索討違約金的狀況,顯見於行政調查期間,因違約事證尚待查證確認關係,而偶有爭議情形。從優先考量兒童最佳利益之觀點而言,托育人員與委託人間因疑似虐待或不當對待案件而發生契約爭議時,有國家行政高權介入之需要。 [8: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6條第5項規定:「第一項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之收托人數、登記、輔導、管理、撤銷與廢止登記、收退費規定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9: 在宅托育服務契約範例第10點第5款規定:「契約終止時,因可歸責於托育人員之事由,托育人員應將溢收之托育費用退還給委託人。」] 依居托案件處理原則第3點及第5點規定[footnoteRef:10],直轄市、縣(市)政府於辦理托育人員發生疑似虐待或不當對待案件時,應啟動關懷及資源相關服務,且依家長需求及意願提供鄰近托育資源,協助輔導轉托及退費等相關事宜。爰此,基於前開查證期間於衡酌維護兒童最佳利益需要,授權主管機關得令托育人員暫時停止服務之建議,亦建議宜同時明定主管機關應依家長意願轉介其收托之兒童,俾為對兒童最佳利益之保障。 [10: 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居家托育人員疑似虐待或不當對待案件處理原則第3點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釐清事件發生始末,關懷托育人員及轉介資源,並聯繫關懷家長且依其需求及意願提供鄰近托育資源,協助輔導轉托及退費等相關事宜。」;第5點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得視需要邀集處遇及評估單位、居托中心、事件兒童之家長、專家學者召開討論會議;或依事件兒童之家長需求,啟動關懷並提供相關資源或服務。」]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646/File_19813332.docx
R02481
無照駕駛管理相關法制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楊蕙如
2024-05-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1 一、題目:無照駕駛管理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三、背景說明 我國每年三、四十萬件交通事故中約5萬件為無照駕駛,平均每年造成600多人死亡、6萬多人受傷 ,死傷是酒駕釀成的5至6倍。我國近3年無照駕駛裁罰人數介於18至20萬餘人,無照駕駛累犯占三分之二,其中青少年及高齡者無照駕駛問題嚴重,占兩族群交通事故比率甚高 。根據統計,全臺2021年無照駕駛裁罰人數為18萬1,665人、2022年20萬3,769人、2023年20萬2,444人,其中無照駕駛累犯各為12萬2,943、13萬1,348、14萬5,318人 ,無照累犯人數逐年攀升。 四、探討研析 (一)日本、美國對於無照駕駛之處罰 1.日本: 日本無照駕駛(無免許運転)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萬日圓(約10萬元新臺幣)罰金、違規記點25點 、吊銷駕照,其為初犯取消駕駛資格2年,若為累犯取消駕駛資格3年或更久,吊銷期滿後方得重新考照 ;提供車輛者同駕駛罰責 。 2.美國: 美國各州對無照駕駛之處罰不同,罰款主要介於250至2,500美元之間(約8千至8萬元新臺幣),對於無照「累犯」,許多州科以較高罰款,例如佛羅里達州及喬治亞州將其處以重罪罰款500至5,000美元(約1.6萬至16萬元新臺幣)。佛羅里達州初犯駕駛會被處以二級輕罪(2nd Degree Misdemeanor):60 天以下的監禁或 500 美元罰款;若第2次犯罪將被視為一級重罪(1st Degree felony),處以 1 年以下監禁或 1,000 美元罰款;後續若再犯罪將構成三級重罪,可判處 5 年以下監禁或 5,000 美元罰款並立即扣押車輛 。 (二)為遏止累犯再犯,建議主管機關評估無照駕駛「累犯」科處短期自由刑之可行性 根據澳洲一項針對交通違規紀錄的調查研究 ,駕駛第1次違規後,12個月內有34,850名駕駛(27.4%)第2次違規;第2次違規後,12個月內有31,665名駕駛(33.2%)再次違規;第3次違規後,12個月內有27,468名駕駛(37.1%)再次違規;第4次違規後,12個月內有23,517名(40.3%)駕駛再次違規;第5次違規後,12個月內有19,939名駕駛(43.2%)再次違規。統計顯示12個月內有違法紀錄之駕駛距離下一次違法約為4個月。在短期內有如此次數之違規行為,顯示該等違規行為是連續發生的 。 我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2023年修法,明定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等均為無照駕駛的情形;無照駕駛機車或小型車的罰鍰上限由新臺幣(以下同)1萬2,000元提高至2萬4,000元;新增累犯加重規定,5年內累犯即處最高額罰鍰2萬4,000元,如有致人重傷或死亡並得沒入車輛;駕駛人若因酒駕吊扣或吊銷駕駛執照期間再無照駕駛者,加罰1萬2,000元 (機車、小型車)或4萬元 (大型車)。道交條例雖修法加重處罰,但無照駕駛肇事及社會成本仍高出酒駕數倍,有學者建議應加強源頭及累犯之管理 。 前揭澳洲研究指出,違規次數多之駕駛人之下次再犯率,比違規次數少之駕駛人更高,且距離下次違規的時間更短更頻繁。故交通違規累犯若能減少再犯或控制得宜,交通安全將獲得改善。鑑於交通違規累犯之再犯率高,建議參酌美、日等國法制,主管機關宜評估無照駕駛達一定次數之累犯科處短期自由刑之可行性,提高再犯之嚇阻效力,俾保障行的安全。 (三)建議將車輛借予未成年人或無駕照者,移置(扣押)車輛 常見青少年交通違法行為無照駕駛閃避臨檢、逆向行駛、危險駕駛 及超載等。部分青少年在尚未考取駕照時就騎、駕車上路,未成年無照駕駛人不熟悉交通安全規則、缺乏安全防禦駕駛觀念,發生交通意外事故比例較其他年齡層高。為有效防制未成年無照駕駛行為致生交通事故,部分地方政府曾於2022年1月起執行「未成年無照駕駛移置保管車輛」執法專案,統計2022年1至5月未成年無照駕駛違規及事故件數均較2021年同期下降4成,防制成效顯著 。為達嚇阻效果及避免未成年或無駕照者被開單告發後仍持續駕駛影響用路人安全,爰建議法律明定將車輛借予未成年人或無駕照者,移置(扣押)車輛一定日數,以杜絕車主不當租借車輛、強化車輛所有者之管理責任。 撰稿人:楊蕙如 � 周湘芸,無照駕駛每年造成6萬死傷 是酒駕6倍,聯合新聞網,2024年4月1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5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3日。。 � 例如新北65歲以上高齡者無照駕駛致死傷人數,從2019年之397人逐年上升,到2023年攀升至601人死傷,其中有9人死亡,佔2023年高齡交通事故死亡的14%。詳見黃子暘,新北高齡無照駕駛致死傷人數年年攀升 去年損失換算社會成本8.3億,自由時報電子報,2024年5月7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66478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0日。 �周湘芸、劉明岩、趙容萱, 無照駕駛攀升/美日星刑罰嚇阻 並連帶罰車主,聯合新聞網, 2024年4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71"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9727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0日。 � 日本警視廳,交通違規點一覽表,網址: https://www.keishicho.metro.tokyo.lg.jp/menkyo/torishimari/gyosei/seido/tensu.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5日。 � 無免許運転は初犯でも罰を受ける? 量刑を解説,ベリーベスト法律事務所,2024年3月12日,網址:https://yamagata.vbest.jp/columns/criminal/g_trafficaccident/818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0日。 � 同註3。 � Randy Luton,Driving without a License: Penalties by State & Why to avoid -What Happens If You Driving Without A License? Penalties By State,Rate Force,2024年5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rateforce.com/blog/auto-insurance/driving-without-a-license-penalties/" �https://www.rateforce.com/blog/auto-insurance/driving-without-a-license-penaltie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0日。 � 係澳洲維多利亞州公路局之調查研究報告。 � Traffic offending and deterrence: An examination of recidivism amongst drivers in Victoria, Australia born prior to 1975,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美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醫學圖書館網頁),2020年10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2926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2926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規定:「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二萬四千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二、領有機車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 三、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駕駛執照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四、駕駛執照業經吊銷、註銷仍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五、駕駛執照吊扣期間駕駛小型車或機車。 六、領有學習駕駛證,而無領有駕駛執照之駕駛人在旁指導,在駕駛學習場外學習駕車。 七、領有學習駕駛證,在駕駛學習場外未經許可之學習駕駛道路或規定時間駕車。 八、未領有駕駛執照,以教導他人學習駕車為業。 九、其他未依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駕車。 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前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二萬四千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 汽車駕駛人於依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至第五項吊扣或吊銷駕駛執照期間,違反本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者,按第一項或第二項所處罰鍰加罰新臺幣一萬二千元罰鍰。 第一項第九款駕駛執照之持照條件規定,由交通部定之。 第一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駕駛執照,均應扣繳之;第五款並吊銷其駕駛執照。 汽車所有人允許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之違規駕駛人駕駛其汽車者,除依第一項規定處罰鍰外,並吊扣其汽車牌照一個月;五年內違反二次者,吊扣其汽車牌照三個月;五年內違反三次以上者,吊扣其汽車牌照六個月。但其已善盡查證駕駛人駕駛執照資格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注意而仍不免發生違規者,不在此限。 十四歲以上未成年之人,違反第一項第一款或第三款規定者,交通勤務警察或依法令執行交通稽查任務人員應將違規事實以書面或其他方式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21條之1第1項至第3項規定:「汽車駕駛人駕駛聯結車、大客車或大貨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汽車所有人及駕駛人各處新臺幣四萬元以上八萬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 二、領有機車駕駛執照駕車。 三、領有小型車駕駛執照駕車。 四、領有大貨車駕駛執照,駕駛大客車、聯結車或持大客車駕駛執照,駕駛聯結車。 五、駕駛執照業經吊銷、註銷仍駕車。 六、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之駕駛執照駕車。 七、駕駛執照吊扣期間駕車。 汽車駕駛人於五年內違反前項規定二次以上者,處新臺幣八萬元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如肇事致人重傷或死亡,得沒入該汽車。 汽車駕駛人於依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一項吊扣或吊銷駕駛執照期間,違反本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五款者,按本條第一項或第二項所處罰鍰加罰新臺幣四萬元罰鍰。」 � 運輸研究所推估交通事故每名死亡者的社會成本1600萬元、受傷者為118萬元,酒駕每年產生的社會成本為184億元,無照則是酒駕5倍。日本2013年修法將無照罰則等同酒駕,無照事故從2014年到2022年已下降30%,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吳昆峯認為,無照應從源頭管理,並加強累犯及高齡駕駛人的管理,詳見:周湘芸,同註1。 � 常見之青少年危險駕駛包含蛇行、超速、闖紅燈、在車陣中穿梭、競駛、競技(飆車)等。 �「扣車+重罰」雙管齊下 暑假無照上路強化執法,交通安全入口網,2022年6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168.motc.gov.tw/theme/car/post/2206281200025" �https://168.motc.gov.tw/theme/car/post/220628120002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1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697/File_19813499.doc
R02480
宗教團體不動產登記之法制研析
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
吳淑青
2024-05-25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8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宗教團體不動產登記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 三、背景說明 為解決宗教不動產借名登記問題,內政部表示,將修法延長《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 申請期1至2年;同時開放第5次未登記寺廟補辦登記,並納入教會(堂)等兩大解決方案,並研擬制定《宗教法人法》,只要符合相關要件即可轉為正式宗教法人 。 內政部透過《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處理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所有權之歸屬問題,截至今(113)年4月底,共有533家宗教團體提出申請,其中1,769筆不動產已完成更名登記或限制登記,不過,暫行條例申請期至今年6月11日 為止。內政部政策上支持期限再延長,已請業務單位研議延長1年或2年,同時儘快啟動修法程序,讓期限能無縫接軌 。 四、探討研析 (1) 宗教法規之演變及相關草案研定情形 我國目前唯一的宗教法規,是國民政府於民國18年制定的《監督寺廟條例》,但僅限於規範佛、道等我國傳統宗教,制定後未曾修正過。且該條例第8條 及第2條第1項 規定業經司法院釋字第573號解釋宣告,應自該解釋公布日(93年2月27日)起,至遲於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惟行政院迄今未曾提出前揭條文修正草案。 立法院第5屆及第6屆曾有委員提案廢止《監督寺廟條例》,對此內政部說明如下:「……為確立宗教團體(包括寺院、宮廟、教會、宗教社會團體、宗教基金會)法律地位,故推動《宗教團體法》法制作業,希望透過立法措施,改變《監督寺廟條例》施行迄今70餘年(目前應為90餘年)不符社會潮流的質疑……。因此,該法通過後《監督寺廟條例》自應予以廢止」 。惟內政部所擬之《宗教團體法草案》曾分別於90、91、94、97、104、105年函送本院審議,歷經第4屆至第9屆立法委員任期,皆未能完成立法程序。 (2) 各界對宗教法律立法必要性及草案規範內涵之意見 1. 主張宗教法律立法有其必要性者 有學者指出,由於現行宗教團體之輔導與管理法規寬嚴不一,而有違反宗教中立性原則之問題。故為統一宗教團體之輔導與管理,以公平對待各類宗教團體,應有必要建立統一的宗教輔導與管理之法規,以符合憲法保障「宗教中立性原則」。一個團體是否屬於宗教團體,涉及宗教團體的法律性質定位,也涉及稅法上可否享受稅捐優惠,因此,有必要制定有關宗教法律,對於宗教團體進行判斷認證(確認該團體屬於宗教團體,而辦理設立登記) 。 2. 宗教團體對於 「宗教團體法草案」規範內涵之疑慮 亦有論者指出,政府對於宗教團體法的立法,旨在維護信仰自由與堅持宗教自治的原則下制定的。惟各界對於「宗教團體法草案」的設計,存在若干認知的差異無法建立共識,認為「宗教團體法草案」存在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制度許多瑕疵的條文,包含:(1)管制過度影響信仰自由,(2)對宗教團體的罰則過重,(3)強制財務公開衍生疑慮,(4)財產管理處分權的限制等 。 (3) 為保障宗教團體之不動產,宜評估以專法明確其權利義務主體 現行佛、道二教所設立的寺、宮廟等宗教團體,並不具法人地位,須經法院准予法人登記,始取得法人地位。一般係將未登記的佛、道團體視為「準法人」;其他宗教團體均須向法院為財團或社團之登記,始具法人地位 。 依全國宗教資訊網之統計資料,領有寺廟登記證之非財團法人寺廟共計11,823座 ,皆不具法人資格。內政部為處理既存之宗教團體(含未辦理寺廟登記之寺廟)不動產借名登記問題,制定《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於111年6月8日公告施行,以解決登記名義人死亡後,其繼承人與宗教團體間就不動產所有權歸屬發生私權糾紛之問題;如為未辦理寺廟登記之寺廟,得辦理限制登記,使登記名義人不得任意處分該不動產,給予宗教團體不動產相對性保障。 宗教團體的房舍與土地尚未合法化為數甚多,《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僅解決一部分問題,為明確權利歸屬,宜評估以專法將現行宗教團體之身分不明情形,明文規範,以免產權登記時,發生當事人不適格的爭議。或許藉由立法過程中,使各方意見充分表達討論,讓多年來的寺、宮、廟與教會(堂)間為是否具法人資格,及至何處登記爭議,甚或對宗教團體分類看法不一的歧見,期能獲得共識,圓滿解決 。 撰稿人:吳淑青 � 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於111年6月8日公告施行。 � 黃婉婷,內政部擬推宗教法人法 寺廟、教堂有條件轉為宗教法人,聯合報,要聞,第A4版,113年5月12。 � 宗教團體以自然人名義登記不動產處理暫行條例第5條:「宗教團體得就前條第1項不動產,於本條例施行之日起2年內,向主管機關申請權利歸屬審認,逾期不予受理。」 � 賴于榛,內政部擬立法 寺廟教會符條件可轉合法宗教法人,中央社,國內政治,113年5月11日。 � 監督寺廟條例第8條:寺廟之不動產及法物,非經所屬教會之決議,並呈請該管官署許可,不得處分或變更。 � 監督寺廟條例第2條第1項:寺廟及其財產法物,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依本條例監督之。 � 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3期,委員會紀錄,93年1月10日,頁36-37。 � 陳清秀,宗教團體法草案之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105年2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npf.org.tw/2/15686" �https://www.npf.org.tw/2/15686�,最後瀏覽日期:113日5月22日。 � 吳惠巧,宗教團體法草案之財產規範研議,法印學報,第10期,108年12月,頁95。 � 紀俊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取向與展望, 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中國地方自治,第 68卷,第7期, 104年7月,頁7。 � 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團體查詢,網址:� HYPERLINK "https://religion.moi.gov.tw/Religion/FoundationTemple?ci=1" �https://religion.moi.gov.tw/Religion/FoundationTemple?ci=1�,最後瀏覽日期:113日5月22日。 � 紀俊臣,同註8,頁7。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695/File_19813497.doc
R02479
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修法方向之芻議
全民健康保險法
黃兆儀
2024-05-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修法方向之芻議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全民健康保險法 三、背景說明 (一)臺灣各醫院以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稱健保)收入平均占80%且收費標準受衛生主管機關管制,受限於健保總額預算天花板,導致醫療從業人員長期低薪出走、新藥延遲進入臺灣市場、醫學生不願意選擇急重難科等問題發生,已造成醫療院所經營者龐大成本壓力;醫學界近10個團體發表共同聲明,為穩定臺灣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支持修法將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由「支出上限制」轉為「支出目標制」[footnoteRef:1]。而醫療機構於總額支付制度下,被迫必須靠經營「美停企業」(美食街、停車場)等業外收益及推動自費醫療,始能維持醫院基本營運,亦損及民眾就醫權益[footnoteRef:2]。 [1: 全民健保法修正草案 醫界支持,民眾日報,第A02版,113年5月3日。] [2: 洪子仁,健保改總額目標制 才能引領健康台灣,元氣網,113年5月13日,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421/795952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0日。] (二)為控制醫療費用上漲,健保自87年起分科別推動總額支付制度,91年7月全面實施。有關現行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依全民健康保險法(以下稱健保法)第60條規定,每年度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於年度開始6個月前擬定其範圍,經諮詢全民健康保險會(以下稱健保會)後,報行政院核定。同法第61條規定,健保會應於各年度開始3個月前,在行政院核定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內,協議訂定健保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其分配方式,報衛福部核定;不能於期限內協議訂定時,由衛福部決定。同法第62條則明定總額核算方式,具體言之,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應依據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向健保署申報其所提供之醫療服務之點數及藥物費用;健保署應依分配後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經其審查後之醫療服務總點數,核算每點費用,並按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經審查後之點數,核付其費用;而藥品費用經健保署審查後,核付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其支付之費用,超出預先設定之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時,應自當季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中扣除,並依支出目標調整核付各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之費用。 (三) 總額支付制度可分為[footnoteRef:3]:1.支出上限制(expenditure cap,點值浮動),即預先依醫療服務成本及其服務量之成長,設定健康保險支出之年度預算總額,每點支付金額是由預算總額除以實際總服務量(點數)而得,當實際總服務量大於原先協議之總服務量時,每點支付金額將降低,反之將增加。由於固定年度預算總額而不固定每點支付金額,故可精確控制年度健康保險支出費用總額。而透過地區點值高低及政策保障點值,可引導醫療資源朝點值高方向分布。2.支出目標制(expenditure target,點值固定),即預先設定醫療服務支付價格及醫療服務利用量可容許的上漲率,當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低於預先設定的目標值時,年度預算將會有結餘,惟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超過目標值時,超出部分的費用將打折支付,以適度反映醫療服務變動成本,因此實際支出可能超出原先設定目標,若超出時,需有配套其他預算來源挹注,否則只得由健保安全準備支應。 [3: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總額支付制度問答輯,https://dep.mohw.gov.tw/NHIC/cp-1696-2725-116.html,106年2月,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3日。] 四、探討研析 (一)研議開源節流,以改善健保財務 目前醫學界支持之修法方向,係調整健保法所定健保總額支付制度,保障每點之點值金額至少有新臺幣(下同)0.95元或1元不等。惟經衛福部推估,納入性別、年齡、服務類別(門診、急診、住院)、疾病別、總額預算成長率及人口推估醫療支出等變項,經以近7年各總額預算成長率之中位數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低推估,預估未來補點值所需預算數,以補至0.95(元/點)為例,需額外挹注之經費,113年約需705億元、114年約需719億元、115年約需737億元,並且逐年成長[footnoteRef:4],由此可知,健保點值保障入法,對財政負擔之衝擊甚鉅,故健保財務面之改善,應儘速研議。可能考慮之方向,諸如:修正健保法第6條所定保險費率(6%)之上限,第31條、第33條、第34條所定補充保險費之範圍及稅率等。另可考量將部分總額項目改為公務預算支應,或於健保總額外,規劃設立新(癌)藥基金等。 [4: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之現況與展望」公聽會(書面報告),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113年5月6日。] (二)研議強化各方關係人參與總額協商之效力 健保總額係採協商方式辦理,惟依健保法第60條及第61條所定程序,本保險每年度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由衛福部諮詢健保會後,報行政院核定;而健保會應於各年度開始3個月前,在行政院核定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內,協議訂定本保險之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其分配方式,報衛福部核定,不能於期限內協議訂定時,由衛福部決定。亦即,縱未能協議成功,最後由衛福部決定即可。依健保法第5條第4項規定[footnoteRef:5],健保會雖由被保險人、雇主、保險醫事服務提供者、專家學者、公正人士及有關機關代表組成,兼具各方關係人立場,惟難謂有實質決定權。相較他國法制,重視社會保險之歐陸國家於法定健康保險之支付及給付制度,比我國更重視民主協商過程,例如德國健保被定位為自治事項,並由聯邦健保保險總會與醫事服務提供者提供代表共同組成之聯邦共同委員會進行協商[footnoteRef:6]。我國宜研議強化各方關係人參與總額協商之效力,以期更能完善健保制度。 [5: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條第4項規定:「健保會由被保險人、雇主、保險醫事服務提供者、專家學者、公正人士及有關機關代表組成之;其中保險付費者代表之名額,不得少於二分之一;且被保險人代表不得少於全部名額之三分之一。」] [6: 醫事服務提供者自治團體包括聯邦健保醫師公會、聯邦健保牙醫師公會、德國醫院協會等,一般民眾則可透過6年1次之社會安全選舉選出參與自治事項運作之代表。參見楊哲銘,全民健保總額預算制度的正義基礎與未來改革之可能方向,月旦醫事法報告,第87期,113年1月,頁25。] 撰稿人:黃兆儀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678/File_19813470.docx
R02478
金融科技監理機關外國制度簡介及相關問題淺析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
安怡芸
2024-05-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8 議題研析 1、 題目:金融科技監理機關外國制度簡介及相關問題淺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法 3、 背景說明 隨著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的進步,更帶動金融科技產業之迅速發展,然而亦引發各種新型態的金融犯罪問題及消費爭議事件。近年來,國內陸續傳出民眾因使用或投資先買後付(Buy Now,Pay Later,BNPL)、電子支付、P2P(Peer-to-Peer)借貸平臺,及虛擬資產等新興金融商品或服務型態遭到鉅額損害的事件,更有犯罪組織利用其作為詐騙或洗錢工具,引起民眾關注。為因應金融科技的進步,並強化相關監理措施,有論者認為,除應從法制面著手外,亦應調整金融監理機關組織 ,本院亦有委員提出成立「金融科技局」 之建議,容值討論。 四、探討研析 (1) 金融科技監理機關外國制度簡介 為因應金融科技發展,強化金融產業競爭力,近年來世界各金融先進國家多有調整相關監理機關組織,爰就與我國臨近之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進行簡介如下。 1、日本 日本在1998年 設置「金融監督廳」,2000年更名改組為「金融廳」(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 FSA),並將原屬財政部(大藏省)之金融政策制定權移撥FSA。FSA曾於2018年進行改組,目前包括綜合政策局、企劃市場局及監督局 。金融科技監理方面,FSA下之綜合政策局中設有金融科技業務監理處,負責監督金融科技公司,例如虛擬資產交易服務提供者及資金轉移服務提供者 。 2、韓國 韓國金融監理機構除韓國中央銀行(Bank of Korea)外,尚有金融服務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 Commission, FSC)及韓國金融監督局(Financial Supervisory Service, FSS)。FSC負責制定金融政策、法規及金融業許可等業務 ,FSC設有計畫協調局、金融消費局、金融政策局、金融產業局、資本市場局、金融重建局 ,2018年組織改造後增設金融消費局及金融創新局 ,其中金融創新局負責制定金融創新與金融科技產業政策 。FSS主要進行市場監理、消費者保護、執行法律及FSC授權之其他監督措施 。FSS包括規劃與管理、戰略監督、保險監理、銀行監理、非銀行監理、金融投資服務監理、資訊揭露和調查、會計監督、消費者保護、消費金融、審核和檢查等部門 。FSS並於2023年11月在成立戰略監督部門下增設虛擬資產監理局及虛擬資產調查局 ,以因應2024年7月實施之「虛擬資產使用者保護法」(가상자산이용자보호법)。 3、新加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係依據1970年制定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Act)設立。MAS參採公司(Corporate)組織架構,以董事會為最高決策單位,下設4大部門,包括公司發展(Corporate Development)負責貨幣發行等業務;金融監理(Financial Supervision)負責銀行、保險及證券等行業之監理;經濟政策(Economic Policy)負責總體經濟的分析與預測;市場與發展(Markets & Development)負責金融中心之發展與管理及該國之外匯儲備 。2015年8月並在市場與發展部門增設金融科技與創新組(Fintech & Innovation Group) 負責金融科技領域的政策發展與監理,下設金融科技生態辦公室(FinTech Ecosystem Office)、金融科技基礎建設辦公室(FinTech Infrastructure Office)、支付開發與資料連接辦公室(Payments Development & Data Connectivity Office)、人工智慧發展辦公室(AI Development Office)以及綠色金融科技辦公室(Green FinTech Office) 。 (2) 參考國外制度研議調整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名稱或組織之可行性 為因應金融科技發展下新興業務之監理,除有提出成立「金融科技局」 之建議外,另有論者建議或可參酌新加坡作法於相關業務局下設置組織 。然而觀察前述國家金融監理機關之組織架構,其組織分類兼顧功能性和發展性,與我國有所不同。我國金融監理機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係以業別規劃組織 ,故下設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和檢查局,根據金管會各業務局組織法規定之法定職掌侷限於「監督、管理與檢查」,有學者遂認為我國金融監理重監督、管理、檢查,缺漏發展 。另有論者認為,縱使成立「金融科技局」,其功能與屬性仍與目前現有各業務局類似,以監督管理為主而非市場發展,而金融監理之目標除穩定市場外,更應對創新開放與促進金融市場發展有積極作為,且依據金管會組織法第1條已明定設立宗旨為「維持金融穩定及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第3條也明定掌理事項為「金融市場之發展、監督及管理」,市場發展更列於監督及管理之前,爰建議將金管會調整名稱為「金融發展暨管理委員會」,或另設「金融市場發展局」專職掌理金融市場之興利與發展 。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整體金融環境與產業生態亦有大幅變動,世界各國金融監理機關之組織架構亦多有配合調整者,爰建議或可 參考國外制度研議調整金管會名稱或組織之可行性,以衡平監理與發展創新,強化金融競爭力。 撰稿人:安怡芸 � 蔡穎青,P2P借貸法規研討 促進產業正向發展 金融科技專家探討法令適用、主管機關及司法機構監理等議題 線上線下約200人與會,經濟日報,113年1月11日,第A13版。 � 王孟倫,兼顧速度與效果 郭國文:成立金融科技局,自由時報,113年5月5日,第A9版。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陳鴻達,〈全球金融產業競爭白熱化 星、日、韓、英政府如何各顯神通?〉,《台灣銀行家》,第171期,113年3月,頁20-21。 � Functions of the FSA,2023年7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a.go.jp/common/about/organization/fsa_responsibility_en.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a.go.jp/common/about/organization/fsa_responsibility_en.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Introduction,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kr/eng/ab01010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kr/eng/ab0101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Organization,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kr/eng/ab020101#orgPos1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kr/eng/ab020101#orgPos1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FSC Reshuffl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2018年7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22186,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2218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Organization,同註7。 � History,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s.or.kr/eng/main/contents.do?menuNo=400014,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s.or.kr/eng/main/contents.do?menuNo=40001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Divisions and Department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s.or.kr/eng/main/contents.do?menuNo=400017,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fss.or.kr/eng/main/contents.do?menuNo=40001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應對加密市場成長迅速,韓國成立虛擬資產監管局、調查局,鏈新聞,112年11月29日,網址:� HYPERLINK " https://abmedia.io/south-korea-establishes-virtual-asset-regulatory,最後瀏覽日期:113" � https://abmedia.io/south-korea-establishes-virtual-asset-regulatory,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陳鴻達,同註4,頁18。 � 辜騰玉,瞄準亞洲FinTech第一,新加坡怎麼做?iThome,104年11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ithome.com.tw/news/99955,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ithome.com.tw/news/9995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MAS Organisation Structure,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as.gov.sg/who-we-are/organisation-structure,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mas.gov.sg/who-we-are/organisation-structur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7日。 � 王孟倫,同註2。 � 社論,期待金融管理與市場發展並重的新格局,工商時報,113年2月29日,第A2版。 � 陳彥良,少數執政下的金融困境和解方,經濟日報,113年1月30日,第A4版。 � 羅承宗,兩大法制亂象 亟待朝野治理,自由時報,113年2月21日,第A16版。 � 社論,同註17。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660/File_19813439.doc
R02476
線上遊戲點數之洗錢防制規範研析
洗錢防制法;線上遊戲點數(卡)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彭文暉
2024-05-2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6 議題研析 一、題目:線上遊戲點數之洗錢防制規範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洗錢防制法、線上遊戲點數(卡)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footnoteRef:1],由於「遊戲點數卡」之不具名特性、轉移迅速及易於銷贓,經常被犯罪集團作為洗錢及詐騙工具,藉以製造金流斷點,且查緝不易。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下稱刑事局)指出,遊戲點數相關詐騙手法,除常見之遊戲點數買賣詐欺,尚包括「色情應召詐欺」、「假交友徵婚」等其他方式,歹徒通常會要求民眾購買遊戲點數卡用來支付款項,取得點數卡序號後,隨即於網路購物平台低價銷售,迅速銷贓。 [1: 胡欣男,點數淪洗錢工具 APP STORE卡占最大宗,中國時報,113年4月29日, 第A6版。] (二)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為阻止遊戲點數詐騙,已於112年3月發布「線上遊戲防制詐騙暨洗錢指引」,透過公私協力,推動「點數業者端」導入不定期OTP驗證機制;「線上遊戲端」監控異常情形、禁止海外IP儲值與相關驗證機制;「四大超商端」依營業額規模進行限額並設置警語;「線上客服端」增加客服處理人力、與偵查機關建立聯防通報機制等措施[footnoteRef:2]。 [2: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新聞稿(112年4月26日),網址:https://moda.gov.tw/ADI/news/latest-news/479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9日。] 四、探討研析 (一) 線上遊戲點數所涉犯罪類型 根據學者統計相關司法判決,線上遊戲點數主要犯罪模式約有5種類型[footnoteRef:3]: [3: 蘇凱平,〈遊戲點數濫用於犯罪之分析—法院判決的類型化觀察〉,網址:https://www.cprc.moj.gov.tw/media/20212235/2022學術發表會第二場發表簡報-遊戲點數濫用於犯罪之分析-法院判決的類型化觀察.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5日。] 1.買空賣空型─行為人偽稱欲購買或販售遊戲點數,實際上自始即無欲交付遊戲點數或對價,單純行使詐術自不知情的買家處,騙取遊戲點數或財物者;通常成立刑法上詐欺類型犯罪。 2.吸金噱頭/詐欺型─行為人吸收被害人資金以從事商業活動: (1)並未從事宣稱之商業活動,純粹為詐騙吸金行為;原則上成立詐欺罪或其幫助犯,至是否成立一般洗錢罪或其幫助犯,實務見解不一。 (2)確實從事宣稱之商業活動,惟該商業活動非法(例如線上賭博平台)。被害人將資金存入指定帳戶,交由行為人「代操」或轉換成遊戲點數或虛擬貨幣;通常不成立詐欺犯罪,惟可能成立刑法特定賭博犯罪,進而該當洗錢防制法之「特定犯罪」(即洗錢「前置犯罪」),從而成立一般洗錢罪或其幫助犯。 3.盜用個資型─行為人盜用他人身分(如透過他人行動設備或信用卡購買遊戲點數),致他人遭受經濟上損失;通常成立詐欺及偽造文書罪。 4.犯罪對價型─行為人以遊戲點數作為犯罪之給付對價。通常涉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與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有關犯罪。 5.販賣點數型─行為人販賣來源不明且低於市價之遊戲點數;通常認屬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3款「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行為,而依同法第14條一般洗錢罪起訴。 (二)線上遊戲點數(卡)之管理規範 依「線上遊戲點數(卡)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線上遊戲點數(卡)之定義,係指預付一定金額購買發行人所發行記載或圈存一定面額、遊戲物品項目或使用次數等形式之點數 (卡),並由持有人將表彰價值之序號或其他方式登錄至特定帳號中, 用以兌換發行人所提供之線上遊戲服務或商品;其適用範圍則不包括多用途現金儲值卡(如悠遊卡)或其他具有相同性質之晶片卡。亦即線上遊戲點數(卡)可兌換「發行人」提供之任何遊戲點數、遊戲幣或其他遊戲資源等線上遊戲服務或商品,惟上開事項並未就可能涉及之詐騙或洗錢行為定有相關規範。 論者指出[footnoteRef:4],遊戲點數(卡)有僅使用於發行業者系統之單用途支付,實務上亦有用以支付發行業者系統以外之數位內容或線上遊戲,即具有多用途支付之功能者。惟目前二者均無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有關規定[footnoteRef:5]之適用。由是,遊戲點數(卡)發行業者既非電子支付條例所規範之電子支付機構,即無洗錢防制法關於電子支付機構之管制規範之適用。 [4: 黃薏璇,《論預付款項業務之洗錢防制─以遊戲點數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2年8月,頁46。] [5: 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3條:「本條例用詞,定義如下:一、電子支付機構:指依本條例經主管機關許可,經營第四條第一項及第二項各款業務之機構。……」;第4條:「電子支付機構經營之業務項目,由主管機關依下列所定範圍分別許可:一、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二、收受儲值款項。三、辦理國內外小額匯兌。四、辦理與前三款業務有關之買賣外國貨幣及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發行之貨幣(以下合稱外幣)(第1項)。電子支付機構經主管機關許可得經營之附隨及衍生業務項目如下:一、提供特約機構收付訊息整合傳遞。二、提供特約機構端末設備共用。三、提供使用者間及使用者與特約機構間訊息傳遞。四、提供電子發票系統及相關加值服務。五、提供商品(服務)禮券或票券價金保管及協助發行、販售、核銷相關服務。六、提供紅利積點整合及折抵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服務。七、提供儲值卡儲存區塊或應用程式供他人運用。八、提供前項與第一款至第七款業務有關之資訊系統及設備之規劃、建置、維運或顧問服務。九、其他經主管機關許可之業務(第2項)。……」 ] (三) 線上遊戲點數之洗錢防制 如前述說明,線上遊戲點數犯罪之「吸金噱頭/詐欺型」,司法實務上可能成立一般洗錢罪或其幫助犯;「販賣點數型」則通常涉屬洗錢防制法第2條第3款所定「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行為,而依一般洗錢罪起訴。惟查現行「線上遊戲點數(卡)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及洗錢防制法有關規定,似均未就線上遊戲點數使用行為所涉之洗錢風險有所規範或管制。 按線上遊戲點數即使用於單用途支付,若該遊戲提供玩家移轉價值之功能,仍有發生洗錢行為之風險,更何況是亦具多用途支付功能之遊戲系統。考量線上遊戲點數具有交易媒介、作為記帳單位及可儲存價值功能,且為不記名商品,其於線上平臺進行買賣、移轉點數或儲值等交易型態,存在難以辨識客戶真實身分之匿名性問題,易遭濫用成為洗錢工具[footnoteRef:6],爰建議主管機關將線上遊戲點數(卡)發行業者納入洗錢防制法第5條第3項第5款「其他業務特性或交易型態易為洗錢犯罪利用之事業或從業人員」,指定其為該法所定「非金融事業」加以管理,以強化洗錢犯罪防制之成效。 [6: 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2021年國家洗錢資恐及資武擴風險評估報告》,網址:https://www.amlo.moj.gov.tw/media/20211968/2021-國家洗錢資恐及資武擴風險評估報告-0622.pdf?mediaDL=tru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 撰稿人:彭文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644/File_19813330.docx
R02475
從家內性侵害論社會安全網之法制研析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刑法
陳淑敏
2024-05-22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從家內性侵害論社會安全網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刑法 三、背景說明 (一)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111年全臺正式成案的性侵害受害者總計有8,401人,未滿18歲受性侵害者有4,809人,占比將近6成,比率相當高。加害者多為熟人,且未成年兒少遭遇「家內性侵害」 者為數不少。受家庭成員性侵害者有1,461人,18歲以下就有825人,占比約5成6。受害者年齡為0到未滿6歲家內性侵害比率達56%、6到未滿12歲為45%,遠高於12到未滿18歲的10% ,顯示兒少性侵受害者年齡愈小,家內性侵比例愈高。政府對於「家內性侵害」應該投入更多人力與經費大力防止,讓社會安全網(以下簡稱社安網)發揮應有功能,以免兒少再受到侵害 。 (二)家內性侵害的被害者過半為兒少,常見的形式有兩種:第一種加害人是成年的家庭成員;第二種則是手足之間的性侵,此為最常見也最容易受到忽略的,亦是通報率最低的性犯罪 。社會應更加重視兒少遭受家內性侵害的嚴重性,除鼓勵家內性侵受害者勇於求助外,若看到疑似遭受猥褻或性侵的訊息,應積極伸出援手,協助報案處理 。 四、探討研析 (一)社安網之跨部會聯繫整合宜以法規明確規範 學者指出,家內性侵害的複雜性在於施暴者同時是親近的家人,故通報率偏低;且如前述18歲以下占比約5成6,故可思考有效運用家長帶兒少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健康檢查與就診之時點,強化基層醫療院所之醫事人員辨識並發現受虐兒少之機會,以擴展兒少保護預防服務觸角 。政府提供的處遇也不見得能滿足受害者需求,家內性侵害案件的未成年受害者往往不太願意接受社工、師長或檢調單位的協助,是現行體制下專業工作者一致認為難以解決之困境。學者一再強調必須推展「跨專業處遇模式」,讓不同強項的助人工作者,能具備足夠的創傷敏感度,並擁有共同語言以發展成日常的共作關係,使社工、心理師、醫護人員與法務諮詢等專業助人者,形成有能力承接受創者、也彼此支援的跨專業療癒團隊 。 雖社安網第1期及第2期皆強調跨部會之整合,希望透過統整跨界專業網絡系統性合作,進而落實建構社安網措施。惟專家認為,跨機關的聯繫整合,一直都是社安網長久以來的痛點,強化社安網主政機關仍以衛福部為中心,對於整合聯繫之法規盤點相對著墨較少,對於如何透過規範、強化通報機制,外界難以知悉細節,政府實應通盤檢視如何在法制上強化跨機關的聯繫及合作方式。而跨機關之合作亦需跨機關之資訊交流,涉及跨機關資訊傳輸的問題,惟目前在強化社安網計畫中,並未看到相關討論,尤其因為強化社安網的適用範圍,涉及許多家庭及個人的隱私,就更需要有明確的法令規定作為基礎 。 (二)研議刑責相當期能更有效遏止家內性侵害 我國與家內性侵害有關之法律規範有刑法第228條:「對於因親屬、監護、教養、教育、訓練、救濟、醫療、公務、業務或其他相類關係受自己監督、扶助、照護之人,利用權勢或機會為性交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第1項)。因前項情形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項)。第1項之未遂犯罰之(第3項)。」及同法第230條:「與直系或三親等內旁系血親為性交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法 第236條:「第230條之罪,須告訴乃論。」等。 然因家內性侵害犯罪行為或手段雖然與一般性侵害雷同,但從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血親關係及受害持續時間長短方面觀之,家內性侵害均有異於一般性侵害。因為一般性侵害受害者大多是在短期間內受到性侵害且與加害者之間未具血親關係;但反觀家內性侵害之加害者係以家族或家庭內具有血親關係的受害者為性侵害對象,受害者與加害者熟識,同時性侵害過程在未被揭露或發現之前,往往可能已持續相當漫長的期間,故在各種性侵害犯罪類型當中,家內性侵害可說是導致受害者身心受創最嚴重的一種性侵害犯罪型態,因此受害者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較一般性侵害受害者的身心創傷更形強烈 。爰有論者認為,現行刑法第228條構成要件不甚明確、刑度與被害人所受的負面影響不成比例,確實應予以修正;然而,權勢性侵防制的終極目標,不僅止於刑法第228條的條文修正,亦應通盤思考妨害性自主各條的定位及走向 。 (三)建構完善社工體系以期強化社安網 社安網保護工作中,兒少遭受性侵害事件若涉及家內性侵害,不僅對兒少受害者身心影響甚鉅,因應事件處理之社工亦面臨許多處遇抉擇與挑戰 。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規定及實務運作,兒少保護服務偏重社工服務,從前端通報、救援、調查、安置、安全維護計畫、對家庭提供親職教育及服務計畫等項目,皆以社工服務為核心,社工扮演主責角色,其他單位則扮演協助角色 。 社工面對情緒不穩定之個案,言語威脅、口頭辱罵、甚至是肢體暴力,都是難以避免的職業風險。112年各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遭受執業風險統計,在職社工6,281人,其中有533人次曾遇安全危害;且社工人力流動率由110年的14.5%攀升至112年的25.8%,然兒少保護通報案件卻逐年攀升,使得社工之工作愈加繁重。要打造健全的社安網,須要改善社工的勞動條件以及積極補足人力 。 因輿論認為社安網仍有不足,台灣公益聯盟疾呼,要求政府儘速制定「社會安全法」及「社會工作人員職業權益保障法」等,俾從根本解決問題 。社工是社安網非常重要之關鍵,應完善社工體系,主管機關宜研擬相關法規、實務作業及周延配套措施,以為因應。 撰稿人:陳淑敏 � 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之定義,家內性侵加害者包括直系血(姻)親、4親等內之旁系親屬、其他家屬如(外)祖父母或父母同居人或同居人之子女等;若加害人是同學、學長姊、老師、鄰居、網友等,屬於「家外性侵」。 � 衛生福利部,性侵害案件被害人年齡與兩造關係交叉統計,112年5月1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dep.mohw.gov.tw/DOPS/cp-1303-59308-10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dep.mohw.gov.tw/DOPS/cp-1303-59308-105.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 社論 難防「家內性侵害」 社會安全網待加強,台灣時報,113年4月26日,第2版。 � 梅格.潔伊(Meg Jay, PhD)、譯者:林曉欽,手足之間的性侵犯,是最常見、最容易忽略的家庭性罪行(摘自《非凡韌性:釋放傷痛,不再偽裝,從逆境中找到更強大的自己》),108年5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024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02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6日。 � 家內性侵是什麼?如果遇上家內性侵,我該怎麼辦?法律諮詢通,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lawyerknow.com/family-violate-sexua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lawyerknow.com/family-violate-sexua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6日。 � 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勞動部、內政部、法務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110-114 年),110 年 7 月 29 日,頁48-49。 � 人文.島嶼(採訪撰文:曹馭博),【專訪】中研院彭仁郁談「被主動忽略」的家內性侵,「遭亂倫扼殺的伊底帕斯」如何走出困境?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110年10月1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972,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97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6日。 � 吳子毅,防止可能的治安風險,如何編織不漏接的「社會安全網」?名人堂by法律白話文運動,111年12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43/6821124,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043/682112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6日。 � 林子正,家內亂倫性侵害靜態危險因子之研究-以法務部矯正署臺中監獄性侵犯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01年6月,頁3。 � 【勵馨觀點】權勢性侵修法:從刑法221條與228條的修正談起,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部倡議組,110年1月5日,網址:https://www.goh.org.tw/perspectives/power-based-sexual-assaul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 林妙容,「兒童及少年家內性侵害被害人社工處遇模式之研究–安置評估與創傷復原」,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101年12月,頁2。 � 林萬億,強化社會安全網:背景與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165期,108年3月,頁19。 � Karl,虐童案與社會安全網的缺失,ISF(International Socialist forward),113年4月8日,網址:https://reurl.cc/Ajyovj,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6日。 � 吳柏軒,剴剴案須補破網 民團疾呼制定「社會安全法」,自由時報,113年3月26日,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62020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6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593/File_19813028.doc
R02474
司法機關組織及員額法制之研析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法院組織法;司法院及所屬機關員額管理辦法
賴怡瑩
2024-05-20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4 議題研析 一、題目: 司法機關組織及員額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法院組織法、司法院及所屬機關員額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報載,司法過勞問題近來備受關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113年5月2日舉行「失控的正義1─又要我們『共體時艱』!如何簡化偵查、審判訴訟程序與書類製作及人力增補」公聽會,邀集學者專家及前線司法人員到會建言。儘管司法院再度提出員額增加,但多名與會者及立法委員發言時均提到,司法過勞問題除了要增加人力,更重要的問題是制度改革 。本文擬就人力增補議題加以研析。 四、探討研析 (1) 現有缺額亟待補實及總員額法高限內仍有增員空間 依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以下簡稱總員額法)第4條規定,機關員額總數最高限為160,900人;其中第三類人員(司法院及所屬機關職員【含法警】、聘僱人員、駐衛警察及工友【含技工、駕駛】)員額最高為15,000人、第四類人員(法務部所屬檢察機關職員【含法警】、聘僱人員、駐衛警察及工友【含技工、駕駛】) 員額最高為6,900人;113年第三類人員預算員額總數為14,508人,第四類人員預算員額總數為6,495人 ;亦即第三類人員及第四類人員距離總員額法規定之員額高限分別為492人及405人。 經查司法院及法務部檢察機關108 年至 112 年平均缺額分別為 751 人及 470 人 ,加計前述總員額法高限內之員額,司法院及法務部及其所屬機關分別有1千2百餘人及8百餘人之缺員補實及增員空間,爰此,建議司法機關研議強化缺額補實措施,在補足一定比例缺額後,如仍有增員需求,則依規定在總員額法該類人員高限內增加預算員額。在補實適當比例之員額後,再予研議是否有修法提高員額高限之必要。 (2) 提高總員額法員額高限,宜有合理評估 司法院表示,近年來案件增加甚鉅,經估算需增加清理未結案件及迫切需求人力5,536人,企盼放寬總員額法對司法機關人員之員額上限,使更多法官、書記官及相關輔助人力得以投入審判業務 ;惟本院委員指出,擴增上述大量員額,司法院應提出負責任的人力規劃報告 。 總員額法第9條第2項規定,司法院應辦理該院及所屬機關員額管理之規劃、調整、監督及員額評鑑等事項;司法院於100年2月18日訂定發布「司法院及所屬機關員額管理辦法」,該辦法第11條第1項:「本院應本自我管理及專業原則每兩年定期辦理各機關員額評鑑,並由本院代表、遴聘之相關機關推薦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評鑑小組為之。但必要時得以本院及所屬機關年度預算員額調整案代之。」依上,建議司法院提供最近五年內之員額評鑑相關資料,以呈現司法院及所屬機關一定期間內員額需求趨勢;另為期審慎,司法院宜就增員5,536人之各項職務及員額配置之合理性與必要性具體說明,另請評估未涉公權力之事務性工作是否委外辦理等,俾利研議是否有修正總員額法高限之需求。 (3) 依業務需要,審慎研議檢察官助理是否需法制化 法務部因應打詐業務於112年向行政院爭取進用檢察官助理 100 人,各地檢署運用成效良好,該部認有比照法官助理推動檢察官助理法制化之必要,爰擬提出修正法院組織法之需求 。 法院組織法第12條第2項、第34條第3項及第51條第3項分別規定,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必要時得置法官助理,依相關法令聘用各種專業人員充任之;承法官之命,辦理案件程序之審查、法律問題之分析、資料之蒐集等事務。學者指出,法官助理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聘用,而與其他如書記官等類由考試進用之公務員身分保障者不同,亦因此,法官助理之任用,其困難乃在於 難以獲得適才而願久任其職者 ;另亦有學者指出,法院組織法第66條之3第1項規定,檢察事務官其受檢察官指揮以處理執行搜索、扣押、拘提,或者詢問被告、證人、鑑定人等事務,並因此具有司法警察身分。換言之,檢察事務官之設置,即在襄助檢察官的犯罪訴追之工作,故若修法增加檢察官助理,為避免與檢察事務官的職權相重疊,即不宜使其具有司法警察之身分,僅能讓其從事文書整理與法律分析等不涉及偵查核心之業務,惟若真為如此規定,能否減輕檢察官之負擔與壓力? 爰此,為期有效減輕檢察官之工作負擔,是否採取優先增補檢察事務官?法務部宜審慎評估檢察官助理是否有法制化之必要性。 撰稿人:賴怡瑩 �鍾秉哲,司法過勞有解?第一線法官曝工作實錄 司改會:增加人力非唯一解方,風傳媒,113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510854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6日。 � 行政院主計總處/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員額彙計表,網址: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25&s=23156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6日。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失控的正義1─又要我們『共體時艱』!如何簡化偵查、審判訴訟程序與書類製作及人力增補」公聽會/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書面資料。113年5月2日。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失控的正義1─又要我們『共體時艱』!如何簡化偵查、審判訴訟程序與書類製作及人力增補」公聽會/司法院書面資料。113年5月2日。 �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失控的正義1─又要我們『共體時艱』!如何簡化偵查、審判訴訟程序與書類製作及人力增補」公聽會/黃國昌委員質詢(公報初稿,委129)。113年5月2日。 � 本院第11屆第1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如何透過行政簡化、訴訟減量與科技運用以降低基層司法體系負擔之成效與精進期程」專題報告/法務部書面資料,113年4月24日。 � 姜世明,法院組織法(修訂七版),新學林出版,109年9月,頁395。 �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檢察官助理入法能解檢察官之勞嗎?,民報,113年3月4日,網址:https://www.peoplenews.tw/articles/7e714ff56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6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583/File_19812960.doc
R02473
自行車使用人行道相關法制問題之研析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楊盛旺
2024-05-1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行車使用人行道相關法制問題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導[footnoteRef:1],部分地方政府預計113年11月正式引進YouBike2.0E電動輔助自行車(下稱電輔車)。經實際測試YouBike2.0E電輔車從靜止加速至時速25公里只需15秒,若騎乘於設有行人及自行車共道標誌(下稱人車共道)之人行道,恐會威脅行人安全;目前是否禁止電輔車騎乘於人車共道之人行道,各地作法不一。常見民眾跨縣(市)騎乘,卻因規範不同造成民眾混淆[footnoteRef:2],是否有統一規範之必要,容值討論。 [1: 楊正海,YouBike 2.0E騎上人行道 雙北不同調 新北罰、北市不罰 議員籲統一規定 蔣萬安允溝通,聯合報,第B204版,113年4月20日。] [2: 丁上程,北北桃規範不同 民代要求統一 YOUBIKE2.0E電輔車上人行道 台北合法、新北開罰,中國時報,第A9版,113年4月20日。] (二) 現行自行車使用相關規範 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本條例)第69條第1項規定,慢車種類及名稱概分為「自行車」及「其他慢車」2類,其中「自行車」分為「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其他慢車」包含人力、獸力行駛車輛及個人行動器具,並依第2項至第5項規定,該等其他慢車應依授權地方政府所定相關管理辦法之規定,始得行駛道路。本議題所探討之慢車係以 自行車為主。 自行車屬慢車,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4條第3項第1款與第3款規定:「慢車行駛之車道,應依標誌或標線之規定行駛;無標誌或標線者,應依下列規定行駛:「一、應在劃設之慢車道上靠右順序行駛,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應靠右側路邊行駛。但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對行駛地區、路線或時間有特別規定者,應依其規定。……三、 不得侵入快車道或人行道行駛。……」;另本條例第90條之3第2項規定,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 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 又本條例第74條第1項第5款規定,慢車駕駛人在人行道或快車道行駛,處新臺幣(下同)3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第8款規定,慢車駕駛人於設置有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之人行道上,未讓行人優先通行,處3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 依上開自行車相關使用規範以觀,自行車行駛之車道,應依標誌或標線之規定行駛,無標誌或標線者,應在慢車道靠右順序行駛,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應靠右側路邊行駛, 不得侵入人行道行駛,惟自行車騎乘一般道路上相對於其他機動車輛而言,為一弱勢族群,又近年來自行車族群增加,考量自行車行駛環境及安全並兼顧行人安全之前提下,依本條例第90條之3第2項規定,公路主管機關、市區道路主管機關或警察機關 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 四、探討研析 (一)微型電動二輪車(含電輔車)近5年事故件數逐年成長,各級道路主管機關允宜針對肇事原因提出改善對策 依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之統計資料[footnoteRef:3],108年至112年近5年來,微型電動二輪車(含電輔車)事故件數從108年6,861件增加至112年11,201件,成長63.3%;死亡人數從108年35人增加至112年68人,成長94.3%;受傷人數從108年6,051人增加至112年9,934人,成長64.2%;死傷人數自108人6,086人增加至112年10,002人,成長64.3%。前開道安資訊查詢網雖無法確認其事故是否發生在人行道上,然近5年來電輔車和微型電動二輪車事故件數、死傷人數均逐年成長,其中死亡人數成長逾9成,各級道路主管機關允宜針對肇事原因提出改善對策,以有效降低事故死傷人數。 [3: 道安資訊查詢網,網址:https://roadsafety.tw/AccOrder?Order=Age&type=%E5%BE%AE%E5%9E%8B%E9%9B%BB%E5%8B%95%E4%BA%8C%E8%BC%AA%E8%BB%8A(%E5%90%AB%E9%9B%BB%E8%BC%9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4日。] (二)研議「慢車」是否排除電輔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並有全國統一規範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近年來以電輔車和微型電動二輪車作為代步交通工具日益盛行,有地方政府[footnoteRef:4]依本條例第90條之3第2項規定,開放電輔車可行駛在人車共道之人行道,惟電輔車和微型電動二輪車最高時速達25公里,比起行人和腳踏自行車之速度快許多,若在人行道有限之人行空間同時容許較高速之交通工具,恐將嚴重影響人行道上行人安全,爰有地方政府[footnoteRef:5]依本條例第5條第1款[footnoteRef:6]規定發布公告於設有人車共道之人行道,一律禁行電輔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 [4: 丁上程,同註2。] [5: 電動自行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10月12日起,禁行人車共用人行道,市政新聞,新北市政府,109年10月7日,網址: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e8ca970cde5c00e1&dataserno=8e634b1282ee95fc4531ba0b28d3a03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另立法院於111年4月19日已將「電動自行車」之名稱,修正為「微型電動二輪車」。] [6: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5條第1款規定,「為維護道路交通安全與暢通,公路或警察機關於必要時,得就下列事項發布命令:一、指定某線道路或某線道路區段禁止或限制車輛、行人通行,或禁止穿越道路,或禁止停車及臨時停車。...」] 鑒於電輔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事故逐年增加,其騎乘速度快,且幾無聲音,以致於行人不易警覺閃避,對於人行道上行人安全有潛在威脅性,本條例第90條之3第2項雖有得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供「慢車」行駛之規定,惟前揭所指「慢車」是否排除電輔車及微型電動二輪車,並有全國統一規範之必要,建請主管機關宜審慎評估其可行性。 撰稿人:楊盛旺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570/File_19812832.docx
R02472
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正反意見之探討
保險法
莊弘伃
2024-05-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2 議題研析 1、 題目: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正反意見之探討 2、 議題所涉法規 保險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有委員提案修正保險法第146條之4,將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由現行45%調降為25%,以引導保險資金回國投資,帶動產業升息、創造就業機會及提高薪資等。然主管機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保險業者及部分委員尚有不同意見[footnoteRef:1]。爰就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之正反意見探討如后。 [1: 戴瑞瑤,降國外投資額 金管會力擋 若修保險法降回25%,將不利壽險資產負債配置、無法 提供適足保單及大量資金匯回,造成匯率大波動,工商時報,113年4月20日,第A7版。] 4、 探討研析 (1) 保險法第146條之4修正沿革 按保險公司與保戶訂定保險契約,保險法明定要保人負有繳交保費義務,而保險人在承保事故發生時負有給付義務,由於保險契約屬於射倖契約,保險事故發生機率與損失金額具有不確定性,保險人為能履行對保戶的給付義務,積極尋求長年期、高收益的投資標的,以達成資產負債配置一致性,同時兼顧公司的清償能力與獲利能力,故保險業投資行為與公司資產負債管理為相互牽連的緊密關係[footnoteRef:2]。伴隨資產快速累積,受限國內固定收益市場規模,我國於民國[footnoteRef:3](以下同)81年增訂保險法第146 條之4,規範保險業資金辦理國外投資之相關規定,其修正沿革如下: [2: 張士傑等,《臺灣壽險業海外投資上限對其資產配置影響之探討》,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專題研究計畫,110年7月,頁6。] [3: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1、自81年 保險業之資金得辦理國外投資。保險業國外投資總額最高限度為該保險業資金20%。 2、於92年以保險業資金在國際投資有穩定的報酬率,又國內投資工具有限,爰放寬國外投資至35%。 3、96年再提高至45%。 4、100年增訂外幣保單符合一定條件者,得向主管機關申請核給不計入國外投資總額之額度。 5、103年再增訂,投資於國內證券市場上市或上櫃買賣之外幣計價股權或債券憑證之投資金額、設立或投資國外保險事業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投資項目及金額,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 6、107年授權子法,依「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管理辦法」第10 條規定,保險業投資國際板債券投資總額加計應計入國外投資額度合計數,不得超過保險業經核定國外投資額度之145%。 (2) 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之正反意見 1、 贊成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之理由 有謂保險業依現行 保險法第146條之4規定,國外投資最高可達可運用資金45%,若再加計國際板債券及外幣非投資型保單,最高國外投資可達資金的87.75%。截至113年2月底,加計國際板債券及外幣保單,壽險業國外投資規模增至新臺幣(以下同)22.15兆。為期引導保險業資金回國投資,帶動科技產業升級,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提升員工薪資所得等,是宜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由現行45%降為25%[footnoteRef:4]。 [4: 立法院第11屆第1會期第6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1001661號),113年3月20日印發。] 2、 反對調降保險業國外投資上限之理由 有謂保險業辦理國外投資限額係配合政策目的及因應金融市場變化進行調整,80年至89年間,我國壽險業的投資標的,主要集中在國內政府公債,隨著國內市場利率水準自89年起持續下滑,又因國內債券市場規模之長天期商品胃納量較少,無法滿足保險業長期保單所需之資產負債存續期間匹配需求,為協助保險資金取得在年期、收益率及其以前所發行之保單相匹配之標的,故而陸續提高國外投資之額度,以提供保險業因應資產負債匹配需要調整國內外資產配置之彈性。若大幅調降國外投資額度,恐不利保險業資產負債配置,影響損益,間接導致無法提供適足之保險商品;另大量海外資金匯回國內後,國內恐無足夠之固定收益標的可供投資,且恐造成短期間新臺幣匯率大幅波動,不利金融市場之穩定[footnoteRef:5] 。 [5: 立法院公報,第113卷,第32期,委員會紀錄,頁62-65。] (三)比較法之借鏡 亞洲壽險公司普遍面臨國內缺乏長年期投資標的以匹配長年期負債之問題,各國對海外投資上限比例之限制,和其發展程度及監理環境不同多有關聯。以日本2019年為例,日本壽險業以有價證券投資為主,占比達81.1%,其中政府公債投資總額為146.46兆日圓,比重高達39.3%,國內股票投資卻僅達12.03兆日圓,占比3.2%;而日本壽險業國外投資為90.89兆日圓,占總資產及資金運用總額比重分別為24.4%、25.1%,與我國同期壽險國外投資高達可運用資金的68.8%相去甚遠,但高於美國(12%)、韓國(8.3%)及中國(2%)[footnoteRef:6]。 [6: 臺北富邦銀行/金融市場,〈日本資金流分析(八):解析日本養老基金與保險公司投資趨勢〉,108年3月28日,網址:https://www.fubon.com/banking/document/Corporate/Financial_Market/TW/20190328.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 再就日本壽險業2018年至2022年的資金運用情形可以得知,日本壽險業單就投資於「有價證券」的總金額,均超過壽險業總資產80%以上的比率;在有價證券的投資中,又以包含國內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債及公司債等在內之「本國其他有價證券」占比最高,平均每年投資金額皆超過總資產的50%以上。而除了國內有價證券外,日本對於「外國證券」的投資同樣也包含了國外股票以及國外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債及公司債等此兩大類,此類投資占壽險業總資產的比重大約為30%左右,日本雖自2012年刪除外幣計價資產占比不得超過30%之限制,然實務上並未大幅上升[footnoteRef:7]。 [7: 《生命保険の動向》,一般社団法人生命保険協会,2023年11月,網址:https://www.seiho.or.jp/data/statistics/trend/pdf/all_2023.pdf,頁24-2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吳沛芸,《壽險業國外投資與外匯風險監理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8年6月,頁90-91。] 據金管會公布壽險業資金運用最新概況,113年2月底壽險業含國際板債券及外幣保單在內的海外投資總額達22.15兆元,占可運用資金的69.37%[footnoteRef:8],對比其他國家保險業國外投資之比重,似有過高。開放保險業國外投資固有其必要性,惟在考量保險業資金運用彈性之際,仍應同時兼顧具公眾性質之保險業資金能適度投入國內相關重要性或關鍵性產業,並強化保險業國外投資匯兌風險的控管,以創造共同利益。 [8: 謝方娪,壽險業海外投資總額登22.1兆 創史上次高,經濟日報,113年3月3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86784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 撰稿人:莊弘伃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553/File_19812749.docx
R02471
從歐洲議會通過新法案探討國際能源轉型趨勢
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曾耀民
2024-05-1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1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歐洲議會通過新法案探討國際能源轉型趨勢 2、 議題所涉法規 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3、 背景說明 歐洲綠電發展漸趨成熟,但重工業與交通的低碳轉型還需要氫能。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於本(2024)年4月11日通過一系列相關新法案[footnoteRef:1],以促進歐盟天然氣市場運用可再生低碳氣體(renewable and low-carbon gases),包括氫氣之計畫。該立法計畫進行指令(directive)及法規(regulation)之更新,攸關天然氣及氫氣市場未來發展,反映歐盟因應氣候變遷之決心[footnoteRef:2]。不過,新法案尚須歐盟理事會表決通過,才能正式上路[footnoteRef:3],但法案所衍生能源轉型發展趨勢已受全球各國之重視與探討。 [1: 法案全稱: Posi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dopted at first reading on 11 April 2024 with a view to the adoption of Regulation (EU) 202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internal markets for renewable gas, natural gas and hydrogen, amending Regulations (EU) No 1227/2011, (EU) 2017/1938, (EU) 2019/942 and (EU) 2022/869 and Decision (EU) 2017/684 and repealing Regulation (EC) No 715/2009 (recast)] [2: MEPs approve reforms for a more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EU gas market, European Parliament Press release, 11-04-2024,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40408IPR20317/meps-approve-reforms-for-a-more-sustainable-and-resilient-eu-gas-market] [3: 謝明珊 編譯;許祖菱 審校,天然氣Bye了 歐洲議會通過法案逐步轉型到氫網,環境資訊中心,yahoo新聞網,2024年4月23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5%A4%A9%E7%84%B6%E6%B0%A3bye%E4%BA%86-%E6%AD%90%E6%B4%B2%E8%AD%B0%E6%9C%83%E9%80%9A%E9%81%8E%E6%B3%95%E6%A1%88%E9%80%90%E6%AD%A5%E8%BD%89%E5%9E%8B%E5%88%B0%E6%B0%AB%E7%B6%B2-02540872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3日。] 4、 探討研析 (1) 歐洲低碳轉型將由天然氣走向發展氫能 歐洲議會主導該指令的議員蓋爾(Jens Geier)表示,這是歐洲氫市場發展的法律基礎、逐步淘汰天然氣的開始[footnoteRef:4]。他指出,歐洲的鋼鐵及化學產業減碳不容易,這些產業將成為歐洲氫市場發展之重點,將使化石燃料逐步退出產業界,維持歐洲競爭力,並在永續經濟發展中保留就業機會。歐洲議會該更新指令旨在確保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不致中斷能源供應,並且能因應氣候變遷,實現歐盟的能源減碳,包括有關消費者權利、支持能源貧困民眾、輸配系統運營商、整合輸配網絡規劃以及獨立監管機構之規定。歐洲議會以425票贊成、64 票反對、100 票棄權,通過該指令[footnoteRef:5]。 [4: 同註2。] [5: 同註1。] 歐洲議會主導該法規的議員布澤克(Jerzy Buzek)則稱,更新後的法規將把當前能源市場轉變為主要基於綠色電力及綠色氣體之能源市場[footnoteRef:6],將透過高關稅折扣,推動現有天然氣基礎設施整合更高比例的氫氣,包括促進氫氣與天然氣混合的規定,以及歐盟在天然氣品質及儲存方面加強合作。他並表示,將加強公平定價及穩定能源供應機制,並將允許歐盟成員國限制從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進口天然氣。該立法將引入聯合天然氣採購制度,以避免成員國之間的競爭,並推出為期5年的試點項目,以支持歐盟的氫市場。該法規也著重於增加對氫能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在依賴化石燃料的煤炭地區,促進其向永續能源的來源過渡,例如生質甲烷(biomethane)[footnoteRef:7]、低碳氫(low-carbon hydrogen)。歐洲議會以447票贊成、90票反對和54票棄權,通過該法案[footnoteRef:8]。 [6: 同註2。] [7: 生質甲烷(biomethane)是可再生天然氣(Renewable Natural Gas)或永續天然氣(Sustainable Natural Gas),為經過升值的生物燃氣,與化石天然氣品質相當,其甲烷濃度90%以上。生物燃氣是取自生物質的氣態甲烷。藉由升值過程,將品質提升至與天然氣相當,可實現以現有氣網將氣體輸送至用戶端。] [8: 同註1。] 綜上,歐洲議會通過的一系列相關新指令及法規是氫能與減碳氣體市場套案(hydrogen and de-carbonised gas markets package),鼓勵投資氫能,並加速轉型到生質甲烷與低碳氫等永續能源。歐盟的目標是2030年底將溫室氣體淨排放相較1990年水準削減至少55%。歐盟界定「低碳氫」及其衍生物(例如合成甲烷)的定義,這類氫氣在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將比天然氣減少7成[footnoteRef:9]。 [9: 同註2。] (2) 歐洲天然氣輸送網未來將轉型成輸氫網 根據歐盟的氫能發展規畫,目前傳輸天然氣的網絡將逐步轉型為傳送氫氣。氫網的規畫將由新成立的「歐洲氫網營運商網絡」(European Network of Network Operators of Hydrogen, ENNOH)負責監督。初期先與既有的「歐洲輸送天然氣系統營運商網絡」(European Network of 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s for Gas, ENTSOG)合作,於2026年提出歐洲氫能基礎設施的10年發展計畫。天然氣管道運營商如果希望調整設備用途以適應氫氣,則須納入ENNOH之10年計畫。2028年起,ENNOH將獨立施行氫氣網路之後續發展計畫[footnoteRef:10]。這項計畫是運用既有天然氣管線,部分應淘汰的天然氣管線將設法成為氫網的一部分。歐盟要求天然氣輸送營運商從2025年10月起要混入5%氫氣,但這些氫能與再生能源氣體主要用於工業減碳,不是為了提供家庭暖氣。此外,為避免氫能市場壟斷,新法案特別規定,氫氣的生產、運輸及儲存之基礎設施必須拆分開來。舉例來說,一家公司不得同時經營氫氣生產及管線傳輸,也禁止天然氣輸送營運商同時經營氫氣之基礎設施[footnoteRef:11]。可見新法案已成為歐洲能源轉型的主要依據,並對能源業者具指導性的明確作法以落實其轉型目標。 [10: Nikolaus J. Kurmayer, Shift to hydrogen networks: EU Parliament adopts laws for new gas era, EURACTIV, 11-04-2024,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energy-environment/news/shift-to-hydrogen-networks-eu-parliament-adopts-laws-for-new-gas-era/] [11: 同註1。] (3) 我國氫能發展宜儘速制定相關法規 從歐洲議會新通過之法案可窺見國際能源轉型倚重氫能之綠色能源趨勢。2021年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公布的《全球能源部門2050淨零排放路徑》(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footnoteRef:12]報告指出,要達到2050年全球淨零排碳目標,氫能為關鍵技術之一。氫能也是我國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一,為未來重要能源及淨零政策中的要角。 [12: 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7ebafc81-74ed-412b-9c60-5cc32c8396e4/NetZeroby2050-ARoadmapfortheGlobalEnergySector-SummaryforPolicyMakers_CORR.pdf, p.75-76] 目前政府依能源管理法第1條第2項規定訂定《能源發展綱領》,在「能源安全」之「供給面多元自主低碳」項下,具體的能源種類僅提及天然氣,建議主管機關應評估目前國際上能源轉型趨勢,宜適時增訂有關氫能之發展。此外,為積極推動氫能,宜加速制定氫能相關法規,例如制定氫能專法或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增訂促進氫能發展及安全管理之規定,俾利我國發展多元之能源來源,確保民生所需能源不致匱乏。 撰稿人:曾耀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551/File_19812747.docx
R02470
營造業高空作業安全管理法制研析
建築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陳宏明
2024-05-1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70 議題研析 1、 題目:營造業高空作業安全管理法制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建築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3、 背景說明 去(112)年5月某捷運兩側限建範圍內之建築工地,於現場進行建築用塔式起重機拆除作業時,未依規定採取塔吊原設計的操作方法吊升荷物,且未採取安全作業方法,逕以鐵製板手充當假固定插銷,且採拖拉方式拆除塔吊物件等不當方式作業,導致拆除機伸臂產生彎曲力矩而彎折破壞,被拆塔吊桁架掉落未管制的捷運軌道,致使1列捷運列車因來不及應變,撞上飛落到捷運軌道上的塔式起重機伸臂,釀成人員死傷的不幸事故。 案經監察院113年4月15日公告糾正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下稱職安署)及案關捷運公司,並於糾正案文指出,職安署長年來僅憑消極職場減災宣導及罰鍰,實不具嚇阻事業單位及起重機操作員之效果,本次事故益發凸顯職安署長期輕忽國內營造業工安問題,核有違失[footnoteRef:1]。除吊掛用起重機外,搭載人員至高處進行各類作業的高空工作車也常發生翻覆掉落意外[footnoteRef:2]。本文爰擬針對現行營造業高空作業安全管理法制進行研析,並提出修法建議。 [1: 監察院,113年交正字第0003號糾正案文,監察成果查詢,113年4月15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2867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2: 記者孫義方台中報導,台74線工區檢橋車翻覆 2工人受傷,台灣時報,113年5月11日,第9版。] 4、 探討研析 (1) 現行高空作業管理法規主要係以預防職業災害為主 隨著都市人口密集與建築技術進步,目前公共工程及建築物多朝向立體化發展,致使營造工程在高空進行起重吊掛、組裝、拆除、配管、檢測及維修作業情形相當普遍,而常有使用起重升降機具及高空工作車的需要。經查,我國對於高空作業之安全管理及操作人員有關措施,主要係規範於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令。 《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為防止有墜落、物體飛落或崩塌等之虞之作業場所引起之危害,雇主應有符合規定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第6條第1項第5款)。違反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第43條第2款)。至於前開必要之安全衛生設備及措施之標準及規則,則授權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第6條第3項),勞動部爰依授權訂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以資規範。茲就營造業高空作業常用「起重升降機具」及「高空工作車」之相關規範分述如下: 1、起重升降機具:種類包括固定式起重機、移動式起重機、人字臂起重桿、營建用升降機、營建用提升機及吊籠等,因屬《職業安全衛生法》第16條第1項所稱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具有危險性之機械」[footnoteRef:3],爰非經勞動檢查機構(或代行檢查機構[footnoteRef:4])檢查合格,不得使用;其操作人員,亦應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訓練或經技能檢定合格者,始能擔任(第24條)。違反前開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第43條第2款)。關於其使用標準及安全規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4章第1節「起重升降機具」(第87條至第103條)及《起重升降機具安全規則》定有相關規範。 [3: 《職業安全衛生法施行細則》第22條:「本法第十六條第一項所稱具有危險性之機械,指符合中央主管機關所定一定容量以上之下列機械:一、固定式起重機。二、移動式起重機。三、人字臂起重桿。四、營建用升降機。五、營建用提升機。六、吊籠。七、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具有危險性之機械。」] [4: 代行檢查機構係指由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為辦理危險性機械或設備檢查之行政機關、學術機構或非營利法人。] 2、高空工作車:指能以動力驅動且自行活動於非特定場所之車輛機械,且由作業裝置及走行裝置所構成,可藉由升降裝置及其他裝置將該工作臺舉升、下降等,供高處進行施工、檢查、維修等作業使用之車輛機械[footnoteRef:5]。關於其使用標準及安全規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5章第5節「高空工作車」(第128條之1至第128條之9)及《高空工作車使用安全管理指引》定有相關規範。另依110年7月7日修正發布之《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雇主應使高空工作車操作人員接受特殊作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自今(113)年1月1日起[footnoteRef:6],高空工作車須經取得前開教育訓練合格證明者,始得操作。 [5: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高空工作車使用安全管理指引》,112年1月,頁2,網址:https://www.osha.gov.tw/48110/48713/48735/143366/pos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6: 依2022年8月12日增訂發布之《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128條之9:「雇主對於高空工作車,應指派經特殊作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人員操作。」該條自113年1月1日施行。] (2) 現行建築法規對於高空作業之規範密度不足 雖然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法令對於建築構件吊掛、高空作業之標準及安全規則已有相關規範,然其規範目的仍係以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為主。目前國內各地公共建設、建築物新建及更新工程蓬勃發展,許多建築工地位於人口稠密地區,人流往來頻繁,具高度的開放性及危險性,使得營造業高空作業不僅涉及從業人員之職業安全,更與附近地區之公共安全息息相關。 按《建築法》有關高空作業部分,現僅規定有2層以上建築物施工時,其施工部分距離道路境界線或基地境界線不足2公尺半者,或5層以上建築物施工時,應設置防止物體墜落之適當圍籬[footnoteRef:7](第66條)。查前開條文自60年12月22日《建築法》全文修正公布後即未經修正,對照現今都市人口密集及高空作業頻繁的情況,似已不合時宜,規範密度亦有不足,容有檢討修正之空間。 [7: 依《建築法》第97條授權規定訂定之《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153條:「為防止高處墜落物體發生危害,應依左列規定設置適當防護措施:一、自地面高度三公尺以上投下垃圾或其他容易飛散之物體時,應用垃圾導管或其他防止飛散之有效設施。二、本法第六十六條所稱之適當圍籬應為設在施工架周圍以鐵絲網或帆布或其他適當材料等設置覆蓋物以防止墜落物體所造成之傷害。」] (3) 修法以強化權責機關橫向聯繫機制 98年4月間曾發生起重機吊臂墜落造成重大工安意外事件,致使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現為勞動部)作成會議結論[footnoteRef:8]「要求營造業者於施工前,將塔式起重機之組裝計畫、固定計畫、爬升計畫及拆除計畫列入施工計畫書送審,並應考量其安裝及拆除所需場地,拆裝作業等有影響道路交通安全者,應將塔式起重機組裝及拆除交通管制計畫加會交通主管機關或道安會報,俾據以實施,以確保高樓施工之公共安全」;內政部復於109年2月15日發布「施工計畫書配合查核建築物塔式起重機具送審作業計畫」,責成營造業者強化施工計畫書內容,落實勞工安全衛生及交通維持計畫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查程序,以維護公共安全[footnoteRef:9]。 [8: 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現為勞動部)99年4月30日勞安2字第0990145626號函。] [9: 內政部109年2月15日內授營建管字第1090802562號函發布,自109年4月1日生效。] 惟依前揭監察院調查報告[footnoteRef:10]指出,塔吊施工安全涉及勞安及交通等層面,且審查報告內容已含塔吊施工計畫,職安署未能副知本案涉及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復未將塔式起重機竣工檢查合格副知市府,橫向聯繫機制確有疏漏。 [10: 監察院,113年交調字第0008號調查報告,監察成果查詢,113年4月15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2867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 有鑑於營造工程高空作業除涉及工作者之職業安全外,更攸關作業區域下方之淨空作業及防護安全,其範圍如涵蓋周邊道路、公共設施及公用管線等,實有必要於施工前先將施工計畫書送請相關權責機關(建築、勞安、交通、捷運或鐵路[footnoteRef:11]等有關機關)會同審查,以強化權責機關間之橫向聯繫。基此,或可修正《建築法》第66條第1項規定為:「2層以上建築物施工時,其施工部分距離道路境界線或基地境界線不足2公尺半者,或5層以上建築物施工時,應設置防止物體墜落之適當 防護措施。」並增訂同條第2項:「 前項防護措施之設計圖樣及說明書,應於申請建造執照或雜項執照時一併送審;其涉及勞工安全、公共安全及公共設施者,直轄市、縣(市)主管建築機關應會同各該主管機關審查。」以健全營造業高空作業之安全管理。 [11: 例如日本國土交通省發布《建設工事公衆災害防止對策綱要土木工程篇》第40條規定:「起造人於鐵路軌道內或鄰近鐵路軌道之區域進行土木工程施工時,須事先與鐵道事業者進行協議,確定施工期間軌道之各項保護方法。」令和元(2019)年9月,網址:https://www.mlit.go.jp/tec/content/001305477.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3日。] 撰稿人:陳宏明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506/File_19812660.docx
R02465
減輕受災民眾租稅負擔之法制研析
所得稅法;房屋稅條例
楊翔宇
2024-05-14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5   議題研析 一、題目:減輕受災民眾租稅負擔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所得稅法、房屋稅條例 三、背景說明 報載財政部公布關於113年4月3日地震受災民眾,房屋稅依各縣(市)張貼之受損房屋危險標誌「紅、黃單」資料,按下列原則主動辦理減免房屋稅:「紅單」自113年4月起免徵、「黃單」自113年4月起減半課徵[footnoteRef:1]。鑑於民眾對於天災事變或不可抗力事由所生之災害,除可能遭受生命或身體傷害外,尚要面臨突發性之房屋修建、原地重建或其他財產上重大損失,為協助受災民眾重建家園,允宜研擬減輕受災民眾租稅負擔相關法制規範,以落實政府照顧弱勢者及租稅公平之目標。 [1: 傅沁怡,房屋震災受損難「稅」 財政部:紅單免徵、黃單減半,工商時報,113年4月23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423701831-43010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四、探討研析 1. 研議放寬「災害損失金額」遞延以後年度扣除之可行性 按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2目之4災害損失列舉扣除額規定:「災害損失: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遭受不可抗力之災害損失。但受有保險賠償或救濟金部分,不得扣除。」同法施行細則第10條之1第1項規定:「本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2目之4及第35條所稱不可抗力之災害,指震災、風災、水災、旱災、寒害、火災、土石流、海嘯、瘟疫、蟲災、戰爭、核災、氣爆,或其他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之災害或事件,且非屬人力所能抗拒者為限。」以113年4月花蓮地震災害為例,民眾遭受地震災害損失,經國稅局審核認定者,依所得稅法第17條規定,得於113年度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列報災害損失列舉扣除額(須減除保險賠償及救濟金),並自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且無限額規定[footnoteRef:2]。 [2: 財政部新聞稿,0403花蓮震災租稅協助措施,113年4月23日,網址:https://www.mof.gov.tw/singlehtml/384fb3077bb349ea973e7fc6f13b6974?cntId=cf5a7bec53c64bc1ac71d2f8e6c3c19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若經比較與臺灣同屬地震災害較為頻繁之日本租稅法制,日本受災民眾可依據「所得稅法-雜項損失扣除(雑損控除)」或「災害減免法」相關規定,就災害損失自行選擇較有利之計算方式,申請個人所得稅減免。其中日本所得稅法對於雜項損失扣除之規範為「如果有無法自當年收入扣除的金額,可以在接下來3年內,將這部分的金額遞延, 並自每年的收入金額中扣除。(その年の所得金額から控除しきれない金額がある場合には、翌年以後3年間に繰り越して、各年分の所得金額から控除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且一旦被指定為特定重大災害者,例如東日本大地震,該特定重大災害所造成房屋及財產損失之金額,甚至在接下來5年內都可以報列扣除[footnoteRef:3]。因此,在考量受災民眾可能面臨突發性之房屋重大損失下,日本稅制設計允許納稅義務人遞延以後年度報列災害損失扣除,顯然更有助於弱勢者跨年度分攤災害損失金額,並減輕日後重建家園負擔。 [3: 日本国税庁,遇到災害等情況時(災害等にあったとき),網址:https://www.nta.go.jp/publication/pamph/koho/kurashi/html/04_4.ht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事實上,我國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1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規定:「……當年度無財產交易所得可資扣除,或扣除不足者,得以以後3年度之財產交易所得扣除之。」[footnoteRef:4]已有明文規定財損得遞延以後年度扣除。準此,鑑於相較財產買賣之「交易損失」(房屋減價出售),因災害所造成之「災害損失」(例如房屋嚴重毀損致無使用或交易價值),更可能影響民眾生計,允宜參酌日本稅制及我國現行所得稅法有關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規定,研議放寬災害損失金額遞延以後年度扣除之可行性,例如修正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2目之4規定:「災害損失: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遭受不可抗力之災害損失 ,當年度無個人綜合所得總額可資扣除,或扣除後尚有未扣除餘額部分,得以以後3年度之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扣除之;如經行政院依災害防救法第51條規定公告為災區者,得以以後5年度之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扣除之。但受有保險賠償或救濟金部分,不得扣除。」[footnoteRef:5]以減輕受災民眾負擔、協助弱勢者重建家園。 [4: 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2款第3目之1規定:「財產交易損失: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財產交易損失,其每年度扣除額,以不超過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之所得為限;當年度無財產交易所得可資扣除,或扣除不足者,得以以後3年度之財產交易所得扣除之。財產交易損失之計算,準用第14條第1項第7類關於計算財產交易增益之規定。」] [5: 災害防救法第51條規定:「第42條至前條所稱災區,指因災害造成嚴重人命傷亡或建物毀損等之受創地區,其範圍由行政院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例如行政院公告113年4月3日院臺忠字第1131008991號,113年4月3日花蓮震災災區範圍為花蓮縣,網址: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detail.do?metaid=148548&log=detailLog,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1. 關於災害後建築物緊急評估結果作為房屋稅減免之依據宜以法制化規範 按房屋稅條例第15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私有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免徵房屋稅:……七、受重大災害,毀損面積占整棟面積5成以上,必須修復始能使用之房屋。(第1項)私有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房屋稅減半徵收:……四、受重大災害,毀損面積占整棟面積3成以上不及5成之房屋。(第2項)」依上開房屋稅條例規範及財政部實務作法[footnoteRef:6],房屋受到重大災害,毀損面積占整棟面積 5成以上,必須修復始可使用者,免徵房屋稅,至於毀損面積在 3 成以上未及 5 成者,房屋稅減半課徵。此外,海砂屋經專業鑑定機關鑑定須拆除重建者,免徵房屋稅,經鑑定應加勁補強或防蝕處理者,減半徵收房屋稅;經核能安全委員會偵測受輻射污染之房屋,其年劑量5毫西弗以上者免徵房屋稅[footnoteRef:7]。 [6: 財政部賦稅署88年1月30日台財稅第881898071號函釋「海沙屋減免房屋稅之認定標準」,網址:https://law-out.mof.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588;財政部賦稅署84年1月28日台財稅第841604466號函釋「年劑量在規定標準以上受輻射污染之房屋免稅」,網址:https://law-out.mof.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58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7: 財政部網站,如何減輕您的房屋稅(節稅介紹),113年4月30日,網址: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tax-info/understanding/tax-saving-manual/local/house-tax/zx7AP85,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近期財政部公布房屋稅將依據各縣(市)張貼之受損房屋危險標誌「紅、黃單」資料辦理減免[footnoteRef:8]。惟依據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意見,紅、黃單係災後立即建築物受災程度之判定結果,紅單是主結構受損有結構安全顧慮或地基不穩者;黃單是受損情形無結構安全顧慮,但內部非屬主結構的物件有掉落傾倒傷人顧慮或鄰近環境有建築物傾倒疑慮可能受波及等情況[footnoteRef:9]。換言之,相較於紅單屬於房屋本身因主結構受損而有安全疑慮,黃單則可能僅係房屋內部非屬於主結構物件受損有掉落傷人顧慮,甚至於房屋本體可能無任何受損,僅因鄰房有傾倒疑慮,亦可能被認定為黃單。準此,顯見實施建築物危險標誌制度之目的係為預防危害進一步擴大,須合併觀察鄰近建築物、外部環境作整體性評估,非僅單純著重於個別建築物本身之毀損情形,與房屋稅條例重視納稅義務人所持有建築物本身毀損情況之規範意旨尚有不同,故建築物危險標誌「紅、黃單」究否合致房屋稅條例所規範房屋毀損面積占整棟面積3成以上等房屋稅減免之構成要件,於法律解釋上似不無疑義。 [8: 財政部網站,同註2。] [9: 內政部新聞稿,建築物受災認定疑義 國土署:紅黃單判定與耐震能力初評意義不同,不應混為一談,113年4月6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8&sms=9224&s=31463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3日。] 然而,鑑於災後建築物受災程度判定之「紅、黃單」,與民眾人身安全直接相關,恐影響房屋之使用、居住效益,故為減輕受災民眾負擔,以及將來類似情況一致性作法等考量,或可研議修正房屋稅條例第15條規定,將災害後建築物緊急評估結果得作為房屋稅減免之依據予以法制化規範,俾利民眾遵循、依法申報房屋稅減免。 撰稿人:楊翔宇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52/File_19812519.docx
R02469
國民教育階段學習評量之法制研析
國民教育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評量辦法
趙俊祥
2024-05-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46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民教育階段學習評量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教育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評量辦法 三、背景說明 基於國小低年級應更重視生活習慣與品德培養,鼓勵主動學習,若能透過降低紙筆測驗次數,當可增進學生的學習自信及成長。教育部於今(113)年4月24日修正發布《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評量辦法》(以下簡稱《學習評量辦法》),將國小低年級的定期評量紙筆測驗(俗稱段考)上限,從每學期3次降低為2次[footnoteRef:1]。對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表示,教育部雖只規定低年級上限2次,但中、高年級仍可每學期3次。而且對於國小階段而言,若要調整定期學習評量,應當所有年級一併調整,以便於安排全校活動[footnoteRef:2]。此外,本次修正新增學生居住或就讀學校所在地發生災害、傳染病或學生遭逢其他重大變故,致無法以實體面授方式上課,學校得以數位遠距教學或其他適當方式實施教學,並辦理學習評量。 [1: 陳至中,國小低年級段考 改為每學期最多2次,中央社,113年4月2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4240126.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日。] [2: 陳至中,國小低年級段考改限2次 教團:多數學校早這麼做,中央社,113年4月24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4240211.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6日。] 四、探討研析 (一)《學習評量辦法》新增學習評量得以遠距方式辦理似有逾越授權範圍之虞 上述《學習評量辦法》係依《國民教育法》第40條第1項訂定,該項規定:「學生之學習應予評量,其評量內容、方法、原則、違反規定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依該辦法,訂定學生學習評量相關補充規定。」而該學習評量辦法規範事項為評量內容、方法、原則、違反規定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學習評量辦法》113年4月修正新增第6條規定:「國民中小學學生居住地區或就讀學校所在地區,發生災害防救法第二條第一款所定災害、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第一項所定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致無法實體授課時,學校得以數位遠距教學或其他適當方式實施教學,並辦理學習評量。」修法說明三:「本條僅因應遠距教學型態改變,其評量相關規定仍有修正條文第五條、第七條、第八條適用,並予敘明。」從說明可知,本條文主要在放寬「教學方式」除實體授課外,在特殊情況得以遠距教學,評量方式並未改變,將之訂定於《學習評量辦法》,似有逾越母法授權範圍之虞。查《國民教育法》與教學方式較有關之條文為第37條,主管機關若認確有需要將教學與評量方式,均得採遠距方式彈性辦理,建議將來《國民教育法》修法時,將《學習評量辦法》第6條有關數位遠距或其他適當方式之教學規定增訂於《國民教育法》第37條中。 (二)學習評量成績不及格之措施涉及人民權利事項宜以法律定之 前已述及《國民教育法》第40條第1項授權辦法規範事項為評量內容、方法、原則、違反規定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然《學習評量辦法》關於不能參加評量之補行評量(第7條第4項[footnoteRef:3])、學習評量不及格之相關規定,例如第12條關於補救教學[footnoteRef:4];第13條關於成績及格發給畢業證書、成績不及格發給修業證明書[footnoteRef:5];以及第14條關於評量結果及紀錄應依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相關規定,不屬於「評量內容、方法、原則、違反規定之處理」,僅能歸為「其他相關事項」。其中有關補行評量、評量結果紀錄保存,建議於《國民教育法》第40條第1項明確授權,以符授權明確性原則。至於學習評量成績不及格之補救教學、發給修業證明書等相關規定,涉及人民權利事項,非屬細節性、技術性事項,宜以法律定之,以符法律保留原則。現行《國民教育法》第40條第2項已規定:「學校學生修業期滿,符合前項辦法規定且成績及格者,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爰建議將學習評量成績不及格之補救教學、發給修業證明書等相關規定增訂於《國民教育法》第40條第2項。 [3: 《學習評量辦法》第7條第4項:「學生因故不能參加定期評量,經學校核准給假者,得補行評量;其成績以實得分數計算。」] [4: 《學習評量辦法》第12條第2項、第3項規定:「學生學習過程中各領域學習課程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評量結果,未達及格之基準者,學校應實施補救教學及相關補救措施;其實施原則,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依前項實施補救較之辦理成效,應並同前條第三項國民中小學生之評量結果,於每學年結束後二個月內,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3項)」] [5: 《學習評量辦法》第13條規定:「國民中小學學生修業期滿,符合下列規定者,為成績及格,由學校發給畢業證書;未符合者,發給修業證明書:…… 」] 撰稿人:趙俊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70/File_19812533.docx
R02468
強化戰傷救護準備能量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陸海空軍刑法
康世宗
2024-05-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強化戰傷救護準備能量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陸海空軍刑法 三、背景說明 據報導[footnoteRef:1],軍方借鏡近年俄烏戰爭及以哈衝突,學習美軍實戰經驗及做法,除培養具備基礎的緊急救護(EMT)人員,亦強化戰傷急救(TCCC)專業養成,迄今已完訓623名官兵,並打造國防醫學院衛生勤務訓練中心「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成為國內首座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的訓練場地,藉由訓練讓國軍官兵或擴及警消等民防單位考取救護證照,以利平戰轉換。據軍方人員進一步說明,救護證照區分為平時、戰時兩種,若要取得戰時的證照,則必須先考取平時的救護證照。平時訓練的主軸聚焦於災害救援,戰時訓練則強調自救、互救及敵火下救援等能力。引發強化戰傷救護準備能量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游凱翔,國軍師法美軍強化戰傷救護訓練 完訓623名官兵,中央社,113年4月30日,國內政治。] 四、探討研析 (一)健全衛生動員準備分類計畫內容,強化戰傷救護準備能量 依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 (下稱「本法」)第22條規定:「為因應動員實施階段緊急醫療救護,衛生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主管機關應完成相關配合計畫,並對於醫療機構設施狀況及醫事人員辦理調查、統計、編組等準備事項,完成臨時醫療機構之開設及疏散計畫。直轄市及縣(市)政府並應配合辦理(第1項)。前項調查,各公、民營醫療機構應配合辦理,並提供相關動員能量資料(第2項)。」復依本法第9條第6款規定:「衛生動員準備方案:由衛生福利部主管。」及本法第10條第1項第1款規定:「各動員準備方案主管機關應設動員準備業務會報,其任務如下:一、動員準備方案之策訂及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之審議。」換言之,衛生福利部應依上揭本法相關規定,完成衛生動員準備方案及衛生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之審議,以因應「動員實施階段」醫療救護等需求之準備工作。 復查本法第2條第2款規定:「二、動員實施階段:指戰事發生或將發生或緊急危難時,總統依憲法發布緊急命令,實施全國動員或局部動員時期。」據上開媒體報導指出,國軍除培養「平時」具備基礎的緊急救護人員外,亦強化「戰時」戰傷急救之專業養成,亦即「動員實施階段」醫療救護之需求,除基礎的「緊急醫療救護」外,更應包括需專業養成之「戰傷救護」在內。爰此,為周延相關法制用語以符實需,明確將戰傷救護納入規範,建議主管機關國防部研議將本法第22條第1項首句:「為因應動員實施階段緊急醫療救護」,修正為:「為因應動員實施階段 戰傷及緊急醫療救護」以健全衛生動員準備分類計畫內容,強化戰傷救護準備能量。 (二)因應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發展,完備相關法制規範 依陸海空軍刑法(下稱「軍刑法」)第55條規定:「戰時無故攻擊醫院、醫療設施、醫療運輸工具或醫療救護人員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攻擊談判代表或戰地新聞記者者,亦同。」根據上開報載說明,國軍學習美軍實戰經驗及做法,已導入國內首座人工智慧(AI)技術的訓練場地,讓國軍官兵及警消等接受相關救護訓練,考取救護證照,以利平戰轉換。爰此,軍刑法有關戰時無故攻擊「醫院、醫療設施」之規範用語,是否能充分反映及涵蓋國軍目前兼具培養基礎的「緊急醫療救護」及專業的「戰傷救護」等兩類人員養成所需之訓練場所或境域之完整內涵,達成國際公約揭櫫之「戰時不得攻擊醫院及傷病收容所等場所[footnoteRef:2]」,以確保相關醫療救護資源之立法目的,有待商榷。 [2: 立法院法律系統,陸海空軍刑法第55條法條沿革,海牙公約及日內瓦公約均有不得攻擊醫院及傷病收容所等規定,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4A4B97B4650000000000000000032000000007000000^01432112121800^0003E001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綜上,建議主管機關參酌美軍實務訓練經驗及做法,前瞻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對於因應運用人工智慧(AI)技術,或延展實境[footnoteRef:3](extended reality,XR)等新興的軍事訓練方式,所增設類如上開報載所述,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的訓練場地,並考量將來相關新興醫療救護場所或訓練場(境)域,將日漸普及應用,評估將上揭軍刑法第55條規定修正為:「戰時無故攻擊醫院、醫療設施 、醫療救護訓練場(境)域、醫療運輸工具或醫療救護人員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攻擊談判代表或戰地新聞記者者,亦同。」期與時俱進,並完備相關法制規範。 [3: 吳自立、翟文中,〈關鍵軍事科技與台灣國防產業之整合-第六章 作戰用沉浸式科技〉,《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2022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111年12月30日,頁75。] 撰稿人:康世宗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68/File_19812531.docx
R02467
社福單位設置營運鄰避紛爭之法制問題研析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林淑靜
2024-05-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7 議題研析 一、題目:社福單位設置營運鄰避紛爭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3、 背景說明 (1) 據統計[footnoteRef:1],我國依法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文件者逐年上升,從101年1,117,518人上升至112年1,214,668人,身心障礙者占總人口比率從4.79%提高至5.19%,此段時間,正值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政策從過去以機構安置為主之隔離政策,轉換為朝向福利社區化、小型化、去差異化,並逐漸發展社區式服務。為協助身心障礙者適應社區生活,由公私部門所設置的中途之家或庇護工廠等社會福利設施開始於各大都會人口聚集社區間陸續出現[footnoteRef:2]。然而,從數個[footnoteRef:3]身心障礙社會福利機構(或團體)(以下簡稱社福單位)進駐社區造成當地居民反對公私社福單位設置營運衍生之抗爭,或引發鄰避紛爭之事件,在我國社會並非少見[footnoteRef:4]。 [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身心障礙統計專區,〈領證人口1.1.1身心障礙者人數案類別及縣市別分〉,113年4月29日,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5224-62359-11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2: 林倖如,〈社會福利設施之鄰避紛爭處理方法-兼介紹日本鄰避設施之居民合意形成程序〉,《法令月刊》,第68卷,第2期,106年2月,頁94。] [3: 107年育成基金會東明扶愛家園進駐東明公宅,社區居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種設施是一個鄰避設施」;中華民國智障家長總會,〈喜憨兒合法進駐社區遭拒!社福團體聯合聲明〉,108年7月24日,網址:https://www.papmh.org.tw/news/66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臺北市社會局委託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辦理進駐文林家園,協助身障者在社區獨立生活,惟遭社區居民與管委會以產權爭議、支援性服務設施及擔心身障者入住會有危險等原因,反對進駐;臺北市社會局新聞稿,〈落實身心障礙者社區生活權利「古亭工坊、文林家園」將擇期進駐〉,108年7月29日,網址: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CA16D3397A7A302&sms=72544237BBE4C5F6&s=1FBB3FC49D3CD91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4: 其他雖未引起大型社會抗爭,但仍因鄰居異樣眼光被要求搬遷者,不在少數,由於其弱勢地位,除非有大型抗爭,否則新聞媒體曝光度不高。羅立芸,〈面對外界不理解 社福團體搬遷成常態〉,華視新聞,108年12月4日,網址: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912/201912041983200.html;邱灝唐,〈平行公益/誰是「惡鄰居」?當外來社福遇上在地社區〉,聯合電子報,112年4月27日,網址: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712715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2) 我國雖於69年即制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原名稱:《殘障福利法》,86年4月18日本院三讀修正名稱為《身心障礙者保護法》,96年6月5日本院再三讀修正為現行名稱),惟早期對身心障礙者之保護範圍較為狹隘,主要限於對其教育、應考、進用之保障[footnoteRef:5],而後於96年6月5日本院三讀時,除原有之權益外,修正條文擴大至對就業、居住、遷徙、醫療等權益,亦不得有歧視之對待規定[footnoteRef:6]。雖違反者,可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footnoteRef:7],然究係處罰未實際執行或未發揮應有之警惕效應,致類此事件時有所聞,實有檢討之必要。 [5: 依86年4月18日三讀之《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4條規定,身心障礙者之人格及合法權益,應受尊重與保障,除能證明其無勝任能力者外,不得單獨以身心障礙為理由,拒絕其接受教育、應考、進用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 [6: 依96年6月5日三讀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16條第1項規定,身心障礙者之人格及合法權益,應受尊重保障,對其接受教育、應考、進用、就業、居住、遷徙、醫療等權益,不得有歧視之對待。其修正說明表示原條文「除能證明其無勝任能力者外,不得單獨以身心障礙為理由拒絕」有引導歧視之意,爰刪除之。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032號政府提案第10602號,95年10月18日印發。] [7: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86條第1項規定,違反第16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 4、 探討研析 (1) 研議增訂身心障礙者居住遭受民眾抗爭之處理授權 我國因少子化趨勢,政府雖已積極將閒置空間釋出,社福單位可提出申請,並依各自需求改建,然而有社福單位指出[footnoteRef:8],小型協會可能因經費不足、釋出空間不符需求或閒置空間運用涉及不同局處,無法有效溝通等原因,未為申請。因此,政府利用興建社會住宅方式,提供部分房舍供社福單位進駐使用。然而,類此鄰避紛爭,其核心問題在於身心障礙者之居住權益未見落實。因此,當溝通出現瓶頸而又有非理性抗爭時,公權力則需要適時介入才能化解問題[footnoteRef:9]。 [8: 陳子瑜、陳妍如、萬巧蓉、方小瑀,〈空間阻「愛」:社福團體尋地的荊棘路〉,華視新聞,109年5月7日,網址:https://news.cts.com.tw/unews/campus/202005/20200507199979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9: 彭春翎,〈從中壢北帝國事件淺談鄰避現象與身心障礙者人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3期,96年8月,頁99-100。] 日本《促進消除殘疾歧視法》(障害を理由とする差別の解消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第15條明文規定,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當努力提高公眾對消除殘疾歧視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消除阻礙殘疾歧視的各種因素,並採取必要措施[footnoteRef:10]。我國內政部曾於93年8月12日下達「 身心障礙者居住服務及社區服務權益遭民眾抗爭處理注意事項」[footnoteRef:11],要求主管機關接獲社福單位申請居住服務遭受民眾抗爭時,於1個月內會同相關權責單位、身心障礙者、社福單位與民眾進行溝通協調,並應視需要提供必要之安全防護措施(如駐衛警、保全系統)、法律諮詢服務或編列預算補助所需訴訟費用等。此一措施實有必要提升法律位階,明文賦予主管機關一定作為義務,以保障身心障礙者之權益[footnoteRef:12]。 [10: 日本《促進消除殘疾歧視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殘疾人士指患有身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包括發展障礙),或其他精神和身體功能障礙,於日常生活或社交生活因社會障礙而持續受到相當大限制的人。] [11: 內政部93年8月12日內授中社字第09307112762號函下達。] [12: 吳明孝,〈鄰避情節、鄰避設施與基本權保障-論身心障礙者、愛滋病患居住自由之保護〉,《法令月刊》,第68卷,第3期,106年3月,頁111。] (2) 研議增訂對身心障礙者居住歧視排除及賠償財產、非財產損害等相關請求權規定 行政院113年5月2日辦理《反歧視法》草案預告及分區公聽會[footnoteRef:13],該草案就反歧視得提出救濟,除去侵害及防止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團體訴訟等相關規定,僅限於草案第2章所規範之大眾交易、就業、教育領域,並於草案第42條規定,第2章所定事項以外之禁止歧視規定,由各該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另定之。換言之,身心障礙者因居住受到歧視,未來並不能依《反歧視法》提出救濟。反觀韓國《禁止歧視身心障礙者及權利救濟法》(장애인차별금지 및 권리구제 등에 관한 법률)第4條第1項第1款、第38條、第46條、第49條規定,殘疾人士因殘疾而無正當理由受到限制、排斥、分離、拒絕等不利待遇時,該受害者或了解該事實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向國家人權委員會提出申訴,受害者亦可提出訴訟要求歧視者負損害賠償責任、無法證明財產損失亦可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另倘該歧視行為被視為惡意,法院可以對實施歧視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千萬韓元以下罰金[footnoteRef:14]。而我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目前對歧視之處罰,僅有處以行政罰鍰之規定,未來主管機關應審酌《反歧視法》之規定及外國立法例,或可於《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增訂對身心障礙者居住歧視排除及財產、非財產損害等相關請求權規定。 [13: 行政院,〈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辦理「反歧視法」草案預告及分區公聽會,歡迎各界提供意見〉,113年5月2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3edff966-46ec-45af-b718-b6109795ae4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8日。] [14: 韓國《禁止歧視身心障礙者及權利救濟法》第4條第1項第1款規定,本法禁止之歧視指下列情形之一:一、殘疾人士因殘疾而無正當理由受到限制、排斥、分離、拒絕等不利待遇時。第38條規定,因本法禁止的歧視行為而受到損害者(以下稱「受害人」)或了解該事實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向國家人權委員會提出申訴。第46條規定,(第1項)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他人損害者,應對受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但實施歧視行為者能認明無故意或過失,不在此限。(第2項)確認因違反本法規定造成損害之行為,但歧視行為之受害人無法證明財產上之損害,實施歧視行為者由獲得財產的利益,推定受害人遭受的財產損失。(第3項)儘管有前項規定,如果由於事實之性質難以證明歧視行為的受害人所遭受的財產損失,法院應依整個論證的目的和證據調查之結果,確認損害。第49條規定,(第1項)如果實施本法禁止之歧視行為,並且該行為被認為是惡意,法院可以判處實施歧視行為者最高3年有期徒刑或3千萬韓元以下罰金。(第2項)前項惡意之判斷應考慮以下事項:1、故意歧視。2、歧視的持續存在與反覆發生。3、對歧視受害人之報復。4、歧視損害的詳情和規模。(第3項)法人代表、法人或個人的代理人、員工或其他員工對法人或個人的工作有惡意歧視行為,除處罰行為人外,還應對該法人或個人處以第1項規定之罰金。但法人或個人已對工作有適當注意和監督,防止此類違法行為者,不在此限。(第4項)本法未規定之處罰,適用《國家人員委員會法》之規定。] 撰稿人:林淑靜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56/File_19812517.docx
R02466
生成式AI病歷及電子病歷交換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醫師法;醫療法;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
江建逸
2024-05-13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6 議題研析 一、題目:生成式AI病歷及電子病歷交換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醫師法、醫療法、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 三、背景說明 (一)世界醫學會於2022年10月提出聲明表示[footnoteRef:1],數位醫療背後之驅動力應為提高護理品質、病人安全以及獲得原本無法獲得服務之公平性;同時強調為確保資料機密性,必須使用官方認可之資料保護措施。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赴美國參加2024年3月舉行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協會」年度會議時則表示,ChatGPT之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爆發式成長、席捲全球,已經可以閱讀、理解、寫作文字,對於醫療照護智慧轉型有極大助益[footnoteRef:2]。 [1: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WMA STATEMENT ON DIGITAL HEALTH,2022年12月22日。網址:https://www.wma.net/policies-post/wma-statement-on-guiding-principles-for-the-use-of-telehealth-for-the-provision-of-health-car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2: 衛生福利部,衛福部率團參加HIMSS 2024 國際會議,2024年3月13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77977-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6日。] (二)醫療法第69條授權訂定「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電子病歷辦法),衛福部於2022年7月18日修正發布全文共23條,其涵蓋資料安全、雲端服務、資料管理及資料應用等四大面向[footnoteRef:3],修法重點包括允許醫療機構委外建置及管理電子病歷資訊系統、運用雲端服務、允許設置電子病歷交換平臺交換或利用電子病歷,以及強化電子病歷與電子簽章真實性全面推動無紙化等[footnoteRef:4]。惟電子病歷辦法主要係框架性規範,具體管理細節仍待進一步規範。例如現行電子病歷交換體制,從衛福部維護之電子病歷交換中心(以下稱EEC)[footnoteRef:5]以集中式交換模式,改為多中心分散式交換架構;衛福部之角色,從過去EEC維運者,轉換為標準維護者,不僅維護電子病歷交換標準,亦訂定不同電子病歷使用情境之交換規格及各類情境表單;衛福部並須擔任情境之協調者,協助解決醫療機構間的資料交換問題[footnoteRef:6]。 [3: 王宏仁,17年來最大修法,電子病歷新法四大重點帶來根本性變革,iThome,2022年7月22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205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4: 鄭岱宜,簡析《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111年修法重點,《當代法律》,第10期,2022年10月,頁97。] [5: 衛生福利部,電子病歷交換中心,網址:https://eec.mohw.gov.tw/ne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6日。] [6: 王宏仁,同註3。] (三)近年來,許多醫院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演算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AI/ML)成功開發生成式AI病歷相關系統,能有條理有效率地簡化每日病歷或病歷摘要(下稱病摘)作業。例如:某大醫院與民間資訊業者合作,成功開發生成式AI病摘系統,快速且精準輔助醫療臨床工作,簡化流程、節省人力,增加醫護人員照顧病人時間,提高醫療照護品質[footnoteRef:7];亦有醫院與大學推動結構化病歷,可因應數位醫療快速變化,讓AI精準紀錄醫病對話及醫護人員口述醫療資訊並成功轉化為病歷,不僅可提升醫療紀錄品質,亦可大幅減少醫護人員輸入病歷之時間[footnoteRef:8]。 [7: 蔡智明,大林慈濟導入生成式AI病歷摘要系統 醫療邁新紀元,中央社,2024年4月23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0423018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8: 王若樸,【病歷結構化實例:臺大醫院】發展結構化病歷必須兼顧4大要件,第一步先從臨床痛點著手,iThome,2024年3月15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1757,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7日。] 四、探討研析 (一)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浪潮,建議儘速研議修正醫師法、醫療法 醫師法第12條規定要求醫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病歷,並簽名或蓋章及加註執行年、月、日。另醫療法第67條至第69條規定,亦明定醫療機構製作病歷之相關規範。該法第68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督導其所屬醫事人員於執行業務時,親自記載病歷或製作紀錄,並簽名或蓋章及加註執行年、月、日。衛福部對生成式人工智慧肯認其對醫療照護智慧轉型的助益,惟未見其具體採取修法行動因應此發展趨勢。爰建議衛福部研議如何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浪潮,對前述醫師法、醫療法對各類醫事人員執行業務要求親自記載病歷或製作紀錄的相關規定或配套措施,應儘速研議修法,使法律更為明確,以符現況並利於執行。 (二)建議參考韓國醫療法,提升電子病歷系統標準法制化位階   依電子病歷辦法第18條[footnoteRef:9]規定,原本由衛福部統籌集中交換之EEC運作模式,已改為經衛福部認可之機關及公、私立機構均得設置電子病歷交換平臺的多中心分散交換架構。至於電子病歷如何交換之規範,則由衛福部另行公告。惟醫療法雖於第69條授權訂定電子病歷辦法,然其僅係規定醫療機構以電子文件方式製作及貯存之病歷,有關「其資格條件與製作方式、內容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是否包括電子病歷交換等事項,恐非無疑。況病歷係屬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所定之特種個資,而原本封閉之醫院環境成為聯網環境,資安風險相對提升,勢必會涉及到醫療核心及病人安全問題,衛福部亦特別成立關鍵基礎設施資安工作推動專案辦公室[footnoteRef:10],此均涉及個資病安相關核心。建議參考韓國醫療法(의료법)[footnoteRef:11]第23條之2規定,將電子病歷系統標準之認證與執行提升到法律位階規範,對人民之權利義務將更有保障。 [9: 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第18條:「(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機關及公、私立機構,得設置電子病歷交換平臺,供醫療機構進行跨機構電子病歷交換或利用。(第2項)醫療機構進行電子病歷交換或利用時,應以前項平臺為之。但第六條第二項但書各款醫療機構使用同一系統者,不在此限。(第3項)第一項電子病歷交換格式、簽章與時戳及其他相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10: 黃維民,雲端電子病歷交換得挑戰和隱憂,《月旦醫事法報告》,第74期,2022年12月,頁43-48。] [11: 의료법 제23조의2(전자의무기록의 표준화 등),2023年10月31日修訂版,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C%9D%98%EB%A3%8C%EB%B2%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7日。] 撰稿人:江建逸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54/File_19812515.docx
R02464
詐欺犯罪防制議題--新加坡防制網路犯罪危害之法制簡介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
林華彬
2024-05-11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4 議題研析 一、題目:詐欺犯罪防制議題--新加坡防制網路犯罪危害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footnoteRef:1](行政院研擬中) [1: 行政院刻正召集各打詐主責部會積極研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內容,以「強化防詐作為、打擊詐欺集團與保護犯罪被害」三個重點進行立法,由內政部擔任領銜提案主責機關,通傳會(電信管理)、數位部(數位經濟管理)、金管會(金融機構管理)及法務部(刑度及刑罰執行)共同辦理機關,力求本(2024)年上半年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站,行政院打擊詐欺辦公室「詐欺犯罪防制立法及各部會打詐機制盤點」公聽會書面資料,2024年3月14日,網址: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 download/2024030618/PPGB60500_4300_20769_1130313_000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8日。] 三、背景說明 根據新加坡警察部隊(Singapore Police Force,SPF)公布的新加坡詐欺及網路犯罪2022年報指出:2022年新加坡警方共接獲31,728起詐騙案,總計損失金額高達新加坡幣(下同)6 .607億元。其中最常見的5個詐騙類型分別是:網路釣魚、求職、電子商務、投資詐騙和假冒朋友電話詐騙[footnoteRef:2]。鑒於詐騙案逐年呈現激增趨勢,新加坡政府於2020年4月成立打擊詐騙跨部門委員會 ( Inter-Ministry Committee on Scams ),以督導政府的反詐騙工作並負責制定和執行全面的反詐騙策略[footnoteRef:3]。2023年7月5日經國會立法通過《網路犯罪危害法》(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 2023,簡稱OCHA)於同月24日經總統公布,並於2024年2月1 日生效施行[footnoteRef:4]。我國刻正研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之打詐專法,謹就新加坡《網路犯罪危害法》等相關法制簡要概述,俾供參考。 [2: 新加坡警察部隊網站,Annual Scams and Cybercrime Brief 2022,網址:https://www.police.gov.sg/-/media/C23E61900EFD4BA99AA8117ABF2D937C.ashx,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4月28日。] [3: 打擊詐騙跨部門委員會(簡稱IMCS),由新加坡內政部主政,協同新加坡警察部隊 (SPF)、通訊及新聞部(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MCI)、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 以及貿易和工業部(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MTI),並與新加坡銀行協會等私營部門合作,共同打擊詐騙,網址:https://www.mha.gov.sg/mediaroom/parliamentary/ministerial-statement-on-strengthening-enforcement-and-public-educa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8日。] [4: 新加坡共和國政府公報,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 2023 ( No.24 of 2023 ),網址:https://sso.agc.gov.sg/Act/OCHA202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四、探討研析 (1) 修訂相關反詐法令 自2018年以來,新加坡的詐騙案件增加了5倍多,超過人身犯罪案件的數量。網路詐騙案件屢見不鮮且迅速蔓延,對受害人造成精神與財物上的嚴重傷害。新加坡雖有《刑法》 (Penal Code)等現行法律可用於打擊網路詐騙,但該等法律被認為屬於被動性質[footnoteRef:5]。當局認為雖修法加重詐欺罪之刑責,卻難以對犯罪者產生震懾作用,主因是網路詐騙者大多數身處海外,他們也擅長利用科技來掩飾自己的蹤跡[footnoteRef:6]。近來新加坡政府已採取進一步措施來阻止詐騙,2023年5月9日通過修正《1992年貪腐、販毒和其他嚴重犯罪問題(沒收所得)法》(Corruption, Drug Trafficking And Other Serious Crimes (Confiscation of Benefits) Act,簡稱CDSA)和《1993年電腦濫用法》(Computer Misuse Act,簡稱CMA)等法案,使新加坡警方能夠更有效地對付錢騾(Money mule,術語:車手)、遏制詐騙犯罪所得的轉移和濫用Singpass(新加坡數碼個人身分)的犯罪活動[footnoteRef:7]。CDSA 新增一些罪行,警方得以更容易認定構成洗錢罪要件,而 CMA 的修正則允許警方得以處置濫用 Singpass 憑證的個人,該兩法案的新修正條款於 2024年 2月 8日生效。 [5: 例如:涉嫌違反刑法第411條不實收受贓物罪,或第415條至第420條規定的詐騙罪(冒名行騙、以詐術誘使交付財產),依據罪行可處最高3年至10年徒刑和罰金。儘管如此,輿論仍舊批評政府對於網路詐騙採取被動的應對方式,只有受害人遭受損失並向警方報案後,才採取偵查行動。參閱Bryan Tan, Eng Han Goh (2023,May 16). Singapore Tackles Online Criminal Activities with a Trio of Bills. 網址: https://www.reedsmith.com/en/perspectives/2023/05/singapore-tackles-online-criminal-activities-with-a-trio-of-bill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9日。] [6: 新加坡內政部對國會關於審查詐騙相關犯罪量刑框架頻率質詢的書面答復,網址: https://www.mha.gov.sg/mediaroom/parliamentary/written-reply-to-pq-on-the-frequency-of-reviewing-sentencing-framework- for-scams-related-crime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9日。] [7: 詳參新加坡《貪腐、販毒和其他嚴重犯罪問題(沒收所得)法》(CDSA)和《電腦濫用法》(CMA)修正案,網址:https://www.police.gov.sg/Advisories/Crime/CDSA-and-CMA-Bill-Amendment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9日。] (2) 《網路犯罪危害法》 新加坡國會2023年通過的《網路犯罪危害法》,是藉由立法手段,期以有效迅速的方式管制網路內容,打擊詐騙和惡意網路活動,為公眾打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相關特點如下: 1. 主動預防詐騙及惡意網路活動,針對特定刑事犯罪發布指示 (1) 該法第6條允許政府向任何可能進行犯罪活動的網路行為或服務發布「 指示」( Direction),並適用於法定的特定刑事犯罪類型,包括影響國家安全、民族和諧及個人安全並與網路有聯繫的刑事犯罪[footnoteRef:8]。 [8: 例如:資助恐怖主義行為、煽動暴力、傳播性虐待兒童的內容、非法賭博……等,參見新加坡內政部新聞稿附件A,Introduction of the Online Criminal Harms Bill,2023年5月8日。網址:https://www.mha.gov.sg/mediaroom/press-releases/introduction-of-the-online-criminal-harms-bil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2) 當 合理懷疑某特定犯罪行為已發生且其任何網路活動都是為了協助犯罪( reasonably suspects that a specified offence has been committed and that any online activity is in furtherance of the commission of the offence),及 懷疑或有理由相信任何網路活動正在準備或協助實施詐騙或惡意的網路犯罪時( suspects or has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ny online activity is preparatory to, or in furtherance of, the commission of a scam or malicious cyber activity offence),即可依據犯罪事實發布以下相關指示[footnoteRef:9]: [9: 同註4,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 2023 ( No.24 of 2023 ),PART 2 DIRECTIONS AGAINST OFFENCES,網址:https://sso.agc.gov.sg/Act/OCHA202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1 停止傳播指示(Stop Communication Direction):要求個人或實體停止向新加坡民眾傳播特定的網路內容(包括本質相似的內容)。 2 禁用指示(Disabling Direction):要求網路服務供應業者禁止提供特定內容(如:貼文或網頁),其中可能包含相同內容的副本。 3 存取封鎖指示(Access Blocking Direction):要求網路服務供應業者阻止新加坡民眾對特定網路網域的存取。 4 帳戶限制指示(Account Restriction Direction):要求網路服務供應業者停止其服務的帳戶在新加坡進行通訊和/或與新加坡民眾聯繫。 5 應用程式移除指示(App Removal Direction):要求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從其新加坡頁面中下架指定的應用程式,避免新加坡民眾繼續下載該程式。 (3) 與其他特定的刑事犯罪法令相比,本法明顯降低了取締網路詐騙的法律門檻,使政府能迅速採取行動,在詐騙和惡意網路活動傷害更多民眾之前即予以遏止[footnoteRef:10]。 [10: 新加坡警察部隊網站,Introduction To OCHA, 網址:https://www.police.gov.sg/Advisories/Online-Criminal-Harms-Act/Introduction-to-OCH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2. 網路服務供應業者須遵守業務守則,主動偵測可疑網路情況 新加坡政府另訂定一套 業務守則( Codes of Practices)[footnoteRef:11],讓指定的網路服務供應業者遵守,與政府建立夥伴關係,共同合作打擊網路犯罪活動,主動偵測可疑情況,並與警方共用資料,減低用戶受騙或受害的風險(例如:打擊詐騙跨部門委員會推出的「電子商務平台交易安全評等」制度及供民眾下載的反詐騙應用程式App「詐騙盾ScamShield」等)[footnoteRef:12]。 [11: 法令規定新加坡政府將發布業務守則,對那些評估為具有重大詐騙或進行惡意網路活動風險的指定網路服務供應商(如:社交媒體平台)採取措施,以降低有關風險。雖然業務守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主管機關有權向任何不遵守的業者發出糾正通知書,並強制要求遵守。參閱新加坡內政部網站,Online Criminal Harms Bill–Wrap-Up Speech by Mrs Josephine Teo, Minister for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 Second Minister for Home Affairs.,2023年7月5日,網址:https://www.mha.gov.sg/mediaroom/parliamentary/online-criminal-harms-bil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新加坡資通訊媒體發展局於2023年7月18日發布有關網路安全的業務守則,新加坡資通訊媒體發展局網站,Code Of Practice For Online Safety,網址:https://www.imda.gov.sg/-/media/imda/files/regulations-and-licensing/regulations/codes-of-practice/codes-of-practice-media/code-of-practice-for-online-safety.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12: 詳參新加坡內政部網站,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安全評等E-commerce Marketplace Transaction Safety Ratings,網址:https://www.mha.gov.sg/e-commerce-marketplace-transaction-safety-ratings,以及新加坡國家預防犯罪委員會網站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關於詐騙盾About ScamShield,網址:https://www.ncpc.org.sg/scamshiel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3. 未遵守指示或業務守則者將面臨處罰 《網路犯罪危害法》適用於個人及企業,包括新加坡境內外的指定網路平台及網路服務供應業者,主管機關發現指定網路服務供應業者不符合業務守則者,可以向業者發出 糾正通知書(Rectification Notice),要求其限期改正,若業者對於業務守則、糾正通知書及指示仍未遵守,主管機關可進一步發出 命令(Order)[footnoteRef:13],限制存取該服務或部分服務,並可對業者祭出最高100萬元之罰款;至於違反前述指示的個人,最高可處2萬元罰款,或科或併科2年以下有期徒刑,屢犯者更處以額外懲罰[footnoteRef:14]。 [13: 同註4,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 2023( No.24 of 2023 ) PART 6 ORDERS AGAINST NON-COMPLIAN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14: 同註4,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 2023( No.24 of 2023 ) Part 11 OFFENCES, PENALTIES AND DEFENCE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4. 救濟途徑 (1) 對指示與命令有異議: 1 再議(Reconsideration):個人、網路位址所有人以及網路活動發起人若對指示或命令有異議,得向原發出指示或命令之官員(新加坡警察部隊警官) 申請再議(Application for Reconsideration)。網路服務供應業者則可向主管機關申請再議。 2 上訴(Appeal):個人或網路服務供應業者之再議申請遭駁回,可 向複審法庭提出上訴(Appeal to Reviewing Tribunal),要求更改或取消該指示或命令,複審法庭成員由總統根據內閣建議任命的地區法官或治安法官組成,複審法庭的程序視為司法程序。 (2) 對業務守則有異議:指定網路服務供應業者對業務守則有異議,可以 向新加坡內政部長提出上訴(Appeal to Minister),部長對任何上訴的決定均為最終決定[footnoteRef:15]。 [15: 同註4,Online Criminal Harms Act 2023( No.24 of 2023 ) PART 5 APPEALS ARISING FROM PART 4,最後瀏覽日期:2023年4月30日。] (3) 結語 新加坡政府透過修法與加強立法,積極防制網路犯罪危害問題,此外,電子商務交易市場安全評等制度,也有助於監管平台業者在防範詐騙方面的表現。然而強制網路服務供應業者及社交媒體平台移除詐欺內容,同時引發社會對於政府侵犯個人隱私權及網路言論自由權的批評。《網路犯罪危害法》甫於今(2024)年2月1日生效施行,尚需一段時間方能評估成效,然該法內容對應我國研擬制定打詐專法草案時,如何強化行政管理上的責任與作為,頗值借鏡。 撰稿人:林華彬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44/File_19812511.docx
R02463
大眾傳播媒體推動母語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國家語言發展法
蔡月秋
2024-05-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3 議題研析 1、 題目:大眾傳播媒體推動母語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家語言發展法 三、背景說明 本土語言列為學校必選修,從小學到高中職都須學習臺語等母語,國內某教育基金會發布「臺灣母語教育民意調查」結果,有過半民眾認同此政策,惟僅37.2%民眾認為有效,68.4%認為臺灣母語正面臨消失的危機,其保存及振興刻不容緩 。 我國政府過去曾推動的國語政策,學生禁說臺語等母言,造成家長與小孩長期使用國語對話,國語成為母語,臺語反而變成外來語。文化部調查也發現,臺灣三代間的臺語使用率降低6成,客語降低7成,原住民語降低9成,愈少使用的語言就愈瀕臨危險。也有學者表示如果在教育環境、公部門及大眾傳播媒體限制母語,將使母語瀕臨存亡威脅,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制定雖已提供「改善語言斷層危機、尊重多元文化發展」的契機 ,但各族群母語的傳承及發展仍面對不利條件 。爰有必要透過公部門與民間共同推動母語,並透過各類大眾傳播及網路媒體以提升其效果。 四、探討研析 (1) 地方政府指定區域通行語時,亦應尊重其他族群語言使用者權利 語言會隨著時間和空間不同而產生變化,各地方因而衍生不同的方言,且在不同年齡、地域或族群等背景下,也會產生特定的用詞。為利溝通及政令推動,各國政府都會制定標準用語,也會選擇最強勢的語言做為通用語,即使沒有特意採用,也往往會自然獨尊一語。但為了維持文化多樣性,國家有必要保護稀有語言,而弱勢語言的維護與傳承,應該是一種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 。 我國歷經政府早期之國語政策主導下,致各族群均須以國語做為通行語,再經主要大眾傳播媒體強力推動播送下,甚至造成原住民等少數族群之弱勢語言難以保留及無法傳承等嚴重情形。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2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所轄族群聚集之需求,經該地方立法機關議決後,指定特定國家語言為區域通行語之一。惟若經地方政府指定某特定國家語言為區域內通行語後,該通行語勢將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廣泛推廣效果,可能成為該指定區域內的強勢語言,也可能造成其他弱勢族群語言逐漸消失之影響,故在直轄市、縣(市)指定特定國家語言為區域通行語之同時,亦須保障及尊重該區域其他使用少數弱勢族群語言者,俾利區域內各族群均得以平等地位保存傳承語言與文化。爰建議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2條第1項修正為:「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所轄族群聚集之需求,經該地方立法機關議決後,指定特定國家語言為區域通行語之一,並訂定其使用保障 及尊重其他族群語言使用者權利等事項。」以確保各族群語言在運用各類傳播媒體的推廣過程中,一律受到平等對待並不受任何歧視或限制。 (2) 明定政府得獎勵補助各類大眾傳播業者推廣國家語言,以強化其推動成效 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7條第4款規定:「對於面臨傳承危機之國家語言,政府應優先推動其傳承、復振及發展等特別保障措施如下:……。四、推廣大眾傳播事業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第13條第1項規定:「為呈現國家語言之文化多樣性,政府應獎勵出版、製作、播映多元國家語言之出版品、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顯見大眾傳播業運用出版品、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等各種形式進行通訊傳播服務,為推廣發展國家語言過程中的重要途徑模式。 由於科技進步使得大眾傳播業的內容變得更廣泛與多元,隨著各種網際網路傳播媒介被普遍使用,大眾傳播業至少包含平面媒體、視聽出版業、無線廣播業、無線電視業、有線電視業及各種數位網路媒體業等。為落實「國家語言發展法」之精神,依據前開推廣大眾傳播事業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以傳承、復振及發展國家語言之條文規定,客家委員會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曾達成共識,規劃透過獎勵機制以促進廣電媒體事業於頻道節目實踐國家語言多樣性表現,並納入申請許可、換照、評鑑審查之參考,在現有原住民族語、客語、閩南語專屬族群頻道之外,促進現有頻道節目邁向跨族群語言傳播生態之發展,並由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與通訊傳播傳委員會等部會合作推動 。而文化部為持續推動文化領域的國家語言跨域應用與推廣,運用廣電媒體之影視音、人文出版及網路媒體等多元大眾傳播管道辦理國家語言推廣補助措施,以公私協力方式鼓勵大眾傳播業者投入國家語言相關內容之創作、應用及推廣,增進語言使用機會,並依據「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補助作業要點」相關規定,核定補助本土語言進行創作及辦理友善環境、推廣行銷活動 。 文化部、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客家委員會等相關部會已推動相關補助作業要點,透過各種補助或獎勵政策鼓勵各類大眾傳播媒體推廣國家語言,藉由整合機關與大眾傳播業之資源、創意與能量,共同推廣國家語言之傳承與發展 。惟為期強化政府運用各類大眾傳播業者協助國家語言振興與發展,以展現整體性及持續性推動發展的成效,有必要將各部會個別補助或獎勵政策做資源整合,並明確其補助獎勵各類大眾傳播業者之法源依據,爰建議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修正為:「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民間團體 及大眾傳播業者推廣國家語言。」以資明確。 撰稿人:蔡月秋 � 沈育如,民調臺灣母語危機 僅37%認學校教育有效,國語日報,2024年3月31日,網址:https://www.mdnkids.com/content.asp?Link_String_=223V00000XVPAVQ,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 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條第1項:「為尊重國家多元文化之精神,促進國家語言之傳承、復振及發展,特制定本法。」 � 林曉雲,近7成民眾 認台灣母語消失中,自由時報,第A09版,2024年3月31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63847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12日。 �劉新圓,將本土語言的復振做為全民運動,划算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21年12月29日,網址:https://www.npf.org.tw/1/2466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18日。 � 促進廣電媒體落實國家語言多樣性表現 客委會、NCC率先踏出具體作為第一步,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網址:� HYPERLINK "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51945" �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519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 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教育部,111年6月,頁14-15。 � 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核訂本),文化部,111年8月,頁95-96。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02/File_19812437.doc
R02462
澳洲兒童工作證制度及兒童安全行動計畫之簡介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李雅村
2024-05-09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2 議題研析 一、題目:澳洲兒童工作證制度及兒童安全行動計畫之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三、背景說明 (一)報載[footnoteRef:1]已被判刑的兒童性侵罪犯,竟還能開班招生,兒童權益遭到漠視。民間團體建議我國可以仿效澳洲,建立「兒童工作證」制度。澳洲推行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兒童工作審查)證照(簡稱WWCC證照),要求任何只要跟兒童相關的工作,包含夏令營人員等,執業前都要主動申請第三方機構認證,通過檢視才能與兒童進行接觸。 [1: 簡嘉佑,狼師仍能開班招生!應建立兒童工作證,臺灣醒報,2024年4月23日。] (二)目前我國兩大與兒童權益相關法律,分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footnoteRef:2]、《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footnoteRef:3]。係指政府為保護兒童(還沒有滿12歲)及少年(已經12歲,未滿18 歲)的權益所制定的法律。 [2: 行政院網站兒童版,什麼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網址:https://kids.ey.gov.tw/Page/AA39F83B32FE66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3: 衛生福利部網站兒童版,發現問題,你也可以!─什麼是兒少性剝削?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TKacBm-9RM&list=PLaudqThIRa959J8zErmP3oQEjpP6z2aww &index=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為更加落實防制兒少性侵害事件,保護受害者,謹介紹澳洲兒童工作證制度與兒童安全行動計畫相關法制經驗,俾供參考。 四、探討研析 (1) 澳洲《工作者篩查法》 澳洲工作者除要具備良民證/刑事紀錄證明(National police check)之外[footnoteRef:4],若工作場所可能接觸孩童就要再依《工作者篩查法》[footnoteRef:5](Worker Screening Act 2020),第7節[footnoteRef:6]規定申請兒童工作證。依據兒童事務工作人員安全查核規定,所有兒童相關工作者都要申請兒童工作證[footnoteRef:7]: [4: 我國良民證泛指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核發條例第6條中的「警察刑事紀錄證明」,該條規定:「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應以書面為之」。法律名詞中並無所謂的良民證,事實上「良民證」這個名詞有貶低人權之虞,筆者認為宜正名為「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書」。] [5: 維多利亞州民事和行政法庭網站,Worker Screening Act 2020 (review and original jurisdiction orders),網址:https://www.vcat.vic.gov.au/case-types/review-and-regulation/application-for-review-of-a-decision/worker-screening-act-2020-review-and-original-jurisdiction-order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6: 新南威爾斯大學法學院的聯合機構網站,WORKER SCREENING ACT 2020 - SECT 7 Child-related work,網址:https://www8.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vic/consol_act/wsa2020190/ s7.html#child-related_work,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7: 新南威爾斯州兒童監護人辦公室網站,Office of the Children's Guardian,網址:https://ocg.nsw.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2-02/fs_wwcc_applicantinfotc.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1)為 18 歲以下的人提供服務。 (2)工作通常要長時間與兒童面對面。 (3)工作者或志願者可能會單獨和兒童在一起。 (4)工作時要處理有關兒童的保密資訊。 相關申請兒童事務工作人員安全查核可能有6種結果: (1)許可:允許從事兒童工作。 (2)風險評估:可使用申請編號從事兒童工作。在風險評估期 間,申請者可以要求撤回申請。 (3)暫時禁止:可能會在風險評估期間發生,認定申請者從事兒 童工作可能會造成風險。 (4)禁止:可能是完成風險評估後的一種結果,意謂著不可從事 兒童工作。 (5)自動禁止:對申請者曾犯某些罪行,不可從事兒童工作。 (6)駁回:申請可能被駁回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重複申請和未 能回復所要求的資訊。 在澳洲獲取兒童工作證前,需先進行兒童安全訓練課程,後續並應定期接受複訓。若未取得兒童工作證卻接觸兒童,會受到刑事及行政處罰,以確保與兒童接觸的工作人員沒有不良紀錄,保障兒童安全。 (2) 澳洲兒童安全行動計畫 澳洲社區司法部(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Justice,簡稱DCJ)為社區服務的政府主管機關,主要致力於提升兒童與青少年的安全福利[footnoteRef:8],該部「兒童安全行動計畫」(Child Safe Action Plan,簡稱CSAP),啟動2021-2031年保護澳洲兒童國家運動,此一目標的首要關鍵步驟,旨在減少虐待,所有《兒童監護人法》規定的機構,都有執行守護兒童安全的義務,所有澳洲人都有責任協助兒童和青少年在安全環境中成長的權利。「兒童安全行動計畫」的重點為:「推廣兒童安全標準(Child Safe Standards),並對利害關係人進行有關兒童安全和兒童權利的教育、評估風險並改善服務流程、建立監測和持續改進的架構。」該計畫的成果為:「澳洲所有兒童和青少年在他們學習和生活的組織中是安全的並減少虐待兒童的情況。」 [8: 澳洲社區和司法部網站,The Child Safe Action Plan,網址:https://dcj.nsw.gov.au/children-and-families/children-and-young-people/our-commitment-to-child-safety/the-child-safe-action-plan.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再者,在澳洲有關兒童及少年的保護,更透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分擔共同保護責任,採用以下方式優先保障兒童安全,例如[footnoteRef:9]:非政府組織實施「全國兒童安全性群組織原則(National Principles for Child Safe Organisations)」[footnoteRef:10]此原則升高為「國家原則」,並規範10項兒童安全標準[footnoteRef:11],要求所有員工、志願者和社區合作者遵守,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保障兒童安全所需的專業培訓和支持。 [9: 澳洲阿多克非營利組織網站,Ardoch supports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from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to engage in learning and believe in a future of possibilities,網址:https://www.ardoch.org.au/about-ardoch/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2日。] [10: 澳洲人權委員會網站,About the National Principles,網址:https://childsafe.humanrights.gov.au /national-principles/about-national-principles,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11: 兒童國家原則是: 1.兒童安全和福祉植根於組織領導、治理和文化。 2.兒童和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權利,參與影響他們的決策過程。 3.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促進兒童安全。 4.在政策實踐中維護公平並尊重多樣化需求。 5.從事兒童和青少年工作的人員,在實踐中體現兒童安全和福祉價值觀。 6.以兒童為中心回應投訴或建議。 7.工作人員和志工具備透過持續教育和培訓確保兒童和青少年人身安全的知識、技能和意識。 8.整頓實體和網路環境,減少兒童和青少年受傷的機會。 9.定期檢討和改進國家兒童安全原則的實施。 10.確保兒童和青少年的各類權益。 澳洲人權委員會網站,National Principles for Child Safe Organisations,網址:https://childsafe .humanrights.gov.au/sites/default/files/2019-02/National_Principles_for_Child_Safe_Organisation s2019.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3) 結語 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3號一般性意見書,兒童免遭一切形式暴力侵害的權利,第19條規定:「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的立法、行政、社會和教育措施,保護兒童在受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其他任何負責照管兒童的人的照料時,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殘、傷害或淩辱,忽視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剝削,包括性侵犯。」、「這類保護性措施應酌情包括採取有效程序以建立社會方案,向兒童和負責照管兒童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援協助,採取其他預防形式,查明、報告、查詢、調查、處理和追究前述的虐待兒童事件,以及在適當時進行司法干預。[footnoteRef:12]」澳洲政府重視《兒童權利公約》並強調兒童所在環境的安全,為了排除成人對兒童造成的威脅或者潛在的傷害,要求所有從事相關兒童業務範圍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申請兒童工作證,避免有暴力犯罪、性犯罪、性騷紀錄的人,擔任與兒少相關的工作。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保護兒童在任何公眾場合環境中能安全信任成人,另同步推行兒童安全行動計劃,過非政府組織共同協助,並在國家的保護下安全地進行活動,達到全方位保證兒童安全措施,值得我國借鏡。 [12: 兒福聯盟網站,https://www.cylaw.org.tw/about/related-laws/12/720,網址:https://www.cylaw.org.tw/about/related-laws/12/72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撰稿人:李雅村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400/File_19812435.docx
R02460
勞工離線權及工時保護相關法制之探討
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陳建欉
2024-05-0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勞工離線權及工時保護相關法制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 (一)由於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快速發展,雇主管理權過度延伸至勞工私領域,易導致工作與生活界限模糊,對勞工健康、隱私及生活造成風險與失衡[footnoteRef:1]。我國勞工工時保護雖於《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30條至第35條明文規範,然受僱者每年平均總工時仍居高不下[footnoteRef:2]。雇主於非工作時間透過ICT,傳送訊息及交辦工作比率亦逐年攀升[footnoteRef:3]。伴隨而來是隱性責任制、過勞職業災害[footnoteRef:4]及延長工時工資計算爭議等問題[footnoteRef:5]。 [1: 秦柏基,〈勞工離線權之研究-以歐盟近期立法為中心(上)〉,《萬國法律 》,第 250 期,2023 年8月,頁55-56。] [2: 吳欣紜,2022年總工時 39個主要國家中台灣排第6,中央通訊社,2023年10月7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007012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4日。依勞動部統計,2022年臺灣受僱者平均每年工時為2,008小時,在主要國家中排名第6,總工時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而高於南韓、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日本受僱者平均每年工時,分別為2,293小時、1,904小時及1,626小時。] [3: 行政院中部聯合行政中心,111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統計結果,2023年2月1日,網址:https://eycc.ey.gov.tw/Page/9FAC64F67005E355/a6173030-9250-46d4-a9a5-107478f9dc1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4日。依勞動部調查統計,勞工近1年曾在下班後接獲服務單位以電話、網路、手機App或Line等通訊形式交辦工作占25.2%,當下即執行工作者占14.6%,平均每月實際執行工作時數為4.7小時。] [4: 潘姿羽,隱形責任制 國發會:近5成民眾下班後還得處理工作,中央通訊社,2022年4月9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4090030.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6日。] [5: 柯佩瑄、李汶諭,下班後回工作訊息討加班費?民眾:有點難開口,三立新聞網,2024年4月28日,網址:https://www.setn.com/m/ampnews.aspx?NewsID=146046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5日。] (二)我國現行勞動法律,並未針對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footnoteRef:6]制定相關規定,惟離線權概念散見於勞政主管機關及地方政府所定之相關行政指導[footnoteRef:7]。然行政指導並無法律上強制力,勞工離線權保障,僅能透過雇主自律管理與員工積極爭取而實現。另一方面,因行業或職業特性不同,且涉及雇主管理經營權,各界對離線權之主張、法源依據、適用之範圍、違反時之處罰等事項,仍存有歧見[footnoteRef:8]。 [6: 徐子捷,【「離線權」在台灣可行嗎】下班還收到老闆訊息,讓你「壓力山大」了嗎?,1111人力銀行,2024年4月14日,網址:https://seminar.1111.com.tw/article/detail/152?rmd=2023041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5日。「離線權」是指員工在工作時間外,有權利斷開與工作有關的聯繫,不接收或回應任何與工作相關的電子郵件、電話或訊息,且不會因拒絕聯繫而遭懲處。] [7: 勞動部訂定「勞工在事業場所外工作時間指導原則」第2點第7款規定,勞工正常工作時間結束後,雇主以通訊軟體、電話或其他方式使勞工工作,勞工可自行記錄工作之起迄時間,並輔以對話、通訊紀錄或完成文件交付紀錄等送交雇主,雇主應即補登工作時間紀錄。臺北市政府訂定「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第12點規定,雇主應與勞工或透過工會、勞資會議協商約定離線權實施方式,以確保離線權之落實。] [8: 葛祐豪,跟進北市推「離線權」? 高市勞工局︰先找幾家公司試辦,自由時報,2024年5月2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66036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5日;呂健豪,重視勞工權益!北市首創「離線權」 新北市:暫不跟進,工商時報,2024年4月30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430701711-4314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5日。] (三)主要國家勞工離線權相關法制及政策,簡要說明如下:   1.歐盟 2021年1月歐盟議會依據歐盟運作條約第225條規定,決議歐盟理事會應提出賦予勞工離線權之新指令,並要求各成員國應與其社會夥伴協商落實離線權之框架式立法,制定勞動關係中運用資通訊技術之最低勞動條件[footnoteRef:9]。2022 年 12 月歐盟通過《歐洲數位權利與原則宣言》(European Declaration on Digital Rights and Principles),為實現「歐盟數位十年願景」(EU's digital decadetargets)奠定框架[footnoteRef:10]。歐盟呼籲各方以2003/88/EC號「工作時間建構指令」、2010/18/EU號「父母與照顧者工作生活平衡指令」,及2021年「歐洲社會權利支柱」(the European Pillar of Social Rights)等規範架構,來落實勞工離線權利保障[footnoteRef:11]。 [9: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德國後疫情勞動權益及職業安全保障考察計畫,2023年11月7日,頁6。依據歐盟議會的立法建議,可分為5個面向,一、離線權之定義:草案第2(1)條定義所謂離線,係指在工作時間外,不會直接或間接地利用數位通訊科技從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或聯繫。二、賦與勞工離線權:根據前述立法研究報告,離線權是勞工之基本權利(fundamental right),是在數位科技時代下不可分割之一部分,歐盟應將離線權視為歐盟層級之重大的社會政策方能保護到所有的勞工,尤其是保護到弱勢或負有照顧責任之勞工。三、雇主應以書面告知勞工實踐離線權的措施。四、禁止雇主因勞工行使離線權而為不利益對待。五、應訂定罰則處罰違反離線權規定者,以確保離線權規範能被雇主充分地遵守。] [10: 高凡淳,非工作時間即時通訊行為對員工離線權與工作生活平衡影響之探討,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10月,頁23。] [11: 徐于,淺談勞工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之落實,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2022年4月30日,網址:http://www.bankunions.org.tw/?q=node/288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5日。] 2.法國 法國2016年率先通過全球「離線權」法案,於勞動法典(Labour Code)第L2242-17條第7項規定,確認企業員工為確保休息、休假與個人和家庭生活保障規定之履行,具有充分斷開與公司管理營運資(通)訊系統連結之權利[footnoteRef:12]。為確保員工遵守休息和休假的時間,以及保障個人和家庭生活,員工應充分行使離線權的程序。惟上述的離線權規定並未明定企業應採取之具體措施,而是訂立廣泛框架規範,要求企業員工人數達50人以上者,應與工會共同協議如何具體實踐離線權[footnoteRef:13]。 [12: 法國勞動法第L2242-17條,網址:https://www.legifrance.gouv.fr/codes/article_lc/LEGIARTI00004389394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6日。] [13: 邱羽凡,當前勞工離線權之理念與實務─以歐盟國家之發展為參考,裁判時報,2022年8月,第122期,頁91-93。] 3.德國 德國2014年曾推動《反壓力法》」(anti-stress)立法,禁止公司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透過通訊軟體等傳訊息交辦工作,違反規定者將依法給付勞工加班費或罰鍰[footnoteRef:14]。現行勞動法律尚未有離線權相關規定,惟部分企業自主實行離線權措施(如BMW)。聯邦勞動及社會事務部認為《工作時間法》,已對工作時間有相關規定,勞資間亦有團體協約,此外不同產業差異性大,難以適用一致性規定,而無制定離線權專法之必要[footnoteRef:15]。 [14: 連家慶、卓宜姿,下班後「訊息收不停」 德國擬「反壓力法」,中時新聞網,2014年9月1日,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amp/tube/20140901005574-26140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15: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同註9,頁23。] 4.西班牙 西班牙於2018年制定《關於資料保護法》第 3/2018號法案 (Data Protection and Digital Rights Act 3/2018),該法第5章第88條規定,公私部門的員工在法定或規定的工作時間之外有離線權,以確保員工的休息時間與休假日,及對個人和家庭隱私之尊重。關於離線權行使之方式,法律規定必須考慮到僱傭關係性質,並加強工作與生活平衡之權利之協調;其內容必須符合團體協約,若無團體協商,則須符合公司與員工代表間之約定,法律雖鼓勵勞雇離線權之協商,但不具強制性[footnoteRef:16]。 [16: 邱羽凡,註13,頁94-95。] 5.美國 2018年3月美國紐約市推動離線權法案(The Right to Disconnect Bill),規範對象為僱用10人以上之企業,如雇主於非工作時間要求勞工檢查或回覆與工作相關之電子通訊係屬違法,並明定其罰則。該法案亦設有豁免情形,如勞動契約即規定工作內容須隨傳隨到或緊急不可預見之狀況亦得例外聯繫勞工[footnoteRef:17]。然該法案受雇主團體之反對,認為各行各業情形不一,實際運作會產生困難,應交由勞工個別與雇主協商如何執行離線權[footnoteRef:18]。2024年4月加州亦推動離線權法案(Assembly Bill 2751),要求加州雇主明確界定員工的工作時間,並確保他們在非工作時間不需回應工作相關通訊。受薪員工可能需要加班的時段也須在合約中明文規定,不過緊急情況下不在此限[footnoteRef:19]。截至目前為止,美國對勞工離線權保障,聯邦層級及州法層級尚未有完成立法者。 [17: 自由時報綜合報導,下班還狂收主管訊息!紐約市議員看不下去推「離線權」草案,2018年3月24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37539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18: 傅羿綺,勞工離線權合理運用模式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12月,頁54-55。] [19: 方平,加州推法案 員工或有權不在線,大紀元時報,2024年4月3日,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b5/24/4/3/n14217017.ht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2日。] 四、探討研析 (一)勞工離線權之範圍及實施方式,宜由勞資雙方協商共同決定 由歐盟國家首倡之離線權,旨在強調勞工於非工作時段與工作脫離,不受與相關電子通訊聯繫之權利。各國離線權之立法模式不一,雖明文規定勞工有權在工作時間外,不受數位方式連繫之權利,然具體措施仍交由勞資雙方協議,並未直接以立法定之[footnoteRef:20]。參酌各國立法例及實務,建議勞雇雙方宜透過工會或勞資會議達成協議,訂定兼具工作效率及保障員工休息時間,不受打擾之通訊規則,以降低企業違反勞動法令之風險,並減少相關勞資爭議。 [20: 黃詩婷、黃衍豪,老闆,我要下線了!簡介員工離線權,威律法律事務所,2023年4月17日,網址:https://www.weleadlaw.com/s/blog/189,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4日。] (二)宜兼顧雇主經營管理權及勞工離線權並取得衡平 雇主於勞工下班後之聯繫訊息內容不一[footnoteRef:21],如無須長時間付出高度之專注力或體力,自不得主張延長工時之工資[footnoteRef:22]。由於部分訊息並不具急迫性,屬於例行性的事項,或僅為「通知、確認」性質,卻導致員工難以在非工作時間充分休息[footnoteRef:23]。為落實企業發展與勞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建議雇主於非工作時間的工作訊息,宜以具「急迫性」為主,如須後續處理並提供勞務,應依實際工作時間發給延長工時工資或另發獎金,予以適度補償。 [21: 徐嘉珮、張莉萍,雇主於下班後指揮勞工工作之現況及案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2016年3月,頁98。聯絡訊息可能為「工作內容之通知及提醒」、「工作內容確認及監督」、「例行工作內容指派」、「緊急工作內容指派」或「公司內部資訊或資料檔案傳遞」。] [22: 參照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07 年度 勞上字第 33 號民事判決。] [23: 高凡淳,註10,頁89-90。] (三)宜先落實勞動教育,俟各界對離線權達成共識再研議入法 離線權目的在於保護勞工的休息權利,避免過勞,並確保勞工不會因拒絕待命(on-call)而受到處罰或不利益待遇。目前各界對離線權是否提升為法律位階,仍有不同意見。有論者建議將「非工作時間藉數位通訊方式聯繫工作事項」,納為《勞基法》工作時間章節之條文規範[footnoteRef:24],亦曾有委員提案修正《職業安全衛生法》,將離線權納入「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之原因」[footnoteRef:25]。有關勞工離線權之落實,現階段建議先強化勞動教育,宣導雇主及管理階層應尊重勞工下班後之私人時間,對於行使離線權之勞工不得有不利對待。立法政策上,仍待討論凝聚共識後,參酌各國立法例,依行業別、事業單位之規模、工作性質、適用對象等,修法增訂離線權保障之條款。 [24: 邱羽凡,註13,頁99。] [25: 立法院,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961號 委員提案第27868號,2022年3月2日印發。 ] 撰稿人:陳建欉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389/File_19812416.docx
R02461
詐欺犯罪防制議題-歐盟打擊線上詐欺規則簡介
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
楊蕙如
2024-05-0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61 議題研析 一、題目:詐欺犯罪防制議題-歐盟打擊線上詐欺規則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footnoteRef:1](行政院研擬中) [1: 行政院刻正召集各打詐主責部會積極研擬「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內容,由內政部擔任提案領銜主責機關,通傳會(電信管理)、數位部(數位經濟管理)、金管會(金融機構管理)及法務部(刑度及刑罰執行)擔任共同辦理機關。] 三、背景說明 歐盟反詐欺局(European Anti-Fraud Office;OLAF)2022 年度報告指出,歐盟存在各類詐欺模式,包括共謀、操縱採購程序、虛報帳務、逃稅、走私和偽造。與此同時,跨境網路電子詐欺趨勢仍在持續。由於開放銀行等服務的出現,電子支付在歐盟持續成長,這些服務涉及從銀行到支付服務提供者安全共享金融資料,相關服務也帶來了新型詐欺,損害了對該行業的信任;社群媒體詐騙性廣告或資訊揭露不實或不完整,亦對消費者權益造成侵害。詐欺不僅被用來資助犯罪集團,還限制了歐盟數位單一市場的發展,使(歐盟)公民更不願意進行網上購物。我國刻正研擬「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之打詐專法,強化涉及金融、電信領域之反詐規範,謹介紹歐盟打擊詐欺相關規則及法制經驗,俾供參考。 四、探討研析 (1) 歐盟反詐欺局 歐盟除後文將簡介之相關法律及指令外,另有常設性機構-反詐欺局(OLAF),為歐盟授權的保護歐盟金融利益的機構,於 1999 年 4 月 28 日根據歐盟委員會第 1999/352 號決議成立,任務為打擊影響歐盟預算的詐欺行為、制定反詐欺立法和政策。OLAF由來自歐盟成員國的警察、海關和法律專家等4百多名工作人員組成[footnoteRef:2],透過完全獨立地進行內、外部調查來實現其使命[footnoteRef:3]。它協調成員國合作打擊詐欺活動並提供必要之技術支援。 [2: European Anti-Fraud Office,維基百科。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Anti-Fraud_Offi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8日。] [3: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與歐盟反詐欺局(OLAF)於2016年11月25日於臺北簽署行政合作協議,雙方互相提供涉嫌偽報產地之相關資訊及協助查證,有助我國及早掌握違規轉運情資並採行防杜措施,避免後續遭歐盟反規避調查;同日財政部關務署與OLAF簽署臺灣海關與歐盟反詐欺局行政合作協議,共同打擊關務詐欺,詳見:財政部關務署與歐盟反詐欺局簽署行政合作協議,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網站,2016年12月2日,https://www.taiwanembassy.org/be/post/4871.html;另參貿易局與歐盟反詐欺局簽署行政合作協議,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網站,2016年12月1日,網址:https://roc-taiwan.org/be/post/485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7日。] 2014年至2020年期間,歐盟委員會和成員國發現了4,000多起潛在的詐欺違規行為,其中一部分提交OLAF處理,這些違規行為涉及15億歐元,OLAF保護或追回約5億歐元,並制止了一些走私、假冒和海關詐欺之企圖,幫助執行歐盟的貿易防禦措施,並制定了預防和打擊新形式的詐欺的戰略[footnoteRef:4]、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相關立法,例如OLAF近年完成挪用經費、反傾銷稅逃稅、走私菸酒、非法採伐等詐欺行為之調查。然OLAF進行行政調查後,無法強制要求成員國按其後續建議採取行動[footnoteRef:5],而有賴各成員國之自願配合。當OLAF結束調查時,它通常會向國家和歐洲主管機關提出建議,OLAF請各國執法當局針對調查中發現的詐欺、貪腐或其他非法活動採取行動,以對潛在的詐欺者發揮威懾作用[footnoteRef:6]。 [4: Bogdan Kołcz,The activities of the European Anti-Fraud Office (OLAF)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ensuring the financial security of European Union funds,Lublin Academy,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網址:https://politics-security.net/index.php/ojsdata/article/view/22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5: 同註2。] [6: 相關建議包含:司法建議:邀請成員國司法當局啟動刑事起訴;紀律建議:旨在製裁歐盟工作人員或歐盟機構成員的不當行為;行政建議:旨在採取不同於或超越財務追回或紀律處分的行政措施,詳見:Impact of OLAF’s investigations,OLAF,網址:https://ec.europa.eu/olaf-report/2022/impact-of-investigations/impact-of-investigations_en.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2) 數位服務法 於2024年2月17日正式施行之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footnoteRef:7])主要規範「中介服務提供者」和「網路平台」等業者,例如線上商家、社群網路、應用程式商店等。該法新增資訊社會服務提供者(ISSP)更多的積極義務,其立法目的為:1.創建更安全的數位空間,保護所有數位服務使用者的基本權利;2.建立公平的競賽環境,促進歐洲單一市場及全球範圍的創新、成長和競爭力[footnoteRef:8]。 [7: 2022年7月歐洲議會完成一讀草案,2022年10月27日《歐盟官方公報》正式公布《數位服務法》全文,並於2022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並於生效日後15個月直接適用於整個歐盟。詳見:江雅綺,歐盟建立數位韌性的立法趨勢:從《數位服務法》、《數位市場法》、《網路犯罪法》到「人工智慧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6卷第10期,2023年10月,頁65。] [8: 同前註。] 根據DSA規定,除僱用人數少於50人且年營業額低於1,000萬歐元(約新臺幣3.43億元)之小型企業外,所有在歐盟擁有線上用戶之數位平臺皆必須遵守其規定。此外,DSA也適用於託管服務以及線上中介機構[footnoteRef:9],重點如下: [9: 歐盟《數位服務法(DSA)》正式實施,適用於歐盟所有數位平臺跨國國旗跨國,國際通傳產業動態觀測,2024年2月16日,網址:https://intlfocus.ncc.gov.tw/xcdoc/cont?xsmsid=0J210565885111070723&sid=0O093421130135742449&sq=%E6%95%B8%E4%BD%8D%E5%B9%B3%E8%87%BA,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1.非法內容控管義務: 第14條規定,業者須於其他平台介面提供舉報及刪除非法內容之功能,依第19條並賦予「受信任舉報者」(trusted flagger)優先處理其舉報內容之優先權,且須停權累犯者之平台用戶權利。 2.透明度義務: 第15條規定,非法內容遭舉報刪除時,平台業者須提供非法內容原作者刪除該內容之理由。又依第13條,平台業者須定期發布其非法內容舉報刪除狀況之報告。 3.客戶身分識別及廣告資訊揭露義務: 第24條規定,平台業者須確實進行客戶身分識別,並須提供用戶廣告資訊,及應清楚明確標示廣告之存在、廣告贊助商[footnoteRef:10],以及該廣告出現於用戶頁面之原因[footnoteRef:11]。 [10: 根據歐盟《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 DSA)》規定,為加強數位平臺之安全與可信度,社群媒體影響者須明確標示出商業廣告貼文。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與22個成員國的國家消費者保護機構於2024年2月14日共同發布社群媒體影響者貼文調查結果,發現有97%的社群媒體影響者曾發布商業內容,然僅20%公開表明其為商業廣告。另外,成員國主管機關將進一步調查358名社群媒體影響者,並要求違法者遵守現行規則,若後續有必要,將採取執法行動,詳見:歐盟執委會(EC)與成員國的國家消費者保護機構共同發布社群媒體影響者貼文調查結果,國際通傳產業動態觀測, 2024年2月14日,網址:https://intlfocus.ncc.gov.tw/xcdoc/cont?xsmsid=0J210565885111070723&sid=0O088634821271007782&sq,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11: 劉徑綸,歐盟數位服務法與數位市場法草案初探,科技法律透析,第33 卷第3 期,2021年3月,頁53。] 4.風險評估義務: 第33條至第43條規定,每年應自費請獨立機關就是否含有不法內容進行風險評估、接受執委會審查、提供監管所需數據資料、聘僱法遵人員等[footnoteRef:12] [12: 同註7,頁66。] (3) 第三版支付服務指令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於2023年6月28日提出第三版支付服務指令(Thir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 PSD3)草案及新支付服務法規 (new Payment Services Regulation;PSR) 草案,預計於2024年底前通過最終版本並於2026年施行。相較第二版支付服務指令(PSD2),PSD3強化歐盟電子、數位支付和金融服務規範,加強現有的法律框架,擴大金融資料的存取範圍,並為使用者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保護與促進創新(Innovation),建立更適合歐盟的支付架構,旨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個人資訊,改善支付產業競爭環境,提高消費者對資料掌控度,促進創新金融產品服務發展。PSD3修正重點歸納如下[footnoteRef:13]: [13: Rudrani Djwalapersad,PSD3 and PSR: regulatory uniformization for enhanced protection,EY(building a better working world),2024 年 2 月 22 日,網址:https://www.ey.com/en_nl/cybersecurity/psd3-and-psr-regulatory-uniformization-for-enhanced-protec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1.交易保護及支付系統安全性: 強化對未經授權交易之保護,完善支付詐欺或支付錯誤之賠償方案,減少消費者潛在損失。強化客戶身分認證(Strong Customer Authentication, SCA),促進支付過程的透明度(Transparency)與安全性(Security)。支付服務提供者(payment service providers;PSP) 應將付款收款人的姓名和唯一識別碼之間的任何差異通知支付服務使用者( Payment Service User;PSU)。PSD3規定,授權支付提供者須投保保險(insurance),以承擔其因詐欺性存取或詐欺性使用支付帳戶資訊服務而承擔的責任。 2.開放銀行: 持續推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發展,透過加強規範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者(Third party payment provider, TPP)與提供更標準化與更安全的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促進創新金融產業服務發展。 3.交易監控機制: PSR 強制 PSP 建立交易監控機制,以降低詐欺風險。此外,如果存在詐欺性支付交易的實質證據,PSP 可能會與另一個 PSP 交換資訊。 4.跨境支付與支付創新與多元化: 加強跨境支付措施與降低成本,推動歐盟市場一體化,導入區塊鏈或其他更先進的即時支付系統。 5.因應新型詐欺及強化監管: 導入新規定與工具對抗日益增加的網路詐欺風險;制定更明確的法規,加強各方監管,確保市場公平與穩定[footnoteRef:14]。  [14: 歐盟發布第三版支付服務指令(PSD3)草案,強化消費者保護與改善產業環境,科技法律研究所,2024年2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12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4) 歐盟2019年之713號指令 2019 年 4 月 17 日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關於打擊詐欺和偽造非現金支付手段之2019/713號指令取代2001/413/JHA 指令[footnoteRef:15],重點歸納如下: [15: 原文為DIRECTIVE (EU) 2019/713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 April 2019。] 1.技術中立: 由於新的支付技術涉及使用新型支付工具,這在為消費者和企業創造新機會的同時也增加了詐欺的機會。因此,法律框架必須在技術中立(technology-neutral)的基礎上與時俱進[footnoteRef:16]。 [16: DIRECTIVE (EU) 2019/713指令第6條。] 2.虛擬資產與其它支付方式均應受同等之保護: 該指令應鼓勵會員國在其國內法中確保各國央行發行之虛擬資產將享有與一般非現金支付手段受同等程度之防詐欺犯罪保護[footnoteRef:17]。 [17: 同前指令第10條。] 3.成員國間對犯罪構成要件之趨同性: 有效的刑法措施對於保護非現金支付手段免受詐欺和假冒至關重要。對於犯罪行為的構成要件需採取共同的刑法處遇。收集和擁有支付工具以意圖進行詐欺的行為,例如透過網路釣魚、略讀或引導或重定向支付服務使用者到仿製網站,以及散布該等工具,例如在互聯網上出售信用卡資訊,不待實際上詐欺性使用支付手段本身就應定為刑事犯罪。對詐欺和偽造非現金支付手段的制裁和處罰應在整個歐盟範圍內有效、相稱和具有勸阻作用[footnoteRef:18]。 [18: 同前指令第13條。另有關於後續執行,該指令不妨礙根據案件情況和國家刑法的一般規則對處罰和判決的個別化和適用以及刑罰的執行(第17條);由於該指令規定了最低限度的規則,成員國可以自由地通過或維持關於欺詐和偽造非現金支付手段的更嚴格的刑法規則,包括更廣泛的犯罪定義(第18條);管轄權規則應確保本指令中提到的罪行得到有效起訴。一般而言,犯罪行為最好由犯罪發生國的刑事司法系統處理(第20條)。] 4.快速回饋以保全電子證據: 歐盟有其機制,使國家執法當局能夠為調查和起訴犯罪而交流資訊。鑑於該指令所涵蓋的犯罪具有跨境性及電子證據的不穩定性,成員國應能夠迅速處理來自網路的緊急請求,並在8小時內提供回饋。在非常緊急和嚴重的情況下,會員國應通知歐盟執法合作署(the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即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footnoteRef:19]。 [19: 同前指令第26條。] (五)結語 因應科技與消費型態的日新月異,行銷與各類支付系統隨之發展,詐欺的模式也有別以往。數位服務法及第三版支付指令等法令, 即是對這些詐欺行為的回應,試圖透過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改善消費者資訊和權利來重新建立信任,其增加了監管範圍,要求更多的支付服務提供者打擊支付詐欺,減少對繁瑣技術資料介面的依賴,從整體上消除支付提供者和消費者安全使用支付服務的障礙。相關做法除了實體與非實體金流(線上支付及虛擬資產)同等重視、快速回饋以保全電子證據、非法內容舉報及控管、增加透明度及資訊揭露、強化支付服務提供者建立交易監控及通報機制,以降低詐欺風險等作法值得我國借鏡參考。 撰稿人:楊蕙如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391/File_19812418.docx
R02459
詐欺犯罪防制議題—英國APP詐欺強制賠償相關法制研析
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
林鈺琪
2024-05-08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59 議題研析 一、題目:詐欺犯罪防制議題—英國APP詐欺強制賠償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 (行政院研擬中) 三、背景說明 英國金融(UK Finance)在2023年年度詐欺報告(annual fraud report)中表示,2022年報告的個人帳戶APP詐欺(authorised push payment fraud, APP fraud )案件超過20萬起,損失總額超過4.85億英鎊 。支付系統監管機構 (Payment Systems Regulator, PSR)的APP詐欺績效報告(APP fraud performance report)亦顯示,APP詐欺占2022年總詐欺損失的40% 。為解決APP詐欺導致消費者損失大量資金的問題,英國政府採取「嚴格的客戶身分驗證要求」和「或有還款模式規則(Contingent Reimbursement Model Code) 」。另透過《2023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23)立法要求強制賠償。除此之外,亦修正《支付服務條例》(Payment Services Regulations 2017),以釐清第90條規定,支付服務提供者根據唯一識別碼執行付款時不承擔缺陷執行的責任,但並不影響支付服務提供者下列情況的責任:支付系統監管機構已針對APP詐騙行使其監管權力 。根據英國支付系統監管機構的新規定,從今(2024)年10月7日起,英國支付服務提供者必須向APP詐欺受害者進行賠償 。以下謹介紹英國APP詐欺及強制賠償相關規定,俾供參考。 四、探討研析 (1) 或有還款模式規則(自願規則) 英國貸款標準委員會(Lending Standards Board)於2019年5月28日實施「或有還款模式規則」 ,由7家支付服務提供者建立了APP詐欺給予客戶損失賠償的自願規則。該規則實施了支付系統監管機構提出的「或有還款模式規則」,適用於所有個人客戶(消費者)、年收入低於100萬英鎊的慈善機構和微型企業 。 該規則亦規定賠償客戶因 APP 詐欺所造成損失的義務,但須符合下列條件 : 1. 付款必須在管轄範圍內進行,不包括國際付款。 2. 若受害者有以下情況,支付服務提供者有權拒絕賠償: (1) 忽視根據該規則發出的警告。 (2) 忽視收款人明確的否定確認。 (3) 未有合理依據而相信交易真實的情況下進行付款。 (4) 沒有遵循自己的程序。 (5) 本身在付款方面犯下重大過失。 在發送支付服務提供者和接收支付服務提供者都有過失的情況下,雙方各承擔50%的賠償責任。如果只有一方有過失,則該支付服務提供者(發送方或接收方)必須支付全部費用。如果雙方都有過失且客戶也有過失,則發送方與接收方須各承擔33%的責任(意即客戶只能獲得66%的損失賠償)。如果支付服務提供者均無過失,則從所有成員繳納的統籌基金中支付賠償金 。 (2) 支付服務提供者強制賠償政策 英國支付系統監管機構於2023年12月19日發布關於打擊APP詐騙的最終政策聲明(PS23/4)以及3項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將為支付服務提供者實施新的強制賠償政策,而針對APP詐騙受害者的強制賠償要求,將於2024年10月7日生效 。新規則要求適用於與自願規則範圍內相同類型的客戶,並且與該規則一樣,僅適用於在管轄範圍內進行的付款。然而,新要求與自願規則的差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對於所有使用快速支付系統(Faster Payments system) 的支付服務提供者具有強制性,不是選擇加入的自願規則。亦即支付服務提供者必須賠償所有遭受APP詐欺的客戶 ,但某些例外情形除外,客戶存在詐欺行為(第一方詐欺例外),或者客戶的行為有重大過失,除非客戶是弱勢消費者(消費者謹慎標準例外) 。 2. 僅適用於快速支付系統,不適用於其他支付系統(實際上這將涵蓋大多數APP詐欺:2021年,97%的此類詐欺使用了快速支付系統)。 3. 由發送支付服務提供者(the sending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做出賠償決定,但通常情況下,該提供者可以向接收支付服務提供者(the recipient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索回50%的賠償金額。一般而言,賠償費用由發送方和接收方的支付服務提供者平均分攤。 4. 索賠有13個月的期限(儘管支付服務提供者可以自願選擇對以後的索賠進行賠償)。 5. 支付服務提供者必須在5個工作天內向受害者提供賠償,若發送支付服務提供者需要進一步調查時(包括從接收支付服務提供者收集證據),則可以「停止計時(stop the clock)」以進行調查,但必須在35個工作天內提出結果。 6. 發送支付服務提供者可以對每次賠償收取最高100英鎊的超額費用(弱勢客戶免除任何超額費用),並且每個APP詐欺案件的最高賠償金額為415,000英鎊,包括弱勢客戶提出的索賠。 7. 新要求採用「消費者謹慎標準(the consumer standard of caution)」。 (3) 消費者謹慎標準 消費者謹慎標準是所有客戶都應符合的一項要求,如果由於客戶的重大過失而未符合任何組成部分,則其支付服務提供者有權拒絕其賠償。而「重大過失」的標準比普通法下的過失標準更高,依支付系統監管機構表示,客戶在未能符合消費者謹慎標準要素時,必須顯現出「嚴重程度的粗心」,才屬於「重大過失」。而支付服務提供者有責任證明客戶的行為有重大過失。然而,如果受害者是弱勢客戶,支付服務提供者不能因重大過失而拒絕賠償。消費者謹慎標準的4個要素如下 : 1. 考慮干預措施的要求( A requirement to have regard to interventions) 客戶應重視支付服務提供者所發送或國家主管機構(例如警察)所做的特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例如警告)。干預措施必須明確評估預期付款是APP詐騙付款的可能性。 2. 及時通知( Prompt notification) 客戶在得知或懷疑自己成為APP詐騙的受害者後,應立即向支付服務提供者報告此事,並在最後一次相關付款授權後13個月內報告。客戶直接向警方報告而造成的任何延誤將不會被視為重大過失行為的證據。 3. 資訊共享( Information sharing) 客戶應回應支付服務提供者提出的任何合理且適當的資訊請求,以協助其評估報銷索賠,包括根據「停止計時」規則提出的請求。如果客戶因重大過失而未能回應此類請求,則無法獲得賠償。 4. 向警方舉報( Police reporting) 根據支付服務提供者的要求,客戶應在提出賠償後,同意以下列兩種方式之一向警方舉報APP詐騙:(1)同意與警方分享其索賠的詳細訊息;(2)直接向警方報告APP詐騙的詳細訊息。 此外,如果客戶容易受到攻擊,也就是被認定為容易遭受特定詐欺的消費者 ,則支付服務提供者不能利用客戶未能遵守消費者謹慎標準的任何要件拒絕賠償 : 1. 根據金融行為監理總署 (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 最終指導(Finalised Guidance),弱勢客戶是指「自然人」,由於其個人情況,他們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當公司沒有採取適當程度的謹慎行事時。 2. 支付系統監管機構期望支付服務提供者根據具體情況評估每個客戶的情況,以幫助確定他們的弱勢(vulnerability)特徵導致他們被詐欺的程度,從而確定他們是否符合特定APP詐騙付款的弱勢定義。 (4) 結語 英國支付系統監管機構的新規定,旨在激勵所有涉及支付業務的企業,採取更多措施打擊詐騙活動,賠償費用由匯款銀行和收款銀行,各自償還受害者50%的損失。而且,根據新的規定,銀行必須在接到詐騙報告後5個工作天內,將款項賠償給受騙者,而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令銀行更加努力去揭發及預防詐欺行為 。英國藉由支付詐欺強制賠償規定,除保護消費者權益外,更強化支付服務提供者針對APP詐欺的防範作為,或可做為我國參考借鏡,以達「增加詐欺犯罪成本,減少民眾財產損害」 目標。 撰稿人:林鈺琪 � 行政院刻正召集各打詐主責部會積極研擬「詐欺犯罪防制條例」(草案)內容,由內政部擔任提案領銜主責機關,通傳會(電信管理)、數位部(數位經濟管理)、金管會(金融機構管理)及法務部(刑度及刑罰執行)擔任共同辦理機關,硏擬該條例內所屬業務所對應之章節,力求本(2024)年上半年送立法院審議。立法院議事暨公報資訊網站,行政院打擊詐欺辦公室「詐欺犯罪防制立法及各部會打詐機制盤點」公聽會書面資料,2024年3月1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 �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4030618/PPGB60500_4300 _20769_1130313_000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3日。 � APP欺詐(APP fraud)係指客戶受騙後,授權將資金轉移到他們以為由合法收款人持有、但其實由騙徒控制的帳戶。摘自Ben Regnard-Weinrabe、Rory Copeland、Rhiannon Jones, Payment Systems Regulator finalises policy positions on Authorised Push Payments Fraud -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s?2024年2月9日,網址:https://www.allenovery.com/en-gb/global/blogs/fintech-digital-assets-talk/paymentsystemsregulatorfinalisespolicypositionsonauthorisedpushpaymentfrau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 Farrer & Co LLP, Authorised push payment fraud and mandatory reimbursement, INSIGHT, 2024年1月2日,網址:https://www.farrer.co.uk/news-and-insights/authorised-push-payment-fraud-and-mandatory-reimbursement/,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3日。 � Charlotte Hill、Daniel Hirschfield、Liam Croucher, Pushing back on APP fraud: mandatory reimbursement rules, TaylorWessing, 2024年2月12日,網址:https://www.taylorwessing.com/en/insights-and-events/insights/2024/02/pushing-back-on-app-frau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3日。 � 或有還款模式規則(Contingent Reimbursement Model Code)是英國的一項支付計劃,旨在補償APP詐欺的受害者,該規則規定的消費者保護措施於2019年5月28日生效。從本質上講,或有還款模式規則是規則簽署者同意提供資金的現金儲備,該儲備金可用於補償 APP 詐欺的受害者。如果客戶被誘騙授權向他們認為屬於合法收款人的帳戶進行付款,但該帳戶實際上是詐騙者,則或有還款模式規則允許持卡人獲得退款。摘自Contingent Reimbursement Model Reexamining the CRM: Is the Code REALLY Effective Against Fraud?, Chargebacks911, 2022年8月18日,網址:https://chargebacks911.com/contingent-reimbursement-mode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3日。 � Farrer & Co LLP, 同註3。 � Joseph Sullivan、Quadrant Chambers, APP fraud: The UK’s mandatory reimbursement requirement, THOMSON REUTERS, 2024年4月2日,網址:https://www.thomsonreuters.com/en-us/posts/investigation-fraud-and-risk/app-fraud-uk/,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3日。 � Hugh Lyon、Cara White, Authorised push payment reimbursement requirement 2024 – protecting victims of fraud, ashfords, 2024年1月9日,網址:HTTPS://WWW.ASHFORDS.CO.UK/INSIGHTS/ARTICLES/AUTHORISED-PUSH-PAYMENT-REIMBURSEMENT-REQUIREMENT-2024-PROTECTING-VICTIMS-OF-FRAU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23日。 � Joseph Sullivan、Quadrant Chambers, 同註7。 � Joseph Sullivan、Quadrant Chambers, 同註7。 � Joseph Sullivan、Quadrant Chambers, 同註7。 � Roger Tym、Virginia Montgomery, APP fraud mandatory reimbursement: UK PSR publishes final policy for 7 October 2024 go live date, Engage, 2024年1月25日,網址:https://www.engage.hoganlovells.com/knowledgeservices/news/app-fraud-mandatory-reimbursement-uk-psr-publishes-final-policy-for-7-october-2024-go-live-dat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 Joseph Sullivan、Quadrant Chambers, 同註7。 � 快速支付系統是透過一系列商業銀行、建房互助協會、挑戰者銀行以及其他金融科技和支付服務提供者實現的,它們直接或間接安全地連接到快速支付系統中央基礎設施。該服務可以為英國各地數百萬個個人、企業和慈善機構(事實上,幾乎每個擁有銀行帳戶的人)提供高達100萬英鎊的即時支付(主要透過線上、行動或電話銀行發起)。摘自Faster Payments system, pay uk, 網址:https://www.wearepay.uk/what-we-do/payment-systems/faster-payment-system/,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 Farrer & Co LLP, 同註3。 � Robert A. Chaplin, Azad Ali, David Y. Wang, William Adams, New Rules To Tackle Authorised Push Payment Fraud, Skadden, 2024年4月4日, 網址:https://www.skadden.com/insights/publications/2024/04/new-rules-to-tackle-authorised-push-payment-frau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 Ben Regnard-Weinrabe、Rory Copeland、Rhiannon Jones, 同註2。 � Nassos Kalliris、Gavin Punia, What are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new mandatory reimbursement scheme for APP fraud and how does the proposed liability on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s reconcile with the recent Supreme Court ruling in Philipp v Barclays Bank UK PLC? Bird&Bird, 2023年12月4日,網址:HTTPS://WWW.TWOBIRDS.COM/EN/INSIGHTS/2023/UK/WHAT-ARE-THE-LATEST-DEVELOPMENTS-IN-RELATION-TO-THE-NEW-MANDATORY-REIMBURSEMENT-SCHEME-FOR-APP-FRAUD,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 Ben Regnard-Weinrabe、Rory Copeland、Rhiannon Jones, 同註2。 � 【澳洲人遭詐騙逾30億元一年】澳洲擬效法英國 強制銀行賠受騙客戶,SBS,2023年7月14日,網址:https://www.sbs.com.au/language/chinese/zh-hant/article/australia-can-learn-from-the-uks-experience-by-making-banks-pay-for-scam-losses/m4e0wpcd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4月30日。 � 外交國防法務處,「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宣導政策,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23年5月4日,網址: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072991e0-2072-4546-8225-77ad8f3a89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5月1日。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387/File_19812414.doc
R02458
救護車執行勤務警號使用規範相關法制探討
緊急醫療救護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蔡琮浩
2024-05-07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5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救護車執行勤務警號使用規範相關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緊急醫療救護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三、背景說明 (一)據報載,民間救護車司機載送緊急病患就醫,於執行任務途中闖紅燈卻撞上無照的酒駕騎士,依過失致死判處2個月徒刑。台中地院認為,駕駛救護車鳴放警報器警號及開亮車頂紅色閃光燈執行任務,雖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限制,但在行車技術上仍應特別顧及其他車輛安全,認為他顯有疏失[footnoteRef:1]。 [1: 陳建志,救護車闖紅燈撞死酒駕騎士 司機判刑,自由時報,113年4月15日,第A09版。] (二)救護車屬於緊急醫療救護體系的一環,於緊急醫療救護法(下稱緊急醫療法)第三章之救護運輸工具定有相關規範。包括救護車之裝備標準、用途及有關事項管理[footnoteRef:2];救護車設置機關(構)申請設置救護車之許可條件與程序、救護車營業機構設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footnoteRef:3];救護車出勤人員規定[footnoteRef:4]等。 [2: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5條規定:「救護車分為一般救護車及加護救護車;其裝備標準、用途及有關事項之管理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 [3: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6條第4項規定:「第二項第三款至第七款之救護車設置機關(構),其申請設置救護車之許可條件與程序、跨直轄市、縣(市)營運之管理、許可之期限與展延之條件、廢止許可之情形與救護車營業機構之設立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定之。但軍事機關之軍用救護車設置及管理,依國防部之規定。」] [4: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8條規定:「救護車於救護傷病患及運送病人時,應有救護人員二名以上出勤;加護救護車出勤之救護人員,至少應有一名為醫師、護理人員或中級以上救護技術員。」] 四、探討研析 (一)建議緊急醫療法第17條第2項明定警號得以使用之情形 救護車屬於緊急醫療救護體系之救護運輸工具,亦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特種車[footnoteRef:5]。依規定,救護車於執行任務時,得不受行車速度、內外側車道、臨時停車及停車地點之限制,且於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之限制[footnoteRef:6]。而汽車及慢車駕駛人遇執行緊急任務車輛之警號時,應依規定避讓行駛[footnoteRef:7],違反者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罰[footnoteRef:8]。換言之,駕駛特種車於執行緊急任務時,依法賦有「道路優先權」並可主張「信賴原則」,不過一旦發生車禍,法院仍以應注意之義務及緊急車輛駕駛人過失程度為主要判決依據,並考量其他用路人聞有緊急任務車輛之警號時,是否立即避讓之情形加以論證[footnoteRef:9]。 [5: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條第1項第7款規定:「特種車:指有特種設備供專門用途而異於一般汽車之車輛,包括……消防車、救護車、……」] [6: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3條第2項規定:「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執行任務時,得不受前項行車速度之限制,且於開啟警示燈及警鳴器執行緊急任務時,得不受標誌、標線及號誌指示之限制。」;第98條第1項第3款規定:「執行任務中之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內外側車道均可行駛。」;第113條規定:「消防車、警備車、救護車、……,於執行任務時,其臨時停車及停車地點得不受前二條之限制。……」] [7: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1條第3項規定:「汽車聞有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等執行緊急任務車輛之警號時,應依下列規定避讓行駛:一、聞有執行緊急任務車輛之警號時,不論來自何方,均應立即避讓,並不得在後跟隨急駛、併駛或超越,亦不得駛過在救火時放置於路上之消防水帶。二、在同向或雙向僅有一車道之路段,應即減速慢行向右緊靠道路右側避讓,並暫時停車於適當地點,供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超越。三、在同向二車道以上路段,與執行緊急任務車輛同車道之前車,應即向相鄰車道或路側避讓,相鄰車道之車輛應減速配合避讓,並作隨時停車之準備。四、執行緊急任務車輛得利用相鄰二車道間之車道線行駛,而在車道線左右兩側車道之車輛,應即減速慢行分向左右兩側車道避讓,並作隨時停車之準備。五、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行經交岔路口時,已進入路口之車輛應駛離至不妨害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行進動線之地點;同向以外未進入路口車輛應減速暫停,不得搶快進入路口,以避讓執行緊急任務車輛先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9條規定:「慢車行駛或停止時,聞消防車、警備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應立即靠道路右側避讓;於單行道應靠道路兩側避讓,並暫時停車於適當地點,供執行緊急任務車輛超越。」] [8: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之2條第1項第4款規定:「汽車駕駛人之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當場不能或不宜攔截製單舉發者,得逕行舉發:……四、不服指揮稽查而逃逸,或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第45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聞消防車、救護車、警備車、工程救險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事故應變車之警號,不立即避讓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三千六百元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第2項)」、「前項情形致人死傷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九萬元以下罰鍰,並吊銷駕駛執照。(第3項)」] [9: 蔡中志、黃玖翔、黃綉茹,緊急任務車輛交通事故刑事無罪判決原因之研究,101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會議資料,101年9月27日,頁285。] 救護車雖屬於「特種車」之一種,然其行駛於道路時,除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有特別規定者外,仍有遵守該規則其他相關規定之注意義務。若救護車駕駛人,有應注意能注意而疏未注意遵守該規則相關應注意之規定,因而致人傷亡者;縱對方與有重大過失,救護車駕駛人仍難據以免責(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7133號判決意旨參照)[footnoteRef:10]。另一方面,救護車之任務性質係屬緊急醫療制度一環,其駕駛行為雖可能附帶製造其他用路人之生命及身體法益之風險,但要求其提高注意義務,亦可能有害緊急救護體系及目的之達成,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footnoteRef:11]。 [10: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108年度原交上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108年8月30日。] [11: 最高法院 104 年度台上字第 1447 號刑事判決,104年5月21日。] 依緊急醫療法第17條第1項[footnoteRef:12]及救護車裝備標準及管理辦法(下稱救護車裝備管理辦法)第3條之1[footnoteRef:13]規定,救護車應裝設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並得架設廣播設備,以警示駕駛人、行人。同法第17條第2項則規定,救護車非因情況緊急,不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其違反者,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footnoteRef:14]。 [12: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7條規定:「救護車應裝設警鳴器、車廂內外監視錄影器及紅色閃光燈,車身為白色,兩側漆紅色十字及機關(構)名稱,車身後部應漆許可字號。未經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不得為其他標識。(第1項)前項救護車非因情況緊急,不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第2項)」。] [13: 救護車裝備標準及管理辦法第3條之1規定:「救護車得架設廣播設備,以警示駕駛人、行人。」] [14: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42條第1項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一、救護車設置機關(構)違反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十四條第一項或違反依第二十條所定標準超額收費。……」] 綜上,救護車係執行緊急醫療法第3條[footnoteRef:15]所定緊急醫療救護任務,並於情況緊急時,始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反之,自不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並應遵守道路速限及交通標誌、標線及標誌之指示。按救護車得執行任務包括緊急醫療法第3條規定之緊急情況外,尚包括救護車裝備管理辦法第4條規定等非緊急情況[footnoteRef:16],爰建議緊急醫療法第17條第2項宜明定情況緊急得以使用警號之情形,俾為救護車駕駛依循。 [15: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3條規定:「本法所稱緊急醫療救護,包括下列事項:一、緊急傷病、大量傷病患或野外地區傷病之現場緊急救護及醫療處理。二、送醫途中之緊急救護。三、重大傷病患或離島、偏遠地區難以診治之傷病患之轉診。四、醫療機構之緊急醫療。」] [16: 救護車裝備標準及管理辦法第4條:「救護車之使用以下列範圍為限:一、救護及運送傷病患。二、運送執行緊急傷病患救護工作之救護人員。三、緊急運送醫療救護器材、藥品、血液或供移植之器官。四、支援防疫措施。五、支援其他經衛生或消防主管機關指派之救護有關工作。」] (二)建議明定緊急醫療救護任務現場突發緊急情況之認定者順位 救護車於執行緊急醫療救護任務之緊急情況時,始得使用警鳴器及紅色閃光燈等警號,惟對於緊急情況之認定,除依法規定外,有時仍須視緊急醫療現場之狀況,由救護人員加以判斷。依緊急醫療法第18條規定[footnoteRef:17],救護車出勤時,隨車人員可能包括一般救護車之駕駛、救護技術員,或加護救護車之醫師、護理人員、救護技術員等,爰建議可於緊急醫療法授權訂定之相關法規內,明定緊急醫療救護任務現場突發緊急情況警號使用之認定者順位,以為明確之責任歸屬。 [17: 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8條規定:「救護車於救護傷病患及運送病人時,應有救護人員二名以上出勤;加護救護車出勤之救護人員,至少應有一名為醫師、護理人員或中級以上救護技術員。」] 撰稿人:蔡琮浩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316/File_19812334.docx
R02454
詐欺犯罪防制議題─虛擬資產犯罪防制措施之外國立法簡介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
安怡芸
2024-05-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54 議題研析 一、題目:詐欺犯罪防制議題─虛擬資產犯罪防制措施之外國立法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 (行政院研擬中) 3、 背景說明 近年來屢有涉及虛擬資產詐騙吸金案件 傳出,引發各界關注,本院委員亦曾提出「虛擬資產管理條例草案」 ,然而目前國內對於虛擬資產的規範,仍停留在洗錢防制階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雖於112年間被行政院指定為「具金融投資及支付性質」的虛擬資產平臺主管機關,惟金管會決定採漸進方式,先從推動業者自律開始,並於112年9月公布「管理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指導原則」,表示未來將由VASP公會依此原則訂立自律規範,以引導業者強化內部控制 。另金管會雖已委外研究制定虛擬資產專法可行性 ,惟今(113)年1月初發生虛擬資產交易商涉嫌勾結詐騙集團事件,詐騙金額高達新臺幣3.4億元 ,適逢行政院研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之際,遂再度引發各界對於應否強化虛擬資產監理措施議題之討論。 四、探討研析 (1) 虛擬資產業者監理措施之外國立法簡介 虛擬資產潛藏諸多風險,尤其2022年 虛擬資產交易所FTX事件引發市場連鎖效應,牽連人數高達百萬人,損失金額更在數十億美元以上 ,引發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關注。根據PwC年初發布的「2024全球虛擬資產法規報告」,過去一年,全球已有超過20個司法管轄區全面性通過虛擬資產的監理框架,逾40個司法管轄區刻正推動虛擬資產相關立法 ,爰就國際清算銀行、韓國、法國及香港等針對涉及虛擬資產犯罪之相關監理措施簡介如下。 1、國際清算銀行 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針對虛擬資產監理提出4點建議,除提出應確保虛擬資產業務符合相對應的傳統金融業務法律要求,即「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範」之監理原則外,針對隱匿交易身分且不遵守基本的認識客戶(KYC)及洗錢防制要求的虛擬資產業者,應受到裁罰或勒令停業 。 2、韓國 韓國國會於2023年6月通過「虛擬資產使用者保護法」(가상자산이용자보호법),預計2024年7月施行。該法除明確規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應遵守之事項外,該法亦要求應將虛擬資產交易紀錄保存15年,以便追蹤和驗證交易歷史,並應定期監控異常活動,發現可疑交易活動時,須立即向金融和調查當局報告。該法並禁止詐欺交易及操縱市場價格等犯罪行為,違者除沒收或追繳犯罪收益或等值金額外,並可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或不正當獲利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金;不正當利益金額超過50億韓元,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並可處以不正當利益金額兩倍的罰金 。此外,韓國司法部並表示將採用虛擬貨幣追蹤系統查詢並監控交易明細,提取交易之間的相關訊息,並在匯款前後檢查資金來源,除了虛擬貨幣追蹤系統外,還將開發一個獨立的跟蹤和分析系統 。 3、香港 香港政府於2022年12月制定「2022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針對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制定全面性的管理制度,該條例規定任何人經營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業務,須向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下稱證監會)申請牌照,證監會並具備監督、調查和干預的權力 ,除規定持牌人如作出不當行為(例如違反管理要求),可處以行政罰則,包括暫時吊銷或撤銷牌照、譴責、勒令作出糾正以及罰款外,任何人在涉及虛擬資產的交易中作出欺詐或欺騙行為,可處港幣(下同)1千萬元之罰金及監禁10年。任何人如作出欺詐或罔顧實情的不實陳述,藉以誘使他人進行涉及虛擬資產的交易,亦屬犯罪,可處罰金100萬元及監禁7年。此外,香港政府並擬針對虛擬資產場外交易(即個人幣商)進行納管。 4、法國 法國於2019年4月11日經國民議會通過「企業成長與轉型法」(La loi PACTE)其中「數位轉型及創新」部分為「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和「數位資產服務提供者(Digital Assets Services Providers,DASP)」建立法律框架,並強化法國金融市場管理局(Autoritédesmarchésfinanciers,AMF)之監理權力,除對於未遵守法規之ICO及DASP得施以制裁,公布違法者之「黑名單」外,並得封鎖提供數位資產服務之詐欺網站 。 (2) 虛擬資產缺乏管理規範易引發詐騙犯罪案件 目前我國僅針對VASP的洗錢防制事項進行監理,尚未採取登記制、註冊制或許可制等市場准入機制,因此無法像針對銀行等特許事業,對於違規業者可採取撤銷特許執照或勒令停業等監理手段,亦無法據要求業者配合政府進行各項打詐防詐措施,例如針對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之帳戶,銀行即須依 存款帳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銀行法授權訂定)配合辦理,更有檢察官表示,因對個人交易業者(個人幣商)缺乏管理規則,致使司法實務上難界定其違法犯意,出現有個人幣商造成大規模被害人受騙卻獲判無罪的案例 。再者,比特幣自動販賣機(Bitcoi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BTM)因不須進行KYC(Know Your Customer)、具高度匿名性、操作方便及移轉迅速,亦易成為犯罪集團從事犯罪行為的管道。 (3) 研議立法管理虛擬資產之必要性以積極防堵相關詐騙並保護受害人權益 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FATF)曾於2023年6月21日至23日間舉行之全體會員大會中,就強化各國執行虛擬資產及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議題進行討論 ,FATF並呼籲各司法管轄區需充分辨識風險,採取因應措施,包括監測或監督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及加強打擊非法行為 。在已通過虛擬資產監理相關法律之國家或地區中,如上述之韓國、法國及香港等,針對涉及虛擬資產犯罪之防制及裁處亦有相關規範。 有論者提出,虛擬資產缺乏監理,金流難以掌握,應比照金融機構監理。此外,多年來因國內缺乏法令規範,良莠差距很大,使得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機,衍生諸多虛擬資產詐騙型態,爰應以專法管理 。惟基於國人對政府完善打詐法律及保障人民權益之期待,允宜參酌外國立法例,研擬加強對於涉及虛擬資產犯罪之防制及裁處措施,建置虛擬貨幣交易追蹤系統,並比照金融機構增訂業者協助防堵犯罪之義務。此外,考量實務上同一詐騙案件受害者為數眾多,且虛擬資產犯罪具有高度之專業性及複雜性,爰建議或可參酌 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及消費者保護法規定,研訂團體訴訟機制,減輕受害人訴訟負擔。 撰稿人:安怡芸 � 陳俊華,林右昌:打詐腳步不曾停歇 專法近期送立院審議,中央社,113年4月11日。 � 林欣儀,Q點虛擬貨幣 吸金2.5億9人起訴,中國時報,110年4月24日,第A8版;黃麗芸,YPT假虛擬貨幣投資吸金詐騙 刑事局逮30嫌,中央社,110年11月25日;王聖藜、張宏業、戴瑞瑤,Steaker創辦人 涉吸金數億遭押 區塊鏈傳奇人物 資金都是虛擬貨幣 調查局資安站協助鑑定,聯合報,111年12月23日,第A14版;謝幸恩,藉投資虛擬貨幣涉吸金1億 EXP集團負責人遭約談,中央社,112年3月28日;陳志賢、吳靜君,陳零九代言惹議 自稱被騙 JPEX吸金53億 檢調約談4人,中國時報,112年11月9日,第A7版;ACE交易所吸金4.7億 知法犯法 名律師涉虛擬幣詐騙,更生日報,113年1月25日,第14版;EXP集團違法吸金6000萬 3嫌遭訴,113年2月8日,台灣時報,第10版。 � 立法院第10屆第8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0號,委員提案第10041989號,112年10月25日印發。 � 金管會依洗錢防制法及資恐防制法授權,於110年6月30日訂定「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要求業者遵循洗錢及資恐防制相關規範。該辦法重點包括:1、用詞定義。2、確認客戶身分、強化確認客戶身分、客戶身分持續審查等規定。3、虛擬通貨移轉時應遵循的規定。4、紀錄保存的規定。5、對達一定金額以上通貨交易申報的規定。6、對客戶交易持續監控,及對疑似洗錢或資恐交易申報的規定。7、對資恐防制法第7條第3項的通報方式及程序。8、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的實施內容。 � 發布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指導原則」,金管會新聞稿,112年9月26日,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309260005&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 � 謝方娪,虛擬資產納專法管理 金管會委外研究最快9月出爐,中央社,113年1月30日 � 潘虹恩、陳志賢,2年洗錢330億 幣圈聞人潘奕彰遭求重刑 以「阿福錢包」詐162人騙3.4億 管理員逃國外 中檢起訴7人 北檢另案偵辦,中國時報,113年4月9日,第A7版。 � 本文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全球性及國際性事件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虛擬資產交易所FTX破產事件的原因及啟示,中央銀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頁91,111年12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bc.gov.tw/tw/cp-971-157141-a6960-1.html" �https://www.cbc.gov.tw/tw/cp-971-157141-a6960-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 � 孫靖媛、邱金蘭、林安妮,監管框架 宜師法國外,經濟日報,113年3月15日,第A5版。 � 中央銀行,金融穩定報告,第17期,112年5月,頁96-97,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bc.gov.tw/tw/cp-899-157892-63e63-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cbc.gov.tw/tw/cp-899-157892-63e63-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2日;III. The future monetary system,Annual Economic Report 2022,BIS,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is.org/publ/arpdf/ar2022e3.htm" \l "fn18,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bis.org/publ/arpdf/ar2022e3.htm#fn1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2日。 � Government to Ensure Virtual Asset User Protection, Transaction Transparency and Market Discipline,2023年6月30日,網址:https://www.fsc.go.kr/eng/pr010101/8031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1日;張詠晴,將調查涉非法取得虛擬資產的交易行為!韓國近期加密監管動態一次看,奇摩新聞,113年4月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w.news.yahoo.com/%E5%B0%87%E8%AA%BF%E6%9F%A5%E6%B6%89%E9%9D%9E%E6%B3%95%E5%8F%96%E5%BE%97%E8%99%9B%E6%93%AC%E8%B3%87%E7%94%A2%E7%9A%84%E4%BA%A4%E6%98%93%E8%A1%8C%E7%82%BA-%E9%9F%93%E5%9C%8B%E8%BF%91%E6%9C%9F%E5%8A%A0%E5%AF%86%E7%9B%A3%E7%AE%A1%E5%8B%95%E6%85%8B-%E6%AC%A1%E7%9C%8B-082000591.html" �https://tw.news.yahoo.com/%E5%B0%87%E8%AA%BF%E6%9F%A5%E6%B6%89%E9%9D%9E%E6%B3%95%E5%8F%96%E5%BE%97%E8%99%9B%E6%93%AC%E8%B3%87%E7%94%A2%E7%9A%84%E4%BA%A4%E6%98%93%E8%A1%8C%E7%82%BA-%E9%9F%93%E5%9C%8B%E8%BF%91%E6%9C%9F%E5%8A%A0%E5%AF%86%E7%9B%A3%E7%AE%A1%E5%8B%95%E6%85%8B-%E6%AC%A1%E7%9C%8B-08200059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1日。 � 韓司法部宣布引入「加密貨幣追蹤系統」,嚴抓場外交易洗錢、詐欺,動區動趨,112年1月30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blocktempo.com/south-korea-ministry-of-justice-announced-cryptocurrency-tracking-system/" �https://www.blocktempo.com/south-korea-ministry-of-justice-announced-cryptocurrency-tracking-system/�,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 � 有關規管虛擬資產場外交易的立法建議公眾諮詢,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stb.gov.hk/fsb/tc/publication/consult/doc/VAOTC_consultation_paper_tc.pdf" �https://www.fstb.gov.hk/fsb/tc/publication/consult/doc/VAOTC_consultation_paper_tc.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615!zh-Hant-HK?xpid=ID_1675408367796_001,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615!zh-Hant-HK?xpid=ID_1675408367796_001,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19日。 � 蔣瑜玲,法國通過新的加密貨幣監管法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108年8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55&tp=1&i=82&d=8292"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55&tp=1&i=82&d=829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 � 謝幸恩,虛擬資產業者改採登記制 劍青檢改籲完善行政管理,113年4月24日,中央社。 � 洗錢防制處電子報,第12期,112年7月,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jib.gov.tw/EditPage/?PageID=16c3bf24-0f48-4990-a060-f26a32094f34" �https://www.mjib.gov.tw/EditPage/?PageID=16c3bf24-0f48-4990-a060-f26a32094f3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 � 吳尚燉,PwC發布2024全球加密貨幣法規報告解析各國加密貨幣法規監管趨勢,113年1月3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240131.html" �https://www.pwc.tw/zh/news/press-release/press-20240131.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4月23日。 � 邱金蘭,監管空白 跟不上國際,經濟日報,113年3月14日,第A5版。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304/File_19812271.doc
R02457
國民體育法有關體育紛爭仲裁規定之研析
國民體育法;體育紛爭仲裁辦法
陳世超
2024-05-06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45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民體育法有關體育紛爭仲裁規定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國民體育法、體育紛爭仲裁辦法 三、背景說明 國民體育法第37條第1項[footnoteRef:1]規定,選手、教練或地方性體育團體,不服特定體育團體[footnoteRef:2]就該條項各款事務之決定,得向該團體提出申訴;對於申訴決定不服者,得於一定期限內向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體育紛爭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該團體不得拒絕。 [1: 國民體育法第37條第1項:「選手、教練或地方性體育團體,因下列事務,不服特定體育團體之決定者,得向該團體提出申訴;對於申訴決定不服者,於一定期限內得向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體育紛爭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該團體不得拒絕:一、選手、教練違反運動規則。二、選手或教練關於參加第21條第2項代表隊選拔、訓練、參賽資格、提名或其他權利義務。三、選手因個人與第三人間,或特定體育團體與第三人間贊助契約所生之權利義務。四、地方性體育團體加入特定體育團體會員資格或權利義務」。] [2: 國民體育法第3條:「本法用詞,定義如下:……二、特定體育團體:指具國際體育組織正式會員資格之全國性體育團體。……」。] 論者認[footnoteRef:3],此規定係考量此種體育紛爭多為選手、教練或地方性體育團體不服特定體育團體的決定而提起,在特定體育團體對於選手、教練或地方性體育團體有處分權之情況下,雙方地位在現實上未必對等,較難期待雙方可快速達成合意解決紛爭,故立法使選手、教練或個案上地位較弱勢之一方,均得依國民體育法第37條作為請求特定團體正視紛爭處理之依據。 [3: 范瑞華、陳儷昕,〈我國體育仲裁制度評析〉,《月旦律評》,第6期,111年9月,頁61。] 惟論者對於我國體育紛爭仲裁機制之部分規範,尚存不同意見而有討論空間。 四、探討研析 (一)我國體育紛爭仲裁制度 1.體育紛爭仲裁機構 依國民體育法第37條第4項[footnoteRef:4]授權訂定之體育紛爭仲裁辦法第2條及第3條[footnoteRef:5]規定,體育紛爭仲裁機構係向教育部申請認可並公告得辦理體育紛爭仲裁之公益性法人。 [4: 國民體育法第37條第4項:「第1項之體育紛爭仲裁機構,其認可資格、程序、廢止認可條件、機構仲裁人員之資格條件、遴聘方式、選定、仲裁程序、申請仲裁之一定期限、準用規定、仲裁費用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5: 體育紛爭仲裁辦法第2條第1項:「本法所稱體育紛爭仲裁機構,指由教育部認可並公告得辦理體育紛爭仲裁之公益性法人」;第3條:「公益性法人符合下列條件者,得向本部申請認可為體育仲裁機構:一、置具第5條規定資格之人員。二、應業務需要之足夠辦公處所或場地;其處所或場地為租賃者,至少應訂定二年以上租賃契約,並經法院公證。三、充足之設立經費及維持基本運作所需之每年經常費。四、獨立之會計及內部稽核制度」。] 2.體育紛爭仲裁庭組成 依體育紛爭仲裁辦法第7條第1項及第8條第1項[footnoteRef:6]規定,體育紛爭仲裁庭係由體育仲裁機構自接獲申請之日起10日內,自體育仲裁人名冊內選定體育仲裁人組成。 [6: 體育紛爭仲裁辦法第7條第1項:「體育紛爭仲裁庭由體育仲裁機構自接獲申請之日起10日內選定體育仲裁人組成之,以選定3名為原則,或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得僅選定1名」;第8條第1項:「體育仲裁人由體育仲裁機構自體育仲裁人名冊內選定之」。] 3.體育紛爭仲裁判斷效力 依國民體育法第37條第5項[footnoteRef:7]規定,若當事人不服體育紛爭仲裁機構所作成仲裁判斷,應於判斷書交付或送達之日起30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聲請續行訴訟;逾期未提起訴訟或聲請續行訴訟者,仲裁判斷確定,於當事人間,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 [7: 國民體育法第37條第5項:「體育紛爭仲裁機構所作成之仲裁判斷,當事人不服其判斷者,應於判斷書交付或送達之日起30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聲請續行訴訟;逾期未提起訴訟或聲請續行訴訟者,仲裁判斷確定,於當事人間,與法院之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 (二)外國機制允許由雙方當事人自體育仲裁人名冊選任仲裁人組成仲裁庭,以建立使雙方信服並迅速解決紛爭之制度 有論者認[footnoteRef:8],參考運動仲裁法院(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體育仲裁規則(Code of Sports-related Arbitration)[footnoteRef:9]及日本運動仲裁機構(日本スポーツ仲裁機構)體育仲裁規則(スポーツ仲裁規則)[footnoteRef:10]規定,均允許當事人得於一定期限內自其所列仲裁人名冊內選定仲裁人,此不但兼顧時效及仲裁人公平性,且可讓雙方當事人更加信服。因而,我國體育紛爭仲裁庭組成規定,尚有待檢討。 [8: 陳玠宇,〈全球化下的運動紛爭解決—兼論我國體育紛爭仲裁辦法〉,《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16卷,109年12月,頁119。] [9: Code of Sports-related Arbitration R40.2 Appointment of the Arbitrators:「The parties may agree on the method of appointment of the arbitrators from the CAS list. In the absence of an agreement, the arbitrators shall be appoi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 [10: スポーツ仲裁規則第20条(仲裁人):「仲裁人は、独立して、公正かつ迅速に事案の処理にあた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仲裁人は、当事者により選定された仲裁人であっても、当事者から直接に報酬その他の利益を得てはならない。……仲裁人は、前項に定めるスポーツ仲裁人候補者リストの中から選定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ただし、当事者の選定する仲裁人については、日本スポーツ仲裁機構が特に合理性があると認める場合はこの限りではない。……」。]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11],我國體育仲裁人之資格在體育紛爭仲裁辦法第5條[footnoteRef:12]既已有規定,同辦法第8條亦規定體育仲裁人應自體育仲裁人名冊內選任,顯然得受選任之體育仲裁人皆具備專業知識。因此認為交由爭議當事人選任體育仲裁人不但無害於體育仲裁人之專業性,甚至更可以增加爭議雙方之信賴,促進爭議迅速排解。 [11: 洪婉珩,《特定體育團體對運動選手之制裁權及法律救濟途徑》,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08年7月,頁147。] [12: 體育紛爭仲裁辦法第5條:「具有法律或體育專門知識或經驗,信望素孚之公正人士,符合下列資格之一,經體育仲裁機構審查通過,得聘為該機構之體育紛爭仲裁人(以下簡稱體育仲裁人):一、依仲裁法登記之仲裁人並曾辦理仲裁事件者。二、經體育仲裁機構訓練並取得合格證書:(一)曾任或現任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國內外大專校院助理教授以上,曾講授或研究體育運動相關科目二年以上者。(二)從事體育運動事務10年以上具備體育領域專門知識或技術者(第1項)。前項體育仲裁人,應參加由體育仲裁機構辦理之體育或法律領域專門知識講習課程(第2項)。……」。] (三)外國體育仲裁判斷,係以公開為原則 依運動仲裁法院之體育仲裁規則[footnoteRef:13]規定,在涉及運動組織對選手處分之仲裁判斷,除非雙方當事人均要求不公開,否則以公開仲裁判斷為原則。此主要係考量運動組織對於選手的處分,不像一般仲裁涉及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公開仲裁判斷結果和原因,除了可供日後相同處境的選手參考外,亦可提供往後仲裁人作為依循標準,有助於運動法體系的發展[footnoteRef:14]。 [13: Code of Sports-related Arbitration R59 Award:「…… The original award, a summary and/or a press release setting forth the results of the proceedings shall be made public by CAS, unless both parties agree that they should remain confidential. In any event, the other elements of the case record shall remain confidential.」。] [14: 陳玠宇,同註8,頁103-104。] 此外,依日本運動仲裁機構之體育仲裁規則[footnoteRef:15]規定,除有特殊情況外,將以適當方式公開仲裁判斷(日本運動仲裁機構係將仲裁判斷公開於網站,並將選手姓名替換為字母[footnoteRef:16]),作為將來相類似案件仲裁判斷的依據[footnoteRef:17]。 [15: スポーツ仲裁規則第37条(手続の非公開・仲裁判断等の公開・守秘義務):「……日本スポーツ仲裁機構は、仲裁判断を適当な方法により公開する。ただし、特段の事情がある場合には、その一部又は全部の公表を差し控えるものとする。……」。] [16: https://www.jsaa.jp/guide/sports/p0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3年5月1日。] [17: 陳玠宇,同註8,頁114。] 因此,論者認[footnoteRef:18],我國體育紛爭仲裁判斷得參考運動仲裁法院及日本運動仲裁機構之體育仲裁規則規定,以公開為原則。蓋運動所生爭議多為國家隊的選訓、協會對當事人的懲處等,此類紛爭的發生雖屬組織內部事務,但組織多會公布對選手的懲處,其內容和原因也廣為人知,難謂公開仲裁判斷有侵害當事人隱私之虞,公開其判斷的理由反而有助於公眾釐清真相,更重要的是,將來若有同類型體育紛爭發生,則可供雙方當事人以及仲裁庭作為參考,有助於國內運動法制的健全發展。 [18: 陳玠宇,同註8,頁121。] (四)綜上,立法政策上,是否參考外國體育紛爭仲裁機制,以增加雙方信賴並健全國內運動法制發展,尚值討論以凝聚共識。 撰稿人:陳世超 1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0294/File_19812249.docx